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偽裝的觀點

    咦,這個問題很有趣,我們都習慣了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卻沒有人仔細的追究過原因。

    以我的淺見,我覺得可能會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老李家的人天生都有造反的基因,而且還喜歡造親戚的反。。。(這個純屬玩笑,用相關性捏造出來的理由)

    第二,李世民本人有強烈的權力慾。

    其實也不是太難理解,一個人指揮過千軍萬馬,攻城掠地,戰無不勝,每每處於眾人歡呼的中央,會給他產生一種我就是世界之王的錯覺。

    然而回到父兄面前,他就要面對一個冰冷的現實,自己不是嫡長子,不是天然的權力繼承人,這種落差會日日夜夜的折磨他,誘惑他。。。

    終有一天,他受不了這種折磨,向父親表達出了自己的意願,我也能當皇帝,你得考慮考慮我!

    第三,父親李淵的平衡遊戲玩脫了。

    李淵有倆很出色的兒子,長子李建成也是不輸次子李世民的主兒,不過早早被定為了繼承人,沒有得到多少戰功,但是李淵的另一個兒子李元吉是他的腦殘粉,跟他合力一起,倒也能與李世民鬥個旗鼓相當,但是總體還是越來越不行的,於是李淵下場,一邊撤了天策府,調走了李世民的鐵桿大將,一邊還承諾將來可能會把皇位傳給李世民。

    但是這種平衡遊戲是玩不久的,因為李世民太強了,而天下又太亂,李世民不能不用,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戰場上又表現平平,於是,平衡終有一天被打破。

    第四,兄弟之間的齟齬。

    李建成和李元吉正面競爭剛不過李世民,自然不會放棄場外手段,估計李世民也不會閒著,開始不過是互相栽贓陷害,但是到了後面就不再那麼“和睦”了,直接下死手也是很可能的。

    第五,臣下的慫恿。

    李世民手下的能人太多,他們追隨李世民,可不是為了將來被人邊緣化的,而李世民遲遲不能被確定為太子,反而受到打壓,他們這些身上有著明顯李世民印記的人,必然會在李建成上位後沒有前途,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慫恿原本就不安分,又被老爹坑,被兄弟針對的李世民造反,成了,名垂千古,敗了,也不過是殺頭,無非是早死還是晚死的問題。

    第六,關隴貴族的縱容。

    大唐是一箇中原草原屬性兼有的二元帝國,關隴貴族是大唐初建和早期最重要的軍事勢力,他們代表的是草原屬性的力量,草原人重軍功,李世民顯然更加符合他們的要求,所以從李世民的成功來看,關隴貴族即便不支援他,也是縱容他的。

    或許還有其他原因,就不是我所能分析的出來的了。

  • 2 # 每日一首怪詩詞

    首先,李世民的功績已經到了“賞無可賞”的地步,所以勢必不容於李淵跟李建成。眾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社會里,“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等幾乎是永恆的話題。由於李世民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立的功勞最大,李淵先後拜他為尚書令、太尉、秦王,直至最後的“天策上將”,響噹噹的“大唐第三人”。期間李淵也意識到再這樣下去將“賞無可賞”,恐激起“蕭牆之禍”。因此一方面找機會打壓李世民(比如將不給李世民機會出徵,將李世民心腹外調等),另一方面又扶植李建成(比如派李建成征討劉黑闥,就是讓太子建立軍功)。

    其次,李世民巨大的功績催生了他的奪位之心。《走向共和》中李鴻章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身懷利器,殺心自起”,放在李世民這裡就非常恰當。因為不管是朝臣文官,還是他的嫡系武將,讓李世民把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取而代之的呼聲都很高。這就更催生了李世民的權利慾望和野心。

    最後,為了自保必須殺了太子。因為李建成跟李元吉已經謀劃好了,要藉著送李元吉出征的機會,設宴殺了李世民。李世民如果不提早行動,性命肯定不保。

    所以,結合種種原因,李世民取李建成而代之就成為歷史的必然,而“宣武門之變”只是具體的表現形式而已。

  • 3 # 靈芸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為何李世民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這場政變?究竟是對是錯,箇中原因請聽筆者道來。

    在起義之初,李家兄弟的關係還算融洽,直到唐朝的真正建立,兄弟間的利益衝突一觸即發,李建成作為嫡長子,在李淵當上皇帝后,便順理成章的被立為太子,主要協助處理政務,而秦王李世民負責在外帶兵打仗,可謂是戰功赫赫,而且又愛民如子,治兵有方,自然是深得人心。太子李建成深知自己戰功威信皆不如李世民,是他登上帝位的最大威脅,至此開始視他為眼中釘,於是與自己的弟弟李元吉一起合謀陷害和排擠李世民,徹底激發了兩個政治集團的利益鬥爭,從此兩個集團之間爭鬥不休,兄弟間的感情破裂。

    但太子李建成在皇帝李淵的偏袒下,逐漸在爭鬥中佔到上風,控制住了局面,李世民很清楚,只要太子登基,第一個除掉的就是自己,所以為了自己的性命,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宏圖,唯有搏命一擊,最終贏得了玄武門之變,殺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逼父退位。

    自古無情帝王家,尤其是當你被人視為眼中釘的時候,生死存亡只在一念之間,所以李世民殺兄弟也是被逼無奈之舉,所謂一山不容二虎。

  • 4 # 榮耀歷史

    玄武門之變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政變,在這場殘酷的政變中,李世民射殺了親哥哥李建成,帶兵逼宮父親李淵,這種無君無父無兄的惡行是李世民一生的汙點。可是就算整個長江都是汙水,李世民也必定跳下去,這場政變他躲不開。為什麼呢?

    1、功高震主

    建國初期李世民跟隨李淵、李建成掃平河西,攻克霍邑,策應李淵、李建成打下長安。李淵稱帝后,天下還處於群雄混戰狀態,李世民先後滅掉薛舉、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特別是虎牢之戰,一舉擊潰李唐兩個最強對手竇建德和王世充。

    如此可見,李唐的大半個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如此彪炳戰績,足夠建立一個新王朝,如果不是親兒子,李淵估計都坐不住了。李淵能壓住,李建成可能嗎?面對功勞如此大的弟弟,他登基後能睡得著嗎?除掉李世民便成了李建成的首要任務,這一點李世民也知道,所以不是李建成死就是李世民亡,這是必選題。

    圖中大半的名字都被李世民滅掉了

    2、賞無可賞

    列舉下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的官位,你就知道李世民不反天理難容。

    秦王:親王爵位中首位;

    太尉:三公之首,全國軍隊總司令;

    司徒:三公之一,教育部部長,主管全國的教化;(此時三師空缺,三公就是百官之首)

    尚書令:尚書省長官,宰相之首,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為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長官都為宰相;

    唐初文官職

    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管轄整個黃河以東區域,此區域內行政官員、軍事官員由李世民任命,直接向李世民負責,這片地區是李世民的獨立王國;權力太大,李世民登基後即廢除;

    雍州牧:雍州最高行政長官,雍州是現在寧夏全部,青海、甘肅、新疆、內蒙部分地區,基本上中國地圖上西北區域都在李世民手中,這片地區直接威脅都城長安;

    十二衛大將軍:初唐軍隊為府兵制,天下兵馬分十二衛,李世民統領十二衛大將軍,不僅掌握了天下兵馬,更要命的是他還是京城禁軍最高長官,負責京城和皇城的安保;

    天策上將:唐朝最高武官,專為李世民而設,掌管天下兵馬和武官,李世民登基後就廢除;

    唐初武官職位

    天策上將府:比天策上將多了一個“府”,意義大了百倍。意味著李世民可以建立自己的班子,這個權利只有皇帝和東宮有,以往權臣要篡位的標誌就是“開府“,如曹操開丞相府。

    天策上將府成了李世民籠絡人才最佳工具,天策上將府裡有哪些人呢?

    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李靖、尉遲恭、程咬金、秦叔寶、李勣,都屬於天策上將府,如此你就知道天策上將府是一個多麼恐怖的存在。李世民登基後,直接把天策上將府的班子搬到朝堂上,用著很順手。

    執掌天下權柄的秦王李世民

    看完這些官職,不禁吸了一口冷氣,半壁江山都在李世民手中,天下軍馬都在李世民手中,英雄豪傑都在李世民府中,那麼江山不是李世民嘴邊的肥肉嗎?不吞下天理難容?

    3、利益集團

    李世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背後有巨大的利益團體。

    天策上將府裡那一堆人可不是善茬,他們都是狼,是要吃肉的。如果李建成登基,那麼等待他們的肯定是小命不保,更遑論封妻廕子了。他們不會允許李世民退縮,玄武門之變主謀長孫無忌就是其中代表。

    所以,李世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毫無退路地被裹挾到玄武門之變的舞臺上,半推半就地成為皇帝。李世民登基後,天策上將府這一群人,都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封國公的封國公,當宰相的當宰相,風光無限。

    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的秦叔寶在二十四功臣裡排名靠後,主謀長孫無忌第一

    總結下,此時的李世民功高蓋主,無上權力已不容於後繼之君,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再加上天策上將府的推動,玄武門之變成了李世民的必然選擇。

    幸好,李世民在皇帝任上幹得不錯。

  • 5 # 給歷史卸妝的畫者

    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主要原因是其野心的膨脹,而這與其父李淵的縱容,以及懷有野心的幕僚的推波助瀾,還有他表叔隋煬帝榜樣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說李世民功高蓋主,被逼謀反。那是有損唐太宗形象的,這又不是梁山好漢。李世民的功勞是高,但他老爸也不是廢物點心,建立唐朝的開國君主應該有雄才大略的,太原起兵時,李世民不過十五歲的半大小夥子,上位後寫小說一般硬是把自己塑造成軍事天才,而李建成,李元吉的功勞也不低,只是成者王侯敗者寇罷了。好在李世民貴有自知之明,為證明歷史沒有選錯自己,以及想成為一代明君的偉大野心,他發憤圖強,變態式的聞過則喜,最終成就了貞觀之治,為大唐打下了堅實的地基,也給歷史上交了一張高分答卷。

    玄武門之變的直接後果就是打破了唐朝皇位的合法承襲方式,對整個唐朝影響深遠,猶如魔咒一般,摧殘著李氏子孫後代。後代王嗣相繼模仿,給一些野心家留足無限的幻想空間,如後來發生的太子謀反,趙王謀反,高陽公主謀反,太平公主謀反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 6 # 歷史的前世今生

    勢在必行!一山不容二虎,一宮不容二主,做為太子,李建成在逐一收回李世民權力,李世民權力之大已經能和太子平起平坐了,又掌握軍權,要麼李世民退隱山林,要麼反戈一擊,沒有選擇。

  • 7 # 披風三俠

    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當時的局勢 1李淵本就答應李世民,在李世民凱旋歸來時,立李世民為太子名正言順,可李世民得勝歸來時,李淵卻立了李建成為太子。 2要知道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早已惡化,如果李建成上位,李世民必死無疑,這樣如果李世明不主動反擊,李建成也會對李世民出手 李世民也不傻,坐著等死,固然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這時候肯定有人會問,李淵不管嗎?這時李淵還真管不了。也沒法出手,只好順勢而行。 不管誰當皇帝,能造福百姓就是好帝王

  • 8 # 小小誓言

    對中國歷史有所瞭解朋友都知道,“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是透過“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親兄弟後,從父親那裡奪來的皇帝寶座。不過如果瞭解一下李世民在唐高祖武德年間的地位與權勢,就知道後來的“玄武門之變”勢在必行。

    那麼李世民當時的權勢地位到底有多“可怕”呢?

    洛陽之戰後,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主管天下軍事作戰,地位高於所有的朝廷親王。而按照當時的朝廷禮制除了皇帝之外,只有太子的地位才是高於所有親王的。被封為“天策上將”的李世民在朝廷中無異於是另一位“太子”。

    李世民的“天策上將”不僅地位崇高,而且被允許開“天策府”並自行招募任命官屬,這就意味著李世民擁有了與皇帝平行、只屬於自己的權力體系。另外,天策府的官屬品級要高於其他王府的官屬,這之前只有太子東宮的官屬才是如此。

    李世民除了被封為“天策上將”之外,同時還擔任大唐的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尚書令在唐朝三省的宰相中不僅地位品級最高,而且下轄以六部為主的國家部門,掌握最高行政權。唐太宗登基後為了保證權力,以自己曾擔任過為藉口將尚書令空置。

    為了之前戰爭的需要,李世民當時還擔任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陝東道不僅擁有極大的自治權,而且如今的河北、京津、河南、山東、山西以及大部分江南地區都在陝東道的管轄和影響範圍之內。可以說有了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大唐的半壁江山都握在李世民的手裡。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改革幣制,廢除“五銖錢”,發行“開元通寶”。因為李世民功勳蓋世,所以唐高祖特別賞賜了三個“鑄錢爐”。這也就意味著李世民擁有在全國發行貨幣的權力,而太子東宮卻只能靠政府撥款來運作。

    綜合來說,李世民不僅擁有與太子相近的地位與權力體系,還在地方和軍隊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這樣的情況,李世民又怎能不對皇位產生野心?哪怕李世民自己沒有野心,他的父兄又怎麼可能放過他呢?所以玄武門兵變勢在必行。

  • 9 # 八弓塬

    先講一個歷史故事,話說武德三年七月的一天,秦王李世民與房玄齡曾拜訪過一名叫王遠知的道士。道士不等他倆開口,就徑直問道:“此中有聖人,得非秦王乎?”李世武據實相告。道士又對李世民說:“方作太平天子,願自慎也。”對道士所言,李世民心領神會,念念不忘。這段近乎離奇的記載,也許出於史家憶造,不足為憑,但說明李世民急欲想作“天子”的念頭,早已有之。

    事實上,秦王世民和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之間的明爭暗鬥早在唐朝建立之初就已萌生。

    早在晉陽起兵之前,李世民就結識了很多豪傑鬥士。唐朝建立以後,他又利用各種時機,大力為秦府搜尋各類人才。同時,他還在中央高層尋求自己的代言人,使多名高官都先後表示了對他的支援。另外,李世民還在東西兩京之地,聚集地方勢力。甚至還不惜重金,在東宮集團中進行策反活動。其中當年守衛玄武門的唐將常何就是李世民用重金收買的東宮集團的成員。這也是李世民在後來的政變中能夠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李建成在這方面也不甘落後。早在建成被立為太子之時,高祖李淵就將重臣李鋼等人任為東宮僚屬,用以輔佐太子。不久,建成又將極富政治才能而又性格耿直的王珪和魏徴引入東宮,任以要職。後來建成與元吉又私募驍勇數千人,準備與秦府對抗。與此同時,建成還根據魏徴建議,結納山東豪傑,並積極在河北地區尋求支援。另外,建成、元吉還用打、拉結合的手段,極力分化瓦解秦府勢力。就曾派人多次用重金收買秦府驍將尉遲敬德,受到拒絕後,又派人去行刺過。

    如上所述,秦王與太子、齊王之間的矛盾確實在唐朝建立之初就已存在,但由於當時正面臨著繁雜而又重大的統一戰爭,朝廷內外均無暇他顧,故高祖李淵與諸子之間的內訌尚未顯現。但隨著統一戰爭的逐漸平息,唐王朝內部存在的這場奪嫡之爭才拉開帷幕,且愈演愈烈,最終爆發為一場同室操戈的血腥政變。

    李世民在與太子建成的矛盾鬥爭中,開始時處處設防,以守為攻,但最終主動出擊,先發制人,鋌而走險,取得了奪嫡之爭的勝利。

  • 10 # 臆說古史

    那必須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鑑於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之前的戰爭來看,李世民基本上無一敗績,所以我以此斷定,李世民不會打“無把握之仗”,“玄武門之變”亦是如此。

    “玄武之變,殺兄弒弟,迫父退位”看似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個簡單的事件,但其實我們可以從“玄武門之變”的關鍵意義便可推測出,“玄武門之變”其實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

    但是細數唐高祖李淵的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我們不難發現,李世民還是最為出色的,李唐天下的一大半也可以說是李世民一手拿下的。

    單單憑藉李世民對大唐所操之功和國之名聲,李世民在擔任唐朝二世皇帝的位置上是不二人選,奈何嫡長子繼承製和李淵對李世民的猜忌如今擺在其面前,如果李世民還是甘願做個乖兒子、乖二弟的話,那唐太宗便一定不可能是他李世民!基於如此,李世民在綜合各方因素之下,開始了奪取皇位的最關鍵一步

    那麼為何李世民就對主動發動“玄武門之變”的這千古決策而勢在必行呢?難道當時李世民就沒有“孤注一擲定生死”的想法嗎?

    其一:莫說李淵之大唐,不如說李世民之大唐(李世民深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眾所周知,李淵自太原被逼無奈起兵開始,一直都是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等兒子在為之前後奔波,而這三人也在為唐朝打天下的過程中,不惜撕破手足情誼而分道揚鑣。

    初唐的天下,雖然開創者是唐太祖李淵,但其實三分天下有其二都是李世民率領手下艱苦奮鬥而來的。李世民相對李建成和李元吉來說,本身具有一個很強的優勢。那便是李世民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在玄武門之變突發之前,李世民初平東都洛陽之際便大施惠濟,頗得民心。

    其二:十萬禁衛軍形同虛設

    有人也許會說,當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才僅有將士100多人,如果當時李淵的十萬禁衛軍聞訊及時趕赴而來的話,那李世民這100多人豈不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嘛?

    再者說,當時身為父皇的李淵對於繼承人之選更為偏重於太子李建成啊!難道李世民會考慮不到這十萬人嗎?雖說禁衛軍統領常何時太子李建成的人,但是李世民早已私下抓住常何軟肋,將其重金收買,再加上常何也早已有心投靠李世民,所以說這最為棘手的十萬禁衛軍便形同虛設了。

    其三:“你不殺我我殺你”(李世民也是被逼無奈)

    “玄武門之變”所爆發的重要背景是:李淵聽信太子派的讒言,便下令李世民將手中“天策上將軍”之軍權交由齊王李元吉,命令一出,李世民便進宮面聖,當面將太子和齊王的種種惡行揭露出來,李淵聞後悚然。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聞知此事後便想率先一步弒父篡權。在如此危急關頭之下,李世民不得不先發制人,發動政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國殘存殖民地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