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弓手關習習
-
2 # 楊小哥JEEF
很簡單,公孫瓚在取得幽州之後,條件好了,日子舒服了,危機感就沒了,而且他作為武人,政治敏感度和智謀都不高,所以最後落得這樣一個下場了。可以參考下董卓,人生經歷幾乎差不多,都是從邊軍幹起來的,殺胡而出名。
-
3 # 耗子尾汁好滋味
三言兩語說不完事情來龍去脈就從頭開始解析,有點長,閱讀謹慎。
公孫瓚這個人,戰術上是一把好手,戰略上,,,不敢恭維。他逆歷史潮流而動,打擊排斥當地最重要的政治勢力士族豪強,讓士族豪強都倒想了他的對手。而他對士族豪強的排斥,是因為他小時候被輕視而造成的心理陰影。也就是說,公孫瓚的人生是向內開啟的,缺乏向外的成長性。
具體分析請見下面文章: 公孫瓚陷阱:白馬將軍威震天下,看似強大卻從未走出自己內心世界 公孫瓚這個人,很多人不是很熟悉,只知道他在《三國演義》早期出場,是十八路諸侯之一,和劉備經常互動,後來被袁紹擊敗,先殺了老婆孩子,然後自殺了。
從小說中看,公孫瓚好像不是一個特別厲害的角色。 可實際上,公孫瓚曾是割據北方的最強諸侯之一。他佔據幽州,手握十餘萬大軍,擁有當時最精銳的騎兵之一幽州騎兵。剛開始時公孫瓚的勢力,明顯強於後來三分天下的曹操、劉備和孫氏父子。 那後來公孫瓚為啥失敗了呢?誒,今天我們就來解讀一下公孫瓚失敗的原因。
白馬將軍公孫瓚 白馬將軍,威震天下 公孫瓚出身豪族,但因為母親地位低(小妾),所以在家裡不被重視,只能去做個小吏。但他小吏做得不錯,後來被舉薦做了郎官,被任命為遼東郡的長吏。 漢末東北邊境,經常受到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的騷擾。到遼東郡當長吏後,公孫瓚的優勢就發揮出來了:他特別勇猛,打仗是一把好手。
公孫瓚打仗時,經常身先士卒。有一回,公孫瓚帶領幾十個騎兵到邊境巡邏,意外遭遇幾百個鮮卑騎兵。公孫瓚和手下說,要不豁出命去,我們都得死在這!說完,他身先士卒,手持雙刃長矛,驅馬殺入敵陣,殺傷數十人,帶領手下突出重圍。 公孫瓚還很有戰術頭腦。比如他手下著名的騎兵“白馬義從”,其實就是一種戰術需要。其實當時不流行騎白馬,因為白色是一種不吉利的顏色。但公孫瓚不但自己騎白馬(有人說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白馬將軍),而且還選了十幾個手下和他一起騎白馬,號稱“白馬義從”。
每次開戰,公孫瓚就率領“白馬義從”,當尖刀班、敢死隊,衝擊敵陣。 白馬義從 公孫瓚帶頭衝鋒,可不是為了耍帥,而是有兩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提升部隊士氣。當時打仗主要比部隊計程車氣,士氣高的一方通常會打勝仗。你看《三國演義》中,兩軍大將陣前單挑,贏的一方通常就趁勢掩殺過去,輸的一方通常會大敗,就是因為士氣。公孫瓚是指揮官,他這麼帶頭一衝,你想整個部隊計程車氣能不上來麼? 第二個目的,是集中力量,利用區域性優勢擊潰敵人。
當時騎白馬的人少,公孫瓚和“白馬義從”在戰場上特別顯眼,就相當於旗幟一樣,給部隊指出攻擊的方向。所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迅速形成區域性優勢,擊潰敵人。後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擴充套件到幾千人,這批精銳騎兵本身就足夠強大,定點攻擊敵人的任何一個部位,都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打仗勇猛,戰術素養又高,少數民族都被公孫瓚打怕了。當時烏桓騎兵就相互告誡,千萬要避開騎白馬的公孫瓚。黃巾起義時,公孫瓚僅以兩萬的兵力,破了青、徐兩州三十萬黃巾軍,斬殺數萬,俘虜七萬,繳獲了好幾萬車輛輜重。此戰過後,公孫瓚稱得上是威震天下。
後來,公孫瓚從小小的遼東屬國長史,經騎都尉、中郎將,一路升到奮武將軍、薊侯(可別小看薊侯,這是個縣侯,在諸葛亮的武鄉侯和關羽的漢壽亭侯之上),都是因為軍功,打仗厲害。 那這麼厲害的公孫瓚,最後咋就敗了呢?而且還敗得那麼慘? 以劉虞為假想敵連續犯錯,造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 可能有人會說,公孫瓚敗亡是因為界橋大戰被袁紹打敗了。其實這是受到演義影響,把問題簡單化了。
界橋大戰公孫瓚是敗了,但並沒有一敗塗地,他隨後的反擊差一點就幹掉袁紹。實際上,界橋之戰後,袁紹和公孫瓚形成了對峙局面,袁紹當時並沒有能力消滅公孫瓚。 真正讓公孫瓚失敗的,是他弄錯了主要敵人,接連犯錯,並造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把自己給坑了。 公孫瓚把誰當成主要敵人了呢?他的頂頭上司,幽州牧劉虞。 以仁德著稱的劉虞 劉虞是中央派到幽州的,目的是保民安邊,對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畢竟總打仗得花太多的軍費。劉虞這個人以仁德著稱,史籍記載說,鬧蝗災時,連蝗蟲都不從劉虞的地盤飛。當然這種記載比較誇張,但也能從側面證明劉虞這個人道德水準肯定是很高的。 而且,劉虞還沒啥政治野心。
當年董卓廢漢少帝時,袁紹和韓馥就找到劉虞,支援他當皇帝,因為劉虞是漢室宗親,也算有點合法性吧,但劉虞堅決拒絕,為此差點沒跑到匈奴去。 但公孫瓚還是把劉虞視當成頭號敵人。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公孫瓚是武將,軍功是他晉升的通道,劉虞的懷柔政策會讓公孫瓚變得沒有存在感。第二,一山不容二虎,公孫瓚總覺得劉虞要奪自己的地盤。 於是,公孫瓚就明裡暗裡使各種小動作,比如不聽劉虞指揮啊,派人劫殺少數民族使者啊,派人搶劫劉虞給少數民族的物資啊,總之想辦法損害劉虞的威信,破壞劉虞安撫少數民族的策略。
把沒有政治野心的劉虞當成主要敵人,這是公孫瓚犯的第一個錯誤,推倒的第一張骨牌。 當時的幽州形勢 後來,因為一件別的事兒,袁術找劉虞借幾千騎兵。公孫瓚跑去告訴劉虞,你可千萬不能借兵給袁術,這傢伙野心太大。但劉虞沒聽,堅持借兵給了袁術。這下公孫瓚就慌了,如果袁術得知我阻撓劉虞借兵給他,他會不會怨恨我?如果他和劉虞聯合,那我不就陷入劣勢了嗎? 為了消除劉虞借兵的影響,公孫瓚也派一千騎兵去幫助袁術,要把敵人的朋友變成自己的朋友。而且,他還更進一步,派堂弟公孫越親自率領這一千騎兵。結果,意外發生了。袁術和袁紹發生了衝突,公孫越陣亡。
公孫瓚找袁紹報仇,發生了界橋大戰。這樣,公孫瓚就在沒有搞定劉虞的情況下,給自己又增加了一個敵人袁紹。 借兵給袁術造成公孫越陣亡,並以此攻擊袁紹,這是公孫瓚的犯下的第二個錯誤,推倒的第二張骨牌。 界橋大戰失敗後,公孫瓚被迫戰略收縮。這時,他正確的戰略應該是緩和與劉虞的關係,緩和與少數民族的關係,避免三線作戰。但公孫瓚始終把劉虞看做自己最大的威脅,在劉虞居住的薊城中修了很多工事,同時還經常縱容士兵搶掠百姓。 劉虞終於忍無可忍,派兵攻打公孫瓚。其實劉虞有十萬大軍,正經打不一定會輸。但劉虞這個人因為德行好,打起仗來總是畏手畏腳。比如,他要火攻公孫瓚,卻不許士兵燒燬周圍的民居,結果士兵們畏手畏腳,這仗根本沒法打。公孫瓚反而抓住機會,趁風縱火,憑數百精兵就打敗了劉虞,活捉了劉虞一家。
沒幾天,公孫瓚就假借朝廷之名,斬殺了劉虞。 結果這一下犯了眾怒。劉虞死後,劉虞的舊部鮮于輔等人,聯合少數民族軍隊和袁紹,動員了十多萬大軍一起攻打公孫瓚。公孫瓚被打得無還手之力,只得退回易縣固守。 殺死深得民心的劉虞,犯了眾怒,這是公孫瓚第三個錯誤,推倒的第三張骨牌。 公孫瓚最後使用的防守手段就非常愚蠢了,他修建了許多高臺,儲存了能吃好多年的糧食,帶人躲在上面。公孫瓚揚言,我就在這上面不下去,你能把我怎麼地?等我吃完這些糧食,天下大勢就變了。 結果,袁紹大軍使用了“地道戰”,挖地道毀了公孫瓚居住的高樓。
公孫瓚自知必敗,先殺光了自己老婆和孩子,然後自殺了。 真正的敗因:沒法突破成長過程中的侷限性 所以公孫瓚的失敗,乍看起來像是因為沒有戰略眼光,弄得自己樹敵太多,多線作戰。 公孫瓚第一個沒有戰略眼光的體現,是他沒處理好和劉虞的關係。劉虞沒啥野心,只想老婆孩子熱炕頭,幹好中央安排的任務。所以,公孫瓚其實應該妥善處理好和劉虞以及感恩劉虞的少數民族的關係,搞好內部團結,並向外擴張,才是王霸之道。
《後漢書》就說,要是劉虞公孫瓚同心協力,修城聚糧,蓄積力量,憑藉燕薊富饒之地,建功立業不是問題。這一點公孫瓚就不如袁紹看得清楚,袁紹在起兵時,就定下“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的策略。 公孫瓚第二個沒戰略眼光的體現,是他沒處理好和袁紹的關係。公孫瓚攻擊袁紹的直接起因,是公孫越和袁紹打仗時被箭射死了。其實戰場上刀槍無眼,怕死就不該上戰場,公孫瓚派公孫越領軍作戰時,就應該有這種心理準備,不能全賴人家袁紹。 而且,公孫越死後,袁紹想讓公孫瓚當渤海太守,以此求和。這時,如果公孫瓚明智,就應該學習曹操,死了兒子依然能和張繡合作。如果公孫瓚和袁紹合作,不糾結於一時之得失,那他的命運可能就是另一番樣子了。
公孫越 那說到這兒有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為啥公孫瓚這麼沒有戰略眼光呢?是這個人天生就笨麼?當然不是,公孫瓚不得不和劉虞為敵,不得不和袁紹為敵,主要是公孫瓚根基不穩,在幽州不得民心。 所謂不得民心,說的並不是老百姓,而是當地計程車族豪強。東漢有個鮮明的特點,士族豪強會佔據地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主導權,是重要的政治力量。諸侯們如果能得到他們的支援,要錢有錢,要糧有糧,要兵有兵;如果不能得到他們的支援,那在地方上生存就很難了。 公孫瓚的問題就在於,他沒法得到士族豪強的支援,在幽州缺乏統治基礎,所以他的戰略不能向內深挖,就只能對外擴張,不斷和別人發生衝突。比如劉虞一到幽州,當地計程車族豪強就紛紛歸附於劉虞。劉虞被公孫瓚殺死後,反對公孫瓚的劉虞部下也是當地計程車族豪強。 那這就奇怪了,公孫瓚在幽州也算經營多年,為何就不如一個劉虞呢?真是因為劉虞仁德麼? 當然不是,其根本原因,是公孫瓚始終沒有走出成長環境帶來的侷限性。
公孫瓚本人,也出生在當地豪族,但因其母身份低賤(一說是小妾),所以他在家族中很受輕視,從小沒經過啥正經的教育,第一份工作是很多豪門子弟不屑乾的小吏。他從被人鄙視的小吏做起,然後在戰場上刀頭飲血,出生入死,最後成長為一方諸侯。 這樣的成長經歷,讓公孫瓚對士族豪強的心理有些扭曲。裴松之引《英雄記》中的記載說:“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窮苦之地”,公孫瓚對那些有才學的豪族子弟,要打倒,踩死,甚至殺害,一杆子打翻一船人。而且,公孫瓚還說過,士族豪強的弟子,都太過驕傲,自己忍受不了。 公孫瓚能用的,只有關靖這種水平的人才 所以公孫瓚“所寵遇驕恣者,類多庸兒”,他結交的寵愛的,都是當時不入流的各種人物,比如算命的,賣布的,商人,酷吏,等等。比如後來給公孫瓚出餿主意,死守高臺等死的關靖,就是酷吏出身,善於諂媚但沒有謀略。 正是因為公孫瓚刻意排斥地方士族豪強,士族豪強只好與其它勢力合作。這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讓公孫瓚在以後的戰略選擇中,始終處於被動地位。
其實這一點,公孫瓚真應該好好學習曹操。曹操也被認為出身不好,但他透過一番努力,克服了出身帶來的局現性,最後成就一番大業。 所以,公孫瓚之敗,根本原因在於始終沒有走出成長環境帶來的侷限性,走不出自己的內心世界。他的人生,是向內開啟的,而不是向外生長。
-
4 # 鑽故紙的書蟲
三國時代,人才輩出,公孫瓚算是一位。他出身長大都在幽州,本人也是“家世二千石”的貴族,只因母親地位卑賤只能在郡中當一小吏。公孫瓚長相翩翩,身材高大,聲音宏亮,又有一身很好的騎射能力。因為這些獲得姓候的一太守的賞識,做了候太守的女婿。被候太守送往大儒盧植處讀書,其間認識了一位同學叫劉備。不久回到家鄉又作了一個小吏。後來家鄉的父老與地方官舉他為“孝廉”,從而被天子召見,留用為“郎”,在“郎”期滿以後被派往幽州做“遼東屬國長史”,負責監視這裡的大小部落,防止他們對漢朝造反。
公孫瓚喜歡騎白馬,還叫他的衛隊也都騎白馬,因此人們送他一個綽號“白馬長史”。他這個人疾胡如仇,當他接到有那裡的部落造反,不問青紅皂白帶兵衝殺一氣,大殺特殺。各處的胡人對他十分害怕。這與他的長官幽州牧劉虞的施政理念不同。劉虞反對濫殺,施行懷柔政策,兩人之間就埋下了矛盾。後來公孫瓚與袁術勾結吞掉了劉虞的一部分兵力,兩人結為死仇。
公孫瓚不僅與劉虞結仇,還因為他的堂哥公孫越奉了袁術之命,幫助孫堅打袁紹所派侵佔孫堅地盤的豫州刺史周昂時中箭陣亡,從而與袁術、袁紹也成為敵人。為了堂哥報仇,公孫瓚向著袁紹的地盤擴張攻伐。他先是在東光縣大勝青州的黃巾軍,再往前殺入袁紹控制的青州。公孫瓚與袁紹雙方的兵在河北威縣之北界橋,進行決戰,袁紹以步兵三萬人結為方陣,用騎兵一萬人布在兩翼,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作為挑戰的前鋒。公孫瓚不懂得如何對付這樣的陣勢,被袁紹殺得大敗,退回薊縣。袁紹乘勝派人追擊,追到(易縣東南的)故安縣,公孫瓚的部隊,掉過頭來死守,袁紹的部隊攻它不下撤退。這時的劉備在做高唐縣令期間,因為一次對匪徒作戰中失敗而出走投奔了他,公孫瓚對他很歡迎,指派他為大將田楷的別部司馬,負責後勤業務。袁軍撤退以後,輪到公孫軍來追擊,追到(新城縣之東的)拒馬河,大勝袁軍殺了七八千人,向東擴充戰果,佔領了大部分的青州。公孫瓚於是派田楷作青州刺史。袁紹不甘心丟了他的青州,便用他的全副力量來和公孫瓚死拼。在此期間劉備救援被曹操攻打的陶謙,幫陶謙守住了徐州。劉備不反仗打得好,為人處世也叫陶謙欣賞。所以在死之前把徐州交給了他。劉備脫離公孫瓚,立足徐州。興平二年,袁紹獲得一個決定性的勝利於(河北通縣之南的)鮑丘,殺了公孫瓚的兵兩萬。公孫瓚退到(雄縣西北的)易京。
公孫瓚之所以戰敗,簡單說來是地盤佔得太大,人才與兵力不敷分配;二是不但任命了所謂冀州刺史與青州刺史,也任命了所謂兗州刺史樹敵太多;三是劉備為了援救被曹操所攻的陶謙,脫離了公孫瓚與田楷等人的團體,去了徐州,而且趙雲也藉口兄喪,回了常山郡真定縣;四是與幽州牧劉虞鬧翻,殺了劉虞,與劉虞的兒子和劉虞的很多部下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最終導致眾叛親離,地盤上的胡漢人民紛紛起義。
公孫瓚的對策,是採取"絕對守勢”。他把易京造得十分堅固,城牆之外有土塹;土塹之外,又有土塹;傳說這易京有幾十重的土塹。城牆一小身,有六七丈高;公孫瓚與妻妾姊妹所住的樓更高,足足十丈,不設樓梯,公文用繩子繫上去,傳令用特別訓練的能夠大聲喊叫的女人,城內,他儲蓄了極多的糧食。儘管如此,這易京終於在建安四年三月被攻破,公孫瓚先把妻兒砍殺然後放火自焚,沒來得及死,被砍殺。
-
5 # 老王春秋觀史
白馬將軍公孫瓚曾經確實是威震塞外,對北方少數民族很有威懾力。公孫瓚可以說是東漢末年的諸侯之一,但並沒有威震天下,只是在幽州一代比較有名而已。至於公孫瓚為何會最後落得先殺妻子最後自焚的結局,這和公孫瓚本身有很大的關係。
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以作戰勇敢聞名於北方少數民族公孫瓚貴族出身,但就因為其母親身份低微,因此並不被家族重視,只能在郡裡謀了個書佐(主辦文書的佐吏)的差事。直到後來因為長相和才智才被當時的太守看中並把女兒許配給了公孫瓚。在岳父的幫助下到涿郡的盧植處讀書,和劉備也曾經是同窗。讀書回來後在太守劉其的身邊謀了一個趕車的差事,到這時候,可以說公孫瓚還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小人物。
後來太守劉其犯法被流放交州,公孫瓚拜別嫁人喬裝成士兵護送太守劉其,途中劉其被免罪返回。因為這件事 公孫瓚歸來後因此德行被舉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開始了其狂霸的一生。等到了光和年間,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從幽州調兵平叛,公孫瓚發達的機會來了,公孫瓚被朝廷任命為這三千精銳騎兵的首領前往涼州平叛。哪知走到今北京密雲一帶的時候,正好碰到了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公孫瓚憑藉著三千精銳騎兵平定了這次叛亂,立下戰功,升為騎督尉。後來由於邊章、韓遂的叛亂被平定,幽州一帶的少數民族經常襲擾邊塞,於是公孫瓚就又轉頭回到了幽州守護邊境。由於公孫瓚作戰勇猛,每次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一打就是打到夜深。因此,北方的少數民族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公孫瓚也在邊疆名聲響亮了起來,由於其和隨從經常騎白馬,因此被稱為白馬義從。公孫瓚也因此被朝廷拜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兼領屬國長史。
和自己的上司不和並且四處樹敵到了191年的時候,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接著銜尾追擊,利用黃巾軍渡河的機會,半渡而擊,再次大敗黃巾軍,黃巾軍死者數萬,被俘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因此公孫瓚威名大震。
由於黑山軍和黃巾軍在幽州一帶叛亂,再加上少數民族也趁機作亂,為了穩定幽州的局勢,朝廷派了宗正劉虞出任幽州牧。而劉虞和公孫瓚在對待少數民族問題上的意見不一致,也就導致了公孫瓚和自己的上司劉虞之間產生了矛盾。劉虞主張安撫少數民族,採取的是懷柔政策,公孫瓚卻是和劉虞相反,對待少數民族就一個字殺。
不僅在對待少數民族上兩人意見相左,就是在處理幽州事務上兩人的意見也不一致。劉虞為政主張為政寬仁,安撫百姓,發展生產,公孫瓚卻是由於依仗自己兵力強大,不管百姓死活,對部下放縱的很,部下掠奪百姓的事情經常發生。因此劉虞對於公孫瓚的所作所為非常反感,最終劉虞為了阻止公孫瓚的惡行率兵十萬攻打公孫瓚,沒想到最後卻被公孫瓚所殺。
公孫瓚不僅和上司不和,殺了自己的上司,而且和冀州的袁紹因為其爭奪冀州和其弟公孫越被殺一事和袁紹征戰不斷。當年公孫瓚派自己的弟弟公孫越率千餘騎兵到袁術處相結好,不想公孫越卻在袁術遣的派遣因為幫助孫堅攻周昂被流矢射中而死。這件事也被算在了袁紹的頭上,因此與袁紹結怨。後來袁紹為了謀奪冀州,寫信給公孫瓚共奪冀州,沒想到袁紹搶先得手,就此,公孫瓚和袁紹的恩怨越結越深,雙方互相征戰不斷。劉虞之所以對公孫瓚有意見,就是認為公孫瓚認為窮兵贖武的和袁紹連年的作戰是對百姓嚴重的迫害,想節制公孫瓚的行為,沒想到公孫瓚反而變本加厲的掠奪百姓,發動戰爭,最終劉虞攻打公孫瓚被公孫瓚所殺。
本想座山觀虎鬥,不料最終卻自焚身亡公孫瓚在掌控了幽州以後,應該說在當時在東漢末年的諸侯中也是一個很強的存在。可是由於在殺了上司劉虞後,不懂得為政之道,只知道對百姓的掠奪,因此盡失了幽州的民心。雖說初期和袁紹的征戰中雙方互有勝負,甚至袁紹在最初都在公孫瓚手下連吃敗仗,奈何不得公孫瓚。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孫瓚殺害上司的惡果顯現了。195年,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人聯合少數民族的鮮卑、烏丸等兵馬,在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隨後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大敗公孫瓚於鮑丘,雖說後來公孫瓚公孫瓚屢戰屢敗,最終兩郡相持一年,聯軍因為糧盡撤軍被公孫瓚打敗,但公孫瓚也元氣大傷。
到了此時,元氣大傷的公孫瓚已經沒有了當初爭霸天下的氣勢,面對袁紹和為劉虞復仇的聯軍的兩面夾擊,公孫瓚只好採取了守勢。於是公孫瓚開始挖塹壕修碉堡,在臨近易河的地方挖了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築有碉堡。在最中央高達十餘丈的土丘上公孫瓚為自己建了一個高達數十丈的碉堡,囤積糧谷三百萬斛,居住在其中。公孫瓚自以為這樣易守難攻的地方足以保證自己坐看天下風雲了。於是和妻妾兒子等人就居住在裡面每天吃喝玩樂,坐看風雲變幻,對於自己的手下謀臣猛將也是漸漸地疏遠。
瓚軍數敗,乃走還易京固守。為圍塹十重,於塹裡築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中塹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積穀三百萬斛瓚曰:"昔謂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視之,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百樓不攻。今吾樓櫓千重,食盡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到了198年,由於袁紹想向南進攻曹操,不想腹背受敵,於是給公孫瓚寫信準備兩家議和,誰知公孫瓚對於袁紹的議和要求卻根本不理會,反而加強了自身的戒備。看到這種情況,袁紹只好興兵攻打公孫瓚,公孫瓚的部將被圍,部下求救,公孫瓚卻說不救是為了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部下就會自我勉勵,其蠢如此,也使得部下更加離心離德,最終部下或降或逃。到了最後,公孫瓚在袁紹軍的攻勢下,看到自以為傲的塹壕碉堡陣也救不了自己,救殺光了自己老婆和孩子,然後自自焚身亡。
公孫瓚敗亡的原因公孫瓚之所以最後會敗亡,和其自身有很大的關係。從公孫瓚的所做所為來看,公孫瓚最後之所以敗亡,都是其一手造成的,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外乎幾點:
一是和上司搞不好關係。公孫瓚雖說出身貴族家庭,但由於母親的關係,並沒有得到重視。因此公孫瓚能夠發達,靠的是其自身的努力。但在發達後卻陳勝了狂傲的個性,在對待少數民族和對待百姓上和上司產生了巨大的矛盾,雖說最後殺了自己的上司,掌控了幽州,但也因此失去了幽州士族的支援和民心。
二是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公孫瓚強大後,只是把自己當成了稱霸一方的一個軍閥,並沒有考慮到全域性,因此也就和上司以及冀州的袁紹矛盾重重,導致四處樹敵,導致最終的失敗。如果公孫瓚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就不會和上司鬧到最終刀兵相向,民心盡失,也不會靠劫掠百姓來供養軍隊。如果其有戰略眼光,很好的和上司配合好,以公孫瓚的軍事才能,最終稱霸北方幽州一帶也不是不可能。如果公孫瓚不和袁紹為了意氣連年征戰,結下仇怨,最終即使戰敗,也不會落得這樣的結局。
三是過於自信,在被迫防守的時候,企圖依託塹壕碉堡來坐看天下風雲,相信什麼兵法雲百樓不攻的說法,最終被困至死。試問天下哪有攻不破的堡壘?所以說過於自信也是公孫瓚最終敗亡的一個原因。
-
6 # 吹牛88
單從民族大義上說,公孫瓚是英雄。抵抗外族,保衛了漢朝的軍事地位和百姓,但他本人有幾大敗筆。1,不應殺劉虞,劉是正根苗紅的皇叔,其本人對政治有獨特見解。2,只懂用武不懂治理和政治,所以一個切手段都是為政治服務,不懂治理,打仗需要人才,金錢,糧食,其統治地區不能成為他的保衛基地,3,不懂用人,只知衝殺,說實在就是沒頭腦。他有趙雲,關羽,張飛,劉備時不用,用的親信和家人,文人三人一條龍,他一個不用。太史慈逃難路過時,他看都不看,太悲了。4,最主要的他不愛百姓,拿百姓當草,又有誰幫助他,他自殺是逃不掉的,只能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就當吹牛,笑笑罷了。
回覆列表
191年公孫瓚大破青州黃巾軍30萬,威震天下,之後,公孫瓚除去幽州牧劉虞,把幽州的政權、軍權牢牢抓在手中。朝廷賜予公孫瓚都督幽州、青州、冀州、幷州四州軍務的權力,公孫瓚的聲望、功業達到巔峰。可是否極泰來,公孫瓚擁有了幽州之後,就如同過慣了苦日子的人忽然得到了聚寶盆,每天就知道窩在一角數錢玩。公孫瓚變得異常貪婪暴虐,肆意盤剝百姓,強迫周邊的少數民族交納沉重的財物,供自己個人享受。
尤其是在和袁紹的幾次大戰失利之後,失去逐鹿中原雄心的公孫瓚做出了一系列荒唐的決策。
當時,民間有傳言,說:“燕國的南疆,趙國的北界,中央有個不能合攏的彷彿一個磨刀石的地方,只有那裡可以躲避亂世。”公孫瓚認為易縣就是傳言中說的那個地方。於是公孫瓚把自己的大本營遷移到易縣,在那裡環繞城池挖了十道戰壕,在裡面築造高達十五六米的土丘,然後在上面修建高樓。公孫瓚手下在易縣附近家家建築高樓,易縣這個地勢平坦的地方憑空多了上千家高大的碉堡。而公孫瓚居住的主城在竟然高達三十多米,如此浩大的工程,當花費多少人力物力。高樓還不算什麼,公孫瓚囤積了糧食三百萬斛,一斛在漢代就是一百斤。在那個糧食賽過珠寶的亂世,公孫瓚竟然囤積了3億斤大米!這麼多大米怎麼來的?是公孫瓚的部隊自己種的?是按照市價從老百姓手上買的?當然不是,那個時候除了曹操的部隊搞搞屯田,自己勉強能夠養活自己,無數的軍閥包括公孫瓚,都是依靠掠奪來獲得糧食供給。公孫瓚疑心很重,在自己的城堡裡修建重重鐵門,可是還不放心,公孫瓚不相信任何成年男人,他專門下令,凡是七歲以上的男子,都不能進入他的城堡。七歲的小孩,在公孫瓚心中已經具備了刺客的潛質。公孫瓚專門訓練了一批大嗓門的女人傳達命令,吼起來一里外的人都可以聽到。如果有公文傳遞的話,都是用繩子吊上城樓。
從此,公孫瓚就在自己的巨型城堡中,整天和美女喝酒淫樂,過著極為腐朽奢華的生活。昔日叱吒風雲的白馬將軍,竟變成整天沉醉在美女石榴裙下的縮頭烏龜!
公孫瓚的這些做法最直接的弊端,就是讓自己孤立起來。以往,公孫瓚和將士們一同吃喝,一同議事,無論是勝利也好,失敗也好,軍隊的凝聚力、戰鬥力都很強。可是現在大將們根本見不到統帥,以往那個堅毅果敢的主帥,現在已經變成只相信女人只知道做縮頭烏龜的膽小鬼了。漸漸的,將領們心中堆積了許多不滿。
當有人問起公孫瓚這麼做的原因時,公孫瓚還一副智者的模樣。公孫瓚說:“想當年我在塞外驅逐叛變的烏桓部落,在孟津掃蕩青州的黃巾,我天真的以為平定天下指日可待。但是到了今天我才發現,這天下的亂局並非是我能夠結束的。既然如此,不如讓我們暫且罷兵,努力耕田,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兵法有云:‘百尺的高樓就不能進攻,’而我現在卻有數千堅固的城堡,有3億斤大米。等到把這些糧食吃完了,估計天下大勢也就有了分曉。”公孫瓚在打了幾次敗仗之後,改變以往積極進攻的作戰方針,以防守作為應對亂世的策略。
公孫瓚面對亂世,一心依靠堅固的城壕來進行抵禦,可是就像是歷代統治者苦苦維修長城一樣,花費了無數金錢,可是當敵軍來臨是,長城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難怪康熙發上諭向天下臣民宣言:“守國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秦漢修長城擋住了外地,卻擋不住內亂。唐宋修長城,最終卻都被異族輕鬆跨越。公孫瓚一味以武力奪取天下,以暴力對待邊疆民族,用殺戮對待不同聲音,就算是城堡再高,又有什麼用處呢?
建好城堡的第二年,袁紹已經平定了青州、幷州,強勢進攻幽州。公孫瓚的碉堡確實發揮了重大作用,袁紹要平定幽州,就要啃一個又一個,足足幾千個硬骨頭。可是,公孫瓚的算盤打得好,卻遠遠跟不上形勢的變化快。袁紹在謀士的建議下,以主力包圍公孫瓚一位將領的城堡,開始持續進攻。這位將領急忙向主帥公孫瓚求救。可是公孫瓚卻拒絕發兵,他的理由是,只要我救了一個人,那以後所有人都只會等待救兵,不肯努力打仗了,結果那位將軍兵敗被殺。公孫瓚的部下看到主帥如此薄情,人人都是透心涼,這樣的主子,幹嘛還要為他賣命呢?隨著袁紹的推進,先是一兩個,後來是幾十個成百上千個,無數公孫瓚的部下不戰而降。
袁紹的部隊很快就攻到了公孫瓚的主城下。公孫瓚垂死掙扎,派自己的兒子去邀請黑山的黃巾軍進攻袁紹軍隊的後路,黑山軍和公孫瓚唇亡齒寒,果然帶著十萬人來救援公孫瓚。可是,袁紹攔截到公孫瓚派出的信使,知道了行軍動向,就冒充援軍伏擊公孫瓚,公孫瓚大敗,主力盡喪。本來還想倚仗城堡對付幾天,可是袁紹聽了謀士的建議開挖地道,一直挖到了最中央公孫瓚的主樓,公孫瓚知道自己必敗無疑,又出狠招。公孫瓚竟然先殺掉自己的妻子、兒女,然後引火自焚。
曾經叱吒風雲的白馬將軍,竟然落得如此下場!只是,公孫瓚到死也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數千碉堡,還守不住自己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