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雁東北飛

    漢朝是消滅了秦朝,打垮的諸侯建立起來的。可以說國土是建立在一片廢墟上。你要想想秦朝才統一多久啊。可以說在漢朝建立之前,這個國家就一直在打仗。要人口沒人口,要物質沒物質。所以遇到匈奴來,也只能和親。漢朝剛建立的時候,就是練內功。發展民生髮展經濟。一直到漢武帝的時候才漸漸恢復了生機。有資本。所以把匈奴趕回了老家。打仗是費錢的,所以打完之後把以前的積蓄都打完了。漢武帝之後,國力是慢慢衰退的。

    唐朝是承接了隋朝。雖然隋朝之前都是戰亂。但是他的檔案基本上是南北對峙。隋朝前面幾個朝代雖然都比較短命,幾十年裡改了幾次國號換了幾個皇帝,但是基本上都是和平演變,它的政策從來沒有改變過。所以國力還是得到了恢復。隋朝滅亡之後。雖然分割勢力多,但是唐朝很快就平定了。你看了楊堅是從他的外孫手上奪的皇位。李淵又從他表弟楊廣手裡奪了皇位。你看那都是親戚之間。所以他們的利益集團都是一樣的。就是坐上皇位的那個人不一樣。上層沒有太大的變動,政策也沒有太大的變動。所以雖然唐朝還沒有統一多久,但它的國力一直不弱呀。所以在唐太宗繼位之後不停的打勝仗。

    宋朝就比較悲催了。他統一之前呢,天下都是在打仗。沒有平靜過一天。而且宋太祖是政變奪得的天下,老皇帝死了,從孤兒寡母的小皇帝手上奪得皇位。你想啊,跟你平起平坐的將軍一大堆。你做了皇帝,你不就要把他們壓下去。所以有了杯酒釋兵權。雖然還沒有馬放南山,刀兵入庫。但是老趙家的兵權看得緊啊,所有的禁軍都待在首都。防止擁兵自重。這樣一打仗,就從首都調兵到邊疆。好死不死宋太祖,沒多久就掛掉了。他那個在開封一直做文官的弟弟當了皇帝。然後他就帶兵打仗,把兵都打沒了。從此以後,宋朝就一蹶不振。終宋一朝,國策就是抑武揚文,以文治武,怕武將奪了他們的皇位。打仗宋朝就不佔優勢,傳統的漢地他也沒有統一,國家政策也不利於打仗。他們怎麼可能打得贏北邊的契丹人和女真人。雄起不來。

  • 2 # 歷史伴讀小二

    我們可以這方面去回答:

    1.漢朝與宋朝,唐朝建國背景:漢朝是經過戰國200多年與秦末動亂的戰爭年代之後建立的封建王朝。宋朝也是經歷五代十國100多年的戰亂年代建立的。

    而唐朝不同,經過隋朝30多年的民生與經濟恢復,國家物質基礎能夠用到唐太宗時期,這給予唐朝對外戰爭的資本。

    大家都說:國與國之間打仗是拼經濟實力與人員基礎的。這也證明此項觀點。

    漢代與宋代不是不想打,沒法打,國內支撐不住,好好的王朝剛剛建立,有可能又會再一次天下大亂。這是每個開國皇帝都不想看到的。

    當然宋朝也是跟它的基本國策是“重文輕武”有關係的。

    故你們認為呢?

  • 3 # 愛歷史說野史

    宋朝開國元祖是宋太祖。宋太祖是極其崇尚文治的,開國之初用了一招“杯酒釋兵權”將一幫能武大將治理的服服帖帖。並且宋太祖在後來的用人選官中,也大多使用文官,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皇權地位。

    在宋太祖退位之後,上來的宋太宗卻是個“武人”。崇尚武力的他把國家發展重心漸漸移動到了武上面。可是誰也沒想到,早已經奠基好的武弱文強格局並不是說改就能改的。綜合實力仍然很虛弱的宋朝在經歷了幾次大的打擊之後,越發不堪一擊。而宋太宗之後的皇帝,經歷了前朝皇帝的慘痛教訓,哪敢再次挑戰宋太祖的理念?於是只好乖乖繼承了崇尚文,摒棄武的思想。所以,三百多年來,宋朝一直是文化強於軍事。所以一直被欺負,不能洗雪國恥

    唐朝洗雪國恥用了三年的時間根本原因在於:

    大唐家底更厚實,但東突厥比匈奴更狠

    比起漢朝開國時,天下殘破到人口凋零,漢高祖出行都湊不齊車馬的慘狀,同樣建立在戰亂廢墟上的唐朝,家底實在好太多。

    開國時的大唐王朝,人口經濟損失同樣慘重,一直到唐太宗登基時的貞觀初年,唐朝的關中與山東地區,依然是連年旱災霜降。北方大地一度“千里無煙”。但扔下這爛攤的短命隋朝,卻也給唐朝留下了一個重要遺產:糧食。哪怕隋末天下四處大亂,隋朝竭盡民力搜刮的糧食,依然裝滿了從中原到關中的大小倉庫。以唐朝名臣馬周的說法,隋朝西京府庫的存糧,一直供唐朝用到貞觀年間。這份家底,確實比窮到家的漢初厚實。

    而曾經被迫向東突厥稱臣,而後又在玄武門之變後退位的唐高祖李淵,短暫的執政期間,也給唐朝留下了另一個重要家當:水利工程。唐高祖年間,唐朝完成了陝西龍門的黃河水引進工程,山西臨汾的高粱堰灌溉工程也快速完成。這些及時竣工的重大工程,確保內憂外患的唐王朝,有了更強的扛風險能力,開始放心的休養生息。

    至於冷兵器時代的重要決勝資源戰馬,唐朝也比漢朝富裕得多,雖然隋末戰亂期間,隋朝苦心培育的戰馬大多散失。但拜隋朝完備的馬場建設所賜,唐太宗依然獲得了五千匹優良種馬,其中兩千匹更是當時縱橫天下的東突厥馬。這些好馬全數被唐太宗放牧在隴右馬場,而隋朝成熟的馬匹飼養制度和畜牧科學,也被唐朝完美繼承。

  • 4 # 盪漾的可樂

    宋本身軍隊弱勢。再加上重文輕武。所以一直沒成功或者說軍隊一直打不贏。漢朝用70年。是因為盤整華夏後又有楚漢爭霸。再加上前面動亂600年,國力基本沒有了。用70年整軍經武才能保證戰必勝。唐朝只用三年?原因其實是唐直接接盤了隋朝的家底。那時不需要盤整華夏,武器裝備也是世界一流。花三年時間整訓軍隊擴招兵員完了就能出去打架。

  • 5 # 江東小白板的話事堂

    因為漢朝算不上國恥。

    白登之圍時,匈奴軍根本吃不掉被圍的漢軍,雖然僅僅只是劉邦少量突前的孤軍,匈奴都無力吃掉。

    那麼劉邦是怎麼陷入白登之圍的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韓王信(不是知名的淮陰侯韓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意圖進攻太原。劉邦親率大軍平亂,先在銅輥殲滅韓王信主力,之後又在晉陽擊敗韓王信殘部和匈奴兩萬騎兵。匈奴被迫放棄軍事重鎮晉陽。隨後,劉邦乘勝追擊,兵鋒直指離石,大破之;旋鋒婁煩,再大破之。

    至此,漢軍一連串的野戰大勝使得劉邦有所輕敵,於是決定脫離大軍輕軍突襲最終在白登山孤軍被圍。劉邦的冒進的原因有二,一是一連串的勝利讓劉邦輕敵,在並未探明匈奴軍虛實的情況下孤軍冒進,這很好理解,這本是一場平叛作戰,漢庭並未做好國戰準備,更不知道匈奴精銳盡出意圖南下吞漢;二是從軍事角度講,大軍出征在外糧草消耗巨大,乘勝速戰速決是上策。

    戰役進行至此漢軍陷入危急關頭,但是匈奴傾盡全力的強攻卻始終不能殲滅漢軍,史書記載漢匈兩軍激戰七天七夜,陷入僵持,匈奴軍一籌莫展。與此同時,漢軍大部隊抵達平城,與劉邦本部遙相呼應,戰局逆轉,匈奴軍被逼入腹背受敵的險境。

    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所謂匈奴冒頓單于聽信枕邊人的幾句話就放了劉邦實屬胡扯。冒頓單于是個弒父殺妻統一了草原的一代梟雄,如此野心勃勃且手段毒辣狠厲的人會聽從婦人的枕邊風?

    白登之圍後漢匈和解的實質就是冒頓單于就坡下驢的無奈之舉,漢朝方面也認識到匈奴實力強勁,兩國交戰天下將得不到修養。

    總結就是,整個從平叛至與匈奴的交戰,漢朝接連奪取了婁煩,太原,大同等地,將匈奴勢力永久地驅逐出了山西境地,同時也順勢逼迫匈奴和解,使得漢匈數十年沒有大戰,漢朝得以休養生息,為將來漢武大帝北擊匈奴徹底解除北方的邊患奠定基礎。

    說句題外話,漢匈和解不是匈奴單方面對漢朝的不平等壓迫,匈奴在最巔峰時期未能吃掉國力貧弱的漢朝是因為漢軍白登之前一連串的野戰勝利,以及白登山上數萬孤軍亦能堅守挫敵七天七夜的實力來支撐的。談判從來都是雙方實力平等下才能有效進行的,否則就是獅虎對犬羊的暴政,想靠奴顏婢膝地討好實在是痴心妄想,花錢,從來買不到和平和尊嚴!這就是兩宋跟漢唐本質上的區別。

  • 6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代的文明,之所以沒有斷代,是因為東亞的地形相對封閉。

    在封閉的地形中,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衝突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旋律。

    從戰國開始,北方的遊牧民族就不斷對中原發起騷擾,並一度佔領中原,建立政權,讓中原王朝蒙羞。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原王朝也在臥薪嚐膽,韜光養晦,並尋求機會反擊遊牧民族,鞏固大一統帝國的局面。

    不過有意思的是,面對遊牧民族的咄咄逼人,漢朝唐朝以及宋朝的表現卻截然不同。漢朝用近70年,終於完成對匈奴的反殺,唐朝韜光養晦3年終於消滅東突厥。但是終宋一朝,卻從未完成反擊北方政權\洗雪恥辱的目標。

    1、遊牧民族一直在進步

    從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專制皇權的大一統制度,確立自然經濟為經濟基礎開始,中原王朝就在不斷的興亡中迴圈往復,生產力水平在數千年的時間內並未獲得明顯的進步。

    但是遊牧民族卻不斷受到中原文明的輻射,由於其生產力水平起點低,因此它們的發展空間遠遠大於中原文明。

    特別是經歷了唐朝的大一統之後,周邊少數民族受唐朝文化影響,生產力水平再次獲得巨大飛躍。

    如果說唐朝以前的遊牧民族還保持在落後的奴隸制階段,那麼唐朝以後的少數民族,因為受到唐朝文化的影響,已經不可避免地開始了封建化程序,具備了建立和中原王朝制度相似的封建大一統政權的條件。

    唐朝的文化擴張影響深遠。如果說先前遊牧民族需要入主中原,例如北魏這樣才能建立封建專制政權,那麼唐朝以後遊牧民族不需要南下中原就可以完成封建化程序。

    於是唐朝滅亡之後,契丹人耶律阿保機首先在東北地區建立封建政權。

    這就非常尷尬了,因為北宋不僅建立時間比遼國晚,而且在制度上也和遼國不相上下,甚至相比於遼國的二元制帝國,北宋的單一制帝國還稍顯落後。所以北宋的先天不足,導致了其很難消滅遼國,踏平北方。

    相比於北宋的別去,漢唐兩朝相對好一些。不過相比於唐朝的三年,臥薪嚐膽一朝消滅東突厥,漢朝面臨的形勢也是相當嚴峻的。

    在秦漢交接時,剛好是匈奴走向極盛的時期,因此匈奴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對漢朝形成嚴重的壓制態勢。

    和一般的遊牧部落不同,匈奴雖然也是奴隸制政權,但是匈奴的軍事技術非常先進並且具有極強的組織能力,這使得匈奴能夠控制包括蒙古高原西域在內的廣大地區,並能夠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強大的戰鬥力。所以漢朝需要用長達70年的時間臥薪嚐膽、韜光養晦。

    而唐朝時面臨的情況則又有不同。北方的突厥雖然也非常強悍,控制範圍廣闊,但是其在隋朝之後就走向了衰落,隋文帝時期更使得突厥一分為二,這為後世中原王朝陸續消滅兩個突厥創造了條件。

    到唐太宗消滅東突厥時,東突厥控制的範圍僅僅為蒙古高原及其周邊地區。唐朝作為一個帶有鮮卑血統的王朝,其本身實力就非常強悍,因此消滅突厥用時很短,也在情理之中。

    2、中原王朝一直在起伏

    相比於遊牧民族的巨大進步,中原王朝的進步顯得緩慢而起伏。

    由於秦朝的短命,導致漢朝建立時,剛剛確立的大一統制度在操作性上並不成熟。

    鑑於這樣的情況,特別是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那就是郡國並行。在推行郡縣制的基礎上,分封同姓王作為諸侯國。

    應該說這一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是漢朝避免了像秦朝一樣二世而亡的局面。但是這一制度的缺點同樣明顯,特別是當諸侯國的勢力逐漸擴大,勢必會與中央形成抗衡,七國之亂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在漢武帝反擊匈奴之前,漢朝的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來應對諸侯國的嚴重威脅。

    雖然漢朝的綜合國力得到極大增強,但是因為漢朝內部的重重矛盾,使得漢朝無法抽身應對匈奴的連續困擾。在漢武帝馬邑絕親之前的70年時間裡,漢朝不得不採取和親的政策,延緩匈奴南下的腳步。直到漢武帝繼位後,改變了漢朝建立以後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同時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使大一統局面得到空前增強,這才具備了反擊匈奴的條件。

    相比之下,唐朝的局面就好了很多。

    首先唐朝時期中國的大一統制度已經趨向成熟。而且相對於漢朝,唐朝有了一個更大的優勢,那就是民族融合帶來的強大戰鬥力。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民族融合的一個高峰。在這一時期,中國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軍事貴族集團。這就是關隴貴族,隋朝和唐朝可以說就是關隴貴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由於關隴貴族的推動,唐朝可以說是一個崇尚武力的王朝。這也使得唐朝相比於漢朝而言,在王朝建立初期就具有強悍的軍事實力。這是唐朝能夠在三年內徹底消滅東突厥的重要基礎。

    但是這一趨勢在唐朝以後再次發生轉向。首先是因為關隴貴族在唐朝中期衰落後,唐朝不得不轉向募兵制,直接導致軍閥並立,武人當國,造就了唐朝滅亡之後的五代十國動亂。

    鑑於此,北宋締造者趙匡胤壓制武將,全面推行以文制武,這使得北宋自廢武功,再也無力抗衡北方強悍的遊牧民族政權。

    因為打不過北方的遼國,特別是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北伐遼國失敗,使宋朝上下產生了嚴重的恐遼情緒。等到1005年簽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宋朝上下不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澶淵之盟》表面上是宋遼兩國的平等條約,但是這是在北宋取勝的情況下籤訂的。而且此條約的簽訂象徵著北宋,作為中原正統王朝已經承認了遼國的合法性,使得北宋徹底斷絕了成為大一統王朝的可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北宋就不可能雪恥,當然也就不可能成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7 # 清水空流

    宋孝宗曾經問高宗趙構,高祖有白登之圍,七十年平定匈奴,唐王有灞橋之辱,三年而定突厥、我朝自太宗百餘年而不能收復燕雲,而今失河山半壁,何也?趙構深思良久,默然無語。

    是啊。這也是歷史上的一個讓人疑惑的問題,兩宋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繁榮,最發達,最自由,最燦爛,最符合近代文明以及文官統治的國家,軍事國防如此羸弱,如此疲敝,如此失敗,而漢唐雄風武烈,豪邁之氣絲毫不在,實在是“太娘了”。這是為何?這一切制能從兩宋的國家體制、立國原則和對前朝警惕和借鑑來說。

    北宋立國於五代殘唐,是區域性的大一統王朝。趙匡胤本身軍閥出身,又是篡位登基,對於武將造反和干政有著病態似的懼怕,對於藩鎮割據更是本能地防範。限制武將權力。文官掌軍一直兩宋的政治原則,這就嚴重地限制武將動力和積極性。對比李世民,灞橋之辱以後,大臣與士兵帶武器上殿。隨時軍演。可見大唐的尚武精神有多高,這也是自信的表現,對比之下,兩宋有些小氣了。

    再就是,兩宋所應對的不是漢唐時代的遊牧民族。他是第一個面對漢化程度很高,而且擁有廣大戰馬的半遊牧半國家體系的國家 。兩宋根本沒有可以借鑑的地方。遊牧民族的經濟有了極大極快的發展和提高,鐵器都可以自己生產。如果看不到遼,西夏,金他們的政治體制的進步和帶來的發展,而一味地指責兩宋軍事力量的疲軟也是不得對的。 党項一族從唐時一個小型部落,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繁衍和進步,到北宋時已經自成政治體系了。

    衛霍大舉出徵匈奴,斬殺匈奴十萬餘人。對人口不過百萬多的匈奴來說恐怕已經是精壯人就口基本殆盡了,而宋遼之戰僅僅澶淵一戰,遼軍傷亡十餘萬的代價,但大遼承受得起,沒有人口減少的懼怕。如果雙方撕破拼到底。恐怕北宋也無法消耗得起。當然,這也說明了到宋朝的時候。宋朝士兵的戰鬥力大大地衰退了,陳湯所說,一個漢軍士兵可抵禦六個匈奴軍卒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而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是兩宋的政治行為。兩宋士大夫豐厚待遇和優越感,也使得兩宋不願意發展軍事力量,既然花錢可以買平安,又何必武力解決,而軍事行為的消耗大大地超過了‘’歲幣‘’的消耗。對比之下‘’歲幣‘’無疑更加符合兩宋的政治風格。司馬主政的時候,邊將把刺探軍情的大遼小股部隊全部處死(幾百人左右)邊將請功,司馬光拒絕。蘇東坡不解。司馬光道:邊將雖然做得對,也不可賞,這樣會引發衝突。蘇東坡說,如果不賞,再有此事邊將必然不管,司馬光道,不管必要懲戒,但管則未必要獎賞。一個宰相如此行為,又如何讓武將立功疆場。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兩宋始終抱著一打敗仗就花錢的心理。以自己的‘’歲幣‘’和錦緞賄賂外國以買平安,以為就可以萬事大吉,國泰民安。豈不知這實在是再蠢不過的想法。兩宋都是如此,不去遏制對手,自己拿錢養肥敵人,然後就等著有一天家門被破,自己越有錢越肥下場越就越慘。

  • 8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情況不一樣。漢和唐至少保持大一統完整的樣子,而且漢和唐本身也忍辱負重,厚積薄發。

    北宋也沒受什麼恥辱呀!

    那個宋遼“澶淵之盟"是雙贏的局面,宋送點小財,兩邊相安。

    北宋宰相王旦的一句話“國家納契丹和好以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賜遺,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

    而且給遼所三十萬歲幣,絕大部分可以從邊境“榷場”(宋遼交易集市)中收回來。

    所以,從經濟角度來看,“澶淵之盟”對於宋朝還是划算的。

    和漢與匈奴不同,遼和宋一直和諧相處,契丹也主動漢化,極少搶奪。

    宋仁宗死後,遼道宗竟然悲痛,大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政治上講,中原王朝的宋還是“兄"而遼是“弟”面子也有。

    所以說恥辱只有金滅北宋,趙構南渡,兩帝被抓。所以只能說南宋去雪恥才對。

    南宋才多大點,怎麼雪恥。統制者又不努力進取還自毀長城,能苟延殘喘這麼多年,也算很不錯了。

    同是大一統王朝的漢和唐,同是開國百廢待興,同是面對北方強敵威脅。為何大唐的雪恥,要比漢朝更為快速迅烈?

    那就是“運氣”,唐前面有一個強大統一的隋,而且隋時已和突厥幹上了,而且贏多輸少!

    漢:

    西漢開國時,漢高祖劉邦就差點在白登山被匈奴包餃子。

    後來雖然驚險脫困,卻也迫於貧弱國力,當時連四匹同色的馬都湊不齊,加上年年戰爭人丁凋零。

    而且當時匈奴有馬,馬在冷熱器時代起著重要的作用,再加上武器代差也不大,當時匈奴的勢力擴充套件到了中亞,力量強大,看看被漢打跑後把歐州大陸打的叫爹孃,就可想匈奴多強悍!

    最後咬牙定下和親策略,靠著送公主錢財,勉強跟匈奴維持和平,忍辱負重不等於苟延殘喘醉生夢死,南宋不能比。

    直到憋氣咬牙準備了七十年後,才終於在漢武帝年間再度亮劍。

    然後數十年追亡逐北,歷經幾代帝王苦戰,終於殺得匈奴逃的逃降的降,打出漢朝赫赫天威。

    唐:

    唐開國戰爭時,就被東突厥各種欺負,唐高祖李淵也被一度向東突厥稱臣,比漢朝和親還要屈辱。

    建國後也是動不動捱揍,甚至唐太宗李世民龍椅還沒坐熱,東突厥二十萬大軍就殺到長安城外渭水邊上,唐太宗忍痛咬牙砸錢,才算讓的這群強敵滿意而歸。

    但大唐憋氣咬牙了才三年,就在貞觀三年(629)冬天勇敢亮劍,十萬唐軍冒雪突擊,把驕橫的東突厥汗國一擊盡滅。

    昔日恥辱一戰洗雪,大唐“天可汗”的國威傲視東方。

    如此酣暢淋漓的雪恥速度,著實痛快。

    為什麼呢?

    是隋朝留下的家底極厚。

    開國時的大唐王朝,人口經濟損失同樣慘。

    但扔下這爛攤的短命隋朝,卻也給唐朝留下了一個重要遺產:糧食。

    哪怕隋末天下四處大亂,隋朝竭盡民力搜刮的糧食,依然裝滿了從中原到關中的大小倉庫。

    以唐朝名臣馬周的說法,隋朝西京府庫的存糧,一直供唐朝用到貞觀年間。

    唐高祖李淵,也給唐朝留下了另一個重要家當:水利工程。

    唐高祖年間,唐朝完成了陝西龍門的黃河水引進工程,山西臨汾的高粱堰灌溉工程也快速完成。

    就是這些及時竣工的重大工程,確保內憂外患的唐王朝,有了更強的扛風險能力,開始放心的休養生息。

    還有戰馬。

    雖然隋末戰亂期間,隋朝苦心培育的戰馬大多散失。

    但拜隋朝完備的馬場建設所賜,唐太宗依然獲得了五千匹優良種馬,其中兩千匹更是當時縱橫天下的東突厥馬。

    這些好馬全數被唐太宗放牧在隴右馬場,而隋朝成熟的馬匹飼養制度和畜牧科學,也被唐朝完美繼承。

    此後短短數年間,唐朝戰馬滾雪球增加,單隴右馬場一地,四十年間馬匹就從五千匹暴增到七十萬匹。

    哪怕僅僅三年以後,即貞觀三年唐朝反擊東突厥時,大唐也已經擁有了充足的騎兵力量。

    正是憑著這優厚的底氣,比起開國時一直休養生息,直到漢文帝中期起才開始軍隊升級的漢朝來,唐朝開國時,卻可以放心兩手抓。

    一邊厲行輕徭薄賦,全力發展生產。

    另一邊軍隊建設不放鬆。

    牢記渭水之恥的唐太宗,不惜重金厲行十二軍建制,甚至親自帶著軍士在顯德殿訓練,全力打造一支精銳部隊。

    如果只看這幾條,唐朝能快速雪恥東突厥,似乎要歸功於運氣好。

    其實更重要在於人。

    東突厥,是一個比匈奴更強大的對手。

    東突厥早在南北朝時期,他們就以冶煉著稱於草原,甚至有“鍛奴”的美譽。

    而且由於控制了絲綢之路,東突厥人也能夠透過貿易,從中亞地區源源不斷得到技術與商品。

    憑此武裝起來的東突厥軍隊,配備更精良的鐵器裝備,以唐太宗的說法,到了“以甲冑為常服”的地步。

    當初登基的唐太宗李世民,被東突厥人在渭水邊一頓敲詐勒索後,他就咬牙切齒的說出一句名垂青史的豪言:將欲取之,必固予之。

    除了三年如一日厲兵秣馬,拼命提高唐軍裝備戰力外,唐朝也在戰略佈局。

    張公瑾出任代州都督。

    張公瑾在毗鄰東突厥的戰略要地上,一邊整軍備戰,一邊緊盯東突厥境內的一舉一動,不停蒐羅解析東突厥的軍政變化。

    而且隋朝時己對東突厥佈局了,安插了長孫晟這個挑撥離間,可達突厥上層的大間諜(最後幫唐朝了)。

    強大的情報網使曾經來去如風,動輒就荼毒一片的東突厥鐵騎,從此在唐太宗眼裡,漸漸沒有秘密。

    有了情報網,洞悉東突厥內情的唐太宗,也開始了舉重若輕的分化瓦解。

    東突厥的二號人物突利可汗,經過唐王朝一連串成功的“情報戰”,終於從跟唐王朝互通書信往來,到徹底被唐太宗牢牢拉住。

    就是在唐朝亮劍反擊的前夜,突利可汗就送來表文,表示願意歸附。也叫唐太宗輕鬆一聲感嘆:“(東突厥)非窮困,肯如此乎”

    更甚

    唐朝無孔不入的滲透,也“伸”到了東突厥治下的各部落裡,多年的暴虐征戰,東突厥各部落怨聲載道,大唐的關懷,卻是恰到好處來到:

    東突厥東部的契丹等部落,很快歸附了唐朝。

    東突厥西北部的薛延陀汗國,也繞過大半個草原來到長安朝見,變成大唐冊封的“真珠毗伽可汗”。

    一統草原的東突厥汗國,在大決戰開始前,就這麼被唐王朝步步為營,瓦解成一盤散沙。

    於是,到了貞觀三年,一直負責對突厥情報的張公瑾,終於為唐太宗發出了振奮的聲音,大唐可出兵了。

    此時:

    突厥可汗暴虐失民心。

    突利可汗反叛。

    薛延陀汗國反叛。

    突厥境內天災。

    突厥可汗內部矛盾重重。

    突厥境內的被擄漢人群將起響應。

    天時地利人合到了!

    所有這一切,都隨著十萬唐軍的冒雪出擊,得到驗證。

    一邊是唐軍連戰連捷

    一邊是薛延陀等部落紛紛參與,奮起“群毆”突厥。

    大唐王朝的大國崛起,就以這摧枯拉朽的方式,順風順水完成。

    所以

    什麼成果榮耀都不是輕易而來的都是多少年的準備,多少忍辱負重,運氣,眼光,時機等加一個千古帝才能成功!

    反觀南宋:

    不是大一統,沒有戰馬,但云南可提供戰馬!雖然比北方馬差點但不是沒有。

    開始南宋有岳飛,韓世忠等名將,也有血恥的希望,但趙構自斷脊樑,除了宋孝宗還有氣度外,別的夠嗆。

    但事過境遷,己無精兵強將,官民安於享樂,什麼叫忍辱負重,什麼叫知恥而後勇,早丟了!大布局就更別想了。

    所以,南宋靠著長江和江南水網還有金後期的惰性,還有蒙古對金的壓力,才苟延殘喘了幾十年。

    南宋那能和大漢,大唐比。

  • 9 # 庭州行者

    這個問題,需要分主體來分析,即分別分析中原王朝和與其敵對的少數民族政權。

    首先來看漢朝和匈奴

    漢朝在開國之後,面臨的局勢是一片廢墟。因為自秦始皇死後到西漢最終完成統一這段時間,華夏大地上幾乎一直在打仗,根本沒有任何休養生息的時間。所以,蕭何等人定下了輕徭薄賦,無為而治的發展方略。

    而漢初到漢武帝反攻匈奴這段時間內,漢朝內部又面臨不少問題,最主要的便是諸侯王的問題,最終在七國之亂後,諸侯王的問題才得到了緩解。這時候,距離漢武帝的反攻,已經很近了。

    而反觀匈奴一方,在漢朝初期,匈奴已經滅掉了強敵東胡和大月氏,成為漠北唯一的霸主,對上劉邦的疲敝之師,自然是佔有優勢的。但冒頓單于死後,匈奴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發展。

    所以,七十年中,漢朝一直在恢復國力,並且解決內部問題,以期一擊擊潰宿敵。

    再來看唐朝與東突厥

    實際上,在唐朝時期,突厥已經是強弩之末。突厥極盛時期實在南北朝,而在其分裂之後,實力大打折扣。加上隋朝時期,隋文帝隋煬帝不斷的打擊,已經使東突厥臣服。而其之所以能崛起,不過是因為隋朝後期衰弱,中原群雄紛爭,無暇顧及而已。

    唐朝就屬於這種情況。因為隋朝末期雖然有戰亂,但時間較短,李淵當初與東突厥結盟,就是為了穩固大後方而已。當戰亂結束,國內統一之後,唐朝自然要復仇。由於隋朝末期較短的戰亂,對於經濟而言沒有太大損失,物資豐富;而李淵部隊長期駐守北方,戰鬥力本身就不弱,且不缺馬屁,全力應對東突厥,那東突厥自然是招架不住。

    於是乎,唐朝在短時間內反客為主,一舉擊敗突厥。

    最後說宋朝

    宋朝面對的契丹與女真,嚴格意義上講,已經不是完全的遊牧民族。他們經過唐朝的文化輻射,已經能夠建立複雜的國家機器和穩定的政權。之前的匈奴也好,突厥也罷,只要大敗一場,由於其沒有穩定的生產力水平和國家機器,所以一擊即潰;而遼國與金果,作為完全體的封建國家,也有了雄厚的後備力量和攻城守城的措施。比如周世宗柴榮短時間內連奪三關三州,這個水平放在純粹的遊牧民族身上,他們不一定經得住;然而,遼國作為一個封建政權,有國力支撐,所以他們的容錯率提高不少。

    另一方面,那就是常說的,宋朝本身重文輕武,再加上更戍制等對武將不友好的制度,導致軍隊戰鬥力大為下降,自然無力北伐。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美國對俄羅斯進行新的一輪經濟制裁,俄羅斯會崩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