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小昆蟲
-
2 # 小趙在來的路上
明朝皇帝多奇葩,有的喜歡幹木匠活,有的喜歡煉丹,有的喜歡領兵打仗還要給自己封大官,他們雖然都有個人愛好,但也都會老老實實的按時上班,皇帝上班當然就是上朝,聽聽百官意見,處理處理國家大事。這幾位不如萬曆皇帝做的絕,28年都不去上班。
萬曆皇帝朱翊鈞10歲即位,即位第二年就改年號為萬曆。從1572年到1620年,整整做了48年的皇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這時間也可以排進前列了。不過令世人譁然的是,48年中,他連續28年都沒有上朝。
其一,就是文人誤國的典範——東林黨。公元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人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並逐步形成了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而閹黨與東林黨的黨政,也最終動搖了明朝統治的根基,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其二,萬曆三大徵,即萬曆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北韓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三場戰爭雖然都取得了勝利,達到了鞏固了明朝邊疆穩定,使北韓王朝免受倭寇的侵略的最終目的。可是這三場戰爭也嚴重消耗了明朝的財力,同時,遼東的後金努爾哈赤再此時獲得喘息之機,開始積蓄力量,對抗明朝。
其三,就是努爾哈赤所領導的後金,在萬曆年間迅速成長為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並在明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戰役後,徹底改變了與明朝遼東守軍的攻守態勢。
其四,明朝在萬曆年間已經進入小冰河時期,旱災頻繁、瘟疫橫行,百姓流離失所,極大的加重了朝廷負擔,並且民動、民變不斷,並最終演變成為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
其五,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行為以及在立儲問題出現了“國本”的朝廷分歧,最終導致了明朝在晚明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後,開始朝野的紛亂和衰亡。
所以,雖然有人評價萬曆皇帝是才華橫溢、英武神明的千古一帝,但毛主席卻一針見血的評價萬曆一針見血:他10歲登基,這個人長大了,酒色財氣都好,極度奢侈腐敗,長期荒政。他是明亡的種子,是個無道昏君。他當了48年皇帝,是明朝當皇帝年頭最長的一個,也是失民心最嚴重的一個。
-
3 # 江南尋夢
朱翊鈞在位之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在神宗支援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國力恢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神宗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疆土。 執政後期荒於政事,缺乏賢士、倦於朝政,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所以綜上所述前期明君之作為,但根本上沒有真正的君主才能,但並不算是昏君,只能說是生不逢時。但是,明朝皇帝多奇葩,有的喜歡幹木匠活,有的喜歡煉丹,有的喜歡領兵打仗還要給自己封大官,他們雖然都有個人愛好,但也都會老老實實的按時上班,皇帝上班當然就是上朝,聽聽百官意見,處理處理國家大事。這幾位不如萬曆皇帝做的絕,28年都不去上朝。
萬曆皇帝朱翊鈞10歲即位,即位第二年就改年號為萬曆。從1572年到1620年,整整做了48年的皇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這時間也可以排進前列了。不過令世人譁然的是,48年中,他連續28年都沒有上朝。
其一,就是文人誤國的典範——東林黨。公元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人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並逐步形成了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而閹黨與東林黨的黨政,也最終動搖了明朝統治的根基,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其二,萬曆三大徵,即萬曆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北韓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三場戰爭雖然都取得了勝利,達到了鞏固了明朝邊疆穩定,使北韓王朝免受倭寇的侵略的最終目的。可是這三場戰爭也嚴重消耗了明朝的財力,同時,遼東的後金努爾哈赤再此時獲得喘息之機,開始積蓄力量,對抗明朝。
其三,就是努爾哈赤所領導的後金,在萬曆年間迅速成長為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並在明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戰役後,徹底改變了與明朝遼東守軍的攻守態勢。
其四,明朝在萬曆年間已經進入小冰河時期,旱災頻繁、瘟疫橫行,百姓流離失所,極大的加重了朝廷負擔,並且民動、民變不斷,並最終演變成為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
其五,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行為以及在立儲問題出現了“國本”的朝廷分歧,最終導致了明朝在晚明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後,開始朝野的紛亂和衰亡。
所以,雖然有人評價萬曆皇帝是才華橫溢、英武神明的千古一帝,但毛主席卻一針見血的評價萬曆一針見血:他10歲登基,這個人長大了,酒色財氣都好,極度奢侈腐敗,長期荒政。他是明亡的種子,是個無道昏君。他當了48年皇帝,是明朝當皇帝年頭最長的一個,也是失民心最嚴重的一個。
-
4 # 歷史及格線
萬曆皇帝朱翊鈞,即明神宗,大明王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時間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對於萬曆的評價,後人一直爭議很大。針對這個問題,說下個人的看法。
很多人覺得萬曆在位的前十年對明朝實施的改革很有成效,國力得到恢復,百姓生活得到提高,但這十年不屬於萬曆,這是張居正的十年。不得不說張居正確實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這裡我們不對他的過做點評。
由於萬曆即位剛滿10歲,所以朝政基本都是李太后和張居正在管理(據說張居正和李太后關係十分曖昧)。也使得張居正有機會一展抱負,實施對大明王朝的改革,並且改革效果很好。但是萬曆對於張居正的感情十分複雜,兒時的敬仰,年少時的畏懼,少年時的討厭,青年時的憎惡。這就埋藏了張居正不能善終的種子,在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開始了對張居正的徹底清算,甚至對於他的家人沒有絲毫的手軟。更有甚者,當時的朝廷只要有彈劾張居正者,萬曆皇帝都會多看兩眼。
當然少年時期的萬曆,還是擁有著滿腔熱情的,他也想要做一個名垂青史的好皇帝,可是事與願違。他過於貪圖享樂,驕奢淫逸。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28年不上朝,比他的祖父嘉靖皇帝還要牛叉。
我們簡單分析一下,為什麼他28年不上朝呢?這就不得不說明朝的文官集團,或者準確的理解為言官集團。這個集團為禍明朝,他們不怕死,專找皇帝的茬,以死柬為榮,一死可以流芳千古,前赴後繼,真是令人佩服。
萬曆皇帝有8個兒子,但他最喜愛的還是他的三子朱常洵,朱常洵的母親為鄭貴妃,也是萬曆皇帝最喜歡的妃子,所以子以母貴,萬曆一直想立朱常洵為太子。這就遭受到文官集團的大力反對,自古以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常洵為第三子,大臣積極擁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件事在經歷了長達近10年的鬥爭之後,終於以文官集團的勝利終結。
這也埋下萬曆心裡的陰影,自己身為皇帝,喜愛的兒子不能立為太子,萬曆十分不滿,為了表達自己的情緒,開始了罷工生涯,這一罷便是28年。
28年不上朝,這也導致了明朝政府的癱瘓。很多官員任職到期之後,不能及時退休,索性就自己跑路,跑路以後空出來的職位沒有人及時補充,當時全國有八萬官員,可實際在職辦事的一半都不到。這也為明朝的滅亡埋下隱患。
由於立儲問題的鬥爭,萬曆的長子朱常洛一直未能出閣讀書,而朱常洛的兒子朱由校更是如此,導致萬曆的後面兩位皇帝基本半文盲狀態,這樣的皇帝怎能治理好國家。
所以,我們縱觀萬曆的一生,前十年的改革勵精圖治,被他自己一手敗光。身為皇帝卻驕奢淫逸,意氣用事,不問朝政,更是導致自己的兒孫戰戰兢兢,也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5 # 鄉野大衛
萬曆皇帝的評價可以分三個時期,總結起來就是明神宗是個演員,演到最後入戲太深無法自拔。
1,在江陵柄政期間,大明帝國效率空前提高,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可以說是明代為數不多的有作為的皇帝。
2,萬曆中期後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後並沒有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更沒有權臣當政,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萬曆對於日軍攻打北韓、女真入侵和梃擊案都有反應,表示雖然忽略一般朝政,還是關心國家大事,並透過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明神宗其實是個演員。
3,萬曆後期,朱翊鈞荒怠,導致朝內黨爭不斷,最終為明王朝種下惡果。
萬曆三大徵
指明神宗萬曆帝(1573年~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北韓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寧夏之役自1592年(萬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
北韓之役第一回衝突自1592延至1593年(萬曆二十至廿一年);
第二回衝突自1597延至1598年(萬曆廿五至廿六年)。
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萬曆廿七年至廿八年)。
影響及評價
“三大徵”同樣維護了中國西南、東北、蒙古地區的利益,避免了國家分裂,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大明王朝的統治,踐行了明太祖堅決抵抗外侮的祖訓,可以說這三場大仗是不得不打之戰,是維護華夏之戰。《明史》中對”三大徵“的評價,有清人自我維護之嫌,亦不能盡信。
三大徵明軍雖均獲勝,但軍費消耗甚巨,對晚明的財政造成重大負擔。
萬曆新政(本著正面評價的原則來說,純屬個人觀點,之前看到過一篇文章持不同觀點的,有興趣可以參考《萬曆新政:張居正的改革》)
改革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也就是考成、清丈土地、一條鞭法。
1,考成法——是一項影響後世的法令。
2,精簡官僚機構,清查土地,國家稅源廣開。
3,青史留名的“一條鞭法”(當然這條法令在嘉靖朝就開始實施),其核心是度地而稅,窮人的負擔不在沉重,人民安居樂業,和諧盛世已經出現。一次偉大的稅費改革時期。
-
6 # 人在旅途中777
萬曆皇帝:
1、喜歡讀書。
讓太監到北京市面上給他買書,佛經、小說、醫書、繪本無所不讀。他下令重抄了一套歷朝《實錄》留著自己看。第一次妖書案裡鄭妃出版的那本《閨範》,也是東廠交給皇帝、皇帝賜給鄭妃的。他後期不出面參加經筵,卻讓翰林官定期把講義寫出來給他看。
2、對軍事事務非常關心。
晚明賜給出徵統帥尚方劍的慣例就是從他這兒來的。頒發內庫給前線。把愛將李如松的地位抬到和文提督宋應昌平等,絕無僅有。還專門下詔給北韓的國王,把他罵了一通,要他自強。
3、喜歡敢於任事的大臣。
不喜歡大臣被彈劾之後就要辭任。有病的話把檔案拿到家裡去辦公也行。對彈劾自己的言官表示無視,但常常對彈劾大臣的言官下重手。但也不會給予過度的寵信。
4、避免濫用廠衛。
據說錦衣衛監獄的庭院裡都長滿了草。
5、對宦官頗為防範。
馮保之後的司禮監掌印張宏,是絕食而死的。下一任張誠,被貶為南海子看宮牆的淨軍。少時寵信的張鯨,後來失寵,
6、對財物十分細心。
或許就是“貪財”的一個表現吧……御前丟過一件珍珠袍,神宗震怒,拷打追問。鄭妃私自拿了一個御用的玉杯給福王,神宗大怒,把杯子cei了。
7、好面子。
做過的事兒基本上沒撤回的。萬曆朝貶謫的人,基本沒有回朝的,結果神宗在位太長,據說氣得某些“君子”跳腳。萬曆三十年(1602)病危,跟首輔口授遺詔,說好了要撤回各地的礦監、稅監,結果第二天好轉了,就把這事兒取消了。
萬曆一朝沒有權臣也沒有權宦,因為沒有皇帝的給予恩寵,不能形成權勢的第二中心。皇帝對三大徵非常關心,不過三大徵的勝利更多的是由於隆萬改革積攢的財力和振興邊防帶來的軍事復興,到二十年後就又完了。因為好面子,錯過了給被貶者加恩還朝、消弭怨氣的機會,也沒有及時出手處理黨局,反而刺激著小臣們一味批評皇帝與內閣不作為,使得黨局逐漸形成。
同時搞的商稅、開礦,想繞開官僚機構去取利,但宦官到地方上無從著手,只能招攬了一幫惡霸流氓,強拉著市民要收商稅,開礦招攬人進山居住、砍伐、擾民、生事。所得利益全歸皇帝、宦官,麻煩全歸社群、官府,怎麼能不被反對?這種制度就是拍腦袋想出來的。
-
7 # 悸動的那一瞬間
一”是指萬曆皇帝登基的第一個十年。
萬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沖齡即位在首輔大臣著名政治家張居正的主導下進行了改革稱為“萬曆新政”,明帝國有蒸蒸日上的勢頭因此史學家有的管這段時間叫“萬曆中興”。不過好景不長隨著張居正的去世不但他本人被清算家人被迫害新政也夭折了。更為要命的是萬曆皇帝越來越懶到執政後期乾脆28年不上朝神宗真夠“神”的!
“二”是指萬曆皇帝兩個兒子之間的“國本之爭”
萬曆皇帝共有八個兒子但是好幾個夭折的。長大成人的裡面兩個兒子最年長一是長子朱常洛(即後來的一月天子明光宗)是一次萬曆臨幸宮女所生他不喜歡。而另一個兒子福王朱常洵是他寵愛的鄭貴妃所生,在鄭貴妃的枕頭風之下萬曆想要立朱常洵為太子,廢長立幼遭到了他母親李太后和大多數朝臣的反對一直對峙好久據說這也是萬曆消極怠工的一個重要原因。最終萬曆妥協了也不上朝了。
“三”是指萬曆年間的所謂“三大徵”
萬曆三大徵即三次戰爭:寧夏之役播州(今天的遵義)之役抗日援朝之役都取得了勝利。前兩次是平叛鞏固了西北西南邊疆後一次是反抗侵略。三次戰爭反映了經過新政改革明朝還是有一定實力的但是也耗費了老本讓關外的滿洲漁翁得利,萬曆皇帝死前一年的1619年明朝和後金薩爾滸之戰明軍打敗了此後明朝對後金從戰略攻勢變為守勢。
“四”指的是雒於仁上疏指責萬曆皇帝“酒色財氣”四病
雒於仁是大理寺評事看到皇帝老是藉口生病不上班但是斂財美女喝酒一樣都沒耽誤憤而上疏指責萬曆皇帝的病其實是“酒色財氣”四種病,語氣之尖銳直接比海瑞罵嘉靖皇帝的厲害多了。萬曆皇帝當然大怒找到大臣們一起商量怎麼處理這傢伙,不想大臣們心理覺得雒於仁說的有理不願意加重處分最終把雒於仁撤職了事。應該說雒於仁說的是實話萬曆皇帝的辯解無力!大明朝就這樣在皇帝的“四種病”中也病入膏肓了!
-
8 # 楊總正能量
萬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被醜化最嚴重的皇帝之一。
在醜化萬曆皇帝時,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那就是萬曆皇帝天天躲在宮裡酒色財氣,最後弄得官員越來越少,政府工作都無法正常進行了
關於這一點,先看樊樹志《萬曆傳》。
神宗怠於臨朝,使朝政日趨委頓,其主要表現之一,便是重大政務不作決斷,使中央和地方政府缺官日增,而且長期不補。
大量官員長期不補,在職官員心灰意懶,杜門不出,使各級政府機構瀕臨半癱瘓狀態。這是神宗怠於臨朝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關於這一點,再看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
朱翊鈞(萬曆)卻認為少一員官就少一份俸祿,還可以免聽官員們“聒噪”,落得耳根清淨,所以凡遇缺官也不派人遞補。這種離奇的做法使國家的中樞機構處於半停頓狀態,大大助長了官場中的因循拖拉風氣.也為朝廷和地方官員的貪贓枉法開了方便之門。
關於這一點,再看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
萬曆長期“三不”,不朝、不見、不批,造成朝廷中樞機構近於癱瘓。最典型的是政府官員的缺員不到補充。
這些歷史學者,在說萬曆昏庸時,都會說到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萬曆太昏庸了,所以當時的政府官員,少得都無法正常工作了。
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也持相同的觀點。
[注]:由於明神宗晏處深宮,不補缺官,早在萬曆三十年南北兩京已缺尚書三人,侍郎十人,科道官九十四人;全國缺巡撫三人,佈政監司六十六人,知府二十五人。不僅“曹署皆空”,而且自萬曆三十七年起,不少大臣紛紛封印出城,拜疏自去,許多辦事機構陷於癱瘓狀態,政務荒廢。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時,集中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歷史學者。所以這部書的觀點,應該可以代表中國史學界的普遍觀點。
不要說華人寫的歷史書了,就是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國明代史》,也持同樣的觀點。
因為萬曆皇帝在他去世之前的二十多年中,對大臣們懇請他任命已經空出的職位,一直不予理睬。結果,到公元1620年夏,北京和一些地方的許多部門和機構,人員嚴重不足,官紀不振,效率低下。
當然了,歷史學者都持這種觀點,歷史愛好者就更不能免俗了。所以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也持相同的觀點。
按照以往制度,六部給事中的名額,應該是五十餘人,而都察院的名額,應該是一百餘人。可到了萬曆三十五年,六部給事中只有四個人,而且其中五個部沒有都給事中,連個管事的都沒有,都察院的十三道御史,竟然只剩下五個人,幹幾十個人的活,累得要死。
總而言之,寫明末歷史,只要寫到萬曆皇帝,人們就會說,萬曆皇帝太昏庸了。而其中一個重要的鐵證是什麼?自然就是,當時的政府官員,實在太少了,少到政府工作都無法正常進行了。
我敢說,一個徹頭徹尾的文盲,聽到這種離奇的觀點,肯定會大吃一驚。因為這種觀點,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因為皇帝昏庸不幹活,所以政府官員越來越少了;這肯定是用屁股在思考問題吧!因為用腦袋思考問題,怎麼可能會說出這種離奇的話呢?
問題是,一個有文化的人(甚至是歷史學者),聽到這種離奇的觀點,常常就會相信它。因為這些內容,有所謂的史料支撐啊!
為什麼在許多問題上,沒有文化的人,竟然會比有文化的人,還具有判斷力呢?大約是因為,我們學習的過程,有時候也是一個被洗腦的過程。
屁股決定大腦,屁股坐的位置不同,同樣的問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用老百姓的屁股思考問題,肯定會覺得,官員多的快成災了;問題是,用賣官、買官者的屁股思考問題,肯定會覺得,官員少得快國將不國呀。
總而言之,屁股決定大腦,人的屁股坐的位置不同,同樣的事,就會有不同的結論。
不是有句話說得好嘛!世間萬般皆下品,唯有當官好。試問芸芸眾生,有幾個不想當官的?
所以官員的隊伍,從來都是越變越大。這是歷史常識,也是社會常識。
雖然說,精簡機構、精簡官員,永遠是政治家最喜歡高呼的口號之一。問題是,它通常只會以喊口號開始、也會以喊口號結束。因為面對一個大家都想加入的隊伍,你想精簡它,你的本事也太大了!
歷史上有十羊九牧一說,宋代有“冗官”之說,清代有“災官”之說,現代也有“機構臃腫,人浮於事”說法。說法雖然不同,但是意思差不多。總而言之,官員太多了。
但是,唯獨在明末,因為出來一個昏庸的皇帝,所以政府官員越來越少,最後少得政府都無法正常工作了。真是怪事年年有,這種怪事,也未免怪得太離奇了。
“冗官”、“機構臃腫,人浮於事”,這兩種說很好理解。清代的“災官”,是怎麼回事呢?
所謂的“災官”,大意是說,想當官的人太多了,願意花錢買官的人,也太多了。最後的結果,就是很多人買了一個官,而這個官,常常只是個候補的,想遞補一個實缺,常常不知要等到牛年馬年。所以,有人當了十七八年的候補官員,還是沒有熬到頭。更主要的是,他沒有補到實缺,自然沒有機會撈錢。問題是,雖然沒有補實缺,卻也需要維持官員應有的體面、門面,所以這官自然是越當越窮。當官當到這種境界,實在是一種災難了。
《官場現形記》說:“通天下十八省,大大小小候補官員,總有好幾萬人。”
你看看,大家為了當個官,是多麼的不容易。你看看,成千上萬的人,徘徊在官場之外,就是等著補個實缺。皇帝竟然不積極想辦法,給他們解決工作崗位問題,他們能不著急嗎?他們能不罵娘嗎?
幸好,大清帝國對言論的管制,比較到位。否則,這樣多的候補官員,徘徊在官場之外,肯定也會大罵大清皇帝昏庸了。
總而言之,政府官員少得,早就不夠用了,官員天天忙的要死要活。而這個昏君,卻不讓我們這些候補官員,趕緊進入官場為國效力。真不知道,這個昏君天天呆在宮裡幹什麼?
以前看到戈培爾說,謊言千遍成真理,我一直以為只是誇張的說法。因為謊言說一萬遍,它也是謊言啊。
後來,我終於發現,這一切太有可能了。因為一個人學歷史時,稍微有點懷疑精神,就會有無數人深惡痛絕反對你。總而言之,你就是個民科!再總而言之,你這是在發明歷史!再總而言之,你有史料嗎?
在沒有網路的時代,話語權通常就被一些既得利益集團控制著。在這種背景下,各種離奇的言論,自然會被他們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講的久了,人們自然深信不疑了。
因為類似的原因,現在的歷史學者、歷史愛好者,在說萬曆皇帝昏庸時,都會把當時官員太少,當成萬曆皇帝昏庸的鐵證之一。
其實呢?一個人拿這種事證明萬曆皇帝昏庸,還不如證明,他們看書的時候,常常連腦子也不過。
看到民科淚痕春雨發出這種驚人怪論,難免會有許多歷史學者、愛好者氣得暴跳如雷。因為什麼史料也沒有,你就敢懷疑史學界的定論?你就是一個民科,你就是一個歷史發家家!
問題是,就算有人能把史料堆積成山,想讓我相信,某年某月出了一個昏君,於是政府官員變得越來越少,少得都不能正常工作了,我也不會相信的。
這就好像,皇帝什麼衣服也沒有穿,就算人們都說他穿著華貴的衣服,他也是什麼衣服都沒穿啊!
孫丕揚當吏部尚書的時候,看到政府官員變得越來越少,就認為自己這個吏部尚書,當的太失敗了。於是,孫尚書就一連遞交了二十多份辭職報告。總而言之,如果皇帝不想辦法擴大官員隊伍,他這個吏部尚書,就辭職不幹了。
身為主管人事工作的吏部尚書孫丕揚,對於在其位不謀其政,無力扭轉缺官不補的局面,深感愧疚,接連二十次請求辭職,企圖改變缺官不補的情況。(摘自樊樹志《萬曆傳》)
按官場慣例,孫丕揚為了官場共同利益,願意和皇帝演這種對手戲,大家自然會陪他一塊出演的。
總而言之,憂國憂民的孫尚書,為了充實官員隊伍,不惜拿辭職威脅皇帝。大家肯定要哭著喊著,挽留這個一心為國為民的孫尚書。
當然了,大家還會用煽情的語調,對皇帝說。因為官員越來越少,憂國憂民的孫尚書,都不想繼續工作了。為了挽留憂國憂民的孫尚書,您說什麼,也得讓更多的人,加入官員的隊伍。
當然了,官員還會用憂國憂民的語調,對皇帝說。現在大明帝國,從中央到地方,官員都是嚴重不足。長此以往,肯定會國將不國的。為了國家、民族、百姓,您說什麼,也得讓更多的人,加入官員的隊伍。
-
9 # 科技時代感
萬曆皇帝:
1、喜歡讀書。
讓太監到北京市面上給他買書,佛經、小說、醫書、繪本無所不讀。他下令重抄了一套歷朝《實錄》留著自己看。第一次妖書案裡鄭妃出版的那本《閨範》,也是東廠交給皇帝、皇帝賜給鄭妃的。他後期不出面參加經筵,卻讓翰林官定期把講義寫出來給他看。
2、對軍事事務非常關心。
晚明賜給出徵統帥尚方劍的慣例就是從他這兒來的。頒發內庫給前線。把愛將李如松的地位抬到和文提督宋應昌平等,絕無僅有。還專門下詔給北韓的國王,把他罵了一通,要他自強。
3、喜歡敢於任事的大臣。
不喜歡大臣被彈劾之後就要辭任。有病的話把檔案拿到家裡去辦公也行。對彈劾自己的言官表示無視,但常常對彈劾大臣的言官下重手。但也不會給予過度的寵信。
4、避免濫用廠衛。
據說錦衣衛監獄的庭院裡都長滿了草。
5、對宦官頗為防範。
馮保之後的司禮監掌印張宏,是絕食而死的。下一任張誠,被貶為南海子看宮牆的淨軍。少時寵信的張鯨,後來失寵,
6、對財物十分細心。
或許就是“貪財”的一個表現吧……御前丟過一件珍珠袍,神宗震怒,拷打追問。鄭妃私自拿了一個御用的玉杯給福王,神宗大怒,把杯子cei了。
7、好面子。
做過的事兒基本上沒撤回的。萬曆朝貶謫的人,基本沒有回朝的,結果神宗在位太長,據說氣得某些“君子”跳腳。萬曆三十年(1602)病危,跟首輔口授遺詔,說好了要撤回各地的礦監、稅監,結果第二天好轉了,就把這事兒取消了。
萬曆一朝沒有權臣也沒有權宦,因為沒有皇帝的給予恩寵,不能形成權勢的第二中心。皇帝對三大徵非常關心,不過三大徵的勝利更多的是由於隆萬改革積攢的財力和振興邊防帶來的軍事復興,到二十年後就又完了。因為好面子,錯過了給被貶者加恩還朝、消弭怨氣的機會,也沒有及時出手處理黨局,反而刺激著小臣們一味批評皇帝與內閣不作為,使得黨局逐漸形成。
同時搞的商稅、開礦,想繞開官僚機構去取利,但宦官到地方上無從著手,只能招攬了一幫惡霸流氓,強拉著市民要收商稅,開礦招攬人進山居住、砍伐、擾民、生事。所得利益全歸皇帝、宦官,麻煩全歸社群、官府,怎麼能不被反對?這種制度就是拍腦袋想出來的
回覆列表
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此年號共使用48年,是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之後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
不過明神宗在明代皇帝中的名聲不是太好,提到他往往就會想到幾十年不上朝,對政事也可以說是“翫忽職守”。整體而言,神宗確非明君,但其在位時間長久,也做過幾件較為出彩的事情,其中援北韓挫倭寇是他一生中最拿得出手的政績。
神宗皇帝決策東征倭寇,及時果斷,否則不僅北韓不保,而且遼東、山東和東南沿海將永無寧日。這場戰爭雖然耗費了明朝的鉅額財力,卻換來了邊境的長期安寧,它的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萬曆皇帝,個人認為是比較奇葩的一個皇帝,他身後的荒唐事也有很多。縱觀中國的歷史,從來沒有不上朝達幾十年之久的皇帝。但就是這麼一個萬曆皇帝,不上朝還能做到對外戰爭勝利,僅此一人而已。所以就個人來說,萬曆皇帝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