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特沒譜

    因為軍閥之間有共同利益,張和吳合作幹翻了段,況且,張作霖並沒有大勢已去,只是前線戰況不順利,在東北腹地,老張勢力依舊龐大還有日本的支援,知道把,況且吳要是真派大軍進攻東北,那吳的地盤軍力空虛,張和其他軍閥合作把吳老家給端了也不是不可能,

  • 2 # 度度狼gg

    到底應該是“窮寇勿追”還是“窮寇務追”呢?其實“玉帥”吳佩孚本來選擇了後者,在奉軍張景惠第16師倒戈後,張作霖的12萬大軍已經是兵敗如山倒,主力向山海關外撤退,吳佩孚的第一反應是督率直軍追擊,可惜,由於種種因素牽制,吳佩孚錯過了一次消滅奉系軍隊主力的大好機會。

    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戰”,是直奉兩系共同打垮段祺瑞“皖系”軍閥後由於分髒不勻引發的,北京政權基本為曹錕和吳佩孚所控制,曾經出力的張作霖自然不爽,於是大打出手,這場軍閥混戰也是張作霖第一次試圖問鼎北洋中央政權。

    不過此時的直軍都是北洋精銳,戰鬥力很強,尤以吳佩孚親訓的第3師最為強悍,而張作霖的奉軍還是綠林作風,雖然人馬不少裝備亦可,仍然被打得大敗而逃。不到一週時間,奉軍連降帶散損失50000餘人,還耗去軍費3000餘萬元,難怪《少帥》劇中的張作霖破口大罵:“有這麼貴的豬嗎”?

    直系確實想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一方面部隊跟蹤追擊,一方面以中央政府的名義免除張作霖本兼各職,而以吳俊升代之,以便造成奉系內部的混亂,所以才有了《少帥》中吳大舌頭給張大帥下跪一節,直系這招挺毒。

    吳佩孚未能一鼓作氣斬草除根的原因有三:

    第一,張學良和郭松齡率領的奉軍一部,在山海關一線力戰不退,奉軍第3和第8兩個旅是由郭松齡直接指揮的,是當時奉軍最精銳的部隊,也是敗軍中建制最為完整的部隊。此時,奉軍是保衛家鄉,直軍是掛角一將,心氣不太一樣了,所以奉軍頂住了直軍的追殲,達到了以戰促和的目的。

    第二,眾所周知,直系的後臺是英美兩國,而奉系的後臺是日本人,雙方的在華利益是有矛盾和衝突的。之前,英美曾監督日本不得出兵關外助戰,同樣,當直軍就要威脅日本具有“特殊權益”的東北時,日本人也不會坐視不理,吳佩孚面臨關東軍直接武裝干涉的危險,屢遭警告,也確實不太敢擴大戰事。

    第三,直奉戰爭屬於軍閥利益之戰,雙方並無信仰或主義之爭,所以打的雖然轟轟烈烈,傷亡卻不是很大,山海關外炮聲連天,雙方戰死不足200人,互相也留有餘地,這也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特點。因此在外國傳教士(幕後列強的代言人)的調停下,吳佩孚也是“見好就收”,1928年5月5日,雙方在秦皇島海面的英國軍艦上籤署停戰協議。

    其實在電視劇《少帥》裡特別交代了這一事件的伏筆,在張作霖決定對直系用兵前,楊宇霆奉命約見了那個“菊池”武官,把奉軍大勝、戰和、大敗等幾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全部擺出來,要求日本表態,日本的態度已經大致清楚:如果大敗,也絕不會容許直系勢力進入東北。

    吳佩孚終究還是養虎為患,張作霖隨後宣佈東北三省自治,整軍經武,臥薪嚐膽,兩年後捲土重來,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終於獲勝,吳佩孚敗走兩湖,奉系終於掌控了北洋政權。

  • 3 # 不沉的經遠

    吳佩孚沒能斬草除根一是因為他自己的失誤,錯失了良機,二是張作霖背後畢竟有日本人,吳佩孚也不得不考慮出兵關外的後果。

    吳佩孚誤判形式,給了奉系喘息之機

    在直系和奉系聯手擊敗皖系,把段祺瑞趕下臺以後,兩個昔日的盟友立刻就因為利益之爭而關係惡化,並最終兵戎相見。1922年4月29日張作霖下總攻令,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看似實力雄厚的奉系原形畢露,奉軍很多出身草莽,面對直軍時不堪一擊,到5月5日就全線崩潰,關內奉軍死傷2萬多人,1萬多人逃散,還有4萬人被俘,只有少數部隊潰敗回山海關。

    應該說此時對直系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潰敗到山海關的奉軍不過2萬多人,而且很多部隊建制混亂,只有張學良、郭松齡指揮的第2梯隊的第3、第4、第8混成旅還有一定的戰鬥力。如果吳佩孚此時指揮部隊發起進攻,那麼奉軍是難以抵擋的。

    然而此時吳佩孚和直系無疑有些鬆懈,吳佩孚說奉系將會有內亂,於是將前線交給王承斌負責,自己回保定去了。前線的一些部隊也被撤走,像張錫元被任命為察哈爾都統,於是帶第4混成旅去張家口上任,馮玉祥的第21旅返回河南迴歸建制,48旅返回湖南嶽州。

    而王承斌資歷太淺,前線其他的幾個旅長像孫嶽等人和他相當,因此指揮不動部隊。加上王承斌是奉天興城人,擔心戰火蔓延到家鄉,所以也對進攻山海關敷衍了事。這就給了張作霖重整部隊的機會,最後雙方在山海關打了幾次,直軍沒佔到便宜,王承斌於是主動提出停戰,雙方以山海關為界,各自撤兵。

    所以說吳佩孚自己沒抓住戰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東北是日本的勢力範圍,也不會允許直系出兵

    當然,軍閥混戰時期有些事情是要看洋人臉色行事的。自日俄戰爭以後,東北就成了日本的勢力範圍。日本藉著南滿鐵路,把勢力滲透到了東北各處,

    而張作霖能控制東北,很大因素是因為他一直向日本示好,得到了日本的認可。而直系更親近英國。日本為了維持自己在東北的利益,也不會隨便讓直系進軍東北,

    雖然日本不大可能直接出兵,但是完全可以以維護南滿鐵路為由,限制直軍的軍事行動。大大延緩直軍的行動速度,同時給奉軍武器援助,使其能恢復實力。這套手段在郭松齡反奉時就使用過,並最終導致郭松齡兵敗。

    所以即使吳佩孚攻克了山海關,日本也肯定會加以干涉,以曹錕的膽氣,未必敢和日本人翻臉,一樣得和談。

    所以說吳佩孚一是自己錯過了戰機,二來有日本人在,他想消滅張作霖也辦不到。

  • 4 # 鳶飛九天2018

    1922年4月,曾在直皖戰爭之中短暫聯合的直係軍閥和奉系軍閥,由於分贓不均,矛盾迅速激化,這兩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勢力,爆發了紛爭的終極形態——戰爭。這就是第一次直奉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以直系的全面勝利而宣告告終。在吳佩孚的率領之下,直軍不但徹底擊敗了張作霖入關的兩路大軍,同時也獲取了張作霖在關內的所有地盤。與此同時,直係軍閥也完全控制了位於北京的北洋中央政府。

    不過,雖然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之中遭遇慘敗,但是,張作霖依然安然退回關內,仍然統治著他的老巢——東北三省。為什麼吳佩孚在大敗張作霖之後不趁機斬草除根,反而讓張作霖退回關外,繼續給直系找麻煩呢?

    吳佩孚

    首先,北洋軍閥雖然混戰不斷,但彼此之間極少有過斬草除根的例子。北洋軍閥之間的混戰其實十分有意思,頗有些類似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混戰,雖然下層打生打死,導致民不聊生,但對於統治階層而言,卻共同遵守著互不傷害的“君子協定”。

    混戰之中,即使一方戰敗,勝利的一方也很少對於對手下死手。即使輸成光桿司令,也只需要通電下野,便可以安穩的帶著財產過起富家翁的生活。因此,對於曹錕、吳佩孚而言,這個潛規則自然也是適用的,雖然擊敗了張作霖,他們也沒有斬草除根的打算。

    奉系首領張作霖

    其次,即使吳佩孚真的有孫傳芳殺掉施從濱狠辣,他也沒有斬草除根的機會。第一次直奉戰爭,主要戰場位於天津、直隸一帶。也就是說,戰場其實是位於直係軍閥的地盤兒。

    雖然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之中張作霖遭遇慘敗,奉系軍隊也損失慘重,但是,張作霖的主力並沒有全軍覆沒。主力仍在的張作霖,在退回關外老巢之後,佔據地利和人和的奉軍,完全具備抵禦直系大軍進攻的能力。

    而此時,雖然取得了第1次直奉戰爭的勝利,但是吳佩孚率領的直系大軍並非完好無損,因此,此時的直軍並不具備攻入關外,徹底消滅張作霖的能力。退一萬步講,即使吳佩孚勉強做到這一點,其代價也不是直系能夠承受的。

    吳佩孚

    最後,則是由於列強的干涉。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大敗之後,根據直系的要求,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免除了張作霖的所有職務,並要求其聽候查辦的命令。但是,張作霖顯然沒有將北京政府當一回事兒。

    在日寇的支援之下,張作霖於5月12日宣佈東北三省獨立,並出任了自封的東北三省保安總司令,並在東三省整軍備戰。與此同時,在中國實力最強的英國也開始出面干涉,最終,直系和奉系兩大軍閥簽訂了停戰協定。

    奉軍

    而這個停戰協定,還是在停泊在秦皇島海面上的英國軍艦克爾笛號上籤訂的。從停戰協定的簽訂地點也可以看出列強在中國的勢力之強,對於當時中國的干涉之深。對於當時的直系而言,他們顯然並不具備抵抗著眾多列強的壓力,進攻張作霖的可能。

    因此,第1次直奉大戰取得勝利之後,吳佩孚及其直系大軍,既不可能,也不具備繼續進攻張作霖,並徹底將其覆滅,斬草除根的可能。自然,取得優勢的直系還繼續面臨著張作霖奉系大軍的威脅,直至第二次直奉戰爭的爆發。

  • 5 # 眯眯鼠

    第一次直奉大戰吳佩孚打敗了張作霖,為何沒乘勝追擊殺進東北老巢斬草除根?

    兩個原因:一是張作霖戰敗後東北軍死死把守山海關,把大門關得嚴嚴的,吳佩孚想追出山海關也沒啥好咒念,另外張作霖並非派上全部東北軍參戰,還有不少留著看家的軍隊,吳佩孚借他個膽子也不敢跑到人家的地盤去撒野。二是吳佩孚重心是掌握中央大權,控制中原,所以把張作霖攆出山海關獨掌大權也就達到了目的。而對於張作霖則不然,始終不甘心就在東北這一畝三分地待著,一心要想進關擴大地盤問鼎中原,政治野心很大,再加上第一次直奉大戰失敗的惡氣難出,所以時隔兩年第二次直奉大戰再次開打。

  • 6 # 漩渦鳴人yy

    吳佩孚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登上美國《時代週刊》華人其實這個人的政治手腕是值得肯定的,能在眾多的北洋軍伐裡面殺出一番天地,成為讓外華人另眼相待的人,這一點也著實讓人感覺敬佩,但說實話只要你上了外華人的名單,你就別想有好日子過!

    北洋軍最強勢的時期是什麼時候?不是說後來北洋派系互相討伐,沒有人敢去管這樣一個局面,被楊軍真正強悍的時候,是袁世凱在位的時候,袁世凱活著的時候,他能夠整合北洋軍的所有派系為它所用,畢竟所有的人都是出自於他的門下,只要他一句話,任何人替他赴湯蹈火在所不惜,所以袁世凱在的時候,他可以名正言順地宣稱自己是中華民國大總統,你看孫中山有任何的異議嗎?

    但是即便袁世凱再怎麼強勢,你看他拿孫中山有任何辦法嗎?完全沒有!你要是說孫中山這個人軍隊治理能力強悍,並且能夠割據一方,我是絕對不相信的,孫中山雖然在思想和政治領域確實有自己獨特的建樹,但是在軍事方面,孫中山更多是要依靠其他人的幫助才能夠坐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位置。

    直奉戰爭之中,本來在第一次大戰裡面,當時的吳佩孚已經擊敗了張作霖,並且把張作霖趕出了山海關,但是情況我們大家都知道,並不是說吳佩孚不想趕盡殺絕,而是當時的日本人和英華人出面緊急制止了吳佩孚的進攻。

    張作霖現在網路上面對他的評價甚高,認為這個人不像一個軍閥,像是一個改革傢什葉派,但事實上即便張作霖做的那些事情,再怎麼不像一個軍閥,他骨子裡面仍然還是一個軍法,他做的事情再怎麼有利於東三省的軍隊和人民,但他仍然還是為了這些利益可以選擇出賣國家的利益,不說其他的張作霖的大螢誰。跑得最勤快就是日本人!日本人為什麼後來炸死了張作霖,原因就是張作霖賴賬,日本人幫了張作霖,結果張作霖不想認賬,最後日本人無奈把張作霖給炸死了,本來想逼著年輕的張學良向他們投降,結果張學良不投降,這一下子列強傻眼了一個統一的中國一下子就出現了!

    總之,吳佩孚想要拿下張作霖,必須要過日本人和英華人的習慣,同時風頭正盛的吳佩孚也上了日本人和英華人的黑名單,總的來講一個強勢的軍閥不利於接下來對於中國殖民地的推廣,所以這樣的軍閥必須要打壓維持優勢也好讓他下臺也罷,總之英國和日本需要的是一隻聽話的狗,而不是一隻狼!

    所以吳佩孚即便能夠擊敗張作霖,但是那又如何?日本人快速的援助使得張作霖能夠快速的恢復元氣,並且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之中擊敗吳佩孚拿下北京城,成為中國最強大的軍閥。

  • 7 # 蕭武

    在袁世凱和段祺瑞時期,奉系基本上就待在關外,沒有窺視關內的意思,雖然關內發生了很多事情,但是張作霖基本上都作壁上觀,忙著擴充實力,整頓東北內部,打壓他原本不容易控制的那些勢力,比如他的那些拜把子兄弟等等,所以當時東北當時雖然名義上也算是北洋軍閥的一支,但實際上和關內其它各地的軍閥不太一樣,尤其是和直系、晥系相比,實力還不足以問鼎中原,基本上就是閉關自守的架勢。

    一直到段祺瑞和吳佩孚鬧僵,奉系的機會才出現了。段祺瑞和吳佩孚關係鬧僵,其實原因也簡單,就是段祺瑞一直主張武力統一全國,再來談政治建設的事情,但吳佩孚反對段祺瑞的這個主張,認為應該透過政治協商來解決南北對峙的問題,而且還在和段祺瑞的通電輿論戰中,提出了詳盡的進行全國性選舉的方案,從而為他贏得了不少支援。最終,雙方矛盾不可調和,只能武力解決,段祺瑞下令討伐直系,吳佩孚則揮師北上,進攻北京。

    就是在直皖大戰已經進入準備階段的時候,奉系才突然成了一股重要的勢力,吳佩孚開始拉攏張作霖,約定和張作霖前後夾擊在平津一帶的晥系部隊,也就是段祺瑞的勢力。但打起來之後,主要是吳佩孚率直系軍隊與徐樹錚指揮的晥系軍隊作戰,奉系軍隊並沒有馬上參戰,而是先派部隊推進到山海關一帶觀望形勢,看到晥系敗局已定之後,奉系軍隊才出動參戰,主要是撿漏,收容一點晥系潰兵、收繳一些武器之類。

    在袁世凱和段祺瑞面前,張作霖其實還是一直感覺自己地位比較低,並沒有直接挑戰他們的膽量,但是和吳佩孚就不同了,他和吳佩孚基本上是同輩人,所以打倒段祺瑞之後,張作霖才發現他自己的實力已經不算小了,也有能力問鼎中原了。於是他要求和吳佩孚分贓,但在分贓的時候吳佩孚壓根沒把張作霖放在眼裡,導致張作霖翻臉,出兵向平津一帶進攻,吳佩孚當然也不示弱,雙方發生戰爭,這也就是第一次直奉戰爭。

    這時候的東北軍還沒有經過整頓,保留著不少土匪習氣,而吳佩孚的直系軍隊是在南北戰爭的前線打出來的,戰鬥力自然遠在奉軍之上,雙方打起來沒多大懸念,很快奉軍就被直軍打敗了,然後全面向山海關以東方向潰退,也就是退出關外,回東北老家去了。吳佩孚自然也不肯善罷甘休,下令直軍全面追擊,企圖一舉打過山海關關外,斬草除根,徹底消滅張作霖勢力,從而將東北也納入直系控制的勢力範圍。

    但直軍追擊到山海關附近時,遇到了奉軍主力,也就是郭松齡和張公子率領的東北軍第三旅和第八旅兩個旅,在山海關拼死抵抗,阻擊直軍。張公子在此戰中也算是一戰成名,從之前被東北軍將領眼中的花花公子變成了東北軍中的悍將。當然,在實際的作戰指揮中,郭松齡發揮的作用要大得多,三、八兩個旅的幹部基本上是郭松齡在東北講武堂培養出來的,所以郭松齡在這兩個旅中的威信也比較高,指揮起來比較順手。

    除了奉軍一部拼死抵抗之外,導致直軍虎頭蛇尾的收兵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吳佩孚雖然有英美的支援,但張作霖也是有日本當後臺的,所以直奉戰爭就好比兩個中二學生打架,但他們打完,最後還是要各自背後的大老闆來協調解決。日本此時在東北已經經營時間很長了,完全視為禁臠,不允許其他列強染指,所以不願意直軍進入東北,以免英美勢力也伸入東北。因此,日軍一方面出動在東北的駐軍協助奉軍作戰,一方面與英美協商,進行干預,最終直軍放棄追擊,退回關內,東北軍則退回關外,仍然以山海關為界。

    順便在這裡說說所謂吳佩孚若在,絕不對日本人妥協的問題。吳佩孚其實早先也並不那麼仇日,之所以恨上日本,其實主要原因也就是在這裡。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已經大敗,卻因為日本的干預而得到了喘息之機,張作霖在關外整軍經武兩年之後,捲土重來,雙方再次大戰,直軍一敗塗地,吳佩孚通電下野。因此,吳佩孚認為他當初未能斬草除根,徹底消滅張作霖,就是因為日本的干預,所以才痛恨日本。這完全是利益之爭,和民族氣節關係不大。如果日本人當時支援他,他也不會和日本結怨。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20年7月,段祺瑞率領的皖系軍隊同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隊爆發大戰。由於皖系內部問題不斷,再加上段祺瑞戰局佈置失當,皖系軍隊在5天之內便遭到全面潰敗。

    當然了,直系的勝利,也有奉系張作霖的一份功勞。早在當年4月,張作霖就和直系軍隊秘密結成了反段同盟,而段祺瑞卻一直認為張作霖保持中立。這就使得皖軍遭到了直、奉兩系的聯合進攻。經此一役,直、奉兩系共同掌握了北京政權。

    (張作霖舊照)

    一開始,直奉兩系共同推出靳雲鵬組閣。但由於日本勢力的滲入,張作霖迫使靳雲鵬下臺,轉而支援較為親日的梁士詒擔任國務總理。

    接著,又由於直、奉雙方在直皖戰爭中分贓不均,兩系的矛盾迅速激化。

    1922年4月,率先坐不住的張作霖,派出12萬奉軍南下發起攻擊,第一次直奉戰爭由此爆發。

    這場戰爭,最終以直系大獲全勝而告終。

    張作霖潰敗後,吳佩孚當即下令放棄追擊,點到即止。那麼,明明是你死我活的軍閥混戰,為什麼吳佩孚要故意放張作霖一馬呢?

    有以下一些原因。

    (張作霖舊照)一、第一次直奉戰爭的戰場在關內。

    第一次直奉戰爭,是張作霖主動率領部隊南下。因此雙方交戰的戰場,主要是在天津、河北、直隸一帶。這一帶的地盤本來就歸直系所有,吳佩孚部隊實際上只是在對入侵的敵人發起防禦反擊,並沒有出關追殺的打算。

    更重要的一點是,雖然當時的奉軍12萬部隊。陣亡、俘虜、逃亡了接近10萬人,但這些並不是奉系軍隊的全部戰力。1926年,奉系軍隊在最頂峰時曾經擁兵35萬。哪怕是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之後的第二年,奉軍的總兵力依然也有20萬。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吳佩孚率領直系軍隊攻進山海關,那麼至少還會有十多萬奉軍會在關內以逸待勞。

    直系軍隊本身也在戰爭中受損不輕,如果強行追擊,到時候能不能全身而退,就不好說了。

    總之,直系軍隊在當時並不具備徹底消滅奉系的能力。因此吳佩孚肯定不會窮追猛打。

    (吳佩孚舊照)二、外國勢力的介入。

    當時的中國形勢相當混亂,但凡是有強大實力的軍閥,基本都有列強在背後支援。比如第一次直奉戰爭之所以爆發,就是奉系想借著梁士詒來支配中央的財政交通,借日款來贖回膠州濟南鐵路,並且支援奉系的擴張計劃。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要求總統徐世昌免除了張作霖東三省巡閱使等職。而張作霖也不在乎,他隨即宣佈了東三省獨立,反正背後還有日本的支援。

    看到張作霖如此囂張,吳佩孚和曹錕其實也非常不爽。

    但此時英國勢力開始介入,他們希望中國繼續維持分裂混亂局面,以此在其中謀取更多利益。最終在英國的強勢調停下,直奉兩方代表在秦皇島海面的英國克爾留號軍艦上籤訂了停戰條約。奉軍帶著殘兵敗將撤出關外,直軍也回到了以前的佈防區域。

    (曹錕舊照)三、北洋軍閥之間的默契。

    軍閥混戰時期,北洋軍閥之間一直都有一條潛規則,那就是絕對不會趕盡殺絕。哪怕是戰敗一方遭到對手全殲,但只要敗者通電下野,那麼他就可以安穩地去天津租界,過上富足閒適的寓公生活。這條怪異的“君子協定”,基本上對任何人都有效。像黎元洪、段祺瑞也都曾享受過天津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說,曹錕、吳佩孚其實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對張作霖趕盡殺絕。

    這其中的原因,恐怕還是和北洋軍閥大都曾同殿稱臣,惺惺相惜有關。在那個時代,大家的目的都是要搶地盤,發展勢力。對於失敗者,眾人都樂於給出一條生路。畢竟誰也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會成為失敗者。給敵人留一條路,也就是給自己留了一條路。張作霖在後來佔領北京後,也是留了曹錕一命。

    事實上,北洋時期的軍閥在很多事情上的立場都是高度相同。儘管他們曾經互相攻伐,搞得民不聊生。但在民族危難來臨的時候,眾人都展現出了民族氣節。比如,張作霖拒絕日本人而被炸死,吳佩孚堅持不合作而被害死。種種事蹟,也展現了軍閥們的骨氣。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 9 # 趣說古今事

     首先來看,第一次直奉大戰的戰況

    在直奉大戰之時吳佩孚獲得了全勝,本來在當時的那個時候張作霖一直佔有先機,眼看就是最後的勝利者了,但是卻在最最關鍵的時候出了差錯,鄒芬居然帶領張作霖的一個師的力量投降至了吳佩孚,才導致最後的結果有了七百二十度的扭轉。

    吳佩孚為何不斬草除根?

    當時吳佩孚大獲全勝之後,大總統徐世昌為了討好獲勝者,特地下了四道命令:一、解散梁士詒的內閣,並通緝捉拿梁士詒。二、奉軍必須全部從當時起全部都撤離到關外,同時直軍也需要全部退回到防區。三、張作霖撤去當時任職的東北三省巡閱使的所有職務,聽後中央的查辦。四、但是任命黑龍江督軍的吳俊升為奉天督軍。

    這幾項命令一出,看上去張作霖已經完了,可實際上根本對張作霖沒啥影響。當時東北的經濟已經能實現自給自足,不需要與外界有什麼聯絡就能發展生產。而此次大戰中,奉軍雖然損失慘重,但元氣仍在,東北的家底還沒有打光,如果吳佩孚追擊的話,很有可能是兩敗俱傷,甚至是反過來失敗。

    另外,吳佩孚的直系軍隊對東北的天氣和地形根本不熟悉,行軍打仗根本不方便,長途遠征需要的耗費也是他根本損失不起的,畢竟他沒張作霖有錢!

    另外,有英華人和日本人在從中的干涉,有列強的壓力和威脅,吳佩孚不得不考慮這其中的得失,畢竟得罪的列強,以後的支援和貸款都沒了,還可能會讓自己的敵人得到支援,這一點是他不得不認真參考的!

    總結:民國時的軍閥大戰,大多是利益之爭!沒有什麼太大的仇怨和利益衝突,很少有人會選擇斬草除根,因為也的確沒有那個實力。吳佩孚即使有心,也沒有那個條件,直系並非鐵桶一塊,外部條件也不好,內憂外患之下,還是見好就收為上策!

  • 10 # 史論縱橫

    1920年,直奉聯合擊敗皖系後,應該是由直系和奉系共同控制中央,但是張作霖推薦了梁士詒出任內閣總理時,遭到直系的反對,梁士詒本身就是親日派政客,跟張作霖是一樣的,但是直系並不是日本的在華利益代理人,根本不買張作霖這個賬。

    吳佩孚當時還在電報裡罵梁士詒是媚日賣國總理,導致梁士詒組閣只有一個月就破產了,這就導致張作霖的不滿,雙方在1922年爆發了第一次直奉大戰。

    按理來說,直系內部派系不合,吳佩孚和馮玉祥有間隙,與曹錕的關係也逐漸鬧掰,不如奉系根基穩,而且在武器先程序度上,奉系有日本人撐腰,自然也比直系要強一點。

    但是,直系在吳佩孚的率領下,打法更現代化,還有海上軍艦的炮火支援,把歐洲戰場剛淘汰那一套用到了中國戰場,而張作霖還是原來那一套人多欺負人少的打法,結果就是毫無章法。

    從1922年4月10日,雙方開始拉鋸戰,4月29日奉軍發起總攻,短短几天時間,奉系就不行了,4月29日吳佩孚讓主力繞到奉軍側後,使得奉軍腹背受敵,奉系第16師率先倒戈,導致西線崩潰,奉系只能開始後撤,吳佩孚取得了擊斃兩萬,俘虜四萬奉軍的戰績,取得了第一次直奉大戰的勝利。

    很多人認為吳佩孚為何在打敗張作霖後,沒有趁機斬草除根,一舉打垮奉系,其實吳佩孚並非沒有這樣做。

    吳佩孚當時攆著奉系主力開始追,但是到山海關後,遭到奉系第二梯隊張學良和郭松齡部的強力阻擊,使得吳佩孚沒能打出海山關,消滅奉系主力,等到奉系主力在山海關外站穩陣腳後,吳佩孚再想出關也就難了。

    可以說,吳佩孚未能追擊出山海關,很大程度上是郭松齡立功了,當然,郭松齡能夠立功,主要原因就是這支部隊是奉系最精銳的部隊,在大戰中受損程度較輕。

    正因為奉軍第三旅和第八旅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吳佩孚追擊出關的意圖。

    當然,如果吳佩孚真想要突破山海關,只不過多點傷亡也能突破山海關,但是吳佩孚沒有魚死網破的原因,就是他害怕日本插手。

    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從來都不是華人自己的事,而是跟外國列強有著扯不清的關係,前面已經說到,張作霖是日本在華利益代理人,是受日本人支援的,這也是他為何要推舉梁士詒的原因。

    現在很多網友不瞭解歷史,一直把張作霖看作是愛國抗日軍閥,這一點沒有錯,但是張作霖和日本人之間的關係很複雜,早先更是在日本的扶持下,才逐漸坐穩東北王的位置的。

    在直奉大戰期間,吳佩孚打到山海關時,日本已經多次警告吳佩孚,不要擴大戰事,幾年後郭松齡反奉時就不考慮日本的干擾因素,結果在出關後遭到日本的橫加阻攔,不讓郭軍透過南滿鐵路,就差直接出動關東軍跟郭松齡幹了。

    雖然吳佩孚是軍閥中,比較有骨氣,也不怕列強的人物,但是也沒有必要冒險,最重要的是,吳佩孚的老巢在河南,湖北,你在直隸地盤打,有地利,一旦開入東北,那必然是客場作戰,難度是相當大的,即使吳佩孚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出山海關,也統治不了,最終還得退出來。

    當然,要說一點動作不搞,也不是吳佩孚的風格,當時北洋政府採取了分化瓦解奉系的策略,北洋政府在解除張作霖的職務後,讓奉系二號人物吳俊升取而代之,就是要製造奉系的內部混亂。

    吳俊升還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也與直係軍閥沒有啥深交,知道這時候不過是給人當槍使,積極與張作霖投誠,沒有讓張作霖猜忌,吳佩孚的計策也就瓦解了。

    在外國列強的調停下,直奉宣佈停戰,張作霖在東北重新整合資源,吳佩孚騰出手來把老巢的地盤再鞏固一下。

    1924年,奉系捲土重來,這一次吳佩孚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一方面奉系經過整軍經武實力大為增強,另一方面直系將領馮玉祥陣前倒戈,直接促成直系大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柴進、宋江和晁蓋的錢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