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傳吧

    牛頓與愛因斯坦不必說,而唯一可以進入這個前十榜單的華人,則是楊振寧

    https://www.toutiao.com/i6621417358806221319/

    楊老先生的宇稱不守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其最高成就也許應該是在規範場的研究成果

  • 2 # 歐陽森

    從現在往後算,發現物理定律的人都可以。如斥力定律,粒子的亞夸克結構式,四條味變振盪通道,徐寬定律,熵減定律,宇宙存在的四大基石,牛頓定律,亞夸克禁閉定律等等。

  • 3 # 靈遁者國學智慧

    導讀:本文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旨在幫助大家瞭解物理宇宙科普知識。

    第五名:玻爾

    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丹麥文: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大學碩士/博士,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曾獲丹麥皇家科學文學院金質獎章,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玻爾透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他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我多說一句:單單一個哥本哈根學派創始人,就足以傲視群雄!! 哥本哈根學派,不是哈根達斯學派!吃貨們注意了。呵呵,不要笑,還真有人弄混了!

    第六名:普朗克

    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文: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享年89歲),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

    且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他因發現能量量子化而對物理學的又一次飛躍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1874年,普朗克進入慕尼黑大學攻讀數學專業,後改讀物理學專業。1877年轉入柏林大學,曾聆聽亥姆霍茲和基爾霍夫教授的講課,1879年獲得博士學位。1930年至1937年任德國威廉皇家學會的會長,該學會後為紀念普朗克而改名為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我多說一句:很多知道我還彙編一本《相觀天下》,是看相的。那麼什麼樣的是聰明的。今天揭秘了! 從普朗克開始一直往上看,你能總結出什麼? 很明顯,看額頭,看腦門。都是高,都是亮,都是大。 其實從生物角度也是有道理的,腦容量大,健康,所以聰明!

    還有一點,差點忘了透露:眼神!眼神! 腦門高,還得神亮! 神昏則疲。

    第七名:法拉第

    邁克爾·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出生於薩里郡紐因頓一個貧苦鐵匠家庭,僅上過小學。1831年,他作出了關於電力場的關鍵性突破,永遠改變了人類文明。

    邁克爾·法拉第是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的學生和助手,他的發現奠定了電磁學的基礎,是麥克斯韋的先導。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發現電磁感應現象,並進而得到產生交流電的方法。1831年10月28日法拉第發明了圓盤發電機,是人類創造出的第一個發電機。

    由於他在電磁學方面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電學之父”和“交流電之父”。

    我多說一句:我多說的這一句,你們可能會噴我,但我無所謂。法拉第小學文化,從民科起家!還是上面那位名叫麥克斯韋先生的老師。法拉第擅長實驗,首次提出場的概念。他的學生正好擅長數學!麥克斯韋真正做到了超越了老師! 超越老師,才是對老師最大的尊敬! 此話沒毛病,在各國都是!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電子版在淘寶有。

    第八名:卡文迪許

    亨利·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1731年10月10日——1810年3月10日),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1731年10月10日生於撒丁王國尼斯。1742—1748年在海克納學校讀書。1749—1753年期間在劍橋大學彼得學院求學。在倫敦定居後,卡文迪許在他父親的實驗室中當助手,做了大量的電學、化學研究工作。他的實驗研究持續達50年之久。1760年卡文迪許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成員,1803年又被選為法國研究院的18名外籍會員之一。

    1810年3月10日,卡文迪許在倫敦逝世,終身未婚。

    我多說一句:他是富二代,不缺錢。王思聰都沒有他有錢,但他好像對女人不感興趣。打了一輩子光棍!他第一個測出地球的質量。上過高中的,都接觸過這個人。扭秤實驗! 還記得嗎?

    第九名:費曼

    理查德·菲利普斯·費曼(英文原名: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享年69歲),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理查德·費曼,高中畢業之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最初主修數學和電力工程,後轉修物理學。193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1942年6月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與高中相識的戀人艾琳結婚。1942年,24歲的費曼加入美國原子彈研究專案小組,參與秘密研製原子彈專案“曼哈頓計劃”。1945年艾琳去世。“曼哈頓計劃”結束,費曼在康奈爾大學任教。1950年到加州理工學院擔任托爾曼物理學教授,直到去世。

    提出了費曼圖、費曼規則和重正化的計算方法,這是研究量子電動力學和粒子物理學不可缺少的工具。費曼還發現了呼麥這一演唱技法,曾一直期待去呼麥的發源地——圖瓦,但是最終未能成行。 他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第一位提出奈米概念的人。

    我多說一句:去看看費曼的愛情故事,你不流淚,就不懂愛!

    費曼曾深情地寫道:“親愛的,你就像是溪流,而我是水庫,如果沒有你,我就會像遇到你之前那樣,空虛而軟弱。而我願意用你賜予我的片刻力量,在你低潮的時候給你撫慰。”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白熱化,費曼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每次看到丈夫那瘦削的臉龐,艾琳都會心疼地問:“親愛的,能不能告訴我,你到底在做什麼工作?”每次,費曼總是一笑:“對不起,我不能。”

    1945年6月16日,她【艾琳】永遠的閉上了眼睛,那時他們結婚才三年,離第一次核爆炸只有一個月了。彌留之際,她用微弱的聲音對費曼說:“親愛的,可以告訴我那個秘密了嗎?”費曼咬了咬牙:“對不起,我不能。”

    第十名:狄拉克

    保羅·狄拉克,OM,FRS(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並對量子電動力學早期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曾經主持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並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度過他人生的最後十四個年頭。

    他給出的狄拉克方程可以描述費米子的物理行為,並且預測了反物質的存在。

    1933年,因為“發現了在原子理論裡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薛定諤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埃爾溫·薛定諤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多說一句:說到這裡,我其實多說了10句了。 狄拉克活著從不為金錢和享受,他喜歡一個人研究這個世界! 他的精神可以稱為最純淨的靈魂!

    第十一名: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

    ,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瞭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我多說一句:本來沒有第十一名。因為楊振寧的名字確實不是物理學中提到最多的名字。主要是量子力學方面的貢獻。但你們真的要尊重這個人,他的貢獻是劃時代的。將來他的名字被提到的次數,會讓我們吃驚。

    第一名:伽利略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義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 。伽利略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歷史上他首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融匯貫通了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三門知識,擴大、加深並改變了人類對物質運動和宇宙的認識 。伽利略從實驗中總結出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等。從而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的許多臆斷,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反駁了托勒密的地心體系,有力地支援了哥白尼的日心學說。

    他以系統的實驗和觀察推翻了純屬思辨傳統的自然觀,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因此被譽為“近代力學之父”、“現代科學之父”。其工作為牛頓的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

    我多說一句: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喜歡他的眼神!

    第二名:牛頓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定律》裡,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併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透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援,並推動了科學革命。

    在力學上,牛頓闡明瞭動量和角動量守恆的原理,提出牛頓運動定律。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並基於對三稜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並研究了音速。

    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式的零點,併為冪級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我多說一句: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喜歡他的眼神。但是想問他一個問題:“終身不婚,是種什麼體驗?”!

    第三名: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享年76歲。猶太裔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我多說一句:他說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我深信不疑。但這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相對論”。

    第四名:麥克斯韋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經典電動力學的創始人,統計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1831年6月13日生於蘇格蘭愛丁堡,1879年11月5日卒於劍橋。

    1847年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畢業於劍橋大學。他成年時期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大學裡當教授,最後是在劍橋大學任教。1873年出版的《論電和磁》,也被尊為繼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之後的一部最重要的物理學經典。麥克斯韋被普遍認為是對物理學最有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沒有電磁學就沒有現代電工學,也就不可能有現代文明。

    我多說一句:他的數學天賦,第一次讓很多人嫉妒。不仔細看,有點馬克思的感覺。 下次遇見大鬍子,都得注意留心。

    摘自獨立學者靈遁者書籍《變化》。

    看看其他網友給出的排名。

    世界十大傑出物理學家是人們根據物理學家對世界的貢獻而選出的十個傑出代表。

    牛頓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3.1.4-1727.3.31)——英格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裡,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不過現在人們仍不知道萬有引力等力的作用機制。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併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3.14-1955.4.18)——美籍德裔猶太人,舉世聞名的物理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係”、鐳射的提出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振動的粒子)——不擲骰子的上帝。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麥克斯韋

    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1831.06.13-1879.11.5)——19世紀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麥克斯韋主要從事電磁理論、分子物理學、統計物理學、光學、力學、彈性理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電磁場理論,將電學、磁學、光學統一起來,是19世紀物理學發展的最光輝的成果,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綜合之一。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這種理論預見後來得到了充分的實驗驗證。他為物理學樹起了一座豐碑。造福於人類的無線電技術,就是以電磁場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玻爾

    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麥物理學家。他透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玻爾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哥本哈根大學科學碩士和博士,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曾獲丹麥皇家科學文學院金質獎章,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榮獲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亨利·卡文迪許

    亨利·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又譯亨利·卡文迪什,1731年10月10日—1810年2月24日),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他首次對氫氣的性質進行了細緻的研究,證明了水並非單質,預言了空氣中稀有氣體的存在。將電勢概念廣泛應用於電學,並精確測量了地球的密度,被認為是牛頓之後英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在卡文迪許漫長的一生中,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其中,他是分離氫的第一人,把氫和氧化合成水的第一人。由於卡文迪許在化學領域的傑出貢獻,後人稱他為“化學中的牛頓”。卡文迪許在物理學上最為人推崇的重大貢獻之一,是他在年近70歲時完成了測量萬有引力常量的扭秤實驗,從而使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不再是一個比例性的陳述,而成為一項精確的定量規律,引力常量的測定也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可靠性提供了最重要的實驗佐證。

    伽利雷·伽利略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將定量分析引入物理學,愛因斯坦認為是他開創了近現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著名實驗,從此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他創制了天文望遠鏡來觀測天體,他發現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並親手繪製了第一幅月面圖。先後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太陽黑子、太陽的自轉、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等等。這些發現開闢了天文學的新時代。

    理查德·費曼

    理查德·費曼(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費曼是十九世紀末,俄羅斯和波蘭猶太人移民到美國的後裔。美國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提出了費曼圖、費曼規則和重正化的計算方法,是研究量子電動力學和粒子物理學不可缺少的工具。費曼還發現了呼麥這一演唱技法,曾一直期待去呼麥的發源地-----圖瓦,但是最終未能成行。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也是第一位提出奈米概念的人。

    狄拉克

    保羅·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8.8-1984.10.20)——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並對量子電動力學早期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曾經主持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並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度過他人生的最後十四個年頭。他給出的狄拉克方程可以描述費米子的物理行為,並且預測了反物質的存在。

    1933年,因為“發現了在原子理論裡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薛定諤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埃爾溫·薛定諤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馬克斯·普朗克

    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全名: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語: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量子論、量子理論)重要創始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之一。普朗克早期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熱力學。因發現能量量子而對物理學的進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普朗克的另一個鮮為人知偉大的貢獻是推匯出波爾茲曼常數k。他沿著波爾茲曼的思路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得出波爾茲曼常數後,為了向他一直尊崇的波爾茲曼教授表示尊重,建議將k命名為波爾茲曼常數。普朗克的一生推匯出現代物理學最重要的兩個常數k和h,是當之無愧的偉大物理學家。1929年與愛因斯坦共同獲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邁克爾·法拉第

    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生於薩里郡紐因頓一個貧苦鐵匠家庭,僅上過小學。1831年,他作出了關於電力場的關鍵性突破,永遠改變了人類文明。[法拉第和威廉·休艾爾發明了許多如“電極”、“離子”等耳熟能詳的字。邁克爾·法拉第是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的學生和助手,他的發現奠定了電磁學的基礎,是麥克思韋的先導。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在電磁學方面做出了偉大貢獻。法拉第發明的是第一臺發電機,是第一臺使用電流將物體運動的裝置。雖然裝置簡陋,但它卻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發電機的祖先。

    羅伯特·胡克

    羅伯特·胡克,英國科學家,又譯羅伯特·虎克,英國博物學家,發明家。1635年7月18日生於英國懷特島的弗雷斯沃特村,1703年3月3日卒於倫敦。在物理學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彈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在機械製造方面,他設計製造了真空泵,顯微鏡和望遠鏡,並將自己用顯微鏡觀察所得寫成《顯微術》一書,細胞一詞即由他命名。

    在新技術發明方面,他發明的很多裝置至今仍然在使用。除去科學技術,胡克還在城市設計和建築方面有著重要的貢獻。但由於與牛頓的爭論導致他去世後少為人知。胡克也因其興趣廣泛,貢獻重要而被某些科學史家稱為“倫敦的萊奧納多(達芬奇)”

    胡克是17世紀英國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力學、光學、天文學等多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所設計和發明的科學儀器在當時是無與倫比的。他本人被譽為英國的“雙眼和雙手”。

    在光學方面,胡克是光的波動說的支持者。1655年,胡克提出了光的波動說,他認為光的傳播與水波的傳播相似。1672年胡克進一步提出了光波是橫波的概念。在光學研究中,胡克更主要的工作是進行了大量的光學實驗,特別是致力於光學儀器的創制。他製作或發明了顯微鏡、望遠鏡等多種光學儀器。

    胡克在力學方面的貢獻尤為卓著。他建立了彈性體變形與力成正比的定律,即胡克定律。他還同惠更斯各自獨立發現了螺旋彈簧的振動週期的等時性等。他曾協助玻意耳發現了玻意耳定律。他曾為研究開普勒學說作出了重大成績。在研究引力可以提供約束行星沿閉合軌道運動的向心力問題上,1662年和1666年間,胡克做了大量實驗工作。他支援吉爾伯特的觀點,認為引力和磁力相類似。

    1664年胡克曾指出彗星靠近太陽時軌道是彎曲的。他還為尋求支援物體保持沿圓周軌道的力的關係而作了大量實驗。1674年他根據修正的慣性原理,從行星受力平衡觀點出發,提出了行星運動的理論,在1679年給牛頓的信中正式提出了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觀點,但由於缺乏數學手段,還沒有得出定量的表示。

    亨利·卡文迪許

    亨利·卡文迪許(1731年10月10日——1810年3月10日),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1731年10月10日生於撒丁王國尼斯。1742—1748年在海克納學校讀書。1749—1753年期間在劍橋大學彼得學院求學。在倫敦定居後,卡文迪許在他父親的實驗室中當助手,做了大量的電學、化學研究工作。

    他的實驗研究持續達50年之久。1760年卡文迪許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成員,1803年又被選為法國研究院的18名外籍會員之一。 1810年3月10日,卡文迪許在倫敦逝世,終身未婚。

    卡文迪許在熱學理論、計溫學、氣象學、大地磁學等方面都有研究。1798年他完成最後的實驗時,已年近七十。在物理學上他最主要的成就是透過扭秤實驗驗證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確定了引力常數和地球平均密度。卡文迪許驗證萬有引力定律的實驗採用自己設計的“扭秤”為工具,後人稱為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

    卡文迪許在室外用望遠鏡觀測扭秤卡文迪許在電學上進行了大量重要而不為人知的研究。他在1777年向皇家學會提交論文,認為電荷之間的作用力可能呈現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關係,後來被庫侖透過實驗證明,成為庫侖定律。

    他和法拉第共同主張電容器的電容會隨著極板間的介質不同而變化,提出了介電常數的概念,並推匯出平板電容器的公式。他第一個將電勢概念大量應用對電學現象的解釋中。並透過大量實驗,提出了電勢與電流成正比的關係,這一關係1827年被歐姆重新發現,即歐姆定律。卡文迪許對電學的研究基本都沒有發表,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的最後五年致力於對卡文迪什個人實驗記錄的整理,於1879年出版了麥克斯韋註釋的《卡文迪許的電學研究》 ,卡文迪許在電學上成果才使世人知曉。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1818年12月24日—1889年10月11日),出生於曼徹斯特近郊的沙弗特,英國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由於焦耳在熱學、熱力學和電方面的貢獻,皇家學會授予他最高榮譽的科普利獎章。

    後人為了紀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單位命名為“焦耳”,簡稱“焦”;並用焦耳姓氏的第一個字母“J”來標記熱量以及“功”的物理量。焦耳在研究熱的本質時,發現了熱和功之間的轉換關係,並由此得到了能量守恆定律,最終發展出熱力學第一定律。國際單位制匯出單位中,能量的單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和開爾文合作發展了溫度的絕對尺度。他還觀測過磁致伸縮效應,發現了導體電阻、透過導體電流及其產生熱能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常稱的焦耳定律。

    無論是在實驗方面,還是在理論上,焦耳都是從分子動力學的立場出發,進行深入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在從事這些研究的同時,焦耳並沒有間斷對熱功當量的測量。

    在去世前兩年,焦耳對他的弟弟的說,“我一生只做了兩三件事,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相信對於大多數物理學家,他們只要能夠做到這些小事中的一件也就會很滿意了。焦耳的謙虛是非常真誠的。很可能,如果他知道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為他建造了紀念碑,並以他的名字命名能量單位,他將會感到驚奇,雖然後人決不會感到驚奇。

    十八世紀,人們對熱的本質的研究走上了一條彎路:“熱質說”在物理學史上統治了一百多年。雖然曾有一些科學家對這種錯誤理論產生過懷疑,但人們一直沒有辦法解決熱和功的關係的問題;是英國自學成才的物理學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為最終解決這一問題指出了道路。

  • 4 # 韓韓曉曉波波

    1、牛頓

    2、愛因斯坦

    3、麥克斯韋

    (以下不確定,可以不分先後)

    4、法拉第

    5、玻爾

    6、伽利略

    7、狄拉克

    8、海森堡

    9、薛定諤

    10、普朗克

    ……

    惠更斯

    卡文迪許

    菲涅爾

    尤拉

    高斯

    拉格朗日

    拉普拉斯

    泊松

    哈密頓

    莫培督

    庫侖

    伏打

    安培

    奧斯特

    亨利

    特斯拉(終於出現了偉大的特斯拉!)

    焦耳

    克勞修斯

    亥爾姆霍茲

    開爾芬勳爵

    基爾霍夫

    玻爾茲曼

    瑞利勳爵

    赫茲

    倫琴

    洛倫茲

    郎之萬

    居里夫人

    盧瑟福

    貝克勒爾

    維恩

    德拜

    勞厄

    康普頓

    威爾遜

    索末菲

    玻恩

    德布羅意

    布拉格父子

    泡利

    費米

    玻色

    梅特納

    費因曼

    湯川秀樹

    楊振寧

    李政道

    吳健雄

    蓋爾-曼

    韋斯科夫

    卡皮查

    朝永振一郎

    格拉肖

    溫伯格

    薩拉姆

    丁肇中

    ……

    希格斯……

    (太多了,記不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修手機人的都愛用小米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