-
1 # 圖說連環畫
-
2 # 湘水微波
一、瓦罐寺已被強人所佔,寺毀人亡在所難免
當魯智深辭別五臺山智真長老,途經瓦罐寺時,該寺已被一個披著僧人外衣,名叫崔道成的惡人霸佔已久,並帶來一個名叫丘小乙的兇惡道人。兩人趕走寺裡僧人並毀壞寺廟,到處殺人搶劫。寺裡只有幾個跑不動的老和尚在寺裡挨飢受餓。此時的瓦罐寺,顧名思義就如同瓦罐做成的,只是看什麼時候碎的問題了。
魯智深只因腹中飢餓想化點齋飯才進入瓦罐寺,卻見寺裡空無一人,直到廚房後面一小屋內才看到幾個面黃肌瘦幾天未進食的老和尚。
當魯智深聽到他們的遭遇後,急出來尋那惡僧惡道,只見那惡僧崔道成正摟著一婦人吃肉喝酒。見魯智深手提禪杖,他不敢造次,反而編造說那幾個老和尚如何無道,趕走主持毀壞寺廟等等。魯智深難辨真假,等再去詢問老和尚弄清楚後返回時,崔道成已是全副武裝手提戒刀殺向魯智深。兩人在寺外打鬥十餘合,那崔道成招架不住,道人丘小乙提刀夾攻,十數合後魯智深因腹中飢餓無力久戰而敗走。
二、魯智深太大意也是造成瓦罐寺寺毀人亡的原因
魯智深跑入一樹林正遇九紋龍史進,史進將食物讓魯智深吃飽喝足兩人再來會崔道成和丘小乙,幾個回合就殺掉了這惡僧惡道。
魯智深回到寺內,那幾個老和尚全都上吊身亡了。原來他們見魯智深敗走,想那惡僧惡道不會放過他們,只好自尋短見。
魯智深到底不夠心思縝密,那惡僧摟著婦人,還有酒有肉,而那幾個老和尚卻捱餓,誰是大惡人他卻沒看出來,給了那崔道成丘小乙緩過氣拿起武器的機會,自己拼盡全力也沒打敗那兩惡人,卻枉死了那幾個可憐的老和尚。
三、火燒瓦罐寺
魯智深雖不是真正出家人,但的的確確有著佛祖心腸,他只想救那幾個老僧人卻功虧一簣,內心悔恨自可知。
魯智深憤而火燒瓦罐寺,有著複雜的心情和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用一把火把那幾個老僧人屍身焚化,替死人超度,送他們靈魂西歸進入極樂世界;其二是把這被那一僧一道淫穢汙染的地方一把火燒掉,因這不再是佛門清淨之地,不能再讓壞人在此為非作歹;其三是魯智深原是官府提轄官,對民間事物江湖兇險到底歷練不足,出家幾年的經歷讓他見到社會的多個層面,那些為官的奸詐,為富的不仁,甚至為僧為道的都那麼汙穢不堪為非作歹,對他內心的衝擊是可想而知,所以他也是放的一把憤怒之火。
再者,這殘破不堪的破廟也不值得留,瓦罐寺也就是一破了的瓦罐,還有何用,一把火燒了乾乾淨淨!
-
3 # 灣火
瓦罐寺有幾個人物:魯智深和史進,崔道成和丘小乙。瓦罐寺最終寺毀人亡,與魯智深有極大的關係。
魯智深從桃花山離開,走了大半天,從早晨到下午,腳步甚健。一路山路崎嶇,竟然也能走五六十里路。四處環顧,沒見有打尖歇腳處。魯智深食量甚闊,飢腸轆轆之下,早就有氣無力。
倘若路邊有個酒棧飯館能吃上一頓飽飯,喝上一甕好酒,瓦罐寺之災,便能倖免。當然,如果瓦罐寺沒有崔道成和丘小乙兩人滋事,火燒瓦罐寺的結局也不會發生。
瓦罐寺運途多舛,難逃一劫,說怪魯智深愛管閒事。如果魯智深是一個不管閒事的和尚,到了瓦罐寺,搶了那鍋粟米粥,吃了就走,便也相安無事。
但也不能怪魯智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本是俠義所為,水滸傳寫的就是英雄好漢,既做英雄,必須具備俠肝義膽。想一想,如果沒有魯智深這種性格,金氏父女也就被鎮關西欺負到死,劉太公的女兒也就嫁給了周通。魯智深還叫魯達,好好做他的提轄,去酒樓吃頓飯還可以賒個賬,走到哪裡還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提轄官職不大,每天被人捧著,大人長,大人短這麼叫著,心情那是無比愉悅舒坦。
可也因魯智深這種性格,讓他淪落到五臺山做了和尚,清規戒律,種種約束。最後還因耍了酒瘋,被人踢出寺廟,到相國寺去種菜。因此,性格決定命運,一切皆是命數使然。
魯智深被瓦罐寺的簷鈴聲給吸引進來。說起這個遠遠的簷鈴聲,有半里遠的路程。可能魯智深被餓得慌了,耳力極佳,一有風吹草動,滿腦子想到的是如何解決肚子問題。
魯智深一生乾的兩件事:一是見義勇為,二是喝酒吃肉。哪怕遇到天大的事,都可以放置一邊,但這兩件必須缺一不可。
首先魯智深一見到這個瓦罐寺,便覺得黴氣。這是一座敗落的寺院,沒有香火。看看這寺廟,圍牆殘垣,大門缺無,滿地都是燕子屎。更令魯智深失望的是,連一口齋飯都沒有。這座沒有香火的寺廟,就算魯智深不用火燒,這座寺廟也等著荒廢。
再看到幾個有氣無力,面黃肌瘦和尚坐著,不由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逢說開門做生意,一見和尚,便觸了晦氣。魯智深也是和尚,本來和尚不該說和尚,可此時此景,魯智深也覺得倒黴之至。
魯智深無非是想討碗齋飯,葷腥不忌。可齋飯沒討著,反而那群和尚比他還餓。問清原由,才知是被崔道成和丘小乙兩人霸佔了寺廟,為非作歹。
這個丘小乙活得瀟灑,提著酒肉,唱著我無妻時猶閒可,你無夫時好孤恓的俚歌。倘若魯智深有點文化,或者為人精細,也不會聽不出這句歌詞的意思。
在丘小乙心裡,他擄掠婦女,並不認為是自己的錯,反覺得是那女子太孤獨。我來陪你,正好幫你排憂解愁。
說魯智深是個莽漢,一點不為過。寺裡的老和尚已跟他說了,那個惡道是丘小乙,魯智深也暗暗跟著去了。看見當中坐著一個黑黝黝的大胖和尚,這個自然是崔道成,旁邊是個年輕的娘子,丘小乙也在內。
如果是武松撞見這個情況,便會這麼想:
一、這兩人肥頭大耳,養得端好,治杯把盞,正在喝酒吃肉。旁邊還有個婦人相陪。而另廂的老和尚面黃肌瘦,三天沒吃飯,為了一鍋粥還得跟人搶。誰是誰非,一目瞭然。
二、崔道成巧舌如簧,說老和尚吃酒撒潑,欺男霸女。以老和尚這般羸弱,粥都要去討,哪有這等本事去幹那些事。如果真有能耐做些為非作歹之事,應該是老和尚在這喝酒吃肉,女人在旁相陪才是。
可魯智深卻被人誆得團團轉,竟然覺得崔道成言之有理。又去找老和尚說理去。
魯智深當時手提禪杖,崔丘兩人手無寸鐵。倘若魯智深有武松半點精明,早就手起杖落,結束兩個惡人的性命,一切得到圓滿解決,瓦罐寺從此得以保全。而且地上的酒肉足夠管魯智深的飽,老和尚對魯智深也感激涕零。
本是皆大歡喜的局面,卻因魯智深聽信崔道成的謊話,而錯過了劈殺崔道成和丘小乙的最佳時機。
諸位可看,魯智深得知受騙後,第一時間去找崔丘兩人算賬。老和尚們眼巴巴地看著魯智深與兩人龍爭虎鬥。
當時老和尚心想,魯智深能殺了兩人,我們便能逃出生天。如倘若魯智深戰敗或被殺,崔丘兩人絕不會饒過他們。
魯智深贏了麼,當然沒有。一個是沒吃飽飯,無力迎戰。別人可是酒足飯飽,有的是氣力廝殺。
二是崔丘前後夾攻,的確難以應付。
魯智深力怯逃跑,老和尚們暗暗叫苦。這個時候,老和尚已知道自己性命難保了。要不自殺,要不被人殺。老和尚們可能想,若是落入兩人手裡,受盡折磨才死。還不如自己選擇一個體面的死法,上吊自盡。
魯智深最終碰到了史進,兩人聯手,才把崔丘給滅了。可老和尚們都已死,寺廟也敗落了。
兩人說了一句話: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這句原話出自司馬相如。梁園指的是梁孝王修建的一座園子,裡面富貴奢華。當時魯智深和史進用了這句話,一是對敗落的寺廟感慨萬分;二是他們的理想並不是獨守一隅,過個安穩日子。而是志向高遠,能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所以一把火燒了瓦罐寺,各奔前程。
魯智深的魯莽,造就瓦罐寺後面寺毀人亡的結果,也是為後來兩人投奔梁山埋下伏筆。
-
4 # 勇哥白山黑水
魯智深,路見不平一聲吼,是水滸中最講義氣的好漢。同時,魯智深粗中有細,其智商眾在好漢中也居上游。更重要的是魯智深最有佛緣和佛性。
那麼,魯智深為何在瓦罐寺中凌亂了呢?一是他患了飢餓綜合徵,二是瓦罐寺眾人身份錯亂讓他無所適從。
且看瓦罐寺身份錯亂的“四不像”。
一是老和尚身為佛門弟子卻打誑語,騙魯智深沒有吃的。
二是崔道成喝酒吃肉拐帶女人,不像住持。
三是邱小乙和崔道成一路做壞事,不像道士。
四是那女人和惡人一道喝酒吃飯,雖說是被惡人脅迫,也不像良家婦女。
這瓦罐寺四類人與魯智深均非親非故,而他們的身份又如此錯亂,這自然讓以“義氣”為處事原則的魯智深無所適從!
魯智深行走江湖遵循的是“義氣”。所謂義氣就是為兄弟兩肋插刀。義氣有輕重,是一個以兄弟情分遠近為圓心的同心圓。
1.史進是好兄弟。那麼兄弟的朋友即便惹人討厭也要善待。比如,李忠是史進的師傅,周通是李忠的合夥人。
2.林沖是好兄弟,那麼一路跟隨暗中保護林沖。
-
5 # 楊角風發作
瓦罐寺寺毀人亡的主要原因還在於魯智深,因為他的攪合,導致老和尚們自盡,崔道成和邱小乙被殺,最後魯智深又一把火燒了瓦罐寺,徹底毀了寺廟!
當然,至於魯智深來之前瓦罐寺為什麼沒落,那就要從兩方面講了!
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假如你是魯智深的話,你該信誰的話,是老和尚們的話,還是崔道成和邱小乙的話?
就像我(楊角風)質疑金翠蓮究竟有沒有說謊一樣,鄭屠很有可能是冤死的,因為自始至終沒給人家解釋的機會。
究其原因,就在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先入為主的概念,這一點同樣適用於當今的網路,某某一發言,我們信了,一窩蜂的去抨擊。比如南京的彭宇案就是這種性質,我們先入為主的概念就是認為,老人就是在訛他,即使後來彭宇自己都承認確實撞了,我們仍然不信。
另一種則是你弱你有理,就像很多人明明是胡攪蠻纏,但是先把手機掏出來拍攝了,還大言不慚的讓別人來給評理。實際上不是你弱你就有理,也不是你先掏了手機,你就有理了。
像明朝的首輔,嚴嵩被撤職後,七八老十的人了,窮困潦草,餓的沒辦法跑到人家墳地裡找貢品吃,太可憐了,估計是好人。而張居正,驕奢淫逸,出門要三十二人抬大轎,能力不行了還天天吃海狗膽壯陽,甚至架空君權,想必一定是壞人,奸臣!
像我們都很難分辨事實的真假,更何況以真性情著稱的魯智深了,所以,面對瓦罐寺究竟是誰被搞衰落的,也就成了個謎題。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個謎題,瓦罐寺破產倒閉,究竟是老和尚們的原因呢,還是崔道成和邱小乙的原因呢?
先看老和尚是怎麼說的:
“我這裡是個非細去處,只因是十方常住,被一個雲遊和尚,引著一個道人,來此住持,把常住有的沒的都毀壞了。”
這個道人不是指道士啊,大家不要搞混了,實際上就是個閒人,跟著和尚打雜的。就是這個寺廟本來還算可以的,結果來了個雲遊和尚當了主持,然後其餘的和尚都跑了,就剩下幾個老和尚沒處跑。
老和尚的話是有問題的,都當了主持了,要想利益最大化,當然是攏住這些和尚別讓他們跑啊。再瘋狂的強盜,就算是搶佔了人家山頭,也沒有說趕小弟跑的,這不符合邏輯。
所以,魯智深也沒有那麼傻,還是問了一句:
“胡說!量他一個和尚,一個道人,做得甚麼事?卻不去官府告他?”
對啊,一座大寺廟,這麼多和尚,就任由兩個人胡來,就算你們打不過他,告官會不?
老和尚的回答疑點就更重了,先說這裡離衙門遠,後來又說這倆人武藝高強,官府來了也沒用……
實際上結合剛剛老和尚們騙魯智深沒有飯吃,回頭又被找到一鍋粥來看,老和尚為了生存是會打誑語的。
我們再來看一下崔道成和邱小乙是怎麼解釋瓦罐寺衰落的:
“在先敝寺十分好個去處,田莊又廣,僧眾極多,只被廊下那幾個老和尚吃酒撒潑,將錢養女,長老禁約他們不得,又把長老排告了出去,因此把寺來都廢了。”
這句話也是能自圓其說的,至少魯智深聽完,找不出什麼毛病,還覺得很有道理!
是啊,老和尚們吃酒撒潑,老主持看不下去了,想管管,結果被趕走了,沒辦法這才有了第二任主持崔道成前來主持大義。
所以,魯智深一想,確實很有道理:
“叵耐幾個老僧戲弄灑家。”
這才有了再次折返回去,找老和尚們對峙,一來一回,幾個人也就幹上了,不巧的是魯智深竟然武力值也下降的嚴重,竟然被打跑了。
直到後來又遇到了史進,這才又折回去,當然,折回去的原因一不是為了替和尚報仇,二不是為了拯救那個女子,而是為了自己從李忠那偷來的金銀酒器:
“灑家的包裹放在監齋使者面前,只顧走來,不曾拿得。”
這還是我們認識的魯智深嗎,要知道以前只要遇到美女求救,不管是金翠蓮,還是劉小姐,都是義無反顧的,這次為什麼卻變成這樣?而且看到老和尚和那個女子自盡後,竟然毫無悲憫之心,這又是為何?
難道真的是因為他信了崔道成和邱小乙,所以一開始才故意落逃,後來才想到了還有包裹,這才又折回去,自始至終他就沒想過替老和尚和女子主持正義?
所以,我覺得瓦罐寺沒落的原因,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單純地從幾個人的供詞中看不出究竟誰才是罪魁禍首。
不過從受害女子方面考慮的話,老和尚的話或許可信度較高,不然這個女子根本就無法解釋其所作所為。
這樣想來,瓦罐寺應該是崔道成和邱小乙禍害的吧,至於前面提到的老和尚的疑點,這就扯不清了。
-
6 # 薩沙
怎麼說呢?其實這就是一句話,見義勇為也是要有實力的。
電影《九品芝麻官》裡面,包龍星的老爸說:壞人奸,好人要更奸,不然怎麼鬥得過壞人。
這話有一定道理。
見義勇為,也是要有一定實力的,不然很可能搞砸。
魯智深其實是莽和尚,有些魯莽的。
比如第一次他去教訓地痞流氓鎮關西,就是有些危險的。
畢竟鎮關西肉鋪裡,有十多個幫手。這些人都是殺豬切肉的屠夫,其實都是會玩刀的,不好對付。
而就算鎮關西,再被魯智深羞辱以後,也是拿著一把尖刀就要拼命。
魯智深拳腳功夫雖厲害,好漢也難以空手奪白刃,還是比較兇險的。
搞不好,魯智深自己就沒命。
瓦罐寺其實也是一樣。
魯智深去東京大相國寺的路上,發現荒郊野外有一座不小的寺廟,瓦罐寺,但已經荒廢了。
寺廟裡面只剩下一些老和尚,連飯都吃不飽。
經過詢問,老和尚告訴魯智深,瓦罐寺來了兩個偽裝成僧道的強盜,崔道成、丘小乙。
這兩人應該是犯下重罪的逃犯,偽裝成和尚、道士,隱居在瓦罐寺逃避追捕。
他們將廟內的和尚全部趕走,剩下幾個老和尚無法走遠路,只能留下被他們折磨欺辱。
崔道成、丘小乙並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平時靠打家劫舍為生,甚至還養了個女人。
魯智深聽了以後很是氣憤,拿著禪杖戒刀去找他們算賬。
然而,生鐵佛崔道成和飛天夜叉丘小乙,都不是泛泛之輩。
以崔道成為例,明明自己摟著女人喝酒,被魯智深當面抓住,他還能夠用計謀脫身。
為什麼崔道成此時不敢和魯智深硬拼?
因為他們兩人都沒有準備,沒有武器,而魯智深全副武裝。
如果此時打起來,崔道成和丘小乙加起來,也不是魯智深的對手。
所以,崔道成竟然用計策忽悠了魯智深:在先敝寺十分好個去處,田莊又廣,僧眾極多,只被廊下那幾個老和尚吃酒撒潑,將錢養女,長老禁約他們不得,又把長老排告了出去。因此把寺來都廢了,僧眾盡皆走散,田土已都賣了。小僧卻和這個道人,新來住持此間,正欲要整理山門,修蓋殿宇。這個娘子,他是前村王有金的女兒。在先他的父親是本寺檀越,如今消乏了傢俬,近日好生狼狽,家間人口都沒了,丈夫又患病,因來敝寺借米。小僧看施主檀越面,取酒相待,別無他意,師兄休聽那幾個老畜生說。
魯智深就相信了,回去質問老和尚們。
在回來的時候,崔道成和丘小乙已經抄傢伙拼命了。
這兩個傢伙的武藝也是可以,魯智深武功是很強的,全書中沒有打敗過,還申請了方臘。
而崔道成單挑魯智深,鬥了十四五合不分勝負,後來才落了下風。
但丘小乙武功也很厲害,後來和史進鬥了很久。
崔道成和丘小乙夾擊魯智深,後者當然不是對手,很快戰敗逃走,連包袱都沒帶走。
而這邊老和尚們看到魯智深打敗了,認為崔道成肯定要來殺他們。與其被崔道成折磨致死,還不如自己了斷,於是老和尚們都上吊了。
而魯智深無意中遇到了史進,兩人聯手又殺回去,這才將崔道成和丘小乙量給強盜都打死,又一把火燒了廢棄的瓦罐寺。
其實,這次之所以死了這麼多人,還是魯智深魯莽了。
對方明明有兩個人,而且老和尚都說了崔道成他們是厲害角色,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實際上,崔道成就是有名的山賊,一個人就很難對付,更別說加上一個丘小乙。
所謂雙拳難敵四手,除非是兩個小嘍囉,魯智深說不定才能一個打兩個取勝。
現在魯智深連對手什麼實力都沒搞清,擅自去見義勇為,沒有送掉性命就是運氣好了。
而由於自己有些魯莽,不但魯智深差點送命,還連累這群老和尚上吊了。
雖然,老和尚上吊並不能說是魯智深害的,主要還是崔道成是個惡棍。
但如果魯智深稍微慎重一點,老和尚們應該也不會死。
退一步說,魯智深應該首先搞清楚情況,看看老和尚們說的是不是真的。
如果確實是真的,就應該學習武松一樣,每次都先下手為強。
武松本來在飛雲浦一個對四個,死定了。結果武松把握機會,毫不猶豫的先下手,首先偷襲將兩個殺手踢下水,先對付兩個武功差勁的差役。差役都是嘍囉角色,根本不敢打鬥,直接就跑了,很快被武松秒殺。
而兩個落水的殺手,也受了傷,被武松輕鬆幹掉。
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如果魯智深上來不受崔道成忽悠,直接下殺手就打,手無寸鐵的崔道成恐怕幾個回合就掛了。
隨後,魯智深單挑丘小乙,後者絕對不是對手。
可見,見義勇為也不是隨便做的,要用腦子。
-
7 # 一覽眾河小
瓦罐寺的滅亡跟祝家莊、扈家莊的毀滅沒有什麼本質差別。在水滸的世界裡,瓦罐寺這樣的地方覆滅真是再正常不過了,說白了就是弱肉強食,這是根本原因。當然,這也跟魯智深處置不當有一定關係,換成其他好漢可能會好一些,但是就算換成其他精明的好漢,他也只能救瓦罐寺一時,保不了瓦罐寺和尚的終身性命。
水滸的世界裡,雖然沒有天下大亂,但是基本的法度已經破壞,誰的拳頭大誰就能活下去。瓦罐寺看文中描述,本來也是個大寺廟,不過地理位置有些偏僻,後來可能就落敗了。關鍵一點,這個寺廟不是少林寺,寺廟裡的和尚都是吃齋唸佛,沒什麼武力,而寺廟一般香火不斷,錢財少不了,位置又偏僻,官府也管不到,自然就會被一些強人盯上。
實際上不要說這種沒有任何自保能力的寺廟了,就像祝家莊、扈家莊、李家莊這樣武裝力量頗強、三家聯合的勢力,還不是被更加強大的梁山勢力給盯上了。李家莊反應最後,莊主李應直接就投奔了梁山,雖然需要大放血,但家族勢力得以儲存,後來李應成為梁山一百零八將排名十一,位高權重!打完方臘以後,李應也有了功名,直接返回老家,繼續做大地主。祝家莊跟梁山死磕到底,最後全家覆滅。扈家莊反應慢了一點,本來是要跟李應一樣全家投奔梁山的,結果李逵發起瘋來,殺了扈家莊一家老小,除了扈三娘已在梁山,就只跑了扈三娘她哥哥。
看看祝家莊和扈家莊的下場,其實跟瓦罐寺區別不大,只不過瓦罐寺太弱小,只需要兩個強人就可以霸佔了瓦罐寺。這兩個強人一個叫崔道成,一個叫丘小乙。實際上,如果從行為結果上來看,他們比梁山好漢還要強點,起碼他們沒有趕盡殺絕,只是把和尚趕跑了,霸佔了寺廟,只留下一些老和尚走不動,這才滯留在寺廟裡。如果換成梁山好漢霸佔這個寺廟,估計直接殺個乾淨。
而魯智深在去往大相國寺的路上恰好路過此地,本來是滿心歡喜要吃個飽飯,結果只見到幾個餓得不行的老和尚。魯智深要討吃的,老和尚只說被強人霸佔了寺廟,幾天沒進食,實際上偷偷在後面煮了一鍋雜糧粥。後來被魯智深搶過來,硬是吃了一些。
從這就能看出魯智深個性來,魯智深確實嫉惡如仇,但是不拘小節,自己也會做點小惡。比如之前金翠蓮那一段,他就逼著剛剛見面的史進、李忠給金翠蓮錢,李忠給了二兩銀子還嫌棄人家。到了瓦罐寺也是一樣,他認為吃老和尚一點破粥沒什麼了不起。
正說著時候,就看到了道士打扮的丘小乙和和尚打扮的崔道成,實際上這時候兩人沒有武器,崔道成身邊還有個婦人作陪,一看就不是正經和尚。魯智深如果直接過去,可以很快結果了兩人。但是呢,魯智深偏偏還要過去訓斥一下二人。注意,魯智深去訓斥二人不是因為懷疑老和尚們的話,要調查個清楚,純粹是因為他生性魯莽,看到兩人就壓不住火了。
而崔丘兩人卻是經驗老到,他們看魯智深手拿禪杖,五大三粗,凶神惡煞,一看就不好惹,而自己正在吃飯,壓根就沒有武器,這時候動手只有自取滅亡。於是那崔道成反而說起瓦罐寺老和尚的不是來,魯智深腦子一根筋,不帶拐彎的,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聽完以後馬上去找老和尚的麻煩。就這樣來回一耽誤功夫,崔道成、丘小乙武器就備好了,完全可以開戰。
魯智深雖然武力值頗高,終究雙拳難敵四手,再加上肚中飢餓,打不過對方,魯智深就直接跑了。魯智深跑了以後,可沒想過那幾個老和尚會怎樣,只是惦記自己的包裹沒有來得及帶走,要想回去拿吧,又打不過兩人,只好作罷。
從這裡也看出來了,魯智深這人行俠仗義,基本上出於本能和一時激憤,而不是他本身就多麼高尚。勁頭過去了,他可能也就不在意了。而那幾個老和尚就慘了,本來他們雖然不像之前那麼享福,但畢竟是出家人,還可以下山化緣討點吃的,瓦罐寺雖然破舊,好歹也能遮風擋雨。而崔道成和丘小乙呢,也不是好殺之人,他們可以苟延殘喘。可是魯智深這麼一鬧騰,他們就害怕了,因為魯智深沒有殺了崔丘二人,而他們向魯智深抱怨,得罪了崔丘二人,崔丘二人本來不想殺人的,這時候也要殺人了,說不定殺之前還要折磨他們一番,所以他們就自盡了。
魯智深沒有殺他們,他們卻因魯智深而死。魯智深逃走之後,心裡窩火也不敢回去,不過半路遇到了史進。史進武力值就算不如魯智深,也不會差太多,而且史進乾糧充足,魯智深大吃一頓,跟史進返回去,輕鬆解決崔丘二人,不過那時候老和尚們也都死了。魯智深就一把火燒了瓦罐寺。
如果魯智深聰明一些,憑他一個人想解決崔丘二人還是很有可能的。他只要在發現兩人第一時間就動手,兩人那時候沒有趁手兵器,就算以一敵二,魯智深也可以取勝。
不過就算這樣又如何呢,魯智深就算第一時間解決了崔丘二人,魯智深也不能在瓦罐寺長待。瓦罐寺地處偏僻,靠那幾個老和尚是守不住的,說不定哪天又來幾個強人,殺了老和尚也說不定。因為當時的世道就是如此,不要說殺人放火,吃人肉都是稀鬆平常,瓦罐寺這樣的存在就好似餓狼眼中的小白兔。
這樣說來,最能保全幾個老和尚的反而是崔道成、丘小乙兩人。因為這兩人還在的話,其他強人一般也不會再去霸佔瓦罐寺,而他們本來就沒打算殺那幾個老和尚,留下來打掃衛生也是可以的。崔道成、丘小乙兩個惡人反而成為老和尚的保鏢,不得不說,這樣的結果十分諷刺。
回覆列表
魯智深在前往大相國寺的路上,途徑桃花山上的一處寺廟,寺廟名叫瓦罐寺。一路奔波,口乾舌燥,腹中更是飢腸轆轆。
當瓦罐寺出現在魯智深眼前的時候,魯智深 毫不猶豫的就邁步踏了進去。
踏進寺廟之後,發現寺廟破敗不堪,所以魯智深甚至懷疑這裡都沒有人在居住,他前後院子四處尋覓。
在院子的一角,魯智深發現了幾個面黃肌瘦的和尚,和尚告訴魯智深,自己已經三日沒有進食了,所以面對魯智深的討齋,是愛莫能助。
對於和尚的回答,魯智深顯得很不成熟,他覺得這麼大的寺廟,怎麼可能沒有給自己一口吃食的飯呢?但是魯智深忽略了剛才邁入時看見匯出破敗的景象,一味討要齋飯。作者之所以用這個故事情節,更能凸顯出魯智深作為一個普通人,也有其粗心的一面。
老和尚告訴魯智深,這個寺廟原本香火很旺,但是因為身處窮鄉僻壤之地,遠離官府,自從來了一僧一道,和尚叫崔道成,外號生鐵佛,道士叫邱小乙,外號飛天夜叉,武功了得,在寺廟裡胡作非為,趕跑了年輕力壯的和尚,留在寺廟裡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被安排了活,卻不給吃的,所以現在3天都沒吃飯了。
於是魯智深提著禪杖去找一僧一道去算賬。
魯智深找到一僧一道,發現他們身邊坐著一個陪酒的女子,桌上放著一桌子酒肉飯菜,魯智深問他們怎麼把寺廟給荒廢了,這一僧一道告訴魯智深說這個寺廟原來香火是挺旺的,怎奈寺廟裡面出現了內訌,現在留著的和尚把原來幹活的和尚排擠走了,導致寺廟衰敗。自己作為主持,確實有責任,但主要責任在那些內訌惹事的和尚。
魯智深竟然聽信了這一僧一道的鬼話。覺得那幾個和尚在戲弄自己。返回去找那幾個老僧。
老僧告訴他,你手中拿著禪杖,所以他們對你服軟,另外他們有好酒好菜,我們從村中找了點稀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誰是弱勢人群嘛!透過這件事充分反映出魯智深的天真,好欺騙。同樣的故事情節,武松也碰見過,武松走蜈蚣嶺,以非常冷靜的手法,承辦了惡人。如果論走江湖,魯智深差武松不是一點半點。但作者安排了這個情節,就是要突出人物性格的特點,魯智深內心宅心仁厚,所以才會輕易上當受騙。
魯智深因為快兩天沒有吃飯,再加上一個人打兩個人,所以失敗逃走。
魯智深逃到了一片林子裡面,剛好碰見了史進,將自己和一僧一道打鬥的事情說了一遍,吃了史進給的乾糧後,掉頭重新找一僧一道報仇。
在史進的幫助下,魯智深和史進殺死了一僧一道。
魯智深殺死一僧一道後,來到寺院發現老僧已經被殺害,原因就是魯智深告訴一僧一道是老僧他們告狀給他的,再加上魯智深戰敗逃跑了,老僧幾人害怕,就一起自殺,就連被惡人欺負的婦人也自殺了。
人死不能復活,透過這件事,魯智深也感覺到哪裡都有惡人,寺廟也不例外,所以堅定了落草為寇的打算。
一把火是被自殺人得到了安葬,被魯智深殺害的人的證據也蕩然無存,所以被燒燬也是一種無奈選擇。
作者透過這件事,一方面體現出魯智深和武松存在的差異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魯智深遭遇壞人,殺人放火,是另一種“逼上梁山”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