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間穿越者

    國力相差不多,加上遼,三國之間互相牽制。歷史上但凡出現三個政權國力相差不大的時候都會維持很長時間分裂。永遠都是互相牽制打壓,誰也撈不到好處。宋打西夏,遼就會趁機打宋,遼打宋,西夏也會趁機打遼,誰也不能容忍對方做大。

  • 2 # 萬古一瞬中

    公元1038,李元昊生生從宋朝的疆域內叛離出去,建立大夏國,史稱“西夏”,宋朝方面雖然迅速做出了反應,斷“邦交”,停互市,發動大軍討伐,並且最終逼得西夏國主李元昊削去了帝號,但宋夏對峙的局面也就此形成。西夏從此和宋、遼並立,確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在此後的歲月裡,以大宋朝之繁榮、百萬之兵眾,卻對一個小小的西夏國總是奈何不得。

    提到西夏,很多人就會想到大西北的茫茫戈壁、黃土西風、地瘠民貧。其實也不盡然,西北也有好地方,比如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特別是河套平原號稱塞外江南,是鄂爾多斯高原與賀蘭山、狼山、大青山間的陷落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較好,有黃河灌溉之利,為寧夏與內蒙古重要農業區和糧食基地,西夏牢牢控制著河套平原這塊寶地,人家的日子也富裕著呢!

    雖然西夏的農業、手工業總體發展水平遠不如北宋發達,但在“以戰立國”的國策下,其軍工生產水平頗高。西夏佔據河西走廊和陝、甘、寧、河套地區的天然牧場,而党項人自古以來,就以善養馬而著稱,李元昊立國時專設有群牧司,以董理養馬事業,故西夏騎兵所需的長生馬和善馬是有充足來源的。西夏有兩樣兵器,堪稱神兵利器:第一是神臂弓。又稱神臂弩,北宋神宗時期由党項人李宏發明,《夢溪筆談》說神臂弓“能洞重扎”(就是能穿透兩層扎甲)。神宗時傳入北宋,成為宋軍弩手的制式標準兵器之一。莊綽《雞肋編》捲上說:“西夏興州出良弓,中國購得,雲每張數百千,時邊將有以十數獻童貫者。”西夏劍更是聞名遐邇,夏人劍曾被宋人譽為“天下第一”。

    第二是鎧甲。西夏有名的“瘊子甲”,質量精好,“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人”。西夏人本身就兵強馬壯尚武善戰,再加上如此神兵利器,更是如虎添翼。從北宋中期起,宋夏戰爭就打打停停,持續達百年,除了軍事手段外,北宋還有多次強硬的經濟封鎖。可是西夏卻還是如打不死的小強一般,硬生生扛了過來。為什麼有此奇蹟?

    鹽是古代重要的戰略物資,青白鹽產自西夏境內的鹽池,由於價廉物美暢銷西北,賣鹽所得的財富也成為了西夏賴以立國的重要資本。包拯曾指出:“元昊數州之地,財用所出並仰給於青鹽。”宋人李繼和(名將李繼隆之弟)也曾說:“蕃戎所賴,止在青鹽。”西夏正是透過青白鹽的貿易,攫取了大量財富,四處招兵買馬,有了抗宋的資本。

    為此,宋朝果斷關閉貿易榷場阻止青白鹽流入,並嚴令:“自陝以西有敢私市戎人青白鹽者,皆坐死!”宋朝在西北也有專賣之鹽,主要是產自山西的解鹽。但是價貴味苦,完全不能同“價賤而味甘”的青白鹽競爭。榷場關閉之後,不僅西北民怨沸騰,部分已歸附的蕃落甚至降而復叛,投靠了西夏,而邊境軍民頂風作案,私下走私青白鹽,更是屢禁不止。

    西夏有錢,有神兵利器,有優質戰馬,只有一個致命弱點:沒人。西夏鼎盛時期,人口不超過300萬,與之相比宋朝人口接近1億,僅一個京東路的總人口就超過了西夏全國。但有一個情況非常恐怖,西夏進攻宋朝的時候,幾乎每次都是十萬甚至幾十萬的軍隊。如著名的永樂城大戰,西夏出動了50餘萬軍隊,宋朝整個西北地區也沒有這麼多軍隊。西夏是如何做到的?

    很簡單,就是全民皆兵。一旦與宋朝爆發大規模戰爭,西夏就會上演全國總動員。全國15歲以上、60歲以下的男丁幾乎全部入伍,這樣一來,當然可以實現動輒幾十萬大軍。但這樣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必須速戰速決,無法長久。范仲淹抵達西北前線時,採用了堅壁清野的策略,宋朝修建永樂城、平夏城等,穩紮穩打步步推進,根本不和西夏軍主力決戰。

    西夏方面明白這意味著什麼,當然會不竭餘力的進攻這些城堡。為了進攻平夏城,西夏小梁太后甚至親自率領軍隊進攻,結果被章楶一頓暴打,西夏四十萬大軍潰敗,宋朝這才算是徹底贏得了對西夏的優勢。然而此時金國崛起,宋金兩國簽訂海上之盟,宋朝的戰略目標從西北轉移至東北,西軍被調往東北進攻遼國。

    接下來的事情也就很熟悉了,北宋被勢頭正猛的金軍一舉消滅,西夏也趁機收回了被北宋佔領的國土。北宋經濟確實發達,但經濟和軍事脫節,就像一個高個子不一定是個會打籃球的人,滅不了西夏也是很正常的。

    (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等)

  • 3 # 微史春秋

    一、北宋放棄“大一統”方略,實行“守內虛外”的國策

    宋初,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是實現“大一統”計劃,到宋太宗時期滅北漢後先後兩次北伐,也是在執行這一政策。

    但是兩次北伐都是以慘敗告終,尤其是第二次岐溝關慘敗,使得北宋在軍事上有主動進攻開始趨向保守防禦,喪失了進取心。

    宋太宗晚年曾諄諄教導近臣說:

    “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為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

    從此大宋的國策發生根本性變化,開始走“守內虛外”的道路。

    相對於北方的契丹,西北的党項在宋初更是可以被忽略的。

    此後西北党項逐漸興起,宋太宗也不妄動軍隊,只想招撫,使得李繼遷時叛時附,終致党項族裂土西北,割據一方。

    在守內虛外的國策下,西北涼州壓根就不在大宋的戰略之中,根本就沒想去收復漢唐故地。

    宋神宗時期,曾收復了一些西北之地,神宗去世後,司馬光還主張放棄這些地方,說那裡是西夏故地:

    “廢米脂、義合、浮圖、葭蘆、吳堡、安疆等寨,令延、慶二州悉加毀撤,除省地外,元系夏國舊日之境,並以還之。”二、宋初以懷柔為主,一再喪失處理党項的良機。

    從宋太祖到宋真宗,宋初三帝對西北都是實行懷柔招撫政策為主,不敢妄動軍隊。

    這樣的政策有時候是有用的,但是更多時候是消極的。

    党項就是在時叛時附中,摸清了北宋的軟肋,逐漸壯大,而是也是一再失去處置良機,養虎為患,最終難以收拾。

    三、北宋軍事不振,重文輕武

    與少數民族政權打交道,歸根到底是實力,尤其是軍事實力,而北宋重文輕武,軍事不振是公認的。

    從李繼遷出奔自立,到李元昊稱帝,北宋是對西夏動過武力的,但是敗多勝少,軍事乏力是痼疾。

    加上諸如輕敵,地形不熟等原因,對付西夏北宋使得焦頭爛額,後來宋夏議和,北宋只能承認現狀,雖然讓元昊取消了帝號,但西北割據已成。

    四、外交上,北宋不如党項靈活

    從李繼遷開始,党項就實行附遼抗宋的政策,党項在遼宋之中左右博弈,該低頭時低頭,時而結盟時而背盟,外交靈活且高明。

    這一點北宋不如党項。

    比如宋仁宗慶曆年間,宋夏議和,當時遼國和西夏關係發生裂痕,這本是北宋難得的一個機遇,但最終宋仁宗選擇作壁上觀,靜觀兩次遼夏之戰。

    不得不說,錯失了可以作為的時機。

    又如,當時在党項之西,還有一個六穀蕃部,多次向北宋示好,要求聯合抗擊党項人,宋朝也沒有認真對待,宋真宗還想著“以夷制夷”坐收漁人之利。

    六穀蕃部首領潘羅支曾詐降李繼遷併除掉了李繼遷,結果北宋見勢一方面答應和六穀部結盟,一方面又去招降李繼遷之子李明德,李明德見勢不妙立刻歸順,北宋又不理六穀部的抗擊党項的要求了。

    北宋讓西北一步步脫離自己的控制,是由政治軍事外交等多重原因造成。失了西北,斷絕了河西走廊,西域更是離中原王朝越來越遠。漢文化在西域一帶的影響力逐漸消失,給以後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 4 # 孤寡老人講歷史

    北宋在西夏崛起的前期雖然很狼狽,但畢竟是大國,底蘊不是西夏能比的,西夏在李元昊的帶領下雖然屢屢戰勝北宋,但自己的消耗也大,每次都需要舉全國之力,而北宋對西夏,兵源僅僅只是徵召陝西、山西這兩個地方的就足夠,後面還有龐大的後方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糧餉和物質,西夏是沒有辦法和北宋打持久戰的。

    同樣,和遼國比,西夏也是一樣的弱勢,西夏也戰勝過遼國,甚至差一點活捉遼國的皇帝,但遼國後來為什麼沒有報復?不是怕打不贏西夏,而是擔心北宋撿了便宜,簡單而言,北宋也好,遼國也好,都無法全力去滅夏,因為都擔心另一方藉機佔便宜,燕雲十六州這地方兩國可都知道對方的心思。

    北宋後來在宋徽宗時期已經徹底壓制住了西夏,宋神宗收復河湟,戰略上已經完成了對西夏的大包圍,幾十年不間斷的對峙,基本上已經把西夏耗的撐不下去了,西夏佔的那塊地方不能大規模生產糧食,人口也因此和戰爭的消耗不能快速增長,北宋是慢慢的把西夏磨的快不行了。

    只不過關鍵時刻,北宋內部出了問題,南方的方臘造反聲勢太大,逼得北宋把準備滅夏的軍隊調到南方去打方臘,打完方臘後,又得到了和金國聯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軍隊繼續在河北沿線佈防做準備,然後大家都知道了,滅遼後就來了靖康之變,南宋和西夏就已經徹底不接壤了。

    北宋在滅方臘和徵遼的時候,以前很跳脫的西夏為什麼不出來鬧事?就是因為他是真的沒力氣了,是方臘和宋、金聯手滅遼給了西夏喘息的機會。

    所以,宋朝不是消滅不了西夏,而是受制於遼國,不能全力滅夏,等到西夏已經熬不住的時候,又遇上江南方臘造反和金國入侵,部隊往南調,北宋已經沒了再收拾西夏的機會。

    金國佔了北方後,前期是主要鞏固佔領的原北宋領土,顧不上西夏,等到消化完成後,更北邊的蒙古又崛起,西夏在蒙古和金國中間又能左右逢源一段時間,最後蒙古一統北方,西夏沒有了可以借力的勢力。西夏能延續快兩百年不倒,不是他有多麼厲害,而是他周圍的大國互相在牽制,沒有了這些,西夏自然也就滅亡了。

  • 5 #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有難度。

    宋朝為什麼消滅不了西夏呢?因為西夏很強大。

    我們大部分人,對古代中原意外的民族常常有一種錯誤的認識。那就是,盲目的認為少數民族的技術落後、武器裝備落後、軍事指揮落後,作戰全靠勇猛野蠻。

    其實大錯特錯。

    第一,北方遊牧民族,在軍事技術領域,長期領先於中原王朝。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就是中原王朝的嚴重威脅。詩經有云:獫狁孔棘!獫狁,就是北方強悍的遊牧民族,威脅著周王朝的統治。

    戰國時代,由於中原長期征戰,軍事技術特別是冶金技術突飛猛進,在武器裝備上對遊牧民族形成代差優勢。

    但在軍事思想上,其實是落後於遊牧民族的。他們以騎兵為主導,超強的機動力,也帶了更加寬廣的戰略視野和更先進的戰術理念。

    這一時期,中原王朝武器更好,遊牧民族騎兵更多,戰術理念更先進。雙方旗鼓相當。

    東漢末年分三國,北方遊牧民族冶金技術實現了跨時代發展,已經追上甚至超越了中原王朝。從此以後,重甲騎兵加快馬硬弓,北方遊牧民族在軍事技術和軍事思想上,全面超越中原王朝。一直到火器的出現才扭轉局面。

    西夏也是如此,它的軍事技術實質上碾壓北宋。西夏有兩個寶貝,一是冷鍛甲!刀槍不入,強弩不透,別北宋的步人甲更強大。二是神臂弓!北宋禦敵的第一神器神臂弓,其實是西夏人的發明!

    第二,西夏很富有

    西夏雖然偏居西北,卻很富強。西夏境內有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又出產青鹽。自唐末至北宋,經歷了200多年的和平發展,十分富庶。這是它長期對抗北宋的經濟基礎。

    第三,西夏戰力強悍。

    党項族驍勇善戰。他們在對北宋、遼、金蒙古的長期戰爭中,都有過非常強悍的表現。

  • 6 # 閒人閒得慌

    宋朝是消滅不了西夏嗎?可以但是不能,說一說我的看法吧。

    一、西夏的強大的外交策略,可以看作其存活之根本。

    "左右逢源""俯首稱臣"是儲存實力,積累資源的有效途徑。

    從李思恭被唐封為"夏國公"開始,到五代十國時期,一直採用的便是"俯首稱臣"來換取當時的統治地位,並且十分謹慎的處理後來崛起的"遼"與"宋"之間的複雜關係,在亂世中保全自身,並迅速積累實力。

    直到宋太祖時期,因自家矛盾分裂,李繼遷出逃(982年)並與宋朝決裂(985年),佔據銀州,攻破會州(甘肅靖遠),並向"遼"稱臣,被"遼"封為"夏國王"。

    (996年),李繼遷奪取宋軍糧草,包圍靈武城。宋太宗五路攻夏,皆敗北。

    不得不說李繼遷這個時間段挑的真好,(985年)與宋朝決裂投靠了"遼"之後於(986年)宋遼之間便發生了"雍熙北伐"的歷史事件。(996年)李繼遷劫糧草,卡在宋朝受"雍熙北伐"失敗的影響,宋朝的軍事內政受其影響,同時宋朝國內也發生了"王鸕鷀起義"。

    直到宋真宗繼位,經過"雍熙北伐"並且隨後宋遼多次發生交戰,宋開始轉變對遼的戰略方針,由攻便守,同時對外謀求和平,便對西夏割地以求息事寧人,算是承認西夏的獨立。至此也算是給了西夏一個發展的時機。

    也是西夏把握住機會,成為了兩國之戰中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隨著"澶淵之盟"宋遼開始休戰,西夏開始擴大地盤,對外依然向宋遼稱臣。各方算是進入一個發展恢復時期。直到李元昊繼位。

    二、稱帝建國,西夏的強盛時期。

    (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大夏,宋夏戰爭開始。

    隨著"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宋大敗。並於"河曲之戰"擊敗由遼興宗親率的精銳。

    大敗宋遼,西夏迎來鼎盛時期。奠定了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時這也是西夏衰落的開始。

    三、由盛轉衰,母黨專權

    經過大勝,李元昊飄了,開始暴橫淫縱,最後死在其子寧令哥手上,寧令哥被殺,由另一子"子涼"繼位也就是夏毅宗。也由此開啟了西夏母黨專權的時代。

    夏毅總幼年繼位,有其母和其舅舅專政。在此期間遼攻西夏,西夏不敵向遼稱臣。由此西夏開始衰退。隨著夏毅宗親政,剷除專權的一家,對內重用能臣,對外貿易自由化,西夏有了恢復的跡象,不幸的是與北宋對戰中受傷,不久去世。

    其子李秉常7歲繼位,又開啟了另一位母黨專權。(1080年)夏惠宗在皇族的協助下開始執政,其執政理念遭到母黨的反對,國內發生叛亂。此時的宋朝正是宋神宗採用王安石變法時期國力強盛,趁此機會發動五路伐夏,隨著永樂城之戰的失敗,宋軍慘敗。西夏雖多次擊潰宋軍,也消耗了大量的國力,致使經濟衰退。

    (1086年)夏惠宗去世,3歲的李乾順繼位,同樣的問題,母黨專政。而此時的宋朝也面臨著一個問題(1085年)宋哲宗9歲繼位,同樣年幼,不同的是尤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啟用司馬光,廢除王安石的新法,恢復舊法。(1093年)高氏去世,宋哲宗親征,實施元豐新法,啟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此期間,宋朝對西夏發動兩次平夏之戰,由章楶(jie)採用經濟制裁與堡壘、潛攻耕作戰,多次擊敗夏軍。最後在遼的周旋下宋夏開始和談,西夏向宋朝請罪而終。

    基本上可以看出西夏經過幾代皇后的"努力",基本已經不敵宋遼,只是西夏的滅亡不服了遼的利益,同時宋朝國內,新舊兩派的黨爭也對當時的局面起到了一定作用,致使西夏得以繼續存活。

    牆頭草隨風倒,最終風大吹折了草。

    成也外交,敗也外交。金的崛起,西夏為了自保投奔金朝,隨著蒙古的崛起,西夏採取聯蒙攻金的策略,此為錯誤方陣,直到最後聯金抗蒙,於(1227年)蒙夏戰爭中亡國。西夏所處四戰之地,需要應付幾大王朝的威脅,也是不得不採取聯合或是依附強者,只是自己不斷延續,最後也沒逃脫滅亡的命運。真的是:"抗、遼、金、宋三國,偭鄉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焉。“

  • 7 # 歷史爆破手

    這個問題,既涉及到宋朝內部制度,甚至皇帝本人的問題,也涉及到宋朝周邊形勢的問題。宋朝立國形勢太過孱弱,河套地區和燕雲地區都不在宋朝的掌握之中。這也就導致了宋朝對西北地區(西夏)無力,對北、東北地區(遼國)無力。

    宋朝重文輕武的制度

    宋太祖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登上帝位,所以歷來的宋朝統治者對於武將,都有著天然的戒備。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重文輕武、以文御武的治國理念,也使得北宋的武力有著天然缺陷。即使如此,最高統治者對於武將仍不放心,而是透過經常性地調動士兵,使得武將沒有專擅之權,無法形成自己的勢力。

    但這樣的缺點也是很明顯,明明沒有打仗,但頻繁的調動花費,卻和打仗相差無幾,也使得“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將領打起仗來沒有把握,亦不能充分發揮出士兵的戰力。兵不知將,使得戰場上極容易發生,士兵丟下主將逃跑的情形。只能說北宋的軍事制度,把戰士的戰鬥力極大削弱。尤其在面對天生就是戰士的西夏、遼國等遊牧政權時,這種弊端更加明顯,往往是以宋朝的失敗為結果。

    皇帝膽氣太弱

    除了開國太祖趙匡胤雄才大略之外,從宋太宗開始就走下坡路了。宋太宗兩次伐遼失敗後,開始採取了守勢。雄才大略的趙匡胤,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採取了“先南後北”,這樣固然穩妥,但也把最艱難的問題留給了後人。守成之君往往成長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膽氣也往往不壯,這也是北宋在對外戰爭中鮮有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最高統治者的意志,對王朝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宋真宗時期,北宋本已取得巨大勝利,可出於對遼國的恐懼,宋真宗迫不及待地簽訂了澶淵之盟。宋仁宗雖然施政大有可觀,可對西夏也是發自骨子裡的懼怕。更不用提後期的宋徽宗、宋欽宗了,一聽到敵人要打來,就馬上要開溜,置宗廟社稷於不顧。假如北宋有一兩位皇帝有趙匡胤那樣的膽氣,對付西夏也不至於這麼窩囊。

    朋黨之間的傾軋

    宋朝士大夫的待遇固然高,但其中的黨爭,也是十分激烈。主戰派寇準被對手打擊報復,而不得不同意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范仲淹受到打擊報復,“慶曆新政”最終夭折,范仲淹也不得不借到西北任職躲避迫害。王安石矢志變法,經略河湟以取西夏。可以最終王安石在黨爭之下,變法失敗。宋神宗雖未放棄對河湟地區的經營,但已放棄攻取西夏的戰略思想。

    等到舊派司馬光掌權,對於王安石變法內容,不管是否有利於國計民生,大都予以廢棄。尤其是對西夏關係上,司馬光認為,與其等西夏人來攻,不如主動放棄宋夏邊境的城寨,歸還西夏,主動示好。

    廢米脂、義合、浮圖、葭蘆、吳堡、安疆等寨,令延、慶二州悉加毀撤,除省地外,原系夏國舊日之境並以還之。

    甚至就連蘭州,司馬光都打算放棄。後來還是在大臣給他指出,一旦放棄蘭州,關中都要受到動搖,司馬光這才恍然大悟。雖然前線將領激烈反對,可在司馬光的主持下,仍舊把宋朝實際統治的米脂、浮圖、葭蘆、安疆四寨割讓給西夏。但這樣的舉動,更加助長了西夏的囂張氣氛。西夏的侵略從未停止,反而是宋朝割讓了四寨之後,軍事上更加被動。

    西夏的戰略位置優勢

    西夏夾在宋、遼之間,戰略位置可以說是極佳。在一定程度上,西夏是充當了宋、遼之間的緩衝帶。而西夏也確實是這樣做的,時而倒向宋,時而倒向遼,兩邊都能要到好處。一旦宋朝討伐西夏,西夏往往求助於遼國。這種形勢,和三國時期頗為類似,三方互有忌憚,而不敢全力攻擊一方。

    立國之勢的天然缺陷

    宋朝立國的天然缺陷便是燕雲十六州、河套地區都不在手中。這種缺陷,對於宋朝的影響是深遠的。這種影響,對於西夏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失去戰略主動性。丟失了這兩個地區後,沒有山脈和長城的阻擋,敵人的騎兵可以隨時侵略。而廣大北方又多平原,無法對敵人的騎兵形成有效阻擊,而只能選擇被動防禦。

    第二,失去優良戰馬產區。燕雲和河套地區,是古時兩個優良戰馬的主產區。這兩個地區沒有掌握在宋朝手中,宋軍的戰馬便無法保障。雖然朝廷也想了許多辦法,比如政府專門養馬或者讓農戶幫忙養馬的“保馬法”,但效果都不是很好。宋軍在守城戰中往往能取得勝利,而在野戰中往往失敗。這除了和平日的訓練、武器以及軍事制度有關外,戰馬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在外是西夏的優越位置,遼國不會坐視西夏滅亡,以及遊牧民族特有的彪悍戰力。在內是宋朝的軍事制度、皇帝的膽氣太弱、朋黨之間的傾軋以及北宋立國的天然缺陷,使得原本有可能實現的滅掉西夏的戰略目標,最終也只能是胎死腹中,成為千古遺憾。

  • 8 # 定格影視剪輯

    這裡說一些大戰略上的問題。

    宋遼夏本質就是一個地域更遼闊民族更復雜的三國版本。三方除非其中一方具備絕對壓制一方的實力,這三分東亞的戲碼很可能會繼續演下去。

    西夏怎麼起家的?還不是趁著宋遼戰爭時期靠著遼的扶持逐步形成的主權國家。當時北宋最擔心的西北敵人其實是吐蕃勢力,沒料到自己拉攏的党項反而坐大了。遼當年扶植西夏,也不會想到回過頭會被李元昊教做人。

    從這一點看,西夏很有點蜀漢的意思,給東吳(契丹)當上門女婿,偷偷發展實力對抗曹魏(北宋)。

    事實上,宋神宗時代的永樂城之戰中,史料裡就有遼軍下場參戰的記錄,雖然數字不明,但是從戰役結果而言遼夏聯合抗宋的聯盟依然是有效的。當然,宋末成功攻略青唐吐蕃區域可以為北宋提供更加穩定的馬匹供應,假以時日,北宋獨立滅亡西夏依然是一個可能的選項。

    而設若海上之盟後(其實這個盟約無論存在與否,遼的滅亡都幾乎不能避免),北宋的表現不至於那麼糟糕,宋金為了能在華北維持一個體面的軍事對峙,大量西軍必然會被抽調到河北戰場。軍事壓力驟減的西夏依然能在西北地區活很長時間。當然如果金朝統治者把戰略目光(和遼一樣)轉向經營草原地區而不是入主中原的話。“三家歸元”的情況想必也不會出現。當然,歷史不能假設。

  • 9 # 火器工坊

    說北宋滅不了西夏,那隻能說是對宋夏戰爭不夠了解。

    如果不是宋徽宗的一首瓜皮操作把準備消滅西夏的西路軍遷走去攻打遼國,怕不是西夏就要被北宋重新收復了。

    戰爭的起始

    從北宋初年開始,宋朝和党項人的矛盾便激烈的上演著。

    時党項因爭奪繼承權而發生內亂,李繼遷和李繼捧因為是否歸順大宋而發生了糾紛,並於982年進攻了夏州。

    雖然党項軍來勢洶洶,卻架不住北宋初年極強的軍事實力。很快,宋軍便於994年擊敗了李繼遷,攻佔了夏州。

    不過接下來,宋廷做出了一個極其錯誤的決定——放棄夏州。於是乎宋軍前腳剛走,李繼遷便殺了回來,還順便擴張到了靈州,勢力逐漸做大。

    被動的宋軍

    1038年,党項領袖李元昊稱帝,建立夏國,史稱西夏。

    1040年,李元昊發兵近十萬,直奔大宋延州。隨後採用圍點打援的戰術,殲滅了前來支援的一萬多宋軍,史稱“三川口”之戰。

    1041年,夏軍再次出動全國之力南下侵宋。時宋將任福率軍一萬八千人前去迎戰,又被西夏在好水川用伏擊戰全殲。

    1042年,不嫌煩的李元昊又雙叒叕發動傾國之力南下找事。同樣的故事、同樣的劇本,只是被害人不同,前去迎敵的葛懷敏還有那一萬多宋軍全軍覆沒,史稱“定川寨之戰”。

    後來西夏財政赤字,李元昊無奈之下只好向宋朝提出議和。迫於遼國的軍事壓力下,北宋只能接受和議。此次議和後,西夏放棄帝號,改而向大宋稱臣,前提是宋朝每年給西夏5萬兩白銀的撫卹金以及其他一大堆東西。雖說這點東西和宋朝的年收入比不算什麼,但總歸還是屈辱的。

    宋軍的反推

    經過了三次慘重的失敗之後,范仲淹、種世衡等有識之士意識到夏軍機動性很強,正面剛比遼軍有之過而無不及,所以缺少訓練的宋軍一波一波的打野只能是送人頭。

    不過相比之下,宋朝地大物博,要錢有錢、要糧有糧,應該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打出宋軍的風采。

    按照這個思想,西路宋軍很快便展開了“堡壘進駐”的戰術。

    玩過帝國時代2的人應該知道,有這麼一種打法,就是一路建城堡,一直建到敵人家裡。這種打法可以說時非常的頑固,只要敵人錢糧夠多,那麼他就能把城堡當城牆建。

    針對這一戰術,偉大的范仲淹同志還提出了相應的文字解說。據《上攻守二策狀·議攻》闡述:

    (1)賊大至,則明斥候,召援兵,堅壁清野以困之;小至,則扼險設伏以待之。

    (2)我若持重不戰,則彼之重兵行川路中,糧草無所給,牛羊無所獲,不數日人馬困蔽。

    (3)彼之重兵更不敢越險,又未能決勝,必不得已而散兵虜掠,我于山谷村落中伏精銳以待之,彼散掠之兵輕而寡弱,可擊可逐,使散無所掠,聚不得戰。

    (4)欲長驅深入,我則使諸將出奇以躡其後;欲全師以歸,我則使諸城出兵以乘其弊。彼將進而有禍,不三兩舉,勢必敗亡,此守策之要也。

    (5)且兵馬精勁,西戎之所長也;金帛豐富,中國之所有也。則當任其所有,勝其所長,此霸王之道也。

    有理有據,就差實戰了。

    可能是西夏這邊也接到了訊息,總之就是很給面子的派出了試驗部隊去試試宋軍的新戰士,而且還特惠的附送了西夏王。

    1064年,西夏出兵慶州,結果被宋軍在大順城下殺個大敗,夏主還捎帶著掛了彩。

    此役的勝利,不但應證了“范仲淹思想”的正確性,還標誌著西夏由攻轉守的開始。

    1081年,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導致西夏國內大亂。意氣風發的宋神宗認為一雪前恥的時刻已經來臨,於是出兵五路攻伐西夏。

    很快,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凱歌之後,北宋收復了銀州、夏州、石州、蘭州和宥諸州,雖然最後因風雪不得已而退兵,但還是使得西夏國力大減。

    1095年,財大氣粗的北宋再次提出要消滅西夏,宋軍再次玩起了“修堡壘”的老戰術,終於在1097年將“平夏城”和“靈平寨”兩把刀子深深的插入了西夏的國土。

    1098年,在前兩座城堡的基礎上,宋軍又修築了神泉寨,並與平夏寨和靈平寨形成了堅固的鐵三角。

    1099年,北宋方面又撇下了八座城堡,一直到1119年,宋軍的城堡已經將西夏的國都銀川包圍的嚴嚴實實。嚇得西夏國主向大宋請罪,稱臣納貢(沒錯,改成西夏納貢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偏偏宋徽宗是個手殘黨,一波瓜皮操作將幾代人的心血毀於一旦,還順便葬送了北宋王朝······

  • 10 # 風來雨

    宋朝是重文輕武,商業發達,所以一些人根本就不想從軍,只想經商!而西夏是北方草原民族,善於騎射,又想和宋朝搞好邊貿關係,當然吞掉宋朝,西夏自己消化不了,只有金朝也消滅宋朝,金朝國力強勢,軍隊強大,而西夏為了避兩線作戰,和消滅,只能和宋朝保持非敵非友的關係,所以說宋朝滅不了西夏!

  • 11 # 長源一一

    有心無力的宋王朝一開始制定的社會制度和軍事制度就是怕被人奪權。在外敵環伺的包圍下,戰戰競競地過了三百多年已經是天幸。給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珍品和詩詞歌賦也算是對的起大宋二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通意外險的好處有哪些?有必要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