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遠處吹來陣風
-
2 # 鬼谷先一
應該說英國擴張的步伐一時還夠不到中國,它需要消化印度和非洲,這已經消耗英國的許多力量了,以至於到1848年的時候,英國已經不考慮殖民中國,而只是開啟中國的大門,讓英國經濟利益擴張到中國。
-
3 # 沂藍書院趙月光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表面是禮儀之爭,導致中英外交失敗,本質原因是雙方意識形態相差太大。
1796年,乾隆退位,把皇帝讓給兒子嘉慶當。嘉慶一直當皇帝二十五年,至1820年。
馬戛爾尼不僅僅是一個外交使團,還是一個情報刺探集團,他們已經發現清朝的腐朽沒落。
事後,馬戛爾尼對清朝充滿了蔑視: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她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她的體積和外表。
馬戛爾尼認為大英帝國的皇家海軍可以一舉擊沉這艘大破船。
但為什麼英國沒有在嘉慶年間動手,而是在道光年間動手呢?
1,大英帝國當時被兩件大事拖住了手腳,卻也在嘉慶年間發生了英軍屯兵澳門事件。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的超級燒火棍,橫空出世,此人正是拿破崙。
拿破崙在歐洲橫衝直撞,拿下了兩顆牙(西班牙和葡萄牙)。
眾所周知,葡萄牙一直是英國的小弟,這個小弟是很老的小。
1386年,葡萄牙和英國就簽訂了一個永久條約《溫莎條約:英葡世代友好條約》,比歐盟早了600年。因為葡萄牙身邊有顆大牙(西班牙)威脅,所以葡萄牙就抱住了英國的大腿。
英華人忙著參加反拿破崙的同盟,同時給小弟葡萄牙出頭,順便敲上一槓子吞併葡萄牙的殖民地,防止法國海軍佔領。
1808年(嘉慶十三年)9月1日,英國海軍少將德魯裡帶領9艘戰船、三百大軍從印度駛來,想從澳門登陸,號稱是來保護澳門。
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連忙與英華人交涉,你們不用來,澳門由大清保護著呢?
英華人宣稱是葡印總督同意的,澳門總督不讓英軍上岸就是叛亂,最後澳門總督服軟,英華人上岸。
英華人又得寸進尺,要兩廣總督同意英華人長期駐守澳門炮臺。
嘉慶皇帝知道後,火冒三十丈,要求廣東立即進逼澳門,把英華人趕走。
廣東巡撫連忙派2600駐紮在澳門附近,要求英華人在12月18日半夜12點之前,必須撤走,否則有好看的。
英華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嘉慶皇帝氣還沒消,把廣東的鴿派大官撤了一批。
當時的大英帝國沒有大打出手,是因為被兩件大事拖住手腳:拿破崙戰爭,東印度公司吞併印度。
2,大英帝國與拿破崙戰爭拿破崙戰爭是指1803年—1815年爆發的歐洲各場戰爭,一方是拿破崙的法國,一方是英國、俄國為首的反法同盟。
拿破崙這個青頭愣,一開始把歐洲各個帝國揍得鼻青臉腫。
歐洲各國一共組織了七次反法同盟,群毆拿破崙。
1793年神聖羅馬帝國、大英帝國、普魯士王國、西班牙帝國、荷蘭和撒丁王國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7年,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被拿破崙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
拿破崙踩著反法同盟練級,最終升級為法蘭西帝國皇帝。
一直到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英華人才徹底把愣頭青拿破崙拍熄火。
拿破崙戰爭全部發生在嘉慶年間,英華人正對付最大的敵人,沒精力和清朝糾纏。
3,東印度公司吞併印度177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完全征服孟加拉地區。
1767-1799年,爆發了4次邁索爾戰爭,英國東印度公司佔領了大部分的邁索爾邦。
1773年,東印度公司取得了鴉片專賣權。
1797年,東印度公司壟斷了印度鴉片製造權,並開始向清朝大量輸入鴉片。
為了鞏固英華人在印度的殖民地,英華人與印度西部的馬拉特聯盟展開了三次馬拉特戰爭。
1817年-1818年,東印度公司取得了第三次馬拉特戰爭勝利,大部分的馬拉特聯盟國家被兼併,或成為東印度公司的附庸。
自此,印度的大部分邦(除了旁遮普)成為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地或附庸國。
1824年-1826年,英國發動了緬甸戰爭,奪取了阿薩姆邦。
在嘉慶年間,英華人忙著佔領印度,還沒工夫對付清朝。
-
4 # 夢醒斷橋
一、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只是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按照事先的禮儀安排,馬氏行單腿下跪禮,但免去了吻手禮;舉止高貴典雅的乾隆皇帝,看上去也就50 多歲。 他軟綿綿的手也是最高貴的,絕對不會讓這位“紅毛鬼”來親吻。 席間,乾隆召見馬戛爾尼、斯當東於御座前, 馬戛爾尼遞上了喬治三世的禮物與國書,乾隆給喬治國王回贈了玉石權杖,賞賜馬戛爾尼翡翠如意。 然而,作為英國使團,此次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單純的參加祝壽活動,英王信的內容,才是他們這次行程的重要任務。可是對皇帝來說,交上信就意味著兩國的外交結束了, 剩下的就是讓英使團來參觀天朝大國的祝壽活動了。 據《清史稿》記載:英國使節馬戛爾尼等雖然不習慣叩頭,但一到了皇帝面前還是跪下去了。這樣的記載還出現在當時身為使團秘書的溫德的日記中,溫德是馬戛爾尼的親戚, 他在日記中這樣的描述:“當皇帝陛下經過時,有人通知我們走出來,讓我們在中國官員和韃靼王公對面排好隊, 我們按當地的方式施了禮”。他所說的當地方式也就是說跪地叩頭九下。 馬戛爾尼使團踏上了回國的航程。 落寞索然的馬戛爾尼, 想起了喬治三世國王說過藉以取勝的一句話:外交沉默了,要用大炮來說話!此次外交英國的目的是為了通商貿易, 開啟中國的大門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 而清政府卻將其看成是一個弱小國家對“天朝大國”的進貢和朝拜,這在根本思想上就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所以就造成了歷史程序中的矛盾。二、17 世紀末期,中、英在世界經濟體中的地位及鴉片戰爭的爆發
英使團訪問中國時,正值乾隆統治的後期,國土面積已經達到了 1380 餘萬平方公里。人口近 3 億多人,耕地面積近 6 億畝,當時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三分之一。雖然現代工業仍未萌芽,但中國的工業總產量仍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百分之三十二。在當時,中國無疑是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 馬戛爾尼雖然沒有完成談判使命, 但取得了細查“康乾盛世”脈象的成功。 他們來時從天津到北京又到承德, 歸國時乾隆照準英國使團取道中國南海出境, 走大運河橫穿中國大陸。 他們一路的所見所聞,摸清了中國的國情、民情和軍事的虛實,已經從許多“細節”裡看破了“中國熱”的虛幻,發現了大清帝國的外強中乾。馬氏把大清帝國比喻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他當時就放出了預言:“大清帝國遲早要崩潰”,而“英國會從這一變化中將比任何其他國家得到更多的好處”。英國副使斯當東在其編輯的題為《英使謁見乾隆紀實》的書裡寫到,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是“靠棍棒進行恐怖統治的東方專制主義暴政的典型。中國不是富裕的國度,而是一片貧瘠的土地,不是靠農業發展,而是社會停滯於農業”。
馬戛爾尼回國後,根據他縱穿中國,對社會各階層的所見所聞, 在提交給政府的報告書中作出了結論: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科學極度落後,人民普遍貧窮,軍隊不像軍隊,腐敗處處可見。 他指出,“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負有關,它很想凌駕各國,但目光極為短淺,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同時預言“韃靼王朝將繼續壓制人民,並將發生變亂”。
1840 年 4 月 7 日,大英帝國下議院就是否應該對中國進行一次戰爭進行辯論。 一個高貴的爵士議員起身發言,他就是 48 年前覲見過乾隆皇帝的小斯當東。 原本是給馬戛爾尼提起巴茨騎士斗篷下襬的見習侍童, 如今已經成了一位資深的遠東中國問題研究專家,他發表了一篇宏論,他的主戰論點博得掌聲,最終引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決定要以堅船利炮開啟中國的門戶。 道光二十年(1840 年),英國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做過東印度公司專員的小斯當東, 就是其中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的推動者。 戰爭打響, 大清王朝及其國民,被西方列強的“海盜邏輯”和強盛文明所震驚,和大英帝國簽訂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
5 # 當狗容易做人難
馬戛爾尼使團描繪的清朝
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失利,被認為是導致1840年鴉片戰爭的原因之一,將錯誤歸咎於清朝閉關鎖國、妄自尊大。其實馬戛爾尼使團來訪本身就是不懷好意,是西方殖民者進行對外擴張的一貫套路罷了。
當馬戛爾尼看透清朝腐朽虛弱、外強中乾的本質之後,不論乾隆皇帝怎麼接待英國使團,戰爭已經不可避免,畢竟弱國無外交,談判要靠武力支撐。
英國殖民擴張
自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以後,歐洲殖民者對於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擴張都有一個套路,先以傳教士、貿易商團、外交使團等和平的面貌出現偵查目標國的情報,當發現對方實力不如自己的時候立馬進行武裝侵略,西班牙毀滅印加帝國、英國侵略印度地區都是這麼幹的。
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也不是帶著和平的誠意訪華,而是英國對外殖民擴張的第一個步驟,是對清王朝的試探。在英國使團交給乾隆帝的國書上雖然寫著“互惠互利”,但是從馬戛爾尼提的要求來看基本上都是單方面索取好處。
馬戛爾尼使團描繪的覲見乾隆皇帝場面
從1612年開始,英國就在印度地區進行殖民活動,不斷兼併各王國、土邦,而清朝與廓爾喀、錫金、不丹等國一直有外交聯絡,再加上清朝中任職的歐洲人,因此乾隆皇帝對於英國在亞洲的擴張是有一定了解的。
當乾隆帝看到馬戛爾尼代表英國提出的要求後,感覺到了英國對清朝的威脅,對於英國使團的態度也從熱烈歡迎,變為立馬趕其走人,中英兩國在禮儀方面的矛盾更像是乾隆找的一個體面收場的藉口。對於英華人可能的戰爭行為,乾隆也有警惕,要求各沿海口岸做好軍事準備;並嚴令各地官員不能敲詐、勒索英國商人,以免給英華人開戰的藉口。
關於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漫畫
實際上當時英國各界對於馬戛爾尼使團的談判失敗是有預期的,在馬戛爾尼離開英國之前,英國就有各種渲染清朝“磕頭禮儀”、清朝皇帝自高自大的漫畫、文章出現。
等到馬戛爾尼從清朝回到英國,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稱清朝虛弱不堪,要擊敗它並不困難後,英國更是各種渲染自己使團受到的“不平等對待”、清朝在羞辱英國等觀點,這屬於典型的開戰前輿論準備。
只不過英國距離中國確實太遠,以當時的航海技術難以大規模出兵中國。等到英國完成對印度殖民,擁有對中國出兵的後勤基地之後,英國已經做好了開戰的一切準備。因此英華人才敢明目張膽的向清朝販賣鴉片,並在清朝行使正當權利大規模硝煙的時候,第一時間選擇用戰爭解決問題。
鴉片戰爭
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不是因為1793年清朝慢待馬戛爾尼使團,也不是因為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這些都只是英國掩飾侵略行為的藉口,本質就是清朝實力不行,英國認為侵略中國能獲得比和平交往更大的利益。
1793年清政府拒絕馬戛爾尼使團的各種要求並不是大錯誤,但在認識到英國的威脅性後只是被動防守,而不是主動去了解英國、瞭解世界就是大錯特錯,這一錯就開啟了近代中華民族百年屈辱的歷史。
-
6 # 張傑談史
戰爭不是說你要作戰,戰爭就打起來了,也要看各方面因素。比如挑起戰爭的一方是否合適,比如說戰爭的理由,比如說對戰爭的預判等等。
先說第一個,英國當時是否合適對清朝作戰,時機還不是很合適,因為馬嘎爾尼訪問是在1793年,後續歐洲法國這邊一直很混亂,也牽涉到英國,使之分心。且英國對印度的經營也需要時間。
戰爭的理由,對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理由是需要的,因為影響大。所以英國一直在等待一個理由,虎門銷煙算是一個。
最後是對戰爭的預判。雖然馬嘎爾尼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但是究竟到什麼程度並不瞭解。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在1820-1835年,英國一直有間諜在中國沿海進行水文監測,說明這個時候的英國都沒有下定決心對清政府動武,更不必說1793年了。
英國實力這個時間段顯然是夠了,但是實力夠還是不行呢!
-
7 # 我沒忘記home
我們經常說,戰爭只是一種手段,只是一種解決政治問題的終極手段,鴉片戰爭也同樣是如此。
(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戰爭因為清朝和英國因為“禁菸“之爭而爆發,其過程是英國遠征艦隊以少勝多擊敗清軍,最終以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南京條約》告終。
附圖,鴉片戰爭形勢圖
首先我們要搞懂英華人為何要發動戰爭,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將滿清滅亡,而是為了賺錢!
清朝對外政策
明清以來中國大多數時間都在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明朝實行”海禁“將近200年,直到隆慶元年 (1567年) 開放福建漳州的月港作為通商口岸。清朝初年,為了削弱鄭成功等抗清力量也實行海禁。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清軍佔領臺灣後正式開海,准許百姓對外貿易,並在“粵東之澳門、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寧波府、江南之雲臺山”設立海關統一管理貿易實務。
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乾隆只留一處通商口岸:“嗣後口岸定於廣東,不得再赴浙省”,而且外國商人銷售商品和購買上貨都必須透過特許“行商”之手。清朝的保守自閉使得西方貿易受到影響,早在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就曾希望清朝開放多個通商口岸並呈書乾隆。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國派喬治·馬戛爾尼出使中國要求貿易通商,但不許;隨後還有數次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接觸都沒能獲得任何結果。
附圖,喬治·馬戛爾尼
中英兩國貿易逆差導致英國使用各種手段,最終直接動手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闊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和原材料產地,而龐大的清朝剛好符合此條件。但清朝出口西方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在歐洲十分受歡迎,而英國的工業製品卻在華遇冷。1781-1790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銀達1640萬兩;1800-1810年達2600萬兩;因此十八世紀的廣州”行商“貿易給清朝帶來極大的貿易順差。
英國在18世紀時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朝依然以白銀作為貨幣,因此英國與清朝的所有貿易都以銀兩折算,為此英國需要大量購入白銀,金銀一買一賣使英國利潤受損巨大。同時高達百分之二十的海關稅率以及中國特色的”不可預估費用“使得英國商人的利潤大打折扣。
附圖,廣州”十三行“
英商壟斷鴉片貿易
其實鴉片傳入中國的時間很早,早在明朝末年就有吸食鴉片的記載;清朝建立以後,吸食鴉片盛行,雍正年間就曾禁止鴉片煙。在1796年(嘉慶元年)嘉慶登基後,清朝裁停鴉片煙稅,明令取締進口和種植鴉片,但對鴉片的巨大需求使其成為西方對華貿易的主要商品。
在早期的對外貿易中,清朝一直處於優勢地位,但鴉片的輸入逆轉了這種局面。鴉片貿易早年由葡萄牙人把持,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以後由英華人取代,而英國東印度公司負責鴉片的一切事宜。此後鴉片產量逐年增長,自1800年(嘉慶五年)起大量輸入中國。
鴉片貿易可以獲取鉅額利潤,“東印度公司在這些年中,卻是單單靠他們對華貿易中的利潤來支付他們股票的利息”、“鴉片像黃金一樣,我能在任何時候賣掉它”。因此被禁止進口的鴉片走私日益擴大,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4000餘箱猛增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40200箱。鴉片氾濫導致經濟問題,清朝由順差變為逆差,白銀大量外流,通貨膨脹日益嚴重,最終造成國窮民困。最終在1838年,清朝決定對鴉片走私採取嚴厲措施。
附圖,虎門銷煙
西方對華早有惡意
1801年葡萄牙在橘子戰爭中失利,英國藉機派出六艘軍艦於1802年(嘉慶七年)3月18日抵達澳門附近海域,試圖登陸澳門。兩廣總督覺羅吉慶在勸阻無效後採取斷糧手段,直到7月英軍得知英法簽訂《亞眠和約》後才撤離。1808年(嘉慶十三年),清朝水師曾擊退13艘侵擾東南沿海英國武裝商船,英軍在嘉慶帝調兵威脅下放棄佔領澳門的企。1825年(道光五年),英國爆發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因此加強在國外的掠奪,大力鼓吹對華戰爭。1832年以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多次派間諜偵察沿海地區。
1839年8月初,中國禁菸的訊息傳到英國,英國商業集團紛紛鼓吹戰爭。10月1日,英國政府召開內閣會議,最終作出“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的決定。1840年4月初,英國國會下議院最終以271票對262票決意對華用兵。
附圖,18世紀英國在印度的鴉片儲存庫
馬戛爾尼訪問完乾隆之後,鴉片戰爭為何沒有發生在嘉慶朝,是當時英國實力還不夠嗎?
現在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鴉片大量輸入中國是在1800年以後,鴉片被嚴格查禁則是在1837年以後,此前中英之間並無爆發戰爭的根本性衝突。就海軍而言,西方在16世紀末以來便一直在中國之上,而1793年的英國雖然還有美國、法國等強敵,但也不是清朝所能比的。
-
8 # 火器工坊
並不是英國實力不夠,而是英國當時在忙別的事情。
馬嘎爾尼訪華是在1793年,此時雖然在東方還是沒什麼大風浪,但是歐洲早已亂成一鍋粥了。當時法國大革命的浪潮還在繼續,英法荷之間再次開戰。
在隨後的嘉慶朝,英華人一直忙於鞏固非洲和北美的殖民地,和拿破崙開戰,繼續入侵印度和緬甸,可以說是忙的焦頭爛額,根本無暇顧及其他事情。
1790-1799年期間,英華人逐步透過大規模的會戰擊敗和佔領了馬拉特聯盟。1803年第2次英馬戰爭,英軍2.4萬人侵入馬拉特聯邦。英軍先後打敗馬拉特聯邦酋長辛地亞和彭斯拉等聯軍和霍爾卡爾軍隊。1817年,英軍12萬人入侵馬拉特聯邦。1818年,馬拉特聯邦大部分土地被併入英屬孟買管區。
此外,英華人還開闢了南非的殖民計劃,短時間內的多次殖民地戰爭讓英國無暇開闢新的殖民地。
而在整個嘉慶朝,中英之間也有貿易往來,也有武裝商船同清軍水師和海盜之間的摩擦。可以說雙方的交流是有的,但就是侷限在地域貿易和剿滅海匪上,更深入的交流是沒有的。
要知道,鴉片戰爭打響的意義並不是說英國需要擴張殖民地,而是英華人要找到新的產品傾銷市場,這點在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地盤不是重點,重點是貿易特權。
而英華人當時發動一次鴉片戰爭的阻力在於議會覺得打中國純屬浪費錢,是賠本買賣,而不是打不打得過。因為一次正規軍調動,即使是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也是一筆高昂的軍費開銷。放在1840年的英國都不那麼情願,那放在1793年的英國就更不用說了。更何況那時候英國還沒有完全控制住南印度這個富饒的中轉站,要花費的費用將會更多。
而且整個嘉慶朝,英華人都以為可以單純的憑藉貿易對抗來減弱大清對南海海域的影響,並不需要出動正規武力。
所以說,不是實力不夠,只是太忙也不值得。
-
9 # 戰爭史
如果問清朝和英國的第一次較量是什麼時候,我相信只要有最基本的歷史常識的人都會脫口而出:“是1840年鴉片戰爭啊!”的確,爆發於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近代中國與西方列強的第一次正面碰撞。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實際上清朝與英國的第一次較量,早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數十年就已經出現了!這到底是是怎麼回事呢?這就是筆者本篇文章要講的內容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常被看作是清朝和英國的第一次較量)
說起清朝與英國的這次較量,還要從另一個國家——葡萄牙說起。話說在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開始在中國珠江口西側的澳門半島居住。到了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以租借的方式正式獲得了在澳門的合法居住權。從此,雖然中國政府名義上還擁有主權,但實際上澳門已經成為了葡萄牙控制的一塊殖民地。經過二百多年的經營,澳門已經發展成為了歐洲商人到廣州進行貿易的重要中轉基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反映明代葡萄牙人來到澳門地區的泥塑人偶)
澳門在遠東的地位如此重要,引起了歐洲列強的覬覦。而英國作為歐洲列強的後起之秀,自然也不會對澳門熟視無睹。早在1793年,來華訪問的馬噶爾尼使團就已經順路對澳門的防衛情況做了窺視。馬噶爾尼認為,葡萄牙同英國的實力比較起來是十分虛弱的,英國只需要從印度派一小隊兵來就可以佔領澳門。他的這個結論大大鼓舞了英國統治階級。沒過幾年,他們就開始對澳門動手了!
(馬噶爾尼勳爵,他來華途中窺視了澳門防務,並鼓吹佔領澳門)
清朝嘉慶七年(1802年)春,由六艘兵艦組成的英國艦隊到達伶仃洋海面,以法國侵略葡萄牙、英國幫助葡萄牙防守澳門為藉口,企圖登陸澳門,並加以佔領。葡萄牙駐澳門當局深感無力抵禦,遂向清朝的兩廣總督吉慶求援。然而吉慶昏庸無能,認為英葡都是“洋夷”,“洋夷”開戰,與大清無關,所以對澳門當局的求援置若罔聞。最後是澳門當局想辦法找到了在北京的關係,將求救書直接遞到了嘉慶帝的案頭。嘉慶帝水平還是比吉慶要高明得多,很快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馬上下令吉慶出兵干預。吉慶得到聖旨,這才不敢怠慢,迅速調兵干預此事。英國艦隊怕引起與中國的戰爭,影響中英貿易,只得悻悻而去。第一次澳門危機就此結束。
(英國東印度公司澳門分公司舊影。澳門是英國對華貿易最重要的中轉站)
然而,英華人終究是賊心不死。短短六年之後,隨著拿破崙入侵伊比利亞半島,葡萄牙王室出逃巴西。英國認為機會來了,於是在嘉慶十三年(1808年)9月再次派出一支艦隊,滿載著800多人的陸軍部隊,第二次進攻澳門。時任澳門總督法里亞迫於英國艦隊的軍威,又見王室逃亡巴西,也感到心灰意冷,遂同意讓英國軍隊接管澳門。於是,英軍順利登陸,迅速接管了整個澳門地區。而時任清朝兩廣總督的吳熊光,面對英國侵佔澳門的舉動,竟然一心想著要息事寧人,只是派人前去“勸誡”英軍退出澳門。然而英華人怎麼可能吐出到嘴的肥肉?吳熊光的“勸誡”當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無奈之下,吳熊光只好將英國侵佔澳門的事件上報嘉慶帝。
(拿破崙入侵伊比利亞,讓英國看到了侵佔澳門的天賜良機)
嘉慶帝這一次依然反應十分迅速和果決。他在給吳熊光的諭旨中,痛斥吳應對失策,舉措不力。明確指出“邊疆重地,外夷敢存心覬覦,飾詞嘗試,不可稍示以弱”,“設該夷人一有不遵,竟當統兵剿辦,不可畏葸姑息。”在嘉慶帝的嚴旨之下,廣東的官員們終於行動起來了。吳熊光下令以重兵進駐澳門關閘地區,威逼侵佔澳門的英軍。同時,命令拒絕英國商船進入廣州交易,嚴禁華人販賣給英華人糧食和蔬菜。由於清朝的封鎖政策,侵佔澳門的英軍給養日益困難,不得已,跑到歐洲商人聚集的廣州十三行地區,企圖買一些給養。清朝總兵黃飛鵬見英軍前來,毫不畏懼,立刻下令開炮轟擊,“轟斃英兵一名,帶傷三名,英兵即行退回。”面對中英貿易斷絕、英軍給養無法補充、清朝大兵壓境的窘境,英國方面最終只得接受了清朝方面的要求,於12月間全部撤出了澳門地區。持續三個多月的第二次澳門危機終於宣告結束。
(位於廣州沙面炮臺遺址的兩門清代火炮。第二次澳門危機中,清軍就是在沙面炮臺發炮轟擊英軍,迫使其退去。)
第二次澳門危機是清朝與英國的第一次正面較量。這次較量,英國由於在歐洲要對付拿破崙,在遠東方面投入的力量不足,無法和清王朝對抗,故最終不得不吐出已經到嘴的肥肉。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次較量的勝利,卻讓清朝統治者滋生了對英國的輕視。嘉慶認為,“該夷兵遇官兵開炮,並不敢稍有抗拒……是該夷兵畏懾天威,無他伎倆”。等到日後清朝在禁菸問題上再次與英國對抗時,道光帝所使用的“制伏英夷之術”依然是他爸爸在第二次澳門危機中所用的那一套——斷絕貿易、重兵佈防、斷絕給養。他滿心以為這次英夷依然會鎩羽而去,然而,這一次,歷史卻給他開了一個大玩笑……參考文獻:《中葡關係史(1513-1999)》、《清史列傳》、《英國與中國邊疆危機(1637-1912)》
-
10 # 港漂漂深圳
是實力還不夠。1793年的時候,大清還有一些精銳力量。比如福爾康的遠征軍,竟然能夠長途跋涉數千公里,擊敗尼泊爾,當時叫郭爾喀。英國可是吃過尼泊爾一些苦頭的。英國一直在等一個機會,等著大清的軍備徹底廢弛。
回覆列表
1808年嘉慶十三年有過760名英軍窺視登陸澳門意圖侵略的事,但在廣東清軍集結廣東總督嚴詞呵斥後,英軍被迫放棄了意圖退出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