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夜的眷戀

    唐朝歷史上與吐蕃有過兩次重大的和親,那就是唐太宗 當政時期,文成公主 嫁與吐蕃首領松贊干布 。唐中宗 當政時期,金城公主 嫁與吐蕃首領尺帶珠丹。

    文成公主進藏

    公元641年,24歲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前往遙遠的吐蕃和親,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彌補文成公主遠嫁的辛苦,給她準備了十分豐厚的嫁妝。不僅有許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還有許多蔬菜和穀物的種子。除此之外,還帶了大批的關於醫學、農學、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的書籍前往吐蕃。

    文成公主在吐蕃總共生活了整整40年。40年對於古代的文成公主來說已經算是她的大半生了,她為了唐朝與吐蕃的和平關係犧牲了自己的歲月。他為漢族和藏族兩族人民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她在遠嫁到吐蕃之後,利用自己在唐朝的所學,以及她所帶嫁妝中的書籍種子等,帶動了藏族人民的經濟水平和文化水平。

    金城公主入藏

    與文成公主所不同,金城公主入藏時唐朝和吐蕃正是對立狀態,為了緩和兩國關係,吐蕃請求和親,以金城公主作為中間人來調和兩國矛盾。金城公主入藏兩年後,大唐進入玄宗統治時代,金城公主上書大唐請求大唐賜書,並派人回到唐朝學習翻譯大量醫藥書籍。金城公主還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金城公主還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在炳靈寺石窟留下大量的造像。並將文成公主帶至西藏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由佛寺角落安放到大昭寺內。大力推崇佛教、興建寺院,金城公主在入藏時還帶入了大量的工匠、技師、醫生,帶動了藏區的經濟與文化。

    金城公主請求唐朝同意把中原與吐蕃交界的赤嶺定成貿易場所,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交換吐蕃的牛羊金器等。金城公主入藏的30年中,唐朝與吐蕃關係得到極大改善,但仍舊有戰爭發生,每次戰爭發生時,金城公主努力說服丈夫停戰,在停戰之後,又積極請求樹碑立傳。並多次上書玄宗,表達永修之好的美好願望。還在吐蕃設立驛站,歡迎、接應來中原的漢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吐蕃與唐朝合同於一家。

    首先從背景來說,文成公主入藏時兩國的國力大致相當,而金城公主入藏是唐朝的國力明顯不如吐蕃畢竟剛剛結束了武則天時期的統治;從陪嫁品來說,文成公主的陪嫁品很豐富,其中有很多科技類的嫁妝,金城公主顯得很寒酸。兩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了兩國的友好關係,但文成公主的和親間接的為唐朝創造了一個強大的敵人,而金城公主的和親則是為唐朝贏得了休養生息。

    唐王朝與吐蕃的兩次和親,對唐與吐蕃雙方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一,軍事上,求得了邊境一定的和平時期,人民能夠休養生息;第二,在政治上,調整了漢藏民族之間的關係,為唐王朝、吐蕃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三,在經濟文化生活方面促進了兩國的經濟文化發展交流.

  • 2 # 讀史惜今

    和親,作為一項民族懷柔政策,對唐與吐蕃雙方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一,軍事上,求得了邊境一定的和平時期,人民能夠休養生息;

    第二,在政治上,調整了漢藏民族之間的關係。

    為唐王朝、吐蕃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三,在經濟文化生活方面促進了兩國的經濟文化發展交流。

    三、在經濟文化生活方面的影響 貞觀八年(625)年始,吐蕃提出與唐和親。起初唐朝不允,吐蕃 出兵威脅,但在與唐朝的作戰

    中鎩羽而歸,而後更堅定地向唐求婚。 公主出嫁,君王按例要賞賜大量財寶作為嫁妝。“ 諸種府

    唐太宗也認識到吐蕃實力強大,認為有必要以和親來安撫吐蕃,以求 庫財帛藏,眾多寶藏雖難捨,仍以賞賜我嬌女。告身文書金玉製,經

    得邊境的和平,始開唐與吐蕃和親的先河。唐與吐蕃分別於641年 史典籍三百六,還有種種金玉飾,以此賞賜我嬌女。諸種食物烹調

    和710年進行了兩次和親,拉近了唐與吐蕃的關係,兩位公主透過她 法,與及飲料配製方,玉片鞍翼黃金鞍,以此賞賜我嬌女 工巧技藝 們自身的努力、奉獻結成了血濃於水的漢藏兩族友誼橋樑,為唐、吐 製造術,高超能令人稱羨,如此工藝六十法,以此賞賜我嬌女。四百 蕃的邊境安寧、國家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漢藏關係史上的豐碑。 又四醫藥方 一世溫暖錦綾羅 咀41從上述文字記載中可 以 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唐蕃和親的歷史意義。 看出文成公主的嫁妝中除了金銀珠寶,還包括了經史典籍、食物配 一、軍事方面的影響 方、手工藝者、醫藥處方、種子等,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吐蕃對於 和親可以消除雙方的對立狀態,使邊境安寧。正如《舊唐書》 唐王朝物質上的嚮往。此外,文成公主帶來的技師還為藏民安置水 中所 載“思偃兵甲,遂通姻好,數十年間,一方清淨。,金城公主,朕 磨,教會藏族婦女紡織、刺繡,並教授百姓漢族先進的耕作方法,使 之少 女,豈不鍾念,但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誠祈,更敦和好, 吐蕃的家庭手工業、農業得以快速發展。吐蕃參照她所帶來的天文 則邊 土寧晏,兵役服息。遂割深慈 ?-”1 曆法書籍,修改藏曆,使其更適合農業生產。及至金城公主入藏時, 但是,和親的效果也許並不完美。從文成公主入藏到松贊干布 帶去了“錦繒別數萬,雜伎諸工悉從?“,進一步豐富了吐蕃的經濟 去世 的十年間,吐蕃與唐沒有發生;中突,雖然這與和親有很大的關 文化生活。除了嫁妝外,和親對於唐蕃雙方經濟交流的另一個重要 作用就是推動官方的“通貢”以及民間的“互市”。 系,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大唐國力蒸蒸日上,而吐蕃正處於發展 階段,實力不足 與唐朝相抗衡。永徽元年(650)松贊干布去世,由 “通貢”是指民族間官方的經濟貿易。雙方透過這種。貢賜貿 易”互通有無。“通貢”對於少數民族政權來說既可以獲得經濟利 大相祿東贊攝政,向吐谷渾擴張,並在大非川大敗唐軍,此時,文成 公主仍然在世。到了金城公主入藏(710)時,唐朝剛剛經歷武則天 益,又可以透過納貢臣服獲得政治庇護;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往往是 以政治利益為主的,中原王朝透過賞賜少數民族政權豐厚的財物來 臨朝,政局不穩,周邊的契丹、突厥、奚等皆起兵反唐,吐蕃實力強盛。在金城公主入藏後,吐蕃連年犯邊,在“開元二年秋,吐蕃大將 安撫邊疆、結好各政權,使“八方來賀”。 國達焉、乞力徐等率眾十餘萬寇臨洮軍,又進寇蘭、渭等州,掠監牧 “互市”是民族間經濟貿易的主要形式,既可是官方的,也可是 民間的。“開元二十一年正月。命工部尚書李善。持節於吐蕃 羊馬而去,吐蕃既自恃兵強,每通表疏,求敵國之禮,言詞悖樹碑於赤嶺。定蕃漢界 兩國和好。無相侵掠。漢使告亦如 慢”“、開元四年(716)吐蕃圍攻松州、開元十五年(727)吐蕃攻入之。?叫赤嶺互市的合法化,是漢藏經濟交流史上可圈可點的一筆。 大斗谷隨後移攻甘州,期間大小戰爭不斷,直至開元二十一年,由於“通貢”難以滿足民眾的物質需要,於是產生了“絹馬貿 (733)年,唐蓄會盟,戰爭才暫時停止。雖然金城公主進行了多次 易”與“茶馬貿易”。在吐蓄兼併了吐谷渾後,唐王朝與吐蕃的絹馬 調停活動,促成了兩次會盟,但收效甚微。由此可見,國力強大才是 貿易漸漸增多。吐蓄透過賣出唐朝需要的馬匹來換取自身奇缺的 和平的堅實後盾,而和親,只是為休養生息、謀取更大的利益提供了

    絲絹製品,即。絹馬貿易”。唐朝飲茶之風盛行,逐漸傳入吐蕃。茶 一個藉口。只有國力強大,才能真正達成安邊保境的目的。 葉可以解油膩,對於以肉食、奶製品為主的吐蕃人民來說很有用處。 二、政治方面的影響

    唐蕃雙方透過和親,各自收穫了政治利益。對於吐蕃來說,唐 此外,透過民間“互市”交流,漢民族從吐蕃那裡學到了毛皮製作和

    畜牧的方法,吐蕃也向漢人學習農業、冶煉業。 朝屬於“禮儀之邦,天朝上國”,與唐朝和親,可以借唐朝的聲勢來 鞏固吐蕃贊普的地 在唐蕃的經濟交往中,漢藏兩個民族優勢互補,共同進步。 位。同時,可以為吐蓄謀取在與吐谷渾、突厥較 “通貢”與。互市”是建立在民族關係融洽和諧、邊境安寧的基礎上 量中唐朝的中立立場,利於其進一步擴張領土。第二次和親,吐蕃 剛剛經歷了論欽陵兄弟的內訌,內憂外患,金城公主遠嫁吐蕃,修復 的,而和親無疑為漢藏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環 境和政治保障。 了漢藏兩族人民的友誼橋樑,調整了漢藏民族之間的關係,為赤松 德贊積蓄力量將吐蕃推向全盛時期爭取了寶貴日寸 文成公主入藏後,松贊干布看到公主及侍從服飾華美,“既而 間。 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漸慕華風““,吐蕃人開 唐王朝透過和親,既可以與吐蕃結成聯盟牽制吐谷渾、突厥,減 始穿唐裝、欣賞唐朝樂舞。輕自身的軍事壓力,又可以博得“天朝大國”的政治聲望,滿足統治 由於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篤信佛教,因此,她們的隨嫁物品中 者的虛榮心。 有佛像、佛經,還有隨行僧人。文成公主時期修建的大昭寺,金城公 和親,進一步發展了唐與吐蕃的關係。唐與吐蕃建立起了甥舅 關 主“資助南疆于闐等地僧人入蕃,建寺譯經?副大大地推動了佛教 系,獲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地位,而吐蕃也獲得了和平發展的寶貴 在西藏的發展,金城公主還將。七日祭”這項習俗帶到了西藏。 外部環境。在史書中有多處關於甥舅關係的記載,如唐蕃盟文中說 唐與 儒家文化也對西藏產生了影響。松贊干布。遣酋豪子弟,請入 吐蕃“ 安危同體,甥舅之國,將二百年。”吐蓄贊普給唐玄 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金城公主“請 宗上表中稱“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 《毛詩》、《禮記》、《左傳》《文選》各一部”,凹1這些儒家教義化導了 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朝由此可見,和親拉近了唐與吐蕃人民 吐蕃人民。“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就言簡意賅的道 之間的關係,在維繫漢藏兩族友好交往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3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唐朝也和親,吐蕃也和親!和親究竟是個什麼鬼?!

    和親是個很不好講的話題,很多人一提到“公主和親”馬上肝火上升、氣串兩肋,破口大罵朝廷闇弱、軍力不足,使一弱女子肩負國難終老他鄉。

    但如果告訴他們,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頻次遠高於漢族政權,估計這些人又會不屑的說:“披髮左衽無倫理綱常。”

    我真心奉勸一句,有這種想法的人,您就別穿越了!

    萬一穿越回去,真的幹了皇帝,您再混成了什麼“思宗”、“哀帝”,被人咔嚓了,俺們也不落忍不是?!

    因為,這些人根本不清楚國家的執行規律。以為做了皇帝,只需負責“喊打喊殺”、“霸氣側漏”!

    但其實,做一個成功的皇帝,和做個成功的商人沒什麼本質的區別,時時刻刻都要計算政策的價效比。

    因此,和親作為一種相當優秀的“低成本解決方案”,才會被眾多帝王選擇。

    在此問題上,不光漢族帝王認識的很清楚,周邊異族政權的領袖一樣深諳此道。

    今天,我就把唐、吐蕃兩個帝國和親的案例摘出來,看看二者之間的異同。

    有意思的,這兩個同時代的大帝國,在和親政治工具的使用上,經常處於一種互為攻守的態勢。

    唐朝和周邊政權位置

    一、唐、蕃與異族政權和親的指向性

    整個唐王朝,共有19位公主參與和親(唐朝許婚未能成行的不計算在內)。

    從和親政權的方向上看:

    東北方的悉、契丹共有6位公主(悉兩位,契丹4位);

    西北方的回紇(回鶻)4位;

    西南方的吐谷渾、突騎施、寧國各1位;

    南方的吐蕃2位;

    剩下4位,則全部賜婚降唐的異族大將(執失思力、阿史那忠、契苾何力、阿史那杜爾)。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長期威脅唐朝北方邊境的東突厥和後突厥(突厥第二汗國)沒有一次和親的案例。

    續突厥之後崛起的薛延陀,也一樣沒有。(貞觀十六年,唐太宗曾許婚薛延陀真珠可汗,後來又悔婚了。)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和親這種政治工具,最有效的使用方式,是“拉住相對弱小的盟友,對最強大敵人意義不大。”

    就像靖康之恥時,金軍圍著北宋的都城,宋徽宗怎麼沒想到和親呀?

    刀都架在脖子上了,搶就是了,誰跟你談和親?!

    唐朝與吐蕃的兩次和親,也發生在兩國相持階段。

    安史之亂後,唐朝全無還手之力,同樣不存在和親的基礎。

    吐蕃王朝的和親版圖指向性也很明確:

    東南方的南詔國;東北方的唐朝;北方的党項、吐谷渾;西北方的突騎施、西突厥;西方的象雄、小勃律;南方的泥婆羅。

    在這份名單裡,除了象雄、泥婆羅之外,無一例外都和唐朝存在生存空間的競爭關係。

    有意思的是,吐蕃王朝佛教如此興盛,各路天竺高僧紛至沓來,吐蕃贊普怎麼沒和天竺和幾次親呢?

    用不著嘛!

    二者之間唯一的區別僅在於,唐朝從來都是嫁女兒,不娶公主。而吐蕃則是既娶公主,又嫁女兒。(後突厥也曾屢次要求給李治找個突厥媳婦,硬是被武后攪黃了。)

    由此可見,選什麼人作為和親物件不是看實力,有時候實力強反倒會成為和親的障礙。二、和親是國力孱弱的無奈之舉嗎?

    很多人在這件事上都存在一種執念,以為只要和親就是被逼無奈。其實剛才我們已經說了,和親一般都會出現在雙方相持的階段。

    雙方誰都沒有把握直接弄死對手,才會選擇一種低成本的解決方案,畢竟戰爭是成本最高的解決方式。

    作為這種理論的資料支撐,我們來看一下唐朝各位和親公主所處的年代。

    在唐朝參與和親的19位公主中,如果以皇帝的時期作為劃分:

    太宗李世民時期,共有6位公主出嫁,佔比31.6%;

    中宗李顯時期1位,就是金城公主;

    玄宗李隆基時期,最多達到了8位,佔比42.1%;

    肅宗、代宗、德宗、穆宗時期各1位。

    換句話說,初唐、盛唐時期和親公主15位,佔比高達79%,而到了內憂外患的中唐、晚唐,只有4位公主和親,佔比只有21%。

    如果按照網上流行的理論,豈不意味著初唐、盛唐弱於中晚唐?

    上述資料足夠說明問題了,“和親作為一種政治工具,其實是雙方妥協的產物。”

    還是那句話,菜刀、板磚不能解決的問題,用和親方式來解決。

    吐蕃王朝的情況如何呢?

    松贊干布娶象雄公主李娣緬、娶党項公主潔莫尊,其子貢松貢贊娶吐谷渾公主芒潔墀嘎,嫁墀邦公主給吐谷渾可汗。

    赤德祖贊娶西突厥公主,娶南詔國尺尊公主,嫁姐姐墀瑪絡給小勃律王,嫁公主給突騎施蘇祿。

    上表中顯示出吐蕃和親的節奏,與唐朝存在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吐蕃王朝崛起的時期(松贊干布、貢松貢贊、芒松芒贊、赤都松贊、赤德祖贊),對外進行過相當頻繁的和親舉動。不但外嫁公主,還大量迎娶異族公主。

    但到了吐蕃王朝鼎盛之時(赤松德贊),便不再外娶異族公主,和親的數量也相應急劇減少。

    這說明,和親在帝國擴張過程中意義重大,而當版圖基本恆定後,其工具價值便不再特別明顯。

    另外,從赤松德贊開始,吐蕃後五位贊普所娶王妃,全部來自內部大氏族。

    這也表明,此時吐蕃疆域已相對固定,政治矛盾的主軸已轉向內部,吐蕃王室無須再對藩屬國和佔領區進行和親。

    而姻親關係這一工具,主要被用來平衡國內地方勢力,形成穩固的執政基礎。

    那麼和親,能體現國力強弱嗎?

    就拿吐蕃來說與吐谷渾、象雄和親,滅其國;

    與黨項和親,役其族;

    與泥婆羅(尼泊爾)和親,王其國(吐蕃王室成員為王);

    與小勃律、南詔和親,臣其國。

    結果不言自明瞭吧!

    3、和親關係的取捨和作用

    和親關係的取捨是一個很有趣味的判斷題。

    剛才,我們說和親指向性時,已經說過,不是所有政權都能成為和親的目標。

    國家的主要戰略目標,通常不會選擇進行和親。

    因為,大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是幾位公主能解決的,該死磕到底的,依舊得死磕到底。

    例如,唐朝和突厥之間,就是典型的結構性矛盾。

    因此,在兩國幾十年的交往史上,就一直沒有形成過和親關係。

    貞觀二十年(646),西突厥乙毗射匱可汗向唐朝求婚,李世民大嘴一張,要西突厥割讓龜茲、于闐、疏勒、朱俱波、蔥嶺五國為聘禮。

    等到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突厥毗伽可汗再次求婚被拒,他惱羞成怒直接開罵。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我這麼牛逼,吐蕃是個那啥!悉、契丹都俺們家奴隸!他們都尚公主了,就不嫁給我。

    再說了,我也知道嫁給吐蕃的,都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我也不挑不是?現在我出門,都不好意思和鄰居打招呼了!”

    薛延陀汗國與唐帝國

    不光是對突厥,薛延陀汗國情況也相似。

    在擊倒東突厥的過程中,薛延陀部一直都是唐朝堅定的盟友。

    貞觀十六年(642年),李世民曾將根正苗紅的新興公主(李世民第十五女)許婚薛延陀真珠可汗。

    但等他發現薛延陀汗國在北方做大,隱隱有第二個東突厥之勢時,就馬上翻臉了。

    當時,唐庭有一場君臣奏對,很能說明問題。

    貞觀十七年(643年)六月,契苾何力上書太宗,力陳不可與薛延陀和親,否則必然導致其勢力做大。(“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國之婿,雜姓誰敢不服!”)

    如果不許嫁公主,那周邊族裔便知道,薛延陀並沒有獲得唐朝的背書,不久他們就會崩盤。(“今吾絕其昏,殺其禮,雜姓知我棄之,不日將瓜剖之矣”)

    李世民也挺逗,當薛延陀迎親使趕著十萬匹雜畜作為聘禮前來迎親,可途中遭遇暴風雪襲擊,牲畜凍斃走失過半。

    李世民看到禮單後,把臉一沉,捏著嗓子說:“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呀?!”

    李世民當然不差這點牲畜,如果有必要,就是倒搭點牲畜,他也能把女兒嫁出去。

    說白了,李世民準備要弄薛延陀了!

    三年後(貞觀十二年,724),薛延陀汗國在唐朝分化瓦解和周邊族裔圍攻下滅亡。

    如果是薛延陀是因為彩禮少沒娶成公主,那吐谷渾的慕容·諾曷缽情況正相反,是李世民倒貼。

    吐谷渾王慕容·諾曷缽繼位之初,年紀幼小,朝中大臣爭權導致國家大亂。

    當時諾曷缽並不是其國內勢力最大的政治勢力,但唐朝決定在他身上下注。於是,先派李靖領軍衝入吐谷渾境內打擊彈壓各方勢力,而後封諾曷缽河源郡王。

    貞觀十年(636),諾曷缽親自入長安求婚,李世民將弘化公主相嫁,嫁妝甚為豐厚。

    透過弘化公主的和親,諾曷缽相當於獲得了當時東亞霸主的背書,逐漸穩定住了局面。

    這兩個完全相悖的例子足以說明,和親關係不光是拉攏,還是一種政治投資。相應的,吐蕃對和親工具的應用也極為熟稔,還是以吐谷渾做例子。

    松贊干布帶領吐蕃王朝從高原崛起,作為國家擴張的大戰略,吐蕃能夠選擇的擴張之路,只有北向兼併吐谷渾的青海牧場最為便捷。

    因為東向入川,有橫斷山脈的千溝萬壑攔阻,西向入南疆,崑崙山和沙漠綠洲地形不利於大兵團作戰。只有青海、甘南廣袤的牧場既便於大兵團迂迴,又能滿足後勤補給。

    因此,走下高原的松贊干布第一刀就砍在了党項、吐谷渾、白蘭羌頭上。

    所謂吐谷渾攪和了吐蕃求親,根本就是個藉口,跟李世民嫌彩禮少是一個道理。

    但等到文成公主出嫁後,在唐朝要求下,吐蕃退出了吐谷渾的領土。

    可軍隊撤出了,關係並沒斷。吐蕃連娶吐谷渾兩位公主,就是為了在其國內留下親吐蕃的勢力。

    松贊干布去世後,祿東贊再度來攻,雙方僵持不下時,吐谷渾大相投降吐蕃,導致吐谷渾滅國,可以看做和親投資的成果。

    平滅吐谷渾後,吐蕃又將公主許配吐谷渾新王。這次和親顯然是為了,迅速消化這片新佔領區。

    在突騎施和南詔國身上,唐蕃兩國的拉攏和投資也是同樣的道理。

    區別僅在於唐蕃都將公主嫁給了突騎施蘇祿,而南詔國赤德祖贊娶了尺尊公主,唐朝沒嫁而已。

    既然和親還有政治投資的作用,那是不是見效呢?

    關於這一點,我們來看看唐朝與回紇和親的例子。

    安史之亂前,唐朝實力鼎盛,在對和親物件的選擇上,頗有些遊刃有餘的架勢。

    這就像,手裡捏著兩王四個二,什麼牌都好打。

    但到了中晚唐,皇帝都混得動不動就往外跑,一手爛牌哪還談得到什麼選擇?

    德宗李適時期,能跟吐蕃掰腕子的就剩下回紇了。可李適當太子的時候,跟回紇有舊仇,聽見回紇倆字就晃腦袋。

    這把大臣們愁得,沒著沒落的。

    多虧歷經四朝的政治老狐狸李泌,又從修仙聖地溜達回來了。

    以“您要是不聽我的,我就不玩了”威脅,總算勸服李適與回紇達成了和親。

    親手構建了一個東合南詔、北聯回紇、西接大食的“反吐蕃聯盟”,此後唐朝的三位公主全部和親回紇(回鶻)。

    回紇合骨咄祿可在迎娶唐朝公主後,辱吐蕃使者以絕之,並上書德宗道:“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如果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

    這話的意思是,“咱倆以前是兄弟,現在我娶了你女兒,就是你半拉兒子。吐蕃在敢揍你,我踢死他!”

    唐回和親後,回紇(回鶻)與吐蕃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展開了長達五十年的血腥絞殺,極大的緩解了唐軍隴山防線的壓力。

    當然,和親只是回鶻與吐蕃交戰的推手,力圖南下擴張的回鶻遲早會與吐蕃迎頭相撞。但投資本身就是一種預測,能夠實現既定目標已足見李泌老狐狸的政治嗅覺了。4、和親政策的人道主義問題

    很多人從心裡感覺讓一個弱女子背井離鄉,從此生活在異域很不人道。

    從個人角度上說,確實有點不人道。

    但問題這種視角,是基於現代人婚姻自由的邏輯基礎之上的。

    在古代,年輕女子存在婚姻自由的問題嗎?

    我們且不說,王室貴胄的嬌嬌女,就是一般大戶人家的女兒,又有幾個的婚姻不是政治聯姻呢?

    作為一個生下來就錦衣玉食,不分五穀的天之嬌女,政治婚姻本就是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如果運氣好,找個夫婿琴瑟合璧、舉案齊眉。運氣不好,老公在外花天酒地,你也得忍著。

    所以,我們不能將現代人的價值觀硬搬到古人身上。

    唐朝在中國所有歷史朝代裡算是最開放的了,各種再嫁屢見不鮮,但一旦上升到了國家層面,女子依舊不會有婚姻的決定權。

    最後,說一個唐朝公主外嫁的例子,讓大家看看唐朝開放的程度。

    寧國公主唐肅宗李亨的次女,根正苗紅的正牌公主。在唐朝國內先後賜婚嫁給了兩位大臣(鄭巽、薛康衡),但很快這哥倆都掛了。

    李亨一看你這是命硬呀,正巧回紇葛勒可汗遣使求婚。

    李亨一想,你也別在國內禍禍了,去禍禍回紇吧。

    就把她嫁給了回紇葛勒可汗,並冊封葛勒可汗為英武威遠可汗。

    回紇一開始還挺高興,舉國歡慶都說:“唐天子將真女嫁來,是看得起回紇。”(“唐國天子貴重,將真女來。”)

    結果,沒多久回紇可汗也死了。

    按照回紇人風俗,未亡人是要殉葬的。

    寧國公主不愧是大唐出來的正宗皇女,堅決不接受殉葬的風俗。

    回紇人對她說:“唐朝乃禮法之地,入鄉隨俗才是正理!”

    寧國公主當場反駁道:“按照大唐禮法,夫婿死了,服喪三年。你們回紇娶我,要按中國的禮法,否則不遠萬里,跑娶唐朝媳婦幹嘛?!”

    (“我中國法,婿死,即持喪,朝夕哭臨,三年行服。今回紇娶婦,須慕中國禮。若今依本國法,何須萬里結婚。”《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一頓夾槍帶棒,把回紇牙官、都督崩得沒詞兒了。

    最後,寧國公主以刀割面,行“剺面大哭”之禮後,回到唐朝。李亨命百官於明鳳門外迎接。

    這次和親的經歷,大概在中國和親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一例了。估計,也只有唐朝的公主能幹得出來。

    綜上所述,和親是一種政治工具,也是一種政治投資。它是衡量國家關係的指標,也是標明國家存在感的量度。

    和親與否發端於政治需要,其結果也由政治方式考量。

    因此,無需在其中摻雜太多的個人情感。

  • 4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和親最早始於春秋時期。但當時的和親還是以諸侯國之間相互聯姻達成合作為主的。後來到了漢朝時期和親才開始成為了一個屈辱的代名詞。尤其是漢朝初期國家羸弱不堪,漢朝打不過匈奴,只能屈辱的以嫁公主和支付嫁妝來換取匈奴的不侵略。直到漢武帝時期這個狀況也得以改變。

    歷朝歷代都有次數不等原因不同的和親。但所有的和親中只有兩個朝代都和親是平等而且互利的。這兩個朝代就是唐朝和清朝。唐朝歷史上共有二十為唐朝公主和嫁入外邦。但真正被人所熟知的也就是文成公主入藏這個故事。

    唐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兇狠”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具有攻擊性侵略性的一個朝代。就拿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說起吧。整個大唐周邊的異族要麼跪地投降,要麼就是滅族。大唐兵威震懾一時。但唯獨吐蕃這個異族唐太宗數次想要攻打,但都因為吐蕃佔據了地勢的優勢導致李世民無功而返。而吐蕃又很貧寒,總想下來搶劫大唐子民的財富,但每次都被大唐軍隊都打回去了。

    後來吐蕃又轉變思路想要透過和唐朝和親來獲得唐朝的工藝匠人和各種典籍。但數次被拒絕。理由就是唐朝公主不外嫁番邦。後來吐蕃還很囂張的表示不和親就打仗。結果幾次戰爭下來唐朝倒是沒什麼事。但吐蕃已經摺騰的夠嗆了。這個時候吐蕃學聰明瞭。吐蕃王派人前往長安以臣服謙卑的心態來苦苦哀求李世民想要迎娶一位公主。而唐朝方面一方面因為對吐蕃下不了手,而吐蕃的劫掠雖然不放在眼中。但是也很心煩。再加上吐蕃已經服軟臣服了,所以唐朝也就同意外嫁了文成公主。

    唐朝和親和漢朝和親事完全不同的兩種情況。首先雙方地位平等,而且還是吐蕃懇求唐朝外嫁公主。而漢朝則是以公主來換取短暫對和平。說白了就是漢朝處於弱勢。公主就是上貢的貢品。吐蕃想去公主也不是為了公主的美色。而是為了公主陪嫁的各種手工藝型別的典籍書籍資料。而漢朝匈奴則是為了漢朝的公主陪嫁的金銀財寶。漢朝時期說是公主陪嫁。本質上就是“保護費”罷了。一個平等一個不平等。這其中對你就顯而易見了。

  • 5 # 使用者虎幣勝熊

    有區別

    大唐是中央政權,是朝庭。和親屬於恩賜,是對番邦地方勢力的認可,准予地方勢力成為正式官方勢力。

    吐蕃對大唐,不叫和親,應稱之為敬貢,是地方對中央的尊崇,具有敬上的性質。蕃邦之間是聯姻。

    中華民族中原朝庭是中央政權性質,中華民族各民族地方勢力是基層政權,具有地域性。大一統國家,地方尊崇中央,中央統領天下,對地方冊封或征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