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書房
-
2 # 青史回聲
毛文龍之死,有人說他冤,也有人說他不冤。且袁崇煥殺他的理由,最主要的罪狀就是有私通敵國、背叛國家之罪。而袁崇煥上表控訴其十二罪狀,基本上與私通敵國、違抗君命有關。
但我想說,這只是表明毛文龍有通敵的嫌疑,請注意,是嫌疑。在沒有確鑿指控毛文龍通敵的證據,袁崇煥不經過朝廷的同意,無故擅殺大獎,這顯然是觸碰到了崇禎皇帝的忌諱。後來袁崇煥被殺,其中一條就是擅殺大臣。
袁崇煥在上皮島之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
很明顯,袁崇煥並沒有想直接除掉毛文龍的,還是爭取他為自己所用。可後來登上毛文龍的地盤後,就直接殺了他,還列出了十二條罪狀,其實真正沾得上邊的也就兩三條左右,其餘的只不過是撲風捉影的羅織之詞。
即使毛文龍有投敵嫌疑,也不是你能殺的。雖然崇禎賜予你尚方寶劍,緊要一時,可便宜行事。可袁崇煥卻是沒有任何向朝廷彙報之下,就擅自殺了一名地方大員。即使皇帝嘴上不說啥,心裡也會有個旮瘩。
毛文龍的死,既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袁崇煥不計後果的因素在裡面。
毛文龍所佔據的東江鎮,雖然能夠在後方牽制住後金,但他為人太驕縱了。有戰事的時候,倒還有些作用,可一旦無戰事,其本性就顯露出來。在其治下,浪費軍餉濫殺俘虜。和他一起共事的文官們,都曾經上疏過他的罪行,撤掉他的兵。可朝廷並沒什麼反應,可能覺得他的東江還有用處。
可他碰上誰不好,碰上了一個擁有道德潔癖的忠臣,袁崇煥。這傢伙看不下去,於是定下計策,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
很明顯,心高氣傲的毛文龍不為袁崇煥所用。於是袁崇煥假借閱兵,上島二話不說除掉了毛文龍,並整編了毛家軍。朝廷知道後,也不好說什麼,總不能一下子就乾死兩個大員吧?只能秋後算賬。不到一年,因為後金大軍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煥止兵不前,遭到朝廷彈劾,其中一條罪行就是擅殺毛文龍。
其實無論如何,毛文龍也罪不至死。怪就怪在袁崇煥根本沒有請命,就自行殺死獨當一面的地方大員,引起了皇帝的忌諱。太失策了!
-
3 # 關好走過的門
想了解這個問題,先來看毛文龍是什麼樣的人。毛文龍平民出身,後在李成梁帳下當差,這一時期毛文龍確實也為大明朝廷立下過軍功。但作為一名軍人,他的軍事能力幾乎在這期間發揮殆盡,隨後的角色更像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毛文龍憑藉其軍功和巡撫袁可立扶持下一步步晉升,隨之而上升的也是毛文龍那嬌縱的姿態。在袁可立去官之後,毛文龍正式成為一個封疆大吏,這個時候的毛文龍再沒有誰能控制得了他。
毛文龍和其所部以牽制後金為由,不斷給朝廷索要錢糧。雖說在軍事上確實能成為威脅後金的一支軍事力量,但毛文龍卻對自己封疆大吏這個角色不滿足,想再進一步。於是在後金,大明,北韓三方面權衡利弊,進而自肥。後金雖然不敢忽視毛文龍,但毛文龍也算不上其心腹大患。後金軍隊之所以解決不了毛文龍的重要原因就是戰船不足,不善水戰。眾所周知,後金軍隊馬上野戰的能力超強,但水戰的話卻不行,而毛文龍以佔據皮島為優勢,令後金軍隊無可奈何。
毛文龍一方面向朝廷索要大量的餉銀,另一方面徵招商賈販賣禁物。而這個時候牽制後金軍隊的作用也微乎其微,但自立的苗頭卻很大。當時的大明朝廷內憂外患,其財政收入也捉襟見肘,反而要支付龐大的銀兩給毛文龍,但毛文龍拿著銀子卻有自立的想法。袁崇煥看到此種情況以後,便設計殺了毛文龍。整體來講,毛文龍前期對大明朝廷確實有一定的作用,但後期他的危害遠大於其作用,袁崇煥在權衡之下將其斬首。
-
4 # 仁者厚德載物
毛文龍是天啟時期的明朝抗金名將,但說毛文龍讓後金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夜不能寐就太誇張了。
毛文龍從來沒有與努爾哈赤皇太極等帶領的後金主力交戰,怎麼能談得上讓努爾哈赤夜不能寐?
坐鎮皮島的毛文龍經常偷襲後金的後方遼東半島,曾經攻佔遼寧丹東等地,毛文龍最輝煌的戰績是活捉努爾哈赤的小舅子及康熙的舅姥爺佟養正。
但毛文龍對後金經常取勝也經常失敗,攻佔的丹東等地都很快被後金奪回,尤其是天啟後期,毛文龍被皇太極打得慘敗以後就再也沒有抗金軍事行動。
而袁崇煥是明朝頭號抗金名將,1626年的寧遠大戰袁崇煥指揮一萬多明軍大破後金開國君主努爾哈赤帶領的十三萬後金軍主力,使努爾哈赤遭遇44年戰爭生涯唯一一次慘敗,努爾哈赤也被火炮打傷,七個月以後含恨死去。
1627年的寧錦大戰,袁崇煥指揮明軍大勝滿清開國皇帝皇太極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四大貝勒及濟爾哈朗德格類阿濟格豪格嶽託薩哈廉瓦克達等帶領的七旗後金軍主力,重傷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等,擊斃努爾哈赤的侄子覺羅拜山等,後金軍傷亡慘重,皇太極被迫撤退。
到了崇禎時期,無論明朝後金還是北韓的官方記載,坐鎮皮島的抗金名將毛文龍都沒有任何抗金軍事行動,毛文龍反而與皇太極勾勾搭搭,毛文龍寫信給皇太極說“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大事可定。”1629年春,毛文龍帶領艦隊血洗山東登萊,揚言“取南京易如反掌”。
1629年夏,袁崇煥單刀赴會帶著崇禎帝賜的可以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去皮島斬殺毛文龍,實際上是挽救了明朝,避免了毛文龍與皇太極勾結夾攻明朝的危險。
袁崇煥在斬殺毛文龍以後繼續重用毛文龍的兒子與親信鎮守皮島,可見袁崇煥的坦蕩無私。皮島也繼續發揮對後金的牽制作用,所謂袁崇煥斬殺毛文龍導致皇太極繞道蒙古進攻北京完全是無稽之談。
1629年12月的北京保衛戰,袁崇煥帶領幾千關寧鐵騎浴血奮戰擊退莽古爾泰阿巴泰多爾袞阿濟格多鐸豪格等帶領的幾萬後金軍主力,崇禎帝卻中了皇太極與高鴻中鮑承先等人的反間計把袁崇煥逮捕下獄,導致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皮島也發生內亂,孔有德耿仲明等將領被迫投奔袁崇煥的好友孫元化。
1630年崇禎帝自毀長城冤殺民族英雄袁崇煥,1632年崇禎帝一錯再錯又冤殺抗金名將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導致孫元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帶著一萬多人的艦隊及西洋火炮投降後金,從此以後,明朝失去了對後金的艦隊與火炮優勢,在與後金即滿清的戰爭中江河日下,敗局已定。
1632年,孔有德耿仲明帶領後金軍攻佔旅順,明朝抗金名將黃龍自殺殉國。尚可喜也投降後金。
1637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帶領清軍及北韓艦隊大舉進攻皮島,明朝名將沈世魁金日觀等英勇抵抗,皇太極又派阿濟格鰲拜等夾攻皮島,沈世魁金日觀等英勇就義,皮島被清軍攻佔,徹底失去了對滿清的牽制作用。
-
5 # 胡不歸17
千防萬防,家賊難防。一個敵後游擊隊隊長,以為上級領導是來視察工作的,想不到領導不按常理出牌,幾句話說的不對直接就被領導砍了……
毛文龍和抗日時期的敵後游擊隊很相似,只是他的位置差了點,又沒有一個好的領導所以才死得那麼冤
-
6 # 穿越再現彼岸
1629年7月24日,54歲毛文龍被袁崇煥擅自殺害這事,歷來爭議非常大,爭議雙方都有自己的道理。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後,在祭奠毛文龍時曾經說道:
“昨天殺你,是朝廷的法律;今天我祭奠你,是出於同僚、友人的感情。”
這一番話,有很多虛情假意,根本沒有把真正殺毛文龍的原因表達出來!(毛文龍控制區域)
殺毛文龍後的後果有哪些?袁崇煥只殺了毛文龍一人,為了防止士兵譁變,袁崇煥增加了18萬兩的餉銀。但是島上的軍民人心已經散了,沒有主心骨,將來說不定哪一天也可能是毛文龍一樣的下場。雖然有兵馬不少,但對後金的牽制的作用大大減少。
毛文龍被殺三個月後,1629年10月,皇太極是率領10萬(號稱)人馬,越過關寧錦防線,繞道內蒙古的喜峰口,攻佔遵化,進逼北京近畿地區。
這樣一件事情和毛文龍、袁崇煥牽扯起來,就讓人產生了很多遐想。皇太極最害怕的是袁崇煥,而不是毛文龍,毛文龍的牽制作用並沒有那麼大,毛文龍對後金非常瞭解,但他從未在與後金的作戰中取得過大捷,頂多牽制後金軍隊1-2萬人馬,毛文龍是不可能舉全部兵力對後金作戰的。
袁崇煥擅自殺害毛文龍這事皇太極是知道的,他這次出兵的主要目的是進軍中原劫掠,同時拔除袁崇煥這個眼中釘,讓袁崇煥的關寧錦防線等同虛設,讓明朝皇帝崇禎和袁崇煥產生嫌隙。袁崇煥經營的防線確實是懸在後金政權頭上的一把利劍。
當然,毛文龍的牽制還是起到一定的作用,讓後金如芒在背不敢全部兵力進攻明朝。後金政權真正擔心的是蒙古和北韓,毛文龍是夾在北韓和後金政權中間的一股勢力,袁崇煥的想法是拔除了毛文龍,後金和北韓直接面對面。(袁崇煥劇照)
1631年8月,毛文龍部將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在登州發動兵變,18個月後兵敗投降後金,他們後來是清朝征伐明朝的主力干將。
毛文龍被殺的主要原因?袁崇煥殺毛文龍時列舉了十二條罪狀,如下:
1.率兵在外,不受文官監控,兵馬糧餉不受稽核;
2.欺騙皇上,殺投降士兵、難民冒領軍功;
3.上書稱登州駐軍拿下南京易如反掌;
4.私自扣留糧餉,不發給士兵,侵佔軍糧;
5..私自和後金、北韓做貿易;
6.將國家糧餉私相授受,毛姓者眾多;
7.劫掠商船;
8.強娶民間女子,部下效仿;
9.驅使難民盜竊人參,不從者殺;
10.立魏忠賢像,拜魏忠賢為父,並輸送錢財;
11.鐵山戰敗,卻上報戰勝;
12.坐鎮8年,未能收復一寸土地,姑息養奸。
上面很多條其實都不足以讓袁崇煥殺了毛文龍這個統軍大將,其實真正導致毛文龍被殺的我看主要有三條:
第一,不聽從皇帝的指揮,尤其是袁崇煥;第二,毛文龍部隊索要糧餉太多,而真實的作戰效果卻沒有多少;第三,毛文龍是魏忠賢的義子。
毛文龍擁兵自重,不聽調遣,消耗國家大量糧餉,加之他原來是魏忠賢的義子。袁崇煥曾經被魏忠賢的黨羽彈劾他不救援錦州,憤而辭職,魏忠賢被殺後,他才被崇禎起用。這時殺了毛文龍,有點清算魏忠賢黨羽的味道,這也導致後來眾多的毛文龍手下投降後金,譬如,孔有德、耿仲明等。
後話。1630年8月,袁崇煥殺毛文龍整整一年,袁崇煥被以擅自殺害毛文龍和私通後金這兩條罪過凌遲處死。
袁崇煥死的第二個理由太過牽強了,他不會私通後金,而後世也有毛文龍私通後金的書信,這些東西大都是存疑的,都不可信。可笑的是崇禎都“信”了,他真的是相信他們私通後金嗎?答案絕對不是,崇禎要平衡東林黨和閹黨在朝廷中的平衡,一邊一個邊關大將被殺,扯平了!
-
7 # 飍忁
毛文龍基本上成了割據軍閥了,袁崇煥殺他是為了加強朝廷對遼東的控制,至於說什麼毛文龍能牽制皇太極,個人覺得太想當然了,毛文龍死後第二年,皇太極繞過袁崇煥的防線直撲北京,這也導致了後來袁崇煥被殺,而袁崇煥死後8年,皇太極才在征討北韓時順便拿下毛文龍駐防的皮島,如果說這個島的駐軍真的有那麼有用的話,為什麼皇太極要過那麼久才攻擊,如果說毛文龍的死導致了皮島的陷落,那麼為什麼皇太極不在毛文龍剛死,新的都督還不在的情況下打呢?這一切只能說明一點,在明末,毛文龍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重要,只不過恰好在合適的的時間死了,就像亮劍中,李雲龍打下了平安縣城後幾個月,盟軍就在歐洲和太平洋接連勝利,不到一年日本就投降了,那麼能證明平安縣城的戰鬥是二戰的轉折點嗎?
-
8 # 史海爛柯人
在明清戰爭中,許多名將並非死於戰場上,而是喪命於內鬥。一代名將毛文龍,曾經是八旗鐵騎最為忌憚的明朝守將之一,可是卻落得個被袁崇煥誅殺的下場。這位死在“自己人”屠刀下的將軍,著實令人扼腕嘆息。
毛文龍(1576—1629),是明末傑出將領,先後歷經自萬曆朝進入仕途,後又於泰昌、天啟、崇禎三朝為將,官至左都督平遼總兵官,算是位高權重、雄霸一方的四朝元老了。
歷史上的毛文龍,雖然天資聰穎,卻是透過武舉入仕的。在毛文龍參加的武舉中,其名列第六,隨後便被任命為安山百戶,不久又升任千總。毛文龍在軍中表現卓著,在萬曆朝便已經官至靉陽守備。
按照張廷玉等人撰修的《明史》說講,毛文龍是個很有膽略的人:
以都司援北韓,逗留遼東,遼東失,自海道遁回,乘虛襲殺大清鎮江守將。在遼東失守的情況下,毛文龍敢帶兵從海上偷襲清朝,兵殺了清軍鎮江守將,就此事來看,便可知此人絕非是個泛泛之輩。不過,由於毛文龍太過驕狂,未能處理好與上級的關係,也使得自己日益孤立。
隨著袁崇煥的崛起,毛文龍的日子自然也不太好過。正所謂一山難容二虎,同在抗清前線的袁崇煥與毛文龍,漸漸產生了分歧和矛盾。而毛文龍的性格又使得他日漸受到排擠。
起初,毛文龍部有十餘萬人馬,需要耗費大批糧草,可經過幾番折騰,“登萊道王廷試復裁之,定額二萬八千人”(《明季北略》)。結果,毛文龍表示不服,再次請求增派糧餉,但袁崇煥和朝廷都未曾理會。
隨著矛盾的日益激烈,袁崇煥索性矯詔殺了毛文龍。袁崇煥殺毛文龍一事,歷來被史家爭議,給出的原因也是差別很大。但歸結起來,最重要的一點便是,隨著袁崇煥的日益膨脹,凡是不利於統一排程的絆腳石,早晚都是要除掉的。
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也算是費了一番心機:原本屢次拒絕增派糧餉的袁崇煥,突然表示要發餉銀十萬,同時約毛文龍到雙島商議軍情。當時,毛文龍曾表示懷疑,但還是決定相信袁崇煥,可不成想這個決定竟使得毛文龍喪命。
在殺毛文龍前,袁崇煥不惜糜耗錢糧收買人心,他在犒勞軍士時,按人頭給予了每人銀一兩、米一石,還發放了布匹。在斬殺毛文龍後,袁崇煥還若無其事地安撫眾人和進行善後事宜:
“止斬文龍一人,餘悉供職如故。命斂之,因奏文龍十二罪,並自劾。”——《明季北略》袁崇煥的一系列舉措,使毛文龍部下未曾譁變,也使他成了軍中威信更高的人物。在得知袁崇煥斬殺了毛文龍後,崇禎帝非但沒有懲治,反而覺得是毛文龍驕悖,嘉獎了袁崇煥。
《明史》並未給毛文龍立傳,僅將其附在了袁崇煥傳之後。憑著零星的記載可以感覺到,毛文龍之死的確有些委屈。可是,明末的黨爭不斷,諸位將領也不乏彼此攻訐之事,這樣的大環境下,不太會左右逢源的毛文龍,自然也就容易淪為悲劇人物了。
參考資料:《明史》《明季北略》等
-
9 # 春秋正義
《明史•袁崇煥傳》:文龍既死,甫逾三月,大清兵數十萬分道入龍井關、大安口。
關於毛文龍的作用,過度誇大和直接抹殺,都是不負責任的,關於他的死因,可以說是“生不逢時”。
1.崇禎即位,採取激進的復遼策略,毛文龍攀附朝中權貴而新朝寸功未立,難得君心
崇禎元年(1628年),崇禎皇帝便兩次派遣官吏到東江鎮核查兵額、糧餉,結果就是與毛文龍原報的數額大為縮水。簡單務實的崇禎帝遂直接按核准的兵額髮放糧餉,還要求將往年多發的部分逐次扣還,表明了對毛文龍的極度不信任。
同時毛文龍還屢次上書對比前任巡撫王化貞對其支援,而王化貞剛剛被劃為已經失勢的閹黨,這讓崇禎君臣不免懷疑這個孤懸海外、熹宗一口一個“毛帥”的皮島總兵是否是閹黨,畢竟讓自己最討厭的閹黨掌握天下最重要的遼東兵權,想想都覺得恐怖。
所以毛文龍在崇禎皇帝這裡已經失勢,儘管對於毛文龍突然被斬“意殊駭”,但崇禎皇帝也並沒有做過多表示,而是順水推舟認可了毛文龍的罪行。
2.袁崇煥督師薊遼,統籌整編遼東軍務,毛文龍不服節制,產生隔閡
崇禎皇帝重新起用袁崇煥,督師薊遼,袁督師一上臺就大張旗鼓地增餉整軍、撤換武將,基本上和他合不來的都被趕到別處,如滿桂。遼東、薊州、登萊軍政權利均已統一,唯獨剩下毛文龍的東江鎮。
袁崇煥決定採用釜底抽薪的辦法來對付本就不對眼的毛文龍,他要求登萊地區實行海禁,原渤海補給線改由覺華島、旅順一線,使得東江鎮聯絡朝廷、獲得補給尤為困難。毛文龍遂陷入深深的困境中,“只因糧餉不敷,士皆菜色,馬匹甲冑器械全無,驅空拳枵腹之眾而當強虜,勢所不得也”,毛文龍向朝廷痛陳利害,請求增加糧餉支援,但很可惜袁崇煥攛掇著滿朝一心一意打造關寧防線這個面子工程,他的小海島實屬多餘礙眼。
3.東林黨眾正盈朝,不懂軍務只知內鬥,毛文龍武將出身已是眾矢之的
明末文官集團勢力已強大到制衡皇權的地步,他們只知清談和黨爭,好比袁崇煥,問其復遼方略,可以大言不慚地誇下海口“五年復遼”,但究竟如何復、具體步驟、是否可行,從來不關心。
毛文龍武舉出身,其身份本就為文官所不恥,加上朝中李成梁、魏忠賢等勢力已倒,其地位更是岌岌可危,畢竟沒人是辦不成事的。毛文龍對於滿朝大臣非難攻訐,其實早就知道,“諸臣獨計條臣,不計除奴,將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於同室,此臣之益未解也”,由此可見,除毛在朝中已成為一種共識,毛文龍的政治不正確更將其推入危險的境地,只不過萬萬沒想到袁崇煥先斬後奏,當著東江軍的面把自己的主帥給殺了,對比之後庚戌之變,袁崇煥自己只是被下獄,關寧軍便不顧京師告急直接撤走,真是莽夫所為,極其諷刺。
一個配有尚方寶劍的督師殺了另一個同樣配有尚方寶劍的左都督,在崇禎朝也算是一個奇聞軼事了。在明末大亂局下,毛文龍出身、直言、孤懸海外,將其置於君臣、上司的不利之地,儘管東江鎮牽制後金意義重大,毛文龍也就在崇禎朝活了兩年,看看戰死的盧象升、曹變蛟,再看看投降的尚可喜、孔有德,有誰能在崇禎朝善終呢?
回覆列表
說到毛文龍,我們不得不提起袁崇煥這個人。
公元1619(萬曆四十七)年,為避免遼東局勢在努爾哈赤勢力的一再猖狂之下變得難以控制,明朝政府正式發動了對後金的反擊戰爭。一時間,明朝方面所投入的十餘萬兵力在遼東經略楊鎬的指揮下分成四路浩浩蕩蕩的朝努爾哈赤的老巢——赫圖阿拉城奔去,儼然一副大軍壓境的場面。令人遺憾的是,明朝在這場大戰之中並沒有達到最終目的,反而原有的數萬明軍精銳在努爾哈赤“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之下僅用了不到七天時間也幾乎被殲滅殆盡,山海關總兵杜松、抗倭名將劉綎、聲名遠揚的戚家軍、川軍等等均在這場戰役中不幸壯烈犧牲。(此戰史稱:薩爾滬戰役)
薩爾滸戰役簡圖
薩爾滬戰役之後,努爾哈赤一鼓作氣拿下了開原和鐵嶺。兩年後,由於明朝政府在遼瀋地區的易將之舉再次使得努爾哈赤迎來了一線戰機,於是,遼瀋兩座軍事重鎮在八旗鐵騎的一頓猛攻之下不幸失守。金兵攻佔了遼瀋之後,努爾哈赤毅然決定將都城遷至於此,一年後,廣寧被攻克。至此,努爾哈赤稱霸遼東的局面已然形成。此時此刻,遼西地區被迫成為了山海關外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對於明朝當局統治者來說,如何守住遼西成為了一件丞待解決的頭等大事。在此危急存亡之際,文官出身的袁崇煥挺身而出,自願肩負起為國分憂的重任,並向崇禎皇帝立下“五年之內收復遼東”的“軍令狀”。
遼瀋二城的相繼淪陷,意味著明朝在遼東的戰略佈局已經成為泡影。然而,當努爾哈赤正沉浸在遷都遼陽城的喜悅當中時,卻隱隱地發現自己的“咽喉”已經被一柄長戟給深深地遏制住了。
遼陽地圖
公元1621(天啟元)年,明軍將領毛文龍請命以197人的隊伍從海上輕進,並聯系遼東地區的降金明將做內應,打響了遼東地區反抗後金政權的“第一槍”,短短兩個月之間,收復了包括鎮江在內的沿海地區近兩千餘里的海上島嶼,最後在未得到熊廷弼接濟的情況之下不得不退守到了皮島。此戰的勝利對於一連再敗的明朝方面來說可謂是士氣大漲,也讓遼東百姓看到了希望,與此同時,還為明朝政府在收復遼東的過程中打通了另一條戰線,極大地抑制住了努爾哈赤進攻遼西的步伐。為進一步扶持毛文龍勢力的發展,公元1622(天啟二)年九月,明朝政府在毛所駐守的皮島設立東江鎮,並任其為東江鎮副總兵,協助明軍勢力共同抵禦金兵。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個立下過如此赫赫戰功的明朝大將,毛文龍最終沒能“享受”到作為軍人戰死於沙場的榮譽感,反而卻死在了袁崇煥這個“自己人”的尚方寶劍之下。對於毛文龍的死,迄今為止依然處於一種甚囂塵土的狀態,有人說他具有吞併李氏北韓、暗中交通金國、擁兵自霸的野心,因此,為了鞏固大局袁崇煥不得不自斷臂膀殺之以絕後患;另一方面,也有人則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為了進一步控制東江鎮,以求“五年之內恢復遼東”的宏圖大業圓滿成功。那麼,深受明朝統治者信任的袁崇煥到底是為何要殺毛文龍呢?關於這一問題,筆者就在該篇文章當中來與讀者朋友們詳細的分析一下。
袁崇煥斬殺毛文龍畫像
本文的研究內容:
首先,我們不妨將目光聚焦於毛文龍所駐守的皮島。從地圖上看也不難發現,皮島恰處於千山山脈和長白山脈兩大天然屏障之後,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善於平原野戰的八旗騎兵不得不望而止步。而毛文龍則正好可藉此機會加大向遼東百姓的招攬力度,使得許多尋常百姓和降金明將願意冒著生命危險重新歸順於明朝政府,並安居於皮島,使皮島成為了一個繼遼陽之後的又一座集軍事、經濟、文化於一體的遼東重鎮。對於努爾哈赤來講,想要西進寧遠就必須要先解決掉位於後方的毛文龍勢力,然而,對東江鎮採取了連續數年的軍事打擊之後似乎並沒有徹底撲滅毛文龍這團“烈火”,反而使其越燒越旺,此舉讓努爾哈赤甚是頭疼。最終,為了達到目的,努爾哈赤不得不改變戰略,由武力攻取轉為招撫。據史料《亂中雜錄》記載:公元1626(天啟六)年,努爾哈赤親自致書對毛文龍許諾:
倘若將軍願來,位在“佟駙馬”(佟養性)與遼東、廣寧諸將之上。從這一點也可得知,當時的毛文龍勢力對後金方面的牽制程度。
明朝地圖
縱觀當時的遼東局勢,從某種角度上講毛文龍勢力就像一把長長的匕首,深深地插在努爾哈赤的“咽喉”之處。與此同時,由於皮島又處於李氏北韓和後金政權之間,因此,在明朝政府籠絡北韓共同對抗後金政權的過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毫不誇張的說,皮島勢力可以成為明朝方面收復遼東的第一個突破口。那麼,作為皮島勢力的最高領導者,毛文龍的戰略意義自然十分重要,這一點不必多說。如此一來,按照常理來說,袁崇煥想要實現當初在崇禎皇帝面前立下的軍令狀就必須得倚靠毛文龍,利用他所駐守的皮島勢力當作努爾哈赤後方的一支奇兵,牽制住部分的金兵,為寧遠勢力採取正面進攻贏得戰機。然而,袁崇煥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直接將毛文龍斬殺於崇禎皇帝賜予他的尚方寶劍之下。皮島、寧遠地理位置圖
我們再將目光轉向袁崇煥身上。
說實話,在當時明朝內部已經極度腐敗不堪的情況下,文官出身的袁崇煥敢於站出來肩負重任,這一精神確實難能可貴,再加上袁崇煥“五年之內恢復遼東”的願景已經讓當局統治者沒有了任何選擇的餘地。因此,在當時的崇禎皇帝眼中,五年之內不管以多大的代價只要袁崇煥能夠恢復遼東,他都會無條件支援,但是,倘若五年之後沒能成功收復遼東,袁崇煥勢必逃不掉被殺頭的命運,這一點雖然沒有說在明面上,但其實在崇禎皇帝和袁崇煥二人的心中早已是心照不宣。
在這種事關身家性命的情況之下,袁崇煥不得不加快收復遼東的進度。想要收復遼東,首要任務便是守住“關寧錦防線”,然而再以關寧錦防線為根據地向前擴大勢力範圍。關寧錦防線作為明朝在山海關外的一道“命脈”,想要完全守住它就勢必需要暫時先穩住後金方面,此乃袁崇煥的第一步棋。另一方面,想要向前擴大勢力範圍就意味著開始正式向後金勢力發起反擊,而基於當時明朝政府的經濟、軍事等諸多因素考慮,單憑明朝一己之力想要完全消滅掉羽翼豐滿的後金勢力基本上不可能,因此,團結李氏北韓和蒙古勢力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措施,此乃第二步棋。但是,由於毛文龍所處位置的特殊性,導致與袁崇煥的“兩步棋”都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衝突。
袁崇煥畫像
首先,我們來分析袁崇煥的第一步棋。袁崇煥想要穩住後金方面就需要與後金統治者講和,而講和就需要拿出有效的籌碼。袁崇煥心裡十分清楚,貿易作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後金想要得到進一步發展就必須需要與第三方互通貿易,而當時的李氏北韓由於完全依附於明朝政府,因此,後金勢力想要達到目的就不得不與明朝方面互通貿易,因此,“貿易權”成為了袁崇煥手中的一大重要砝碼。然而,毛文龍的種種跡象讓袁崇煥感覺到自己的砝碼受到了“威脅”。皮島在毛文龍數年的苦心經營之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依靠著早期向遼東地區招攬過來的大量人口,皮島不僅成為了毛文龍手中的軍事重鎮,而且還成為了經濟重鎮,而毛文龍為了尋求突破性的發展甚至不惜以與後金方面秘密開放貿易為誘餌,使得後金統治者看到了第三方貿易出現的希望,從而間接性的打壓到了袁崇煥手中的“砝碼”,使之變得不再具有很大的誘惑力。關寧錦防線
我們再來分析袁崇煥的第二步棋。實施第二步棋的具體操作便是以關進寧防線為根據地將勢力範圍向前推移,然而,以何種方式將勢力範圍向前推移成為了擺在袁崇煥面前的又一個難題。最終,經過一番苦思冥想之後,袁崇煥決定先從部隊下手,其具體做法便是以“縮兵增餉”的方式提升戰鬥力,同時結合經過改進後的部隊建制提升部隊整體的軍事素質。這一政策要在寧遠一帶的明軍中實施不難,然而,當袁崇煥提出也要在皮島內實施的時候卻遭到了毛文龍的大力抵制。這一點,毛文龍的想法再次與袁崇煥相向而行。
這兩步棋是袁崇煥為了達到五年之內收復遼東的目的所不得不執行的主要戰略措施,在這個過程中誰要是阻擋了他,便是置他五年後於死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斬殺毛文龍也是袁崇煥不得不去走的一步棋。
努爾哈赤雕塑
結語:毛文龍的死,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為了袁崇煥收復遼東而獻身的,此舉表面上是“照顧”了袁崇煥,實際上則是為了整個大明王朝,說他是英雄一點兒也不為過。但令人遺憾的是,毛文龍之死非但沒能促成袁崇煥收復遼東,反而使得遼東局勢變得愈加惡化,最終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此舉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感謝觀看
參考文獻:《亂終雜錄》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紀巍:《毛文龍形象的歷史建構》
夏文明:《中外關係視野下的毛文龍研究》
魏剛:《毛文龍在遼東沿海地區的戰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