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熠熠生輝yao
-
2 # 林原博士
就三國曆史而言,諸葛亮是否有過“空城計”,正確說法應該是存疑,因為有的史料中有相關記載。有些人說歷史中沒有“空城計”,還是有些武斷了。
《三國演義》小說中是有“空城計”的。即便依據小說,聲稱司馬懿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仍顯輕率。司馬懿絕非愚蠢,而可能有其它方面考慮。
至於有人認為司馬懿故意“放走”諸葛亮,也有武斷臆測之嫌。所謂捉住(或消滅)諸葛亮會對司馬懿如何不利的看法,並無充分根據,屬於對曹叡不夠了解、也對曹叡與司馬懿關係瞭解不夠深入的言論。
-
3 # 平安讀歷史
在三國演義裡面,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就是空城計,就是諸葛亮第1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率大軍在街亭打敗了馬謖之後,向諸葛亮所在的駐地殺來。當時諸葛亮身邊的部隊很少,又來不及逃走,所以就演了一出空城計。而司馬懿被諸葛亮所擺出的陣勢所迷惑,認為可能有大軍在周圍埋伏,所以率軍狼狽逃走。
這裡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實在是太神奇了,基本上沒有什麼兵力,就靠擺出一個空城計,最後嚇退了司馬懿的10萬大軍。司馬懿實在是太蠢了,結果上了諸葛亮的當,在大好良機之下,居然沒能把握住。但司馬懿是真的蠢嗎?肯定不是,司馬懿可是三國裡面最聰明最具有智慧的人之一,因為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即使諸葛亮真的有埋伏,他也不用派出全部軍隊,就派出一個幾千人的先頭部隊去試探一下不就行了。即使真的有埋伏,最多也就損失這幾千軍隊而已,到時候再撤退也不遲。而一旦成功了,那可就賺大了,一下子抓住了諸葛亮,再這樣下去,甚至可以直接滅掉了蜀國。
這樣下去確實是有可能的,而且會給魏國帶來極大的好處,甚至魏國可以憑此一統天下。但是對司馬懿來講,事情就不是那樣了。因為司馬懿存在的價值就在於諸葛亮,只要諸葛亮還在,就對魏國有極大的威脅,魏國就得依靠司馬懿來應對諸葛亮和蜀國的進攻。而一旦司馬懿抓住了諸葛亮,最終司馬懿對魏國本身也就失去了意義,因為飛鳥盡良弓藏這可是一句至理的千古名言。韓信當年可謂是幫劉備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結果敵人都被消滅了之後,韓信本身也失去了價值,最後被劉邦和呂后所殺。所以司馬懿在空城計中沒有去打諸葛亮,也是存在為自身考慮的因素在裡面。
不過這些事情只是三國演義描述的,在真正的三國曆史上,空城計是不存在的。諸葛亮從來沒有擺出過一個空城計來,司馬懿也從來沒有如此近距離過可能抓住諸葛亮。因為在諸葛亮第1次北伐的時候,當時司馬懿還不是魏國軍隊的統帥,當時魏軍的統帥是大將軍曹真。在三國演義裡面把曹真描述的非常草包,被諸葛亮打的丟盔棄甲,最終全靠司馬懿救援才能夠穩住大局。在真正歷史上,曹真也是相當牛的,諸葛亮前幾次北伐都是被曹真打敗的。而在第1次北伐中,真正在街亭之戰中的統帥是名將張郃,而街亭之戰失敗後,諸葛亮就退兵了,並沒有什麼空城計。
總之在真實的歷史上,空城計是不存在的,他只是羅貫中為了表現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在三國演義中寫出來的。不過由於諸葛亮的名氣實在太大,以至於空城計一直被流傳下去,甚至以假亂真,被很多人當成了史實。而司馬懿沒有趁此良機去抓住諸葛亮,也絕不是因為他蠢,而是因為他實在是太聰明瞭。
-
4 # 上福688
司馬懿完全知道這是一個空城計,因為諸葛亮現在不能死,如果諸葛亮一死,司馬懿在魏國就沒有利用的價值了。這叫養敵保自。
-
5 # 手機使用者6036599987
此話差也,司馬懿是有智慧有野心的人。他知道是空城計就是不想擒殺諸葛亮。如諸葛亮死了他就沒有對手了。魏王留他何用呢?
-
6 # 歷史作者
三國中非常有名的空城計,相信大家都很瞭解,講的是當時司馬懿派兵攻打平陽時,而諸葛亮也鎮守平陽,但是諸葛亮此時手上並沒有兵,於是就給司馬懿來了一個空城計,結果司馬懿來到平陽城下感覺不對,就退兵了。內容大概就是如此。不知道大家在看到空城計這一段的時候有什麼感想,首先從我的角度來說,我個人覺得是不切合實際的(僅代表個人觀點,若觀點不同請在下方評論出你的觀點,共同討論),為什麼覺得不合實際呢?首先大家想一想,司馬懿是何許人也,心有城府、足智多謀,心智上足以和諸葛亮平分秋色。就算是諸葛亮在城中使詐,只要司馬懿派一小隊人馬前去探查,很快就能一探究竟,空城計自然不攻自破,司馬懿也不至於嚇得扭頭就跑,立馬退兵了。
其次,面對司馬懿大軍壓境,諸葛亮命令大開城門,四個城門全部開啟,然後派遣一些老兵在門口掃地,然後自己帶了兩個小孩子,抱著一張琴就上了城樓,然後往地上一坐,唱起了卡拉OK,那麼卡拉OK的內容是什麼呢?唱的內容是這樣的: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翻空影,卻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然後諸葛亮下面接著唱著又說:馬謖也不行,將帥不合,失了街亭,你司馬懿得到了這麼多地方,只是僥倖,但是依然貪得無厭,又來攻打我,好好,你來打就來打吧,我現在都已經準備好了,我街道已經打掃,城門已經大開,你既然來了,那就進來嘛。還在猶豫什麼呢?並且接著強調說,我這裡只有我和琴童,是絕對沒有埋伏的。來來來,請上城來,聽我撫琴。
此時的司馬懿已經來到城下了,面對諸葛亮的這番話,司馬懿覺得不對,這哥們什麼意思?邀請我上樓一起和你卡拉OK嗎?我上去卡拉,你TM把老子OK了?我才不會上當呢。於是下令,撤軍!面對這個事情,給《三國志》做注的裴松志就說過了,空城計並不是事實,其次,也不合理。為什麼不合理呢?司馬懿當時來到城下聽諸葛亮唱歌,既然能清楚的聽到歌聲,並且還能聽到唱的內容是什麼,那說明大軍就在城樓之下,離得很近,那麼為什麼不派一個弓箭手把諸葛亮射下來呢?也不至於不放一槍一炮,直接開溜呢?
退一步來講,按照羅貫中的說法,當時兩方兵力懸殊很大,司馬懿號稱有十幾二十萬大軍,司馬懿你怕什麼呢?派一員大將率領5000人馬直接攻城,如果城內真有埋伏,再撤軍也不遲。
其實,反駁空城計最有實力的說法,還是根據給《三國志》做注的裴松之,裴松之說,據考證,當時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節宛城,根本就不在陽平戰場,人都不在,空城計又怎麼會發生呢?那麼空城計究竟是誰與誰發生的故事呢
-
7 # ly22358038
空城計本來就是小說作者為了凸顯諸葛神機妙算的章節,到了現代電視劇裡反而成為了諸葛和司馬共同忽悠曹睿,也不知道羅貫中老爺子知道後會不會吐血。
-
8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熟讀三國演義的人,肯定都記得這麼一個橋段,在蜀漢北伐的時候,諸葛亮錯用馬謖,街亭失守,導致諸葛亮獨守空城,那時屬下的將領都勸他逃跑,可是諸葛亮卻十分反常的拒絕了他們,而是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還讓四個書童站在城門上,一副悠哉悠哉的樣子。
而老對手司馬懿看見此情此景,並未下令進攻,而是一聲不吭的走了。
許多人都認為是司馬懿太過謹慎小心,中了諸葛亮的奸計,其實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件事從裡到外都透露著不可能!
首先,司馬懿和諸葛亮可謂是老對手了,他倆知己知彼,正如諸葛亮十分了解魏國一樣,司馬懿也對西蜀十分了解,街亭失守,諸葛亮是不可能還有兵力守衛西城的,但他卻沒有想到,諸葛亮竟會給自己擺開這麼一個虛張聲勢的空城計。
諸葛亮也深知,司馬懿不會愚蠢到這麼容易上鉤,但他對司馬懿十分了解,司馬懿一直被曹魏所防備,在曹睿身邊,不止有一個人在向他進言殺掉司馬懿,而曹睿一直因為魏國無人可與諸葛亮抗衡,不得不用司馬懿,其實那時候,諸葛亮活著就是對司馬懿最大的保護!
所謂功高蓋主,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故事,兩人再熟悉不過了!
-
9 # 阿呆夢話
諸葛亮的空城計,在三國演義裡是很精彩的一幕,廣為流傳,為後來的文化生活添了濃墨重彩,豐富了文化生活。諸葛亮的智慧形象更生動、高大。
事實上,這只是小說中的演義。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遠在宛城,就不可能發生所謂的西城空城計事件。
小說畢竟是虛構的。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司馬懿幾萬兵馬追潰軍到西城,面對諸葛亮,有幾種選擇的。
1、懷疑確有伏兵。那麼,好辦,圍城。圍而不攻,困就將你困死其中。
2、派小路人馬,進城一探虛實。既使有伏兵,損失也小。
3、既然能在陣前聽到琴聲,聽到歌聲,離得一定不遠。好一點的弓箭手,可以一箭射死諸葛亮的。
4、小小西城,加上諸葛亮已經是兵分三路的,又有街亭的失敗,西城既使有伏兵,也是數量有限的,強攻進城也未可不可。
司馬懿儘管小心慎重,但面對消滅諸葛亮這樣的好機會,也不可能不心動的。既使選擇最笨的圍城方式,也是穩操勝券的。
有一種說法。說是司馬懿故意放諸葛亮一馬,是擔心落個兔死狗烹的下場。留下諸葛亮,就給自己留了用處,留了空間。
這個說法很牽強。打仗都是有監軍的。監軍的任務就是要記錄這樣戰爭過程,回去彙報的。司馬懿如果是故意放走諸葛亮,回到洛陽立馬會小命不保的,所以是絕對不可能的。
總之,空城計是小說情節,僅供娛樂!
-
10 # Gurunding
一部《三國演義》造就了多少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一段“空城計”簡直家喻戶曉,已成千年絕唱,這部分故事把諸葛亮“智近乎妖”的智謀無雙、膽識過人演繹的淋漓盡致。
但是,歷史事實真的如此嗎?《三國演義》中的大概描述: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實上,這只是郭衝在註解裡編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戰時司馬懿遠在洛陽,攻克孟達後回駐宛城,和發生地點相隔千里,和諸葛亮對戰的是張郃,孔明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虛構的(郭衝為晉初人,他認為諸葛亮的“權智英略,有逾管、晏”,為證明自己的觀點,乃舉諸葛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宣揚之,史稱“郭衝五事”。裴松之認為“(郭)衝之所說,實皆可疑”,於是在為《三國志》作注時,“隨事難之”,一一否定。羅貫中就是以裴松之注三國志裡的這段評語做為藍本,寫出了“空城計”的故事。)
有一種觀點認為,“空城計”定不是諸葛亮所為,他們認為:司馬懿如果真得到這樣的機會,麾下十餘萬大軍,只要把城圍住,同時或派幾個神射手過去射諸葛亮,或派一個小隊過去試探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諸葛亮的把戲,一直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再怎樣也不至愚蠢膽怯到"扭頭就跑"的地步。
但是,另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 而"郭衝三事"並未說明諸葛亮是在街亭之戰時用的空城計,以司馬懿在街亭之戰時的所在地來否定"郭衝三事"實在是牛頭不對馬嘴。另外,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空城計成功的例子,如果用上述觀點來反駁真實性,那麼歷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計豈不是都無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衝三事"的真實性。
我個人比較持第二種觀點,所以,我們暫且不討論“空城計”是否真實,我們且談談假設《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故事成立的話,為什麼司馬懿會顯得如此不堪:首先,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可謂是深深相惜,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這兩位可謂是棋逢對手,正因為如此,對於兩人的個性兩人也是心知肚明;在司馬懿看來,諸葛亮的行軍打仗,善走堂堂正正的路子,猶如走棋,規規矩矩的擺好棋盤後再行廝殺,正因為如此,當諸葛亮如此“堂堂正正”的擺出一副“空城計”的樣子,很難讓人篤定真假,司馬懿猶豫不決很正常(因為司馬懿那時絕不會認為諸葛亮是無的放矢、也不會兵行險著的);
在諸葛亮看來,司馬懿行軍打仗以迅速著稱,奇、快為特點,因此,可以知道司馬懿打仗絕不會打沒把握的仗。要麼出奇制勝、一擊必中,要麼就是暫停進攻以待時機。所以,諸葛亮是在完全掌握司馬懿心理狀態的情況下,兵行“險招”,看似兇險無比,卻也建立在乘算比較大的前提下。
其次、從戰場情況下分析;上面我們說過,司馬懿行軍以迅速著稱,所以可以知道,雖然司馬懿帶領著十萬大軍,但是肯定是急行軍而來,糧草、軍械定是相離甚遠,一旦被蜀軍決斷後續糧道,則會變成“關門打狗”之態。
正因為如此,司馬懿在看似蜀軍“有準備”的前提下不得不擔心這一問題,同時並不知曉城中具體兵員數量,強行攻城是否會陷入僵局以致蜀軍形成有力的包圍圈?
正因為在這樣一種情形下,時間拖得越久,司馬懿盤算的失敗機率也是越大,所以能給司馬懿思考的時間不多,以現有情況決斷,“兩害取其輕”:推而佔守、伺機而動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最後、諸葛亮成名已久,司馬懿新起之秀,猶如對弈,謹小慎微方為穩重;棋盤對弈,一個成名已久、一個新起之秀,做為新起之秀在對弈時一般都是小心翼翼、敬小慎微,常以試探為主,雖然在對弈前曾做過很多調查工作(例如觀看對方戰局、分析對方)。
下棋尚且如此,何況打仗?所以,司馬懿初次面對諸葛亮時,肯定是小心翼翼、試探為主,只有在多次較量以後才會放開手腳(畢竟到了那時,互相之間的戰法已然熟稔,也就沒什麼好怕的了,以致後來還能相互送“禮”互開“玩笑”,也算是惺惺相惜了)。
皮埃斯一句:書中描寫的“空城計”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也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第一次面對面較量之時。
綜上所述,看似司馬懿狼狽不堪,卻也是合情合理,細思之下,我們不難看出,司馬懿用兵也是可圈可點,可快可慢,可奇可穩之才,以至於能夠穩穩的壓制住諸葛亮的屢屢攻勢,保障了魏國關中之地的安全。因此,司馬懿絕不是個“蠢”人,相反他很聰明、很隱忍,所以才能在魏國笑到最後。
回覆列表
小說的虛構內容,為了突出諸葛亮雖敗猶榮。其實從真正的歷史角度看,六出祁山,勞而無功。只是弱蜀政權,以進攻的姿態對強魏,多延續了數年立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