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山—卻吉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世人普遍認為其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尊稱他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宮廷樂長,在德國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度過了最後27年的光陰。

    巴赫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融為一體,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西方音樂史中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國中部杜林根森林的愛森納赫。愛森納赫依山勢而建,地勢高低起伏不平,由青石板鋪路,是德國中部一個富有童話氣息小山城。這個地方擁有著很深的音樂淵源,中世紀時,遊吟詩人和宮廷樂手都在愛森納赫進行表演和比賽,可以說它是德國音樂的發源地。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城鎮,可其中的市民們卻酷愛音樂——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刻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樣。中世紀的吟歌者經常手執豎琴,在這裡吟唱詩歌並舉行歌唱比賽,瓦格納曾據此創作了著名歌劇《唐·豪塞》。而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也在此將《聖經》譯成德語。巴赫家族是地道的音樂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來世前許多年就已經在音樂界赫赫有名了。

    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只得靠大哥繼續撫養。大哥教給了他很多寶貴的知識[1] 。但家裡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兄長卻不允許他翻閱學習,因為樂譜很珍貴,抄寫的紙張也價格不菲[2] 。巴赫只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劃地抄下來,歷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直至去世。

    離家闖蕩

    巴赫十五歲時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聖·米歇爾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這裡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在其中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里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就業成名

    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隨後的二十年中他幹過許多行當。巴赫在生前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三十八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

    魏瑪時代(1708~1717)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劇《上帝是我的國王,BWV71》,同年辭職去接受一個報酬更為豐厚的職位:任魏瑪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宮廷管絃樂師;1714年成為樂長。在威瑪巴赫創作了大部分管風琴作品,也首次發現了維瓦爾第的音樂,開始了協奏曲的創作。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爾特利奧波德親王的樂正職位;但其辭職被威廉·恩斯特所阻撓,在免除其義務之前甚至還將他關押在獄中。

    巴赫的藝術成就:

    巴赫的音樂是多巴羅克時期不同民族和國家音樂藝術的一次偉大的總結。他的音樂不僅建立在德國的民歌,民間器樂和新教眾讚歌的基礎上,而且法國和義大利的音樂藝術,也成為他音樂創作的重要來源。巴赫在歷史上的傑出貢獻是將現存的音樂體裁和形式作了最大限度的發展和完善。

    復調是巴赫音樂最基本的思維方式。他的作品中的不同的聲部既條例清晰,脈絡鮮明,有它自己流暢的旋律進行核起伏跌宕,又稱為整體結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常結成嚴密的音線之網。巴赫的復調音樂,是對西方復調音樂歷史的一次偉大的總結和概括。但巴赫的復調音樂又不是單純的復調音樂,他的復調是基於明確的和聲功能的基礎之上,所以巴赫達到了音樂織體縱橫關係有幾和完美的結合。

    巴赫又是近代主調音樂的先驅,建立在七個音級基礎上的起和絃,成為他表現不同情感內容的主要手段,他與拉莫一道最終確立的近代大,小調和聲功能體系,為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基於此,巴赫被稱為“近代音樂之父”。

    巴赫的音樂還具有川流不息,連綿不斷,無休止的藝術特點,在嚴謹的結構中,表現出巴羅克時期的熱情和想象。巴赫音樂中的激奮,抗爭,祈求等情感表現,開創了音樂直接表現人類情感的美學傳統。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精神,是對這種藝術精神的直接繼承和發揚。不僅如此,20世紀不同流派的作曲家都直接從巴赫具有嚴密邏輯思維,高度的理性和結構感的音樂中,得到相應的啟發。總之巴赫不僅是巴羅克音樂成就的集大成者,也成為以後不同音樂發展時期的預言者和引路人。巴赫的逝世,標誌著巴羅克時期的結束。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主要表現了他作為一個正直的藝術家對祖國的前途,社會的出路及人類命運的悲劇性感受。柴可夫斯基是一個熱愛生活,熱烈追求美好未來的作曲家,然而他生活年代正是沙皇俄國在政治上腐朽,沒落的黑暗專制時期,黑暗的社會現實和俄羅斯人民的悲慘遭遇使他看不到心目中的理想出路,這種無法解決的悲劇性矛盾使他對祖國的命運無比的擔憂,這種深刻的憂患意識,始終是他創作的最基本的思想傾向。但柴可夫斯基絕不是一個悲觀宿命論者,即使在他最為悲劇性的作品中也貫穿著一種奮力抗爭的精神。

    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中,融匯著兩種文化的特質。一方面他的音樂紮根於俄羅斯音樂文化的土地上,音樂傳遞者他對十分熱愛的土地的深厚情誼。另一方面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明顯的反映出他是位“世界主義者”。

    在俄羅斯音樂史上,柴可夫斯基是一位在創作體裁上涉及最為廣泛的音樂大師。

    20世紀民族音樂與19世紀民族音樂:它們都重視民間音樂素材的運用,從那裡汲取滋養,為發揚本國的民族音樂文化作出貢獻。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20世紀民族樂派看作是19世紀民族樂派的繼續和發展。

    ①20世紀民族樂派雖然也表現出一定的愛國主義感情,但是,總的來說,他們不如19世紀民族樂派作曲家們那樣具有自覺的民族意識和強烈的愛國熱情,以及重視從本民族的歷史、人民生活、傳說和文學著作中選取題材,強調內容的民族性。

    ②20世紀民族樂派的作曲家們在處理民間音樂素材的原則和方法上,由於有了更可靠的記錄方法(通過錄音機),對民間音樂的科學研究大為深入,作品可以處理得更接近於民間音樂的原來面貌,甚至有意識地發掘民間音樂中實際存在的所謂“不規則性”。

    19世紀作曲家們經常按照傳統的專業音樂方式來處理民間音樂,而對這種“不規則性”往往忽視。20世紀民族樂派作曲家們還常常從民間音樂不同於專業音樂的種種特徵出發,創造出新的風格、新的體系,其傑出代表是巴托克。

    ③20世紀民族樂派不僅繼承了傳統音樂,而且吸收了同時代其他音樂流派的創作經驗和成果,採納了西方現代音樂的創作手法和技巧。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本身就是西方現代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而19世紀民族樂派則是同浪漫主義音樂結合在一起的,它具有浪漫主義的音樂特徵。

    作品

    巴赫的作品的目錄中,使用的BWV,是德文“Bach Werke Verzeichnis”的縮寫,意譯即“巴赫作品目錄”。這個分類體系由沃爾夫岡-史密德(Wolfgang Schmieder)完成於1950年。此分類法依據是體裁,而非作品的創作年代。

    頌讚曲,BWV1-BWV224

    大型合唱宗教作品,BWV225-BWV249

    眾讚歌和宗教歌曲,BWV250-BWV524

    管風琴音樂,BWV525-BWV748

    鍵盤音樂,BWV772-BWV994

    魯特琴音樂,BWV995-BWV1000

    室內樂,BWV1001-40

    管絃樂,BWV1041-71

    卡農和賦格曲(散),BWV1072-BWV1126

    較著名的作品

    勃蘭登堡協奏曲,BWV1046-BWV1051

    小提琴協奏曲,BWV1041-BWV1043

    德國組曲,BWV825-BWV830

    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BWV846-BWV893

    B小調彌撒,BWV232

    馬太受難曲,BWV244

    約翰受難曲,BWV245

    管絃樂組曲/樂隊組曲,BWV1066-BWV1069

    哥德堡變奏曲,BWV988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1007-BWV1012

    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BWV1001-BWV1006

    音樂的奉獻,BWV1079

    賦格的藝術,BWV1080

    G弦上的詠歎調,原為BWV1068管絃樂組曲第三號 Suite No. 3 in D major的第三樂章改編而成

    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BWV1042。

  • 2 # CEO林雨璇CHERYL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賽巴斯蒂安巴赫這位巴洛克風格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提琴演奏家,世人普遍認為其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尊稱他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製作了1100多件作品,婚禮,鬧鬼的房子,教堂,電吉他獨奏,這就是巴赫!從禮儀風琴作品到管絃樂隊的世俗頌歌,巴赫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融為一體,集義大利、法國會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足聯壁合,天衣無縫。他對音樂形式和和諧的看法繼續影響著幾代音量製作人。

    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宮廷樂長,在德國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度過了最後的27年的光陰。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西方音樂史中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巴赫是最偉大的作曲家。

    巴赫的音樂作品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他把復調音樂推向了後世無人能夠超越的、完美的頂峰。巴赫的音樂之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嚴格和均衡的美,主要體現在其對曲式的完美應用上,對這個方面的領悟要結合相關的曲式學知識;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抒情美,這個方面你只要用心聽不難領會,他的無伴奏小提琴,平均律,勃蘭登堡,哥德堡,哪一首不是充盈著無比的深情?巴赫的音樂有不少都充滿了沉思冥想的意味,當然也不乏生機勃勃激動人心。他的作品體裁多樣,樂隊的有六部(勃拉登堡協奏曲)四部〈管絃樂組曲〉等,管風琴是他的強項,作品無數,我們熟知的有(d小調託卡塔及賦格)(c小調帕薩卡里亞)等,其他鍵盤的有如雷貫耳的(平均律)(哥德堡變奏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古組曲等,小提琴的有(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多部(小提琴協奏曲)多部小提琴奏鳴曲(有伴奏)等,大提琴的有(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與奏鳴曲等......

    巴赫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他的音樂大多為表達對主的崇拜,表現主所創造的世界和諧,表達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巴赫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之創造、之恩賜,都在上帝的光輝沐浴之下,音樂所要歌頌的是這種上帝創造的和諧,和諧之中對那種上帝之光的仰望。在巴赫看來,音樂是他通向天國與上帝對話的雲梯。音樂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蹟。音樂方式是透過隱蔽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覺上帝的存在,

    巴赫音樂中除那些直接為宗教儀式而創造的管風琴曲、彌撒曲、受難曲、經文歌外,器樂曲往往透過節奏的對比與變化,來表現複雜的均衡關係。透過這種均衡關係而作復調處理,對位、變化,達到一種極豐富的迴圈。他的音樂,簡單的也就是最複雜的,師最基本的點、線、面的複雜變化,接近於數學與邏輯。所以研究巴赫的權威著名管風琴家施魏策爾認為:巴赫的音樂是一種像宇宙本身一樣不可思議的本體現。我認為這些都是巴赫被後來世人認為是不可遺忘的人物之一吧……

  • 3 # huahuafun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爾和D.斯卡拉蒂齊名。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使用了豐富的德國的音樂風格和嫻熟的復調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透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復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在“純音樂”領域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出了那種嚴謹的德國式思維。另外,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等樂隊作品,也都表達了作曲家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內心深處激起了強烈的共鳴。

    宣告:百科詞條的編輯和建立無需任何費用,惡意傳播虛假資訊、仿冒官方及代理商收費編輯等違規行為將受到嚴厲打擊。詳情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爾和D.斯卡拉蒂齊名。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使用了豐富的德國的音樂風格和嫻熟的復調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基本資訊

    中文名: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英文名:Johann Sebastian Bach

    籍貫:愛森納赫

    性別:男

    國籍:德國

    出生年月:1685年3月21日

    去世年月:1750年7月28日

    職業:德國作曲家

    相關推薦

    莫扎特

    編劇 音樂人

    郎朗

    國際著名鋼琴家

    李雲迪

    鋼琴演奏者

    約翰·施特勞斯

    維也納音樂家、老約翰·施特勞斯

    舒伯特

    音樂家 作曲家

    弗朗茨·李斯特

    指揮家 作曲家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

    貝多芬

    作曲家,音樂家,演奏家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

    藝術家、作曲家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

    巴赫青年時代的代表作之一

    約翰巴哈貝爾

    德國巴洛克時期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作曲家、演奏家

    柴可夫斯基

    音樂家,作曲家

    弗雷德裡克·肖邦

    作曲家

    華格納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作曲家

    門德爾松

    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柏遼茲

    法國浪漫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聶耳

    中國音樂家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

    作曲家

    莫扎特 貝多芬 舒伯特 巴赫

    簡介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也譯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出生於德國埃森納赫,1750年7月28日逝於德國萊比錫,終年65歲。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成功地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來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今天一般認為他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生平

    巴赫正在載入巴赫

    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國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帶的愛森納赫。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

    巴赫十歲時便父母雙亡,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到奧爾德魯夫他大哥家居住。巴赫在這位當管風琴師的兄長指導下,掌握了鍵盤樂器的演奏技巧,為日後成為鍵盤樂器演奏大師奠定了基礎。但卻不允許翻看音樂資料。小巴赫只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劃地抄下來,歷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

    由於家庭和經濟的原因,巴赫沒能像亨德爾那樣去接受大學教育,在十五歲時就遠行到呂內堡求學。在三年多艱苦的求學歷程中,巴赫廣泛汲取了前人留下的豐富營養,親自拜訪了附近的一些音樂名師,掌握了精湛的作曲技巧。

    巴赫最初於1703年和1707年先後在阿恩施塔特和米爾豪森的教堂中人管風琴師,創作當然也以宗教音樂為主。 隨著他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藝的日趨成熟,巴赫也隨之名聲鵲起,並且也脫去了教堂樂師的黑色長袍,穿上華麗的制服,成為宮廷樂師。從1708年到1723年的十五年間,巴赫先後在魏瑪和柯滕的宮廷中供職。

    魏瑪時代(1708-1717)

    這個是巴赫創作臻於成熟的階段。

    柯滕時代(1717-1723)

    在柯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個黃金時代。此間他創作了被譽為“鍵盤樂的舊約聖經”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絃樂發展史上堪稱里程碑的《勃蘭登堡協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樂;同時巴赫還在柯滕宮廷任職,柯滕宮的鏡廳非常華麗,這裡還供有巴赫像。

    1723年,巴赫的主人柯滕親王對音樂的興趣似乎淡漠了,於是他辭去了宮廷中的職務,來到萊比錫出任聖托馬斯教堂學校的樂監(音樂指導),在那裡他度過了一生中餘下的27年時間。

    此後,柯滕鎮因為巴赫的音樂而充滿活力:其合唱團自1908年起就沿用巴赫的名字、1935年創立的“巴赫音樂節”、1967年為紀念巴赫在這裡供職250週年輪番舉辦了“巴赫音樂節”及“巴赫音樂比賽”,並將此作為傳統延續至今,而當時的組織者也就此成立下來,即為今天的“柯滕巴赫社團”。1983年柯滕歷史博物館專門開放了“巴赫紀念館”。

    萊比錫時代(1723-1750)

    萊比錫時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長的一個時期,也是創作最多的時期。此時的巴赫無論演奏技巧還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在萊比錫譜寫的傑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調彌撒》和《馬太受難樂》,《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和體現他高深作曲造詣的《賦格的藝術》等。1747年,這位無冕音樂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時被另一位國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召見,並表演了即興演奏,在座的觀眾無不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這次演奏的主題加以發展,寫成了另一部總結他作曲和演奏藝術的作品—《音樂的奉獻》。

    在萊比錫,巴赫作為聖托馬斯男聲合唱團的指揮度過了27年,由於他長期用眼過渡,巴赫視力減退,晚年患白內障失明瞭,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堅持創作。在逝世的前幾天,他還在口授一首眾讚歌《走向主的神壇》。樂曲每一個音符都表達出老人生前最後的虔誠祈禱,最後在第二十六小節處嘎然而止,成了大師的絕筆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畫上了最後一個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壇。三天後,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萊比錫聖約翰教堂墓地下葬。

    時代背景

    18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處於一種封建貴族割據的分裂狀態,一個城堡便有一國諸侯,領土不大的德國居然被瓜分在 352 個各自獨立的小國。大大小小的領主們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與豪華,一般都設有歌劇團呀宮適樂隊。民間藝術家們為求生存,大都淪為宮廷或教會的樂工、奴僕 ( 當時的德國,無論在宮廷還是教堂,都把樂師當作與勤雜工、看門人、廚師等完全相同的奴僕來看待 ) ,巴赫自然也在動難逃。儘管他輾轉各地,頻繁地更換工作地點,但始終未能擺脫卑微的僕役地位。

    巴赫從未居過高位,不過總能養家餬口,他在有生之年遠不如莫扎特和貝多芬(甚至不如弗朗茲 • 李斯特和弗雷德裡克 • 蕭邦)那樣馳名。

    德國大劇作家、政論家萊辛曾經這樣講道: “ 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裡。老天好像臆要在這樣的階層裡比其他階層裡出更多的天才似的。

    作曲風格

    巴赫篤信宗教,是個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樂曲為教會服務,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宗教音樂。他是最後一位偉大的宗教藝術家,他認為音樂是“讚頌上帝的和諧聲音”,讚頌上帝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他的音樂最初就是從被稱作讚美詩的路德聖詠而產生的。透過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結合了當時流行的通俗之聲。在音樂形式上他無意創新,而是把現有的形式推上頂峰。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透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復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在“純音樂”領域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出了那種嚴謹的德國式思維。另外,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等樂隊作品,也都表達了作曲家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內心深處激起了強烈的共鳴。

    作品

    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

    巴赫最初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為德國路德教唱詩班配樂的管風琴曲子。他寫了各種形式的音樂:從自由奔放的即興幻想曲到需要精心組織的賦格曲(主題由一個聲部接一個聲部不斷重複)。他寫的撥絃古鋼琴曲和擊弦古鋼曲(如今通常由鋼琴演奏)有《哥德堡變奏曲》、《兩聲部或三聲部創意曲》、《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和《變奏曲》。

    巴赫的器樂作品和管絃樂作品中有一些技巧性強的奏鳴曲和小提琴獨奏變奏曲:《音樂的奉獻》(各種器樂作品集)、六首廣為流行的《勃蘭登堡協奏曲》。由管絃樂或少量器樂伴奏、用於教堂唱詩班的宗教音樂代表了巴赫的最高音樂成就。他寫了200多首康塔塔和四首《受難曲》(耶穌受難故事的配樂。)《馬太受難曲》有很多聖歌,這是巴赫的最後一部受難曲,也是最偉大的一部受難曲。通常認為《B小調彌撒曲》是巴赫音樂藝術的巔峰之作。《尊主頌》、《聖誕清唱劇》和《聖約翰受難曲》也是名作。

    巴赫流行的其它作品包括《第二號小提琴變奏曲》、《第一號協奏曲》(撥絃古鋼琴)、《頭兩部小提琴協奏曲》、《D小調協奏曲》(兩把小提琴)、《G小調幻想曲與賦格曲》(管風琴)、《耶穌,人類歡樂的泉源》(選自康塔塔147)、《帕薩卡里亞舞曲和C小調賦格曲》(管風琴)、四首管絃樂組曲、兩首管風琴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曲。

    個人評價

    巴赫的居所正在載入巴赫的居所

    巴赫是集16世紀以來尼德蘭、義大利和法國音樂之大成的最偉大的作曲家,被尊為近代“音樂之父”。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邏輯性,結構嚴密,又具有內在的哲理性,深刻雋永。他篤信宗教,創作多用宗教素材和音響作為構思核心,但又具有世俗的情感和革新的精神;多用復調手法進行創作,但各聲部又以主調音樂和大小調為主。他的作品十分豐富,除歌劇外各種形式無不涉獵。

    巴赫在世時,作品不為人們所理解,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是偉大的莫扎特和貝多芬,首先發現了他的寶貴价值。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完美與無懈可擊所震動。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時,不禁驚歎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門德爾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復活了。肖邦在舉行他的音樂會之前練習巴赫的作品,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風琴作品改編為鋼琴曲,舒滿是巴赫協會的創始人之一,這個組織承擔了出版這位大師作品的完整版本的巨大任務。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處都能聽到巴赫的音樂。其中,許多作品早已被列為藝術院校培養學生的必修教材和國際重大音樂比賽的參賽曲目。巴赫被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甚至被譽為“歐洲近代音樂之父”。

    第一,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使之平民化。音樂不總是歌頌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復調音樂發展成主調音樂,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第三,他確立了鍵盤樂器十二平均律原則。

    第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

  • 4 # 使用者928021938244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生活在社會劇烈變遷的年代,在他65年的生命歷程中,歐洲人的世辦觀有了徹底的改變。這正是巴洛克時期,音樂是當時的重心。他寫了《平均律鋼琴曲集》的48首前奏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烈火英雄》給你多大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