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鬼腳七影視趣事
-
2 # 漫漫史話
說只有太牽強了,說他有作為就行了。
滿清十二帝中,雍正一直是我最佩服的一位。喜歡他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勤政用“拼命四郎”形容他一點不為過。在位十三年,堅持每日親自批閱奏摺,在已儲存下來的數萬件奏摺上某些所批示的批語甚至高達一千多字。(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中國華僑出版的《雍正御批》),平均睡眠時間每天只有四小時。
不好女色既沒有繼承他爸比康熙的多情,也不如他兒子乾隆那樣濫情。
厲精圖治鐵腕反腐,設立軍機處,將君權最大化;改土歸流,大大鞏固了對西南的統治;“攤丁入畝”實現土地均勻化,割富益貧的舉措有力合理化了稅負,既給乾隆攢夠了零花錢,同時又加強城鄉間的聯絡,有利於社會穩定;
審美高參考清世宗期間儲存下來的文物
這樣一個皇帝放到今天就是高知宅男一枚,有錢努力還幽默,怎能不愛?
-
3 # 帝國烽火
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到溥儀退位,清朝一共29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是268年,一共傳十二帝,他們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由於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偏居一方的政權,不能算全國統一性質的君主,所以在剩下的十位君主中,只有康熙和雍正稱得上明君。
為什麼說康熙是明君呢?因為康熙做的事情太多了,他奠定了清朝的政治版圖,維護了國家的穩定,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
康熙帝削三藩,滅掉了吳三桂等人的勢力,減少了國家分裂的可能;對戰沙俄的戰爭勝利,維護了國家對外戰爭的聲望,阻止了俄國的侵略;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統一全國,確保了臺灣島的迴歸;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遏制了準格爾的發展,基本奠定了清朝的疆域;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
清朝奠定了中國現在的疆域,而康熙就是奠定疆域的主要人員。但是康熙連連對外用兵,也造成了國內空虛,國家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但是總體而言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的繼任者雍正,在殘酷的奪嫡之爭中上臺之後,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對康熙留下的諸多弊病,進行整頓,使清朝的朝堂煥然一新。雍正實行實行攤丁入畝, 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雍正的這些措施是清朝在康熙用兵之後得到了休整的機會,國家的經濟和國庫的收入增加,清朝出現了新的生機。到雍正去世的時候,在國庫留下了6000萬兩的庫存,而雍正接手大清朝的時候,國庫存銀不過千萬量。
雍正的所作所為對國家和百姓有利,但是對讀書人和士紳卻非常不友好,所以歷史中記載雍正都是很殘暴,刻薄。
雍正非常勤政,雍正一天睡覺大概只有四個小時,每天要批閱幾十分奏章,而雍正帝批覆奏摺上的文字加起來多達幾千萬字,平均下來每天近上萬字。
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南懷瑾說:“雍正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兒孫好自經理。實在可算是歷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為歷代職業皇帝中絕無僅有的一人。”日本人亦尊重和推崇雍正帝,將雍正帝稱為“希世仁君”。
總體看來,清朝只有康熙和雍正稱得上明君,乾隆就“呵呵”啦,雖然是自稱十全老人,但是實際上好大喜功,敗家子一個。
-
4 # 百家千言
雍正本名為愛新覺羅•胤禛,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所以他並不是太子,他如何登上皇位姑且不提,他於公元一七二二年登基,於一七三五年退位。總共十三年,而要討論他的功績就不得不牽扯到之前打康熙皇帝與之後的乾隆皇帝。一說起康乾盛世,只怕很多人只會想到康熙與乾隆,但在康熙與乾隆之間卻還有一個雍正,而雍正皇帝又在康乾盛世之中起到了一個怎樣的作用?
我們先來看康熙給雍正留下了一個有哪些弊端的王朝(只談要解決的弊端):1、康熙晚年吏治鬆散,貪腐成風,加上平三蕃,收臺灣等一系列對外戰爭,導致國庫空虛。2、由於康熙晚年頻繁廢立太子,導致“九龍奪嫡”,朝堂官員紛紛“站隊”,黨爭嚴重。還有一些地方少數民族叛亂等等弊端,但我認為雍正繼位後最需要解決的毫無疑問是這兩種。
公元一七二二年,雍正登基,登基後就開始改革,其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1、攤丁入畝“這毫無疑問是雍正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2、耗羨歸公:耗羨是一種附加稅。清初,官吏薪俸低,不足以養家餬口,辦公費不足,督撫索取節禮,而囊中羞澀拿不出錢。地方官吏便透過增加田賦來增加收入。這種收入就叫“耗羨”或“火耗”。這種任意加賦的做法,增加了農民的負擔,也助長官吏的腐化。六年七月,雍正帝令各省全面辦理養廉,一面又嚴辭禁止各種陋規。以後火耗一分為三:一份給地方官養廉,一份彌補地方虧空,一份留地方公用。這樣,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又有助於廉政。3、改土歸流: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的改革。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取消土司,改派可以隨時任免的流官。改土歸流對於減輕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壓迫和剝削有幫助,對清朝實施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有重要意義。4、廢除賤籍(這個不用多說吧!)5、重要的一條就是秘密立褚制度,解決了再次出現“九龍奪嫡”。6、開放洋禁,發展經濟。
然後就是乾隆皇帝,這位其實不用多說,我想,如果不是雍正如此勤政,(雍正只做了十三年代皇帝,相比康熙乾隆這個時間太短了)同時乾隆延續了雍正像“攤丁入畝”等等一些制度,你以為乾隆那麼多的錢哪來的,天上掉下來的啊!舉個例子,圓明園在雍正年間只是一出普通園林,到了乾隆時才大興土木,乾隆七下江南,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叛亂,反擊廓爾喀入侵,平定林爽文叛亂。所以這麼一對比,雍正確實是一位明君!
-
5 # 四川達州人
一個蠻夷帝國,何來什麼明君?
康雍乾正是文字獄的巔峰時刻,可吹嗎?
雍正只是冷血而已,所謂逼母戮弟已經不比隋煬帝名聲好了,唯一就是少一個弒父而已(雖然野史如是說,但俺覺得雍正還沒有這個能力做到)。還給我說野史?
明在哪?
火耗歸公?
老百姓繳納最少3成火耗,以前是官員分贓。雍正搞到明處,當做國家財政收入,再用養廉銀交換官員同意?
完全脫褲子放屁嘛。
老百姓沒有少繳納一點點的火耗,反而增加了不少。因為只是變化了手法,以前是官員直接分了,現在收到中央,用皇帝恩賜的名義發出去。然後,差額——也就是廣大稅吏師爺差役的部分被雍正吃了。
這部分錢財你當差役師爺稅吏損失了?還不是換個名目在老百姓頭上找回來?
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
官員士紳抵抗,乾隆上臺全廢了。
還叫什麼新政?
新在哪?政在哪?
-
6 # 雜趣雜論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建都北京後的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的第四子。
在經歷九子爭儲後,康熙六十一年,45的胤禛順利繼承皇位。雖然歷史上對他得到皇位說法不一,但我個人認為他能在爭儲中取得勝利,是有其必然性的。
第一,他的才能和務實精神會取得一些人的支援,他的屬人戴鐸曾向大學士李光地稱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並施,大有作為。”事實上,在爭奪皇儲的鬥爭中,雍正帝提出整頓積習的振作有為的政治方針,與八皇子胤禩的仁義方針相對立,以爭取人心。
第二,他善於耍兩面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康熙帝,使政敵不以他為意,沒有集中力量對付他,從而輕巧地取得成功。
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刻用上了力,如透過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透過年羹堯控制胤禵和穩定西北地區。
從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出雍正確實是一位極其有手段的君王。
在他登上皇位後,雍正又不惜餘力剷除異己,把自己的兄弟幾乎是趕盡殺絕,大臣年羹堯、隆科多也相繼被他賜死,這不一個活生生的暴君嗎?他怎麼會是一個明君呢?
政治就是這樣,有時的仁慈只會喪失了自己的立場,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局面,怎麼讓自己的政策得以實施下去。我們現代人都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首先就要讓自己的威信得到認可,在慢慢恩威並施,讓底層員工臣服於己。所以雍正他也明白這點,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樹立自己的威嚴,有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後世我們也有人認為他太過於殘忍,甚至說他是暴君。
但事實證明,在雍正45歲登基,從政十三年中,卻給了清王朝嶄新的局面,為後來大清王朝的穩固與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也足可以說明他的策略是對的,說他是明君也不為過。
他繼承皇位時,在康熙的休養生息政策下,國庫空虛、百業疲憊,然在他一系列的為政舉措下,在康乾盛世的形成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雖然,康熙皇帝的前中期開疆擴土,促使滿清日益強盛。但是,康熙晚年吏治鬆懈,國庫空無。面對這一問題,雍正皇帝即位後便整肅吏治,一舉扭轉了這一問題,並且為乾隆皇帝留下了充實的國庫。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自古就有人丁稅,成年男子,不論貧富,均須繳納人頭稅。而就雍正皇帝來說,不懼阻力,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是謂""攤丁入地"",一舉取消了人頭稅。這樣,既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又確保了國庫的收入。
同時,雍正皇帝還設立了軍機處,代表著皇權在封建王朝達到了巔峰,而且,軍機處和三省六部制一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這一點,是明朝內閣制所不具備的。軍機處的特點是處理事務迅速而機密,這是雍正皇帝雖然時間不長,卻能完成諸多大事的重要基礎,也即效率是雍正皇帝非常看重的東西。在雍正皇帝在位時,軍機大臣直接與各地、各部打交道,瞭解地方情形,傳達皇帝意旨。此機構存在200年,直至清末。
雍正在位期間還透過改土歸流打擊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據,促進了今雲南、廣西、貴州、廣東、湖南等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廢除賤籍、廢除腰斬也是愛新覺羅·胤禛在歷史上的一大功績,也是雍正比康熙、乾隆皇帝更加推動歷史進步的體現。
所以說,從我個人角度來看雍正他是清朝唯一的明君,我覺得可信。雖然雍正皇帝在歷史上還背上了不少罵名,促使其歷史形象長期被抹黑。不過,歷史總會給他一個公正地評價。正如雍正皇帝所說的那樣——“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
對此,你怎麼看呢?
-
7 # 譚少盛老鴨
曾經有歷史學家講過明朝滅亡。清朝就不是天朝上國。明朝滅亡那些大地認為清軍入關同樣要拜孔子同樣要靠我們這些孔子門徒。卻不知道康雍乾三朝皇帝完美把孔子門徒變成奴才。明朝皇帝再昏庸也不會殺罵他的官員。清朝皇帝只要你在書罵他蠻夷。就殺你全家滅你九族。
-
8 # 餘與虞
雍正確實是清朝唯一的明君。在他統治的十三年裡,他勵精圖治,改革創新,“振百年之頹風”。雍正一朝作為“康乾盛世”承上啟下的部分,既處理了康熙留下的爛攤子,也給乾隆留下了良好的底子。他為“康乾盛世”做出的貢獻不可估量,明君之名,實不為虛。
明君理由一政治清明,打擊朋黨打擊貪官汙吏
康熙一朝,朝政寬鬆,這就給那些腐敗分子提供了溫床。再加上康熙年紀大了,許多事做起來力不從心,只能把希望寄託給下一任君王。
康熙沒有選錯人,雍正不是個糊塗蛋,早在他當親王期間,他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曾說過:
歷年戶部庫銀虧空數百萬兩,朕在藩邸,知之甚悉。雍正不願姑息養奸。有些大臣覺得若是進行一番大清洗,會觸碰某些權貴勢力。但是雍正不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會助長那些貪官的氣焰。
他把任務交給十三弟允祥以及舅舅隆科多,並且要求他們嚴格執行,絕不放過一個貪官。這其中就有他的十二弟以及十弟,雍正知道情況後,不惜大義滅親,著令抄家。
推行養廉銀康熙一朝,官員的年薪低,甚至連養活一大家子人都成了問題。因此,為官者無所不貪,導致真正為民辦事的官員很少。
雍正針對這個現象,特意將稅收的一部分用來當做養廉銀——防止官員貪汙而變相地提高工資。
雖然國家收的稅減少了(其實可能是增多了),但是卻斷了那些貪官的財路,使得他們無法再進一步“獅子大開口”。
而且,雍正也並不是要讓那些官員有多麼簡樸,只是希望工資能配得上他們的身份,他曾經這樣要求督撫,“取所當取而不傷乎廉,用所當而不傷乎濫,固不可朘削以困民,亦不必矯激以沽譽。”
打擊朋黨
在即位之初,雍正就對九子奪嫡的殘餘集團(主要是八阿哥允禩集團)進行了清理。
雍正的皇位做得並不穩當,因為他的幾個兄弟都在覬覦皇位。若是自己一味忍讓,皇位肯定不保。
於是,他開始下手。他採取軟硬並施的方法,逐步瓦解諸位兄弟的勢力。
對於屬於自己陣營的官員,若是有結朋黨之嫌的,也遭受了雍正的打擊,這就包括大將軍年羹堯。甚至,雍正連自己都親舅舅都不放過。他發現隆科多結黨營私,便大義滅親,將其囚禁致死。
總之,雍正強硬的作風,使得朝堂之上贏得了難得的穩定以及清明。
明君理由二積極進取,銳意改革,不做守成之君古來明君多出現在開國前期,如隋文帝,唐太宗等人。若是想在朝代中期有所作為,恐怕不太容易。因為在這個時期給他們的發揮空間不夠大,社會矛盾不是很嚴重。
而且,若是想打破祖宗定下的規矩,衝擊守舊的枷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雍正絕非一個守成之君,他在即位之初,就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
這就比如說,建立“秘密建儲制”,立賢而非立嫡;設立軍機處,加強皇權統治;設立駐藏大臣,維護民族團結;改土歸流,取消世襲土司,地方創辦學校,宣揚科舉制;用人以賢不以尊,任用大量又有能力的漢人。
而且,他敏銳地察覺到國家之根本——八旗,已經脫離了實際生產,無工作,不勞動,國家卻要“供養”八旗之人。於是,他特意推出了一系列刺激其勞動的工作,以及給予其優惠,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
明君理由三奮發有為,為國為民,實為“拼命三郎”都說清朝的皇子都比較勤奮,但像是雍正這樣的恐怕是絕無僅有。
他每日沉浸在批奏摺的“快感”之中,執政十三年,批閱過41000餘件奏摺。相比於其他皇帝批奏摺的幾個字,雍正時常是“長篇大論”,有時竟有數千字之多。字數算下來,竟然也有1000萬字,想當於好幾本長篇小說。
康熙和乾隆都喜歡出巡,兩者都有過留下江南的壯舉。雍正則是個另類,他連京城都極少出去。
他一年只有五天假,每日12點睡,4點起,只睡四個小時。每年僅僅有五天的假期,其他日子一律待在朝廷裡工作。
什麼樣的領導,什麼樣的下屬,在他的影響之下,張廷玉鄂爾泰等大臣爭先比著勤奮工作。如此一來, 雍正一朝想不強大都難!
所以說,雍正才為清朝唯一的明君參考資料:《雍正傳》
-
9 # 飄雲少年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只有雍正一個明君?
其實這個問題帶著偏見的意味,不過清朝十二帝中,雍正整體綜合實力的確最高。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要先知道何為明君,大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做個利國利民守成之君。
不帶偏見的眼光,清朝那些皇帝中,雍正之前的大多皇帝無論是在政治還是軍事上都還算是比較賢明,畢竟前期是在創業初期,
但是雍正後的君王和他相比真的可以說是差距十萬八千里,首當其衝是乾隆清朝著名敗家皇帝,然後是嘉慶一個默默無聞的帝王,後面的一個比一個差,更別提去和雍正相比較了。
雍正作為一個皇帝,他無論是在政治軍事還是文學上都是不凡的。他的這些成就確實比之前期的帝王是過之而不及的,他的勤勞是清朝沒有一個皇帝可以去比較的。政治方面
他在位時期,設立的軍機處,極其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使皇帝本身的權力達到了頂峰。
他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等。
他在位期間,極其大的改革內政,肅清朝堂的風氣,對康熙晚年貪汙橫行的風向力挽狂瀾,解決一次對清王朝的滅亡危機。
軍事方面
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保證了當地很多百姓的安危。
“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總結 :所以雍正算是清朝歷史上很有作為的皇帝,但並不是唯一的明君。
-
10 # 國史館
明君不明君另說。明君的標準不好界定,無法量化,也就無從比較。
但從皇帝的一般標準來看,雍正皇帝的確是有清一代皇帝中,最勤奮、最穩健和最成熟的一個。但也不是唯一,清朝入關以後的皇帝中,順治、康熙和雍正三個,都是當之無愧的優秀皇帝。所以,如果雍正皇帝算是明君,無疑順治和康熙皇帝也應該是明君。只不過順治皇帝死的早,他只是在親政的幾年裡小露了一手,才華和手段都不太明顯。
中國歷史上,如果一般意義上對皇帝分類,有兩種型別模式,一是開國皇帝,所謂開創祖宗基業的,有的時候開疆拓土奪別人的江山一代人完不成,要幾代皇帝才能成就大業。比如西晉就是歷晉宣帝、晉文帝,到晉武帝才算坐穩了江山。
還有一類就是守成,祖宗打下的江山你要能夠守得住,所謂守成之君是也,歷史上的大部分皇帝,都是守成之君。
清朝的皇帝如果按這個分類,以康雍為分野,康熙之前都算開國皇帝,他們的功業以奪得江山、開疆拓土為主。雍正以後都算在守成,他們的功業以穩固江山、守土保民、平定叛亂和制度建設為主。
清朝前期的皇帝,實際上一直在開疆拓土。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了後金,與明朝決裂。皇太極征服了蒙古,建立了清朝,並把疆域擴大到了察哈爾以西地方。順治入關滅了明朝,建都北京,把滿族文化融入中原漢文化之中,確立了滿漢和平相處的基本規則。康熙則制止圈地,消滅權臣,平三藩,滅噶爾丹,將新疆和西藏收入祖國版圖。
至此,清朝的疆域基本確定,作為入主中原的外來民族,滿清皇帝的權威也基本在華夏確立,漢族人也都開始臣服。所以我們說康熙以前的皇帝都算是開國皇帝一類。
到胤禛接替皇位,開疆拓土的責任已經不大了,邊境上雖然還有羅布藏丹津、策妄阿拉布坦之類的宵小鬧事,但大清朝在法理上堂堂正正,到哪都能說出道理。三藩已平,朝堂內外沒有權臣,有一個跋扈的年羹堯,是他四爺自己培養的,分分鐘可以滅了他。
所以雍正一朝,皇帝幾乎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制度建設上了。這是典型的守成思路,而且很明顯,勤勉能夠有收穫。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幾乎沒有一日不在辦公,僅批閱奏摺一項就令人歎為觀止。
據現存檔案統計,雍正皇帝共批閱滿文奏摺6000餘件,漢文奏摺35000餘件,累計字數達四百萬字,由於全部都是毛筆書寫,實際上雍正皇帝比大部分以寫作為生的專業作家都要辛苦。
雍正皇帝在他的任上有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尤其是制度建設上。軍機處就是其中特別重要的部分。
清朝在官制上沿襲明制,六部之上,設大學士,實際上是宰相。明朝大學士是首輔,一般情況下,皇帝並不過問具體的政務,只關注特別重要的事項。所以明朝才會有張居正那樣的全能宰相,皇帝與文官集團分享行政權力,大家各有邊界,在一定的制衡下互不干預。
但這種情況清朝的皇帝是不能忍受的,君上權力不容挑戰是清朝皇帝的底線,所以從順治皇帝開始,大學士制度就有名無實。順治皇帝當時的政策是分化瓦解,重南輕北,對功臣和勳戚實行贖買政策,在朝堂上維持一種微妙的平衡。康熙朝就維持不下去了,於是就有停止圈地和誅鰲拜的舉措。
雍正皇帝開創性地發明了軍機處制度。
其實大學士宰相制度也有許多弊端,除了侵犯皇權以外,文官熬到大學士時,大部分都會耗費一生的光陰,所以大學士的年紀都很老,經不起勞累。
但皇帝需要的是年富力強的人,於是雍正七年,皇帝藉口西北用兵,甩開內閣,挑選一批年輕精幹的官員,單獨籌組軍機處。至雍正十年,軍機處成為常設機構,乾隆皇帝登基時,又對它進行了進一步規範,清朝的軍機處遂成為取代宰輔地位的內閣中樞。
軍機處由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兩部分人員組成。初時軍機大臣沒有定數,根據需要填減,也沒有品級要求,以能力為入選標準。乾隆時定為三滿三漢,在六部尚書和侍郎中遴選。
軍機章京則屬於秘書和參謀班底,在六部的司管中遴選。與明朝的重出身不同,清朝軍機章京普遍重視實操能力,文字功底當然沒的說,但更看重指授方略的能力。軍機章京沒有定額,但基本原則也是寧缺毋濫。清朝的皇帝非常務實,軍機章京很多是舉人或國子監廕生出身,他們在軍機上歷練以後,也成為朝廷中樞最重要的人才儲備。
只不過,清朝的軍機大臣遠沒有明朝宰相那樣顯赫,他們只有宰輔之名,沒有宰輔之實,皇帝只是拿他們備以諮商,充其量是個天子近臣而已。
雍正皇帝施政另一個特色是對密摺制度的發揮,簡直到了極致。
密摺制度是康熙皇帝發明的,但作為一項制度,以及正式的授權,則始於雍正。
明朝時,大臣和地方官給朝廷報告工作,要先呈報內閣,由內閣中書呈大學士,再由大學士“票擬”,提出初步的處理意見,再轉呈由太監主導的司禮監,由司禮監大太監代表皇帝批閱。
清朝裁撤了司禮監,並對太監干政特別忌諱,由皇帝自己處理公事。雍正皇帝在處理公務時,發現康熙皇帝發明密摺制度特別好用,於是他正式賦予地方督撫和六部尚書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工作的權力,這就清朝的密摺制度。
密摺制度的好處就是方便皇帝掌握訊息,由於不公開,誰也不知道誰給皇帝寫了些什麼,於是會激發官員主動彙報,皇帝也就能更多地掌握情況。
密摺制度也有顯而易見的壞處,那就是對現有體制的敗壞。體制一般都是法律規定的,用憲法來保障的,至少是各方認可的公開規則。過於依賴密摺或者濫用密摺,實際上是用特務手段治國,基本上是不可取的,這一點,明朝有許多教訓,清朝的皇帝們還在讀書時就知道。
密摺制度一個副產品就是開啟了清朝督撫互相攻訐之路。
清朝的總督和巡撫,雖然品階不一樣,但在法律上並沒有統屬關係。總督雖然比巡撫大,但並沒有任免巡撫的權力,巡撫雖然品階低,但除了打仗,大多數情況下並不需要向總督報告工作。
但就是因為有了密摺制度,督撫之間有了齟齬,不是開誠佈公解決,卻可以向皇帝打小報告,甚至告黑狀。皇帝在調解時,可以隨心所欲拉偏架,甚至偏聽偏信。
所以到乾隆朝時,皇帝乾脆讓督撫兼署都察院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銜,正式賦予地方督撫糾參同事和下屬的權力,只是都察院的糾參權是公器,諸公使用起來就得出以公心。
雍正皇帝對密摺制度顯然是樂在其中。在現存檔案裡,雍正皇帝與大臣有許多互動,有的不僅不合時宜,甚至也不合君臣之道。
雍正的另一項重要的制度建設是秘密立儲。
胤禛在潛邸當皇子時,親身經歷了九子奪嫡,深知其中的殘酷和血腥,而且,由於皇帝無法表明態度,大臣們往往拉幫結派,待到新君上位時又會清算,站錯隊的人往往會被清洗。這不僅會做無謂的犧牲,也會增加政局的不確定因素。
所以,在雍正皇帝任上,他規定立儲一律秘密進行,不到老皇帝駕崩那一刻,誰也不能洩露。雍正皇帝把繼任新君的名字寫在遺囑裡,再密封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
這以後成為一項正式的立儲制度,只不過對後來的大清來說意義不是很大,他的兒子乾隆皇帝生前就禪位當太上皇了,嘉慶皇帝把皇位傳給了嫡子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在奕詝和奕訢中隨便挑了一個,待到咸豐時,子息單薄,國祚幾乎不保了,因此也就沒什麼可以秘密的。
雍正皇帝的另一項功業是平定羅布藏丹津叛亂。不過這與康熙朝平定噶爾丹和乾隆朝平定策妄阿拉布坦以及大小金川相比,無論規模還是影響力都是小兒科。
但雍正皇帝最大的功績是,在他的努力下,大清的基業穩固了,整個清朝由開疆拓土的大亂局轉向長治久安的承平時代,舉凡吏治、財政、民風、教化,走向正軌都是從雍正朝開始。
可以說,雍正一朝是個承上啟下的朝代,沒有雍正皇帝,就沒有後來所謂的“乾隆盛世”。
回覆列表
提起清朝,最先想到的四個字就是“康乾盛世”,這四個字概括了清王朝最鼎盛的時期。
雍正為康熙爺第四個兒子,而雍正在接過其父的皇位之後,雖只有短短的十三年,但其為後世稱之為“康乾盛世”的連續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不僅如此,雍正也可以說為自康熙來看似強盛的大清強行續命,讓大清江山穩了幾百年。
雍正登基初期,任免補授地方官員特別是縣令的時候,他在一天之內將官員31人分成11批召見,決定任免補授,只因縣令是關係百姓生死的一方父母官,這種認真親為的精神就連聖祖康熙也是不及的。史料記載,雍正帝執政的十三年裡,他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堅持每天親自批閱每一張奏摺。奏摺制度源於康熙,但是雍正皇帝把這個制度全力推行開來。數量上,現存的雍正硃批漢文奏摺35000遇見,滿文奏摺6600餘件,以雍正在位時間推算,他平均每天批閱奏摺約10件,這和康熙帝留下的幾千份奏摺作比,足見雍正帝的工作力度。質量上,“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這句在網上當成段子流傳的話,實則就是雍正帝硃批奏摺留下來的句子,比起乾隆帝硃批奏摺上的“覽”“知道了”,雍正帝批覆奏摺上的文字加起來多達幾千萬字,平均下來每天近上萬字,有的奏摺上的批閱長達一千多字。
雍正在位這十幾年,可是了不得的十幾年。清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創建制度最密集也最成功的也正是在這13年裡。比如說:攤丁入畝、火耗歸公、養廉銀、密摺制度、秘密建儲制度、軍機處。這麼多都是在他的掌控下建立起來的。中學歷史課本別的沒學,就單單軍機處,它的歷史意義你們隨便都是能背出來的,他的建立標誌著君主集權達到中國歷史的頂峰。
沒有雍正的勤奮,也就沒有乾隆的盛世,自然也沒有康乾盛世。所以說清朝只有雍正一位明君。其餘的只有江河日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