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不留名

    安史之亂後,國中遍置節度使,多為安史之亂的叛將和平叛戰事中崛起的軍閥。各統一道或數州,軍事民政,命官、徵稅,皆得獨立,父死子繼,自以世襲,號為留後而不待朝命。朝廷無力討伐,往往姑息了事,承認其地位,世稱藩鎮,迄於唐亡。

    五代時期,節度使的權勢達到了極點,皇帝的擁立與罷黜都取決於節度使,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開國君主均為節度使。

    宋建立後,宋太祖有懲於唐末五代時期節度使割據一方、相互混戰的教訓,對各節度使採用了賞錢奪權的辦法,給予功臣銀錢田地,要求他們解除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時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節度使石守信對禁軍的控制。並派遣文臣知軍州事,限制了節度使節制郡縣的權力;又以轉運使接管了節度使的財政權利;將地方上強壯計程車兵編入禁軍。凡此種種,節度使徒坐空城而已。

    之後,節度使一般作為宰相卸任之後的榮譽職務,稱“某某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所謂“使相”。也用於武臣的加官,南宋時,有加至三鎮者,就是說名義上兼任了三個地方的節度使,如岳飛、韓世忠等。

    遼、金都仿唐制置節度使,往往有名無實,地位也遠不如宋朝的使相高。元朝廢除。

  • 2 # 歷史興趣

    宦官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室家族役使的男性閹人,主要職責是負責宮內事務。

    唐朝宦官專權開始於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以前,宦官沒有什麼權力,處理一些宮內事務,也不能干預朝政。安史之亂髮生時,因李輔國(大太監)擁立李享(唐肅宗)登上皇位,有了擁立之功,所以唐肅宗很是重用李輔國,甚至讓他做了中書令,當時中書令相當於宰相。

    後來幾位皇帝即位,都是宦官在操作,唐肅宗死後,李輔國又擁立唐代宗即位,因當時發生了一件宦官救駕唐代宗之事件,唐代宗又成立了一個以太監為首的軍隊,叫做神策軍。到了唐德軍在位時,又任命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神策軍中尉,從而把持中央禁軍的統治,從此之後,宦官更是瘋狂,獨掌朝政大權。

    唐朝安史之後的朝堂政治生態失去平衡,嚴重混亂。唐朝統治者開始對武將不信任,反而於宦官專權專政,導致朝綱腐敗,引起社會動盪。於是也加快了唐朝的滅亡。

    至於羨慕,如果在古代,可能有人羨慕,畢竟當時為了生計,為了活下去,有人去選擇做宦官。放如今,讓你傷害自己身體去做閹人的話,你也不會願意。所以說:以傷害自己身心健康為目的去做某件事,不提倡也不羨慕。

  • 3 # 史海尋蹤

    宦官、節度使是兩個概念。

    宦官通俗一點就是太監、閹人。拿閹亂嚴重的明朝為例,宦官王振、劉瑾、魏忠賢雖然權勢熏天,但眼裡還是有皇上的,充其量是皇帝們的鷹犬、家奴,國家的根本權力還是被掌握在皇帝手中。和他們的前輩,唐朝的閹黨相比,簡直是大巫見小巫。

    唐朝的閹禍始於安史之亂,當時唐玄宗遠逃四川,宦官李輔國在寧夏靈州擁立太子李亨登位稱唐肅宗。李輔國備受信任重用,自此拉開唐朝閹黨一手遮天的序幕。

    唐朝閹黨的勢力大到什麼程度呢?他們掌握了皇家禁軍——神策軍,能專斷朝政,李輔國甚至以閹身當上了宰相。至於後來的程元振、俱文珍、仇士良、田令孜,代代權力傳承,大唐的江山已經不是李家的,成了宦官們的天下。

    在宦官們的操縱下,不止是左右朝政這麼簡單了,到了立皇帝、殺皇帝的程度。以至於到了唐僖宗時,甚至稱田令孜為“阿父”,宦官可以當皇上的爹。

    唐朝節度使稱呼,來於中央政府授予“旌節”,作為全權處理地方軍政事宜的印信。唐初是處於“拓疆”的狀態,唐政權建立了比周邊民族更為強大的騎兵。到了唐玄宗時,由於土地兼併嚴重,造成了均田制的崩潰,由此產生大量的流民、逃戶,為了收納流民,降低社會矛盾,不得已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

    發展到後來,各地節度使可以自行招募,地方財政軍費供給也落到節度使手中,高度依賴節度使的軍隊成員自然也“只知有將,不知有君”,這直接導致架空中央政權的掌控,而各地方節度使的權力無限做大。此時的大唐,戰略上已由“拓疆”轉為“守疆”。這一切源於中央政權的削弱。發起安史之亂的安祿山,當時總攬河東、范陽、平盧三鎮節度使。

    節度使的權勢在唐亡後的五代時期發展到了頂峰,節度使們直接建立割據政權,如朱溫、李存勖、石敬瑭等人。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鑑於前朝節度使之禍的慘烈,杯酒釋兵權剝奪了眾武將的兵權,將權力集中在皇帝本人手中。宋朝對於兵權的控制十分嚴密,日常分散於“樞密院”“三衙”“率臣”手中。

    樞密院只有調兵權,三衙只有統兵權,而軍隊出征或鎮戍時,再臨時指派將領作為“率臣”。軍隊的管轄使用,分散於幾個部司,因此宋時沒有發生過擁兵自重的情況,節度使這一官職,在宋朝也成了虛銜。

  • 4 # 林子說歷史

    唐朝是華人最為驕傲的朝代。他繁榮昌盛、強大無比,令人蕩氣迴腸的故事,也是數不勝數。其中的唐朝中期與晚期,宦官與節度使的故事為最多。這段時間裡他們大權在握、生殺由己,著實瘋狂了一把。畢竟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想來他們也是如此的。

    至於宋朝後輩們的看待,我認為這些後輩一定會拿他們當榜樣。畢竟宋朝因唐末五代之亂,對宦官與節度使搞出了一整套整治辦法。

    使其不能在次抬頭。可想而知宋朝的後輩們,一定會把他們當榜樣來看待。

    宋朝後輩們對他們的評價,正常情況下應是表裡不一。

    因為宋朝為他們搞出的整治方法,有五代的教訓在前,肯定是很嚴厲的。可想而知這些後輩,在明面上一定是說他們的缺點。

    而在被地裡,一定是誇他們如何的了不起。畢竟不管世事如何變遷,人都有理想中的生活。

    還有宋朝後輩們的羨慕,這一點也是肯定的。因為那樣的生活,定是宋朝後輩們夢寐以求的。所以他們肯定是羨慕的。

    綜上所述中晚唐宦官、節度使大權獨攬不可一世。宋朝的後輩們定是把他們當榜樣看待,評價必是表裡不一,也一定是羨慕的。

  • 5 # 濤說精彩歷史

    您問宋朝的節度使、宦官是否羨慕中晚唐的前輩們?答案是肯定。但,宋朝的極力打壓,絕不能讓他們明顯表現出來,我們只能從史籍中找些蛛絲馬跡。

    1、宋初大改變,太祖、太宗極力預防唐末、五代教訓

    晚朝宦官掌握神策軍、又擔任樞密使,甚至可以廢立皇帝;節度使更不用說,黃巢之亂後,朱溫從宣武軍節度使起家,最後推翻唐朝,皇帝、朝臣、宦官一起殺,譬如白馬驛之禍。五代全國50個左右藩鎮,數百名節度使,把“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演繹到了極致。

    (趙匡胤▲)

    因此到了宋代,趙匡胤、趙光義針對唐末五代弊病,從政、經、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調整重建制度,尤其針對宦官問題、武人當政做了預防,甚至矯枉過正;宦官被打擊的夠嗆,有宋一代基本沒有閹黨宦禍;而整個武人群體,都成了被輕視的存在;你說他們,能不羨慕唐末五代那種赳赳武夫,吊打文人的時代?

    2、舉國打壓,武人、宦官很辛苦

    時間所限,我僅列舉3個北宋初年的武人例子。

    在重文抑武的高壓下,武將們不敢明目張膽反抗,畢竟只有死路一條(趙匡胤限制武人的名言:“膚今撫養士卒,固不吝惜爵賞,若犯吾法,帷有劍耳”);因此,當時武將在官場上多采用抱怨、裝聾作啞甚至被動適應的辦法。

    (武將們被限制的服服帖帖▲)

    自嘲抱怨型的——曹彬:

    曹彬:“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過多得錢爾”。

    這是宋初開國曹彬在立大功後,說出的感嘆。原因是趙匡胤食言,不賞賜他節度使,而只給50萬錢;曹彬無可奈何,只能對著錢抱怨。

    當啞巴十多年,影帝將軍型的——楊信:

    趙匡胤做了皇帝后,對軍司將領,尤其是殿前司的將領防備很深,進一步重用文人。譬如那句名言:“宰相須用讀書人”。要知道,五代十國的大部分宰相、節度使都是武人!

    建隆二年(961年),趙匡胤提拔沒有資歷的武將——楊信任職殿前司,僅僅是殿前都虞候。(不再設定殿前都點檢、都指揮使)

    勢單力薄的楊信備受信任。可是到了乾德四年,楊信突然患病,口不能言,成了啞巴;但是奇怪的是,這位啞巴領導的職務,卻越來越高,“乾德四年,改靜江軍節度”,“六年,遷殿前都指揮使,改領建武軍節度”。

    楊信手底下有個小孩名叫田玉,“能揣度其意”,每當楊信向皇帝彙報工作,或者指揮部下時,都透過田玉來做“翻譯”十多年如一日。

    開寶九年,趙匡胤離奇而死,趙光義繼承皇位,依然任用啞巴將軍楊信統領禁軍,沒有絲毫的懷疑。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春天,掌管禁軍十幾年,歷經兩朝皇帝的楊信病倒了。就在他臨死的前一天,趙光義得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已經失語十幾年的“啞巴”居然開口說話了!“上聞而駭之,遽幸其第”,楊信哭著對皇帝說,“遭遇兩朝,恩寵隆厚,敘謝感慨”。趙光義好言慰勉,賞賜頗豐。

    直到此時,人們才明白,原來楊信根本沒有得過“喑疾”,他是裝了十幾年的啞巴!原因也很簡單,楊信是為了保命!楊信不想像他的前任——張瓊(趙匡胤救命恩人)一樣被人誣陷殺害,所以裝聾作啞保命!

    被動適應型的——党進:

    党進是宋初名將,不識大字。晚唐五代看不起文人,甚至皇帝也目不識丁;可到了趙匡胤這裡,全都改變,武將們也開始從頭學習。

    一天上朝,貴為太尉的党進抱著笏板跪在地上,半天不吭聲,忽然抬頭看著皇帝憋出兩句話:“臣聞上古其風樸略,願官家好將息。”滿朝大臣無不失笑。之後隨從問道:“太尉怎麼會說這兩句話。”党進道:“我見那些窮措大都愛掉書袋,我也掉兩句,讓陛下知道我也讀書了。”

    戎馬半生、貴為太尉的宋初武將,都得絞盡腦汁的掉掉書袋;可想在其內心,該多羨慕那個武人恣意妄為、不用看文人臉色的唐末、五代!

    結語:唐宦官、唐末五代節度使的確不可一世,可到了宋朝,後輩們只有不停地為同行還賬。更別提岳飛這樣的抗金名將,莫須有地被趙構、秦檜害死;風水輪流轉,前輩們多風光,後輩們就多窩囊!

  • 6 # 歷史笑春風

    中晚唐時期的的宦官問題和節度使問題,都起源自安史之亂。首先說宦官問題。宦官掌握朝政大權開始起源於安史之亂時的李輔國。他由於擁戴唐肅宗有功,得到了唐肅宗的信任。唐肅宗將軍政大權全部交給了李輔國,使得李輔國權傾朝野。慢慢培植出來了一個宦官集團這個毒瘤。

    這個宦官集團慢慢的把手伸進唐帝國的各個角落。他們掌握了唐帝國的中央直屬部隊神策軍。軍權在手的宦官可謂為所欲為。他們可以隨心所欲的殺死廢黜皇帝,更換皇帝。在“甘露事變”後,宦官的行為更是登峰造極。當時的宦官把參與的大臣屠戮一空。可以說,宦官把持了中晚唐的朝廷。

    這些宦官還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比如說他們互相傳授,讓皇帝沉迷於吃喝玩樂,不讓皇帝讀書,這樣才能保證宦官的富貴。唐朝後期出現那麼多昏庸的皇帝,和宦官的所作所為是分不開的。

    而節度使制度也是從安史之亂時開始的。在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的中央控制力大大減弱,已經難以對地方擁兵割據的節度使勢力進行有效管理。節度使擁有地方上的人事、軍事和財權,中央政府也不能對他們的繼承問題發表意見。這就形成了晚唐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到唐德宗的時候,全國的節度使竟然達到48個。當時人評價說,“自國門外,皆分裂為方鎮矣。”

    唐朝也進行了幾次平藩鎮的行動,但最多隻能做到讓藩鎮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的局面。最後,唐朝認可了節度使割據的局面。它採取了“以藩制藩”的策略。

    首先,唐朝政府讓藩鎮互相制約,互相抵銷力量。利用它們之間的矛盾,保持它們之間的平衡。藩鎮由於自己的安全原因,不願意讓其他藩鎮獨大,這樣它們會互相制約。所以,它們單獨的力量,不會對中央政府產生威脅。

    第二,利用藩鎮分散它們的軍權。唐朝利用聽命的藩鎮去打不聽命的藩鎮,分化瓦解它們,使得它們不能形成一支威脅中央政府的大軍。中央政府以神策軍為主,加上藩鎮力量就可以制衡地方。

    第三,唐朝中央政府在打仗的時候,可以抽調藩鎮的力量,自己不必為人力財力操心,這樣也能夠節省中央政府的開支。

    但是,一切都會有個結果。最終,唐朝還是滅亡在宣武節度使朱溫的手中,而那些飛揚跋扈的宦官最後被朱溫殺了個一乾二淨。節度使和宦官問題一朝而盡。

    到了宋朝,趙匡胤汲取唐朝的教訓,在節度使地方割據問題和宦官問題上痛下殺手。他進行改革,對待節度使問題,他首先杯酒釋兵權,收回軍權。然後採取“強幹弱枝”的策略,把精壯軍士選拔到中央禁軍裡,使得中央禁軍和地方軍隊互相制約。軍事指揮上設定分權機構,帶兵、調兵和用兵權各個分開。同時以文官擔任地方刺史,這樣就根本杜絕了藩鎮割據的弊端。節度使也成為皇帝授予有功將領的榮譽稱號。比如岳飛就被授予過節度使的稱號。而宦官問題,趙匡胤對宦官制約很嚴,不允許他們掌握大權,根本上杜絕了唐朝的宦官悲劇。終宋一朝,沒有聽說過有唐朝宦官專權的例項。

    所以說,宋朝的節度使和宦官羨慕唐朝也沒有用,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在建國的時候在制度上切斷了他們效仿的道路。

  • 7 # 歷史微點

    唐朝的滅亡,其根本原因就是由於宦官和藩鎮作亂所引起的。這慘重的教訓,引起了宋朝統治者的警惕,並多方面加以改變,以求得長治久安。

    唐貞觀年間,就有很多宦官充當對外使者,但在出使過程中,他們有人口無遮攔,信口雌黃,惹怒了唐太宗。魏徵知道後進諫說“宦官雖然身份低微,但整日在皇帝身旁,說出的話別人很容易相信,造成的隱患特別大,所以一定要讓後代子孫杜絕宦官弄權這種現象”。唐太宗也由此下詔,以後再不許宦官充當外使。

    可是唐太宗沒有想到,自己王朝的最後毀滅,與宦官專權作亂還是著極大的關係。

    宦官弄權,是從唐玄宗時期開始,到了肅宗、代宗、德宗以後,宦官幾乎無所不能,尤其是作為軍隊監軍的特權,節度史都位在其下,軍隊的調動要受宦官掌控。

    到了唐憲宗以後,除了唐敬宗是以太子之身正常繼位,其餘的皇帝竟全部由宦官擁立,而這些宦官又大多數是手握兵權的人,這樣一來,國家的權力基本上就被他們所控制。進而興風作浪,為非作歹,使唐朝迅速衰敗。

    節度使大權在握,是唐朝在政策上的重大失誤,這些軍閥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轄區高度自治。他們的各自為政,使中央權力日漸衰弱,最後導致這些藩鎮野心膨脹,起兵作亂。使唐朝陷於混亂,內耗嚴重,最終走向了滅亡。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逐漸統一了全國,雄才大略的他考慮如何杜絕唐末以來分裂動亂的狀態,實現長治久安,他與宰相趙普促膝長談,商議解決辦法,他問趙普“自唐末以來,皇帝更換頻繁,戰亂不息,百姓受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要想天下和平,國家穩定,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趙普說“其實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藩鎮實力過於強大,而皇帝的權力卻被弱化,要想改變這種狀態,就得削弱藩鎮的權力,控制他們的錢糧,收回他們的部隊,那麼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趙普認為,地方的權力太大,就會左右國家的穩定發展。

    趙匡胤採納了趙普的建議,“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手握重兵將軍們的軍權,改革政治體制,分散權力,互為約束,收回的地方的財權,使封疆大吏受制於後勤保障,缺乏造反的資本,結束了軍閥割據,重建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從北宋到南宋,也確實如太宋太祖的意願,沒有出現內患,政權穩定。但他也沒有想到,其過於集權的軍政措施,卻削弱了武裝力量,政府官僚又互相牽制,導致北宋積貧積弱,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便北宋南宋長期處於被動挨打局面,並最終導致被外族所滅。

  • 8 # 為國釣魚

    謝小蜜及諸位邀

    宦官就是閹人,他們的權勢再大,估計也不會有正常男人羨慕吧?

    晚唐節度使權勢過大,互相攻伐,不聽調遣。朝廷用宦官掌神策軍雖然是昏招,但也是迫不得已。宋代汲取唐代教訓,對宦官掌權作出了比較大的限制,但這種限制只是一種“成規”而不是制度,所以宋代並沒有完全杜絕“閹禍”。我們來看一段關於宋代宦者總論以及相關史料解析

    宋世待宦者甚嚴。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給事不過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許養子為後……厥後,太宗卻宰相之請,不授王繼恩宣徽;真宗欲以劉承規為節度使,宰相持不可而止……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貂璫有懷奸慝,旋踵屏除,君臣相與防微杜漸之慮深矣。~《宋史》卷466.宦者一

    趙匡胤時期把宮中宦官人員規模限制在五十人以內,規定宦官必須中年以後才可以收養兒子,以此抑制宦官發展勢力;

    趙匡胤死後,宋皇后命宦官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王繼恩卻召來了趙光義,可以認為趙光義能順利繼位王繼恩當居首功,王繼恩也的確是趙光義最親信的人之一。李順、王小波起義爆發,王繼恩被任命為劍南招安使、昭宣使領軍進入四川,王繼恩平定起義有功,淳化五年八月,中書省為了拍趙光義馬屁,提議升王繼恩為宣徽使,趙光義拒絕了

    上曰:“朕讀前代史書多矣,不欲令宦官干預政事。宣徽使,執政之漸也。止可授以它官。”

    趙二哥說自己讀過很多前代史書,不想讓太監干預朝政。而宣徽使相當於副宰執級別,位高權重,豈是一個太監能做的。

    宰相覺得趙光義這番話假惺惺的不可信,這一把馬屁仍然有一拍到底的可能,於是決定親自出面替王繼恩討官

    宰相懇言繼恩大功,非此不足以賞。上怒,深責宰相等。因命翰林學士張洎、錢若水議別立宣政使名,序立在昭宣使上以授之。

    沒想到這一馬屁真拍到馬蛋上去了,惹得趙光義勃然大怒,把宰相罵了個狗血淋頭。趙光義命人擬定了一個全新的官名“宣政使”,草草地封給王繼恩。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6

    趙光義這人虛榮、愛吹牛、不知兵事,然後被各種黑。但至少他在對待宦官的問題上立場是很鮮明的——可用,但不可大用

    後來真宗想升親信太監劉承規為節度使遭到宰相反對,其實也是沿用了趙光義的成法

    宋代相權重,皇權與相權相互制衡,宦官權勢很難在夾縫中坐大。但是就怕“然而”

    然而宣、政間,童貫、梁師成之禍,亦豈細哉!南渡,苗、劉之逆,亦宦者所激也。~《宋史》宦者一

    宋代同樣存在宦官干政的問題

    王安石變法時為了得到神宗的全力支援,主動提出要神宗“聖心獨斷”,削弱了相權。從此宦官的權勢隨著皇權的擴大開始了一輪擴張。兩宋之交時,宦官勢力達到宋代頂峰。

    北宋有童貫等敗壞軍政、虛報戰功,使朝廷對軍隊戰鬥力作出錯誤評估;南宋初期有康履巧取豪奪、結黨營私、賞罰不公,釀成苗劉兵變。

    朱熹對宦官的看法應該可以代表大多數宋代士大夫的看法,他在談論宦官權勢時說:

    “及熙豐用兵,遂皆用宦者。李憲在西,權任如大將。馴至後來,遂有童貫、譚稹之禍。”

    宦官掌權為什麼往往會造成各種弊端呢?朱門弟子們總結道:

    宦者其初只是走馬承受之類,浸漸用事,遂至如此。

    ~《朱子語類》本朝二

    宦官都是來自社會最底層,沒有接受過教育,把小雞割掉後,他們的人格又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扭曲。簡單來說,宦官大多集無知、無恥於一身,他們從事著替皇帝和妃嬪們端屎送菜之類最下賤的工作。所以宦官一旦掌握權力,他們陰暗、敏感、自卑的本性就會以一種常人無法揣測的方式顯露出來,霍霍國家

    宋代也有節度使,很唐朝節度使不同的是:

    宋代節度使只是虛領,節度使本身沒有實際權力,但節度使可以享受宰執級別的待遇

    宋初無所掌,其事務悉歸本州知州、通判兼總之,亦無定員。恩數與宰執同。~《宋史》職官六

    宋代極力削弱地方實力在消除叛亂可能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弊端

    “本朝鑑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朱子語類》本朝二

    朱熹認為“守內虛外”、將從中御”是導致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實除了朱熹,宋代士大夫們對過度限制和削弱地方實力帶來的問題心知肚明。

    靖康元年十月,眼看金軍就要攻到汴梁城下,欽宗下詔,“令河北、河東帥臣便宜行事”。其實就是放寬限制,讓帥臣們靈活主動地抗擊金軍。只是這道詔書下得太晚了,於事無補

    南宋紹興初年御前諸軍實行駐屯制並被允許營田,除後勤供應仍主要依靠朝廷、聯合作戰須聽命于都督府外,駐屯軍作戰靈活、行事方便,南宋綜合實力很快便超過金國,這一時期被時人稱為“小元祐”。這種形制的駐屯軍其實就是部分恢復了唐代藩鎮的權力

    正是因為朝廷控制著大部分後勤供給,從而也就斷絕了駐屯軍造反的可能。例如劉光世,這傢伙出了名的對外擅跑,在內驕橫

    劉光世使一將官來奏事,應對之類皆善。上喜之,轉官,頗賜予。劉疑其以軍中機密上聞,欲殺之。其人走投朝廷,朝廷不知如何區處之。劉又使人逐路殺之,追者已近,其人告州將,藏之獄中,入文字朝廷,方免。~《朱子語類》本朝六

    因手下將領獲得朝廷厚賞,劉光世便懷疑他把軍中機密洩露給了朝廷,想要殺了他。那位將領得知劉光世要殺自己,趕忙跑去臨安向朝廷求救,朝廷把他調離劉光世軍改派了另一個職務,赴任途中卻遇到劉光世派來追殺他的人,他只好就近向官府求救,躲入大牢,然後再上書朝廷,由朝廷出面制止,劉光世才停止了瘋狂的追殺。

    即使如此驕橫的劉光世,紹興七年朝廷決定要擼了他,他也只能乖乖地交出兵權;紹興十年朝廷下令讓他復出,他又只能乖乖地去往前線;班師後朝廷決定再次擼了他,他只好再次屁顛屁顛地回家養老

    所有人都知道只有錢糧才是軍隊的命根子,就如酈瓊,紹興七年劉光世被擼後,他對朝廷任命老同事王德為新首長感到萬分不滿,但是再不滿意他也沒敢直接造反,而是率部下叛逃去了偽齊。因為他知道,朝廷一旦掐斷糧草供給,打都不用打,他那四萬人就得散夥

    宋人絕對沒有吹過所謂的“高勝率”,提起宋代過度削弱地方抑制武人後的軍隊戰鬥力,他們大多搖頭嘆息,例如:

    仁宗慶曆元年八月,知諫院張方平說:

    “師惟不出,出則喪敗;寇惟不來,來必得志。”~《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33

    “本朝祖宗積累之深,無意外倉卒之變。惟無意外之變,所以都不為意外之防。”~《朱子語類》本朝二

    綜上

    宋人不羨慕唐代宦官,抑制宦官勢力是他們的共識,他們認為重用宦官是昏君的標配

    宋人也不羨慕唐代藩鎮,抑制藩鎮勢力也是他們的共識,他們只是認為宋代做的太過而已。

  • 9 # 今古大觀

    中晚唐的兩大社會現狀是: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也是唐朝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

    1、 宦官專權

    宦官專權始於唐玄宗後期,安史之亂之後。其間宦官李輔國,對肅宗有擁立之功!成了皇帝身邊大紅人,結果可想而知:權傾朝野,最後把皇帝都不放在眼裡,自稱“欺壓皇帝的老奴”。宗室權貴尊李輔國為“五郎”,當時的宰相李揆尊其為“五父”。

    唐 肅宗死,太子李豫能登上皇位,也是李輔國的功勞。本來唐肅宗的張皇后和太子不和,她密謀立越王。結果事情被李輔國察覺,張皇后躲到病重的唐肅宗那裡,也未能倖免被殺頭的下場!唐肅宗受到驚嚇而死!

    李豫登基,是為唐代宗,自然對李輔國感恩戴德!李輔國更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他曾對代宗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也就是說,你掛個皇帝的名,一邊待著去吧!宦官仇士良,歷經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六朝,專權二十餘年,世人皆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真正挾帝有術的是仇士良。唐文宗曾對屬下說:自己還不如漢獻帝,受制於家奴文帝也知道丟人。

    《新唐書》載:士良殺二王、一妃、四宰相……

    殺王殺宰相夠無法無天了,宦官劉克明,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把唐敬宗都給殺了。

    更荒唐的是唐僖宗稱宦官田令孜為乾爹!

    《新唐書》唐自穆宗以來八世,而為宦官所立者七君。

    宦官專權禍國殃民,唐朝後期為什擺脫不了宦官的控制,宦官是離皇上最近的人,有著近水樓臺的條件,加上他們以自己的喜好擁立新皇,危難之時也不乏救駕的家奴,自然是受寵得勢,一但掌握軍政大權,皇帝難免受制於家奴,形成惡性迴圈,一發不可收拾……

    2藩鎮割據

    唐僖宗時,經歷黃巢起義,地方節度使大多已不受朝廷節制,大唐已名存實亡!

    中晚唐後期宦官雖然權傾朝野,壞事做盡,但都沒有好下場!沒有好羨慕的!地方節度使各自為戰,互相攻伐使國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宋朝應該吸取了這個教訓,才有了後來的“杯酒釋兵權”。歷史上發生的悲劇,應該給後人以啟迪和教訓,這就是歷史的意義所在吧!

  • 10 # 月明如昔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終唐一朝,在安史之亂後確實出現了很多權傾朝野的大宦官,有的甚至廢立皇帝,在和皇帝較量的幾次角逐中 都佔了上風,典型如甘露之變,就以皇權失敗而告終。而有史可載唐朝後期好幾位皇帝生命就終於宦官之手!

    比如:唐敬宗李湛

    寶曆二年(826)十二月初八日辛丑,唐敬宗又一次出去“打夜狐”。還宮之後,興致昂然,又與宦官劉克明、田務澄、許文端以及擊球軍將蘇佐明、王嘉憲、石定寬等二十八人飲酒。

    唐敬宗酒酣耳熱,入室更衣。此時,大殿燈燭忽然熄滅,劉克明、蘇佐明等同謀害死唐敬宗,年僅18歲。除了唐末代亡國之君——唐哀帝是在17歲被害以外,唐敬宗是唐朝皇帝中享年最短的了。

    還有間接被宦官害死的唐文宗李昂

    李昂於長慶元年(821年)被封為江王。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被宦官王守澄等擁立為帝,年僅十八歲。李昂在位初年勵精求治,他出宮女三千餘人,放五坊鷹犬,減省冗員。

    後用寵臣李訓、鄭注等,企圖誅滅宦官。但密謀洩露,李訓等被殺,事變以後,李昂被宦官軟禁。國家政事由宦官專權,朝中宰相只是行文書之職而已。宦官氣勢凌人,威脅天子,藐視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

    文宗對此一籌莫展,只是飲酒求醉,賦詩遣悉。他對當值學士周墀慨嘆,自己受制於家奴,境遇不如周赧王、漢獻帝,不禁悽然淚下。周墀聽了也伏地流涕。開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鬱而終,享年三十二歲。

    這些充分說明宦官在唐朝後期勢力是非常強大的,說權傾朝野一點不為過。試想宦官入宮長的數十年,也是為了有朝一日成為奴才的人上人而已!說不羨慕那肯定是假話!

    但兩宋確實沒有宦官專權的先例,而兩宋最著名的權宦童貫的權勢別說比晚唐,比次之的東漢和明朝,甚至清朝李蓮英、秦朝趙高等大宦官權勢都還有所不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歡迎留言評論,此條內容不會刪除,一起埋下夢想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