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斗星3557
-
2 # 尋根拜祖
燕雲十六州就是五代十國後,中原漢人的一個睡不醒的噩夢,實現燕雲十六州迴歸中華版圖的還是元朝。能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不像題幹所說,看某個人的能力,它首先要滿足兩大前提條件:內部是否具備綜合實力;外部是否具備被征服的可能。滿足這兩個條件,柴榮的個人才能才有意義,否則都是空談。
柴榮個人曾經定下“十年定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偉規劃,可惜老天只給了短短五年時間,就讓他英年早逝。那麼,假如上天真的給柴榮三十年時間,柴榮能夠收復燕雲十六州嗎?我的個人觀點是:不可能!
柴榮的個人才能,是否具備收復十六州的要求五代十國,雖然只有五十多年時間,但卻湧現了好幾個有傑出才能的皇帝,比如後唐明宗李嗣源、後漢太祖劉知遠、後周太祖郭威,以及周世宗柴榮。他們都有機會實現統一全國,建立強大帝國的個人條件,但都因為種種原因,天不遂人願。
要論綜合實力,柴榮無疑是這幾位傑出帝王中的翹楚。柴榮是典型的文武全才,他是唯一一位,當了皇帝,還能親自提刀衝鋒的五代皇帝,雖有不得已的成分,但關鍵時候豁得出去的勇氣,絕不是一把人可比的。
柴榮的軍事才能:
柴榮的軍事才能,在他的第一次親征就體現出來。即位之初,面對北漢和契丹的入侵,連宰相馮道都譏諷他跟李世民無法比,戰場上七十餘位大將逃跑。在如此困境下,他能毅然決然地親臨戰場,並鎮定地指揮,近乎散沙的部隊,打了一個漂亮的完勝。
擊退入侵後,柴榮立刻改革兵制,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一邊裁汰冗軍,一邊以趙匡胤張永德等為核心骨幹,組建了強大的禁軍和邊軍。
在認清形勢後,柴榮將他的統一步伐,首先瞄準了西蜀和江南。顯德二年,連克西蜀,得七州之地。顯德三年至五年,連續攻伐南唐,收復江北十餘州,逼得南唐去帝號稱臣。顯德六年,北伐遼國,四十二天獲三關三州。
柴榮的治國才能
相對於軍事才能,柴榮最突出的還是他的治國才能。五年間,他大興人才選拔,甚至親自考核生員;他改革重新整理吏治;他均定天賦,開拓漕運;他修訂法律,大興文教。
這些工作,很多關鍵點,他還親力親為。比如選拔人才,生員的策論,他要親自看。經使館建設和刻印,他都要親臨視察。
五年間,他一邊親征,一邊治國,親力親為,工作強度堪比超人,連朱元璋都得服他。
以柴榮個人的才能,我認為給他足夠長的時間,他完全可以做到收復燕雲十六州。
後周的內部條件,能否滿足收復十六州的要求要想收復燕雲十六州,首先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基礎。所以,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柴榮接受了“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
這個策略至今仍有爭議,北宋也是採用的“先南後北”,這跟當時的環境有關。中國經歷唐末戰亂,又經五代十六國紛爭,中原及北方經濟基礎幾乎被摧毀,很難支撐大規模的戰爭。要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必須要統一南方,靠南方強大的經濟基礎做後盾。
這就是柴榮徵西蜀和南唐的原因。從南北軍事實力對比,假以時日,統一南方不是難題。
除此而外,後周的軍事實力和人才儲備,也是足夠的,柴榮手下,有一大批能征善戰的武將,和一大批善於治國的文臣。正是這批人,成就了趙匡胤的大宋天下。
所以,假以時日,柴榮也可以做到,讓內部條件滿足收復十六州的要求。
當時的天下環境,是否有被征服的可能那麼,外部環境是否具備呢?做不到!
相對於其他兩個條件,外部環境是不可控的。要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後周面臨的敵人是北漢和契丹,北漢雖小,但與契丹連成同盟,成為契丹對付後周的橋頭堡。
柴榮在位的時候,正是遼國初期最混亂的時候,在位的皇帝,是人稱“睡王”的遼穆宗耶律璟,是遼國內部宗派鬥爭最慘烈的時候。
柴榮在顯德六年,突然改變了“先南後北”的策略,發兵征討遼國,也是因為看到了這個機會。可惜四月發兵,六月份就因柴榮病倒而被迫撤軍,當月,他就駕崩了。
這麼看來,假如柴榮不病,是否有機會呢?事實上,遼穆宗面對後周大軍,都做好了放棄燕雲十六州的打算。
不過,我個人認為,即便柴榮不病,也沒機會。遼穆宗在柴榮駕崩後的第二年,徹底平定了內亂,已經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後周了。
燕雲十六州,東起薊州,西到朔州,綿羊幾千裡,要想在遼國動亂的空隙,拿下十六州根本不可能。南面的幾個州好打,東面的六州就是契丹人的門戶,契丹人肯定不會輕易奉送。西面的四州在北漢的眼皮底下,也不會眼睜睜看著後周行動,他們不作為。
事實上,三十年後,西北還有一個崛起的大麻煩——西夏。北宋就是在遼國和西夏的夾攻下,耗盡了國力,始終無法夢想成真!
綜上所述,假如給周世宗柴榮足夠的時間,即便他個人能力再強,即便後周國力再強大,他們的對手遼國的強大,會成為柴榮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不可能!天時,非人力所能為也!
-
3 # 方圓讀書
首先我的答案是——能。
為何呢?理由如下;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周世宗柴榮確實是一位德才兼備的皇帝。雖然他在位時間很短,但是他的作為卻可以和歷史上的任何一位明君比肩。這可不是奉承,如果你結合唐末以後的五代十國的政治結構和社會局面來看,你就知道了!
那麼柴榮究竟做了什麼,讓後人對他如此敬仰呢?除了整飭吏治,輕徭薄賦這些基本的治國安民的鄭策以外,他還有一個“壯舉”。那就是東征西討,而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親征契丹”。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二十八日,世宗皇帝柴榮下詔親征契丹。這一次親征,柴榮披堅執銳,從京城開封出發,意在收復燕雲失地,也就是讓宋朝如鯁在喉的“燕雲十六州”。
柴榮在這場戰役中可以說是部署周密。他先命義武節度使孫行友率先出兵到定州,目的是為了阻止北漢對契丹的援助。
此外,還命侍衛親軍都虞候韓通率領著水陸軍作為先鋒。後周所有的將官,包括淮南李重進部,都快速向滄州集結。
對於後周軍隊來說,南方已經沒有威脅了,所以都城就不必戒備。這樣一來,柴榮便可以傾全國之兵,直指契丹。這一仗,柴榮勢在必得。
同年四月十六日,柴榮率大部隊抵達滄州。兵貴神速,柴榮也來不及休息,剛到滄州便就親率數萬騎兵攻向契丹邊境。值得一提的是,柴榮為了不打草驚蛇,他走的算是荒山野路,數萬大軍掠境而過,當地的居民竟然沒有發覺!
第二天,柴榮便出現在了寧州(今河北青縣)城下。寧州刺史王洪進頓時被嚇懵了。被嚇壞的王洪進放棄了抵抗,直接率領部下投降了。
緊接著,柴榮相繼攻下幽州三關,即幽州前哨益津關(今河北霸州)。 益津關與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淤口關(今河北霸州東信安鎮)。
這三關一直以來都是契丹南下侵略漢人的出發點,況且,三關不破,幽州則無希望。所以柴榮想取幽州進而直指遼都,那麼三關就是必須要攻破的。
不過三關也沒像他想的那麼困難,大軍到來之後,沒有防備的契丹守軍一鬨而散。三關守將,紛紛歸降。三關以南所有失地都被後周迅速收復。
此時,距柴榮下詔親征大遼不過只有區區四十二天。但如果出去進軍時間的話,實際上只有三十二天。而也就是這三十二天裡,柴榮幾乎攻佔了大遼所有邊境,一舉收復三關三州十七縣,共復民一萬八千餘戶,可以說,這是自大唐中期以後漢人前所未有之勝利!
五月二日,柴榮大宴將士,酒過三巡,柴榮指著前面說道:“將士們,前面就是幽州,它是燕雲十六州之首,我們馬上就要將其攻下來了……讓我們繼續前進,光復燕趙,中興漢地。”
將士們並沒有被這一針雞血而感到激憤不已,而是沉默了下來,包括那位猛將李重進也沉默了。因為大遼國王耶律述律已經率領重兵來到了幽州附近。雖然柴榮覺得這沒什麼,畢竟自己來到契丹人的領地,就是為了和契丹人分個高低。但是將士們可不這麼想,他們想的是:
“陛下離京才四十二天,兵不血刃,北舉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虜騎皆聚幽州,未宜深入。若貿然進軍,一旦有失,則前功盡棄矣。”但是柴榮豈肯放棄?這是一個有膽有識的君主,此時的他已經傾盡全國之兵,他不可能退縮。第二天,柴榮便下令繼續前進。
五月六日,柴榮命大將李重進統兵出土門(今河北獲鹿西南)攻擊北漢,進一步削平契丹的援軍,一切仍然為與契丹兵團決戰做準備。
但是到了五月七日的時候,柴榮的身體終於堅持不住了。將士們都勸他回京城去養病,他是不想走的,但是沒辦法,自己呆在這兒只能是將士們的累贅,並且也無法指揮戰鬥。臨行前,他對著將士們說:“你們一定要守住,等我回來,我還會回來的……”。
五月三十日,差柴榮回到了開封。但是他這幾年辛苦的皇帝生活,使得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六月二日的時候,柴榮的女兒突然病逝。
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柴榮帶著他無盡的遺憾和那未完成的理想,年僅三十九歲的他離開了了人世。
如果柴榮不英年早逝的話,那麼契丹很可能被他打敗,燕雲十六州也能收回來。但是歷史沒有假如,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4 # 意識物理學
我認為柴榮當時面臨絕好的機會,那就是契丹內亂,這種時侯是天賜的收復十六卅的良機,乾隆取西域就是趁人家內亂,這種事是很多的。這是敵人最困難的時侯,如不妥協投降,不但權力不保,就連性命都保不住,所以此時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本來柴榮也是奉行先南後北的戰略,並且取得了節節勝利,可是他見遼國內亂,於是改變策略,掉頭攻遼,柴榮素有大志,處處模仿唐太宗,極為武勇好戰,凡戰身先士卒,所以士兵用命,每戰必克。打了幾個勝仗,奪了幾個關口,未能長驅直入,而是按兵不動,貽誤了戰機,犯了兵家大忌。
素來中原士卒,皆有懼北之心,從上到下,都是一樣,面對兇悍野蠻,能吃苦,敢拼殺的遊牧民族,總是表現為優柔寡斷,每每為退兵找理由。既使唐初也是如此,歷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生活苦的不怕生活優越的。所以中原打北國,總取守勢,若中原向南打,南方富有,故懼中原,而遼人對後周,一點不怕,短短几天,遼軍調來重兵,停止了內訌,柴榮情知不妙,心急吐血,重病不起。
這個時候只有退兵了,本來周兵就怕遼軍,主帥一倒,三軍失魂,痛失了收復失地的大好時間,而遼穆宗卻利用這個契機,巧妙平定了內亂,幹掉了對手,這一來,遼軍更加強大。再想收復失地,勢比登月還難。倒是柴榮幫助了人家完成了統一,而使自己的統一杳杳無期,柴榮真是痛心疾首,憂憤攻心,暴病而亡!
假如後周軍隊抓緊時間,一招得手,不給對手時間,一口氣打下去,如金兵南下,或是八旗兵壓迫李自成的辦法,必獲奇勝,滅契丹都是有可能的,更不用說收復十六卅了。況且契丹內亂,極易妥協,收復失地,可謂千載難逢,可嘆後周軍隊,一見遼軍援兵趕到,馬上停止了進攻,並且拒絕執行柴榮的命令,其懼敵可見一斑。其實此時,乃是遼國倉促烏合起來的人馬,彼此相當猜忌,是不能共同作戰的,若大舉進攻,必能獲大勝,當此關鍵時刻,柴榮自己先病倒了,可見其人,心性不剛,意志不強,確實不如唐太宗
-
5 # 湘漓同源
大唐崩盤,天下紛爭。
柴榮承繼後周大統,歷精圖治,為五代十國第一明君。
幽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的重要性,無需多言。
柴榮御架親征,試圖武力收回。
歷史在此留下一個巨大的假設一一如果柴榮不英年早逝,他能收回幽雲十六州嗎?
答案為兩字加一感嘆號:
不能!
親征前,後周朝庭多反對聲音,柴榮以唐太宗之事來回應: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太宗親平之。
宰相馮道反問:陛下得如太宗否?
說到唐太宗,先看看他親征高麗之事吧。
隋煬帝三徵高麗失敗,唐太宗吸取教訓,做足了準備工作。
唐軍攜帶大量牛羊,即可運輸物質又可食用,解決了後勤保障的大問題。
唐軍此戰用募兵法徵募得十萬壯勇,沒徵募上的競然不爽一一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
這會是一支怎樣的軍隊?自己腦補吧。
唐太宗不僅親上前線,修築工事時還親力親為,唐軍士氣因此高昂。
唐軍武器裝備先進,騎兵強大。
如此種種,唐軍無異於高舉著屠龍刀殺~~~泥鰍。
然而,唐太宗親征高麗卻以失敗告終。
事後分析也是各種如果,如果帶上戰神李靖,如果天氣不寒冷,如果~~~~~~
再多的如果也頂不過一個事實。
周世宗與唐太宗相比,孰強?
遼朝與高麗相比,孰強?
因而,柴榮想收回幽雲十六州,幾乎可以下結論,壯志難酬。
倘若認為這種對比太簡單,那麼,還有可比的。
柴榮上位曾言:十年定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上位僅五年,他就拋開"先南後北"的軍事策略,親征契丹,這犯了戰略上的大忌。
如果他此舉是意識到自己來曰無多,那還可以理解。
可更大的可能是,他想抓住契丹內亂的機會,一舉拿下幽雲十六州。
急燥之舉也!賭國運之舉也!
後周軍隊四十幾天就連收三關三州,似乎賭對了,可戰爭就是戰爭,不到最後一刻,難言勝負。
再來看看他的後繼者是怎麼做的?
趙匡胤,傳說中的柴榮義弟,後周第一猛將。
陳橋兵變,趙點檢被部下擁立,一襲黃袍加身,上位為宋太祖。
對於如何收復幽雲十六州,宋太祖清醒得很。
他為此專門設立封樁庫,收繳各割據勢力所斂財富,每年財政節餘也存入此庫。
專款專用,他準各蓄滿三五十萬,即向契丹贖回幽雲十六州。如果不行,即用此錢財募勇土,武力收回!
千萬不要以為這贖買想法是怯戰的藉口。
趙匡胤之驍勇,當世無人能比!
高平之戰,如果沒有趙匡胤,後周一戰滅國都有可能。
南唐畏懼後周,其實就是被趙匡胤打怕了。
趙匡胤曾抱著馬脖子衝入南唐萬軍之中,對方兩個節度使,一個被他刀斬,一個被他生擒!
如此猛人,會怯戰?
趙匡胤之所以和李世民並稱唐宗宋祖,是因為他有戰胳思維。
幽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重要,對契丹更重要,不是想收回就能收回的。
一顆紅心兩種準備一一贖不回,再武力收回。
戰略思維得有戰略準備。
趙匡胤在位十六年,也就是說,他最少準備了十六年。
柴榮準備了多少年?五年。
兵者,國之大事,當慎之又慎。
儘管,後世史學家把柴榮定義為五代第一明君,但是,在收復幽雲十六州這件事上,他是不明智的,犯了現代人都常犯的毛病一一急於救成。
急於求成者,所做之事就是一廂情願的結局。
因此,就算再多給柴榮十年時間,他也收不回幽雲十六州。
-
6 # 蕭武
當然不能。就算是再給柴榮十年時間,他也很難收回燕雲十六州。
雖然到後周柴榮時期,中原地區的實力已經在逐步恢復和穩步上升,但對遼國仍然沒有絕對優勢。之所以柴榮能夠給人以他有能力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印象,是因為他突然偷襲三關得手,迫使遼軍放棄了這個地區。
但只要稍微看一下燕雲十六州的地圖就能明白,柴榮收復的三觀本來就是燕雲地區的一個突出部,楔入了後周控制的地區,緩急之際幽州地區難以有效支援。因此在戰略上一直都不重視,在軍事上主要依賴於幽州的主力軍隊臨時出動增援。
而柴榮收復三關是一次突然襲擊,甚至連後周的滿朝大臣都不知道柴榮的這個行動,第二天一早還在找皇帝,才知道皇帝已經去了前線,柴榮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突然到達前線並指揮後周軍隊攻擊三關的。後周大臣都不知道這次行動,遼國當然也不知道,當然也就沒什麼防備。
換句話說,柴榮收復三關是一次成功的閃擊行動。是在遼國完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突然偷襲得手的。而遼國在這之後也沒有發動反擊,也是因為三關對燕雲地區來說,本來就是可有可無的雞肋。但在得到柴榮進攻的訊息後,遼國皇帝耶律璟也馬上宣佈要率兵南下燕雲,進行增援。只是柴榮死後後周沒有進一步行動,遼國也就沒有繼續打了。
而且,從遼國的角度看,這個地區的得失無關大局,失守也不會危及燕雲地區的安全。在必要的時候,如果如果遼國決心大舉進攻中原,三觀也完全不會對遼軍構成太大的阻礙。而宋朝也沒有把這裡當作對抗遼國的主要防線。後來北宋與遼國的長期戰爭中,三關也不是宋遼雙方的爭奪焦點。
但如果說後周軍隊要直接攻擊幽州,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燕雲地區以幽州為核心,是遼國的重要統治區域,財政上的貢獻非常大,長期駐有重兵集團,遼國是不可能輕而易舉放棄的。如果中遠要奪取這一地區,是必須與遼國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戰略決戰並擊敗之才有可能的。
從柴榮當時的意圖來看,他也並不是要透過這次襲擊完全收復燕雲地區,而是警告性的打擊,為接下來先統一全國做準備,以免在柴榮進攻南方各國時遼國突然從後背偷襲。如果柴榮是真的想一舉全面收復燕雲地區,當然必須是要經過長期的準備的,僅靠一次突然襲擊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
尤其是當時的北漢和南唐,與後周是完全對立的關係,如果後周與遼國發生戰略決戰,他們一定會主動出兵,幫助遼國進攻後周。對北漢來說,這是他們復國的機會,對南唐而言,也是報之前被後周攻擊的仇的大好機會。所以,當時任何人成為中原皇帝,都會先進攻南唐和北漢,最後與遼國進行戰略決戰。
趙匡胤在陳橋治病後登上皇位,在戰略上其實與柴榮是一脈相承的,也就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先消滅南方各國,然後消滅北漢,在做完這些準備之後,才有能力與遼國正面決戰,爭奪燕雲地區。從宋太祖到宋太宗,其實就是按照這個戰略逐步統一全國的。
-
7 # 萬卷古今情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朝代,各種戰爭、各種政權層出不窮,但在其中,稱得上明君的,只有後周皇帝周世宗柴榮。在《五代史》中這樣評價他:
“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駕馭豪傑,失則明言之,功則厚賞之,文武參用,莫不服其明而懷其恩也,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對於他壯志未酬,英年早逝的悲哀,是極其惋惜的,要不然他的三個“十年計劃”肯定能夠得到實施,在他的領導和一幫將時謀臣的齊心協力下,統一天下是極有可能的。
現在就來分析一下關於燕雲十六州和周世宗的那些事。
燕雲十六州的失去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它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意義,燕雲十六州的失去,使北方的少數民族能夠長驅直下進入內地,沒有了屏障的中原國家,失去了抵禦北方入侵和進攻的能力,碎然後來北宋也曾想收復,但終究以失敗而告終。
而燕雲十六州的失去,是兒皇帝石敬瑭造的孽,他為了建立後晉政權,過一把皇帝的癮,但考慮到勢單力孤,所以用幽雲十六州換來了遼國的支援,自己和小自己好多歲的遼太宗約為父子,從此,燕雲十六州覆水難收。而之所以能再入中國版圖,卻是蒙古人和元朝的事了,大有陪嫁的味道在裡面。
周世宗柴榮柴榮曾經做過小買賣(賣茶葉),在四處行商中,深刻地體會了老百姓的艱難和政權林立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因此,當他繼位後注重民生,恢復百姓元氣,發展農業生產,減少賦稅,收羅流亡的百姓,所以在他統治期間,經濟復甦並得到進一步發展,而這也是決定戰爭的重要因素。如果柴世宗不英年早逝,天下是很有可能達到太平盛世的。
中原大環境後周立國時,雖然出現的政權達到十六個之多,但後周秉承著中原腹地的發展大環境,加上謀臣武將的協力同心,如果柴榮遵循著他的十年發展計劃,肯定會在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大有作為,到時候在逐步向南方進兵,或者消滅,或者拉攏那些政權,這就有了強大的軍糧供應和兵員儲備,然後大舉北伐,消滅後漢後,聯絡西部的吐蕃政權和西北的党項族,對契丹形成包圍環境。燕雲十六州的地圖必會納入中國版圖。但這一前提是周世宗活著,加上大將趙匡胤的協助,以及朝中文臣的共同謀劃才能實現。
北方環境後周北方的敵人並非契丹,而是後漢政權,但周世宗曾經打到太原,若不是糧草不濟,後漢政權早就滅亡了。而遼國皇帝遼太宗南征時縱容遼兵擄掠,廣泛搜刮,致使民間漢人武裝反抗此起彼伏,遼朝在中原的統治動盪不安。加之連年征戰,契丹民族亦不堪其苦,遼太宗死後,遼國的政治也極其混亂,繼任者都沒有大的才能,如果周世宗乘機北伐,有很大的成功率。
周世宗為了他的偉大目標,在政治上虛心納諫,讓大臣勇敢提出意見,自己也採納有用的並身體力行,在廣泛選拔人才的舉措中,政治清明,許多人才為他所用,尤其是王樸的《平邊策》先易後難的方針,是非常有用的。
在經濟方面,均定田賦,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社會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
在軍事方面,裁汰老弱,然後組建禁衛軍,廣募天下壯士,形成一支戰鬥力超強的軍隊。
周世宗作為五代十國第一明君,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致使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如若蒼天再給他幾十年的時間,中國歷史的格局就不會是現在的樣子了。
-
8 # 南方鵬
周世宗柴榮實際應該稱為郭榮,他是郭威收為義子繼承皇位的,在重血統名份的古代,怎麼可能讓他還姓柴?從他對親生父親柴守禮的禮節可知,不再是柴家人了。後世由於政治原因,有意淡化他改姓郭的事實,以致柴榮之稱大行其道,約定俗成。柴榮的英名,乃至於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固然有他雄才大略的一面,但得益於他的夭壽,人們以前推後,以為事情發展理當如此,將會一帆風順,加入了太多不切實際的期望。
但柴榮對契丹之戰,表面看攻勢頗佳,其實暗藏隱憂,怕過於樂觀了,且不說後勤保障和內部問題,就其時攻取三關時並未與遼國主力正面交戰過,如何能保證之後必勝呢?正如虞雲國老先生所認為,遼穆宗雖腐敗,但契丹軍事實力仍未可小覷。高平之戰後,周世宗進攻北漢,遼朝派耶律撻烈率重兵馳援,大敗後周大將符彥卿,殺勇將史彥超,周世宗不得不遺棄太原城下數十萬芻糧,狼狽撤軍。所以以為柴榮不死燕雲可復,以為遼穆宗時遼軍不是對手的想法,充其量只是一種未經比試的樂觀估計,難以實現。
-
9 # 東湖野客
燕雲十六州,這塊橫跨太行山和燕山山脈的戰略要地,是五代至宋朝時期中原人士的一塊心病。從柴榮、趙匡胤、趙光義,到馬植、岳飛,如數文臣武將都曾被假設或猜測,可否收回燕雲故地。其中,周世宗柴榮是最逼近這一“假設”的人選之一!
在我看來,歷史是最經不起假設的,因為各種因素都可能成為扭轉時局的導火索和爆破點!但如果一定要回答這個假設,我認為柴榮若不是北征燕雲時,在瓦橋關突發重病、英年早逝,那麼憑藉他當時的深謀遠略、治國能力,是有實力收回燕雲十六州的!
後周和遼國,一“明”一“暗”,當時恰好處於兩個極端五代時期,中原一帶群雄逐鹿、戰火紛飛、民不聊生,契丹人耶律阿保機正是趁著中原大亂的時機,統一各部落並從中漁利。但是,到了後周時期,尤其是公元959年柴榮北伐遼國時,這種情況發生了重大扭轉!
周世宗柴榮自不必說,文功武治,號稱千古一帝!在他統治下,後周無論是在國家治理、軍隊建設還是開疆拓土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是五代時期少有的一代“明”君,後周政治日趨清“明”,前途一片光“明”!
而當時遼國君主遼穆宗耶律璟,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同樣出名的君主,卻是以以殘暴和昏庸而聞名。耶律璟三個愛好:喝酒、睡覺和殺人,特別喜歡虐殺近侍和臣民。《遼史·穆宗本紀》可以說就是一篇恣意施暴、嗜殺成性的荒謬記錄!耶律璟於公元951年繼位,到了公元959年,權貴叛亂不斷、民間怨氣沸騰,遼國已經基本被他玩成了癱瘓狀態,極為黑“暗”。
柴榮的幸運之處在於,他當時對陣的遼國,是遼國曆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周世宗時,正是契丹中衰之會,遼惟穆宗最昏亂。”以“明”攻“暗”,從道義上說,柴榮就已經佔據了最重要的上風。
後周軍和遼軍,一“強”一“散”,也恰好處於兩個極端柴榮繼位初年,即發生了高平之戰。此戰之中,柴榮在趙匡胤、張永德等有勇有謀的將領輔助下,扭轉敗局,在軍中樹立了絕對的威信!此後,對禁軍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提拔重用一批有勇有謀的將領;實行“選練”選拔制度,“精銳者升在上軍,怯儒者任從安便”;徵召各州的精裝士兵、招募天下英雄豪傑充實到禁軍。後周軍力得到極大提升,“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討四方,所向皆捷!”周世宗柴榮開疆拓土,靠的就是這支專業軍人隊伍!
反觀遼國,在遼穆宗昏庸無度的統計下,國內王公貴族奪權活動頻繁,社會秩序極不穩定,成為一盤“散”沙!從952年到959年,遼國有記載的叛亂就有近十起。僅僅959年一年,貴族判斷就有3起!不叛亂感覺在遼國都沒臉混啊!以至於公元959年,柴榮北伐遼國,復地關南時,根本就不用攻城打仗,所到之處關南守將無不舉城投降!遼國寧州刺史(市長)王洪、益津關守將終廷輝、瓦橋關守將姚內斌、淤口關守將、莫州刺史劉楚信、瀛州刺史高彥暉,均不戰而降!柴榮連發揮點軍事才能的餘地都沒有!
再說當時遼幽州留守蕭思溫,本是沙場庸將,柴榮連陷三關後,蕭思溫竟然還“不知計所出”,擔心戰敗後朝廷怪罪,於是消極避戰、縮首自保。
綜合以上因素看,當時後周和遼國的“主”“將”“兵”都處在兩個極端上,後周經過柴榮幾年治理後,社會穩定、物資豐富、國力昌盛;遼國,又恰好處於最黑暗的時期,國內一片混亂。儘管歷史無法驗證過多的假設,但是回到當時的歷史現實中,柴榮若不是在行軍至瓦橋關時突發重疾,是有可能收復幽雲十六州的。
-
10 # 老夫常談
後周皇帝柴榮也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皇帝,只是英年早逝令人遺憾,柴雖才在位短短的5年半,但他政冶、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成果,歷史學家都給予很高評價,所如柴榮不早逝,憑他雄才大略一定能收回燕雲十六州,而且在治國方百一定不輸宋太祖,或許還能超過宋太祖。
-
11 # 朕的憑欄處
從其前期統治可以看出其文治武功遠超宋太祖。但上天只能了他五年時間,只是給宋太祖做了嫁衣。太祖就是以此為班底開啟了統一程序!
-
12 # 歷史人性
如果要問後周世宗柴榮不死,能不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那就要先知道柴榮的領導能力和手下的謀臣猛將
後周世宗柴榮是後周的第二位皇帝(954-959)一共在位六年三十九歲去世,一代英主文治武功,結果早逝
先來看周世宗的治世能力
1. 整頓軍事鞏固政治
在登基即位之初就對軍事和政治進行整頓,在軍事上廣募天下壯士,把十分優秀的壯士集合在一起組成一支禁衛軍,禁衛軍就是當時的特種部隊戰力強悍威震鄰國,是一隻無比強大的軍隊。同時對勇武的將領進行提拔獎賞,之後的宋太祖趙匡胤在此時被升為殿前都虞侯,張永德升任殿前都指揮使。在政治方面周世宗在朝中大舉查處貪汙腐化,強制檢舉分級查處。
2. 西征後蜀 三攻南唐 北伐遼朝
周世宗僅僅在位六年,文治武功可謂是天生的明君英主,一生征戰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用人調將的能力實屬罕見!也難怪以後的宋太祖趙匡胤也甘願為周世宗西征北伐。
周世宗有機會收復燕雲十六州嗎?
我的觀點是可以的,上面分析了周世宗軍事政治以及選人用人的能力,如果周世宗不死收復燕雲十六州也是早晚的事,並且周世宗是有一統天下的意志的。有人可能會說了宋朝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都進行過多次北伐想收復燕雲十六州都沒有成功,為什麼後周世宗柴榮就能收復呢!對於這個問題簡單的說兩點。
1. 社會環境
周世宗當時所處的環境是國力強盛政治穩定,戰爭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不斷提供兵力財力的支援,周世宗當時是有這個條件的,反之宋太祖建立宋朝開國之初雖然和平繼承了後周的經濟財力,但是開國之初國內政治和前朝遺臣也是需要安定的,所以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決心也沒有周世宗大。
2. 領導能力
後周世宗的領導能力也是不一般的,在此也不是就說宋太祖的領導能力不行,但是相比起來我還是覺得後周世宗柴榮的能力略強一些。畢竟周世宗是把宋太祖趙匡胤也能玩的轉的君主,陳橋兵變也是在後周世宗駕崩之後。後周世宗的選人用人能力可見非同一般,再加上一生東征西討南征北伐軍事才能也不可低估。
我認為後周世宗柴榮根據當時的環境後周的實力以及周世宗的個人能力,並且還有像宋太祖趙匡胤這樣的軍事將領,收復燕雲十六州是手到擒來的事!
可惜周世宗早逝,不然我們的歷史就可能會不是今天我們生活的樣子!
如果後周世宗真的收復了燕雲十六州,周世宗多活二十年,你們覺得還會有宋朝嗎?
-
13 # 喂不飽冷知識
大家都知道後周世宗柴榮去世的時候正是攻打幽州的緊要關頭,可是英年早逝卻讓他停住了征討的步伐,這也讓許多人感覺到深深的遺憾,於是有人不禁產生了疑問,如果柴榮不死能打下燕雲十六州嗎?恐怕也句話也問出了大多數人的心聲,柴榮不死能打下燕雲十六週嗎?這件事也成了千古史學家們最大的疑惑之一。
後周世宗柴榮在公元959年展開了收復失地攻打遼國的戰爭,從水陸兩個方面齊頭並進,僅僅在一個月之內就收復了三個州,這是一場十分具有歷史意義的戰爭, 本來大家都對柴榮充滿了希望,可是最後卻以柴榮病逝而遺憾告終。那麼如果柴榮不死能打下燕雲十六州嗎?
對於這個問題,歷來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柴榮在軍事作戰上一直是十分的出色,他將軍隊整治的非常強大,自己的作戰計劃也是集百家之長,一口氣攻打下三個地區,足可以看出柴榮的能力,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認為如果時間充足,柴榮沒有死,那麼打下燕雲十六州指日可待。當然還有一小部分的人不認同這個觀點,他們認為對於遼國的實力不可以小覷,柴榮強大不假,可是如果遼國勢弱那麼也不會一直讓中原久攻不下了。如果柴榮不死,在幽州的作戰可能會毀了他一世英名。對於這件事各種說法都有著自己的依據,可是畢竟柴榮已經去世了,所以柴榮不死能不能打下燕雲十六州也成了一個巨大的歷史疑團。
-
14 # 月下賞花
儘管歷史沒有假設,我們對歷史中讓人捶胸頓足的事確實有很多,比如秦孝公若不早死,商鞅會不會善終,楊廣若不急功急利,會不會改變歷史對他的評價,唐太宗李世民若不立李治為太子,唐朝會不會不至於像過山車一樣亂,還有柴榮如果不英年早逝,收復幽雲是不是能實現。
柴榮剛繼位,沒有功勳的他,朝中文武甚至不把他放進眼裡。他在位幾年裡一直在征討,他的意志堅定,戰術也高明。讓人不得不佩服,沒有帶過兵的人,竟然也能像他姨夫郭威勇略過人,同時胸懷寬廣。
收復幽雲時水陸並進迅速收回三個州,在幽州今天的北京駐紮時被讖語言中。
面對遼國,當時亞洲地域最大,軍事實力最強,且騎兵為主,在幽雲今天河北中北部一帶,騎兵優勢凸現,即使一時收回,城中供給也未必跟得上部隊損耗,且戰線過長。一旦戰局焦灼,局勢就會很不利。
之後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穩重,打下一個後慢慢經營也是看出來了後周國內,朝中,以及百姓都需要一個過度期,以穩朝政,聚民心,防止出現中央勢弱蕃鎮割據出現!
-
15 # 跑嗨喲
對於這個問題,歷來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柴榮在軍事作戰上一直是十分的出色,他將軍隊整治的非常強大,自己的作戰計劃也是集百家之長,一口氣攻打下三個地區,足可以看出柴榮的能力,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認為如果時間充足,柴榮沒有死,那麼打下燕雲十六州指日可待。當然還有一小部分的人不認同這個觀點,他們認為對於遼國的實力不可以小覷,柴榮強大不假,可是如果遼國勢弱那麼也不會一直讓中原久攻不下了。如果柴榮不死,在幽州的作戰可能會毀了他一世英名。對於這件事各種說法都有著自己的依據,可是畢竟柴榮已經去世了,所以柴榮不死能不能打下燕雲十六州也成了一個巨大的歷史疑團。
-
16 # Crazy歷史
周世宗若是不死,那麼終結五代十國亂局的就不會再是建立北宋的趙匡胤。而收回燕雲十六州,對於周世宗柴榮而言,根本就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為何如此說呢?因為柴榮的實力太強大。
柴榮幼時也是出身於望族,但是後來家道中落,為了讓柴榮能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其父將他送到了他姑父家中撫養。
年幼的柴榮聰慧異常,寄居在姑父家中他卻堅持自力更生,少年期就外出獨自闖蕩,跟隨別人一起做茶葉生意。經歷了諸多江湖磨難,瞭解了亂世的疾苦,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同時,幼年的遭遇和成年的經歷,也奠定了他沉穩堅韌的性格。
柴榮和其姑父郭威的感情甚篤,深受郭威的影響。在經歷諸多人世冷暖之後,追隨姑父學習騎射兵法岐黃之術。
後來,漢隱帝受奸人挑撥,趁郭威外出之際殺了其全家。郭威憤而起兵,推翻後漢的統治,建立了後周。而後,郭威病逝,此時已經被郭威收為義子的柴榮繼位,為周世宗。
柴榮繼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改革,鼓勵耕織,後周的實力在柴榮治下迅速強大起來。
強大的後周,為了實現柴榮曾經向郭威許下的建功立業的誓言,他先是派向訓、王景等人率軍西征南唐。經過一番苦戰,拿下秦、風、成、階四州。
收復四州之後的柴榮並沒有停下征伐的腳步,顯德三年,柴榮御駕親征南唐。著李谷、趙匡胤等為大將,發兵十萬南下伐唐。在柴榮的指揮之下,後周軍隊勢如破竹之勢,短短時間內,就收服了滁、楊、秦等六州之地。大大鼓舞了士氣。
爾後,柴榮繼續南進,接連拿下泗州、楚州等地。經過幾年征戰,後周統一了江淮等廣袤的土地。
穩定了南方之後,柴榮下詔北伐。遼朝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五代十國很多國家的背後,都若有若無遼朝的身影。
雄踞北方的遼朝,是後周枕邊的猛虎,還是一隻虎視眈眈的猛虎。在南方被收拾停當之後,柴榮終於可以騰出手來直面北方這個最大的敵人。
一直以來,遼人的勇悍一直是中原王朝心頭的陰影,遊牧民族來如如風的戰術風格更是讓以步兵為主的中原王朝大為頭痛。
但是柴榮橫掃周邊諸國的威勢已經將契丹人嚇怕了,此次北伐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甚至兵不血刃就連收三關三州。
然而,正當柴榮準備乘勝進攻幽州之際,卻身患頑疾最終不治而亡。
縱觀柴榮這一生,雖然短暫卻精彩紛呈。對內,治國有方,民眾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對外,以鐵血政策一統分裂割據的華夏大地,南平諸國,北據契丹。然而天妒英才,柴榮壯志未酬身先死,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最終卻因為後世的懦弱讓趙匡胤撿了個大便宜。
-
17 # 天命與劍8341
不能。
第一,從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的重要性來分析,遼國是中原一草原二元制帝國,燕雲十六州大大增強了遼國的經濟實力,也為遼國統治者贖買契丹軍事貴族提供了強大的財政基礎,這樣遼帝就能夠很大限度擺脫契丹軍事貴族對其的制約和影響,加強了君主集權。集權在戰爭中有利於集中國力辦事。
第二,燕雲十六州是戰略要地,對中原來說,失去對它的控制權,對中原軍隊北伐很不利。
第三,從後來宋朝的北伐欲收復燕雲十六州失敗的結果來看,柴榮假設活著,也才只有後周一地,就算後來能像宋一樣順利統一南方,其北伐結果也無外乎於宋一樣的結果。
第四,在古代冷兵器時代,一般草原騎兵的戰鬥力要勝過農耕地區的軍隊戰鬥力,集權後的遼帝能夠調動更多的資源用於戰爭,加強了本就戰鬥力強大的草原騎兵,再加上燕雲十六州是平原地區,更可發揮騎兵的優勢。
所以,綜合以上形勢對比看,不管是柴榮還是後來的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實在勝算不大
-
18 # microkof
柴榮死於959年,這一年他還在進行北伐,目標就是幽雲十六州。
對應的遼國皇帝是遼穆宗耶律璟,他外號是睡王,愛好睡覺和玩女人和殺人,他在位期間叛亂不斷,由於喜歡殺侍從,最終被侍從所殺。
面對這種貨,如果柴榮晚生病半年,幽雲十六州可能就已經拿下了,所以說可惜可惜可惜啊!
耶律璟比柴榮晚死十年,如果柴榮多活十年,可能遼會被趕到歐洲去。
等到趙匡胤和趙光義在位,面臨的就是Hard模式的遼國了,再想收復幽雲,難咯。
-
19 # 老湯的閱讀和行走
有可能。太宗趙炅滅了北漢、蕩平太原城後,應該班師回朝,封賞功臣。然後再出兵遼國,爭奪燕雲。可惜太宗急於求成,最終功敗垂成,可嘆。
-
20 # 大馬哈魚12
不能,宋太祖趙匡胤的雄才大略都不能收回燕雲十六州,更何況柴榮活著,趙匡胤是柴榮手下最牛逼的軍事首官。打仗依靠的還是趙匡胤和他手下的這幫人。給人打工不如自己幹更有心情。另起爐灶的宋太祖趙匡胤舉全國之力都無收復燕雲十六州。所以柴榮不死,也收復不了,不具備實力。
回覆列表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第四大亂世,這一時期,隔路諸侯,你唱吧我登場,戰爭不斷,人民苦不堪言,手裡我有幾萬軍隊的,諸侯們,哪天心血來潮就可以稱帝稱王,五代時期,從907年,唐朝滅亡到96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上,短短53年裡,中原正統王朝先後有後梁,後塘,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正如三國,開頭片所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也許是命中註定,也許後周太祖郭威,太過於識人,也許才榮自己比較爭氣,也許郭威,兒子被殺,沒有繼承人,所以柴榮,是郭威的內侄,所以順理成章,繼承了皇上,正是,柴榮,開啟了新一輪的統一程序,取得了豐碩成果,柴榮在位五年六個月裡,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方面,都做出了非常突出,成績,他的做法,超過了唐太宗,宋太祖等人,這是歷史最長的評價,柴榮,38歲,因勞累成疾,而病死,如果她真的長壽,收回,煙雲16洲,也就是北京,河北地區,綽綽有餘吧!可以超過,太祖趙匡胤,如果柴榮建在,可以統一中國,柴榮,是英明之主,可惜早年,病逝,給歷史留下遺憾,說的不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