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竊以為是對中國古代影響最大
6
回覆列表
  • 1 # 史海拾荒者

    個人非常推崇商鞅變法。

    商鞅在秦國的這場變法在當時的環境下可以說是非常成功非常徹底的,直接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從徙木立信開始變法到作法自縛,商鞅將一個政府威信不足的秦國變成一個人人懂法的法治國家,這個成就整個歷史上沒有幾個人能做到。雖然說變法過程中有很多不足,很多違反‘人權’的事情發生,並且在此後幾千年儒家當道,現在人讀到的歷史又深受儒生的影響,所以大多對商鞅的人性做出批判,但是很少有人懷疑這場變法的成功。

    至於說商君殘酷的,我只想說長痛不如短痛,以暴制暴是最有效快捷的手段。

  • 2 # 許多謙0768

    現存26篇的《商君書》又叫《商子》,這本書據傳是商鞅所作(也有學者持反對意見,認為這是集多名法家人物思想所編),這本書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在過去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歷代君王和準君王才能讀到。

    建國以後,這本封建社會的禁書,才廣泛被百姓所讀,最初公開講解這本書的人是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鮑鵬山,稱最黑不過《商君書》,用不到三萬個漢字就把封建君主治國手段闡述得頭頭是道,深刻到無以復加,而《商君書》所闡述的依法治國,集法家的醜陋和陰損之大成,《商君書》本身,就這麼成了空前絕後的“嚴刑峻法”。

    其實讀書最大樂趣是每個人都能產生不同的看法,特別是古文,要是拘泥於他人的看法去讀書,那就有點味同嚼蠟了,我們可以帶著批判的態度去吸收古人留給我們的民族文化遺產精華嘛,《商君書》中體現了:重本抑末,反對空談、革新變法思想、重農重戰思想和重刑少賞的思想等重要的法家思想內容。

    《商君書》內容分別是:第一篇更法、第二篇墾令、第三篇農戰、第四篇去強、第五篇說民、第六篇算地、第七篇開塞、第八篇壹言、第九篇錯法、第十篇戰法、第十一篇立本、第十二篇兵守、第十三篇靳令、第十四篇修權、第十五篇徠民、第十六篇刑約、第十七篇賞刑、第十八篇畫策、第十九篇境內、第二十篇弱民、第二十一篇御盜、第二十二篇外內、第二十三篇君臣、第二十四篇禁使、第二十五篇慎法、第二十六篇定分。

  • 3 # 山客Czm

    商鞅是中國歷史最早和很少有的成功改革者,他提倡法制、獎勵農墾,他的新法使列強時的秦國成為最富強的國家,從而一舉統一了六國,為中央集權制治國、作出了表率和歷史性的貢獻,據考證他的《商君書》是後人託他的名而寫的。

  • 4 # 左稻故事匯

    這個問題問得妙,極具現實意義。(不展開了,怕被查水錶)

    先簡單介紹下: 衛鞅,(衛華人,姬姓公孫氏。),秦國變法圖強的關鍵先生,強國大拿,當然沒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援,他也成不了事。史載:“鞅少好刑名之學”,及長,為魏相公叔痤所重,公叔痤去世時對魏惠王(就是孟子裡的梁惠王)進言:“公孫鞅少年奇才,可用為相。”又說“如不能用,則請殺之。”可惜魏惠王對此不以為然。▽大秦帝國中的少年奇才

    後來公孫鞅聽說秦孝公求賢遂攜李悝《法經》輾轉到秦,上帝道、王道、霸道三策。秦君選霸道為強國之本。公元前359年任左庶長,後為大良造。開始變法,其主要內容:“廢井田、開阡陌,行郡縣制(所謂百代都行秦政治,其來有自),獎勵耕織和戰鬥,行連坐之法。”十九年間秦國大治,公元前340年,秦軍敗魏國公子昂所統武卒,一舉結束了秦魏河西百年之戰,魏割河西地與秦。鞅因功封於商地十五邑。是為商鞅。▽國劇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把人物塑造成完人

    商鞅之法刻薄寡恩,除連坐外,尚有肉刑、大辟,鑿頂、抽肋、鑊烹等刑(光看看這些刑名,就問你肝不肝顫,況身受者乎?)。另軍功受爵制度,衝擊了舊貴族的利益。公元前338年,大靠山及堅定支持者秦孝公崩,贏駟即位,太傅公子虔(曾被商鞅施割鼻之刑)告商鞅謀反,商鞅逃回封地,發邑兵擊鄭,秦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文王處“車裂之刑”(不是五馬分屍),族滅。▽對刻薄寡恩之徒,總是語多褒美

    《商君書》歷來作者有爭議,一派認為是偽書(如郭沫若、劉汝霖等),一派認為確為商鞅所寫(呂思勉、譚獻等),另外一派認為其是商鞅遺著與其他法家的合編,灑家傾向於最後一種。短短三萬字的《商君書》文體多樣。《農戰》《開塞》《劃策》等篇為議論體,《徠民》篇運用了寓言,說明體有《墾令》、《靳令》、《境內》等篇,乃對政令的詮釋。辯難體有《更法》,透過辯難來闡述論點。《商君書》號稱天下第一禁書(以灑家觀之言過其實,試問難道《韓非子》和其他法家著作就不是了麼?)▽大毒草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其主講帝王之術,(還記得漢宣帝:“漢家自有制度,外示儒術內行王霸”,《商君書》即王霸術也。)把君主的治國手段娓娓道來。哪怕是細枝末節也闡述得淋漓盡致。除了道理也講辦法,真的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所謂“依法治國”,其“嚴刑峻法”集法家的醜陋和陰損之大成。

    《商君書》核心有二,毀商、弱民。弱民者馭民五術也,究其實質,商君書第一章即開宗明義為:“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想要國家強盛,就必須使百姓貧弱。因為富民會使百姓放縱,這是積弱的根源。只有貧弱才能讓百姓變得充滿侵略性。才會重視賞罰。有財產的人,就沒有必要用自己的性命為國家效勞。此所謂“民貧則力富”、“富則輕賞”。“力富則淫,淫則有蝨。民富而不用。”“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 意思是說百姓越屈辱,他們就越希望得到貴族的爵位,這樣以後就可以不受辱;越貧弱,就越希望當官以擺脫貧弱;越窮困,就越會受到重賞的利誘,為國家去做危險的事情(比如打仗)。

    又有言:“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 提倡君主應該敢於做讓百姓痛恨的事情,這樣百姓就會變弱;反之,如果君主一直聽百姓的,做百姓樂意的事情,百姓就變得更強了。 因為“民之所樂民強,民強而強之,兵重弱。民之所樂民強,民強而弱之,兵重強。” 意思就是說如果民強,則都不願意當兵了,軍事就會弱。而民弱則軍事強。

    又所謂毀商者,在於主張禁止糧食貿易,商人和農民都不得賣糧,甚至連為商業貿易和人口流動服務的旅館業也予以剷除。民眾被禁錮在土地上,無法獲得也不需要獲得知識更新,只能成為君主的生產工具。

    行筆至此,所有中國式困惑都可以得到解讀。為何歷代帝王均重農抑商?為何土地一直國家所有?為何一直做不到法制而是人治大行其道?為何民眾不沒有話語權?為何文字獄在中國大行其道?為何華人勤勞而不富有?為何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和民眾的生活改善無關?為何現代科技文化不可能率先出現在中國?

    《商君書》或者說法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識,其根源在於愚民。儒家也說:“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但如果讓百姓可以透過學習知識,充分地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國家,才是真正的強盛國家。由此可見《商君書》下後世《國富論》何止一籌。

    法家思想固然在歷史上有其地位和必要性,但對當代社會來講,早已過時早該淘汰了。然而以中國的現實環境來說真能淘汰麼?

    套用杜牧阿房宮賦的一段話來收尾:“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但願天佑中華……

    為何眼裡總是飽含熱淚,因為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 5 # 歷史醫生孔老大

    商鞅並非變法,而是復辟。由封建社會向原始社會復辟。1、天下由一統。2、公有制。3、驅商歸農。4、畫地為牢。5、公社化。6、配給經濟。7、反市場。歷史上的革命很難成功,而復辟卻很容易成功。為什麼?因為邪惡和愚昧是親哥倆。

  • 6 # 馳騁歷史的騎士

    《商君書》也稱《商子》,現存26篇,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商鞅及其後學的著作彙編。《商君書》的具體內容我們可以從商鞅變法中看到端倪。“商鞅變法”不僅給秦國,乃至給中國曆代王朝產生深遠影響。比如獎勵耕戰、輕罪重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郡縣制。這些政策雖然有眾多弊端,但能夠綿延兩千多年就能夠看出《商君書》對歷代統治者的影響。

    法家另一位集大成者韓非的法術勢思想同樣給歷代君主產生了深遠影響。法是法律,是用來統治全體人民的工具。而術是君主駕馭群臣,用陰謀的手段考察群臣的手段,用術愚弄臣民。勢是權勢,是君主所掌握的生殺予奪的權力,是君主運用法和術的前提。

    秦朝是以法家為立國之本的,秦朝之後的朝代紛紛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但是國家政策還有許多商鞅變法的影子,比如重農抑商、連坐法、獎勵耕戰、郡縣制,而歷代君主也多數熱衷於用法術勢統治君臣。

    所以秦朝之後雖然只提儒家思想,但暗地裡一直都有法家的影子,也許《商君書》一直是統治階級的必修課。

  • 7 # 節度使95

    看到這問答趕著把這篇改出來了。中華文明解讀裡的商鞅篇,題主所問在一體分析了。

    “儒通天地,大道統陰陽。儒導民取勢,人定決勢。秦國崛起一統天下不是偶然,春秋時期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三十九年先後滅掉西方12個國家,開地千里,為四百年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秦孝公(前381-前338)出生前秦國經歷了自秦厲共公起的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孝公繼位時21歲,下達《求賢令》,衛國公孫鞅在公叔痤死後便攜帶李悝(音虧)的《法經》投奔秦國。

    商鞅(前395-前338)見秦孝公,先說王道再說霸道最後談富國強兵之策,此時“孝公大喜”。什麼樣的決策者就會選什麼樣的輔助人,因為有孝公才有商鞅變法,想要改變的是孝公。秦國承平日久,從穆公到孝公的兩百五十年間將兵官民日漸驕奢淫逸,孝公已經意識到不改革即亡國。從兩人見面就能看出孝公很有主見,並不是別人能忽悠的。孝公用商鞅是因為商鞅論管理有行動方案,道下行術、術能實際運用才有意義。

       《更法》是商君書的第一篇,也是商鞅變法的精髓所在,變法因時因勢!不以先王成法為拘束。後人不斷的詆譭商君書,無非是當管理思維陷入困境的時候總有人把李斯主張的強權威壓拿出來用,時勢不同怎麼能照搬呢?此一時彼一時,資源狀況和人民體質、思維狀況都有區別。商君變法的精髓在變字,不是強權威壓。變法調整價值觀以摶國力,是為大一統作準備工作。

        《更法》首句“孝公評劃”說明由決策者主持改革會議,孝公的開場白:“代立不忘社稷,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議我。”意思我想變法阻力太大,想找人背鍋。商君,“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感恩聖人廣開民智,教諸弟子以行證言證思,但有如商鞅研究管理之道的人便以行證為追求。此篇中商鞅用人稱代詞:臣、君、引例用聖人,以利民不循禮堅定孝公的信心,指出“居官”保位才守成,“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反方錯誤在理解“因民而教”是不勞而成,而教是價值觀引導,在於勞心用思維更甚;結句“遂出《墾草令》”。

        《墾令》是商君書第二篇,首句“無宿治,則邪官不及為私利於民,而百官情不相稽。”說明變法是為吏治。自己讀商君書才知道商鞅與傳說中的奴役人民不一樣啊!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頒佈《墾草令》拉開全面變法的序幕:“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商鞅助秦孝公改革,重農抑商,重塑價值觀、提高農本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對官吏特權階層統一稅制。變不變法是以決策者思維為持守!沒有孝公就沒有商鞅。

      《墾令》以反腐為安民強國之舉拉開變法的帷幕:邪官不及私利則民心平,不貴學問又不賤農、安民定國;嚴守刑罰再加戶籍管理,任人配以資源引導價值觀念變更。因為官方管理機構龐大故敗民本,商無暴利則民以農本;均賦。“百縣之治一形”與戶籍登記制是在為始皇帝統一天下作基礎資料準備工作,準確的人口資料是和各項戰略決策的依據。變法因時,此篇思維換成現在的社會狀況來解讀:愚民換成教民博學多識、提升自主思維能力,國家將資源分等掌握、一體配置,不依慧辯、實幹為政,“官屬少而民不勞”,何時都是一篇反腐為治的好文章。此文關鍵詞:官,民,農,商。商君在令中稱孝公“上”。

       《農戰》中心思想:“巧言虛道此謂勞民”,治國察要在實幹,統一價值觀於不淫於言,則民樸;“國以十治者,國必削”、不能以教代治,教化為用、法禮並行,國力摶。其中有句“今上論材能知慧而任之,則知慧之人晞主好惡,使官制物以適主心”,告誡不以個人好惡改變大政,決策者定心方有常行!其時孝公或有反覆,或者是商君為堅定孝公改革的決心才有此句。從此文能推斷當時改革之前的民風,教化尚虛言,管理尚空談,所以亟需建制依度嚴格執行。

       《去強》不合商君的價值觀。因《更法》中商君言“法為愛民禮所以便事”是追求平等一體的管理;且此文中政即法,又強又削語言矛盾、價值觀混亂;前兩段“國”字意一釋為決策者一釋為國,商君只稱孝公“上”;此文不是商君所書。但追求管理的效率和“金粟兩生,倉府兩實”至國強,沒毛病。《說民》也不是商君寫的,能說出“禮樂淫佚之徵也”只能是平六國時為統戰工作所作。《算地》是商君所書也符合當時的情勢:決策者要注意“數者,臣主之術,而國之要也”,請抓數字用於決策;“臣請語其過:夫治國舍勢而任談說,則身修而功寡”,此文應距變法開場時間不長,貴族尚辯之風未絕;刑為禁邪、賞為助禁,“臣得盡其力,而主得專其權”專權為一心用力開大統一。

       《開塞》論王道:“賢者立中正,設無私”;“王道有繩”,“民之生:不知則學,力盡而服”、“故以知王天下者並刑”,後人謂商君喜歡愚蠢的人民,但其實商君是要禁談說用實幹興邦,談說、以談取悅!商君說自己認為“刑者,義之本也”,刑為去奸、賞則止過,對奸者嚴刑就是有法必依、違法必糾,這是為治的大道。《壹言》是商君變法初期所作,“慎法、察務,歸心於壹而已矣”,此文是《農戰》的引申篇。

     另《錯法》實為措法,“地誠任,不患無財;民誠用,不畏強暴。德明教行”,教民以誠為本,以民為本。商君不是嚴刑為治的法家,侍上恭謹不媚,論說簡潔。《商君書》裡凡用明主、聖君、寓言、違背聖人之道的文章都是後人偽名所作。從商君在魏國不得志,為實現理想投奔秦國,到其後被惠文王所殺,此後被黑多年也沒一句是說他貪腐的。說明一個想踐行平等義行的人,是以人民的利益至上的人。

    商鞅不是因變法侵犯舊俗貴族利益和將權見罪於惠文王,呂氏春秋記“公孫鞅因伏卒與車騎以取魏公子卬。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孫鞅之行,欲加罪焉”。魏公子原與商鞅交好,商鞅以國利大於私利設伏殺了魏公子,但破魏有功、公私之間很難算清,所以我們知行之間值得深思慮義而動。既已見疑於君又不如與先君相得,公元前338年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後將商鞅五馬分屍。值新君用人之際,殺一功大且見疑的商君收人心是值得的。到此秦已變法二十二年,價值觀更新完成,繼續以變法為旨強國。” ――《因果決策》(八)中華文明解讀 ,嗯版權自有,無慮。

  • 8 # 螢火蟲148092406

    商鞅是當時改革者,以後是呂不韋。呂不韋是商人,為了治理國家,把寫好國策掛到城牆上說,誰要改進一句話。一字償千金,一字值千金成古典。

  • 9 # 戒榮耀的歷史官

    題主在提問的同時,聲明瞭一句:“竊以為是對中國古代影響最大”。

    這句話和題目都不恰當。

    ↑商鞅變法影響深遠↑

    首先,《商君書》確有其書,可是作者到底是不是商鞅,史學界爭論很大。

    正反雙方陣營都有歷史大家,認為這本書是偽書的,有郭沫若,黃雲眉,劉汝霖等人,認為這本書就是商鞅寫的,支持者則有呂思勉等大牛。

    這本書作者究竟是誰,倒也沒那麼要緊,書本的內容記載了商鞅的一些言行,以及商鞅的法家思想,其中一部分史實,發生在商鞅死後,可見,此書全本必然有部分內容是後人所補。

    此書理論和具體操作措施兼備,可以幫我們很好的瞭解商鞅時期法家的思想。

    用現代眼光來看這本書,可以把它當做古代版的“科學管理法”(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勒於1900年左右創始)。

    ↑對商鞅或者泰勒而言,人就是機器,是社會的零件↑

    商鞅等法家巨擘們的政治目標——把國家(秦國)打造成一部高效的戰爭機器。

    在《商君書》這本書裡,系統的提出了理論和方法論,其核心思想大致有以下兩個:

    以農養戰是根本

    嚴刑峻法是手段

    想盡一切辦法刺激農業生產,在當時農業技術條件的限制下,能夠增加農業產出的方法不外乎兩個:農民越多越好;耕地越多越好。

    ↑《商君書》存書不全↑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此書中的卷一,卷二,基本都在談這兩個方面:農民與地。

    卷一中《更法第一》,變法前夕商鞅與甘龍、杜摯在秦孝公面前圍繞變法展開的一場爭論。

    這是在為變法奠定輿論準備,非常關鍵的一步,類似我們改革開放前,先透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進行思想解放,輿論鋪墊。

    《墾令第二》,提出了二十種重農抑商、開墾荒地的法令及法令的意義、理論根據和實行後的效果。這些措施影響極為深遠。

    比如其中有這麼幾條——禁止農民購買糧食,迫使他們必須種糧食以謀生路;

    實行愚民政策,讓農民們與知識隔絕,不要有非分之想,老老實實世世代代耕地務農就好;

    抑制商業,甚至還停止了所有影響農業生產的娛樂活動……

    凡此種種,就是為了強化農業生產,提高糧食產量,以支援軍隊四處征戰。

    《農戰第三》,闡述重農、重戰的重要性。

    《去彊第四》,提出“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彊”,意思就是國家把以對善人的寬大來治理奸惡的人民,國家必然陷入動亂,衰落。而如果國家以對付惡人的謹慎來治理善民,國家才可以穩定強大。

    ↑商鞅的結局讓人唏噓↑

    看得出,商鞅法家的思想基礎是人性本惡,預設人性總是想幹壞事,所以要嚴刑峻法,制度保證。

    卷二包括《說民第五》,《算地第六》,《開塞第七》,講到了如何治理老百姓,治國要規劃利用全國的土地,實行以地養戰的政策。還提到打壓國內說客、隱士、遊俠、手工業者及商人和重刑輕賞。

    另外三卷,也是千變不離其宗,無非是更加細緻的講解治理百姓,駕馭群臣,以及規劃土地,增強軍事作戰能力等措施。

    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瞭解到——法家的思想要走在現實之前,商鞅從魏國跑到秦國推行變法時,他的政治思想已經完全成熟,而秦國當時恰好是得天獨厚的一塊“政治試驗田”。

    ↑商鞅變法背後的男人——秦孝公↑

    秦國有一心變法的秦孝公提供政治支援,他在位長達24年,為商鞅政策的完整推行提供了政治條件。

    秦國當時是六國中很弱勢的國家,也比較貧窮,這其實反而利於商鞅變法推動,畢竟,富強是看得見的,當老百姓們看到國家富強,肚子又能吃飽,還能透過打仗立功掙得前途,就自然而然成為商鞅變法的支持者。

    秦國舊貴族一度是商鞅變法的利益受損者,但隨著秦國強大,地盤擴張,這些貴族又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財富與利益。

    所以,商鞅死,而新法猶在,《商君書》裡的思想,也憑藉書中的文字,永存歷史之林。

    儘管時代變遷,《商君書》裡面的許多思想逐漸變得陳腐,再也登不上歷史舞臺,但受它啟發而變種的法治思想,至今仍有跡可循。

    《商君書》在《漢書》中共錄有二十九篇,現在僅存二十四篇(另有兩篇有目無文),能流傳至今,已是難能可貴,其史料價值,不言而喻。

    但要想從中學習用以致事的現代法學知識,還是別浪費這個時間,不如去讀讀托克維爾,約翰·洛克等人的著作。

  • 10 # 使用者67724358697

    曾輔修過法律,讀過《商君書》原著的路過。

    作為法家學派,《商君書》的確是一本很多問題有獨到見解的文獻。

    然而,已經被人曲解過多,以訛傳訛,以至於偏離本意,面目全非。最典型的例子,如網上流傳甚廣的“馭民五術”。

    在《商君書》中,商鞅從未有此表述。

    眾所周知,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某些人拿著商鞅的大旗四處招搖撞騙。此人無恥與齷蹉至極,非我族類,其心必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手如何在市區開車!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