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虹攝庫爾斯克

    不光是殲-16,所有的在蘇-27戰鬥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型號,在這個位置都有一塊補丁,這塊補丁並不是說蘇聯飛機制造工藝不行,而是另有深意。

    大家注意看,在這塊補丁的後方,機身蒙皮微微凸起,有一個小小的炮口露了出來,這就是蘇-27戰鬥機系列中使用的那門30毫米的GSh-301-1航炮,即使是中國的殲-16,仍然使用這種航炮的中國產版本。

    GSh-301-1航炮是一種超輕量型單管單膛身管短後座原理的航炮,全裝備重量只有 50 公斤,射速達到1500-1800發/分鐘,威力也很大,因為其原型炮其實是BMP-2步兵戰車上面的30毫米機關炮。

    將機關炮佈置在機身上部,主要是希望翼身融合設計能夠避免航炮開炮後的廢氣被腹部的進氣道吸進去。而在航炮口的位置上“打補丁”,其實是用一塊耐高溫的金屬替換飛機機身的複合材料和鋁材,這樣能夠保證在航炮持續射擊產生的高溫影響下,機身不會出現變形或其他損傷。

    其實在很多國家的戰鬥機上,內建式航炮開口處都會有一塊耐高溫材料的!

  • 2 # 聯合防務

    這塊補丁非常顯眼也不好看,但沒辦法遮起來,因為它是為旁邊的機炮特別加強的,材料和其他機體部分不同,能不能和機體其他部分一樣刷上漆?當然能,但機炮一開火,這一塊就黑了,得重新噴漆,打一次噴一次,還不如不噴漆,這材料一擦就鋥亮。

    不僅是為了乾淨好看,而且這塊材料必須耐受機炮開火帶來的高溫,殲-16這塊材料的確面積更大一些,蘇-30MKK這一塊同樣有這補丁,但面積小很多。

    殲-10在設計的時候,巧妙地將機炮置於進氣道下方,前起落架左後位置,這就避免了在機身上打補丁,殲-10機炮設計位置非常好,腹部進氣的戰機就怕機炮開火的廢煙氣被吸入進氣道,但殲-10機炮離進氣口足夠遠,根本不會影響。蘇-27當時把機炮抗在右肩而不是隱藏在機體下方,打補丁就不可避免了。

    隱身戰機的機炮就更考究,隱身塗料機身上缺哪兒都不行,所以F-22,F-35都加裝一蓋板,射擊時開啟,同時擋住廢煙汙染,射擊完立刻關閉,保持機身天衣無縫。

    所以,五代隱身戰機的設計非常見功力,很多國家都想設計隱身戰機,大體外形都能模仿,但機炮,彈倉這些很難搞定,南韓,土耳其等都不得不弄成所謂“半隱身”,其實就是非隱身了嘛,最後咱們再猜猜殲-20有沒有機炮?機炮在哪裡?

    這紅框都是網友猜測機炮的位置,你認為呢?N

  • 3 # 紫龍防務觀察

    中國空軍列裝的主力對地攻擊機殲-16是在俄國攻擊機伊爾-28的基礎上改造的,擁有較高的速度和機動性,完成打擊後可以快速撤離或是充當殲擊機,但是在殲-16的側面,有一塊大面積的補丁,這塊“補丁”的用處,是在敵方遠端攔截雷達上形成較大的成像,誘騙敵軍攔截系統自動攔截,在遠距離上規避敵方的雷達,好為末端衝刺掃除障礙,是一種被動防禦模式,百試百靈,並非是外界流傳的技術原因。

    對於這種“補丁”,並非是殲-16所獨有,但是各國對於隱身塗料“補丁”的使用,基本都是在試驗階段,試驗類似敵方雷達系統的成像使用的,作為被動防禦手段使用,只此殲-16一家,對於攔截導彈來說,所有的戰鬥機都不希望被發現,但是殲-16則反其道而行之,透過巨大的偽裝缺口,使得地方的自動攔截系統在最遠的距離內被觸發,極大程度的使得地方進入混亂的境地,一邊殲-16完成對地打擊任務,並加入對空作戰。

    作為俄製伊爾攻擊機的仿製版,殲-16擁有很高的極限機動性,在規避攔截導彈、低空飛行方面有很大的優勢,透過在極限距離上,誘發地方的自動攔截導彈系統,使得敵方攔截導彈在最遠的距離上,就進行自動發射,這款“補丁”的效果是顯著的,任何一款攔截系統都能輕鬆的分辨出這是敵方戰機,在這種狀況下,殲-16的規避成功率高達百分之90,可以在敵方下一輪攔截導彈裝填的間隙,完成對地打擊任務後快速撤離,這種逆向思維可謂畫龍點睛之妙。

  • 4 # 赤焰噠噠噠

    仔細觀察一下你會發現,所有蘇-27的子子孫孫都有這個補丁,好好的塗裝突然缺了一塊是不是很醜?這塊補丁雖然影響顏值,其實大有用處的!蘇-27系列戰鬥機的這個位置是航炮,航炮炮口的機身位置,也就是題主所說的補丁其實是一塊沒有塗裝的耐高溫材料。蘇-27系列戰機採用的翼身融合設計,為了避免進氣道吸入機炮產生的廢氣而將機炮設定在了進氣道上方。說了這麼多的翼身融合設計,我來和大家嘮嘮,到底啥才是翼身融合。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會有四種阻力,分別是摩擦阻力,壓差阻力,干擾阻力和誘導阻力。其中翼身融設計就是解決干擾阻力的一種很棒的設計方法。在風洞實驗時發現,飛行器的各個部位分別試驗得到的阻力會小於這些部位組合成一整架飛機的阻力。這就說明一個問題,飛機的各個部分組合在一起以後,會互相干擾,從而產生的一種額外的阻力,也就是我所說的干擾阻力。翼身融合設計就是從機翼到機身平滑過渡,飛機的機翼和機身成為一個整體,最大限度減小了飛行器機身與機翼之間的干擾,提升飛機的飛行效能。類似於蘇-27這樣的,美國B-2轟炸機這樣的機身和機翼形成一個平滑的整體的就是典型的翼身融合飛行器。翼身融合設計有很多優點,可以增大機體內部空間,改善雷達反射特性,是目前世界戰鬥機設計的主流設計思想,很多優秀的戰鬥機都採用的翼身融合設計。說了這麼多題外話,現在回到正題。殲-16的機炮正好位於機翼與機身融合的過渡處,裝備的是一門俄羅斯GSH-301-1型的中國產版本,是一款30毫米超輕量型單管單膛身短後座原理機炮,全重只有50公斤。GSH-301機炮是蘇-27系列的專用機炮,不要看它名字裡有著輕量兩個字就小瞧它的威力,這個貨射速極快,精準度很高,開火的時候動靜賊大,150發的備彈根本撐不了幾秒鐘就沒了。因為機炮開火的時候是持續的,炮口的高溫會破壞掉炮口附近的機身表面塗裝,嚴重的時候甚至有可能會損壞機身的複合材料或者是鋁合金蒙皮。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俄羅斯的工程師粗暴的將這一塊地方去掉了原來的蒙皮,換上了一塊耐高溫的材料,十分有效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這塊位置老被炮口產生的高溫和煙霧燻黑,所以乾脆直接去掉了塗裝,燻黑之後,一擦,鋥亮,好看!其實俄羅斯的武器設計和生產雖然粗暴,但是其實解決了很多關鍵的問題,有著非常多優秀的產品!俄羅斯的產品一向一皮實耐用,效能優良著稱。像伊爾-76運輸機,航程遠,運力強,外面看起來其實沒啥,機艙裡面各種電纜橫七八豎。而美華人設計武器裝備也是精細無比,裡裡外外都弄的很美觀很精緻。我覺得我們研製武器應該將這兩種風格結合起來,既要像俄羅斯一樣簡單的思維解決複雜的問題,一塊補丁就解決了機炮炮口高溫,也要學會美國的精密,製造出更加優秀的武器!

  • 5 # 淡然小司

    題主確實很細心,殲-16戰機作為我們最優秀的戰機之一,確實是在右側座艙下面翼身融合處有一塊明顯顏色不同的蒙皮材料。但是我們要是仔細對照,會發現其他蘇-27系列的作戰飛機,包括蘇-30等都有這樣的設計。這是做什麼用途的材料,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呢?殲-16戰機

    原來,這是一塊蘇-27系列特有耐高溫材料。因為在這塊材料的下方就是一門航炮。在俄式蘇-27戰機上配備的是GSh-301-1航炮,而我們的殲-16也沒有改變這種設計,仍然使用GSh-301-1的中國產版本,已達到不改變原有的機炮佈局設計。紅圈為機炮的位置

    俄羅斯的GSh-301-1航炮是一種超輕量型單管單膛身管短後座原理的航炮,全裝備重量只有 50 公斤,射速達到1500-1800發/分鐘,威力巨大。在機炮開火時,通常都是連射,這樣就導致機炮會產生大量的濃煙,為了防止這樣的濃煙被吸入進氣道。前蘇聯的蘇-27設計專家,就在蘇-27的翼身融合上部設定了機炮,這樣的好處就解決有害氣體進入進入道的可能。殲-10戰機機炮在進氣道下側

    可是問題又出來了,機炮設定在翼身融合處。導致的機炮開火時,大量的高溫火焰會直烘烤或灼燒到機身蒙皮,無論是複合材料,還是鋁合金材料,最終會導致蒙皮材料的損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蘇-27的設計專家,乾脆就用了一個最直接辦法,也是最有效的辦法。被機炮燻黑的殲-16蒙皮

    那就是在機炮的炮火處更換一塊耐高溫的蒙皮,讓其能夠承受來自於機炮開火後的高溫火焰。而且這塊面板並沒有塗裝,原因就是塗裝後的蒙皮油漆也會因為高溫火焰的灼燒,而可能變色或者脫皮燃燒等。那麼幹脆就不用油漆塗裝了,免得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使被燻黑了,察一下也就乾淨了。正在為殲-11裝航彈的戰士

    那麼殲-16戰機同樣是脫胎於蘇-27系列戰機,同樣也沿用了這樣的機炮設計,那麼自然也要解決這個機炮火焰問題。沿用前蘇聯人的設計也不失為一種最有效的方法,能夠更好的解決問題。簡單,高效為何會棄之不用呢?更何況像殲-16這樣的非隱身戰機,根本不強調隱身設計,自然就沒必要在這塊問題上考慮的太多!

  • 6 # 偉大光榮正義

    Su27及其後續一系列衍生型號,在機身右側都安裝了一門30毫米航炮,這個閃閃發亮的部分,一般認為是耐高溫的合金材料,用來抵擋射擊時產生的炮口焰。

    實際上,別看毛子GSH-30-1航炮炮口看起來不大,口徑和威力在航炮屆裡還是數一數二的存在,炮口焰也比較壯觀(參考下圖米格29)

    因此,為了提高隔熱效果,也為了維護方便,這部分金屬板就直接不上漆了。

    另外,也有人認為,不上漆的好處之一是減輕了蒙皮表面的附面層效應,有利於提高冷卻空氣的流速。

    需要說明的是,Su27及其後續各種延伸型號的氣動外形略有差異,所以根據機型不同,這塊亮閃閃區域的形狀也有所不同。

  • 7 # 儒道之主

    殲16身上的這塊“補丁”指的是:位於機身右側,在座艙下面翼身融合處的一塊未經塗裝的航炮口耐熱材料。這塊“補丁”與機身其它地方的顏色相差極大,看上去就很“怪異”,給人的感覺就是“後補上去的”。實際上,並不是只有殲16戰鬥機打了“補丁”,蘇27系列及其發展型(比如蘇30等)身上都有這樣的一塊“補丁”,只是大小不一,稱得上是“家族特色”。

    這塊“補丁”的最大特點就是由耐高溫材料製成,它下面就是一門30mm航炮,“補丁”的作用就是:抵擋在航炮射擊過程中產生的炮口焰的燒蝕,並防止因射擊而產生的大量濃煙被吸入進氣道。雖然看上去很破,但它的作用可不小。眾所周知,殲16是由殲11(蘇27的中國產版)系列戰鬥機發展而來,並且參考了蘇30MKK戰鬥機。歸根結底,殲16與蘇30、蘇35一樣,都是蘇27戰鬥機的深度發展型,只是其發展方向略有不同而已,實際上都是“一家人”。

    殲16是中國第一款戰鬥轟炸機,雖然蘇35號稱是三代及其改進型戰鬥機中的最強者,但殲16在機載雷達、電子裝置方面都要強於蘇35,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具備真正與多目標作戰能力,可進行超視距攻擊,擁有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殲16雖然是源於殲11,但這並不是殲11的改進型,而是深度發展型。殲16繼承了殲11很多出色的地方,比如說在航炮設計上,殲16仍沿用了殲11的設計,只不過使用的是中國產版GSh-301-1型30mm航炮而已,備彈150發,裝於機身右側。

    GSh-301-1型30mm航炮的威力巨大,但重量卻很輕——每分鐘可達1500發以上的射速,全重不過50公斤左右。這塊“補丁”就是使殲16機身蒙皮免受航炮射擊產生的炮口火焰的灼燒,還可避免進氣道吸入濃煙。之所以沒有像其它部分那樣進行塗裝,原因很簡單:塗了也沒什麼用處。正常的塗層根本無法抗得住如此高溫的灼燒——要麼變色,要麼脫落,甚至是直接燒著了。最簡單、有效的措施就是沿用殲11的設計,也弄一塊“補丁”——省時、省力。

    航炮是戰鬥機最後的一種武器,但現代空戰追求的都是“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狗鬥”出現的可能性已經是越來越低了——視距外攻擊成為了戰場上最主要的作戰方式。正因如此,也就有了“航炮無用論”。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現在還無法排除出現“狗鬥”的可能性,但航炮在未來一定會被淘汰。殲16外掛點12個,載彈量12噸,航程遠、作戰半徑大,效能上絕對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所以,結合我軍的實際情況來說,殲16戰鬥轟炸機裝備中國產版GSh-301-1型30mm航炮,已經沒什麼太大意義了,不如將其取消!

  • 8 # 雛菊西瓜Peterpan

    那東西不是補丁,是一塊耐高溫合金蒙皮,有的沒有噴漆,保持了材料的原本顏色。其實世界上配備機炮的戰機在炮口位置基本都會有這麼一小塊特殊處理的地方,只是蘇俄式戰機從外面看比較明顯而已。下圖為殲-16戰鬥機,可以看到座艙下方機號後方那一塊銀灰色的地方,那就是炮口的耐高溫合金蒙皮。

    飛機的蒙皮材質通常為鋁合金、鎂鋁合金等,有的用複合材料碳纖維等等。機炮開火的時候廢棄溫度和爆轟氣流會比較厲害,甚至出現火焰,此時高溫廢氣和氣流會對蒙皮燒蝕破壞。為了防止這部分蒙皮受損,通常會用特殊的材料或底漆來替代這塊蒙皮。我們常見的蘇-27系列戰機配備GSh-301型30毫米航空機炮,該機炮炮彈裝藥量比較大,炮口火焰比較明顯,所以蘇-27/米格-29系列戰機炮口處的耐高溫蒙皮比其他戰機要明顯的多。殲-16本身就是蘇-27系列戰機,在這方面還是有許多共性的。

    其實不光是蘇系戰機,其他國家的戰機機炮的炮口周邊也都經過特殊處理,相關的蒙皮及零部件都是用耐高溫材料和特殊底漆,只是沒有蘇-27系列戰機那麼明顯而已。但是炮口周邊蒙皮和部件的特殊處理是必須要有的,否則不可避免的會造成變形甚至撕裂。比如下圖為為F-16、米格-29、Phantom2000和F-15機炮炮口位置,

  • 9 # 航空君

    殲-16是中國最新解密的一種SU-27發展型號,在中國的空中力量作戰機型中類似於引進的SU-30MKK型號,既有強大的空對空作戰能力,還得益於雙座構型及新型多功能的火控電子裝置,具備有力的空對地、空對海攻擊能力和一定的空中指揮能力,是名副其實的空中多面手。目前正在全速生產中,在近幾年開始大量裝備空軍部隊。

    為了執行這些任務,殲-16配備了各種空對空,空對地,空對海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火箭彈等各種武器,作為空中作戰的最後手段,當然還是在機身右側裝備了SU-27系列及殲-11系列一直裝備的30mm Gsh-30-1機炮。就在機身右側駕駛艙下方稍後有補丁的位置。該處蒙皮為金屬原色,是機炮發射防焰板。而且,因為殲-16和殲-11BS一樣,由於是雙座構型引起的空氣動力學原因,機炮發射時的火焰燒灼範圍比單座構型要大且高,所以雙座型號得防焰板面積明顯增高增大。戰鬥機機炮防焰板的作用,就是避免機炮發射時產生的高溫燃氣燒灼蒙皮和內部電子裝置。防焰板一般為大塊金屬材料,能夠迅速將熱量發散傳導開來,避免損壞一般由鋁製蒙皮和合金或符合材料這些非耐熱材料構成的機體結構。而且為了導熱效能更加,防焰板通常不塗色,展現為金屬原色,所以大家看上去會是一塊和其它位置格格不入的“補丁”。

    不過有意思的是,同樣時雙座構型的SU-30MKK多用途戰鬥機的機炮防焰板就是和單座類似的小面積,和殲-11BS和殲-16形成較大差異,具體原因不詳。

    這種金屬原色的結構,其實在很多戰鬥機的後機身發動機敢為部分也會採用。其中比較明顯的還是SU-27/殲-11系列,美國F-15也是這樣。在靠近噴口的上下表面都是裸露的金屬結構,沒有塗裝。

    而到了隱身戰鬥機時代,機炮內建,就得用另外的方法散熱了,或是乾脆取消機炮。這樣在F-22,F-35,殲-20這些隱身設計非常完善的機型上,就看不到這些補丁了。

  • 10 # 沐風談兵論道

    殲16的塗裝很好看,可是有軍迷們卻發現,殲16美中不足的是駕駛艙右側翼身結合處有一塊布丁錚光發亮,很是煞風景。那麼這一塊布丁是殲16設計的缺陷還是故意而為之呢?飛機尤其是軍用飛機,設計定型都是精中求精,所以殲16上的這塊補丁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殲16是蘇27的衍生型號,如果注意觀察蘇27和它的衍生型號,都會發現在相同的位置或大或小都有一塊布丁。其實這一塊補丁後面是殲16的航炮,可不要小看這塊布丁這是一塊耐高溫的合金材料。如果使用普通的機身材料的話,航炮發射會造成航炮前面的飛機塗裝一團烏黑。為了一勞永逸,就乾脆換了一塊耐高溫的金屬材料。

    殲16為了不改變原有的佈局,而採用的是和蘇27一樣的GSH-301-1航炮,這是一款50公斤重的30毫米超輕型單管短後座原理的航炮。射速最高可達1800發每分鐘,戰鬥機的航炮在發射的時候都會產生大量的濃煙,而如果航炮產生的濃煙進入發動機的進氣道,會造成發動機進氣量不足、進氣效率減低。進而影響飛機的飛行狀態,尤其是雙方近距離格鬥時,這種狀態更是致命的。蘇27或者殲16的航炮如果安裝在機翼下方,會使大量濃煙進入進氣道。為了不大量改動設計圖紙而將航炮移動到機翼的上方。而將航炮口前方的機身材料換成耐高溫的金屬材料。

    而如果加上這麼一塊補丁,影響飛機的美觀不說,也會使飛機的隱身效能大大降低。而加上那麼一塊補丁,會使飛機的雷達反射面大大增強。不過好在殲16並不強調隱身效能。而對於現在的5代戰機,像殲20和f22這類的隱形戰機,都追求的是機身一體化。

    就是為了減小雷達的反射面,提高隱身效能,飛機上的武器也是儘量能隱藏就隱藏。

  • 11 # 大志遠思想空間

    看得挺仔細!不一樣肯定有原因。一般情況下是這樣的,高溫的地方往往和其他地方不一樣,這也是戰鬥機的普遍規律。

    看看蘇27系列戰鬥機還有什麼地方和別的地方不一樣呢?最明顯的就是發動機了。看看蘇27,蘇30,這些戰鬥機的發動機都是深色的。這是因為發動機肯定塗的是不一樣的材料引起的影象。應該是耐高溫,同時掩蓋紅外,所以在人的肉眼中看的顏色是不一樣的。

    但是雷達和人的肉眼是不一樣的,雷達反射給雷達的電磁波和我們看到的可見光也是不一樣的。雖然他們都是電磁波,人的眼睛能看到的物體,雷達可能看不見,而雷達能看到的東西,人的肉眼也常常看不見。

    再看殲16右側的比較大的一塊區域,這裡的顏色比較黃,而不像其他地方的天空色,而這個顏色在地面是看不到的,只有俯視或者平行才能看到。其實這個地方是放航空炮的區域,航空炮一發射,有煙有霧有高溫,所以這個區域和別不一樣,其實是對雷達波的掩蓋。還是那句話,我們眼睛看到的雷達應該看不到,我們看到無所謂,只要雷達波不能發現,目的就達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人版《精靈寶可夢:大偵探皮卡丘》是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