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劉侃三國
-
2 # 方誌
一 首先回答為什麼韓信成功諸葛亮失敗
劉邦集團成功進入關中,並不僅僅是出奇制勝,在出川前,劉邦集團的綜合實力並不弱,韓信攻打陳倉之時,漢軍已多達十萬之眾,而且這些軍隊,多是經歷過秦末起義,身經百戰的精兵悍將;再看韓信的三位對手,加起來兵力不足五萬人,鎮守陳倉的雍王章邯,至多也就3萬人馬,實力遠超三秦故地三個王加在一起的實力,而且是劉邦親自帶出來的隊伍,完全的實力大咖。即便不搞出奇制勝,正面硬拼,劉邦集團也能勝利,只是代價會更大,歷時會更長些。出奇制勝,只是讓劉邦勝利的更快更精彩。
反觀蜀漢集團,而夷陵之戰後,蜀國元氣大傷,5萬精銳全軍覆沒,等到諸葛亮北伐之時,除去鎮守蜀地的兵力,能調的部隊只有3萬多人,還盡是一些老弱病殘;而曹魏在洛陽布有重兵,隨時可以支援漢中,再加上魏國重兵把守交通要道,蜀國內鬥意見不統一,相對於雄踞中原內部高度統一的魏國,實力上處於明顯的劣勢,家底較弱即便能夠攻克長安扼守潼關,魏國也會成功反撲。
結合諸多原因諸葛亮天時地利人和,三點皆無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二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武廟十哲
首先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定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那麼能進武廟的都有什麼條件那 一是古代明將並且客觀上要在做人與做事上行大義 二是創造過史無前例的精神寶藏,總得來說就是品德好 有能力 名氣大。
諸葛亮能進武廟並不在於用兵上也不在與為國上而是在於他的創造能力上,屬於技術派代表人物。
諸葛亮對後來軍事的影響非常大僅此於兵聖孫武。史書中可看出他對未來戰事的影響只深遠,諸葛亮有兵書(兵書二十四篇),有八陣,(李靖岳飛等變態人物的陣法均習自武侯八陣),有軍事發明(對付騎兵的地釘,連弩,木牛流馬等等)能夠自創兵書的絕對是一流軍事家,宋朝八陣也有六個是傳承諸葛亮的古鎮法,還有軍事發明,而三國有兵法的只有曹操一人(所謂孟德新書嚴格來說只是孫子的注而已),賈詡也只是給孫子兵法做注。劉曄造出了投石車而不是劉曄發明的。馬均被傳的神乎其神,但是他對諸葛亮的連弩直接嘆為天人。陣法這塊三國幾乎空白。所以諸葛亮能毫無爭議的在武廟十哲中有一席地位,就是因為他對後世有強大的軍事影響力,同樣也是中國古典歷史上繞不開的人物。
-
3 # 風去了無痕D
韓信能成功,是因為中原諸國分立,各自為政。楚霸王項羽雖然勇武蓋世,卻持勇而驕,還開了歷史倒車,使得人心動盪,諸侯各懷心機。
然後,劉邦又有神助攻,以身作誘,拖住了項羽主力,雖屢敗、卻屢戰,像個牛皮糖似的粘住了楚霸王。而以韓信天縱之軍事才略,得以在北方,放手將諸侯各個擊破,掃平北方。
而蜀漢失荊州後,從此於中國隔絕,已如失一臂。從隆中對的策論中,北伐戰略上,已失去了策應與助攻。而曹操之雄才,及其子孫三代之能。曹氏政權的魏國,政治清明,軍民之心也早已附,境內安寧,英雄志士甘為之效力,又據有天下之半。人才輩出,整體國力數倍於蜀。以魏國之強盛一統之實力,又豈是當年的項羽所能比也。
所以,諸葛亮雖天下奇才,然而以一州之力伐天下之半,焉能成功啊!
然而,能以一州之力,屢能耀兵威於敵境內,讓據有半個天下的強魏,也不得不避其鋒芒,這又是何等的英才?所以,諸葛亮進武廟,理所當然也。
-
4 # 南宮外史
同樣是出川蜀,韓信成功,而諸葛亮失敗,分析其原因有五:
一、曹魏政權統一北方多年,根基穩固,關中地區與曹魏政權結合緊密。諸葛亮出川蜀,曹魏可以調動全國兵力進行反擊,故諸葛亮以失敗告終。
而關中三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yi),封王不久,且關中民眾痛恨他們投降,害死關中20萬士兵。故人心不服,根基不穩,得不到民眾的支援,故輕鬆被打敗。
二、諸葛亮出川蜀作戰,屬客地作戰,遠離根據地,軍心不穩。後勤供給艱難,且沒有民眾基礎,難以資糧於敵。
三、諸葛亮出川蜀北伐,是一次不成功,以至於五次北伐。兵法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北伐次數越多,士卒反而會產生畏懼心理,故而遇到困難就會退兵。
而韓信用兵是一次襲擊成功,乘著旺盛計程車氣,很快平定三王。
四、諸葛亮知道蜀國是難以消滅曹魏的,其北伐目的不是推翻曹魏政權,而是以攻為守,儲存蜀漢政權的存在。
而韓信已經預見到項羽的失敗,其出川蜀目的很明確,就是首先消滅三王,佔領關中,以關中為根據地,東向與項羽爭奪天下。戰略目的不同,自然做法不同。
而韓信不同,劉邦手下戰將如雲,出川蜀反而能得到補充,不怕戰爭傷亡,幾次全軍覆沒,又都從關中或其他地區得到補充和恢復。
關於失敗的諸葛亮為什麼能進武廟十哲的問題:
一、諸葛亮出川蜀沒有成功滅掉曹魏,但並不等於就是失敗。
諸葛亮自知蜀國實力不足以滅掉曹魏,其北征目的也不是攻滅曹魏,故能取得小勝就是成功。曹魏名將司馬懿、曹真等人在諸葛亮面前只能取守勢,可見諸葛亮用兵如神。
二、諸葛亮一生光明磊落,仁、義、禮、智、信、忠、勇兼具。
三、諸葛亮是全才、軍事奇才。
諸葛亮兼具軍事家、政治家、發明家、文學家,受到歷代人們的讚賞。
諸葛亮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
技術發明上,如改良連弩,木牛流馬等;諸葛亮亦推演兵法,作八陣圖等。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極高評價。
肅宗時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
5 # 野草的沉思
同樣出川蜀,韓信成功諸葛亮失敗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客觀形勢使然。
滅秦以後,項羽分封諸候,本身就是在搞倒退。劉邦按約定,應為關中王,卻被分去巴蜀,這明顯不公平,不得人心。項羽自己稱霸王,卻不都關中,而貪戀故鄉。留三位秦降將守關中。而此三將因降項羽而二十萬關中子弟被坑殺,已被關中人恨之入骨,得不到支援。
而劉邦早在關中時,與民約法三章,深得關中人民擁護。他出兵,關中人民支援他。再有,他本應封關中王,所以出師佔理,有名。
客觀形勢於劉邦出師大有利。
諸葛亮出師則不然。當時關中歸曹操已久,民心早已附曹。三國鼎立,諸葛亮伐魏,雖在他一方是情不得已,但在客觀上,並不佔理。去他國境內征伐,阻力巨大。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夷陵之戰後,蜀漢精銳大半失去,蜀漢已基本失去了奪取天下的條件和可能性。
客觀形勢於諸葛亮出師不利。
二,實力相差懸殊。
劉邦的軍隊,在灞上時,便有十萬。進入漢中,必加緊招兵買馬,出征關中時,至少有十五萬大軍。謀士和名將有陳平,韓信,曹參、周勃、夏侯嬰、灌嬰,樊噲等。還有一個非常傑出的後勤部長蕭何。劉邦本人更是一代雄傑之主。
項羽在關中,只有三個秦降將,還分在三個地方。劉邦直接面對的,只有一個章邯,他手下頂多有三、四萬兵馬。這些兵馬遠離故鄉,肯定不會賣命守衛。
在實力上,劉邦絕對佔優勢。
再看諸葛亮。五次北伐,諸葛亮所能用於前線作戰的兵力,始終未超過十萬。所能用的將領,除了魏延(後來有了姜維),其餘都是二三流將領。後勤很慘,二次因糧草問題退兵。背後坐著一個十分平庸的皇帝劉禪。
曹魏方面。關中屯兵,一直都在二十萬左右。守衛的名將先後有曹真、張郃、郝昭、司馬懿父子等。曹魏綜合實力大於蜀漢三、四位倍,兵精糧足。曹丕、曹睿都是精明的皇帝。
諸葛亮在實力上明顯處於劣勢。
三,結果。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韓信的出蜀川成功是必然的。在出蜀川這一點上,韓信說不上有什麼了不起。假如項羽親自坐鎮關中,或者有司馬懿那樣的人,有足夠的兵力,韓信要出蜀川,怕就是不能成功了。
根據上面的分析,諸葛亮北伐失敗是必然的,毫不足怪,諸葛亮自己也清楚這一點。他只是盡力而為而已。然而,就是在完全不利的情況下,諸葛亮也導演出了,大敗曹真,收姜維、斬王雙、誅張郃,迭敗司馬懿,直到把司馬懿打得不敢出戰等等精彩的歷史活劇。令千秋士人為之感嘆。
諸葛亮為武廟十哲之一,不是天經地義嗎?
-
6 # 一年讀十本書
關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一直都是一個爭議性話題,陳壽在《三國志》中說行軍打仗不是諸葛亮所長,而唐朝的人認為陳壽只是個史官看不懂兵事,諸葛亮其實很有軍事才能。對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主要的爭議在於以下幾點:
多次北伐卻沒有成功打入中原,而韓信當年一戰成名,成功出川,所以很多人認為諸葛亮不如韓信;在與司馬懿的對陣中沒有成功,所以很多人認為他打仗不如司馬懿。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兩個問題:
當年劉邦與項羽約定平分天下,各自提兵返回,而事實上劉邦才不想跟項羽相安無事。張良也在這一問題上與劉邦看法一致,所以明面上糊弄項羽讓他相信劉邦會待在蜀地,暗地裡卻準備殺個回馬槍。韓信出川時,天下仍然處於戰亂年代,有機可乘。而諸葛亮出川,其實誰都看得出來“無機可乘”,諸葛亮屬於強行為之。司馬懿與諸葛亮的較量司馬懿雖然說過諸葛亮打仗不懂權變,但是諸葛亮死後司馬懿見到他的營寨佈局也感嘆諸葛亮是天下奇才。司馬懿與諸葛亮的戰鬥中,雖然諸葛亮沒有成功進入中原,但是司馬懿也沒有佔到諸葛亮任何便宜。諸葛亮每次都是糧盡而還,而且在對陣當中諸葛亮曾經多次戰勝司馬懿。其實除了第一次北伐由於街亭之失以外,後面的北伐都沒有讓軍隊受到損失,甚至多次重創魏軍。諸葛亮北伐中撤退時多次殺死魏將,如張郃等人。
司馬懿跟諸葛亮如果攻守交換,會如何?如果進攻方是司馬懿,防守方是諸葛亮,司馬懿能佔到便宜嗎?其實從他們以往的戰果就可以看出,司馬懿做不到的。司馬懿平生的戰績有哪些呢?擒斬孟達;平定遼東;防守諸葛亮;平定王凌叛亂。如果還有更大的戰績請大家補充一下。孟達跟諸葛亮比起來差遠了了,只能算一流的司馬懿對戰三流的孟達。平定遼東,其實遼東的戰鬥力跟蜀國比也差遠了,諸葛亮平定南中,使得南中在諸葛亮在世時永不為叛,這兩個戰績可以相提並論。而淮南三叛之一的王凌叛亂,其實根本就沒打起來,司馬懿事先知道了他們的計劃。我這裡並不是說司馬懿不會打仗,只是說如果換一下位置,司馬懿也打不過諸葛亮,所以不要把司馬懿就吹的神乎其神的,其實在很多方面他不如諸葛亮。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究竟如何?諸葛亮雖然在戰術方面可能不如當時的曹操,法正,司馬懿等人,但是軍事才能不是隻有戰術。諸葛亮成為武廟十哲之一,是因為他在軍事的其他方面很有建樹,不是司馬懿之流可以相提並論的。他的才能體現在治軍、陣法、軍事發明。諸葛亮自己就說過:“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鼓,會軍門,使百姓喜勇,當與人議之耳。”他的八陣圖到唐朝仍然被李靖和唐太宗稱道,認為是軍事奇才。在軍事發明方面,諸葛亮改良了連弩,發明了用於運糧的木牛流馬。諸葛亮還有很多軍事著述傳世。北伐中原沒能取得成功,一方面跟當時的時局有關,北方穩定已久,曹魏的統治已經堅固不可動搖,沒有可乘之機;另外一方面,諸葛亮雖然軍事才能卓著,但是蜀漢缺乏人才,而且諸葛亮事必躬親又導致出師未捷身先死。古人把諸葛亮放在武廟十哲是有道理的。
-
7 # 胖哥侃歷史
同樣是兵出川蜀,韓信能成功諸葛亮卻失敗了,很大的原因是:漢初的一場地震,改變了蜀地的山川地貌。
我們都知道,四川因為處在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質運動十分活躍,所以一直地震頻發。在秦朝末年,關中、漢中和蜀地都可以透過河流聯通,所以韓信在進攻陳倉時,選擇了水路。而漢朝初年的一場地震,導致了河流堵塞。所以後來的諸葛亮不但不能從水路進攻,連運糧都成了難題。《漢書》記載:
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而當時的水上運輸,要比陸地上容易許多。在武都地震後,水路運輸難以實現,所以諸葛亮才發明了木牛流馬(猜測是人力推車)來解決運輸難題。
所以諸葛亮不是比韓信差很多,實在是地形都改變了,諸葛亮無法再複製韓信的軍事奇蹟。
而諸葛亮能入選武廟十哲,正說明了他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能。有人說諸葛亮政治才能優越,軍事才能一般。或許在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在軍事上的建樹確實不多,主要體現在戰略上。但後劉備時代,諸葛亮以相對孱弱的蜀國,攻打當時強悍的魏國,仍然能佔到好處,並一直處在攻勢,可以說是向全時代證明了他的軍事能力。
所以在魏晉年間,雖然諸葛亮一直是司馬懿的敵人,但仍然十分被魏晉人士推崇。到了唐朝時期,被選入武廟十哲也就不稀奇了。
-
8 # 張鐵軍158
同樣是出川蜀,為什麼韓信成功諸葛亮失敗?失敗的諸葛亮為什麼還能進武廟十哲?
第一,韓信“暗度陳倉”是千古絕響,沒有第二。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名將韓信創造的一種戰術,因為這個戰術,使得劉邦所率領的漢軍可以免遭關中三王的直接堵截,成功地打了關中三王軍一個出其不意,最終佔領了關中。但是自從韓信創造這個戰術之後的2000多年裡,再沒有出現過,成為了千古絕響。
為什麼韓信可以暗度陳倉,諸葛亮卻只能死死地六出祁山,越過高山險阻只能對付嚴陣以待的魏軍,而不能走陳倉古道,偏偏要去走極端迂迴的褒斜古道,捨近求遠、舍易求難。當然不是,這一切都和西漢初年那一場大地震緊密相關。正是這場地震,導致暗度陳倉的千古絕響。
漢初之前,現在嘉陵江的上游本來是古漢水的上游,而且由於河道淤塞,水流不通,這些江水就在上游留存下來,在今天陝西略陽縣城形成了一個大型的水澤。這個大型水澤的存在使得關中、漢中還有蜀地都可以聯通,交通極為方便。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陳倉古道可以快速透過軍隊了。
但是未曾想到,漢初的一場武都大地震將這個古道給破壞了,武都大地震的發生使得蜀地以及漢中通往關中唯一便利的通道消失,蜀道終於難於上青天了。
因為沒有便捷的水路,沒有穩定的通道,導致諸葛亮北伐時運送糧草極為困難,如果透過褒斜古道,或者一些崎嶇的山路運輸,不僅危險大,而且運輸效率極為低下,根本無法跟上大軍遷徙的步伐。“木牛流馬”說白了就是“獨輪車”,諸葛亮充其量是在原有的獨輪車上進行了一些改進而已,但對大局於事無補。
一場地震,造成諸葛亮的遺恨,而韓信可謂天眷。
第二、魏國防守諸葛亮的戰略定力
諸葛亮歷次北伐,都像是軍事演習一樣,進退自如,魏國似乎視而不見,你來了我認真防守,你走我也不追。到諸葛亮最後一次伐魏,竟然在魏國境內搞起了屯墾,即便這樣,魏國仍然不肯出戰。勞師襲遠,利在速戰,相持必敗。黔驢技窮的諸葛亮竟然給司馬懿送去了婦女用的衣服飾品,以羞辱激怒司馬懿。但司馬懿下決不出戰,就這樣一直把諸葛亮耗跨。
魏國上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戰略定力呢?
這是魏國對於西北戰場的正確認識,而這種認識又逐步形成了魏國的一種戰略共識,一旦這種共識形成,他們就上下一致,毫不動搖地執行下去。
諸葛亮出屯南鄭,有人勸魏明帝曹睿伐蜀,孫資出謀:主動攻伐空耗國力,不如據險防守,待吳蜀自疲,於是曹睿放棄了這次伐蜀計劃。所謂攻者不足,守則有餘。這樣可以節省精兵數量、後勤資費、徵調勞役和兵丁(軍事行動,用在保證戰鬥人員供給的勞役是戰鬥人員的三倍)。分別派遣大將據守各處要塞險地,威力足可以震懾強敵,安靜疆場,將士如睡虎,老百姓安其生。如此堅持數年,魏國必日益昌盛,吳蜀必然疲憊衰敗。魏明帝聽從了他的話,放棄了主動進攻的計劃。
曹真認曾違反這一原則,從子午谷進軍才走了一半。朝廷中太尉華歆、少府楊阜、散騎常侍王肅都上書建議撤兵,魏明帝下詔終止了這次行動。
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馬懿採取了尾隨而不戰的策略,但由於眾將領堅決要求出戰,結果被諸葛亮打敗。後來諸葛亮因缺糧撤軍,司馬懿派張郃追擊,張郃中埋伏中箭身亡。
到了這個時候,魏國的認識已經清晰並形成了共識,就是不主動對蜀國作戰,只做堅決的防守。
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前四次北伐不同,他這次的目標是長安,大有一番決戰的意味。但魏國仍然堅壁據守,消耗其銳氣,諸葛亮陷於想進既難,退又不甘,長時間對峙必然糧草耗盡,原地抄掠卻註定兩手空空的被動局面。蜀軍撤退之時大舉追擊,以逸待勞,這就是魏軍大獲全勝根本所在。
魏國的這種戰略定力,在司馬懿這兒得到了非常好的執行。尤其是司馬懿忍在被罵作女人的情況下依然不為所動,可見他的定力更為強大。
第三,國內矛盾難以調和。
諸葛亮隆中對提議荊益分兵害得關羽人死地失、進讒言害死劉封、夷陵之戰是劉備敗在糧草不濟、自領益州牧架空劉禪、虢奪李嚴、魏延兵權。步伐更大程度是轉嫁國內矛盾、攫取權利的手段。
歸根結底,諸葛亮北伐在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具備條件下,窮兵黷武,耗盡蜀國民力民心。這對蜀國而言實在實在難。
武侯祠裡有一副對子寫得好:自古知兵非好戰,後來治蜀要深思。
附帶說明: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 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陵寢。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 (漢昭烈帝)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1672年清朝 康熙年間(康熙十一年)重建。
-
9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因為韓信是出其不意,而諸葛亮的意圖非常明顯,哪怕自己打個噴嚏,曹魏那邊都會知道。
韓信的大智慧韓信能夠把劉邦的軍隊帶出去,用了一個計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這個計謀如果詳細來講的話太過於複雜了,結合當時的特殊情況以及當時的政治軍事環境的話,一共總結出三點來。
第一,劉邦太老實了
劉邦得到項羽的封號,並且來到川蜀之地的時候,表現的非常老實,每天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該鬧鬧。簡單來講,這個時候的劉邦根本沒有問鼎中原的野心,也沒有任何問鼎中原的行動。
正是劉邦透過這一些外在的行動,徹底蠱惑了項羽的軍隊,而且項羽軍團在日復一日枯燥的看守著劉邦軍團的時候產生了疲憊感。
第二,北方沒有形成大一統鐵板
我們發現在楚漢之爭的前一階段,整個天下依然處於混亂的狀態,儘管大家都認為項羽是老大,可是對於這個老大大家或多或少有點不服氣。
而且這個時候整個北方並沒有形成大一統鐵板,換句話來說:往往是這個地方是一個諸侯王鎮守的,那個地方是一個諸侯王鎮守的,所有的諸侯都沒有在一個地方,雙方之間就不能夠形成強有力的控制和監視。
第三,韓信使用了障眼法
韓信趁著這個機會趕緊使用了障眼法,這個障眼法就是:表面上來看僅僅是修棧道,實際上趁著別人不注意,在陳倉一溜煙都跑掉了。
諸葛亮的難處相比較而言,劉邦並沒有表現出自己的雄心和野心,而韓信也僅僅是帶著士兵做一些無用功,正是因為這些才蠱惑了項羽的軍隊。
同樣的問題我們再來看一下:諸葛亮如果率領軍隊修棧道會怎麼辦?
要知道這個時間段已經處在漢朝的尾巴,甚至大漢朝早就沒了,嘎嘣脆,嗝屁了。
而這個時候天底下只有三股勢力分別是東吳,蜀漢和曹魏,曹魏無時無刻不在監視著蜀漢,因為他們知道蜀漢一定要搞事情。
再加上韓信相比較諸葛亮而言,要早上好幾百年使用這個計謀,只要諸葛亮在修棧道,估計曹魏那邊早就派人堵著陳倉去了。
也就是說有一個歷史的先決性,讓諸葛亮根本沒有辦法運用這條計謀,也沒有辦法透過這樣的方式和手段來進攻曹魏。
大一統鐵板的困擾
曹魏儘管沒有一統天下,但是他統一了所有的北方,這就意味著在曹魏所屬的領地之內,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都能夠源源不斷的彙報到曹魏的最高統治者那裡。
一旦形成一個大一統的鐵板,就沒有了資訊的阻滯,往往資訊能夠更加高效的傳遞。而曹魏也必然會派出無數的情報人員來看看蜀漢和東吳在幹什麼,一旦發現有苗頭趕緊阻止。
正是因為有這兩點難處,諸葛亮根本沒有辦法透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闖出去,因為諸葛亮一旦動作起來,整個陳倉就已經成為眾矢之的了。
諸葛亮目標太明顯相比較而言,這才是最為尷尬的,因為諸葛亮的目標實在是太明顯了。
簡單講一下,韓信最開始的時候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連劉邦都不知道什麼意思,韓信幾乎騙過了所有的人。
但是相比較而言,諸葛亮一天到晚吵吵嚷嚷的,也是因為形勢所迫,不得已和曹魏發生戰爭。換句話來說,諸葛亮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夠和曹魏牽扯在一起,目的性太明確,就不容易迷惑敵軍了。
於是諸葛亮只能六出祁山,千辛萬苦的討伐曹賊。
歷史小彩蛋
傳說諸葛亮每一次討伐曹魏的時候都會拍著桌子哭,然後臣子們就問哭什麼呢?
諸葛亮說:如果荊州沒有丟失該多麼的好呀。
這件事情我們不知是真是假,但極有可能是真的。因為荊州的丟失,給諸葛亮帶來了莫大的困難。
回覆列表
一、韓信出其不意,諸葛亮意圖明顯。
韓信之所以能夠出川,完全是出其不意。
當劉邦被項羽封在偏遠的漢中的時候,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燒掉棧道,一開始就做出了不想再返回中原,而只是在漢中當一個藩王的樣子。
這件事,屬於提前謀劃。而這個提前謀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讓項羽不再把劉邦放在眼裡,認為劉邦再也不會出來鬧事。同時,負責鎮守三秦的章邯等人也麻痺大意,沒有著力去準備。
所有這些,都為後來韓信出其不意進攻三秦之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諸葛亮北伐的做法完全不是這樣的。諸葛亮在第一次見到劉備,給劉備做出“隆中對”的時候,就已經把以四川為根據地,從漢中出發北上的策略給說出來了。應該說,這個策略後來肯定傳遍了全國各地。後來,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了北伐,更是做了長達一年的準備,先是統一政權軍權,接著又平定南方,同時再徵集隊伍,準備糧草。當所有這些事完成,諸葛亮在北伐之前,還給劉禪上了一篇《出師表》。諸葛亮的文章文辭優美,情真意切,相信迅速就傳遞到了北方曹魏那裡。
可以說,諸葛亮的整個北伐行動,轟轟烈烈、浩浩蕩蕩,都是在Sunny下操作的,毫無隱蔽性可言。
二、韓信用兵憑險,諸葛亮四平八穩。
韓信是一個真正的軍事家。而真正的軍事家,都是要講究戰爭謀略的。韓信之所以能夠打到關中,是在明修棧道的掩護下,暗度陳倉的結果。以至於當韓信兵臨城下的時候,雍王章邯還不相信,認為報告計程車兵說謊。
而諸葛亮的做法完全不一樣。他的整個進攻,都顯得四平八穩,哪些部隊當前鋒,哪些部隊負責糧草押運,哪些部隊負責策應,都分配得清清楚楚,一目瞭然。
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時候,雖然魏延只要求給他五千兵馬,少之又少,但是諸葛亮卻並沒有同意。他之所以不同意魏延這樣做,所考慮的因素非常多。一是他認為魏延這是在冒險,冒險很可怕。二是認為魏延因為沒有當成前鋒,在鬧情緒。三是認為魏延不夠忠誠,擔心他這是去投奔魏國。
諸葛亮實在是因為想得太多,考慮得太周全,所以不肯做出哪怕一步小小的冒險行動。
後來,當馬謖丟掉街亭的時候,諸葛亮立刻就準備撤軍。事實上,丟掉街亭,並不是世界末日。好的軍事家,正好利用這一點,尋找新的戰機。但因為諸葛亮不肯冒險。認為丟掉街亭以後,大軍將“進退無據”,所以趕緊撤軍,大張旗鼓幹起來的第一次北伐行動,就匆匆結束了。
三、韓信為勝利不講人事,諸葛亮為人事丟掉勝利。
韓信在打仗的時候,為了勝利,他不會考慮人事上問題。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把士兵放在一個絕境,希望“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韓信考慮人事,他就會想到,一旦打敗了,那些被放到絕境的人,一定會在劉邦面前說他的壞話。
還有,韓信進攻齊國的時候,當時酈食其已經勸得齊國投降了,而韓信卻不管酈食其的安危,依然繼續進攻。事實上,韓信的這個做法,是幫助了劉邦。如果齊國不是打下來的,是投降過來的。雖然一時投降了,但最終依然是個強大的威脅。燕王臧荼就是投降過來的,但最後帶頭造反的,正是他。而“五百壯士”,以及田橫寧死也不願去跪在劉邦面前的故事,從反面證明,齊地的人,有著一顆怎樣不屈的心!
諸葛亮不一樣,他要特別考慮人事,確保整個蜀國集團的安定團結。
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以後,為什麼諸葛亮不肯繼續進軍?就是害怕再有失敗,會陷入人事糾紛中。而如果把失敗的責任推到馬謖身上,他自己也進行自貶。這樣一來,大家就會同情而擁護諸葛亮,內部就會很團結。
第二次北伐,當時負責押運糧草的李嚴,因為糧草無法到位,就謊稱無糧。諸葛亮知道李嚴在撒謊。按照一般的做法,他應該撤換一個人,讓別人來押運。但是,因為李嚴曾經是和諸葛亮一起被劉備託孤的兩人之一,諸葛亮害怕他這樣做,會引起別人猜疑他,因此,乾脆就把軍隊撤回來了。
諸葛亮這樣做,最後的結果是蜀國上下都很服氣他。就算是李嚴,在被劉禪拿下後,也一直相信諸葛亮能夠重新用他。後來聽說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失聲痛哭,覺得自己沒希望了。但是,考慮人事太多,卻實在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
四、韓信是捧心西子,諸葛亮是東施效顰。
韓信是歷史上第一次從漢中出發,往中原打的。之前這樣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正因為如此,所以項羽政權才沒有準備。
諸葛亮不一樣。諸葛亮從漢中北伐的時候,已經有韓信成功的經驗了。而魏國政權,也相應地做好了準備。因此,諸葛亮要想再採用這個辦法,就有點東施效顰,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