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愛凡凡凡凡凡

    好吧,我想說一個詞:垃圾!對中國幾乎沒任何正面影響!我都不想說了。各種奇葩!五胡亂華,漢人在北地悲慘的生存狀態,還有比他造孽更多的嗎?當然,元滅宋之後,漢人也是慘得不要不要得,但是宋當時面對的是蒸蒸日上,軍隊無敵天下的鐵木真及其還沒開始作死後代,而宋朝那是歷經金人的“摧殘”,整個體質的不可抑制的下滑,但南宋好歹還是有過堅強的抵抗的!反觀晉(無論西晉,東晉),他面對的少數民族何曾有過統一的?只能說這個家族在所有皇族中是最差的,傷害中華民族最深的,幾乎沒正面影響!

  • 2 # 濤說精彩歷史

    我是濤說歷史,我來回答。

    晉朝的司馬氏家族,非常恥辱,對中國的貢獻弊多利少。

    司馬氏的主要問題有:

    1、發家期,得國不正,臣子篡位,殺戮太多:總體來說,曹魏後期皇帝能力不強,但也沒有荒淫亂政者,不具備被奪位必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被弒殺,結局還不如漢獻帝!

    2、成熟期,因循守舊,對曹魏的好處壞處一起繼承:西晉玩起了落後的全面分封,導致八王之亂,骨肉相殘,最後讓胡族入華;對“九品中正制”等沒有改良,最後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科舉制隋朝才出現);東晉又偏安一隅,大權旁落門閥,所謂”王與馬,共天下”;

    3、結局,造成南北分裂,且兩晉皇帝都很悲慘:東晉滅亡,又造成了南北朝分裂,中國從魏晉到南北朝一共400多年,時間太長;且西晉愍帝被前趙俘虜,受辱而死,有後世靖康之恥的模樣;東晉恭帝低聲下氣的禪位,還被劉裕殺死。

    4、貢獻有限,主要還在務虛談玄:西晉、東晉儒學衰退,這也無妨;但統治者用鬥富享樂、談玄務虛的享樂主義、玄學來替代儒學,上下都有奢靡的頹廢氣息,讓人無語;

    (司馬懿)

    一、發家來說,得國不正,臣子篡位,殺戮太多。

    司馬懿作為曹魏的臣子,在曹魏中樞虛弱的前提下,透過“禪代”奪得大位,是為不忠。

    大部分時間,曹魏政權非常不錯,畢竟剛奪政權,受到朝野、百姓擁戴;後期皇帝比較短命,能力都不大,但沒有一個荒淫亂政者,不具備被奪位的必然。

    司馬懿對魏國功勳卓著,但卻動機不純,有“狼顧之相”;還有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後曹髦被弒殺,結局連漢獻帝都不如。

    (西晉開國皇帝 司馬炎)

    二、我們客觀的說,西晉奠基人、開國皇帝的治國能力還不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東晉有司馬睿;但再往後,“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西晉有弱智皇帝司馬衷,東晉有弱智司馬德宗,使用的臣子也水平有限,最終西晉有八王之亂,東晉有門閥專權,中樞大部分時間非常虛弱。

    因此,兩晉對曹魏的優缺點一併繼承。譬如典型的“九品中正制”;到了東晉時期,該選官制度下的門閥特權太大,弊病重重;直到劉宋,劉裕繼位,才有改觀,最後隋朝發明科舉制,才最終解決門閥政治的問題。

    (東晉弱智皇帝 司馬德宗)

    3、結局來說,造成南北分裂,且兩晉皇帝都很悲慘;

    兩晉的統一非常短暫。西晉只存在了50年;東晉不算統一,偏安江南103年;後面又是169年的分裂時代南北朝(420年—589年 )。另外,司馬氏兩晉的末帝還非常悲慘。

    (偏安一隅的東晉)

    4、貢獻有限,主要還在務虛談玄。

  • 3 # 鬼影問道化真身

    上古的王候貴族宗支,衍生出世家大族。秦始皇一筐天下,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權,改變了國家的權力結構,使得世家大族遭受了重大的打擊。於是世家大族開始暗中反擊,從而導致天下大亂,秦朝滅亡。

    漢武帝以伐匈奴為國策,一方面透過伐匈奴,消除漢朝的北方威脅。另一方面,藉機消滅藩國,藉機大幅削弱世家大族的勢力。

    王莽篡漢,天下大亂。世家大族藉機崛起。漢光武皇帝為了早日安定天下,承諾與世家大族共享榮華。

    隨著世家大族日益做大,天下百姓的苦難日益加深。最終導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而在天下大亂之中,世家大族沒有能執掌天下,反而被各種草根丶官吏逆襲。

    漢末的三國鼎立時期,天下格局已定,世家大族重登權力舞臺。東吳諸葛恪丶蜀漢諸葛亮丶曹魏司馬懿,其實都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諸葛恪欺主被東吳剷除。諸葛亮守信義,所以蜀漢平安。司馬氏成功取代曹魏。因此晉朝深得世家大族的看重,三家歸晉也成必然。

    司馬氏是世家大族的代表,晉朝是世家大族的權力,達到巔峰的標誌性時代。

    晉朝時期,世家大族對權力的壟斷到了極致,再加上中央集權的皇權統治,可以說晉朝的黑暗到達了極致,社會各階層不存在任何交流丶博弈的平臺,最終社會矛盾到達了極限,突破了零界點。晉朝由此走向覆滅,司馬氏自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隋唐時期,科舉制的誕生,可以看成是中央皇族加世家大族,這種統治結構的一種完善。一方面為各階層提供了一個交流、博弈的公共平臺,另一方面適當的壓制了世家大族的貪慾。

    因而隋唐時期,華夏逐步走向了繁榮。只是科舉制還是沒能徹底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因而古代皇朝還是不穩,還是不停的改朝換代。

    評價晉朝司馬氏家族,既不要褒揚,也不用貶低。晉朝只是歷史發展程序中,必然會出現的一個章節,也是一種國家治理方面的一種嘗試。雖然是一種失敗的嘗試,但是依然為後世提供了參考。沒有前人的失敗,就不會有後人的革新。歷史的借鑑意義就在於此,歷史的價值就在於此。

  • 4 # 清風若寂寥17

    關於晉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曇花一現的封建王朝。制度和文化上沒有創新和進步。由於統治階級的腐化和無能,把中國帶入了混亂的深淵。 除了王謝共天下。實在是沒在中國歷史上起了什麼好的作用。

  • 5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在中國的古代史中,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晉朝,我是沒有什麼好感的,司馬家的發跡可謂是令人不齒,同樣司馬家的滅亡也是令人稱讚的。我從以下兩國方面來闡述我的觀點。

    一、得國不正

    曹丕篡漢,在後世多有非議,魏國的天下是曹魏第一代曹操經過多年南征北戰打下來的,曹魏生前並未稱帝,因為形勢不允許。到了第二代曹丕,漢室名存實亡,曹丕是正兒八經的由漢獻帝禪位的,而且曹丕還是很優待漢獻帝的,漢獻帝退位後,封為山陽公,在其封地依然享受著天子的一切待遇。反之,觀之司馬家,司馬懿作為曹操、曹丕、曹叡、曹芳等幾代君主的老臣,不思效忠保國,反之來奪曹魏的勝利果實。在高平陵政變時,其實只要除掉曹爽一人即可,司馬懿怎麼做得呢?大肆屠殺曹氏宗親和夏侯氏,夷滅曹爽三族,致使曹魏宗親無力再與司馬家抗衡。司馬懿死前一句

    “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司馬懿死前,表明自己不想篡位,因為自己時日不多了,想學曹操留給後世一個好名聲,要兒子們好好輔助皇帝治理朝政。司馬懿是個飽讀詩書的文人,他不想當個篡位的逆臣賊子,但他的所作所為已暴露出自己的想法。再有兩個兒子的做法,長子司馬師,擅自廢帝,廢了曹芳,立曹髦為帝,活脫脫另一個董卓。次子司馬昭更甚,“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一句完全暴露了司馬昭的野心,要不是蜀漢和東吳未滅,司馬昭早就稱帝了,司馬昭先指使手下賈充、成濟殺皇帝曹髦,後立曹奐為帝,改朝換代之心,不言而喻。雖說在亂世,一些必要的手段是需要的,但司馬父子的所作所為,後世又有多少敢贊同呢?看看司馬後人怎麼說的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敘述了司馬懿的業績和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連自己的子孫,都羞愧自己先人的所作所為,讓我們有什麼好說的呢?

    二、晉朝的衰亡

    晉朝得以建國,得益於當時的士族的鼎立支援,晉朝的權利掌握在皇帝和名門世家手裡。司馬家結束了東漢末年之三國時期的多年動亂,使得三國歸晉,但由於統治者的昏庸無道,先後有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導致五胡亂華,使漢人慘遭滅族的慘事。西晉滅於劉淵,東晉滅於劉裕,司馬氏的滅亡或許是報應的最好體現。

  • 6 # 林子說歷史

    晉朝的司馬氏家族,主要是以司馬懿後人為主。這些司馬們統治下的晉朝,在司馬炎這個開國帝王時代,可以說也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而司馬炎去世之後,晉朝便迅速衰落直至滅亡。

    這個事兒首先是因為:司馬炎的繼任者,是個腦袋不夠數的。古代王朝中的封建君主,正常情況下都應該是有很多智慧的大能。

    這樣掌權時才能好好的治理一翻,才能使王朝的統治基業長青。

    而司馬炎明知兒子腦袋不夠數,依然強形立其為儲君,這就為晉朝的衰落打好了基礎。

    其次便是時勢之力影響。仔細點說就是當時是士族門閥的社會,而每個士族門閥都是一方諸侯。

    這些諸侯因有實力作後盾,做任何事(包括國事)都以家族利益為主。

    在這種情況下,腦袋不夠數的人掌權,就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般,亂世的來臨就成為了必然。

    果然後來的晉朝,真的如平王東遷拉開了春秋戰國的大幕一樣,晉朝也拉開了: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的亂世序幕。

    最後便是時代侷限性的問題。從上面就可看出,晉朝最主要是因為士族門閥政治,才使其自身衰落的。

    但晉朝的掌權者畢竟是凡人,凡人都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他們不可能如今天的人們一樣看待士族門閥。

    這就使其衰落成為了必然,如此一看晉朝的掌權者們也是不錯的,之所以顯得不如強漢時的掌權人,是因人的時代侷限性所致。

    綜上所述晉朝司馬氏:對繼任者選擇不當、為時勢所趨、時代侷限性,導致晉朝的衰落成為必然。

  • 7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試回答本題:晉朝的司馬家族,本就是世家大族。因為東漢末年的風雲激盪,而趁勢崛起。最終在司馬懿的引領下,走上了君臨天下之路。

    對於司馬家族的評價,應該從功與過,這兩個方面來考量。

    先說功:自東漢末年以來,天下分崩離析。各個軍閥盤距一方,彼此之間混戰不休,給黎民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其後,雖然天下呈現出鼎足三分之勢。但是魏、蜀、吳三家,仍然在為了爭奪天下而混戰,天下人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三國之間勢力維持著某種均衡的局面,輕易之間無人能打破。

    司馬懿在奪取了曹魏大權以後,司馬家族便開始嘗試,打破這一困局——他們先吞蜀,後代魏,最終又透過伐吳,將天下重新歸復於一統。西晉王朝建立後,雖然為時短暫,但是在解除人民困苦,發展經濟、文化等方面,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這一點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

    司馬家族的過失,就在於其家族子弟只圖私利。為了滿足個人野心,司馬家族的各位王爺們,不惜發動了“八王之亂”!至使中原大地飽受了16年的戰亂之苦,黎民百姓生靈塗炭。

    這場由司馬家族的王爺們,為了爭奪朝廷大權,而發動的戰亂,一直打到西晉統治集團的實力消耗殆盡,北方內遷的各大部族趁勢而起,才告終結。

    但是這個時候的西晉王朝,由於實力折損,已經無法遏制其他部族武裝,對中原的侵擾和攻伐了!最後洛陽、長安兩都陷落,皇帝被俘虜,西晉王朝因此而滅亡——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誰?正是有著貪婪與野心的,司馬家族的各位王爺們!

    司馬家族的內亂,給了內遷部族以崛起之機。最終西晉王朝因此滅亡,司馬睿逃到江南,建立了東晉王朝,從此偏安於一隅。而北方大地上,則上演了為時幾百年之久的混戰,各族人民皆深受其害!

    東晉及其以後的宋、齊、梁、陳,在歷史上稱為南朝。而北方故土上的各個政權,則被稱為北朝或北國——南北朝時代,是歷史上比較混亂的時期。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源,正是八王之亂!

  • 8 # 晚亭與落霞同暉

    大一統的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逐鹿中原。至西晉,司馬氏又重新統一了華夏,建立了新的統一政權一一晉王朝。

    西晉的奠基人其實是司馬懿。他出身於河內郡(今河南溫縣)世家大族。

    他原本"不欲屈節曹氏",後被曹操脅迫,才出來做官。此人"外寬內忌,猜忌擅權變"。論軍事才能與諸葛亮不相上下,多疑的性格和擅政弄權與曹操相比也在伯仲之間。

    曹魏時期,司馬懿己是朝中重臣,透過政變,逼死曹真,己形成政歸司馬氏的局面。

    後來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更獨攬了朝中大權,曹魏的皇帝如傀儡一般。"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的就是這一段。

    至孫子司馬炎,滅掉東吳後,又建立起大一統的江山一一西晉王朝,成為開國皇帝一一晉武帝。這是一個難以形容卻很荒淫的皇帝。

    一,後宮佳麗超過萬人,為歷朝之最。臨幸挑不過來,卻想出了羊拉車的主意,接羊的意願拉到誰的門口就臨幸誰。

    二,他固執的選了一個傻兒子來繼位。也就是後人熟知的"何不吃肉糜呢"那位晉惠帝一一司馬衷。

    三,他過度的解讀了自東漢末至曹魏主幹弱而枝強導致滅亡的教訓。大封司馬家族為實權在握的王,遍及全國各地。

    更要命的是,他給傻兒子娶了一個心狠手辣、弄權不安分的媳婦一一賈南鳳。直接導政由賈后和司馬亮挑起的八王之亂。一發不可收拾,期廷己失去控制,北方遊牧民族乘亂而入,西晉滅亡。一個剛建立起的大一統王朝幾十年遭滅亡,歷史上並不多見。

    一次人們問到西晉廢帝是何原因?他無可奈何的說,這可能是天要滅司馬氏,才讓龐大的司馬家族之間骨肉相殘,怪不得別人,是自取滅亡而已。

  • 9 # 黑水布衣

    司馬氏,五帝之一顓頊的後裔,後來以官名司馬為姓氏。這個姓氏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輝煌的一頁,司馬遷、司馬相如、司馬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而開創兩晉的司馬氏政權使這個姓氏達到了巔峰,也使這個姓氏跌入塵埃。

    1、名門望族

    兩晉的實際開創者司馬懿,可謂是世家大族。司馬懿的十二世祖司馬卬隨項羽滅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內。漢朝時成為河內郡(今河南省武陟縣),這便是司馬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相當於今天的首都市長)。司馬懿為其第二子,故字仲達。從西漢中後期開始,士族門閥開始取代貴族成為當時社會的中堅力量,司馬懿順利的入仕和其顯赫的家世是分不開的。加上東漢末年的亂世,司馬懿的絕世才幹得到了發揮,這為司馬氏後來的輝煌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2、父子弄權

    司馬懿在曹操時代是很低調的,他知道自己的老闆十分多疑。後來司馬懿輔佐曹丕稱帝,成了社稷的股肱之臣,其後又挺過了曹叡的猜忌。終於在嘉平元年(249年)正月,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徹底掌握了曹魏政權,不過他似乎並沒有代魏的打算。

    司馬懿死後,其政治遺產先後由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繼承。這兩人雖然沒有其父的才能,但也算是人中翹楚,當然兩人野心也是昭然若揭。把持朝政,廢立皇帝。可惜兩人都沒有其父長壽,還沒實現其野心就掛了。

    3、最差開國君主

    司馬昭死後,司馬炎襲晉王位,控制朝政。公元265年12月,他廢黜魏元帝曹奐,自立為帝。建國號為晉,公元280年滅東吳,結束了三國時代,統一了全國。司馬炎最大的功績就是結束了三國時代,重新統一了中國。不過其大封宗室為王,以諸王統率兵馬出鎮一方,並擁有地方的軍政權。以為這樣便可以藩衛王室。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各宗室形成一個個政治集團,互相傾軋,力圖擴大自己的勢力。晉武帝親手種下了“八王之亂”的種子。

    司馬炎本人極盡奢糜揮霍之能事,公開買賣官爵,供其奢侈淫樂。使得朝廷上下競以驕奢為榮,貪贓枉法,賄賂風行,政風十分黑暗腐敗,各種危機隱藏在表面的繁榮之後。所以說,司馬炎可以是歷代開國君主中最差的,絕不為過。

    4、一輩不如一輩

    黃鼠狼生豆杵子一窩不如一窩。除了元朝以及部分割據小政權,兩晉的皇帝基本上是最差的了,基本上無明君。不過在士族門閥的加持下,依然混了150多年,只能說運氣不錯。讓我們來看看司馬家的這些完蛋皇帝吧:

    晉惠帝司馬衷,著名的白痴皇帝,是真的智商有問題,不是罵他。對於他只有憐憫。被無數人當成了傀儡,最後還竟然混了17年,在八王之亂中悲慘死去。

    晉懷帝司馬熾,司馬越將惠帝毒死後,立他為帝。在位7年,永嘉之亂被俘,後被劉聰毒死。

    晉愍帝司馬鄴,懷帝被成漢軍虜走後,群臣擁立他為太子。公元313年1月懷帝被毒死的訊息傳後,於4月在長安扶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建興”。但這時的皇室、世族已紛紛遷至江南,西晉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公元316年8月,劉曜滅西晉,司馬鄴被俘,同年被殺。西晉徹底滅亡。

    晉元帝司馬睿,司馬懿曾孫,司馬覲子,南渡之後,被擁立為帝,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力單薄,本人才能也不高,只能依靠江南士族的支援,於是有了“王與馬,共天下”,最後憋屈死的。

    其後的:司馬紹、司馬衍、司馬嶽、司馬聃、司馬丕、司馬奕、司馬昱、司馬曜、司馬德宗、司馬德文,基本上都是在權臣的夾持下生存的,而且多數都早死。司馬氏的皇帝們,多數都無所作為。

    5、唯一亮點

    如果找找司馬氏政權的亮點,也就是使江南保持了繁榮。其實這也虧了先前的東吳政權的大力發展。東晉王朝立國江南,社會基本上處於安定狀態,經濟、文化得以發展,經它和以前的東吳、以後的宋、齊、梁、陳歷朝的經營,江南繁華了起來,故史稱此六個王朝為“金粉六朝”。在北方戰亂不斷的情況下,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南移。一百年後,那位雄才大略的大頭症患者楊廣同志,不理朝政,也要醉生夢死在揚州,是有道理的,呵呵。

    不知怎的,也許是司馬氏留給歷史的不良印象,東晉之後的司馬氏逐漸消失(大量的改姓),能想得起來的歷史名人只有北宋的司馬光了。在現今的中國,司馬這個姓氏人口已經排到500以外了,絕對的小姓。看看李、劉、趙這些曾經的國姓,司馬氏確實太少了。

  • 10 # 水墨鄂州

    司馬懿生於東漢末年的亂世,身歷漢、魏兩個朝代,他生前只是曹魏的重臣,並未登基稱帝。但他苦心經營,為兒子司馬昭控制魏國朝政、孫子司馬炎創位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鋪墊工作,他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在中國的帝制時代,沒有哪一個王朝的奠基者或開國者是以仁義得天下的,幾乎每個王朝在創業階段都充滿了陰謀和血腥,晉朝也不例外。但歷史往往是勝利者寫的,得到天下的新王朝總會粉飾自己創業的過程,將本朝的建立解釋為天命所鍾,以德居之。而且王朝歷史越長,這種洗白工程也就越徹底。

    西晉、東晉共154年,國祚並不算短,可其開國君主司馬炎和前兩代奠基人父親司馬昭、祖父司馬懿的歷史評價不但不能和漢、唐、宋、明、清相比,都不如秦、隋這樣的短命王朝。原因我認為主要原因是:

    正史對晉朝的奠基人及建立者司馬懿祖孫三代評價很低,這一點甚至不如被《三國演義》等小說、戲曲醜化的曹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了樹立劉備所創立的蜀漢為正統,申“漢賊不兩立”之義,將曹操塑造成一個心狠手辣的奸邪小人。然而西晉的陳壽寫《三國志》,在《武帝本紀》對曹操評價甚高,曰: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即魏太祖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對此,清代大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做過分析:

    昔者陳壽《三國志》,紀魏而傳吳、蜀,習鑿齒為《漢晉春秋》,正其統矣。司馬《通鑑》仍陳氏之說,朱子《綱目》又起而正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應陳氏誤於先,而司馬再誤於其後,而習氏與朱子之識力,偏居於優也。而古今之譏《國志》與《通鑑》者,殆於肆口而罵詈,則不知起古人於九原,肯吾心服否邪?陳氏生於西晉,司馬生於北宋,苟黜曹魏之禪讓,將置君父於何地?而習與朱子,則固江東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爭天統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陳壽在《三國志》以魏國為正宗,其君主皆享受進本紀的規格,而蜀、吳兩國君主只能入列傳,東漢時期的習鑿齒著《漢晉春秋》時,以蜀漢為正統,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卻採用陳壽的觀點(即以魏為正統),南宋的朱熹又糾正了司馬光的論調。後世論史的人不應該以為陳壽的立論先犯錯誤,司馬光跟著犯錯。陳壽生在西晉,司馬光生在北宋。晉朝受禪於曹魏(而曹魏又受禪於漢室),宋朝受禪於柴氏,如果不認可曹魏受禪是繼承正統,那麼等於諷刺本朝即晉、宋得位不正。而習鑿齒與朱熹,都生活在東晉、南宋偏安於江南的時候,中原被異族奪去了,如果不尊偏安於四川的蜀漢為正統,那麼據於中原的異族政權會和東晉、南宋爭中華正統。

    可見,歷史寫作是為現實服務的,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古代國滅而修史,一般是下一朝修前朝的國史。陳壽修《三國志》時,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他不能也不敢為司馬懿、司馬昭立傳,因為在曹魏時,這兩人名義上是臣,無法入本紀。但兩人又是晉朝的奠基人——如漢末丞相曹操是魏國的奠基人(行周文王之事,自己種樹,兒孫摘果子),被司馬炎追贈為皇帝。他們是要入皇帝才能享受的本紀,只能等到晉朝滅亡後,別人來修。所以在《三國志》中,司馬懿、司馬昭父子的言行散見於其他人的傳記之中。

    一般的王朝為前朝修史,為了凸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正確,往往對舊王朝開國的前幾任君主評價較高,可唐代房玄齡等人所修的《晉書》對司馬懿評價卻非常低,《宣帝紀》(晉朝建立後,司馬懿被追贈為宣帝)曰:“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唐太宗李世民在這篇司馬懿的傳記後面,洋洋灑灑御筆寫了一大段,對司馬懿多有貶損:

    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

    這段話評價司馬懿作為人臣,對曹魏是“前忠而後亂”,而曹魏當時並非天命已衰,仍然有雄厚的民意基礎,司馬懿就迫不及待地逼迫、欺凌皇帝了。這種篡位行為,是掩耳盜鈴,被後世人嗤笑。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流傳甚廣的一句話。從李世民對司馬懿的評價來看,這句話適用於司馬懿、司馬昭父子。

    一代雄主唐太宗如此定評,哪個還敢反對?司馬懿如果能從棺材裡爬出來,肯定會表示不服,對李世民大嚷:你一個弒兄逼父的人,有什麼資格這樣評價我?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更準確地說是後世的勝利者寫的。李世民如此評價司馬懿,其實就是想彰顯李唐和自己得天下,來路很正。隋煬帝胡作非為,天下鼎沸,各地豪傑起來造反,這是楊廣自己作死,李淵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不是篡位,而是順應時勢,平定動亂,統一天下,解救黎民於水火之中。——李世民選了司馬懿父子做反面典型來陪襯大唐的合法性。

    這也怪不得李世民,晉朝作為一個享國超過一個半世紀的王朝,其“績效”實在太差了,後世人想為其辯護,也不好下嘴。

    儘管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歷代王朝沒誰敢說自己乾淨得像朵白蓮花,即便是“驅逐韃虜而得位”的明帝國,其開國君主指示部將暗殺了龍鳳王朝的韓林兒。歷史書寫者往往是勢利的,成王敗寇,屢見不鮮。但其他稍微靠譜的王朝,建立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總是會休養生息。老百姓盼望和平,希望過太平日子,新王朝的統治者只要給點Sunny,老百姓就綻開燦爛的笑容。亂極而治並不難,因此漢有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唐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連滿清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也有康雍乾近一百五十年的太平。這樣,創業時種種不堪會被掩飾起來。

    可晉朝的皇帝,做了些什麼呢?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如果按照一般的歷史規律,老百姓應該過幾天太平日子了吧?可西晉很快陷於內亂。從元康元年(291年),爆發了“八王之亂”,這場皇族內部的自相殘殺延續了十六年,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317年距離晉滅吳統一中國不到四十年,皇室和士族不得不南渡,半壁江山由胡人佔據,中原文化幾近淪亡。有人把西晉稱之為“中國最黑暗的王朝”,不是沒有道理的。

    舊王朝滅亡後,新朝建立只要局勢稍微穩定,就會為前朝修史。可《晉書》在晉朝滅亡兩百多年後,才由唐朝人來修。此間中國走進最長一段黑暗的隧道,南朝和北朝每個朝代都不長,而中原和江南之外,還有許多割據政權。統治者相互攻伐,你方唱罷我登場,哪有時間給前朝修史?等到唐朝建立後,天下太平,皇帝和大臣開始為晉朝修史,鑑於三百多年的大動亂,生靈塗炭,那麼對晉朝的奠基者和開國君主能有什麼好的評價?

    秦朝和隋朝雖然二世而亡,但這兩個朝代有著重要的制度建構貢獻,對中國影響甚巨。晉朝在制度層面也沒起過什麼歷史作用。

    晉朝建立不久就爆發手足相殘的皇族內亂,也是自找的。晉武帝司馬炎依靠世家大族而登上大位,因此對士族的力量十分警惕,自己透過“禪代”而取得皇位擔心“禪代”的故事重演,而且他認為曹魏政權被自家搞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於是,晉武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同宗子弟為王。泰始元年(265年),西晉建國之時,晉武帝分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為國;之後又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租稅。各封國的王一旦羽翼豐滿,他怎麼能對洛陽當皇帝的兄弟俯首帖耳呢?——都是司馬懿的後代,憑什麼你能當皇帝我就不能?

    可以說,晉朝皇族自相殘殺的遠因也是司馬懿、司馬昭父子種下的。父子兩人為子孫滅魏自代,處心積慮、步步為營做好諸種準備。深謀遠慮的司馬懿成功了,可是自己澆灌而長成大樹的新王朝,績效糟糕得一塌糊塗,還想後人給好評?怎麼可能呢。

  • 11 # 仁者厚德載物

    建立西晉王朝的司馬氏家族其實是被人為歧視與貶低了。

    由於三國演義的深入人心,人們往往喜歡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三華人物,而對取代他們一統天下的司馬氏家族非常輕視甚至敵視。

    所謂的得國不正是對司馬氏的苛求,隋朝的楊堅,唐朝的李淵,北宋的趙匡胤等同樣是透過篡位取得政權的,為什麼不指責隋朝唐朝北宋得國不正,偏偏只指責西晉得國不正?

    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是中國歷史上無可置疑的最仁慈的開國皇帝。

    在開國皇帝中,晉武帝司馬炎對被他征服的亡國之君是最仁慈的,曹魏的曹奐,蜀漢的劉禪,孫吳的孫皓都壽終正寢。

    而秦始皇嬴政派人燒死投降的齊王,劉邦對項羽窮追猛打置於死地,劉秀的對手王莽劉玄王郎公孫述劉永張步等大多死於非命,曹操殺害投降的呂布,楊堅屠殺北周皇帝與皇族,李淵不僅殺害隋朝傀儡皇帝楊侑,李密竇建德王世充薛仁杲李軌蕭銑李子通孟海公徐圓朗等群雄都被李淵殺害。趙匡胤為了霸佔花蕊夫人,也毒死了後蜀亡國之君孟昶。趙光義為了霸佔小周後,也毒死了南唐亡國之君李煜。朱元璋殺害陳友諒張士誠等對手,滿清殺害南明的全部幾個皇帝及明朝皇族,李自成張獻忠也被滿清殺害。

    而晉武帝司馬炎對開國功臣也是最仁慈的,他不僅沒有殺害功臣,連一般大臣都一個沒有殺。而秦始皇逼死宰相呂不韋,劉邦殺害韓信彭越英布臧荼陳豨韓王信等開國功臣,劉秀殺害鄧奉彭寵龐萌韓歆蔣橫李軼等功臣,楊堅殺害史萬歲等開國功臣,李淵殺害劉文靜趙文恪獨孤懷恩李仲文劉世讓等開國功臣,李世民殺害侯君集張亮李瑗李孝常李君羨王君廓羅藝盧祖尚等開國功臣,趙匡胤也殺害救命恩人張瓊。朱元璋更殺害開國宰相李善長等大多數開國功臣。

    晉武帝司馬炎也沒有殺害兄弟兒子等皇族,而秦始皇殺害了同母異父的兩個弟弟,漢武帝也殺害了皇后皇妃皇子等,唐太宗李世民就更加殘酷,不僅殺害大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還殺害十個侄子,囚禁父親李淵,後來還殺害弟弟李元昌兒子李佑等。

    晉武帝司馬炎在一統天下過程中也沒有屠城,而被很多人歌功頌德的曹操多次屠城。劉秀李世民等也曾經屠城。元世祖忽必烈更被稱為殺人最多的開國皇帝,至於朱元璋朱棣以及滿清努爾哈赤皇太極包括順治康熙的屠城及濫殺無辜更非罄竹難書。

    因此晉武帝司馬炎這樣雄才大略又非常仁慈的開國皇帝及開創的大一統西晉王朝,還有短暫的太康盛世,卻被後世嚴重輕視與低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人怎麼知道天上一天地下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