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滄浪之水中國深圳
-
2 # 閒看秋水心無事
湘軍的成功,與作為最高統帥的曾國藩個人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在建設湘軍過程中,思想上的深遠卓著及行動上的剛柔並濟決定了其組建的軍隊是一支高戰鬥力的勁旅。
個人覺得曾國藩能成功建立強大的湘軍,主要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曾國藩思想上考慮深遠卓著。即使當時的中國距離鴉片戰爭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鴉片戰爭的戰敗,並沒有讓清廷統治者覺醒,絕大部分的官員也依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夢幻中。戰敗後的道光帝,咸豐帝,包括年幼的同治帝及幕後的慈禧,都仍然沒有意識到當時的貧弱中國正受到西方世界諸多正在變革自救圖強的國家正對中國虎視眈眈的威脅。在外,有列強入侵的威脅,在內,各地民間起義屢鎮不止,曾國藩對內憂外患的國家形式有著清醒認識,讓他內心十分篤定中國需要一支真正能作戰的軍隊。
其次,在具體的執行層面上曾國藩從不拖沓,剛柔並濟。一旦有了新的想法,曾國藩會迅速做出相應的實行措施。對於有罪計程車兵將領,曾國藩會有嚴厲的懲罰,乃至被別人罵為"曾剃頭"也在所不惜。同時,在對與部下以及同事的官員的關係處理方面,他又展現出婉轉陰柔的方式。對部下,從來都是恩威並重,對合作的同事由開始的剛愎自用逐漸轉變成謙讓推崇。因此,在交戰未至時,曾國藩能使全軍士氣盎然,在戰功已至時,曾國藩會賞罰所有士兵將帥。這是湘軍為何能在起初的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的情況下還能軍心振奮,上下一心的重要原因。
當然,現實中的湘軍也不是那麼純淨無瑕。如曾國荃所領計程車兵,每收復一地,統帥曾國荃居然允許所有士兵在一天之內可以為所欲為。還有後期,湘軍中秘密滋生了哥老會等私下違法亂紀的組織。這些都是後話了。
-
3 # 師明禮
(1)文人帶兵,文武兼行。
能帶兵打仗的一般都是出身武職,很多都是大老粗,或者半吊子的文化水平,湘軍則不然,反其道而行之,湘軍裡中上層領導幹部,大部分是文人出身。
文人出身有什麼可怕的地方呢?
文人識文斷字,思慮周詳,善於輿論戰,特別是輿論思想這一塊,本身就是湘軍的核心元件,湘軍裡每每大肆宣傳太平軍多麼殘暴,湘軍之打仗高大上,另外曾國藩還用儒家思想的忠君愛國那一套給士兵洗腦,這些文人來做,其效率遠遠超過武將。
根據羅爾綱先生的統計,湘軍大小頭領179人裡面,文人出身的有104人,特別是中上層頭領,文人牢牢佔據大比例,可以說整個湘軍的權力,牢牢地被文人集團掌握控制。
(2)湘軍主要構成都是湖南人。
軍隊越純,戰鬥力越強,因為同一個地方出來計程車兵,文化地域上交流溝通無障礙,發號施令或者團結殺敵都很容易同仇敵愾,協同一心。
太平軍為什麼一開始這麼牛?因為其戰鬥人員組成全部是廣西人,後期則是魚龍混雜,太平天國從始至終能打仗的都是廣西出來計程車兵。
曾國藩在湘軍組建之初,明確要招湖南子弟,大小頭目也是湖南人,這些人很多都是同學,同鄉,同當,親戚,師生,所以很容易上下一心,打起仗來拼命。
據羅爾綱先生統計,湘軍大小頭目182人裡面,湖南籍的佔了130人。
(3)軍餉自籌,利益驅動。
湘軍最大的特點是自籌軍餉,而軍餉又從哪裡來?
在戰場上,有一個最大的潛規則,那就是如何激勵士兵賣命戰鬥?
答曰:金錢,女人。
世界上任何一場戰爭,幾乎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士兵們搶錢搶女人,真的是軍紀敗壞嗎?不然!很多都是高層預設或者默許的。因為想要別人賣命,就要給以最大的利益刺激和利益驅動,作為普通人,最基本的利益就是錢和性,所以這是一條戰爭潛規則。
湘軍就是以錢驅動士兵的,所以可以看到,湘軍玩命的和太平軍戰鬥,因為戰鬥贏了,可以屠城,可以燒殺擄掠,金錢銀子都或多或少的進了士兵的口袋,在天京陷落的時候,湘軍就對天京進行了屠城,大批金錢不知去向,老人孩子被殺,年輕的女人呢?則被湘軍搶去了。
湘軍水師得勝歌最後的兩句歌詞是:“仔細聽我得勝歌,升官發財笑呵呵”,簡單粗暴直接。(因為是面向普通士兵,所以歌詞一定要直白)
蓋凡帶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餘不能禁人之不苟取。(《曾文正公家書札》)(4)招募制度。
湘軍的招募制度類似於戚家軍,層層招募。
湘軍招募,低階頭目選士兵,中級頭目選低階頭目,高階頭目選中級頭目,一層一層選拔,保證了軍隊的嚴謹性,一層一層負責,所有的頭目最終向曾國藩一人負責。
這是非常不得了的!
不得了在什麼地方呢?那就是當時的士兵都是向清廷效忠,而湘軍則是向曾國藩一人效忠,士兵的效忠物件從國家轉向了個人,這直接改變了近代中國的軍事體制,近現代的中國,軍閥割據,軍閥混戰,湘軍此建制乃是其濫觴。
-
4 # 關中熊叔
一將成名萬骨枯。
鐵血湘軍當然是從結果去直觀感受到的,湘軍的歷史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淚,曾國藩會打仗嗎?不會,但他啟用了一大批會打仗的人。
將軍和統帥還是有區別的,說曾國藩是一個統帥可能更為貼切。
湘軍剛剛組建,也是被打的抱頭鼠竄
湘軍最開始並不是曾國藩組建的,而是直接接管了幾千人的鄉勇。因為太平天國打仗沒有套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各地深受其害,清政府無能,政府軍能打仗的部隊只有一小部分,抵抗太平天國大軍的任務就落在了各個地方大員身上。
因為清政府後期的用人制度使得官場上廢物太多,也不能組織有效的抵抗行動,地方上紛紛組建團練,保衛家園。皇帝老子一看,這個可以有,你們相互打,還不用朝廷出錢,不管誰輸誰贏,對於朝廷來說都是好事。
團練在清政府早期是不被允許的,現在也是沒有辦法,各地起義軍白蓮教、天地會再加上個異常兇猛的太平天國,清政府僅憑自己那點不會打仗的兵老爺有點扛不住了,團練剛開始是自發形成,但是又不能任由你們地方盲目發展,最後形成一個軍閥割據的局面就不太好收拾了,於是在家丁憂的曾國藩被“奪情”。不給錢(答應給,其實沒兌現,後來開放了部分稅收,前期主要靠地方政府和捐助),不給人,自己看著辦。
湘軍都叫“勇”,並不是“兵”,就是“交警”和“協警”的區別。
曾國藩接手後,迅速擴張,加上有官方背景,擴張很順利。從來沒有打過仗的曾國藩突然手底下有這麼多的軍隊,意識開始膨脹,開啟了練級模式,“練級”就需要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活生生的人命。
並不是所有的湘軍部隊都鐵血,也有慫的,一打就跑,潰不成軍時有發生。
所以說英雄,時也勢也!
剛好由於清政府多年的“良好經營”,當時最不缺的就是窮人,這一批打完了,繼續招募,吃不上飯的窮人多的是,願意把腦袋別褲腰上混口飽飯、賭個前途的人一茬接一茬。
曾國藩組建了內湖水師,自己的“旗艦”被俘,已經自殺跳進湖裡的曾國藩被人救起,羞愧難當。
曾國藩不會打仗,當領導不能什麼都會
自殺未遂的曾國藩這才深刻反省,仗應該交給會的人去打,自己不會就應該做好後勤工作。這就是聰明人和一般人的區別,在撞了南牆後馬上回頭,從此曾國藩隱忍幕後,冷眼潮起潮落。
這一點不因為時代不同而有什麼變化,有個著名的編輯前一段不是說過,他懷念煤老闆的時代,那時候,老闆投錢拍電影,除了要求睡女演員之外,電影的事情從不過問,導演和編劇可以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能;而時代進入了科技時代,新型的科技公司老闆投錢拍電影,睡是照樣睡,不可忍受的就是自己不懂還瞎指揮,以為上過幾天學就什麼都懂了,結果就是女演員也睡了,電影還拍的亂七八糟。
對當時的通訊條件應該有一個認識,當時的通訊時效主要是透過馬蹄來決定的,馬能跑多快,訊息就能跑多快,往往一個戰役已經結束好幾天,曾國藩這個統帥才收到結果,通訊不發達的仗比現在更難打。
這種通訊條件下,說是在後方的曾國藩對實際的各個戰役有什麼貢獻,不如說他在一些大的框架裡的確有遠見卓識的建樹。
文人曾國藩統帥湘軍打敗太平天國
文人出身的曾國藩在接受失敗之後,表現出了一個文人該有的氣質。有一個大的指導思想,各個擊破,重點圍堵。其他自由發揮,他要做的就是召集幕僚開會,聽取意見,資源有效排程,把給養送給最需要的部隊。
曾國藩啟用彭玉麟組建水師,啟用了一大批會打仗的人,這些人裡其實大部分也是書生,兩軍對壘,將帥要做的是排程和指揮,衝到最前鋒,和敵人白刃相見的那是程咬金,而且文人在打仗的時候往往比單純的武將更細緻,更懂得觀察和策略。
武器方面,晚清其實已經進入了半熱兵器時代,從各個資料中提及的“紅藥”用量上就能看得出,再也不會像三國那樣兩軍對壘,主將先叫陣拼殺,更多時候主將需要的穩坐中軍帳,主將會不會武藝,肌肉發不發達,已經不是決定戰爭的主要條件。
在曾國藩的日記中,前方戰士浴火拼殺,曾國藩一天的工作主要是回覆各地書信,下達命令,檢視軍情,晚上還要看看書,寫寫字,寂寞無聊至極的時候還娶了個小老婆,自從上一次在前線“被俘”後,曾國藩再也沒有親自出現在戰場上。
當然打敗太平天國不能說是曾國藩一個人的功勞,也有太平天國自身的問題,但是曾國藩因為命運站在了風口浪尖,而他把握了命運。
-
5 # 銳峰照明電器廠
湘軍是晚清社會軍事力量的重建。是曾國藩學習對外軍事的最好體現。曾國藩洋務運動失敗了。開始意識到晚清社會的科技進步實在是太落後了抵禦不了外國洋槍。曾國藩開始操練水軍。他在部隊重用有能力的人。派有識之士到外國學習。
-
6 # 看遍山川
曾國藩看透了綠營兵的惡習,就是敗不相救,兵和兵不熟悉,將和將不和睦,打起仗來一旦兵敗,各營自顧自掉頭便跑,按曾國藩的話來說即便岳飛再世,孔孟再生也難改這種軍隊牢不可破的劣習。用如此腐敗的軍隊去剿滅太平天國,不被對手完全剿滅已經是萬幸的了。
士兵是軍隊的細胞,細胞之間相互由於各種關係而存在的紐帶是軍隊的組織框架,打造一支有血性的軍隊,一定得先從它的細胞和組織框架入手。
凡招募的兵丁,城市裡混過日子的遊民不要,談吐面相油滑的不收,只收老實本分的農民和普通手工業者。這種身份計程車兵本來幾乎是一張白紙,經過教化和訓練後,在具備一定戰鬥力的同時比較容易接受曾國藩那些和太平天國截然不同的儒家理念。
建立起和統帥曾國藩趨同的價值觀後,士兵才可能有責任感,而不像是綠營兵純粹靠的是長官意志,一旦各級長官的人格崩塌,戰時的精神潰散將直接導致兵敗山倒不可收拾。
另外由於曾國藩在本省招募團練,上下級或同伍相互之間大多數都是父子師生或親戚桑梓,這也是湘軍的一大特點。綠營打仗時各管各,甚至隔岸觀火,而湘軍各什長,營哨頭領有著裙帶或血緣關係,一方有險,其它部隊會拼死相救。這很正常,如果當兒子的部隊被圍,當爹的哪有不想救的道理。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軍隊統帥的氣質直接影響部隊的氣勢,曾國藩能帶出扭轉乾坤的湘軍,也在於他本人雖然是白面書生,但他的殺罰決斷一點都不手軟。
在湖南辦團練初期,曾國藩就亂世重典,自立公堂,肆意濫殺,拋開司法機關辦事,捉拿起義農民直接正法,不然他也不會有“曾剃頭”的外號。當湘軍攻破太平天國守衛的安慶時,嗜殺的曾國荃屠城濫殺無辜,連他自己都覺得有些不忍,而曾國藩卻不以為然,還教訓他老弟,帶兵打仗不是慈善事業,多殺幾個何必糾結,他還嫌殺得不夠呢。
湘軍有這種統帥,士兵日常又灌輸曾國藩的禮倫綱常,加上特殊的帶有宗法制度的組織結構,這部血性的戰爭機器一旦開動起來,就從頭到尾影響了中國近代史。
-
7 # China承影668
牛逼個啥啊,把曾國藩吹的比任何朝代人都牛。實際是太平天國內鬥造成的,不然來十個曾國藩也滅不了天平天國。曾國藩滿清狗奴才,有什麼誇的。
不就是一個普通大臣。誇的聖人似得,跟歷史上許多漢人朝代能人大臣武將比,排到300名以後,根本不值一提?
-
8 # 歷史大學堂
曾國藩,任何一位對歷史人物有所瞭解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名字。確實,曾國藩身上的“名頭”太多了,如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等各種“家”,更是晚清中興名臣,有曠世救國之功績,身後更是諡號“文正”(乃文臣第一諡)。曾國藩一生,可圈可點之處太多了,值得後人學習之優良品質就更是不勝列舉。他生前留下的家書、日記等文字,不但成為重要史料,更被後世之人用作為人處世之標杆。
曾文正公一生可以歌頌之處太多,筆者只能摘擇其中之一與讀者朋友共勉之。一起學習一下,曾國藩逆流而上之精神。
成功之路總是荊棘密佈,尤其是對於出身平平之人,荊棘之利則更為甚之,這也是世間能夠達到“成功”之成就的人,如此寥寥之原因。然而,曾國藩用親身事蹟為我們後人詮釋了,普通人能夠成功所需具備的各類品質,而眾多高貴品質之中,又以鍥而不捨,逆流而上更為第一要義。
圖1 曾國藩(1811年-1872年)
曾國藩在他的家書以及各類文字自述中,都說自己天資十分一般。這話並不全是謙虛,曾國藩一生之經歷以及為人處世之風格,很多例子可以說明他老人家確實並不是一位頭腦思維十分敏捷之人。比如說,這科舉第一階段——秀才,他就前後考了七次,前六次都是他父親和他一同趕考,父親並非是陪考,而是父子倆同上考場。曾國藩第六次考秀才落榜,但是他的父親曾老童生終於脫胎換骨“高”中秀才。
對於曾國藩來說,父子倆總算有一位考上了,多少是個安慰,但是讓他比較受打擊的是,他的試卷竟然成了反面教材被公佈於眾,主要問題是文理淺顯,供今後考生們參考以引以為戒避免之。這讓曾國藩自尊心倍受打擊,但是曾國藩那股子愈挫愈勇的勁頭,這會兒發揮了作用。
曾國藩清楚雪恥唯一出路就是成功,這一次曾國藩在原本刻苦用功的基礎上,又積極總結以往學習之法的不足之處。他發現,自己之前學習多為死記硬背,事倍功半效率極低,且不能掌握精髓,所以,曾國藩積極改進了學習方法。茅塞大開的曾國藩果然不負眾望,在他人生第七次秀才考試中,終於拿到了“秀才”資格文憑。通曉其理的曾國藩似乎一發不收,在次年舉人考試中,又中!看過《范進中舉》的朋友都知道,中舉難度係數很大,曾國藩居然來了個“連捷”。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圖2 科舉制圖解
上文是曾國藩科舉之例,終於頂住各種壓力,以一個漂亮的“連捷”來一雪前恥,所以人之潛能往往就是在迫於壓力情況下而迸發出來。下面這個例子更能說明這一事實。
眾所周知,曾國藩一生最大之功績就是創立湘軍,並且幫助清政府剿滅了太平天國,又讓大清王朝延續了半個多世紀。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在曾國藩創立湘軍之初是何等之艱難。
咸豐皇帝上位伊始,大清王朝就是內憂外患之局勢。咸豐元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原本就是廣西地區一些百姓因受到“邪教”蠱惑,組織的民間暴亂而已。出人意料,竟成燎原之勢,“邪教”組織愈發壯大而不可收拾。咸豐二年之時,太平軍就席捲廣西而進擊兩湖,而且開始東轉大有侵襲江南之意。由於國家正規部隊綠營兵戰鬥力低到能讓人下巴著地之程度,基於根本無法有效抵禦太平軍之客觀事實,咸豐皇帝決定效仿其祖父嘉慶皇帝發動地方團練以挽回頹勢。此時,曾國藩正因母親去世在家丁憂賦閒,曾國藩就被咸豐皇帝提名以在籍侍郎之身份組織地方團練,配合地方軍隊剿滅太平軍,當然,同時被皇帝點名的官員有三十幾個之多。
圖3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豐皇帝
起初,曾國藩對咸豐皇帝的旨意並不“感冒”,原因是曾國藩對咸豐皇帝是比較失望的。原本,咸豐皇帝御宇之初頗有煥然一新之風,曾國藩更是對這位年輕皇帝寄予厚望,認為新皇帝可以一改道光朝之沉沉暮氣,沒想到,咸豐皇帝三分熱血之後便也說多做少。曾國藩大有不再“伺候”之意思,因此接到諭旨曾國藩並沒打算出山。
要不說一個人交什麼樣的朋友,往往能決定一生之命運。就在曾國藩決意不予理睬之時,他的好友郭嵩燾登門拜訪。郭嵩燾一語中的,大意說“你一直夢想著能夠救國救民,這不就是一個千載難逢之機會嗎”?這句話說動了曾國藩,又在其父的勸導下,曾國藩決定出山辦團練。
由於曾國藩辦團練之目的是為了拯救大清王朝和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他並沒有如同大多數在籍辦團練那般敷衍了事或者藉機敲詐勒索,而是想真正建立一支能夠力挽狂瀾的軍隊。曾國藩為了建立這樣一支軍隊,先是因為插手地方吏治而越權,奪了湖南地方官的權與財,因而大大地得罪了湖南自巡撫(省長)以下大小官員。最後因為自己組建的團練士兵與湖南綠營兵(官兵)發生衝突,最後竟然在綠營軍官鮑起豹的鼓動之下,綠營兵直接闖進曾國藩辦公衙門(臨時),曾國藩差點死在憤怒的綠營兵刀斧之下。湖南巡撫衙門就在曾國藩辦公衙門隔壁,綠營兵聲勢浩大,巡撫駱秉章佯裝不知而沒有主動出面解圍。曾國藩無奈逃到巡撫衙門求救,駱秉章這才出面解了圍。駱秉章此次隔岸觀火就是要“殺”一下曾國藩的銳氣。
圖4 駱秉章(1793年—1866年),原名駱俊,字籲門,號儒齋,廣東花縣人
倍受羞辱的曾國藩投訴無門,他知道自己很難在長沙立足。為了更大的目標,曾國藩決定離開長沙前往衡陽練兵,離開是非之地。這時候又是這股子逆流而上的勁頭成就了曾國藩,正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曾國藩忍辱負重決心要練出一支精英之軍而雪恥。
此時的曾國藩創辦湘軍,真是遇到前所未有之困難。首先是,湖南全境官員的排擠。由於在長沙鋒芒畢露導致得罪了整個湖南官僚系統,沒有權力又面臨著有權力之人作梗的曾國藩,行事是諸多不便。其次是,沒有錢。招兵買馬沒有錢啥也幹不了啊,光靠“募捐”那點錢,真是杯水車薪。
當然,曾國藩也不是等閒之輩,充分發揮哭窮本領之後,終於得到皇帝許可,從湖南財政分得些許“肥肉”。當然駱秉章更不是小肚雞腸之人,給予曾國藩一定程度的支援與幫助。要知道此時兩廣和湖北已經相繼淪陷,僅湖南大部分還被清政府掌握,此時湖南顯然十分重要,所以湖南巡撫這個位子就是重中之重。駱秉章前任張亮基已經足夠優秀,朝廷又換駱秉章二度走馬上任(道光三十年,駱就是湖南巡撫),足以說明駱絕非庸碌之輩。同治六年,駱秉章溘然長逝,朝廷賜諡“文忠”,亦足以說明對駱一生之肯定。
圖5 太平軍與清軍交戰圖
解決了錢財問題,還有一難,也是最難之處,那就是皇帝的猜忌。大清王朝到了咸豐朝已經統治中國二百年有餘,但是始終沒有放下對漢人的防備。這不,一不留神,太平天國就這群“烏合之眾”就能捅破天。倘若像曾國藩這樣,有頭有腦又有文化的漢人手握重兵,朝廷不能也不敢不留神,後來支援慈禧發動政變的勝保就在咸豐皇帝面前提過醒,這也是曾國藩立功無數卻遲遲得不到實授權力原因之一,這是後話。
面對皇帝的猜忌,曾國藩只能跟皇帝“打馬虎眼”,只能在奏摺上玩文字遊戲,咸豐皇帝日理萬機且焦頭爛額哪有功夫和心情仔細解讀,反正稀裡糊塗地就給了曾國藩擴大規模之許可。當然,這裡還是離不開駱秉章的“包庇”,倘若駱落井下石,曾休想“瞞天過海”。曾國藩正是有了這份許可,後來發展了水軍,也正是這支水軍完成了收復西南中樞——武漢之重任,完成了自太平天國起事以來,清政府第一個重大勝利。也正是收復武漢這個機會,讓胡林翼擢升為湖北巡撫,在成就了一位中興名臣的同時,更為湘軍集團打下夯實之基礎。可以說,胡林翼的存在才是湘軍日後能夠建立通天偉業,最重要的承上啟下之人物。
圖6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這段人生經歷,對我們後來人真是有非凡之教育意義。現在總有一些人,抱怨大環境不好,自己得不到重用。其實,與曾國藩建立湘軍之初的大環境惡劣程度相比,還有何顏面再去抱怨?此外,可能還有人抱怨沒人幫助等等之語。
那麼,為什麼曾國藩有人願意幫助他?因為他是一個真正要幹事兒的人。我相信,倘若我們都是積極向上,激流勇上之人,身邊定然不會缺少貴人相助。所以,給那些喜歡抱怨之人(包括我自己)一個忠告:先學會審視自己,再去指摘他人吧,這麼做終歸是有好處的。
文:王金百
回覆列表
曾國藩一介書生,當時只不過是受皇帝欽命到湖南做團練大臣,鎮壓太平起義軍而已。湖南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在湘川交接之處,山崗、山脈與平原雜亂交錯,地勢非常複雜。因此在清中期前後,湖南的會黨特別多,如當時最有名的“白蓮教”就是諸多會黨之一,所以導致湖南的政局和治安變得異常複雜。曾國藩作為當時的團練大臣,他很清楚,古代常常用“治亂世用重典”,要用嚴刑酷法來達到地方安靖的效果。在曾國藩眼裡,有幾類人主要作為當時鎮壓的重點物件,比如“素行不法,慣為滑賊,造謠惑眾著,輕者置以家刑,重則置之死地”,其次“其有逃兵逃勇,經過鄉里掠劫擾亂著,格殺勿論”,凡是遇到逃兵逃勇的都要格殺勿論。再就是“其有匪徒、痞棍聚眾排飯,持械抄搶著,格殺勿論”,匪徒、痞棍的地方惡霸,這類人在地方危害也比較大,所以也是曾國藩要嚴懲的物件。四聚集山林的小股土匪,他們往往來無影去無蹤。這四條當時就釋出在《與湖南各州縣公正紳耆書》當中,可謂是言之鑿鑿。在告示的最後面還有“不要錢,不怕死”六個字,以表明曾國藩的決心。此時的曾國藩已經全然看不到平日裡那種儒者的溫和敦厚,取而代之的是剿匪除惡時的義無反顧。但過程中曾國藩也做到力爭不枉殺人。比如做事之前,他會告訴屬下,不會因為他們捉人捉得多而獎勵他們,相反也不會因捉得少而受懲罰,不以多寡論獎賞。其次,但凡殺人之前,一定要嚴格審查,該殺的必須殺,捉錯的一定要釋放,所以曾國當時很好地把握住了尺度。在曾國藩的信件及日記裡,對於他在湖南整治地方治安,曾國藩並沒有因殺人太多而感自責。當時他是清朝二品官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曾國藩為官為道的原則。而治國平天下就表明了他做官的決心,因此,站在朝廷官員的角度,當時整肅地方治安殺人,他不會感到自責。況且當時咸豐也表示“辦理土匪必須從嚴,務期根誅淨盡”,得到皇帝這樣的允准,曾國藩更是敢放開手腳做事情。當時曾國藩在湖南辦團練的種種措施,不僅有效打擊了危害地方治安的力量,而且也成功抵擋住了太平軍幾次對湖南的進攻,同時當時的整肅也給後來編練湘軍提供了糧餉和兵員上的保障。在曾國藩出山之前,湖南巡撫張亮基也為了補充湖南兵力的不足,已經率先開始招募士兵。曾國藩到長沙以後,張亮基已準備了大約一千多人練勇,因此這也是曾國藩最初的班底。
曾國藩剛到長沙時,他既非是地方上的重要軍政大員,又不是朝廷派去的欽差大臣,所以最初在編練湘軍時,就引發了同行們之間的互相排擠。特別是當支援曾國藩出山,進行編練團練的湖南巡撫張亮基被調到到湖北後,新來的巡撫和曾國藩之間就開始產生了合作上的種種不愉快,因此不久就鬧出了事情。曾國藩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編練湘軍的時。暑天他命令湘軍一定要按時操練,中午也不允許休息。按理作為團練大臣的曾國藩編練湘軍即可,可他居然要求綠營軍和湘軍一同 操練。當時清朝的正規軍隊是由八旗軍和綠營軍組成。八旗軍大約有二十萬人,主要守衛北京。而綠營軍約六十萬人,駐防在各地,到了嘉慶時期,這些正規軍由於長期養尊處優,已經喪失了戰鬥力。平是打仗時能打則打,不能打時就跑,士兵情緒不好時,將官們也沒有及時去梳理。不僅如此,由於曾國藩是朝廷二品大員,他有直接給皇帝寫奏摺的權力,所以當時的將將官們既恨他又怕他,整天琢磨辦法想把曾國藩趕出長沙。沒過多久,當時綠營軍的清德就帶領了一幫情緒被激化計程車兵,直接衝進了曾國藩團練大臣的公館裡,打傷了曾國藩的隨從。於是,曾國藩就在這種反對他的情緒當中,他和塔其布以及手下的一些將領,無奈地跑出了長沙城。但曾國藩並沒有放棄,他認定了清朝政府,務必要訓練出一支能夠超越綠營軍的部隊。於是他把湘軍拉到了衡陽繼續操練。曾國藩認為,綠營軍人數雖然龐大,但力量不強,絕大多數綠營軍喪失戰鬥力是由於平時軍餉不夠,缺少訓練。所以曾國藩覺得不能以數量取勝而要以精兵取勝。他還意識到綠營軍兵與兵之間不和,將與將之間也不和,一旦出現某支部隊被圍困,其他軍隊根本不會救援,所以他認為綠營軍最大的惡端就是不能萬眾一心。因此曾國藩要打造出一支能夠統一思想的軍隊,他手下的將官也要求是個個能打仗,有思想主張的人。對於士兵的挑選也和別人與眾不同,其中有三種人他斷人不會用,第一不用綠營軍中閒散的遊兵遊勇,其二集結在碼頭的或市場的人也不用,因為一旦打仗時,這些人肯定率先逃跑。其三曾經在衙門做過小官小吏,而且很油滑的人也不用。
這三種人排除之後,只有大山當中非常質樸的農民,他們性情耿介,沒有見過太多市面,而且具有“血誠之心”。曾國藩首先安排大帥挑挑選統領,再由統領挑選營官,營官挑選哨官,哨官再挑選什長。“什長”顧名思義就是有十個人組成的團隊,相當現在的一個班的人數。挑士兵的什長自然就會挑選他們自己周邊的親朋好友。挑選好後還要互相結保,這就是曾國藩的一個“特例”。所謂“結保”就是承擔連帶責任,報名當湘勇的人需要把家屬,以及各種關係登記清楚,統計編冊,保證今後彼此之間能夠互相協同作戰,形成一種比較具有凝聚力的湘勇編制。但這種編制有利也有弊,一旦有將領離開原來的位置後,很多士兵就不願意服從新將官的調遣。不過當時的湘軍的凝聚力、戰鬥力還是超越綠營軍的。除了對士兵慎重挑選外,曾國藩還意識到綠營軍的戰鬥力之所以差,有一個重要的因素,當時綠營軍每個騎兵每月只有一兩白銀的薪餉,所這也是導致綠營軍軍力渙散的重要原因。與之相比,湘軍的薪餉比綠營軍一般士兵的薪餉高出六倍之多,比如營官的月薪就達到了二百六十兩白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營官還是統領就沒有必要再剋扣湘軍士兵的軍餉了。這就應了中國這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話,因此當時就調動了整個湖南士兵的積極性。解決了士兵們的軍餉,每月的逢三日和逢八日,曾國藩還要給士兵將勇們講仁義、儒學之類的課程。使得他跟將官們之間如同師生,他與士兵之間如同兄弟一樣,凝結 了一個頗有向心力的軍隊。曾國藩給士兵提出來七條原則,曾國藩對鴉片深惡痛絕,因此他禁止士兵吸菸。其二禁止賭博。其三部隊行動時禁止喧譁。其四禁止姦淫,強姦者格殺勿論,合奸者要嚴處。其五禁止謠言,曾國藩認為這是最危害軍隊戰鬥力的一條。其六禁止結盟拜會。其七禁止異服,不允許士兵穿紅戴綠。
曾國藩的練兵之策,基本上都是模仿明朝戚繼光的練兵之法。他首先練的是防禦,士兵走到何處都要紮營,而且營要扎得結實牢靠。其二訓練士兵作戰過程的軍事技巧,其三訓練士兵的體能。除此之外,曾國藩很清楚,士兵在部隊待的時間越長往往就會老奸巨猾。因此他又模仿了戚繼光“澄定混水,再汲新水”淘汰士兵的方法。把一些略等計程車兵,在軍事行動不緊張的時候,就會把一些年齡大的,經歷戰爭比較多計程車兵裁汰掉。然後在新的地方重新募集湘軍。這樣可以逐漸使湘軍吐故納新,保持著一種高昂的戰鬥力。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訓練,在咸豐三年的時候,中國近代史上,一支新式的,充滿血性的武裝“湘軍”就這樣在歷史上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