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狼過峰

    大家都會覺得劉邦是一個坐在後方,依靠手下去鬥智鬥勇的君主吧,其實並不是這樣。劉邦在面對匈奴人入侵之時,曾經帶領著大軍親征匈奴,可惜戰爭的結果卻非常的好看,劉邦差點在白登山,被匈奴人困死。後來還是匈奴的單于手下留情,對劉邦網開一面,這才使得劉邦撿回了一條命。劉邦後來回到了漢朝之後,再也不敢興兵討伐匈奴,因此便想了一個辦法,時常送公主到匈奴進行和親,從而保持和匈奴之間表面上的友好關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小編我下面就給大家說說劉邦徵匈奴之事。

      那是發生在漢高祖七年的事,匈奴的首領冒頓攜帶著四十多萬兇猛的騎兵南下,來勢洶洶的情況之下,韓王信都向匈奴投降了,之後冒頓單于又領著軍隊將晉陽城給圍困。劉邦當時已經做了幾年皇帝,內心已經特別的膨脹,因此便馬上發兵,並且還親赴前線指揮著大軍作戰。小編,我認為匈奴人當時多半是知道劉邦已經多年沒打過仗,不太清楚匈奴軍的實力強大,所以匈奴的首領才想出了一個故意向劉邦示弱的辦法。漢的大軍在劉邦指揮下和匈奴進行很多次交鋒,匈奴都表現出不堪一擊的樣子,屢戰屢敗。

      小編我覺得這時候,劉邦肯定是已經昏了頭。因為後面劉邦竟然看不起匈奴的數十萬大軍,一昧的貪功冒進,以為能夠將匈奴輕易擊潰。當時劉邦也曾派出使者去考察匈奴的實際戰鬥力,可是那冒頓確實非常的陰險,一直沒有將真實的實力展現出來,僅僅是將老弱病殘計程車兵展示給劉邦派出的探子看。劉邦當時更加的確定匈奴計程車兵,全是些沒有戰鬥力的人,因此劉邦不顧謀士劉敬的反對,帶著一支前鋒部隊,就跑去進攻匈奴了。

      小編我覺得劉邦在這個時候,雖然是有一些昏頭,可也是展示了他身為帝王的擔當。畢竟在知道匈奴大軍壓境的情況後,能夠帶領軍隊御駕親征,而不是另外派人去,也是很不容易的了。不過劉邦始終是冒進了,讓劉幫鞋帶著軍隊去進攻冒頓單于的時候,冒頓單于將自己的數十萬精兵派了出來,打得劉邦計程車兵潰不成軍。劉邦當時帶領著軍隊,慌不擇路之下,逃跑到了白登山去上安營,可是匈奴計程車兵卻將此山重重圍困起來,使劉邦不得脫身。

      小編我認為這時劉邦腸子都快悔青了,“我好好的皇帝不當,沒事兒幹嘛跑來打匈奴,我打匈奴也就罷了,竟然還將對方數十萬大軍當成兒戲,如果上天再給我一個機會,我一定離匈奴軍隊遠遠的。”劉邦當時愁眉苦臉,認為自己要交代在匈奴人手裡,好在有一個謀士給他想了一個辦法。當時有人建議他說道:“大王我還有一個辦法,我看你現在帶了許多財物出來,不如你將這些財物全都送給那單于的夫人,讓她勸冒頓單于退兵。”

      劉邦當時依照這個計策,將所有的貴重物品送給了冒頓的夫人。沒想到冒頓的夫人真的勸說成功,第二天早上的時候,匈奴包圍白登山計程車兵終於是故意撤去了一個角。小編我認為當時劉邦肯定在想“看來我真是有天命,匈奴人都不敢殺我,不過這種情況還是太危險了,我以後還是要避免與匈奴開戰!”後來劉邦回到了漢朝的都城,再也沒有想過要與匈奴一較高下。可匈奴又時常入侵,劉邦當時為了保護邊境的安寧,只好選了一位公主,和匈奴進行了和親。

  • 2 # 絕塵的時光

    劉邦和匈奴和親主要是為了和匈奴保持好關係,穩定邊疆,穩定大漢。

    劉邦和匈奴和親主要是源於一件事,劉邦當皇帝后,內心受到極大鼓舞,認為大漢乃天下無敵,於是曾經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匈奴,他並不清楚匈奴的實力,親自上前線進行指揮,匈奴首領冒頓單于是個有勇有謀之人,多次和漢軍交鋒都裝出要失敗的樣子,於是,劉邦就更加冒進了。

    其實也不能怪劉邦疏忽大意,劉邦也曾派兵打探匈奴的實力,可冒頓單于太狡猾,僅僅只把老弱病殘的兵展現出來,劉邦當時就武斷的確定匈奴戰力不行,於是不顧謀士的反對帶領士兵進攻匈奴,等到劉邦率領大軍到一個山谷時,冒頓單于的精兵忽然從兩側竄出來,劉邦慌不擇路,冒冒失失的帶領士兵逃竄,跑到了白登山,匈奴兵窮追不捨,把白登山團團圍起來,劉邦無法逃脫。

    劉邦在白登山悔恨不已,怪自己不該武斷進攻匈奴,不該去惹毛匈奴,這下好了,這江山要完了,這時手下謀士給他提建議說拿錢財去賄賂冒頓單于的夫人,讓她勸說匈奴退兵,於是劉邦採納了他的意見,把隨身的財物全部送給了冒頓單于的夫人,終於匈奴退兵了,劉邦才得以逃脫。

    劉邦回到皇宮後,就再也不敢去攻打匈奴了,但是每年匈奴都會來騷擾漢朝邊境,劉邦為了解決這一麻煩,就指定公主和匈奴和親,這才短時間保住了大漢邊境的和平與穩定。

  • 3 # 成都城市服務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發動了叛亂,同時還勾結了匈奴企圖攻打太原。為了滅掉韓王信,劉邦就親率32萬大軍迎擊匈奴,沒想到在大同平城中了匈奴的誘兵之計,劉邦也被困在了白登山,長達7天7夜,這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登山之圍。最後還是用了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行賄,才得以脫險。

    劉邦差點兒死在白登山上。為了解決匈奴入侵的問題,劉邦問了大臣婁敬:“怎麼辦?”婁敬則提出了和親的辦法。

    婁敬的和親政策,幾千年來卻總是被後人詬病,就算是在當時也確實是有喪國格。但是要想一想漢朝建立之初那種經濟能力,心懷不軌的異性王,勢力龐大的功臣集團,劉邦也只能暫時把宗室美女和大筆的金銀財寶送給匈奴單于享受,自己則是在國內清除異己、誅滅功臣,同時積蓄國力、與民休慼。所以漢朝與匈奴的第一次和親在當時的環境下是最好的方法。

  • 4 # 填哥嗑歷史

    因為漢朝沒能力打敗匈奴,只有用這種辦法減少匈奴的威脅。

    秦朝末年以來,漢地經歷了三年的全國性反秦戰爭,四年的大規模的楚漢戰爭,國力受到極大的削弱。

    即使天子都找不到四匹同樣的馬來拉車,將相有時只能坐牛車。

    而且,漢朝最終形式上一統天下,但是南越實際上就是割據勢力,異姓王也蠢蠢欲動。漢朝的國內並不穩定,隨時有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對於漢高祖來說,這些才是漢朝最大的威脅。

    而這個時候的匈奴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被按著打的匈奴了。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下,匈奴迅速強大起來,東征東胡,西伐大月氏,國內控弦之士四十萬,實力強大。

    高祖劉邦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和親,他也想一勞永逸解決匈奴的威脅。但是他的軍隊在平城白登山被圍七天七夜,最終用計逃脫。

    一時之勇,乃是匹夫之勇。高祖以一時隱忍,換來幾十年的和平。

    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對匈奴發動大規模戰爭。之後,漢朝也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不過這時候的和親,已經是在匈奴請求之下的和親了。

  • 5 # 80後續

    劉邦的話是一個打天下的皇帝。所以說當時一個情況就是國家剛成立,百廢待興,各方面都需要來提升。士兵也要休養生息, 老百姓也要過一個太平日子打仗,楚漢戰爭都打了四年。前期的話秦秦末的話也打了好幾年,所以說的話各方面的話,一個國家是千瘡百孔的。跟匈奴和親也是一個。當時那個時代的話也是最好的一個選擇。

  • 6 # 芒果論史

    劉邦和匈奴和親其實是一種逼不得已的行為,他本人其實也不想幹這種事情,但奈何國力不濟,只能如此。

    西漢剛建國的時候有多窮呢?劉邦出行的時候想找四匹顏色一致的馬來拉車都找不到,至於大臣們出行,很多時候都只能乘坐牛車。除此之外,糧食儲備也非常不足,很多地方的百姓沒有東西吃,甚至開始吃同類,如此慘狀,不忍目睹。

    中原衰落而匈奴鼎盛

    秦王朝統一開始,天底下的人就都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勤勞得到工蜂,他們整日勞作,天天都有服不完的徭役。等到秦二世即位,他更是把底層百姓的勞作當做理所當然,最後陳勝,吳廣忍無可忍揭竿而起,中原正式陷入戰亂之中。

    在大秦的北方,蒙恬率領著三十萬大軍,據說當時“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可惜的是隨著蒙恬被二世冤殺,這三十萬大軍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整個楚漢之爭都沒有見到他們的身影,王離曾經帶了一部分正規軍支援章邯,結果被項羽擊破,從此幾乎無正規軍參戰的記載。

    而南方的趙佗聽聞中原大亂,乾脆就自己做起了土皇帝,不再回到中原。爭奪天下的是劉邦、項羽等人率領的起義軍,這些人的實力無法與曾經橫掃六國的大秦鐵軍相提並論,整個中原都已經陷入了一片衰落之中。

    劉邦從起兵到定天下一共花了七年,七年時間裡,天下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戰爭,百姓們無法從事正常的生產活動,僅有的糧食也得供應軍隊。等到項羽滅亡,西漢建立,劉邦的天下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而匈奴中卻出了一個叫做冒頓的強者,他在短短時間內讓匈奴達到鼎盛,什麼大月、Murano通通都臣服於匈奴。在西漢國力空虛的情況下,匈奴卻擁有“控弦之士三十萬”,硬實力上的差距讓劉邦不得不考慮暫且避匈奴鋒芒。

    婁敬獻計

    面對這種情況,一個叫做婁敬的人為劉邦獻出了“和親”之計。

    應該說,婁敬是一個相當理想化的人,在他的心目中,“和親”並非是屈辱的,而充滿了智慧的,那麼婁敬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他覺得啊匈奴全部都是一幫蠻子,是一幫未開化的蠻夷,這些人必然對中原的文化非常羨慕,如果劉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匈奴單于,那匈奴單于肯定對其寶貝得不得了,肯定會讓她做大老婆。

    到時候未來的小單于就是劉邦的外孫子,等到現在的單于死了,那整個匈奴都是漢朝的一部分了,更何況,哪有孫子打爺爺的道理。且不說匈奴不一定會寶貝漢朝的公主,僅是繼承單于之位上,他們也不是用的嫡長子繼承製。所以婁敬這一套想法簡直是異想天開,但是劉邦覺得很好,劉邦覺得此計簡直是絕了!於是他準備把魯元嫁給單于,呂后苦苦哀求,劉邦才放棄了,最終把一個宗室女子嫁給了匈奴單于,後來此女果然沒有過上婁敬描述的生活。

    漢初的和親確實是屈辱的,這是在西漢初年國力不濟情況下的不得已之舉,但這種方式卻是穩住了匈奴,讓漢朝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由此才會有後來武帝一朝橫掃大漠的聲威!

    和親可恥,但也要理性看待!

  • 7 # 風光藝境

    和親特指中原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統治者結親交好,是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政治聯姻。開中原王朝和親政策先例的是漢高祖劉邦,提出和親政策的是大臣劉敬。

    白登之圍(前200年十一月,高祖擊破叛漢投匈奴的韓王信,遂乘勝主動進攻匈奴,結果冒進中計,被四十萬匈奴精騎圍困於大同城東北的白登山上七天七夜,靠賄賂冒頓單于的正妻方才脫離死地)應該是促使漢高祖和親的直接原因。前199年秋,剛剛脫離白登之險的漢高祖直接領教了匈奴的厲害,又苦惱於匈奴屢屢侵擾邊境,攪得北疆無寧日,便向大臣劉敬問策。劉敬提出和親的主張,其理由大致是:天下初定,士兵疲憊厭戰,不可以武力征服匈奴。漢以公主嫁單于,再奉送豐厚的禮物為嫁妝,單于肯定會立公主為閼氏(單于正妻),她生下的兒子就是太子;如此一來,單于便是漢皇的“女婿”,太子是“外孫子”,漢匈便有了親屬與血緣關係;將來太子繼位為單于,“外孫子”怎能同“外祖父”抗禮為敵呢!

    高祖認為劉敬分析得很有道理,決定採用和親政策,以和親換取邊境的安寧與穩定。高祖當然清楚這樣做是很屈辱的,但他也無奈,高祖同意和親,主要原因應該是:

    一、連年戰亂,國力疲敝,國家亟需休養生息。

    自秦末戰亂至楚漢相爭,一打就是八九年。連年的戰亂極大地破壞了生產經濟,國力極度疲敝。國家初創,當務之急是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力爭儘快恢復並提升綜合國力。欲攘外而必先興內自強,作為政治家,高祖的考慮是現實的,也是必要的。

    二,兵種單一,戰力不強,難抗匈奴精騎。

    經過與匈奴白登山的正面接觸,高祖領教了匈奴的強勁,漢軍暫時不可與之爭鋒。時匈奴為冒頓單于統治時期,控弦之精騎三四十萬,為匈奴最鼎盛之期。反觀漢軍,由於連年征戰,將士已然有些疲憊厭戰,不宜再戰;而且漢軍以步兵為主體,僅有極少量的騎兵,以數量並不大佔優的步兵,去對抗來去如風、衝擊力、機動性極強的匈奴鐵騎,幾乎沒有勝算。況且高祖麾下也缺乏合適的帶兵統帥,淮陰侯韓信、淮南王英布倒是最頂硬的統兵大將,可高祖怎敢放手讓有怨氣、不安分的硬手掛帥,統領大軍出征啊,到時候他們反戈一擊將自己掀下皇帝的寶座也保不齊的啊!因而真的同匈奴開戰,說實在的,高祖應該有些打怵。

    三、國內不寧,隱患多多,結好匈奴穩定北疆為上策。

    劉邦稱帝建國不到半年,燕王臧荼便首先鬧事,起兵反漢;平定燕亂不久,韓王信又舉封地馬邑(今山西朔州市)投降匈奴,招來匈奴興師南侵。兩起異姓王叛亂雖然讓高祖御駕親征(信任的將領不頂用,頂用的硬手又不敢用,只好親力親為了)給平息了,可隱患仍是多多,防不勝防,保不準哪天又有異姓王、懷貳者跳出來搗亂。如真的同匈奴鬧僵開戰,國內隱患極有可能會趁勢總爆發,那時候內外齊鬧騰,高祖可真就有些左支右絀,招架不住了。為穩妥起見,先結好匈奴安寧邊境實為必要。

    漢高祖從國情實際出發,決定採取和親方式,用以結好羈縻匈奴。高祖與呂后只生有一女一兒,兒子劉盈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女兒魯元長公主已經下嫁趙王張敖,而且呂后也捨不得寶貝女兒遠嫁異域;最後高祖選了個平民家的女子冒充長公主,前去應付匈奴單于。前198年冬,高祖派遣劉敬護送假公主遠赴匈奴締結和親盟約。

    和親是政治聯姻,是一種外交手段,同時又與戰爭是相輔相成的。漢武帝以前,漢朝與匈奴的和親多是被迫採取的妥協手段。待武帝接過經上幾代六七十年休養生息積攢下的來豐厚家底,發起了北擊匈奴之戰。經過幾次重擊,終於在前119年將稱雄大漠百餘年的勁敵匈奴驅逐至漠北,控制了漠南,漠南再無王庭。而此後漢廷的和親,則是主動籠絡懷柔少數民族,由被動變為主動了。

  • 8 # 血祭軍鑑

    西漢剛建國的時候有多窮呢?劉邦出行的時候想找四匹顏色一致的馬來拉車都找不到,至於大臣們出行,很多時候都只能乘坐牛車。除此之外,糧食儲備也非常不足,很多地方的百姓沒有東西吃,甚至開始吃同類,如此慘狀,不忍目睹。

    秦王朝統一開始,天底下的人就都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勤勞得到工蜂,他們整日勞作,天天都有服不完的徭役。等到秦二世即位,他更是把底層百姓的勞作當做理所當然,最後陳勝,吳廣忍無可忍揭竿而起,中原正式陷入戰亂之中。

    在大秦的北方,蒙恬率領著三十萬大軍,據說當時“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可惜的是隨著蒙恬被二世冤殺,這三十萬大軍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整個楚漢之爭都沒有見到他們的身影,王離曾經帶了一部分正規軍支援章邯,結果被項羽擊破,從此幾乎無正規軍參戰的記載。

    而南方的趙佗聽聞中原大亂,乾脆就自己做起了土皇帝,不再回到中原。爭奪天下的是劉邦、項羽等人率領的起義軍,這些人的實力無法與曾經橫掃六國的大秦鐵軍相提並論,整個中原都已經陷入了一片衰落之中。

    劉邦從起兵到定天下一共花了七年,七年時間裡,天下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戰爭,百姓們無法從事正常的生產活動,僅有的糧食也得供應軍隊。等到項羽滅亡,西漢建立,劉邦的天下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匈奴的鐵騎踏入今冀北、山西、陝西北部以及內蒙古河套一帶,所到之處踐踏莊稼,劫奪財產,擄掠人口,不但給人民帶來極大的動亂和痛苦,而且嚴重威脅到西漢政權的統治。

    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絡。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

  • 9 # 清水空流

    都說兩宋不和親,大明不和親。但實際上兩宋和大明都亡於外族,不和親是不自信的表現。劉邦的和親確是是出於“無奈”但絕對是當時唯一而最恰當的戰略選擇。是守攻防兼備對策以守為上,攻為輔。這裡要指出的是提出這個建議的謀臣叫婁敬。

    最初劉邦也不是不想武力解決。但一場白登之圍讓劉邦感覺到武力無法解決匈奴問題,劉邦後來之所以採取和親政策,讓宗室之女和親匈奴高層。再加上邊境貿易,採取相對緩和與匈奴的關係。以安撫為上的策略,原因就在於當時漢朝初年經濟和軍事能力的弱小,和親確實是被迫,以此換取邊境安全。看似漢朝輸了,但漢朝以空間換時間,歷時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讓漢朝經濟和軍事實力有了質的提高。給漢武帝討伐匈奴奠定了經濟基礎。

    匈奴以遊牧為主,就註定了匈奴的對漢朝的侵略必須以劫掠上,而漢朝要想擊敗以“游擊戰”就必須以強大的經濟為基礎,但在當時劉邦的時代顯然不具備。忍耐就是唯一的選擇,和親就是唯一的策略。所以說和親政策不丟人。我們應該感謝那些為了漢朝國家利益而遠走和親的普通女子(以宗室公主的名義)。她們為了國家的利益犧牲了青春與自我。等到漢武帝平定匈奴以後,基本上和親政策就取消了,到了漢和帝時期,就是匈奴向漢朝主動提出和親而不得,雙方實力的互換導致和親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由此來看兩宋和大明他們之所以沒有采取和親,一是自認為“丟人”二是對方無需求,最關鍵一點和親意義已經不存在。漢朝和親是建立在漢朝的強大的基礎之上,而兩宋和大明則是趨於戰略平衡態勢。沒有和親戰略意義。在漢武帝以後的漢昭帝與漢和帝時期,是匈奴主動要求和親,以及後期西漢與烏孫的和親,都是出於分裂和制約匈奴。戰略目的是出於主動進攻。與劉邦時代已經大不相同。

  • 10 # 亭安讀書

    劉邦和匈奴和親的原因,無外乎匈奴有威脅,只能透過“示弱”的方式,去交好匈奴。並且,也是消弭漢朝初期功臣作亂隱患的預防措施。

    1、用“和親”的方式消除匈奴對漢朝的威脅

    劉備好不容易建立漢朝,可正值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強盛,當時的匈奴王冒頓單于,一路把匈奴的領土擴充套件到中國河套以南地區,攻佔漢朝北方多個郡縣。

    這對於初步平定天下建立漢朝的劉邦來說,是一個北方邊境的巨大麻煩。甚至為了應對投降冒頓的韓王信等漢將,劉邦率軍對抗,被冒頓用計圍困在白登山。

    不過冒頓和劉邦都知道,彼此不會打得頭破血流,匈奴南侵符合遊牧民族應對南方中原王朝的慣例。

    面對此時漢朝初立時的積弱,劉邦用和親和歲貢的方式,去滿足匈奴的需求,就能安撫匈奴對初立漢王朝的態勢。這相較與兵強馬壯的北方匈奴正面對抗,更加符合西漢初期的發展需求。

    2、消除漢王朝內部不安定因素

    從白登之圍的起因看,劉邦面對著如韓王信等人的背叛,不得不花精力去消弭漢王朝建立初期的這些隱患。

    加之,北方匈奴並非善類,若是漢朝初期那些功臣武將,勾結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勢力,趁機威脅漢王朝,是劉邦所不願意看到的。

    可以從劉邦對那些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們的辦法,並且在死前所立的“白馬之盟”,就可以體會劉邦所殫慮的事情。

    因此,在面對韓王信投降匈奴,趁機侵擾漢朝邊境的情況,這是給劉邦一個警醒。

    劉邦選擇直接與匈奴交好,用和親、歲貢的方式,與匈奴結成“兄弟”關係,是劉邦認為可以消弭功臣投降匈奴的預防措施。

    結語

    劉邦之所以與匈奴和親,不僅是因為被匈奴的武力所脅迫,還有出於穩定漢朝初期局勢的考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子五千文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