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怪誕說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為什麼就是不採納?

    首先,不得不說,子午谷奇謀,那是參照了韓信的用兵,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拿下三秦,奪取了富庶的關中之地,同時劉邦率主力出益州,展開了楚漢爭霸的序幕,並最終奪取了天下,建立帝業。

    換句話說,諸葛亮怎麼可能不知道這些?!

    諸葛亮首次北伐,大將軍魏延就提出子午谷奇襲之計。

    想要率領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達長安城下,一舉拿下長安,由諸葛亮率領大軍由斜谷趕到長安支援。

    但是卻被諸葛亮拒絕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奇謀,感覺說起來很痛快,但其實就是個餿主意!

    首先,我們先來看子午谷。

    穿越秦嶺的道路一共有六條,其中又以子午谷最為險要。

    子午谷所經之處,地勢險要,道路崎嶇,天氣更是變幻莫測。

    因此有了"秦嶺六道,子午為王"的說法。

    子午道長度有300多公里,而且都是難走的山道,雖然是五千輕騎兵,但是十日之內幾乎沒有可能走出子午谷。

    其次,都說了你是輕騎兵,必然沒有攜帶大量戰馬和攻城器械的可能,面對漢朝舊都長安的高大城牆。

    是要徒手翻過去麼?簡直是痴人說夢。

    哪怕守長安太守夏侯楙並非將才,堅守不出,總是可以的吧,待你糧草用盡自然退去,可關鍵是,這個時候援軍也就來了。你還回得去麼?

    最後就算你魏延天神下凡,佔領長安,但也已是元氣大傷,何談守不守得住?

    長安假如真的被攻下,而周邊卻全是魏國的城池,蜀國的十萬大軍將會困守孤城。

    那麼大軍的糧草該如何供應,從蜀中調糧,成本極高,蜀道難行,再加上魏軍的攻擊,希望十分渺茫。

    同時魏國可以派鎮守西北的大將郭淮回攻長安,再從洛陽派兵形成合圍之勢,圍而不打,只需切斷糧道,蜀國為了救援長安,必定會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十萬大軍依然看不到生還的希望。

    可一旦失敗,則蜀國將損失1萬多的主力精兵,對軍隊士氣將是重大打擊。

    無論是從後來的歷史反推,還是結合蜀國當時的實際情況,"子午谷奇謀"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餿主意。

    不僅分散了蜀國極為有限的兵力,而且根本起不到牽制魏國的效果。

    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且,面對這樣的賭博,諸葛亮也不敢賭,也賭不起,蜀國輸不起,就這麼點部隊,輸了,就是亡國,愧對先主劉備,所以必然求穩。

    再者,諸葛亮是何等聰明的人,他想不到子午谷這條路嗎?

    魏延之所以為將,不能為帥,那就是在戰略眼光上還是很短淺的。

    諸葛亮北伐難道是真的想匡扶漢室麼?

    其實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心裡很清楚,我替你劉家守住這一畝三分地就不錯了,消滅曹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那為什麼還要五次北伐?

    那是因為諸葛亮是在以攻為守,蜀國必須靠打仗來維持下去,所以看得到五次北伐,每次小敗幾次,諸葛亮就班師回朝。

    為的就是要儲存實力,而不是真的要和曹魏拼命。

    魏延顯然是沒有看透這一點。子午谷奇謀被拒絕,和他自己最後悲慘下場也是有原因的。

    大家常說,以弱勝強就要以奇制勝,可是歷史上,真正以弱勝強的,也就那麼幾次,大多時候都是強者勝弱者的。

    而且當時的長安已經開始衰退,人口也出現了下降,當年漢高祖那樣得關中而有天下的局面恐怕不會再次產生,從長遠來看,拿下了隴右,國力將會大大增強,還可以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但是奪取長安並不會達到這麼好的效果。

  • 2 # 林小白讀歷史

    我是林小白,我來回答。子午谷奇謀指的是魏延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奇襲長安城,待攻下長安後等待諸葛亮率領軍隊走祁山大路,兩軍會師潼關。

    子午谷奇謀之所以稱之為奇謀,就是因為用計之險非比尋常。那麼奇在哪?

    一、子午谷路途艱險,反而出其不意

    古時候,秦嶺有六條通往西南和周邊地區的主幹道。由西向東依次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庫穀道、武關道。秦嶺的山脈和山谷又高又深,儘管這六條道路都很危險,但在古代和戰爭中,它們仍然多次穿行。其中,子午谷的子午線路是六條古道中唯一一條多次被提出行軍但鮮有成功的。因此,有人發出了“秦嶺六路,子午為王”的嘆息。

    子午谷的路難走是有目共睹的,諸葛亮雖未採用該計,但後世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闖王高迎祥在崇禎九年七月(公元1636年)率領大軍進入子午谷,企圖穿過這裡,然後突襲西安佔領陝西。但他首先忽視了子午谷的天氣和陡峭的道路:由於道路狹窄和大雨,高迎祥的數萬名士兵走了幾天,人困馬乏,物資損失嚴重。當他最後到達子午谷的盡頭時,他發現那裡伏擊了2萬名明軍,最終潰敗。正所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魏延正是在賭,用奇計抵消軍力和國力的差距。

    二、所謀甚大,仿韓信故事,全取關中和潼關,拒敵於關外

    著名的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奇出於正,無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棧道,則不能暗渡陳倉”就是出其不意從險峻小道走,全取關中。也因此魏延採取的奇襲關中策略——以輕裝精銳從子午谷快速到達長安,取得長安後迅速向東推進,奪取潼關、武關等險要,諸葛亮大軍出斜谷,儘快與子午谷部隊會師,堅守要點,奪取關中、隴西全境,拒敵於關外。

    那麼這條奇謀為什麼諸葛亮拒絕採納呢?

    首先,子午谷路長300多公里,兩側山高水兇,道路艱險,且道路全是架起來的棧道,若遇到損壞就得花時間精力修復,若不幸天降大雨,棧道損壞則戰機全無(因為輕裝突襲,全軍只帶少量糧草)。

    第二:長安守將夏侯楙雖然庸劣不堪,但畢竟長安城是一個經營多年的大城市。如果夏侯楙再堅持時間久一點,魏延的糧草就頂不住了,郭淮等附近的人來救援的時間又無法預估,即使夏侯楙立即棄城而逃,他銷燬糧草食物,蜀軍又會無法守城的。

    第三:魏延和諸葛亮的行軍時間必須協調好。蜀漢軍不能貿然前進,既不能提前暴露資訊,也不能拖延,否則,魏延計程車兵將沒有足夠的能力面對準備充足的敵人。如果魏延軍被消滅,魏軍在諸葛亮的軍隊進入斜谷時,封鎖訊息,等待時機,蜀漢就處於危險之中。

    綜上,子午谷奇謀雖奇,但生平謹慎的諸葛亮權衡利弊後還是拒絕採納。

  • 3 # 喬喬讀歷史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實話說並不是太奇謀……解釋大致如下,僅供各位看官參考,不對之處……(差不多行了,又不是考大學,難道回答個問題還決定人生走向了嗎?)

    說正事:

    子午谷是關中秦嶺聯絡西南的道路中最險要的一條,多少歷史上的英雄好漢但凡是想偷懶耍滑從西南方向進攻長安建立公司的,都考慮過從子午谷衝出去,但是,十分可惜,這個通向成功的道路太艱險,成功機率太低。

    若干年來,軍事上成功的只有韓信和劉邦先生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再剩下唯一成功的就是唐朝給楊貴妃女士送荔枝的,不過他們僅僅是送荔枝,並沒有打算進攻長安!

    舉兩個失敗栗子看看:

    1.東晉名將桓溫先生攻伐前秦,命司馬勳同志由西南出兵,司馬先生就走了子午谷,結果還沒走出去就被別人打的媽媽都不認識了,很難受、很憂桑!

    2.在朱氏大明集團公司快倒閉的時候,農民企業家猛人、第一代闖王高迎翔先生,從湖廣出風光復出江湖後,結果碰到孫傳庭同志沒打過(此同志號稱明末名將,明史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稱道),但是他又想從漢中打進西安吃泡饃,十分的想。於是想出了絕妙一招,從子午谷透過,直取西安,計劃非常的美妙,光想著他都要偷笑。

    很遺憾的是他明顯的低估了他的對手孫傳庭先生的水平,孫傳庭先生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等高老闆出來之後(因為子午谷很險峻,所以我們可以想象高老闆此刻肯定疲憊加口渴),雙方大戰四天(左右),高迎祥先生潰敗,部隊基本完蛋自己還被俘虜,獻俘京師被處死(死法你可以想象有多慘……),一代猛人就此謝幕,讓人很難受。此後才有了新的闖王即又一位農民企業家李自成先生的隆重出場;

    經過以上案例分析,回頭看,從子午谷攻西安,魏延先生並不是第一個是提出的人,但高迎祥先生卻是實實在在的實踐者,也是他證明了出子午谷這個事情最重要的不是你想不想得到或者敢不敢去的問題(這也證明了韓信先生確實厲害,不管你服不服!),更關鍵的是你要認真的評估你的對手是誰,對手的智商是否線上的問題;(PS還有你自己的智商的問題。這個很重要,非常重要!!!)

    有人看了三國說諸葛亮同志謹慎過頭等等,不在其位,你很難理解別人的真實感受,實話講諸葛先生的智商應該在絕大多數人之上,之所以沒有選擇魏延的戰法應該有其合理之處,比如太冒險,蜀漢本來實力就不夠別人打,如果再被打敗了就很受傷。另外對手是誰得認真考慮。最最後,這個地方地形實在太險峻了,很難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參考一下)。

    所以諸葛先生拒絕,其思路應該是清晰的,他真正想的其實是先攻下涼州,站穩腳跟,然後步步為營逐漸蠶食曹魏西北地域。

    有些許的遺憾來自於三國這本書的價值觀主要是認為蜀漢的劉備同志是正統,只有他或者他的同志的成功才是圓滿的,這就讓人覺得劉備沒把曹操幹掉,心裡總是有個坎,而且這個坎還有點高!

    這就看你怎麼看了……

  • 4 # 臨淵羨漁72204617

    子午谷奇謀說白了就是魏延想要效仿韓信當年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他的具體方案是:有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攻陳倉,魏延自領5000精兵帶足十日糧草經子午谷偷襲長安,長安守將夏侯楙才不堪用,到時長安必定手到擒來,然後兩路大軍於潼關會師,如此則長安以西盡歸蜀漢。可惜諸葛亮“制而不許”,魏延也因此覺得自己的才學得不到施展最後走向了反叛的道路。

    關於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史學界多年來爭議不斷,支持者認為諸葛亮多謀而少決,戰略魄力不足以致坐失良機最後北伐也以失敗告終。反對者則認為風險太大而且失敗的損失難以承受。

    至於子午谷奇謀到底可不可行?竊以為是不可行的,原因有三:

    第一,魏延所謂的5000人馬說的可是“精兵”哦!在古代每個“精兵”相應是要搭配兩名“雜兵”的(主要用於糧草運輸和後勤),所以5000精兵實際上是15000人馬,孤軍深入友軍無法策應一旦失敗這15000人馬基本上就是肉包子打狗了。諸葛亮出師表裡明確說過“當今天下三分而益州疲弊!”15000青壯的損失委實難以承受。

    第二,長安乃是天下雄城,城高牆厚即便夏侯楙不堪一用只要堅守不出是魏延區區5000精兵可以輕易拿下的麼?時日一久待援軍趕到魏延5000精兵只怕凶多吉少!

    第三,三國末期魏國大將軍曹真親率大軍也從子午谷攻打蜀漢,結果翻山越嶺走了15天發現子午谷還沒走一半,可以想象魏延只帶足十日糧草估計連長安城們都看不見就已經餓死在子午谷裡了!

  • 5 # 佳龍君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大致意思就是說魏延提議讓他率領一萬多輕裝部隊高速出子午谷用閃電戰突襲關中,搶佔潼關天險,將魏軍增援拒於關外,切斷曹魏潼關內外的聯絡,由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掃清駐紮於關中的曹魏重兵集團,攻佔長安,進而佔領整個關中富庶地區。類似於關門打狗的戰法。

    這個謀略最重要特點的就是隱蔽性、突然性,同時是高風險高回報。一旦成功,則蜀國就坐擁了人口眾多、經濟富庶的關中平原,這將會大大增強蜀國國力,增加蜀統一天下的資本。歷史上秦、漢、隋、唐都是以關中為根據地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而以蜀地為根據地的則一個也沒有。

    魏延想學的是楚漢時的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首先約定東吳在長江一線北上進攻襄陽、合肥等地,牽制住魏國名將曹真、張頜等人的魏國主力部隊,再魏延再率領萬人的精兵避過魏國重兵防守的隴右防線,率部隊走小道,出其不意的出現在敵後,攻佔長安、潼關,封鎖關內與關外的聯絡,造成關內官員與部隊的恐慌,此時諸葛亮率領的蜀國主力再出隴右發動正面進攻,進而或殲滅或招降魏國關中的軍隊與官員,一舉拿下關中。

    這個謀略要能成功,需要四個條件:

    1、戰前要做好周密的準備部署和保密工作,釋放煙霧彈迷惑敵人。

    2、吳國的緊密配合,在長江一線對魏國發起猛攻,牽制住曹真、張頜集團。

    3、魏延所率精兵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到達長安、潼關城下,並能在魏國援兵到達之前拿下潼關,完成關門。

    4、諸葛亮大軍能在魏國援軍殲滅魏延部隊前完成進軍。

    首先看第一條,在劉備死後幾年內,蜀國忙於穩定內政,對魏國並沒有採取任何軍事行動,魏國在對蜀防衛上一度非常鬆懈,所以做到第一條並不難。

    難的是後三條,首先,蜀吳關係並不是那麼親密無間,前有東吳呂蒙襲荊州,殺關羽,後有劉備夷陵大敗,病逝白帝城。雖然劉備死後,諸葛亮努力修復與吳關係,但畢竟國與國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吳國大機率會出兵配合蜀,但一旦看到蜀即將取關中之地,成統一之勢,難免不會在長江一線放鬆進攻,放魏一口。畢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吳國君臣不會不懂,一旦蜀得關中,滅魏國,成統一之勢,吳則危如累卵,與其如此,不如放鬆進攻,讓魏軍南線主力回師救援,讓蜀魏兩虎相爭,自己得利豈不更好。所以,蜀無法保證在即使子午谷計謀成功,在關門打狗,蜀軍消滅關中魏國主力過程中,吳國真的能死死咬住襄陽、合肥的曹真、張頜集團,不讓他們回師救援。

    其次,魏延所率的精兵,真的能在魏軍援軍(如雍州的曹魏名將郭淮、關外的曹真、張頜)到達之前攻下長安、潼關嗎?長安是西漢舊都,又是魏國陪都,歷經修繕,城池險固,如若城內守軍堅守,很難攻佔,即使攻佔,也必定損失慘重,還何談守住城池,阻擊援軍?何況長安並非魏國都城,魏國皇帝在關外的洛陽,即使長安失陷,也沒有破壞魏國的軍政指揮中心,不像鄧艾奇襲成都,活捉劉禪,也不似二戰中德軍閃電戰迅速攻佔巴黎,並沒有癱瘓掉中央政府,即使子午谷計謀真的成功,最後的結果也不是魏國滅亡,充其量是魏國丟了一大塊富庶之地而已。

    最後,魏延率軍走子午谷小道,諸葛亮大軍從隴右進攻,兩路大軍最大的問題是統一得指揮與配合。一旦魏延部提早到達或延遲到達,不能與諸葛亮大軍同時進攻,都會讓這個計謀失敗。古代可沒有現在的無線電通訊,軍隊之間通訊全靠飛騎聯絡,而子午谷小道又是兩邊崇山峻嶺,下面激流險灘,只有沿僅容一人的棧道前進,部隊越是前進,與主力部隊的聯絡將越困難,到達長安潼關後此時一旦,或許會直接與主力部隊失去聯絡,一旦進軍節奏不能保持一致,那麼最後的結果可能只會是一個一個送…

    像丞相這樣的託孤重臣,用兵穩重謹慎,風險如此之高的計謀,自然不會採納

  • 6 # 墨白史界

    兵法雲:以奇勝,以正合。“奇”,就是讓別人想不到會這麼做或會從這裡出現、偷襲(出擊)。

    《三國演義》中,魏延獻計: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看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奇就奇在:十天。十天穿過子午谷,是子午谷奇謀的關鍵所在,因為走的太慢,一者易洩密,二者不能及時與諸葛亮出斜谷大軍形成合擊之勢,三者容易被人看出端倪,恐遭伏擊。

    十天穿過子午谷,被之後軍事戰例證明不可行。“奇”即不通,諸葛亮自然不會採納“子午谷奇謀”之策。

    曹真率軍走子午谷,欲偷襲蜀漢,因下雨,一個月才走了一半。

    “子午谷奇謀”兩年後,曹真伐蜀走子午道,“會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曹真發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工夫,戰士悉作”,曹真一月才走完一半路程,最後致使伐蜀戰略擱淺而被迫撤軍,以失敗告終。

    東晉恆溫派兵走子午谷,被前秦軍隊伏擊,損失慘重。

    東晉時期,桓溫派遣司馬勳自漢中出子午谷,結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領的前秦軍隊擊敗,司馬勳逃出子午谷,致使桓溫兩路夾擊的計劃失敗。

    明末闖王高迎祥率兵5萬走子午谷,被明軍2萬新兵伏擊,幾乎被全殲,自己被俘。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闖王高迎祥走子午谷出川進陝,明軍將領孫傳庭以新招募4個月的新兵2萬人伏擊高迎祥主力5萬人,結果高迎祥部基本被殲滅,本人受傷被俘。

    西安事變時王耀武率兵走子午谷,欲偷襲張學良,發展谷中環境極其惡劣。

    西安事變,王耀武意圖出子午谷奇襲張學良,一因谷中環境太過險惡、無水源,二因行軍途中得知西安事變已經和平解決,行軍三天後被迫折回。

    因此,如果有人說應該冒險一試“子午谷奇謀”,因為若成功幾乎可以奠定伐魏、一統天下的基石,那麼,我想請問:若是失敗了怎麼辦?就算半途而返無損傷,可知大軍出動一次的代價有多大?

    其實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非為之之舉,當時曹魏已經平定北方半壁江山多年,國情穩定,軍事實力已非蜀漢、東吳可比,且蜀漢連年征戰,民生已經開始凋敝,東吳又有異心在側。諸葛亮只是想要在有生之年,為蜀漢再盡最後的心力,所以雖然“奇”雖然可得一時之勝,但謹慎起見,還是更多考慮以“正”和,擺開陣勢,穩紮穩打,勝則可喜,不勝也不至於損傷國本。

  • 7 # 李國凱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後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採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諸葛亮之所以選擇穩妥的方式其實是無奈,他明白兩國實力的巨大差距不是一場兩場戰爭能夠扭轉的,所以採用進攻的戰略方針讓戰火燒在敵國境內,戰術上穩紮穩打步步蠶食,打下一點是一點,總是壓著魏國不讓他緩過氣來,等待時局有變再做進一步打算。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從根本上就違背了這個戰略。

    而且從實際情況來說,走子午道這條道路非常崎嶇的路,成功者太少。曹魏大將曹真曾上表認為蜀漢多次犯境,建議數路大軍攻伐蜀漢。曹叡採納,但司空陳群反對從斜谷進軍的計劃,認為出兵花費巨大。 後來曹魏從子午道入,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程。

    東晉大將桓溫出兵北伐,要收復被蠻夷禍亂的北方神州。桓溫手下將領司馬勳從子午道出兵攻擊前秦,結果前秦丞相苻雄,率領七千騎兵在子午谷把司馬勳包了餃子,桓溫北伐也因此無功而返。

    到了明末,闖王高迎祥率軍二十萬來到陝西,想從漢中進攻西安,走的路還是子午谷。高迎祥差不多走通了子午谷,雖然用了十五天,比當年魏延預計的十天慢了五天,但也總算到了谷口。比魏延悲劇的是,高迎祥僅僅走到了谷口,在黑水峪遇到了孫傳庭早就埋伏在此處以逸待勞的一萬兵馬。幾乎全軍覆沒全高迎祥被押解到北京,凌遲處死。闖王這個頭銜,從此歸李自成所有。

    連我們偉大的戰略家毛主席也說過,兵貴謀,謀定而後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一場激進的博弈,戰場上形勢千變萬化,一切都是未知數。也給出了“此計太懸危”的五字點評,由此可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成功率太低,勝算太低了。

  • 8 # 李沐茗

    這是個千百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許多人也用這個來捧高魏延,貶低諸葛亮,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子午谷奇謀”到底可不可行,諸葛亮為什麼拒絕採納。

    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奇謀是諸葛亮北伐時蜀漢名將魏延提出來的奇襲計劃。魏延欲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由他自己親率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到達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同時,諸葛亮大軍主力出斜谷進軍長安和潼關,最終兩軍會師。

    這裡面需要幾個條件:

    長安守將夏侯楙真如魏延所說“怯而無謀”,在魏延天降奇兵下棄城而逃;魏延的奇兵真能在十天之內毫髮無損地透過這個險道;魏延佔據長安後能有足夠的物資支撐諸葛亮的大軍到來;諸葛亮的大軍真能在魏國援軍到來之前到達長安完成會師。

    此四條件,缺一不可。

    子午谷奇謀能成功嗎?

    魏延欲效仿韓信,那我們就來對比蜀軍面對的關中和當年漢軍面對的關中。

    民心:當年劉邦進入關中之地時,曾與民約法三章,秋毫無犯,並廢除秦時嚴酷律法,深得關中之地的民心,而蜀漢面對的關中已經在曹魏的治理下多年,相對來說比較安定,天下之心已不再向漢,所以蜀漢並無關中之地的民心;軍事防禦:當年秦國主要面臨的是來自東方六國的軍事威脅,對於西方戰事的防禦並不是很堅固,而後大漢先後以長安洛陽為國都,經過兩代人的經營,軍事防禦強度不可同日而語;對手:當年漢軍平定三秦之地時面對的是項羽分封的三個秦軍降將,能力不咋地不說,關中之地的民眾更是對他們恨之入骨,而蜀漢面對的曹魏既有精兵良將,又深得民心;軍資補給:當年漢軍的後方在先秦的治理下可是真正的天府之國,再加上超級奶媽蕭何,軍資那真是源源不斷,而蜀軍的後方,多年的戰亂,人口銳減,再不復天府之國的美譽,再加上諸葛亮要親自帶兵,後方無人可用,所以蜀軍經常受到糧草不濟的困擾。

    所以,綜合以上對比,當年韓信面對的關中就跟送的一樣,而蜀漢面對的關中則是一塊相當難啃的骨頭,在這種情況下,上文提到的四個條件幾乎不可能滿足:

    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用

    諸葛亮何許人也,出將入相,既有戰略眼光,又能行軍佈陣,子午谷這條路他豈能沒考慮過,所以諸葛亮打從心底就沒打算過走這條路,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採不採用一說。

    其實諸葛亮不走子午谷正是他作為一名帥才區別於魏延這名將才的地方。為帥者,需要謀定而後動,一切行動要上升到戰略高度,採取的都是戰略性打法。

    諸葛亮對於北伐的戰略設想是先取雍涼作為跳板,居高臨下,在關外尋求同魏軍主力決戰的機會,透過正面打敗魏軍,消滅魏軍的有生力量,而後再進軍關中,這樣就不用擔心魏軍的反撲了,也可以給自己足夠的喘息機會。

    司馬懿正是看出了諸葛亮的意圖,所以不管諸葛亮怎麼挑釁,他都龜縮不前,落得個“畏蜀如虎”的罵名。

    所以子午谷這條路顯然和諸葛亮的戰略設想是相悖的,魏軍主力尚在,即使拿下長安,又能守多久,畢竟蜀國太弱小。所以,諸葛亮斷然不會選擇子午谷這條路的。

    總結

    魏延的子午谷設想太過理想化,除非奇蹟發生,否則很難成功,同時和諸葛亮的北伐的戰略設想相悖,所以諸葛亮作為一軍主帥斷然不會走子午谷這條不切實際的路。

  • 9 # 榮耀歷史

    “子午谷奇謀”是魏延提出來的?是或者不是,準確說是他偷師兵仙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何為子午谷奇謀

    劉備和他的先祖劉邦一樣,戰略規劃都是從漢中出兵,佔據關中,然後圖謀天下!

    先來看一張圖,看看漢中與關中的地勢情況:

    從漢中到關中平原,一共有3條路,就是圖中標出的1號故道,2號斜道,3號子午道,其中故道就是韓信走的那條,從漢中出發,偷渡陳倉,後來曹魏滅蜀,鄧艾反向偷渡陰平,直抵成都城下,迫使劉禪投降。斜道是大道,諸葛亮出祁山都是走斜道。子午道是3條道路中最險要的,北方出口是長安西南,稱為“子口”,南方出口石泉縣,稱為“午口”,整個道路都在秦嶺山中,隨處可見懸崖峭壁,十分險要,很難通行。

    正是因為很難通行,所以魏延認為自己率領5000人可以透過子午道神不知鬼不覺地來到長安城下,諸葛亮率大軍出斜道,牽制主要兵力,再加上長安守將夏侯楙無能,肯定會棄城逃跑,那麼魏延就可以輕鬆奪下長安。

    這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借用毛主席對它的評價:此計太懸危!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放棄子午谷奇謀呢?成功性低

    整個奇襲如果要成功,就要達到如下幾點:

    1、魏延的5000大軍要順利透過子午道,要知道子午道可比蜀道,稍有不慎就是萬丈深淵,行軍安全是重大隱患,但是這一點魏延努力下可以解決;

    2、大軍穿過子午道的時候不得洩露蹤跡,這個就要看天吃飯了,因為大軍的行跡肯定沒辦法掩藏,就要期待行軍時子午道沒有曹軍的斥候或者會通風報信的普通百姓;這個運氣好也能達到;(子午道行軍大概要走10來天)

    3、5000大軍突然來到長安城下,長安守將夏侯楙要像魏延說的那樣棄城而逃,否則憑藉沒有攻城器械的5000人想要拿下長安城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這三點缺一不可,要全部達成,機率不是很高。

    危險性大

    這裡的危險性是指子午谷奇謀一旦進行了就沒有退路!

    在子午道中行軍的大軍沒有退路,只能一路向前,如果途中被發現,曹魏軍隊只要在出口安心等著,魏延的5000人一個也回不來。明末陝西農民起義,第一代闖王高迎祥率領5萬大軍走子午道,整整走了15天,被明軍發現,明軍在出口設伏,5萬人全軍覆沒,高迎祥慘死,才有了後來李自成的上位。

    如果夏侯楙沒有棄城而逃,魏延打不下長安,那麼他這5000人同樣無處可逃,因為西有長安城,東有潼關,只能從子午道返回,很容易被追上就是全軍覆沒。

    所以整體來看,子午谷奇謀如果不成功,就是全軍覆沒。

    從整體戰略來看

    諸葛亮的北伐本來就是飲鴆止渴!三國之中蜀漢最為弱小,曹魏最為強大,以弱小頻繁進攻強大,在中國歷史上估計獨此一家了。

    但是諸葛亮又不得不這麼做,劉備駕崩之後,蜀漢內部三股勢力,分別是劉備創業勢力,主要是從徐州帶出來的人馬,還有荊州勢力,另外就是益州勢力,三股勢力矛盾尖銳,蜀漢本來就弱小,如果陷入內部政治鬥爭,很快就會自取滅亡,於是諸葛亮需要找到發洩點轉移國內政治注意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對外發動戰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國家內部越是不穩定,越容易在軍事上冒險。

    諸葛亮撐起北伐中原的大旗,多次出兵。但是諸葛亮明白北伐是為了轉移國內注意力,但同時也要保證蜀漢軍事實力不受很大損失,否則是加速蜀漢的滅亡。

    所以諸葛亮一生北伐,雖然未能成功,但是從沒有遭遇大敗,蜀漢的實力都完整地儲存下來了。

    更關鍵的一點,在諸葛亮的戰略裡,長安很重要,但是涼州更重要,如果沒有涼州,蜀軍佔領長安後將會面臨洛陽、涼州、上黨三個方向的大軍,而長安距離漢中、成都都有群山阻隔,通行不暢,很快就會被曹魏大軍包圍成孤城。

    所以諸葛亮非常重視涼州,只有拿下甘涼地區,漢中和甘涼連成一片才能順勢拿下長安,也才能守得住長安。

    所以綜上來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兵走險招,但是並不適合諸葛亮治下的蜀漢,諸葛亮北伐的前提就是立於不敗之地,他不允許任何軍事冒險行為。如果諸葛亮能拿下甘涼,那麼我相信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會發揮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衛紹王”指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