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都地產逍遙君

    法蘭克帝國的分裂不光是表面上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之間利益鬥爭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法蘭克帝國並不是類似秦帝國那樣統一而富有凝聚力的整體,其國家內部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帶來了強烈的離心傾向,而查理大帝並不能在此基礎上創造統一的文化向心力。

    例如儘管查理大帝征服了義大利北部倫巴第人的領土,但由於傳統的紐斯特里亞和奧斯特拉西亞徵召步兵根本無法適應戰爭的形勢,所以擁有大量高機動性的倫巴第騎兵儼然成了帝國對外作戰時的重要力量。 正是倫巴第騎兵在塞斯平原深處佔據了阿瓦爾汗國的王室大營,將後者兩個世紀來積聚的財富轉移到了亞琛的王宮中,這就是《尼伯龍根之歌》的原型。

    不僅僅是倫巴第人,阿基坦人和巴伐利亞人等被征服民族也同樣保留了各自文化和風俗的特性,他們對於獨立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整個帝國大概只有作為查理母族的奧斯特拉西亞人始終支援帝國的統一和制度。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此時維京人的突襲,在這種內部民族心懷鬼胎,外部敵人疲擾襲擊的情況下,加一個法蘭克族本身也只是一個文化落後的蠻族,其需要依靠羅馬教廷的拉丁文化和基督教教義管理帝國自然使得政權失去了最重要的穩固性支柱,對薩克森人不肯皈依基督教的血腥征服也無法真正令後者屈服。所以,短暫武力下維持的統一其分裂是必然的。

    同時,原始的日耳曼人的古老信仰也對帝國的分裂造成推波助瀾的影響,那就是——王位繼承當遵循先分割,後統一的方式。查理大帝本人也是在其弟弟卡洛曼死後才完全掌控整個國家的。查理大帝也並未擺脫這個落後的傳統。而他的兒子虔誠者路易比較幸運,是唯一的繼承者,其他兒子都先在查理大帝之前去世了。可是路易一世時期面臨的問題就麻煩了。

    起初分封的長子洛塔爾一世,其封地在義大利並作為皇帝的繼承人,而次子丕平則在阿基坦,幼子德意志人路易則分得巴伐利亞。在皇帝的首任妻子死後,其續絃朱迪絲又給其生了個兒子——“禿頭”查理,這使得皇族內部的矛盾更加劇烈了。838年丕平的去世使得局勢稍稍緩和,但帝國內部的分裂傾向還是在家族成員鬥爭的外衣下越演越烈。

    拒絕承認洛泰爾皇帝地位的“禿頭”查理和“德意志人”路易組成聯盟,開始了內戰。最終洛塔爾戰敗,其繼承的皇帝稱號並不能對另外兩個兄弟的國家有多大的實權,他得到了義大利北部到萊茵河下游的帝國中部領土,被稱作中法蘭克王國,包括原來的勃艮第,倫巴第王國和奧斯特拉西亞的一部分——洛林。而“禿頭”查理則得到了帝國的西部,主要是原來的紐斯特里亞和阿基坦,成為現代法國的前身,而“德意志人”路易則得到了帝國的東部,除了奧斯特拉西亞的一部分,其他都是新獲得的包括薩克森,阿勒曼尼亞和巴伐利亞在內的日耳曼地區,成為現代德國的前身。

    在《凡爾登條約》簽訂後,原帝國成分民族和地區間的差異越來越大了。而查理大帝孫子們的野心和對兄弟領土的渴望並未淡化,在洛塔爾二世死去後,路易和查理再次聯手向他們的侄子路易二世施壓,簽訂了《梅爾森條約》,瓜分了中法蘭克王國的北部地區,日後又奪走了勃艮第,中法蘭克王國統治的區域侷限在了義大利北部。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境內的日耳曼人文化差異越來越大。萊茵河以西地區的日耳曼人受羅馬文化的影響較深,語言逐漸拉丁化,而東岸的薩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亞人卻還保留著日耳曼方言。在“德意志人”路易和“禿頭”查理簽訂《斯特拉斯堡誓言》時,兩種語言之間的區分就十分明顯了。

  • 2 # Muandkamu

    這種說法廣泛用於教科書中,準確點說只有法國是直系繼承西法蘭克的,而德國和義大利僅僅是19世紀產生的近代國家。法蘭克有個慣例領地分割給男性繼承人。這就造成了加洛林王朝的法蘭克國祚不會長久。虔誠者路易死後法蘭克三分,大致講中西部歐洲縱行分成了西,中,東三個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大致在現在的法國,東法蘭克主要為今天的德奧,包括薩克森巴伐利亞等地,中法蘭克包括洛林,勃艮第,倫巴第。長子洛泰爾掌管中法蘭克,繼承皇帝位。所以一開始中法蘭克也不是義大利的雛形,僅僅包括北部義大利。很快中法蘭克國王洛泰爾的三個兒子逐步死光了,他們的兩個叔叔瓜分了中部王國,中法蘭克消失了。義大利維持現狀,直至近代一直處於小國林立的狀態,幾百年來義大利僅僅是個地理概念,類似於現在說的亞太,中東。隨著法國大革命後民主主義思潮的興起,亞平寧半島統一的呼聲很高,最終由撒丁王國實現了統一,包括北部倫巴第,中部教皇國,托斯卡納,威尼斯,南部兩西西里等。如前所述,大多數的地方根本就不是法蘭克的領土。再說東法蘭克,在最後一任國王孩童路易死後,四大公爵選了本土的康拉德一世做國王,開始了德意志國家的開端,到了奧托一世時加冕皇帝,國家稱為神聖羅馬帝國,法統承接法蘭克王國,而不是以東法蘭克繼承人身份,領土遠超現在德國,但帝國王位是選舉制,所以國家鬆散,就像伏爾泰說的不是個帝國,基本上類似中國東周。而且波西米亞國王,奧地利公爵都長期佔有皇位。拿破崙戰爭後弗朗茨二世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帝國解體,各邦國各自為政,其中的普魯士統一了部分邦國成立了德意志帝國,即現代德國的開端。而神聖羅馬帝國的老大奧地利帶著匈牙利以奧匈帝國存在。所以,德國和東法蘭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真不能說東法蘭克形成了德國。最後說法國,在法蘭克的加洛林王朝絕嗣後,法蘭西的巴黎公爵雨果卡佩被選為國王,承接西法蘭克,國名逐漸變成了法蘭西,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不同,他實行的是世襲制,而且只能男性支系繼承,所以王位傳承穩定,經過歷代國王的努力逐步實現了中央對領土的集權統治,經歷了3次共和,2次帝制復僻,1次亡國,直至現在的第五共和國。

  • 3 # 百里不奚

    早期西歐主要的政治和文化勢力有法蘭克王國,羅馬教皇和拜占庭。三者自身的特性和互動的關係,對西歐社會的各個方面,和後來的歷史程序發生了重大影響。1.墨洛溫王朝。

    在政治統治和社會控制的制度和能力兩個方面,克洛維及其後人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教養,致使墨洛溫王朝沒有能夠發展為一個秩序井然的封建國家。國王能夠直接控制的只有自己的王室領地,地方貴族勢力極強。到公元7世紀中葉,王室所控制的大量地產已經被各地的豪強奪取。財富和政治權力的重心下移至地方上的大貴族家庭。

    這種局面的出現和統治階級與教會的關係有關,不少王室貴族成員的基督教化是表面的,他們的道德和行為很少遵循教會的教導,蠻橫殘暴,荒淫無度,一些教會人士在6世紀末已經對王室失去信心,轉而同地方貴族攜手抵制國王,教會是當時唯一能夠為一個有效率政府提供幹練人才的組織,主教們在政治上疏遠王室,是導致後者無能的重要原因。7世紀中葉以後的國王,已經喪失實際的統治權,受到地方貴族的嘲弄,被稱為懶王。

    2.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不甚完備,沒有可靠的國家賦稅制度,沒有常備軍,各地的法律也沒有統一。國王的主要收入來自王室的莊園,國王本人只能在各個莊園之間遊動,就地使用當地出產的食物和其他資源。

    公元800年,查理曼統治的地區,大致與羅馬帝國西部的歐洲部分相合,教皇利奧三世,於公元800年聖誕節在羅馬給查理曼加冕羅馬人,奉他為皇帝。

    公元843年,查理曼之子虔誠者路易的三個兒子:羅退爾,日耳曼路易和禿頭查理在凡爾登締結條約,約定路易獲得東法蘭克王國,疆域大致與德國相合,查理獲得西法蘭克王國,疆域與近代法國相合,從尼德蘭沿著萊茵河延伸到義大利北部的地方為羅退爾所得。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歐洲歷史進入了中世紀。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之上一個個日耳曼人國家興起。其實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一支支日耳曼蠻族就在匈人的戰略壓力下開始如潮水般湧入羅馬帝國境內: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在亞得里亞堡大敗羅馬軍隊並將率兵親征的羅馬皇帝瓦倫斯殺死。公元410年西哥特首領阿拉里克率眾攻破了號稱永不陷落的羅馬城,隨後西哥特人又向高盧和西班牙進軍並在這裡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公元406年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和阿蘭人一道湧入高盧,經過數年的劫掠後又進入西班牙。蘇維匯人佔據了今天的葡萄牙以及西班牙西北部;汪達爾人則和阿蘭人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非。439年汪達爾人佔領羅馬帝國在北非的首府迦太基,455年更是渡過地中海攻陷羅馬城。而西羅馬帝國的統治中心義大利本土則被東哥特僱傭軍控制,正是以公元476年東哥特僱傭軍首領廢黜西羅馬末代皇帝為標誌宣告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此後東哥特人在公元493年建立了統治義大利和西西里島的東哥特王國。除此之外勃艮第人、倫巴德人也都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不過這些日耳曼國家大多如曇花一現,很快又歸於沉寂,相比之下法蘭克王國才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歷史舞臺的主角。

    法蘭克人原本生活在萊茵河東岸。自三世紀中葉開始法蘭克人就渡過萊茵河,侵襲羅馬帝國並向其境內移民,在其步步蠶食之下盧瓦爾河以北的高盧大部分地區被佔領。法蘭克內部四分五裂,若干部落各自為政,彼此獨立,各有各的首領。五世紀下半葉法蘭克諸部中逐漸形成兩大強勢力量:薩利昂法蘭克人、利普利安法蘭克人。481年薩利昂法蘭克人首領希爾代裡剋死後他年僅十五歲的兒子克洛維繼承首領之職,歷史上也將這一年作為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的開始。

    剛上臺的克洛維不得不面對“羅馬國王”西格里烏斯的威脅,西格里烏斯的父親原為羅馬帝國駐高盧的將軍,他於462年宣佈獨立,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並以蘇瓦松城為首都,建立了一個疆域包括法蘭西島、塞納河與盧瓦爾河之間地區的國家。486年克洛維聯合利普利安法蘭克人及定居於康佈雷的法蘭克人在蘇瓦松戰役中擊敗了西格里烏斯,攻佔法蘭西島,並移都巴黎,開始向南方展開軍事擴張。在軍事擴張的同時克洛維也使用政治聯姻鞏固自己的地位——他把妹妹嫁給狄奧多里克大帝,從而與東哥特人結盟。491年克洛維又在其領地以東的圖林根取得一系列勝利。此後克洛維在其他法蘭克部落的幫助下在曲爾皮希戰役中戰勝阿勒曼尼人。

    493年克洛維與勃艮第公主克洛蒂爾結婚,正是這次婚姻改變了法蘭克乃至後世整個歐洲歷史——當今世界最強勢的文明就是歐美基督教文明,儘管早在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時期就確立了基督教為國教,但入侵的日耳曼人起初並不信仰這一宗教,即使皈依了基督教的日耳曼部族絕大部分也是信奉的阿里烏斯教派,而這一教派被羅馬教會視為異端。克洛維恰恰就是一名阿里烏斯教派的信奉者,而克洛蒂爾則是羅馬教會的堅定信徒,於是就不斷給自己的異教丈夫吹枕邊風。克洛維則承諾道:“汝之上帝果真存在,就保佑寡人旗開得勝,到時寡人定率眾皈依”。結果沒多久克洛維真打了勝仗,於是他依約改宗。

    496年的一天蘭斯(今法國東北部城市,盛產香檳)的大街被圍得水洩不通,教士們、羅馬貴族們於道路兩邊鼓掌歡迎。大道中央行進著一支三千人的隊伍,為首一人在前後簇擁下進入大教堂,此人正是時年三十歲的克洛維。教堂中迎面擺著聖母瑪利亞的神像,大廳中間放著一個大盆,裡面盛著水。這是要進行克洛維的受洗儀式,他的三千名親兵也跟著洗了澡。儀式完畢,克洛維這個曾被看作是蠻族後裔之人正式皈依天主教。克洛維皈依羅馬教會的訊息很快傳遍歐洲,各地奉羅馬教會為正宗的教會皆欣喜不已,“天佑吾王”之聲此起彼伏。羅馬教皇阿那塔修斯二世更是在信中邀請克洛維成為教會的後盾、頂樑柱,教會也將全力支援他對異教徒的戰爭以作為回報。

    獲得教會支援的克洛維,卻與其他法蘭克部落日益疏遠,他的軍事地位也因此削弱。500年克洛維征服第戎,但未能征服勃艮第王國。507年在阿摩裡卡人的幫助下克洛維戰勝了圖盧茲的西哥特王國,將其趕往西班牙並趁機佔領了今阿基坦的大部分地區。翌年經圖爾的格列高利斡旋,東羅馬帝國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授予克洛維執政官稱號。事實上此時的克洛維已然由法蘭克部族的首領成為一名真正的君王,法蘭克已可以真真正正稱之為一個國家了。其實克洛維由部族首領向一國之君轉型的標誌性事件早在487年就已發生,後世將這一事件稱之為蘇瓦松花瓶事件。

    事情是這樣的:486年克洛維戰勝了西格里烏斯,戰後克洛維召集自己計程車兵在蘇瓦松城下分配戰利品。當時的法蘭克人正處於原始的部落民主制度向封建國家轉型的階段,按慣例首領只能和普通士兵一起以抽籤的方式取得屬於自己的戰利品。然而克洛維卻看中了一個花瓶,於是向戰士們請求:無論他有沒有抽到籤,他都能得到那口花瓶。類似之事如果發生在專制皇權國家根本就是無法想象的——整個國家都是君主的,何況區區一個花瓶,還會和人商量嗎?直接取走不就得了?然而克洛維不是一位專制帝王,他作為一位正由部族首領向帝王轉型的統治者還無法無視法蘭克人的慣例,這才上演了身為首領的他不惜降尊紆貴去請求自己的戰士這一幕。誰知一名士兵聞言後當即舉起自己手中的戰斧打碎了那個花瓶並說道:”除了你抽中的東西你不能帶走其他任何物品“。包括克洛維本人在內在場所有人都寂靜無言,因為他們知道這名士兵所言是符合法蘭克人的傳統的。次年克洛維召集自己計程車兵舉行閱兵式,當克洛維從部隊當中穿行檢閱時赫然瞧見了當日打碎花瓶的那名士兵,於是走到此人面前嚴厲斥責他軍容不整,隨即拔出戰斧劈碎了這名士兵的腦袋,然後對著屍體說道:”去年你就是這樣打碎花瓶的“。

    509年克洛維統一法蘭克各部,統一的法蘭克王國終於誕生。克洛維終於成為像東方的中國、波斯一樣的專制君主,與此同時他也倍感孤獨——自己的親人和當年一同起事的兄弟們一個個都去了天國,偶有幾個尚在人世的也因君臣身份已定而不敢在他面前敞開心扉,這時的克洛維才知道要坐在皇位上稱孤道寡就必須受得住這孤家寡人的寂寞。面對此情此景他不無感慨道:“寡人猶如香客獨活陌生人之中。寡人之親屬皆登天堂,如遇災難何人能救寡人於倒懸?”其實他大可不必感慨,因為僅僅兩年後他自己也去了天國,不知道那名被他打碎腦袋計程車兵是不是正拿著戰斧等著他。

    克洛維儘管強化了自己作為專制君主的個人權威,卻沒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央集權制度,於是在他死後他的四個兒子克洛塔爾、查理貝爾特、克洛多梅爾和提奧德里克瓜分了國土。後來克洛多梅爾在攻打勃艮第人時戰死,克洛塔爾見其妻甚是銷魂,就來了個霸王硬上弓,又與查理貝爾特瓜分了其領地,並殘忍殺害了他的兩個兒子以絕後患。這也不能怪他們心恨,從醫學上講:問題可能出在克洛維的遺傳基因上——有其父必有其子嘛。玩弄了一輩子陰謀詭計的克洛維無法料到自己身後國土分崩、子孫殘殺之事,如果他當真在天國注視著人間的一切不知又該作何感想?558年克洛塔爾吞併了其他兩個兄弟的領地,再度統一了法蘭克王國。三年後克洛塔爾的四個兒子又重新瓜分了國家。567年佔據巴黎地區的兒子死後無嗣,其領土被兄弟們三分殆盡。就這樣法蘭克王國在克洛維死後分崩離析,克洛維到底沒能重建一個像羅馬帝國一樣的國運昌盛的大帝國,更沒能成為歐洲的秦始皇使自己領地內的人民車同軌、書同文,相反封建制度從此在歐洲紮下了根。

    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629年達戈貝爾特一世重新統一法蘭克,可達戈貝爾特一世依然沒擺脫當時盛行的封建采邑制度的束縛——他將法蘭克王國分成三個子王國:紐斯特里亞-勃艮第、阿基坦、奧斯特拉西亞。自己擔任紐斯特里亞-勃艮第的國王,兩個兒子統治另外兩個王國。不過達戈貝爾特一世沒能料到他死後他的子孫們終日聲色犬馬,貪圖享樂,殆於國事,逐漸淪為了貴族大臣手中的提線木偶,被世人稱為懶王。這一時期法蘭克王國的實權逐漸轉移到宮相手中——宮相原為王宮的管家、國王的僕從。絕大多數宮相由國王任命,也有一些是由貴族推選出來的。因為宮相地位顯赫,逐漸成為控制王宮和軍隊的重要位置。宮相們的立場也不盡相同:他們有的支援國王,有的則站在貴族一邊。紐斯特里亞-勃艮第深受羅馬皇權至上的影響,其宮相大多支援國王。奧斯特拉西亞則是日耳曼人集中的地方,其宮相往往率領貴族反對國王。

    六世紀下半葉紐斯特里亞-勃艮第和奧斯特拉西亞的國王沒有管好自己的老婆,實權分別被兩個王后操控。而兩國宮相也趁機透過巴結掌握實權的王后的方式擴大自己的權力,公元687年勢力日漸壯大的奧斯特拉西亞宮相丕平二世擊敗紐斯特里亞-勃艮第和阿基坦兩國的宮相,成為整個法蘭克的實際統治者。丕平二世死後法蘭克重新進入動盪不安之中,最終丕平二世的私生子查理•馬特在權力鬥爭中勝出。本來丕平二世死後宮相之位是該由其婚生子繼承,而且一開始丕平二世的妻子普萊克特魯德的確把持了大權,準備扶植自己的兒子上位。然而查理•馬特一向以兇殘毒辣著稱,普萊克特魯德對這個競爭對手深感忌憚,於是就將其投入監獄。不久紐斯特里亞發生叛亂,查理逃出監獄並召集一些奧斯特拉西亞的軍隊鎮壓了紐斯特里亞的叛亂,將宮相大權集於己身。

    查理·馬特上臺後各地貴族的叛亂仍然不斷,與此同時東方的阿拉伯帝國卻迅速擴張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超級大帝國,這對法拉克王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查理·馬特面對的形勢可謂內憂外患,查理·馬特為應對內憂外患的局勢而進行了一場對歐洲後世歷史影響深遠的改革——正是這場改革奠定了歐洲封建采邑制度的基礎:查理·馬特廢除了無條件分贈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把從叛亂貴族那裡沒收來的土地和一些教會的土地分贈給貴族,但他們必須要為國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義務,宣誓效忠。與此同時采邑的賜予者也有義務保護忠心效力的受領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采邑被規定為不得世襲,只限終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義務或者死亡,賜予者有權收回采邑,終止封授關係,要是繼續以前的關係,則必須重新分封。在這一改革過程中查理·馬特甚至沒收了部分教會的土地,導致他和教會的關係一度緊張。

    在改革的過程中查理·馬特打造了一支龐大的騎兵隊,這是為應對此時法蘭克王國面臨的巨大外患而建立的:此時同屬日耳曼系統的薩克森人攻入萊茵地區的法蘭克尼亞;原本居住在如今的蒙古草原的柔然人在被新興的突厥人驅逐後效法前輩匈奴進入歐洲,被歐洲人稱之為阿瓦爾人,他們建立的阿瓦爾汗國進入了巴伐利亞。不過此時法蘭克人所面臨的最大外患還是地跨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人在711年征服西班牙後於720年越過比利牛斯山脈,奪取納爾榜地區,繼續北進,攻入法蘭克王國的阿奎丹。阿拉伯名將阿布德拉赫曼統率的騎兵,粉碎了當地貴族的抵抗,長驅直入,直抵波亞迭。查理聞訊,率領一支由奧斯特拉西亞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組成的軍隊來到都爾。732年10月兩軍在今法國境內羅亞爾河之南、都爾與波亞迭之間的原野上發生激戰。阿拉伯人雖然是一支久經戰鬥的軍隊,但因沿途劫掠財物甚多,士卒無心戀戰,結果被法蘭克人擊退,悄然退走。查理打算趁勝攻取納爾榜也未成功。都爾之役(或稱普瓦提埃戰役)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它不僅捍衛了法蘭克王國的獨立,也阻止了阿拉伯人向西歐的繼續深入,避免歐洲文明完全被阿拉伯文明同化。查理由於這一戰功,名聲大振,獲得了“馬特爾”(意為錘子)的稱號,因此後世又稱他為鐵錘查理。

    儘管建立了如此不世之功,查理也並沒廢黜早已有名無實的法蘭克王室,他依然以宮相之名實際統治著法蘭克,因此也被譽為歐洲版的曹操。和曹操一樣的是儘管查理·馬特沒開創自己的王朝,然而他的行動卻為自己的後人最終篡奪王位,開創新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741年10月22日查理·馬特去世,他的權力轉移到他的兩個兒子卡洛曼和丕平手中。兩兄弟共同擁立了墨洛溫家族的一位後裔為王——當然這不過是表面文章,與此同時他們清除了所有忠於墨洛溫王朝的貴族。兄弟倆的合作可不是出於手足情深,完全就是利益的聯盟,當外部的隱患被清除乾淨後兄弟倆之間很快就爆發了權力之爭。在746年的決鬥中弟弟丕平大獲全勝,卡洛曼被迫遁入修道院。至此法蘭克王國的實權完全操之於丕平之手,只是此時他頭上依然還有著一位有名無實的國王,這在他看來是多麼的不協調啊。

    這在我們華人看來似乎不是什麼難題——自古以來權臣篡位就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在當時的歐洲實行的是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在當時的話語邏輯下君權來自於上帝的背書,篡奪君位意味著對上帝的背叛,在那個教權至上的年代沒任何一個歐洲人敢於公然和教會為敵,因為這將意味著與全歐洲為敵。那麼如何才能讓教會支援自己的篡位行為呢?丕平開始為此冥思苦想。正當丕平冥思苦想之際上帝居然主動將一個絕佳的機會送到了他面前:751年倫巴第人攻陷東羅馬帝國控制的義大利拉文納總督區,直接威脅教皇統治的羅馬公國。儘管當時教皇的權力比之世俗君主有過之而無不及,可那時因為在基督教王國面前教權對其境內的貴族和百姓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然而面對當時還是異教徒的倫巴第人而言:教皇就是一個光桿司令。教皇不得不尋求世俗君主的支援,此時的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最強大的國家,於是教皇的使節就前來尋求法蘭克的支援——這可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教會勢力的主動上門拜訪令丕平看到了自己名正言順取代墨洛溫王朝的良機,於是他透過地區主教向羅馬教皇扎卡利亞斯捎去了口信:“法蘭克國王雖屬王族和稱王,可除在公文上簽名外實際沒有任何權力。換言之他們無權,只會照宮相的吩咐辦事。“教皇自然對丕平的心思心知肚明,如今是教皇有求於丕平,自然不敢忤逆丕平的意思,於是教皇答覆道“誰為法蘭克操勞,誰就是它的主人”。這句話實際上是為丕平的篡位行為開綠燈。既然教皇已做出表示,丕平也就不需要再假裝客氣了:751年丕平在蘇瓦松舉行王國大會,教會為其塗抹聖油,賜予王權,而墨洛溫王朝最後一任王希德里克則被剃掉頭髮,關進了修道院,加洛林王朝由此取代墨洛溫王朝統治法蘭克。公元768年丕平去世,他的兩個兒子卡洛曼和查理曼按日耳曼人的傳統再次瓜分了法蘭克王國:卡洛曼得到王國東部內陸地區,查理曼得到王國西部沿海地區。

    查理曼可不是能滿足於自己封地的人物,他始終以重新統一法蘭克,乃至統一歐洲為己任。他很快就為自己的宏圖霸業邁出了第一步——並不是金戈鐵馬鐵血征戰,而是一頭扎進了溫柔富貴鄉,當然這只是表面現象,其實他所締結的是一場政治聯姻:770年他迎娶了倫巴第王國國王德西德流斯的女兒傑帕達。這樣一來他的查理曼王國就能和倫巴第王國結成聯盟,從而包圍他哥哥卡洛曼的領土,為接下來的統一做準備。然而計劃似乎永遠沒有變化快——查理曼的這次政治聯姻很快就失去了意義:公元771年12月4日卡洛曼突然去世。這樣一來兩個法蘭克王國的分裂局面立刻結束,時年29歲的查理曼一舉成為統一的法蘭克王國國王。我們不禁感嘆:查理曼真是撞大運——兵不血刃就完成了法蘭克的統一。然而這也意味著查理曼之前締結的和倫巴第之間的政治聯姻已失去價值。也許有人會說:政治意義不在了,可婚姻的價值依然存在啊。遺憾的是這次婚姻還真就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政治聯姻,雙方完全沒絲毫的感情可言。事實上和傑帕達的婚姻已是查理曼的第二次婚姻了:766年的時候他就結過一次,娶了個叫赫羅特魯德的,還生了個駝背兒子,也叫丕平,所以史稱駝背丕平。為了再次統一法蘭克,查理曼才和第一任妻子離婚並在770年改娶倫巴第王國的公主傑帕達。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卡洛曼的暴亡導致法蘭克再次統一。更讓我們看清這次婚姻的實質的是卡洛曼一死查理曼就和傑帕達離婚了。這下這次政治聯姻不僅沒能實現原本的目的,反而使倫巴第和法蘭克反目成仇,而倫巴第方面很快做出了反應:查理曼的前岳父德西德流斯收留了卡洛曼的妻兒老小。

    773年倫巴第入侵羅馬教宗的領地。查理曼的父親丕平是依靠羅馬教會的支援實現自己改朝換代的大業的,隨後法蘭克王國和羅馬教會結成了政治宗教聯盟。丕平曾出兵為教皇解除敵軍的圍困並將自己征服的拉文納 、利米尼 、具沙羅等二十二個城市獻給了羅馬教會,由此法蘭克王國和羅馬教會之間的同盟關係進一步深化。德西德流斯入侵羅馬教宗的領地一事無異於公然打查理曼的臉,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查理曼決定出兵支援羅馬教宗,巧的是當年他父親支援羅馬教會擊敗的敵人也是倫巴第王國——老對手再次狹路相逢。774年倫巴第人大遭慘敗,義大利北部被併入了查理曼的版圖,不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還繼續進行了四次進攻。最終卡洛曼的遺孀和子女都落入查理曼手中,從此再未露面。相比倫巴第而言:也許薩克森是一個更難纏的對手——查理曼先後進攻薩克森不下十八次:第一次發生在772年,最後一次在804年,整個薩克森征伐戰爭歷時32年。查理曼還出徵德國南部和法國西南部以鞏固他對這些地區的控制。查理曼為了確保帝國和東部邊界地區的安全阿瓦爾人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阿瓦爾人是原本居住著如今的蒙古草原的柔然人的後裔,在被新興的突厥人驅逐後效法前輩匈奴進入歐洲,被歐洲人稱之為阿瓦爾人。查理曼最終徹底打敗了阿瓦爾軍隊。雖然薩克森和巴伐利亞以東的國家未被法蘭克人佔領,但在從德國東部到克羅地區一條寬廣的地帶上的那些國家卻都承認法蘭克的宗主權。查理曼也努力確保他的南部邊疆的安全:778年他對西班牙發動了一次侵略,雖未獲得成功但卻在西班牙北部建立起一個邊境國,叫做西班牙三月國,該國承認他的主權。由於查理曼許多次戰爭的勝利(法蘭克人在他的四十五年的統治期間進行了五十四次出征),成功地使西歐大部分地區都歸屬於他的統一領導之下。他的帝國實際上達到包括今日的大部分法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和低地國家以及義大利的一個地區和許多的邊界地區。自從羅馬帝國衰亡以來歐洲還沒有這麼廣闊的領土被一個國家控制過。

    儘管查理曼戰功赫赫,然而他卻並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莽夫,事實上他在文治方面同樣擁有傑出的貢獻:他的最大成就就是用行政手段讓西歐的文化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恢復過來,這被後世史學界稱之為加洛林文藝復興:中世紀早期教育水平低下的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建立了以修道院為中心的宗教教育機構。字母文字得到了改革,新的書寫體被創制出來。基督教教義和宗教活動也得到了初步的規範。查理曼自己也是一個具有相當文化底蘊的君主——據說他行軍打仗時還常帶著一些學者,以便隨時向他們請教,而他的一句名言就是:會提問就已經是一門學問了。直到58歲時已統一西歐的查理曼仍不滿足於自己的功業——他寫信給當時50歲但據說還風韻猶存的拜占庭女皇依倫娜,建議兩人結婚,以統一全歐洲。然而不久之後依倫娜就在拜占庭帝國的一場宮廷政變中被放逐,查理曼透過聯姻統一歐洲的計劃就此泡湯。查理曼不僅沒能實現他統一歐洲的夙願,他也終究沒能擺脫歐洲中世紀封建采邑制度下王國分崩離析的命運:為避免自己死後帝國被瓜分的命運查理曼在生前明確指定自己的長子“虔誠者”路易一世繼承整個帝國,然而路易去世後路易的3個兒子於843年8月在凡爾登簽訂條約,正式瓜分了查理曼帝國的疆土。根據該條約所劃分的疆界形成了西法蘭克王國(843年-987年)、中法蘭克王國(843年-855年)和東法蘭克王國(843年-911年)三國,經過870年《墨爾森條約》的調整成為後來的法蘭西王國、義大利王國和德意志第一帝國三個國家的雛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司馬遷的《史記》給史學發展帶來了什麼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