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奈克賽斯奧特曼0o4B

    雖然這兩個大帝都是各自世界中千年一出的人物,一個往東打到天涯盡頭,一個往東打到滄海無路,但區別還是很大的。

    第一,亞歷山大大帝主要是馬其頓人的兵團,質量很好但沒有數量,多次征伐俘虜的奴隸雖然讓軍隊數量很大,但質量不高。

    第二,當時雙方最鼎盛時期的武器裝備也不一樣,羅馬方陣的長矛估計是抵擋不住秦軍的精弩和戰車。

    第三,當時兩個帝華人數差距太大,秦帝國在人員後勤儲備上比亞歷山大大帝優勢太大,且國力也強出很多。。。

  • 2 # 漢奇子

    人數,戰鬥意志,武器。亞歷山大都無法與大秦帝國抗衡,亞歷山大有十萬大軍就不錯了,秦國軍隊百萬左右,戰鬥意志,秦國戰意是因為秦國在孝公前受辱磨難,孝公時商鞅變法,孝公後歷代國君勤政,亞歷山大的結局就已經很能說明亞歷山大帝國的軍民意志了,武器,秦國的長戈和箭陣以及戰陣,都不是亞歷山大的軍隊可以比的,何況西方劍術怎麼能和秦劍比飲血。

  • 3 # 歷史微探索

    對於秦帝國的始皇帝與亞歷山大大帝二人來說,之所以後人多認為兩者如果相遇,那麼失敗的一方必然是亞歷山大的想法,不僅僅是說,我們出於對於自己文明的一種偏向性的盲目認定,而是確實是因為兩者實力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而這種差距的具體表現又是在哪體現的呢?主要是有以下的幾點:

    一,軍隊戰鬥力上以及後勤保障上的體現,我們知道戰爭的勝負其實最為直接的體現就在於軍隊戰鬥力上,而最為核心的體現就是在後勤能力上,而對於這兩點,一來秦國軍隊戰鬥力體現在軍隊人數上,數倍,甚至十倍與亞歷山大的軍隊,體現在軍隊武器裝備上以及製造上亦是不可同日而語,體現在軍心士氣上,秦國的軍隊本身就是以戰為榮,最為好戰,最不懼戰的存在。另外在後勤上更不用說,本土作戰,以秦國的恐怖號召力,後勤能力,自然碾壓同等情況下的亞歷山大。

    二,雖然說亞歷山大的能力很強,但是秦國君主的能力亦是很強,而且還有一大批能力強悍的臣子部下,而且秦國的制度,也是極大的保障了秦國面對戰爭時的巨大潛力。

    所以說為什麼說秦國能夠戰勝亞歷山大,軍隊規模,武器裝備,後勤能力,戰爭潛力,軍隊統帥等等方面,秦國都不是亞歷山大可以比擬的,畢竟說白了亞歷山大的部隊精銳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還都是降卒與奴隸罷了,而秦國他的威名,是幾百年的戰爭打下來的,真要打起來,後果其實還是很明顯的。

  • 4 # 看清看透這個世界

    當時中國是百家爭鳴,各個方面都是優越於全世界的,單從趙國一國之力就打得匈奴不敢說話了來看,一定是秦國贏,因為當時的西方甚至千年後都是拿遊牧民族沒有一點辦法的,直到差點被成吉思汗滅了

  • 5 # 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單論軍隊裝備和戰法。馬其頓以步兵方陣為主,遠用標槍投擲,近用刀盾互搏。

    秦軍步騎混編,擅長步兵列陣堅守,騎兵兩翼包抄,遠用強弩勁射,近用長矛捅殺,所以兩軍對陣,秦軍勝算更大

  • 6 # 陳大舍

    認為秦國,準確的說是秦惠文王時期的秦國,能打贏亞歷山大大帝的人基本上就是即不瞭解馬其頓帝國也不瞭解秦國。直接說了吧,真要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真的打到秦國,那秦國不給打死也得給打殘了。

    之所以會有人開這始有這個假設,可能是和《亮劍》有關。劇中有個日本鬼子叫山本一木,是個很聰明也變態的角色,劇中的他就曾經設想“如果亞歷山大大帝和秦國的軍隊遭遇會有什麼結果產生?”——嗚呼!如果日本鬼子中的“精英”軍官真的如此中二,那焉得不亡國?

    亞歷山大大帝一生確實很有意思,似乎真的和秦國有些冥冥之中的“巧合”。比如他生於356BC,也就是周顯王十三年,秦孝公五年,和秦惠文王同庚。在這一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了變法。在三十三年後的323BC,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城。而這一年是周顯王四十六年,秦惠文王十五年。也就是這一年魏侯、韓侯、趙侯、燕侯和中山子結盟,五國國君皆僭越王號,以對抗秦和齊、楚等大國,史稱五國相王。這一事件說明當時的秦國已經有了“大國”的資本,和齊、楚並論了——但也說明,關東諸侯開始將秦國看做威脅了。

    如果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了波斯帝國之後是順著中亞草原東進,而不是南下去了印度,那麼就有可能一路征服西域諸國後和秦國相遇。真要是如此,鑑於秦國在地方上全靠縣令、國尉指揮的少量軍隊,在沒有咸陽王命的情況下又無法集結到一起,估計在面對著馬其頓-波斯大軍就會一敗塗地。這種情況下打到關中平原對於亞歷山大大帝來說是很簡單的事。

    之後的“決戰”秦國也不樂觀,因為在當時,秦國和馬其頓帝國在勢力上相差懸殊。秦國當時的軍事水平勉強夠得上同時期的埃及——都是編戶齊民的“吏治國家”,而軍隊也都是由少量的貴族武士和眾多臨時徵集的普通工農組成。

    秦軍首先是由卿大夫子弟組成“中郎”、“車郎”、“戶郎”、“騎郎”為精銳,由衛尉、中尉管理,但這些“王牌軍”在人數上是少之又少,而且只負責守衛宮廷和京城;其次,由國尉管理的“中卒”,這些算“正規軍”,但平日裡負責地方治安,類似警察。在往下就是邦司空管理的屯卒和徒,分別是徭役徵發而來的庶民(民兵)和二等公民(相當於宋朝的“賊配軍”)。

    我們看下真實的秦軍戰鬥力,根據《商君書·境內》:

    “自一級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士公爵,自二級已上至不更,命曰卒……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將之,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國尉,短兵千人。大將,短兵四千人。”

    千萬要注意,所有的這些士卒都不是常備軍。只有“郎”和“中卒”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有過軍營生活。其他的如“屯卒”和“徒”則都只是普通農民、工人。只有受到徵召時,才短暫的服役,平日裡都只是拼命的工作,為國家創造財富……而這些軍隊裝備在秦惠文王時代基本就是戰車、少量的戰馬,主要是弓箭、青銅兵器和少量的鐵製武器。

    然而,亞歷山大大帝計程車兵都是常備軍,完全不同於那些被徭役徵來計程車卒,這些常備軍完全脫產,除了打仗什麼都不幹。他們主要戰鬥力是由重灌步兵方陣和重灌騎兵隊組成。

    其中重灌步兵方陣是由配備著的十幾尺的長槍和兩尺直徑青銅圓盾的步兵組成。在作戰時排成很長的橫隊,縱深十六人,方陣前四至六排士兵的矛頭對準前方,後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勢有的傾斜,有的垂直於地面,各不相同。每個縱列的排頭三人和末尾一人屬於關鍵位置,因而選用驍勇而技術高強計程車兵。作戰時,整個方陣常常以堅固的密集隊形跑步前進。

    而重灌騎兵隊除了鎧甲之外也破天荒的裝備了十幾尺的長矛。相比之下波斯、斯基泰或者秦騎兵仍以擲矛、短矛或弓箭作為主要武器。當初亞歷山大大帝以四萬步兵、五千騎兵在高加米拉會戰中輕易大破波斯帝國近十萬大軍,其戰鬥力之強可想而知。

    所以,如果亞歷山大大帝真的打到秦國,那就是職業軍人和民兵的不對等戰爭,秦國肯定是損失慘重。而此時早已經視秦國為一個麻煩的韓、趙、魏、義渠等國說不準還會藉機群起而攻之。此時中原已無齊桓公,尊王攘夷、存邢救衛的義舉恐怕那個諸侯都不會主動去幹。如此秦惠文王十有八九會到蜀地避難,之後再去請求周天子和各國諸侯看在秦穆公、秦哀公的餘慶上存亡繼絕——真要是如此,那整個世界的歷史也就必將迥然不同。

    其實秦國地處西陲早就有對西方世界的接觸,《漢書•五行志》中關於“十二金人”的記載就隱約的暗示了這點:

    “(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

    這,也許就是希臘化時代對中原的一種影響。

    電影《亞歷山大大帝》,其實製作的很良心——注意沒有馬蹬。

    其實所謂的“十二金狄”或者“翁仲”很可能就是犍陀羅風格的造像。

    目前發現最早的亞歷山大大帝畫像。

  • 7 # 腦洞歷史觀

    因為秦國確實贏面大一些。

    但首先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大家在討論這個議題時,總是放剛才亞歷山大來到中國,碰上了秦國的背景。而不是秦國大軍西征來到希臘。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因為亞歷山大是一個征服者,他的東征到達了印度,據說其本來的目標就是中國,只是因為用錯了地圖,才來到了印度。

    但反過來想,是不是也意味著中華民族其實並不是一個侵略性很強的民族。他們固守本土,並不想去征服陌生的土地。

    回到兩軍的對比。亞歷山大當然厲害,四大文明徵服了三個。那麼亞歷山大如果打到中國,能不能收集四大件呢?

    我們做一個對比。

    兵力:當時的秦國幾乎是一個軍事國家,他們相當於西方的斯巴達,戰鬥動員能力很強,秦國最多大概可以動員五十萬的大軍,這其中,專門的戰鬥人員應該在十萬以上。亞歷山大的部隊總數就是五萬。所以,在兵數上,亞歷山大是吃虧的。

    第一回合,秦國勝出。

    兵種:亞歷山大最厲害的是馬其頓方陣,手執六米長槍,配以騎兵,可以說是強推式的進攻。

    目前來看,如果讓亞歷山大的方陣突進到秦國的軍陣之前,那幾乎就是一場屠殺。好在秦國也有自己的絕活,就是強弩。一陣箭雨下去,不知道這個方陣還剩多少。這就要考驗亞歷山大步兵的鎧甲厚度了。

    就算這兩者抵消,但馬其頓方陣還有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王伴騎兵,這是亞歷山大的殺手鐧,機動性很強,經常用來擾亂對方,作戰能力也很突出。秦國要在這上面抗衡,估計要把趙國請過來幫忙。

    這一回合,亞歷山大勝出。

    第三個回合,兵法。

    這個就是半斤八兩了,秦國是戰國各家兵法熬打出來的,秦國見識過魏國的勁卒、齊國的箭雨、南韓的大弩,趙國的騎兵,各種戰場上的招數基本都會,而亞歷山大也是戰術大師,他也打敗了各種形式的軍隊,比如希臘重灌方陣,步騎結合的波斯軍團,還有配上大象的印度大軍。但亞歷山大都能見招拆招,無往不利。

    第四個回合,國力。這當然是秦國佔優勢,這也是秦國最大的優勢,畢竟秦國是主場作戰,遠到而來的亞歷山大後勤是一個無法忽略的弱點。

    所以,綜合來看,還是秦國佔上風,網友又是華人,當然多認為秦國會取勝。不過,要是亞歷山大真來了,第一個碰上的還未必是秦國,而是一大堆的北方遊牧民族。這兩者之間可就難說了, 因為馬其頓方陣可以滅掉成建制的軍隊,但當時的遊牧民族簡直就是一個個游擊隊,馬其頓可能沒到秦嶺,就已經被游擊隊給幹廢了。

  • 8 # 月關說

    如果兩個國家接壤,進行戰爭行動,秦贏的機率還是更大一點。

    人口規模上:秦帝國可以動員的人口規模遠大於亞歷山大帝國,用於戰爭上的力量就會遠大於亞歷山大帝國。

    組織能力上:商鞅變法之後,秦帝國將所有的資源(人、物)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不管是前線的戰士還是後勤保障還是大後方的生產活動,都非常的組織化、紀律化,整個帝國都變成一個戰爭機器。亞歷山大帝國更像一個鬆散的聯盟,內部相互制約,不能將整個帝國的人力物力全得轉化為戰鬥力。雖然他的方陣軍團很厲害,但不是沒有弱點,這種方陣更適合於正面硬鋼,但中國軍隊打仗更多的是在計謀上。

    將領指揮上:秦帝國自上而下都有非常出色的將領,運轉效率非常好,而且軍事將領源源不斷的可以冒出來,反觀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去世之後,就沒什麼靠譜的將領,延續性不強。

    底層軍隊的戰鬥力:秦帝國的軍功爵制度,將秦軍打造成虎狼之師,戰鬥力報表,雖然亞歷山大帝國的戰鬥力也不低,但真正絞殺在一起,還是秦軍佔上風。一是秦軍人數佔上風,二是秦軍殺人有重賞,三是畢竟祖祖輩輩連續打了幾百年,戰鬥基因深植每個人的基因裡。亞歷山大帝國的戰爭史非常短,就會有很多地方不是非常成熟。

    抗打擊能力:一次戰爭的失敗是正常的,能不能接著組織起力量繼續戰鬥的能力也很關鍵,這一方面雙方的能力都不是很強,秦國應該稍強一點,掌控全國資源的是官僚系統而不是貴族階級,組織能力要更強一點。

    所以還是秦帝國的優勢更大,贏的機率也更大,但戰爭的魅力就在於,戰前的分析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偶然性很強,誰勝誰負還要看戰爭過程中的軍事指揮和運氣成分。

  • 9 # 90後的職場

    “東方的海岸是傳說中的英雄到過的地方。把東方的海岸作為希臘的天然邊界,也是很可能的。這樣一來,我的馬其頓的強大與安全就將得到永久的保證。”亞歷山大在天堂和秦惠文王吹上了,表示要不是自己地圖弄錯了,你那地盤就是我的了。

    秦惠文王冷笑一聲:“把白起給我從地獄裡帶上來,這個西戎說話咋比他還狂呢?”

    白起因為長平屠殺了40萬趙軍,此時正在地獄,上不得天堂。一聽秦王召見,二話不說帶著陰兵就來了,一身的殺氣將征戰一生的亞歷山大都驚了一跳。

    白起一聽是要自己和亞歷山大理論,很快就冷靜了下來,開始和亞歷山大推算起了兩國的戰力。孫子兵法有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戰前演練也是為將的重要條件。

    俗話說知己知彼才能百丈百勝,白起首先研究了亞歷山大最經典的戰爭,瞭解一下馬其頓方陣。

    亞歷山大的第一個著名戰役為格拉尼庫戰役。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率3萬餘步兵、5000餘騎兵東渡今達達尼爾海峽,與波斯軍隊相遇于格拉尼庫河。波斯2萬騎兵沿河列隊,形成一個長方陣,近2萬步兵和僱傭兵居後。雙方騎兵在河邊發生激戰,隨後波斯騎兵潰退,導致全線潰退,被俘2000餘人。據說此戰亞歷山大只損失105人。

    第二個戰役為伊蘇斯戰役。公元前333年春,亞歷山大繼續南征敘利亞沿海地區。此時波斯帝國的皇帝大流士三世御駕親征,率軍十多萬(這個數字向來有爭議,阿里安的說法是60萬,有說30萬的,也有說20萬的)。

    波斯大軍原本駐紮在平原區域,但大流士三世做了一個非常奇怪的決定,把軍隊開進地勢狹窄的伊蘇斯城一帶。這樣,他的軍隊既無法發揮數量上的優勢,又不能使騎兵和弓箭發揮效力。用中國的傳統說法,大流士三世犯了兵家大忌。

    戰鬥開始後,亞歷山大率領右翼重灌騎兵部隊直搗波斯軍的左翼和大流士御駕親督的中軍。雙方開始混戰,戰鬥十分慘烈。儘管波斯的希臘僱用兵方陣抵住了亞歷山大的中央方陣並曾把對方的方陣撕開了一個缺口,但大流士的左翼遭到亞歷山大的右翼的重創後,大流士三世怯陣脫逃,致使波斯軍隊軍心大亂,導致全線潰敗。這次戰役,根據阿里安的說法,“波斯軍隊十萬人戰死,其中包括一萬多騎兵”。馬其頓方面有“大約一百二十名馬其頓卓越人物陣亡。”

    第三個為推羅圍城戰。公元前332年1月,亞歷山大的軍隊進軍包圍了推羅城,受到了推羅人異常激烈的抵抗。這次圍城戰在歷史上算是非常著名的一次,它從公元前332年1月起,直到8月末才被攻陷,整整耗時7個月。期間亞歷山大動用了各種手段,如弓箭,拋石機等都不是很有效。攻陷推羅後,亞歷山大命令馬其頓軍隊把推羅城夷為平地,血洗推羅。此役馬其頓方面前後8個月一共陣亡400人。

    第四個是決定東西方兩個帝國命運的高加米拉大決戰。公元前331年,波斯大流士三世徵集了步兵百萬、騎兵4萬、200輛滾刀戰車和少數戰象。,波斯的軍隊簡直就是一個聯合國軍,他們由波斯人、印度人、巴比倫人、希臘人等超過二十個民族的軍隊組成。亞歷山大根據慣用的部署方式,依舊把重灌騎兵部署在右翼,重灌步兵方陣居中,左翼仍為為輕裝步、騎兵混合部隊。但在左右翼之後,各部署了一條後備線,分別由兩個“快速縱隊”組成。目的是面對任何方向,對從前面、側面和後面來的攻擊,都可加以迎擊,同時可以在正面增強方陣的後備威力。這種陣法被稱為亞歷山大的空心大方陣。  

     

    這次戰役簡直就是伊蘇斯戰役的翻版。經過慘烈的前哨戰鬥,亞歷山大率領的右翼重灌騎兵部隊,頂住了波斯的左翼騎兵的進攻後,和中央方陣一道突破了波斯軍隊的左翼和中軍。但在馬其頓軍隊的左翼,波斯軍隊一度突破,甚至包抄到馬其頓軍的後路,但受到快速縱隊的頑強阻擊。很可惜,波斯軍隊抵擋不住馬其頓軍的右翼和中央方陣的攻勢後,大流士三世故技重演,又一次調轉馬頭,飛馬狂奔。於是波斯軍隊全線潰退,並導致一度取得勝機的左翼騎兵部隊被馬其頓軍隊圍殲。經此一役,馬其頓大軍所向披靡,佔領了整個波斯。

    白起一看也是冷笑一聲,對亞歷山大道:“咱先不說你的戰力如何,就這戰亡的人數,也都是吹出來的吧,殺了人家幾萬,你就死一百多個,糊弄鬼你問問信嗎?”

    亞歷山大一聽這話,臉騰的就紅了:“俺們那地方史官都這個德行,但起碼這幾場仗我可是實打實的贏了啊,這你不能不認吧?”

    白起一聲長嘆道:“你那些對手不要說趙國的廉頗、李牧,就是趙括都比不上。要是我碰到這樣的對手,何至於屠殺百萬敵軍,在地獄永世不得翻身呀。”

    “你那對手大流士三世真是一位百年難遇的庸帥,和他相比趙括那簡直就是天才。在伊蘇斯戰役中,大流士三世不識地理,不明敵情,率領大軍在狹長山地與你的馬其頓軍展開決戰,致使騎兵和弓箭基本上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以己之短,對敵之長,犯了兵家大忌。

    而大流士三世兩次御駕親征的重大戰役裡,都是在酣戰之際,率先怯逃。而且大流士兩次逃跑的時間都是兩軍決戰最關鍵的階段,波斯軍隊雖然難以抵抗對方的進攻,但依然可以堅持戰鬥,兩次戰役裡右翼都曾取得主動。如果不是主帥的逃跑遂使波斯軍區域性取得的勝利,立時化為烏有,誰勝誰負還很難說呀。真是主帥無能,葬送三軍,趙括人家最後那是戰死的,不管能力如何,這份勇氣我至今佩服,你對手大流士三世我呸。

    還有就是波斯軍隊的組成上也比較混亂。高加米拉戰役中波斯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來自多達二十個以上的民族和國家。這樣的軍隊根本無法做到上下同心、拼死為帝國效忠並死戰到底的決心和勇氣。所以波斯軍隊的統帥指揮能力低下,而波斯軍隊的戰術素養、戰鬥意志都很薄弱,各軍種配合很差,一旦戰情出現不利局面,毫無死戰決心。軍隊指揮機制也時常運轉不靈。波斯帝國實際上早已外強中乾,僅存大國的外表,而無帝國之實。

    聽了白起對自己引以為傲的四大戰役的點評,亞歷山大冷汗直流。就憑這份詳細而冷靜的分析白起就是自己生平僅見的對手,東方真不愧是兵家祖地。

    但亞歷山大還是不服氣道:“大流士三世是有點無能,波斯兵也確實太弱,那要是換做你呢,能勝利我嗎?”

    白起自信的道:“如果我來領兵,中國史書只會多一句:某年西夷來犯,盡坑之。”

    第一,馬其頓軍陣太過死板

    你的馬其頓軍的核心戰鬥集中在方陣的衝擊力方面,這種方陣在正面衝鋒時可謂勢若巨雷,銳不可當。但是,它的缺點也比較明顯,由於方陣士兵配備較重的長矛、鎧甲和盾牌,所以行軍緩慢,機動性差,適合速戰速決,不適宜長期作戰。而且方陣在作戰中只有保持密集隊形才能維持強大戰力,波斯軍隊的衝擊力雖然曾破壞過馬其頓的方陣隊形,但卻沒有繼續擴大戰果。

    這重陣法在俺們春秋時期被使用過,那是的軍事思想比較呆板,只講究正面衝擊的威力。這一點和你的馬其頓軍隊有些類似,但到我們這個時候,這一呆板的戰術思想早就被拋棄了。本國的步兵陣,都能因敵因地因時而布成不同的陣形,大致有步兵陣,即有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雁行陣、鉤行陣、玄襄之陣等達8種之多。我們的軍陣講究千變萬化、“水無常形,兵無常勢”。相比之下,你們馬其頓的步兵方陣,雖有正面突擊之威力,但顯得呆板,並不適合任何作戰地形。而靈活性和變化性則是中國軍陣的最大特色。

    第二,秦軍戰車你可能破解?

    在高加米拉會戰中,波斯的戰車共有一百輛,每輛戰車只有一至兩名馭手,這些馭手本身不具有戰鬥力,主要依靠車輪周圍配備的鋒利刀片來滾殺敵人。當戰車被圍困時,馬其頓士兵很輕鬆的就把馭手一個個消滅,戰車也就立刻成了一堆廢物。但是,秦軍的戰車會超過一千輛,秦軍戰車上的車兵是秦軍精銳之一,不僅有力大體健手持長矛的兵卒,還有弓弩嫻熟的弩兵。更重要的是,每一輛戰車周圍都有一定數量的徒兵—— “銳卒”,有他們的保護,對方難以接近戰車。所以,象波斯戰車被迅速圍殲那種態勢根本不可能發生在秦軍身上。

    第三,秦國弓弩你可領教?

    對於你這種以步兵為主構成的難以橫向移動的大型方陣來說,弓弩具有很強的殺傷力與威懾力,所以為中國曆代兵家所重。就比方在長平之戰中,我秦軍的強弓硬弩發揮了巨大作用,使得數十萬趙軍無法突圍,最終,趙國主將趙括射死,秦軍以來弓弩取得了這場決定天下大局之戰的勝利。一陣箭雨下去,不知道你那隻披著皮甲的方陣還能剩多少?

    亞歷山大不服氣的道:“對我的馬其頓方正的確禁不止你弓箭戰車和步兵的衝擊,但我方陣外圍可是有重甲騎兵和輕裝步兵,以及輕裝騎兵的守護,你們弓箭手和戰車能進來嗎?”

    第四,秦國騎兵天下無敵

    白起一聽哈哈大笑道:“和我們比騎兵,你不打聽打聽我們老本行是啥?秦國立國是因為馬,我們秦王室本是為西周養馬的。而且秦地和戎相接,秦得國之初,幾代國王都因為和戎戰爭而戰死,所以我們秦國士兵不但能和中原諸侯打兵陣戰,更能和少數民族打移動戰。秦虎狼之國的稱號,你以為是吹出來的?這麼給你說吧秦國騎兵戰鬥在世界上也就一個對手,那就是胡服騎射後的趙國,其餘不論也。

    第五,秦國將士無畏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老秦人幾乎成年男性都是戰士。自商君變法以來,我大秦的軍賞制度非常鐵血。殺一個敵人,可以為一個親戚免罪,殺2個敵人可以為1個親戚免死,軍功封爵最高可達到“關內侯”“徹侯”。所以我老秦軍每聞戰,赤胸露臂,躍躍欲試,全無懼意,在長平趙軍40萬人的衝擊下都沒有退一步,你想向擊潰波斯人那樣打老秦軍,就別做夢了。

    聽了白起的一番話,亞歷山大趕緊起身,向秦惠文王和白起深鞠一躬道:“聽君一席話,方知天外有天。番外之人如那井底之蛙,發此狂傲之言真是遺笑千古,”言罷,掩面而走。

  • 10 # 曉風殘月一人

    對比來看個人認為秦始皇勝算會大很多。打仗從來不會是個人英雄主義的爆發或者個體指揮藝術的傑出表現;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有力量在較量。此外還跟領導者知人善任有著密切的關係。很多以少勝多的例子都告訴我們,人才往往是顛覆一個政權或者打盛一場戰爭的一個關鍵。我華夏地大物博,經過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洗禮,不管是思想凝聚的文化還是戰爭智慧的積累都是其他民族難以望其項背的。

    除了以上的主要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國家的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的發展。從統一六國時秦國就開始使用鐵質兵器,已經有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製造工藝和責任制度。到了統一六國後,大秦部族經過一系列的戰爭磨鍊,無論是士兵的單個作戰能力還是部隊的整體機動性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士兵對於一系列的鐵質兵器的運用更加得心應手。這時的大秦部隊戰鬥力和戰鬥士氣都是很高漲的。而且經過商鞅變法的後秦國以軍功獲取爵位,更是改變了原來的風俗習慣,完善了比較落後的一系列的農業方面的制度,使秦國擁有了充足的後備資源。這些方方面面的改革使秦國儼然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戰爭機器。此時秦帝國剛剛結束統一六國的戰爭,部族的戰爭慾望空前高漲,一旦與亞歷山大相遇,定會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其大軍,獲得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雙龍戰法”選漲停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