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離大叔

    那要看是什麼時代的古人。主要在這麼五個方面表現明顯。一是語言,幾乎無一例外的都存在通話困難,口音、發音跟現代差異很大,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學習和適應。二是文字,有利的地方是文字系統一直有傳承,學習認字並不會太困難,秦朝以前字形差異很大,難度會大很多,但總要比學習外語容易點。三是社會制度,因思想開放,漢代以前的人比較容易適應現代制度,漢代以後的人由於社會思想禁錮,會顯得自以為是又頑固不化,比較難以融入社會。四是衣食住行,這個不用多說,古人完全更愛當今社會,幾乎任何現代人習以為常的物品都能讓古代人驚呼雀躍。五是覺得別人說的有道理時,古人用語言或手勢讚許,現代人會點贊。

  • 2 # 西谷謝量

    這個問題, 我思考了一下。 我覺得如果穿越到古代, 我會靠我智慧的大腦生存。

    大家想想啊, 我穿越到無論哪個朝代, 只要我的腦袋好用, 那就一定能夠過得好! 為什麼呢?

    首先, 從現在穿越回去。 我知道每個時期發生的重要事情以及每個階段的重要人物。 那麼我只用去找到那個歷史上名流青史的人, 去做那些名留青史的事, 那麼只要我能活著,我就能夠生存和發展。 比如只要一件事當時看起來很不錯, 只要沒有在歷史書上留下記錄, 那就不去參與。 沒有留在歷史書上, 那就證明這件事沒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性, 所以就沒有去參與的必要性。

    其次, 除了以史為鑑之外, 我還能夠利用頭腦學到的新知識和新技術, 讓大家見識一下新玩意, 增強大家的好奇心, 即便不從政,就賣點小的科學玩意兒, 我也可以很好的生存下去。

    最後, 腦袋有智慧, 自然能處理好與別人的關係。 一方面有新鮮玩意兒, 一方面也不會跟別人樹敵, 有勇有謀還有人支援, 想想都高興。 最終也就不怕沒有人支援了。

    所以, 我要穿越回去一定是靠自己智慧的大腦。

  • 3 # 長安視界

    穿越小說作為網路小說的主要流派之一,在網路上堪稱汗牛充棟,蔚為大觀。從夏朝到清朝,都有無數奮不顧身的好漢或者女俠穿越過去當遊俠、當皇帝、當王妃以及諸如此類在本時空不存在的職業。

    然而由於顯而易見的原因,這些層出不窮的穿越小說,絕大多數都堪稱歷史錯誤大全集,有些作者連該朝代的基本情況都沒搞清楚,也敢洋洋灑灑寫上幾百萬字。就算有極少數比較認真的作者,下了一番考據設定的功夫,卻還是很難做到讓人信服。

    因為幾乎所有的穿越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過於高估了現代人適應古代生活的能力,總覺得一個現代人回到古代,就能輕輕鬆鬆地稱王稱霸或者執掌後宮。於是這些小說,就像在一塊鬆散的地基上建設的高樓,無論多麼美輪美奐,也是很容易倒塌的。

    一、穿越有多難

    不管報著多麼美好的願望,在穿越之前,都應當認識到,穿越,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情,可謂難關重重。

    橫亙在穿越者們面前的第一道難關,就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社會。古代的語言、規矩、禮儀、生活習慣等等,絕大多數現代人基本上一無所知。比如語言關,雖然華人經常很自豪地說中文是世界上唯一一脈相傳沒有間斷的語言,咱們可以直接看懂幾千年前的文章。但是讀書和和人交流是兩回事,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不認識繁體字倒好解決,稍微用點功就能過這個關。但是怎麼與古代人交流,卻是基本上沒辦法學的。

    首先古人說話也不是說文言文,不可能兩個農民見面打招呼也說:“汝飯否?”“食矣。”然而古人生活中怎麼說話,宋代以前根本沒有記錄,宋以後有了話本和白話小說,可以窺見一部分。但那還是文字記錄,怎麼發音的只能靠推斷。古人的發音和現代的普通話比起來,簡直就不是一種語言,不信可以在網上找找《詩經》的古音朗誦版本,估計大家聽完都會一臉懵逼。好在古人和今人的發音器官是一樣的,只要先認真學上幾年古代語言學,穿越回去後再當成學外語一樣勤學苦練,應該還是能夠適應的。

    再比如說現代人對古代的很多規矩,基本上一無所知,就算看再多古裝劇也沒用,因為這些劇教不了你什麼東西,甚至可能是錯的。打個比方,你穿越到唐朝,懷著對偉大的國際大都市長安的無限嚮往,風雨兼程好不容易才到了長安城。此時天色已暮,你想好好遊覽一下夜色下的長安,然而沒過多久就有一隊士兵過來把你抓住了,輕則送去蹲大牢,重則當成盜賊一刀砍死,還不用負任何責任。因為你不知道長安一直在實行很嚴格的宵禁,除了每年正月十五上元節那三天以外,任何人都不能在晚上離開自己所住的“坊”。又比如你到了長安城,志得意滿地走在朱雀大街上,可能你以為隨便怎麼走都沒人管,實際上當時已經有了交通規則——《儀制令》,裡面規定“賤避貴,來避去,少避老,輕避重,違者笞五十”。後面三個還好理解,關鍵是這個賤避貴,你知道所謂的“貴”人有哪些特徵嗎?他們的馬車什麼樣子?他們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不知道的話,一不小心衝撞了就會被抓到衙門去打屁股,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還有古代的各種規矩,比如怎麼稱呼、怎麼行禮、怎麼應答等等,對今人而言都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必須下苦功才能完全掌握。但總體而言,這第一道難關還算是比較好掌握,古代那麼多外華人都能在中國生活下去,同文同種的現代人沒理由學不會,只是必須得下一番苦功而已。

    至於第二道難關,就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了,那就是古代惡劣的衛生條件。古代人的平均壽命為什麼那麼短?那是因為隨便一個小病就要人命太正常了,很多人還是二三十歲的壯年,一場感冒下來就掛了。現在社群醫院都能解決的小毛病,比如傷寒、瘧疾、肺炎,到了古代基本上只能指望自己的抵抗力。當時針對這些病的藥方,經現代科學研究,基本上都是安慰劑。再比如假如你被狗咬了,那你只能指望這條狗是條健康狗,因為跑遍天下也沒有地方可以打狂犬病疫苗。

    更可怕的是古代還有一些現代根本沒有的病,比如天花,早在1979年就已經絕跡了,出生在這之後的人對這個病根本沒有免疫力,也沒打過疫苗,因為沒必要,而在古代天花的發病率又極高,一旦碰上多半就死翹翹了。

    對於想穿越回去獨霸後宮的美女們也要當心了,難產是古代婦女的一大死因,直到解放前,中國的孕產婦死亡率還高達1500/10萬,也就是說一百個裡面要死一個半,這個機率還是很大的,自己看著辦吧。

    對於這個問題,除了自學醫術並在穿越時攜帶大量現代藥物外,似乎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順便說一句,其實還有很多生活上的小問題古代也是沒有辦法解決的,比如近視的,穿越過去後一旦眼鏡摔壞了就沒辦法了,中國有眼鏡這個東西那是清代乾隆朝以後的事情了,而且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估計也不可能給你配一幅度數合適的眼鏡。至於說上廁所沒有手紙只能用竹片(可能是別人用過的)解決之類的小問題,簡直就不能算是問題了。

    第三道難關是古代糟糕的社會環境。古人為什麼安土重遷,往往一輩子呆在小村子裡務農也不出趟遠門?倒不是因為他們不愛旅遊,純粹是因為治安太差,出門在外風險太大了。不信看《水滸傳》就可以知道,宋江一共也沒出過幾次遠門,然而幾乎每次在外旅行都要碰到殺人越貨的強盜,不是差點被王英、燕順挖出心臟做“醒酒湯”,就是差點被孫二孃、李立麻翻了做成人肉包子。走水路坐船呢,碰上張順、張橫還會很貼心地請你做一道選擇題:A、吃餛飩(直接推進水裡);B、吃板刀麵(先殺了再丟進水裡)。更不用說那個社會不但沒有像樣的道路,路上還經常有毒蛇猛獸出沒,你又不是武松,碰上老虎黑熊肯定完蛋了。

    如果說強盜或者猛獸小心點還能避開,那有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就是封建社會是一個很不平等的社會,對於草民而言,比你高一個階層的人想捏死你就像捏死一隻螞蟻那麼簡單。《老殘遊記》裡有一個叫玉賢的知府,當知府不到一年的時間,衙門前12個站籠裡便站死了2000多人,所謂站籠,是一種比人略高的木頭籠子,上端是枷,用來卡住犯人的脖子,腳下可墊磚若干塊,受罪的輕重和苟延性命的長短,全在於抽去磚的多少。死在玉賢的站籠裡的人,基本上都是良民,董家口一個雜貨鋪的掌櫃的年輕兒子,由於酒後隨口批評了玉賢幾句,就被他抓進站籠站死。這可是沒有經過任何法律程式,也沒有任何救濟手段的。至於土豪劣紳、惡霸地主謀財害民之類的事情,更是常見得不能再常見了,《紅樓夢》裡薛蟠帶人打死馮淵之後屁事沒有,大搖大擺的到賈家探親去了,這馮淵還是個小鄉紳,不屬於社會最底層的草民。總之,作為一個既無靠山,又無勢力的穿越者,莫明其妙就丟了性命是大機率事件。

    第四道難關是戶口問題。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中國古代其實很不自由,至少從唐代以後,戶口控制就很嚴格了。封建王朝大都奉行重農主義,不喜歡老百姓到處亂竄,最好所有人都老老實實呆在老家種地,“流民”在很多朝代都是可以直接抓去坐牢的。而且古代鄉村都有里長,有地保,你一個莫明其妙冒出來的人,身上又沒有任何能夠證明你身份的檔案,穿越之初多半還語言不通,誰知道你是幹嘛的?被當成流民扭送到官府是大機率事件。總之你沒有身份,就買不了房、買不了地,當個農民都沒資格,更不用說參加科舉當領導了,估計最好的選擇就是去落草為寇,從事山賊這份很有前途的事業。

    就算你天縱奇才,主角光環耀眼,這四道難關都被你扛過去了,那麼你還要面臨一個問題:穿越回去幹什麼。

    二、穿越回去幹什麼

    當然,既然要回到人生地不熟的古代,很多人的理想是當皇帝、當名將、當霸主了,能當上這幾樣當然好,估計沒有誰不願意,然而這一條最難現實,除非是“魂穿”直接附體在某個歷史人物身上,否則現實度約等於零。然而“魂穿”是穿越小說中的非主流,我們就不討論了。

    在古代要出人頭地,最靠譜的一條路大概是當官。古代當官,一般要走科舉程式,謂之“正途”。有人分析過,這個辦法有一定的可行性,雖然作為現代人,你不會背四書五經,不懂詩詞格律,不會寫駢四儷六的文章,和古代那些寒窗苦讀計程車子競爭毫無優勢——有能在古代考中進士的水平,就算在當今的學者教授裡也算是鳳毛麟角。但你有現代科技,比方說帶一臺IPAD,再帶一塊太陽能電池板,帶上足夠多的參考資料。如果是穿越到唐宋,就帶上歷代詩賦大全集,因為這兩個朝代主要考詩賦;如果穿越到明清,那最重要的是把明清兩代能找到的試卷都帶上——有一本書叫《明清科考墨卷集》,彙集了明清兩代很多試題和優秀範文,這書在網上都能找到電子版。考試時把IPAD開啟,找到對應的題目,奮筆疾書之,考監來巡查就把電源一關,對曰:“此物乃祖傳鎮紙,請大人明察。”如果運氣不算差的話,估計靠抄襲也能混個功名。當然,前提是你還得練出一手好毛筆字,不然考官看到你狗爬似的字型就直接斃了。考中功名後,最好遠遠地找個州縣當地方官,逍遙自在,千萬別在朝廷中樞混,因為你的本事實際上不足以和這些真真正正苦讀過的人相提並論的。

    這個辦法雖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仍然有很大的風險。科舉舞弊在古代查得很嚴,一旦有人發現你作弊,死刑伺候沒商量。而且折騰半天,頂多也就是當個偏遠州縣的小官,還不如老老實實在現代待著呢。

    再有一條路,就是獻寶。這也是很多人都設想過的穿越良方,又可以細分兩條路線,一條是帶蒸汽機的設計圖紙或者當代高產作物的種子回去改變中國歷史程序,進而成為開創工業革命或者農業革命的一代偉人。想法很美好,其實是行不通的,因為中國沒有出現工業革命,並不是華人笨,而是古代根本就不重視這個,讀四書五經考取功名才是正途,直到清朝後期,西方的技術還被保守派攻擊為“奇技淫巧”,搞再好再厲害的發明,沒人重視也是白搭。至於帶高產農作物回去,倒是或許能推廣開來,但是對你個人的功名利祿並沒有什麼卵用。是誰把玉米土豆紅薯的種子帶回國內的,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有人知道嗎?

    另一條路是帶玻璃珠打火機放大鏡甚至電子遊戲機什麼的回去獻給皇帝,總之就是以古代的工藝不可能造出來的東西,能讓人一用就震驚的那種。要憑此達到飛黃騰達的效果,首先你要能突破重重難關,保證這個東西能夠順利送到皇帝手中,還得讓皇帝知道是你送的(很有可能在縣太爺那裡就被巧取豪奪走了)。但是那又如何?頂多誇獎幾句,再賞賜你幾匹綢緞幾百兩白銀。就算皇帝特別喜歡你送的東西,把你留在身邊經常討教遊戲機的玩法,要是哪天一個言官參你一本,說你“蠱惑君心”,說不定哪天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聖明就把你拉出去砍了。

    還有一條比較有趣但可行性很低的路線:算命。

    說起現代人回到古代的最大優勢,大概就是能夠知道歷史的走向了。比如馬伯庸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穿越回去幹什麼》,說他自己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既不會寫繁體字也不會背四書五經,大概只能利用自己懂點歷史這惟一的優勢了。原文如下:

    比如說吧,我蹲馬桶上,一沖水,轟隆一下穿到了唐朝。一打聽,哦,天寶十三年,距離安史之亂爆發還有一年。我把自己化裝成一個道士,北上豐州,去找一個叫郭子儀的節度使。見到郭子儀後,也不多說,神神叨叨地留下一段讖謠:“安不安,史不史,明年胡兒亂自始,嬌妃婉轉死馬前,非君不得定八年。”說日後有緣峨眉相見,然後飄然離去,趁還沒打仗躲去峨眉山修道。

    等到安史之亂爆發,楊玉環死在馬嵬坡,唐玄宗委任郭子儀指揮大局,八年叛亂乃平。郭子儀回過頭來琢磨這段讖謠,發現句句都中,必定把我當成活神仙,從峨眉山接回來好生供養。郭子儀一輩子沒翻過船,在他府上我便能養尊處優,頤養天年,從此什麼都不用做了。

    後來他又在微博裡發了個類似的小故事:

    某甲穿隋末。欲造火藥,不通配伍;錄唐宋詩詞十數首,適兵亂,無可獻處。窮頓至極,至秦王府,作歌曰:“秦王破陣兮九五之尊,綏猷建極兮玄武為門。”世民問其詳。對曰:“遇建則成,逢元則吉。”再問,閉目不語。越數年,唐皇踐祚,請以天下大事,某甲固辭。上愈信之,封妙應真人,厚養之,壽至九十。

    想法很美好,可惜大家對歷史的瞭解,除了個別人,大概只停留在歷史課本上,你能想到的那些能夠進入教科書的歷史事件,都是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才會發生一件的,正好能遇上的可能性小之又小,更別說在亂世中準確地找到合適的人了。

    就算你能把二十四史都記在心裡,又能找到算命的物件。那麼還有一個問題,隨意透露歷史走向,很可能會觸發蝴蝶效應,簡單說就是改變歷史程序。可能唐朝安史之亂時就完蛋了,也可能滿清根本就沒有入關。你以前背的歷史事件統統作廢,一切努力付諸東流。

    三、怎樣當好一個穿越者

    既然穿越的路這麼難走,那麼在回到古代之後,要怎樣才能不但活得下去、還能活得滋潤呢?

    《臨高啟明》就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探索。

    在此之前,先介紹一下《臨高啟明》的內容梗概:

    廣州人文總在馬桶裡發現了一個穿越時空的蟲洞,蟲洞對面是明代天啟年間。他聯絡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經過周密的準備工作,經歷了諸多波折,終於攜帶大量準備物資抵達明代的海南省臨高縣。穿越者們建立工業,發展海貿,組建軍隊,改造社會,穩紮穩打,在明末建立起和諧社會。

    穿越到亂世不是被雷劈,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有人想稱王制霸,有人想解民於倒懸,有人想以己之力,阻止最後一次野蠻對文明的征服,從而改寫中華民族的歷史。當然也有人想得只是三妻四妾,過現世過不上的極度腐敗的生活。

    這群三心二意,各懷抱負的普通人,沒有虎軀、沒有王八之氣更沒有弱智光環道具。亂哄哄的擠在一艘舊船上,有的只是現代機器、科技還有各式各樣的理論。穿越者們懷著現世無法達成的野心、夢想和理想,向著明末的亂世進發。

    有人把《臨高啟明》稱為“穿越指南”,確實,在《臨高啟明》裡,一個現代人穿越到古代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以及克服困難的辦法,幾乎都有涉及,可謂面面俱到。所以《臨高啟明》的篇幅也十分巨大,寫到現在已經有七百多萬字了,以現在這個速度,要寫到穿越者們統一全世界,估計還要再寫好幾個七百萬字。

    在《臨高啟明》裡,穿越者們佔礦場、開基地,粉碎明朝軍隊的圍剿,已經佔領了海南島和整個廣東省。以這個進度,雖然距離稱霸全球還遙遙無期,但也只是時間問題了,畢竟在那個時空裡,已經不存在可以阻擋他們的勢力。

    《臨高啟明》中穿越者們的成功,給了我們這麼幾點啟示:

    一是不要獨自前往遙遠的古代,一定要群策群力。群穿的小說也有不少,《臨高啟明》算是做得比較到位的。在《臨高啟明》裡,集體穿越的人數達到了五百多人,這五百人的職業和技能可謂五花八門,幹什麼的都有,基本上涵蓋了各行各業的人才,連會造槍的、會養馬的都有。畢竟要形成一個完備的社會體系,各種各樣的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一定要做足充分的準備。在《臨高啟明》中,穿越者們租下了海邊一個廢棄的民兵訓練基地,改造成了可容納幾百人的穿越訓練營,又買下了一艘7000噸的輪船、一艘1500噸的駁船以便物資運送,穿越者們全部注射了疫苗,近視的全部做了近視手術,採購了各種各樣的物資。

    他們準備的物資可謂應有盡有:光是各種工業製造裝置,就直接搬了一個小機械廠的全套裝置,什麼衝床、車床、刨床、鑽床、切割機、電焊機、鋸床、天車、磨床、砂輪機、剪板機、應有盡有。

    在衛生保障方面,穿越者們帶的東西幾乎可以可以開一家醫院了。有各種檢查類裝置:胃鏡、B超、x光機、腸鏡、腹腔鏡、心電圖儀、監護儀、醫用顯微鏡,各種治療類裝置:無影燈、手術帳篷、手術檯、氧氣瓶、呼吸機、洗胃機、牙科治療機、除顫器、玻璃管注射器、玻璃吊瓶、手術器械甚至接生器械,以及消毒鍋、各種不鏽鋼醫療器皿、紫外線消毒車、電冰箱、嬰兒保溫箱等等,藥品和疫苗更是能帶多少就帶多少:要不是實在沒地方買,他們還準備買一套野戰醫院。

    除開實體裝備,他們還帶上了堪稱完備的現代文明資料。包括整套的各種論文、期刊資料庫、幾個國內主流的電子圖書館資料庫;各種電影、電視劇、文藝節目;廣播電視大學遠端教育節目、大學講座錄影;電子版的各類圖紙、CAD設計圖、工業手冊……目前網路上能找到的和不能找到的,被電子化的圖文媒體資源幾乎都被帶到了這裡。

    關於穿越地點的選擇,他們也是煞費苦心,很早便開始討論研究,確定了七條選擇穿越地的原則:1、有良好的農業基礎,能保證糧食的供應。2、有一定的人口基數,能滿足未來穿越後工業化的勞動力需求。3、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能夠滿足工業化的需要。4、位於沿海地區,有港口,海上貿易畢竟是這個時代最容易聚斂財富的貿易。5、不能在明朝統治的核心區域,否則必然引起明政府的重點圍剿。6、不在四戰之地。後金也好,闖、獻之流也好,都不是立足未穩的穿越眾能應對的。7、便於防禦,有山川河海之險。

    最後選擇了海南臨高這個地方,主要就是這裡基本上滿足上述七點,臺灣雖然也有優勢,但臺灣一是沒有發展工業所必需的煤和鐵,二是當時開發程度太低,人力資源缺乏,熱帶疾病比較嚴重。而臨高的優勢一是開發較早,人力資源比較豐富,離海南島的統治中心瓊山城也有一定的距離。

    三是一定要有能夠自保的能力。最好的選擇就是以武力為後盾,從現在帶幾百支槍過來,雖然不能爭霸天下,但是自保總是沒問題的。穿越集團到達臨高的時候,大概帶了200支步槍,以及各種輕武器,雖然在現在看來不算多,但在當時絕對可以橫著走了。剛到臨高的時候,穿越集團就被“剿”了一次,結果就憑這些武器,和絕大多數都沒有受到正規軍事訓練的現代人,輕而易舉就打敗了官兵,自身幾乎沒有損失。等他們站穩了腳跟,便立即著手開始製造武器、發展軍事,很快就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武裝力量。

    四是要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體系。作為從現代來的穿越者,最優的選擇肯定不是去適應古代社會,而是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從經濟到社會的體系,讓古代人自己來適應穿越者。比方說穿越集團根本就沒打算去學當地的語言,順便說一句,臨高話是一種很奇葩的方言,雖然臨高當地居民被認為是漢族,但臨高話卻屬於侗臺語族,和壯語比較接近,和普通話肯定是沒辦法交流的。於是穿越集團就半強迫性質地“教”當地人說普通話,效果還不錯,沒用多長時間就培養出了一批土著骨幹——被稱為“歸化民”。在經濟方面,穿越者一方面推動工業化,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力爭養活儘量多的人口,甚至透過“發動機計劃”等行動,將幾十萬大陸上的流民引進到海南、臺灣、濟州島等基地,為工業發展奠定了人力資源基礎。

    四、《臨高啟明》好在哪裡

    如果看了我上面的介紹,可能大家還覺得這本書也不過如此,然而只要讀過一遍《臨高啟明》,便會發現,這本書簡直太不一般了。它至少有以下幾個值得稱道的地方:

    一是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工業革命的壯麗畫卷。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對很多東西都已經習以為常了,比如我們用來喝水的紙杯,大家根本懶得去想它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其實一隻小小的紙杯,要經過很多道工序,才能從原料變成成品。光是紙杯上面塗的這一層叫聚乙烯的東西,就是現代石化工業的產物,其生產裝置之複雜、工序之繁多,是我們根本無法想象的。又比如我們吃的糧食、蔬菜、水果,看上去跟工業化無關,其實從化肥、農藥的使用,到良種的選育,到土壤的改造,再到機械化大生產,都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在傳統農業時代,是不可能有今天這樣充足的糧食保障的。更不用說我們天天都在用的手機、電腦、網路這些高科技產物了。

    這個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工業時代,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臨高啟明》有很好的描述,在小說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穿越者們在一個農業社會里是如何一步步建設工業社會的,比如鐵是怎麼煉出來的,錢幣是怎麼鑄造出來的,玻璃器皿是怎麼製造出來的,抗生素是怎樣提煉出來的,化肥和農藥是怎麼造出來的,輪船、火車、各種武器又是怎樣一步步出現的,都做了很詳細的描寫。有的章節,讀起來簡直是一篇充滿技術細節和專有名詞的說明書。總之,讀完這部小說,你對各類工業產品是怎樣出現、怎樣發展的,都會有一個大概的印象。

    當然,雖然工業化是該書的主流,但該書對人文學科也有涉及,比如對社會制度和法律制度,在議會、立法、選舉、政黨、利益鬥爭等方面,都專門安排了一些篇章做了很精彩的描寫。其中對法律體系建設的描寫,是我見過的中文小說裡最為專業的。

    二是描繪了一幅明朝末年的全景圖卷。在對明末社會的描寫上,《臨高啟明》可謂異常寫實。很多穿越小說,在對古代社會的描寫上都是滿篇的硬傷,但臨高啟明基本上沒有犯太明顯的錯誤,較好地還原了當時的社會場景。在《臨高啟明》對當時社會場景和各類人物的描寫也相當生動,明朝的政府運轉機制、社會治理模式、軍事體制、經濟制度乃至商業、家庭、文化,在書中都有涉及,對明代官僚機構的保守腐敗,民眾生活的困苦,百姓心態的麻木冷漠,整個社會對外來者的妖魔化,對本土儒家文化的自高自大等,都描摹得非常到位。

    三是對人性的描寫非常真實。臨高啟明採取的是一種現實主義的描寫方法,絕不美化或者拔高某個人,讓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露出來。比方說這五百穿越者,其實絕大多數都沒什麼理想,穿越回明末也絕對不是為了挽狂瀾於即倒,拯救黎民於水火,而是要當地主老爺當統治者,說穿了就是要奴役他人,事實上他們也是這麼幹的,在臨高才剛剛站穩腳跟,便爆發了“女僕革命”,要求每人配一個“女僕”。然而這才是符合我們絕大多數的真實想法,臨高啟明並沒有為之諱言,而是完整了再現了這些人的行動。

    又比如,這本書再現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殘酷性。馬克思說過,資本原始積累都是血淋淋的。穿越集體在發展工業化的過程中,有些手段在現代人看來確實比較殘酷,比如在山東開展“發動機計劃”,故意擴大遼東軍在山東的叛亂規模,製造出大量被戰亂所迫背井離鄉的流民,再把這些人送到海南島去作為幾乎沒有成本的人力資源。再比如,穿越集團在江南一帶開展蠶桑業產業升級,引入先進的養蠶和繅絲技術,賺了大筆的白銀,卻讓不知道多少當地蠶戶破產。書中很多百姓的不幸遭遇,讀來讓人扼腕。然而這些情節,卻又是真實的,是工業化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五、集體智慧的結晶

    看了上面的介紹,大家可能會感嘆:這本書的作者到底是何方神聖,能寫出這麼一部面面俱到的鴻篇鉅著出來?其實《臨高啟明》不僅僅內容廣博,而且細節方面也做得非常到位。與這本書相比,有些穿越作品純粹就是一個外行的臆想。《臨高啟明》對歷史的復刻,簡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比方說《臨高啟明》寫到進攻廣州時,就有人作了專門的研究,反覆確認當時廣州的地形,連那個城門當時是不是叫這個名字,當時有沒有這個地點都作了專門研究,有的地點還實地去逛了一下,用這樣的態度寫出來的小說,真實性當然勿庸置疑。又比如《臨高啟明》對明代社會的描摹異常到位,也是參考了大量的論文、歷史著作和當時的筆記小說等素材。

    為什麼《臨高啟明》能做到既廣博又精細?單憑個人的力量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這部小說其實是集體創作的產物。

    這就意味著,臨高啟明可以把來自各行各業的人的想法和知識積累,凝聚到一本書當中。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特別是在專業分工極其細的今天,能精通一門學問就很了不起了,學計算機的不懂化工,學機械的不懂醫學,學金融的不懂人力資源管理,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就算在同一個學科內,也是各有側重。比如我比較熟悉的法律圈,入門時大家學的東西還都差不多,但一旦要往深裡鑽研,就必然只能精通少數幾門,沒見過哪個刑法專家對民法的研究也很到位的。要像《臨高啟明》這樣,描摩出一個涉及幾乎所有專業的故事,必然需要各行各業的人士參與。

    更厲害的是,《臨高啟明》的大部分章節,在被編成故事情節之前,已經經歷了長時間的討論,經過了很多人拿著放大鏡的審視。可能存在的硬傷和漏洞,大都已經被發現和糾正了,所以才會有我前面說的,《臨高啟明》幾乎沒有太明顯的硬傷。當然,在一些技術細節上肯定還是會存在疏漏,但這些疏漏若非這個行業的專家,一般人是不可能看出來的。所以作為一般人的讀者看到這本書裡遍及幾乎所有行業的知識,大概只剩下了感嘆的份。

    還有一個很厲害的地方,就是臨高啟明中的很多人物,其實都是真實存在於論壇中的,有時候作者在描寫人事問題和政治鬥爭時,就直接把這些人的發言拿來當作小說臺詞,所以很多角色背後,都有一個真實的人物存在,那麼這些角色的臺詞,也就顯得特別有血有肉。如果單靠一個作者來寫,恐怕只有強如曹雪芹這樣的天才,才能做到“各肖其聲口性情”,而像曹公這樣的人物,又怎麼可能去寫一本網路小說中?

    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力量。在網際網路時代之前,要聚焦起各行各業的人物去完成一件事情,大概只有靠國家或者資金的力量才辦得到,比如編寫《辭海》或者《中國大百科全書》。有這個能量和資源的人,不可能會有讓大家一起寫一本小說的念頭;有這個念頭的人,又很難有這個能量和資源。而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這樣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幾乎是零成本就完成了。

    所以,沒有網際網路帶來的高效而廉價的資源整合,單靠一個人或者少數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出現這樣一部鴻篇鉅製。我們應當慶幸自己生活這個偉大的時代,只有在這個時代,我們才能幸閱讀到這樣一部聚焦了無數人智慧的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神們推薦些好聽的吉他彈的民謠歌曲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