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叨叨團
-
2 # 布夫舟
葉名琛其實就是個傳統計程車大夫,雖然個人很有氣節,但是真的是於事無補。葉名琛如果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他這種做法肯定會受人讚揚的,但是隻可惜他是兩廣總督。出了事情,自然是他承擔這個責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最重要的並不是看他是不是有氣節,人品怎樣,而是看他符不符合自己的職位。比如劉邦教育程度不高,很多事情做得非常不好,比如逃跑的時候扔掉自己的孩子,但是他還是個好君主,能夠用得好手底下的人,這就夠了。
葉名琛作為廣東總督,26歲中進士,38歲做巡撫,46歲官居極品。他在廣東也頗有政績,並且還曾經以一萬五千的兵勇守住了遭太平天國士兵圍攻的廣州城。總體來說,葉名琛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是那個時代的侷限,很多有能力的官員根本不知道世界大局。在1854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被俘,他成了清代官員中唯一被俘的總督大員。
在當時的情況下,葉名琛手底下無兵可用。廣州的清軍很多都去了與太平軍作戰了,廣州城守軍很少,無法有效抵抗侵略者。如果和談的話,英法的條件又無法接受,朝廷和社會輿論也不太支援。說實話,葉名琛面臨的基本上是個死局。因為葉名琛和他背後的朝廷根本不瞭解形勢,不瞭解世界潮流,那種做法是不大可能有好結果的。
-
3 # 文軒春秋
葉名琛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舊社會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仕途騰達。他善於內政,自從廣西太平天國暴發到第2次鴉片戰爭,廣東為朝廷輸送軍餉白銀多達千萬兩,這不能不說與葉名琛善於治理地方。葉名琛對內徵繳有很強的能力,在鎮壓廣東地區的各種叛亂時果斷堅決。廣東紅兵叛亂高峰時,葉名琛竟然一天屠殺掉近千人的義軍俘虜。從這點可以看出他心狠手辣,殘忍嗜殺,果斷堅決。
葉名琛從擔任的職務,崗位幾乎和林則徐完全一樣。但是有點不同的是,他們兩人身後名聲卻有天壤之別。林則徐被稱為是“民族英雄”但是葉名琛卻成為“民族罪人”,這與扣在他頭上的“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是分佈開的。
為何不戰?葉名琛不是不戰,而是戰敗。在英法攻城之際,廣東的正規軍大多都被調走去參加鎮壓太平軍了,廣州城只剩下殘餘的一萬名左右的團練,鄉勇,在面對英法兩國的利炮及5600多名士兵,根本沒有可以取勝的可能。
為何不和?葉名琛深深瞭解影響中外關係的兩大因素:一時西方列強的高壓,而是國內民眾的反抗。和不來。
為何不守?以湘軍為主力的清朝軍隊在南京和太平軍血戰。如果當時有這批頗有戰鬥力的部隊擺在廣州城裡,即使英法聯軍的利炮,想要迅速佔領廣州城,也不是可以輕而易舉的。葉名琛並不是不守,而是守不住。
為何不走?葉名琛的身為兩個總督,是封疆大臣,有守土責任。如果他放棄廣州城逃跑,那麼當時這就是死罪。葉名琛知道留下來是有危險的,所以在中英決戰之前,他已經把家眷送出了廣州城。英法聯軍攻佔了廣州城,總督府的人四處奔逃,他還照常批閱公文,部下勸不動,最後被俘虜。
為何不降?葉名琛不投降敵人,為當時的朝廷留下了最後一絲顏面。也正是出於他的不投降,那些試圖徹底否定他的人,才會在下筆時有所保留。
為何不死?葉名琛沒有跟隨員一起跳海,這並不是說明他苟且偷生。在被俘期間,他始終保持著不卑不亢的風度。這一點讓英華人很敬佩。葉名琛是把自己的被俘當成了可以覲見英國君王的契機。因此在他得知無法覲見到英國君王的時候,決定絕食自殺。一概拒接食用,8天左右寧願死也不吃英國食物,最後病故而亡。這一點有點像民國時期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有節氣。
從以上分析來看,以“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來評價葉名琛一生,既不符合客觀歷史事實,也有失公證,個人更覺得他像海上蘇武,有氣節。
-
4 # 歷史百家爭鳴
在兩次鴉片戰爭中,廣東都是處於關鍵位置,可以說廣東的形勢關係到全國的形勢。在廣東抗英中,出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但也有當做反面人物的,像要說的葉名琛,在歷史上的評價就不是很高,被人稱為六不將軍:“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這是以前對葉名琛的看法,那現在又該如何評價葉名琛呢?
葉名琛,要是不發生鴉片戰爭的話,他在清朝算是勤勉政事的人。清朝末期,我們都知道起義頻繁,像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起義,把清朝半壁江山都打下了。葉名琛對付起義有他自己的一套,可以說是鎮暴的能臣,太平天國打廣州而不下也是因他的功勞。但他也鎮壓過程中過於殘暴,常常屠村,這是被人詬病的地方。
不能說葉名琛對英軍沒有絲毫準備,經過亞羅號事件之後,他抓緊時間修復了城牆,修復了炮臺,重新裝備上了大炮,而且還招募了大批的鄉勇,組建團練。他運用間諜戰、貿易戰和襲擾戰等方法制敵。但是這些方法在擁有先進技術的英軍面前不堪一擊,廣州還是被打下來了。
但葉名琛是值得人敬佩的,他是位愛國、有氣節的人。當時,英軍攻入廣州城,其他的官員紛紛跑路,就他待在總督衙門等著英軍來。在他被英軍帶往印度前,葉名琛命僕人從家中自帶乾糧,途中雖因海暈嘔吐不止,但他仍然正襟危坐,堅持不說一句話。從上船一直到抵達印度後,葉名琛自命為“海上蘇武”,以明不忘祖國之志。在吃完從家裡帶的糧食後,他為了向大清明志,堅持不吃異域一粒米,最終餓死。
雖然葉名琛以死明志,表達自己對清朝的忠心,但是,咸豐帝不以為然,沒有絲毫憐憫之心,反而是貶低葉名琛的地位,使得他成為了百年來的反面人物。
-
5 # 穿插游擊隊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鎮守廣州的兩廣總督葉名琛以其令人莫名的處事態度聞名於後世。
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裡積極備戰、堅決抗敵的林則徐不同,葉名琛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對廣州城基本沒有做什麼戰備,面對英法聯軍的大舉入侵也並沒有積極進行抵抗,而是抱著一副順其自然的態度待在官衙裡,直到被英法聯軍俘虜。
薛福成是親歷那個時代的人,對葉名琛的評價體現了當時人的普遍看法。
但我們後代人難免奇怪,為什麼清廷要在廣州這樣一個邊地重鎮放上一位如此糊塗的“六不”總督呢?
01
帝國最強硬的外交官
雖然時人和後人多把葉名琛看作是誤國之臣,但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無論朝廷還是民間對葉總督的風評都非常好。
他和他的前任徐廣縉被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清朝方面處理“夷務”最出色的兩個地方大員。在新繼位的咸豐皇帝眼中,他們成功的處理了英法蠻橫無禮提出的廣州入城問題,是大清帝國1840年以來最輝煌的外交勝利。
廣州入城問題,指的是英國使節是否有權力進入廣州城和在廣州城內居住的問題。
根據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第二款規定,清朝開放廣州等五個港口通商後,英華人可以攜家眷居住在五個地方的港口,並在五處城邑派駐英國領事、管事等處理和英國相關的事務。
|《南京條約》中文版
在這裡,《南京條約》的中文版寫明英國外交官可以在五個地方的“城邑”居住,英文版本則寫作可以在相關的“city and towns”居住,大清的疆臣們雖然不懂洋文,可是他們看到“城邑”二字,頓時覺得大有文章可做。
於是,在各地總督向道光皇帝的奏報裡就有人提出,英華人雖然要求在五處城邑居住,但並沒有明確要求住在城裡。浙江布政使徐繼畲也對前來辦理入城的英華人說:“城邑二字,系兼指城內城外,”英華人既然只是做生意,所以住在城外也沒什麼問題。
|廣州城遠眺 圖源於網路
認真摳字眼的話,徐繼畲這話有點詭辯的意思。《史記·五帝本紀》裡說“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意思是人們在某地居住一年就能形成個小聚落,居住二年就能形成一個小規模城市,居住三年就能形成個大城市。邑指得就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在邑外面圍上城牆,就成了城邑。
事實上,依照條約規定,英國外交官已經有了在城裡居住的權力。
身在廣州的欽差大臣耆英明白這點,所以當英華人要求進廣州時,他並不拿“城邑”二字說事,而是提出:目前廣州城內仇外情緒極為嚴重,萬一英國佬強行進城,並不能保證入城人士的生命安全。
就在數年前,在阿富汗首都喀布林曾經爆發過由仇外情緒引發的市民大暴動,導致駐阿富汗英國公使伯恩斯在內的數百名英華人遇害。耆英提到這事,英華人只能表示入城之事可以再等等。
|愛新覺羅·耆英(1787-1858年)字介春,歷官內閣學士、護軍統領、內務府大臣、禮部、戶部尚書、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文淵閣大學士。後因欺謾之跡,為王大臣彈劾,咸豐帝賜自盡。圖源於網路
兩年之後,英華人重提入城要求。耆英這時似乎受了“城邑”爭辯的啟發,明白提出,英華人只要求在五個通商口岸居住,並沒有明文要求進城。他並且表示,雖然英華人沒有明確提出,但將來廣州安定後一定允許洋官入城居住,讓英華人“再等等”。
1847年,被耆英拖了幾年的英國官員們抓了個英華人在佛山被石塊襲擊的由頭,派香港駐軍攻佔虎門,前進到廣州城西的商館。耆英這才同意,最晚兩年之後,開放廣州城對外華人居住。
兩年時間過去,英華人再次提出入城的時候,又在新任兩廣總督徐廣縉和廣東巡撫葉名琛面前碰了釘子。二人提出,進城之事需得道光帝旨意方能許可。
1849年4月1日,徐廣縉通知英國駐華公使文翰,說道光帝已經下旨,認為既然廣州百姓同心一致排外,皇帝也無法勉強。英華人想要通商發財,還是老實居住在城外為好。
|英國畫家筆下的清軍兵勇 圖源於網路
文翰接到照會後,立刻表示了不滿,說要將清朝態度“具奏本國家”,還說希望進廣州城拜會總督,協商此事。徐廣縉看到英華人只能動嘴無意用兵,態度立刻硬了幾分。他一面回絕文翰入城的要求,一面飛馬報告道光帝:英華人軟了。
道光皇帝見折大喜,自鴉片戰爭爆發以來,各路欽差大臣不是損兵折將就是妥協投降,沒有一個大員像徐廣縉和葉名琛一樣對英夷腰桿子“硬”起來的,道光在奏摺上硃批“嘉悅之忱,難以盡述”,並封徐廣縉為子爵,葉名琛為男爵。
這次外交事件,葉名琛全程參與和協助了徐廣縉的決策和行動,他從徐廣縉身上學到的最大經驗就是:洋鬼子並沒有什麼好怕的,只要施展大清官員熟悉的“拖”字訣,軟磨硬頂,這些英國蠻夷也拿他沒有什麼辦法。根本不用勞煩在北京的皇帝,光憑在廣州的官員們,就能將這討厭的“夷務”處理的妥妥當當。
|1856年10月23日 英軍第一次進攻廣州城 圖源於網路
另一方面,英國首相巴麥尊接到報告後,寫了一封信給清朝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試圖繞開徐廣縉和葉名琛,和最高當局直接交涉。
可是奧妙之處在於,清朝將辦理各國事務的權力全部交給了兩廣總督,英國船隻一路北上,試圖在其他地方投遞這封外交郵件,全被當地官員以“只有兩廣總督有權跟洋人接觸”為名拒收了。看到各地官員有了這個明確態度,葉名琛對“降伏”英夷更有底氣了。
02
備戰和偵查:葉名琛的謀略
1852年,徐廣縉作為大清最有能力的幹臣被調去緊急鎮壓風起雲湧的太平天國運動。葉名琛署理兩廣總督,這回他可以大展拳腳,用自己的外交智慧來處理入城難題了。
|包令爵士(1792年10月17日-1872年11月23日),又譯寶靈、寶寧,曾是英國的國會下議院議員,同時也是一名政治經濟學家、旅遊家、作家和語言學家。圖源於網路
其實包令此次要求會面攜帶的是一樁重大外交任務。即在英美法三國和清朝簽訂條約十二年期滿後,向清朝方面提出新的條約修訂問題。
這個問題最後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實際原因。而葉名琛面臨如此重大的外交交涉行動居然不奏報皇帝,而是一拒了之,實在是“古之所無”的魯莽外交行動。
除此外,葉名琛還對英國提出的諸如廣州近郊租地、華商欠英商款項、英華人被襲擊索賠等各項要求逐條長文批駁,一一拒絕。見慣朝廷官員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的廣州士紳百姓終於看見有高階官員能像教訓自己一樣狠狠教訓英國鬼子,無不歡欣雀躍。
然而,葉名琛對英夷的“硬”,絕非毫無理由的盲目排外,他是在確信自己充分了解了英國方面的動向,“熟悉夷情”之後,才決定採用強硬外交政策的。
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包括兩廣總督、廣東巡撫在內的高階官員就在香港和澳門設立自己的情報系統,用以蒐集西方政治軍事情報和引進先進技術。
|廣州城外的清軍炮臺 圖源於網路
除此之外,葉名琛深信自己在派遣密探這方面比之前駐在廣州的歷任方面大員都要更加成功。他的情報小組甚至可以逐日將“英夷”“法夷”“美夷”的動向回報到廣州,確保了葉名琛時時刻刻監視著洋鬼子們那邊的每一處異動。
他曾經自信的對下屬們談起自己對外情報工作的出色之處:“以前林公(則徐)辦理夷務的時候,經常被他的密探送來的假情報所誤,這是因為他情報來源單一,僅一兩處可以核查,我就不一樣,前後數十處來源相互印證,可以確保真實性。只要錢花的足夠多,洋鬼子的任何訊息我都可以打探得到。”
葉名琛的密探們帶給他的第一個重大訊息,是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的爆發。
在葉名琛給咸豐帝的奏報中,興致勃勃的談到此次戰爭的具體情況,說俄國大軍在陸戰中大破英法遠征軍十餘萬人,現在俄國鉅艦30餘艘已經攻進英國本土,英女王遠逃加拿大,向美國、法國等國哀求救兵,甚至派人去西班牙、荷蘭等小國要求援助。他表示“俄國猶強盛如前,英國似有力不能敵之勢”。
這份假情報後來被史學家當作葉名琛糊塗辦事的一個佐證。其實倒有些冤枉了葉總督。
當時俄國得勝、英國戰敗的假訊息流傳的極為廣泛,不要說遠在萬里之外的香港、澳門,就連印度、南非這些英國自己的殖民地,也已經鬧得沸沸揚揚。流傳在印度的假訊息更離譜,說英國全體成年男子似乎已經全部陣亡,不日將選拔印度人裡的精英和英國寡婦結婚,和俄國起兵再戰雲雲。
這些假訊息後來成為南非巫靈事件和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導火索之一。既然連英國的殖民地都無法避免假訊息的汙染,廣州的大清總督聽到一些fake news似乎也是情有可原的事。
|廣州城附近的清軍兵營 圖源於網路
1854年,廣東洪兵起義爆發,起義軍打出“擒龍、拿虎、鏟羊”的口號,即要在攻克石龍、虎門等外圍要塞後,拿下“羊城”廣州。
起義爆發後一度攻克東莞、佛山、花縣等地,聲勢很猛。危急時刻,有人向葉名琛提議請香港英國戰艦出動,剿滅海上活動的起義軍。
葉名琛去信試探英華人態度,英華人則又以入城為出兵條件。經葉名琛斷然回絕之後,英華人也表現的無可奈何。
這更加深了葉名琛的判斷:英華人國力已經虛弱,只能用各種手段“騙”開廣州城門。
03
戰爭的爆發:從“伏勇散戰”到被俘
當葉名琛一次次拒絕英法美各國的交涉時,各國之間的外交官也在加緊聯絡和勾兌,準備以武力實現“修約”的目的。
1856年10月,廣州發生“亞羅”號事件。這本是一樁很小的涉外治安案件,但英國廣州總領事巴夏禮卻藉此大作文章,希望借“亞羅”號事件給傲慢的大清帝國和葉總督本人一個深刻教訓。
|“亞羅”號事件 圖源於網路
10月23日,英軍炮艦3艘從香港出發,越過虎門,向珠江沿岸的炮臺發起攻擊,第二次鴉片戰爭打響。受到英艦來犯訊息的葉名琛第一時間判斷:英華人絕不會在此時大舉來犯,此舉不過是包令等人多次求入城不成,派出少數軍艦噓聲恫喝罷了。
於是,他下令清軍戰船後撤,所有炮臺均不準開炮還擊,免得給了洋鬼滋事的藉口。26日,在英國軍隊已經佔據城外多處炮臺的情況下,葉名琛才決定反擊。
然而,葉名琛的反擊作戰別出心裁。他既沒有命令廣州的綠營和僱勇奪回炮臺,也沒有命清朝水師反擊深入珠江的英國艦隊,而是下了一道通告,希望廣州的軍民們“戮力同心”,對所有來犯的夷人“格殺勿論”,每殺死一名洋夷,由總督府頒給賞金三十元。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欽差大臣奕經身邊的謀士曾提出一個“伏勇散戰”戰法。即將兵民編成小股部隊,在戰區處處埋伏,見夷兵即殺,造成一種讓鬼子“處處疑忌驚惶”的聲勢,讓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伏勇散戰法在第一次鴉片戰爭裡從沒大規模使用過。
但兩廣總督葉名琛卻認為現在正是使用的良機,首先,英夷不過虛張聲勢,根本不可能以大規模兵力進攻廣州,廣州是安全的;其次,廣州城內士紳百姓同仇敵愾,都對洋夷恨之入骨,從各處不斷出現的聲討洋人的揭帖就可以看出,只要總督一聲號召,各地百姓必定會群起響應,到處襲擊殺死敵人。
|英國艦隊炮轟廣州城 圖源於網路
在葉總督決定反擊英夷的三天後(即10月29日),又發生了一件事情更篤定了他之前的判斷。
當日,英軍在多次要求進城不遂後,大舉炮擊廣州城,炸塌一段城牆之後,百餘名英軍攻入城中,佔領兩廣總督官署。退入內城的葉名琛毫不害怕,再次拒絕英華人要見面的要求。
到了夜晚,兵力單薄的英華人從廣州城退出。葉名琛當即認為,這必然是伏勇散戰法讓英華人立腳不住,方才敗退的。
後來十幾天,英國軍艦每天都會炮擊廣州城,並連續發出多道照會,要求和葉名琛見面。葉名琛也抱定了一個觀點:就是英國並無實力佔領廣州城,所有的姿勢都是故作威嚇。
他將英軍十多道照會一一駁回,堅持不和英方官員見面。葉名琛的強硬讓巴夏禮深感詫異。6月1日,英國艦隊從珠江撤退。
|英國艦隊炮轟廣州城 圖源於網路
在這段“入城見面”的武力對抗行動中,清軍正規軍基本沒有對珠江的英軍進行任何有力的阻擊。但葉名琛卻連續五次上奏告捷,聲稱殺斃夷兵400餘,擊斃英國艦隊司令。“防剿英夷水陸得勝,現在夷情窮蹙”,“官兵連旬擊剿,疊次焚船斃匪”,讓咸豐非常高興。
葉名琛又告訴咸豐,根據自己密探訊息,由於不能讓清朝的兩廣總督屈服,巴夏禮和包令已經失去英國政府信任,不日將新派大官前來香港,和清朝商議議和的事情。
“伏勇散戰”戰法是否是英國艦隊從珠江撤退的主要原因?
同期在香港發生“毒麵包”案,數百名西方人因吃了含砒霜的麵包中毒,也有人認為是葉名琛的懸賞通告產生的效果。
但總的來說,伏勇散戰法並沒有對英軍成建制的部隊和艦隊造成任何實際威脅。甚至當有些英華人為了逞英雄故意在珠江沿岸登陸,深入內陸探索的時候,他們受到了本地居民友善的接待。
這些廣州郊外的鄉民只是將突然闖進家園的洋鬼當成綠營官兵一樣小心侍奉,那種人人奮勇殺賊的熱血場面並未出現。
|英軍總指揮和廣州巡撫柏貴和談 圖源於網路
1857年,英國專使額爾金抵達香港,但奇怪的是沒過幾天他就匆匆離開,甚至帶走了一部分原駐紮香港的英軍。
葉名琛的密探很快告訴了他額爾金來而復返的真實原因,在印度爆發了大規模的土兵起義,大英帝國在其最大殖民地的統治已經陷入混亂。
只不過葉名琛聽到的訊息更加誇張,說“伊屬國孟加拉作亂,彼軍戰敗”,英軍在孟加拉中埋伏,被土兵大敗,全軍覆滅,陣亡一大帥,甚至是一個駙馬。總而言之,在葉名琛眼中的英國幾乎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地步。
葉名琛還探到英國在一系列重大挫折之下,“窮極無聊,不但拖欠軍餉,日用亦頗貧窘,急盼通商”。在將喜訊通報咸豐帝后,他氣定神閒的等待著英華人上門求和。
在葉名琛完全不做戰備,等待夷人自行請罪的當口,英國已經在印度扭轉了初期的不利局面。英法兩國更源源不斷的派遣軍隊和戰船前往遠東。俄美和英法商定,一旦英法以武力“修約”成功,俄美兩國即對清朝取得同等待遇。
|清軍圍攻英夷 圖源於網路
這個時候,廣州的城防已經是一無所有。從虎門到廣州沿途的多個炮臺,被英軍拆毀,把守珠江的清軍水師戰船數百艘,已經被英國艦隊焚燬殆盡,廣州城牆被轟出幾個大缺口,來不及修補。但葉名琛毫不擔心,他的密探報來了更好的訊息。
從北方開了俄國兵艦和輪船各一艘,乃是克里米亞戰爭英方失敗後,前來香港向英華人催收戰爭賠款的使者。至於為什麼香港停泊了這麼多法國兵船和士兵呢?乃是因為額爾金回到印度後,被叛軍圍攻,退到海岸走投無路之時,正好遇上一隊法國兵船路過,才將其搭救到香港。
總而言之,英國鬼子快完了,英國女王已經親自修書命令額爾金,即刻向大清兩廣總府服軟,趕緊開放貿易,好賺一點錢給俄華人賠款。
有了這些好訊息在手裡,葉名琛自覺已經處在絕對優勢的地位,他對額爾金髮來的數道照會全都不加理睬,只是暗示,如果英華人表現“恭順”,就允許他們繼續通商,賺救命錢。
12月27日,他上奏咸豐帝的奏摺中,用了“英夷現已求和,計日準可通商”做結尾。
|一名法國士兵從城內檢視坍塌的廣州城牆 圖源於網路
第二天,也就是12月28日,英法聯軍大舉進攻,次日攻破廣州城。葉名琛退入內城,仍舊拒絕和英華人見面,並明言:洋鬼子打進來,講和可以,給錢也可以給一點,因為對方快窮瘋了,唯獨“可以進城”一條款,萬萬不可以!
1月5日,英法聯軍闖進內城將葉名琛捕走。
|葉名琛被擒情境 圖源於網路
葉名琛在戰爭期間的一系列誤判和不做戰備,是因為從香港收到的一系列假情報讓他對基本形勢的判斷產生了重大失誤。
可是葉名琛派出的密探已經構築了一張前後有數十個訊息源可以互相印證的情報網,葉名琛又怎麼會收到前後完全一致的假情報呢?
我們只能推想,葉名琛的內心是拒絕任何對自己不利的訊息的。
數十個訊息源的密探們,面臨著同樣的“花剌子模信使”困境,為了獲取更多賞金,避免受罰,這些人或是不約而同,或是私下串謀,用全都對清朝有利對英國不利的假訊息,為葉總督編織了一個碩大無比的“資訊繭房”,讓他深陷在“資訊繭房”編造的美好前景中不能自拔。
也許被捕上船的那一刻,葉名琛還在困惑著:明明英夷都快亡國了,怎麼還有本事攻進廣州城呢?
(END)
回覆列表
葉名琛,不熟悉近代史的人基本沒聽過他,對於他的評價,由不屑一顧到正面讚揚,經歷了幾十年。不過,未來對他的讚揚肯定會更多。
葉名琛,湖北安陽人,道光十五年的進士。剛中進士同其他人一樣,都是編修,道光十八年,出任陝西興安知府,二十八年,出任廣東巡撫,至死都在廣東了~
葉名琛在近代一直是負面的影響,主要在於咸豐皇帝對於他“六不”評價。曰:“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其實他也是無奈,打又打不過,跑又跑不了,對於歐洲列強兵臨城下,沙俄都輸了,別說沒啥先進武器的清兵了。
不過他最近被人稱讚是因為他的民族氣節,因為他最後被俘虜走了,客死異鄉。
當時很多人都不明白,被俘虜走了,這麼大的官不應該自殺名氣節麼?他卻留下了一首詩,意思是說自己不自殺是因為想要看到英皇,向他闡述和平的意願。
鎮海樓頭月色寒,將星翻作客星單。 縱雲一範軍中有,怎奈諸君壁上看。 向戎何必求免死,蘇卿無恙勸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繪,恨態愁容下筆難。後來葉名琛知道自己沒有希望見到英皇,於是就決定絕食自殺,他在船上吃的都是自己攜帶的中國的糧食和食物,糧食沒有了,不吃外華人給的嗟來之食,最終因為飢餓而亡。
葉名琛說,聽聞英皇素來比較明事理,他想要去和他講道理,以期求得和平。“當面理論,既經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國家體制。”可惜後來知道自己並沒有機會見到英皇理論,於是改變心意,求得一死報國。“原欲始終其事,不意日望一日,總不能到他國,淹留此處,要生何為?所帶糧食既完,何顏食外國之物!”
他與1859年2月29日起(農曆)不吃東西,到3月初7(還是農曆)病故,臨時前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說愧對皇上的器重,“有負聖恩,死不瞑目”。
可能很多人覺得他傻,外國皇帝那麼好見的?英國侵略簡簡單單的談判就能和平共處?其實這不怪他,他被俘虜的時候,遇見的官兵都是英國的貴族,貴族見面講究特別多,脫帽致歉。而且俘虜他所在的船隻對他都特別好,連呵斥都沒有,每天還差翻譯給他讀報紙,所以他認為英華人都文明,講究,這樣文明的人不可能蠻不講理,所以打算去深入虎穴,求得虎子,可惜最終心死,自殺了去。
不管他所做之事如何,身在那個朝代,就是身不由己。為了求得在咸豐皇帝心裡有一絲地位,他曾經主持繳殺天地會起義的民兵,1855年,6.7.8月份一共殺了7.5萬人,這是什麼概念?當時記錄的文案中說無頭屍體堆積的有山那麼高,土地被血液滲透,周圍千米之內空無一人。
公道自在人心, 古人講究的是盡忠報國,國家放在第一位,尤其是當兵的,當官的,痛恨起義者,雖然起義也是無奈,可是身為朝廷命官,不為了朝廷難道還為了起義者麼?在這說,天地會後期已經違背了初衷,很多人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扛著天地會的旗幟做土匪的勾當,這樣的人,該殺。
公道在人心,雖然十載深思,難禁流涕; 靈魂歸海外,想見一腔孤憤,化作洪濤。時間會給他一個肯定,人都是,好的壞的,後人自會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