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民科小才女

    恆星能量散盡,這個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當然若真想要它存在的話,那估計就是黑矮星吧。

    恆星從誕生到死亡會有三種歸宿,第一種是白矮星,第二種是中子星,第三種是黑洞,不會再存在有第四種的可能。至於宇宙中大量存在的行星,其實本質上就是一些因品質不過而沒辦法再孕育成恆星的天體,比如木星、土星等氣態巨行星,而還有其他的被我們最普遍認知的行星,比如地球、火星等巖類行星,本質上就是恆星死亡後的殘渣而已。

    恆星的第一種歸宿:白矮星。

    據推算,白矮星應占全部恆星的10%左右。因白矮星不再具有氫進行核聚變反應,所以它也就不再產生能量,但不再產生能量的白矮星並不意味著它不再發光發熱。由於白矮星不再通過核聚變的膨脹來抵抗引力的收縮,因此當引力持續收縮到一定程度,由極端高密度的物質產生的電子簡併壓力來支撐著天體持續坍塌而振動,進而類似於摩擦生熱的那種現象,這種現象使得白矮星能夠持續地發光發熱。理論上,電子簡併壓力能夠支撐的最大品質為1.4倍太陽品質,也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

    由於白矮星確實沒有能量轉換的能量來源,因此它最終還是會逐漸地冷卻下來,並由高溫的白色變為紅色,然後紅色再慢慢地暗淡下去,最終變成一顆黑矮星。但是,理論上即便是到了宇宙所有的恆星均已經燃燒殆盡,宇宙中的第一顆黑矮星也未必能夠誕生,因為要一個白矮星完全冷卻下來那已經不是用幾億個天荒地老能夠形容的了。

    恆星的第二種歸宿:中子星。

    中子星是一類密度極高的天體,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有看似實體的東西,其實那都是由大量內部極其空曠的原子組成的,也就是說,我們眼中所謂的實體並非完全充實的,因為像中微子這種極小的粒子就可以輕易地穿過。而完全實體的東西也就是中子星了,它是由中子直接堆成的(在它形成的過程中,質子變成了中子),這類天體也是能穩定存在的恆星歸宿之一。

    恆星的第三種歸宿:黑洞。

    黑洞是很容易理解,大品質的恆星因承受不住極大的引力而進一步無限地坍縮,最終而形成的一種極其神祕的天體。這類天體雖在理論上經過無數的億億億億億億年後可能會蒸發掉,但事實上它確實一種永恆的存在了。

    因此可以說,恆星能量散盡之後會成為行星天體,那是不可能的。行星大體上是由分子以及完整的原子所堆積而成的一種天體,但是恆星最終所可能形成的三種歸宿呢?它們那一種是由分子或者完整的原子所堆成的?或白矮星算是比較接近的一類,但是我們需要清楚的是,白矮星的本身相較於我們所認知的行星來說,那還是有著極大的差別的,至少行星的密度遠沒有白矮星的大,行星不會自行發光,但白矮星會,即便到了宇宙完全孤寂下來,白矮星變成黑矮星,但是它的密度與行星相比,依舊不是一個量級上的。

  • 2 # 四川達州

    大品質恆星就不要想了。殘骸最差的都是白矮星,大體品質是太陽的0.3倍以上,也遠比最小的恆星大。

    所謂真恆星,就是自身能夠進行氫聚變為氦的恆星。這樣的紅矮星,最小也需要0.08倍太陽品質,最終消耗乾淨氫氣後成為氦球,逐步失去熱量與輻射,成為黑矮星。

    最小的恆星——紅矮星:

    黑矮星想象圖:

    可即便如此,這樣由紅矮星形成的黑矮星,品質也只比原始的紅矮星(80倍木星品質)大約損失7‰,依舊要比類木行星(13倍木星品質以下)大1個數量級以上。如周圍有更大品質恆星或殘骸,我們也通常認為是雙星,而非黑矮星圍繞大品質天體(充當行星)運轉。

    類木行星:

    當然,13—80倍木星品質的褐矮星本身不屬真恆星,不在樓主題目之內。

  • 3 # aepeo4496

    (1)不會變成行星的。品質小於20倍太陽品質的會變成白矮星、褐矮星、中子星,然後會進一步演變成黑矮星或者類似於黑矮星的天體。而大於20倍太陽品質的會變成黑洞或者巨型磁星,至於巨型磁星還會演變成什麼屬於未知,因為我們對磁星的了解不多,也許會演變成傳說中的夸克星。至於黑洞會演變成白洞,不過得等它爆炸的那一天。恆星的死亡物的壽命是相當長的,比如黑矮星以及黑洞比宇宙的壽命都還長得多。(2)恆星老了不能發生熱核反應,但是它的品質仍然一部分,所以行星仍然會圍繞它運動,只是公轉軌道會變大,週期變長而已。(3)行星和死亡的恆星不太可能被其他恆星捕捉,因為恆星之間的距離是很遙遠的,其他恆星也沒這個能力,除非是離該恆星距離近的黑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有4萬元,想買個代步車,求推薦,省油皮實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