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千千里馬
-
2 # 太宗講藝
所謂晉書尚韻、唐尚法、宋尚意,這些提法是後人對一個朝代書法特徵的概括,就像顏筋柳骨一樣,並不是說顏體筋多柳體骨多,而是漢語語法的一種描述,意思是顏柳字的筋骨比較其他同時代瘦硬書風更多豐腴。同理,唐尚法、宋尚意,也是一樣,放在大環境下,就是唐宋書風相較以前更講究法則、筆意的個性,在這其中,唐書法中更講究嚴謹的法度,宋代傾向於取其筆意的自我,不想如唐朝一樣那麼嚴肅。
-
3 # 鹹聊人文
尚法者,重“法度”,點橫撇捺,皆有所本。不出格,不逾矩,似連鎖餐廳,切配烹炸,均有流程。尚意者,重靈性,揮灑縱橫,全憑快意。非無約束,乃約束在心,筆隨意至,似私房菜館,燜煮熬燉,自成一格。
-
4 # 南窗問秋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
語出清代書法家梁巘(音同“演”)在《評書貼》中所說的一段著名書論。
“晉人尚韻”,即是說在魏、晉、南朝時期的書法藝術講究風度韻致。
“元明尚態”,即是說元、明時期的書法時尚,偏重於摹仿,注意在字的形態上下工夫。書法潮流在元、明時代進入了一個復古時期,大凡學書者紛紛效仿晉人,而求之於刻帖。
“唐代尚法”,即是說唐代書法總體傾向都是重視法度,唐代書家對前人的書法進行了總結,在書法結體和用筆方面實行了規範化和精微化。唐人的楷書表現出大小相等,上下齊平,用筆應規入矩的趨勢,即使是比較自由浪漫的行草書,也逐漸拋棄了晉人兼用側鋒的筆法,而追求純中鋒的用筆。在崇尚法度的風氣之中,出現了森嚴雄厚的“唐楷”和豪放的“狂草”,體現了唐朝開拓向上的精神。如顏真卿的《八決》、虞世南的《筆髓論》等等都是提出對書法規範性的重要體現。
“宋人尚意”,即是說宋代書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蘇軾說:“詩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爛漫是吾師。”黃庭堅亦說:“老夫之書,本無法也,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米芾說:“學書須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別為一好縈之,便不工也。”董逌亦說:“書法貴在得筆意,若拘於法者,正以唐經所傳者爾,其於古人極地不復到也。”這些就充分表明了宋代書家們不泥古法,提倡適意的藝術主張,這種主張在他們的代表作品中,如蘇軾的《黃州寒食詩》、黃庭堅的《諸上座帖》、米芾的《虹縣詩帖》裡得到充分的體現。
對於梁巘提出的“尚韻、尚法、尚意、尚態”主要是對這幾個時期書法特徵的概括,其實也是一個時代的主流所影響。就像唐朝以作詩為盛,故名唐詩,但唐朝也寫詞;宋朝以填詞為盛,故名宋詞,但宋朝也寫詩。自然我們去分析唐人尚法和宋人尚意的不同,可以從其他文學體裁去做對比。
文學體裁的不同一、詩言志,詞傳情
1、唐朝以詩為盛,其格式比較固定,在沈佺期、宋之問和杜審言等人的提倡下,開創了“近體詩”。近體詩講究格律,無論絕句或律詩該押韻的時候需要押韻,律詩四聯的相對兩聯,避免“孤平句”等等都有其規範性。
2、宋代以詞為盛,詞是從詩中衍生出來了,也叫“長短句”,其形式比較灑脫,雖然也會有詞牌來侷限住,但他們不會只拘泥於一種形式,大部分的詞人也會用自己的“意趣”的去展現。如姜夔、柳永、周邦彥等此人也會創作屬於自己抒發情感的詞牌。
二、駢文和散文
1、駢文又叫駢體文,盛行於南北朝後期,在唐朝時,特別是在中晚唐之前大部分寫文章都是用這種體裁,如王勃的《滕王閣序》、楊炯的《王勃集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等等此樣的文章在當時也備受推崇。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押韻,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駢文的寫作要求和水平對於寫作者有很大的考究。
2、在中、晚唐時期,位於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開始了“古文運動”,與柳宗元一起倡導文體改革。一直到北宋,隨著歐陽修、“三蘇”、王安石、曾鞏等文學家的繼承,在宋仁宗的支援下,開啟了“散文體”的書寫體裁。散文體與駢體文相對,不追求押韻和句式的工整,其題材廣泛且寫法多樣、結構自由又不拘一格,看似形散卻神聚意會,整體文章不失意境,在語言表達上也不失優美更添了些自然。
總結
從唐詩到宋詞,從駢文至散文,再結合於書法上,其尚法與尚韻的不同可謂一目瞭然。唐人尚法以嚴謹,宋人尚意以灑脫。其實,書法本身就有很深的奧秘,一撇一捺即是人生,每個時代的產物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和意義。一句話:尚法尚意,只可意會,莫可言傳。
-
5 # 千年蘭亭
我認為,尚法是強調規矩,是理性的,即寫字的一筆一畫都要有法度。
而尚意是強調性情,是人性的、感性的,即寫字不必拘於一筆一畫,而是要以表達情感為主。
這兩種書風的形成,實際上與這兩個朝代書法家的構成有關。
唐代的書法家以官僚為主,久在官場,重要的是守規律,做事、說話要按程式來,這種思想反映到書法上,就形成了尚法書風。
而宋代的書法家以文人士大夫為主,他們強調自我,崇尚自由與性情,不願拘泥於陳規墨法,這種思想反映到書法上,就形成了尚意書風。
尚意也好,尚法也罷,這兩種書風各有優缺點。
唐代書法與楷書著稱,唐楷法度嚴謹,各種規律被總結得很全面,這樣方便初學者。但其過度嚴格的規矩,也限制了進一步發展,所以說,學楷書從唐楷入手後,最好要向魏晉求韻味。
宋代書法與行書著稱,其作品不拘於傳統,敢於突破創新,風格各異,妙趣橫生。但其過於忽視法度,至南宋時,書法終因技法單調而江河日下。
-
6 # 松風閣書法日講
這個問題涉及到書法史的問題。關於歷代書法書風的評價,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說法。在這裡,唐代書風和宋代書風對比,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著手:
一、何謂尚法?
“尚”,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尚,曾也。庶幾也。從八,向聲。”本意為曾經的意思。因此四書五經中的《尚書》其實就可以理解為上古時期的史書、曾經的史書。
從象形字的角度來看,“尚”在早期的字形上是一個屋頂,而且上面“小”字頭代表裝飾物,所以是有華美的屋頂的意思在。
後來經過引申,“尚”逐漸與“上”的意思接近並且趨於一致,所以“尚”也有崇尚、推崇的意思在。
“法”這個字古今意義變化並不大,早起的象形字中,“法”是一種神獸,它公正嚴明,一碗水端平,明辨善惡是非,所以,“法”在意義上來說代表著一定秩序、規範。
所以,關於唐代書法“尚法”一說從字面意義上我們就可以理解為推崇法度、尊崇法度的書法風格。
二、何謂尚意
宋代書法“尚意”,很多人不能理解“意”究竟在這裡代表什麼。
從文字學角度來看,“意”在《說文解字》"中的闡述非常簡潔,“志也”。
其實不用看其他解釋,我們僅憑字形構成上就可以大致瞭解這個字的意思了。
意,上面是“音”,下面是“心”,也就是說這個字所代表的意思就是它要表達人心中的聲音,內心的聲響。
我們有個詞語叫“三心二意”,實際上就是在說這個字的意思。“意”所表達的是人內心的想法,也就是人的心志,但是人的心志多變而不專一,時常變化。所以有“志”這個字,它作為一種恆定不變的存在,與“意”相對。
宋人書法“尚意”不是說宋人推崇變化的心態,而是說他們能夠在書法中表現文人仕子多變的內心世界。
三、唐人何以“尚法”,宋人如何“尚意”?
前面我們對尚意、尚法這兩個詞語從語意角度進行了分析解釋。
但是仍然沒有解決一個問題,即宋人的尚意和唐人的尚法究竟有何不同?為什麼會這樣不同?
實際上,唐人和宋人在書法實踐上所走的路子是截然相反的。
法,本來就是一種獨立於人的意志之外的一種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意,是人內心聲音的反應,所以它更多是強調人內在的心裡感受,是一種主觀的東西。
一個客觀 一個主觀,那當然就是截然對立的兩種書法風格了。
四、尚意與尚法背後的原因
很多人一提到這些問題,腦子裡想到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時代不同”。
這當然是正確的,卻是一句正確的廢話。我們應該想一想,宋代和唐代究竟在哪些方面是不同的,才讓這兩個時代的書法呈現出瞭如此巨大的差異呢?
就歷史而言,唐代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在於它是繼漢代之後,第二個國力強盛的大一統帝國。
漢代之前秦代也可以稱之為大一統國家,但是影響力和存續的時間自然無法和漢代相比。
而在漢代之後,中國就陷入了繼春秋戰國之後第二個漫長的混亂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足足鬧了將近數百年才使得中國迎來了第二個國力強盛的中央集權式的大一統帝國——唐朝。
所以,唐代人站在他們那個時代,他們回望過去歷史,就得出了他們那個時代所認為的最重要的歷史教訓,那就是一定要修明法度,並且建立起一個嚴謹有序的法度國家。往前看,三國兩晉南北朝也著實夠混亂、分裂了。
因此唐代人秉持包容一切的心態,但是他們內在又講求法度,因此,這些體現在書法上就是一絲不苟的唐代書風。
唐代書法雖然也有狂草藝術,汪洋恣肆,不拘一格,但是不管他們寫的都麼瀟灑,率性,其內在的書法核心仍然是講求法度,符合規範的。
宋代很有意思,它雖然是緊接著唐代之後第二個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帝國,但是中間隔著五代十國這一場大混亂。
宋代人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於是吸取歷史教訓的時候,他們就採取了“重文輕武”的政策。文人對社會地位開始碾壓武官。因為宋人相信武官權利大必然會導致國家混亂的格局,影響統治穩固。
所以唐代人那種嚴謹修明的法度要求在宋人這裡就變成了崇尚文人雅趣,追求表現文人內心世界的文人書法。
所以,唐代和宋代書法的不同是每一個時代的書法者,在自覺中不自覺中受到時代認識的影響,進而就導致了他們從書法信仰上的不一致性。
但是他們對於中國書法史的貢獻是巨大的。唐代尚法書法讓書法的“法”有了更加深刻的意義內涵,規範了書法的“共性”,而宋代人尚意書法更多的表現了書法獨特“個性”之所在。
-
7 # 快樂書法
題主這個問題,還真不簡單。
首先,我們先弄清楚什麼是唐代尚法書風,啥是宋代尚意書風,答案就出來了。一般的說法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唐人尚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理論上:
有歐陽詢的《八訣》,《三十六法》,《用筆論》。《八訣》主要講怎樣寫筆畫,《三十六法》主要講怎麼寫好字的結構造型,《用筆論》專講用筆方法。
虞世南的《筆髄論》,論述筆法及行草各體的書寫規則。
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以問答形式闡述用筆,點畫和績結構的各種方法。
孫過庭的《書譜》,今人耳熟能詳;
張懷瓘的《書斷》,《書估》,《文字論》,《六體書論》,《論用筆十法》,《玉堂禁經》,《評書藥石論》,內容和上述諸家有重合處,但多了品鑑和宏觀把握方面的內涵。
袁昂的《古今書評》等等。
光看這些書名,就知道好一個法呀法!
實踐上:
初唐仍尊二王,李世民大爺的《王羲之傳論》,對大王謹嚴俊朗書風推崇備至,對小王豪放縱逸書風睜眼說瞎話的一頓狠批。
歷代帝王都要屬下臣民規規矩矩,這是題外話,這裡就不扯了。但其影響了唐代整個時代的書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唐代的以書取仕,科舉銓選,當然是以規規矩矩的楷書了。虞世南,歐陽詢,柳公權都曾任國立頂級書法學院弘文館的大教官。
《唐八典》記載,太宗貞觀年間,詔令現職京官,不論文武,五品以上,皆到弘文館聆聽書法講授。唐代重視書法教育,是先從皇帝做起的,這種學風一直延續到了晚唐。
科舉考試,當然是楷書被定為標準字,這樣楷書不成熟都不行了。唐代著名書法家無論擅長行書還是草書,人人都有一手出類拔萃的楷書。
楷書名家輩出,不奇怪;說唐人尚法,合乎情理。
宋人尚意,也體現在兩個方面。
1.理論上的卑唐
宋太宗趙光義先生喜歡書法,喜歡的仍然是李世民大爺的那一套。他主持編纂的《淳化閣帖》,選歷代帝王,名臣,書法家的字,就是不選顏真卿的雄強大氣的書法作品。
加之當時時興‘’趨時貴書‘’,就是誰的官大學誰的字,誰管科舉學誰的字。歷史上的朝庭高官,字兒都是秀麗一路,學這路字容易形成媚弱的習氣,成了風氣,就出問題了,千篇一律,沒有區別率,大家審美疲勞了,玩兒不下去了。
蘇軾,黃庭堅,米芾的出現,在理論上力矯時弊。他們雖然都沒有專門的論著,但在詩文,題跋中處處都流露出對唐人尚法造成宋初書風媚弱的指責。
蘇軾《評草書》說‘’吾書不甚佳,然自出新意,是一快也!‘’,詩中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黃庭堅《論書》說‘’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米芾《海岳名言》說‘’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字須有體勢乃佳‘’,批評唐人‘’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指筆畫粗細基本一致),安排費工,豈能垂世。‘’詩云:‘’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
‘’意造‘’,‘’隨意‘’,‘’意足‘’都是掙脫唐人過於繁複的法度,走向自由浪漫書風的宣言。
平心而論,不管是處世也罷,藝術也罷,人們都喜歡自由而不喜歡被法度拘嚴。這是人性,也是藝術規律。
宋人對後世的影響,要比唐人大的多。唐楷到如今再沒有出現一個名家,僅有的趙孟頫楷書也是行楷。
明清書家林立,學顏真卿行書,學宋人蘇黃米成名成家者不知凡幾,而尚法的其它唐人名家,就顯得落寞的很,傳承者鮮矣乎。即使有之,多不知名。
這也是尚法和尚意最大的不同之處。
為科舉升官寫那種改良唐楷,甚至閹割唐楷的館閣體,更不在藝術的範疇內。
上述就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大體脈絡。
-
8 # 張勁逸
唐代“尚法”書風和宋代的“尚意”書風有何不同?這就要說到中國書法的追求意境。
中國書法,是一個妙趣橫生的存在,有著使人終生摹寫也不能探其究竟的恆久魅力。小到"字為心聲",比如,當你平靜時寫的字和煩躁時寫的字,大相徑庭,判若兩人。心情愉快時,可以說是心手雙暢,如沐春風;大到"字如其人",透過書寫能看到一個人的品格修養,審美情趣;再放大到"文以載道",透過運筆章法,能夠展現一個時代的人心百態,價值取向。過去如此,現在一點也沒變。
所有的書學,終歸都是人學,寫的是字,看見是人,還有那時的世態人心。就拿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來分析,表面是一個字概括了一個時代的風格追求,實際是透出那個朝代書法家的精神風貌和藝術特色。但再往深度挖掘,"柳暗花明又一村"。原來當時社會風尚就是如此的。
題目這句話的出處,是來自清人梁巘《評書帖》 上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從書法藝術高度方面說,魏晉書法確實是一蹴而就的,剛開始成長就邁向了成熟,一步登天,高屋建瓴了。代表人物就是東晉聖人一般的王羲之。他所締造的書法王國的CROWN,至今無人能觸及;他所達到的高度後人無法逾越,只有高山仰止,最多是取法其書法的某個方面,精研細磨,結合自身優勢,足以領時風之先,形成獨樹一幟的書法風格。
到了唐代的"尚法",書法就是在繼承魏晉書法成就的同時,達到的一個完美的極致的標杆,是對魏晉書法更精緻的發展。唐代一掃魏晉隋的分裂割據,在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治之下,修明法度,製法嚴謹。想做官就得先學習書法,全朝上下都在學習書法,才會有唐代 “尚法”書風的出現。也即是說,由於有了唐太宗的倡導和推行書法所採取的強有力行政措施,以及所倡起的學習書法的風氣,才導致了唐代書法 “尚法”現象的出現。如果打個比方,就像我們剛買的一套新房,魏晉不但已經把房子蓋好了,而且已經收拾完整,如果為了追求自然淳樸,立馬就能居住。唐朝做的工作就是在此基礎上,使牆角邊線,房沿窗簾的細節構造,還有高檔瓷磚,雕樑畫棟的精裝修,做的更精緻了。讓人住的更舒服方便,使其更規範化的,大一統的歸納總結的工作。唐代"尚法",就集中體現在這裡。
具體到“尚法”代表人物。首推顏真卿。他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正大光明和盛唐容榮華貴的氣象,大唐雄風的審美標準。而顏真卿對王羲之書法的發展和創新。也為後來者開啟了新的法則。就顏真卿書法的"尚法"的特點,概括的猶為到位是《續書斷》所說:"合篆籀之義理,得分隸之嚴謹,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矣。"我們可以在顏真卿的字型裡,把那時唐朝社會追求豐腴之美的風尚,表現的淋漓盡致。
還有歐陽詢,他的書體平整勁峭,被稱為"楷書極則",就是說他的書法就是楷書的法帖標杆。而歐體確實也是把筆法,結構的險勁工巧做到了極致,不但是法帖,而且是黃金比例尺度的精準,另外還有柳公權,褚遂良,張旭,懷素他們“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與古意之外”。顛張醉素,二人的狂草,大膽自由,狂放隨意, “雖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正所謂“張顛不顛”,“醉素不醉”。這一“尚法”的書法群體,如同星光璀璨的北斗,成為書法史上的指路明星,光耀人間。
最具代表的人物孫過庭和他的《書譜》,書文並茂,他的書法理論的構建,使也使後來的書體,書法評價有了一個客觀有據的標準法則。不要說"尚法",就是用"書法聖經"來形容他的作用,也不過份。總之,正是以上這些書法大家的成就和努力,才使唐代書法彪炳史冊,法度完美。也就是所謂"尚法"。
再說到宋代的"尚意"。晉韻唐法的臻於完美。對宋代書法家來說是好事,也是困境。已經沒有多少可發揮的餘地了,正如蘇東坡所說:"君子之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這樣的前有魏晉"尚韻"的高度,後有唐代完美法度的"尚法"豐美,留給宋代書法的空間已經不多了,所謂"尚意",實際是一種無奈之舉,也就是說,書法的本體已經沒有晉唐的優勢可發揚光大了,只有在書法的延伸,從文人書法,和創新書法上來突出宋朝的特色。同時,宋朝倡導的”文人政治“,使社會經濟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同時,也為不同於唐尚法的書風提供了客觀條件。下面從這兩點來介紹宋代的"尚意"之說。
以”文人書法“為代表的”尚意“,首推文人書法代表人物蘇東坡,蘇東坡是一位集大成者,他的成就來自於天性心智,也得益於他的"道法自然"的逍遙思想。正因如此,才使他順其自然的成為宋代“尚意”書法的一面旗幟。"書初無意於佳乃佳"。"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我書雖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矣"。這種自信從容的闡述,基本也回答了唐代”尚法“,宋代書法”尚意“的主要不同。
還有這一創意團隊的中流砥柱黃庭堅,米芾,蔡襄,李建中等大腕們。
米芾的貢獻是在於”心性“的放逸。他一改唐朝和前輩們對書法的敬畏之心,對書法大師們的膜拜。敢於挑戰權威,有破有立,破在於對大師們如”尚法“代表顏真卿的”字如田夫“,柳公權的”字極俗“,黃庭堅是在”描字“的攻擊。正是這種大無畏的,一往無前,捨我其誰的精神,也使他能自由馳騁書壇,強勢突圍晉韻唐法的道道壁壘,造就了技法上的筆法痛快,八面出鋒,筆勢上的開張縱橫。正像當代書法家陸維釗說的:"書家筆勢,窮極於芾"。
而將”尚意"創新的宋代書壇,搞得風生水起,脫胎換骨的主攻者是黃庭堅。這個始終以"不俗"為書法終極追求的大詩人,極力將宋代書法對尊唐宗晉的傳統觀念徹底的顛覆,他從書法的審美,結構,筆法進行了繼承後的全新改版,並畢生努力,正如他所說:"人生在世,可以百為,惟不可俗,俗不可醫。"
這裡想強調的一點,我們一提起宋代"尚意",往往只看到那幾個文豪大咖們。實際上文人政治的流弊,導致的社會政治生態對當時書壇審美趣味的影響,也非同小可,它常常被人們忽略。
在大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吸取五代十國藩鎮割據,武將專權的教訓,提出了"與士大夫同治天下"的安邦國策。使宋代政治逐步演變為了"文官政治","重文輕武"背景,好的一面是社會開放,自由閒適。這就為以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為代表的文人書法創新的產生,書法作品敢於打破傳統創造了條件。
但中國有句古話"興一利必生一弊",同樣,宋代的“文人主政”,“自由寬鬆”也導致了一些遺患。其弊是放鬆了法度規範的約束,頹廢奢靡之風盛行,官本位思想主導書法好惡,人心浮躁的"恣意"。甚至幾個皇帝都成了沉迷於歌詞曲藝的文藝青年,沒有了大國之君的從嚴治國理政的嚴謹。甚至出現有皇帝想甩挑子不幹的尷尬奇事。
宋代歐陽修也感嘆說:”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甚至,受浮躁書風的衝擊,一向敦厚嚴肅的蔡襄也曾突發奇想“為散筆作草書”,被當時追捧者命名為"飛草"。以保守著稱,用筆追崇顏魯公的司馬光,也老夫聊發少年狂,用第二指尖抵第一指,作"染指書",當然也不乏李煜的"金錯刀"書法,還有成了氣候的流傳後世的宋徽宗"瘦金體"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行之。
米芾更是說:"趨時書貴"。啥意思,就是到了宋朝,書法藝術已沒有了唐朝的法度標準,已經讓位於追名逐利,官員拍馬溜鬚相互吹捧,官商勾結經商成為流行時風,書法字型可以任意發揮,說好點是百書齊刷,放飛自我,自由體式。說不好就是魚龍混雜,浮躁之風盛行。狂躁到誰都可以作書壇泰斗,甚至到了我們現在都熟悉的一段話:"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南史,張融傳》。更有甚者宋書法家薛仙《紹興定武舊石本蘭亭因題》:"無心工拙當閒暇,信手縱橫盡技能,朱蠟臨摹猶若此,可憐真跡殉昭陵“。他說自己信手狂草也就罷了,竟然張狂到自以為王羲之也不過如此,現在一出手就比大王還要厲害!
這也是“尚意”的宋代社會現狀的另一個重要體現。
所以說,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陽的光芒,“尚法”“尚意”一個字的區別,也可以折射唐朝宋朝各自的國運盛衰,社會的滄桑變遷的脈絡。
回覆列表
作為我們今天的人,為了區別唐代書法和宋代書法的時代特徵,這樣區格一下也未嘗不可。
不過,我還是想多說幾句。
一切時代都是非常尚法的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時代風格,這就是一個大法。比如漢代是寫隸書的,這是大家共同的法。
不可能漢代有人說,你們都寫隸書,我就寫小篆,氣死你。
也不可能唐代人都寫楷書,有人就是要寫隸書,我就氣死你!
所以,大法是不可違的。但是,在大家都寫隸書的時候,你寫《張遷碑》,我寫《乙瑛碑》,他寫《石門頌》等等,這也很正常。
就像唐代,你寫《九成宮》、《皇甫誕碑》,我寫《多寶塔》、《中興頌》,他寫《玄秘塔》這也很正常。
正因為如此,所以就有在大法下面,追求個人風格的問題。
那麼,追求個人風格,當然也要建立在時代特徵的基礎上的,所以,個人風格,也是嚴格追求時代“法度”的。
例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他們的書法都是非常注重法度嚴謹的。
是不是因為追求這樣嚴謹的法度,就認為是一種“尚法”?應該說是,但是,這與我們今天,有些形而上學的“尚法”是不一樣的。
藝術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種“尚法”為什麼我們要這樣說?因為成熟藝術本身就是法度與自由的完美實現。一個成熟的書法都是法度嚴謹的。
今天,像田英章這樣說書法家是不是“尚法”的書法家呢?
我想,如果形而上學地去“尚法”,那就是一種藝術歧途了。
我們再看看唐代書法家的行書、草書,您說這是“尚法”的草書嗎?
唐代書法的繼承,主要來自於二王。像張旭、懷素都已經“破”了二王規模了,你說他們還是“尚法”,這從認識論都解釋不通呢!
所以說,我們對尚法要有具體的認識,不要概念化。
宋代書法,有了新的發展思潮,這還得從唐代書法的巨大發展解釋一下。
唐代以前,書法形式多樣。我就不一一說了。
從唐代開始,書法主要是楷書、行書、草書這三大樣式。
其他書法樣式都退出實用領域了,例如,隸書,篆書。
而且應用最多的,不是楷書,也不是草書,而是行書。
宋代當然繼承了唐代這個傳統,主要流行和欣賞的“書法”是行書不要看這一點點微妙的變化,如果說宋代真的有“尚意”的書法潮流,那麼,行書就是可以支援“尚意”的事實基礎。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的書法主流是隸書,是楷書,你怎麼“尚意”?
就像畫畫,都是工筆畫,你怎麼“寫意”?
行書的筆法靈活、變化,在楷書和草書之間,又在草書和行書之中,這就在筆法上,有了變化多端的可能性。
事實上,唐代為宋代準備了樣板,宋代對這個樣板發揮的更加恣意縱橫罷了。比如說,像宋徽宗的“瘦金體”,幾乎就是行書寫出來的楷書,你就可以想象,行書的主導地位有多重要。
當然,宋代的“尚意”,也不僅僅是行書非常流行宋代的文人,社會地位相對要高一些。
從歷代歷史來看,宋代的文人做官比較多,社會崇尚文人,文人喜歡自由達觀,也比較親近民間,所以,他們的精神狀態,也是自由奔放的,我們從宋代的詩詞、繪畫都可以看到這樣自由奔放的現實,那麼,文人的精神寄託書法當然也會體現出“放浪形骸”的味道了。
什麼是“尚意”?當然是個性角色是寄託和張揚了。
宋代的書法,對明代生產了巨大影響,但是明代人,過於“尚意”,以至於有些有失法度之嫌了。
最後,我要說說,“尚意”也不是宋代的專利,我們在任何時代都可以找到“尚意”的趣味。例如,漢隸,魏晉書法。
只不過,宋代是更加自覺了。這是值得我們欣賞的書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