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亮月半

    彌衡以有才著稱,以才傲世,不容世人於眼,放曹操及曹操手下一群人為酒囊飯袋,衝撞曹操,被曹操想借刀殺人遣劉表處,劉表知而未殺,又在黃祖那裡衝撞黃祖,有才而死於才。楊修也是恃才而死的一個。

    寫鋤禾詩的李紳,寫詩表明多節約勤儉,長大當官卻是大貪官。也相當諷刺。

    自古有諫士,朝廷之上諫言,進忠獻策。有的人死於諫上。文死諫,武死戰。古人言之不虛。執於什麼死於什麼。

    而古代美人以美著的美人們,大多結局不大好,因美而進宮,又因恃美妄為而死。美反而不美。

    華陀會醫術而死於行醫上,會一技能有生存生活之路,而又翻了船在醫術上。古人發明文字,秦始皇焚書坑儒與清大興文字獄,又死於文字上。

    商鞅變法自己死於自己建立的法上,古人善戰爭,發動戰爭者,而又死於戰場上太多了。古人制訂一妻多妾不犯法,結果妻妾之爭,嫡庶之爭引發內部之亂與國家危亡。享受美人又死於美人,不但己死,家破人亡,國家覆滅那種。

  • 2 # myida

    曹丕和曹植的關係並不是一直那麼惡劣,曹植更多的詩句表達的是對曹丕的眷戀愛慕之情……

    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生的,是一奶同胞,同父同母。

    曹植文采很好,詩寫得飄逸瀟灑,人挺聰明的,估計長得也不錯吧,老爹曹操非常喜歡他。但是,曹植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咋地(藝!術!家!都!這!樣!);曹丕比較穩重,有司馬懿加持,各方面又比較均衡,相對來說,更適合當君主。所以曹操搖擺很久之後,最終殺了楊修,選擇曹丕繼位。

    大家說起曹丕和曹植兩兄弟,最為人知的段子就是曹丕登基之後,曹植在死亡的威脅下七步成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古名句,鐵板釘釘地把曹丕塑造成欲圖謀害手足的禽獸兄長。學界一般認為,曹植境遇改變的轉折點是曹丕繼位,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之後。

    但其實,曹植寫得更多的詩是表達對曹丕的仰慕和愛戀啊。

    曹植寫過《雜詩》,有人曾經考證說,這是曹丕出征的時候曹植寫的。詩描寫的是一個獨守空閨的少婦,因為丈夫從軍在外,在家沒心思織布,又嘆氣,又悲嘯。又把自己比成孤單的飛鳥,在鳴叫著追尋自己的鳥群。最後還提出願望:“願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

    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明晨秉機杼,日昃不成文。太息經長夜,悲嘯入青雲。妾身守空閨,良人行從軍。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飛鳥繞樹翔,噭噭鳴索群。願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

    雖然聽起來有點怪,但古人經常會自比妻子,而把同性的師長、君主等比成遠征的丈夫。唐朝著名的詩人朱慶餘在考試之前去拜訪張籍,他自比新娘,把張籍比成新郎,把考官比成公婆,用一首《閨意獻張水部》去試探張籍的意見,問問他覺得自己寫得怎麼樣。張籍很應景,回了一首《酬朱慶餘》,把朱慶餘大大誇了一頓。所以,曹植自比獨守空閨的妻子,在懷念遠征的丈夫(曹丕)也就不顯得那麼奇怪了。

    曹植《侍太子坐》:

    白日曜青春,時雨靜飛塵。寒冰闢炎景,涼風飄我身。清醴盈金觴,餚饌縱橫陳。齊人進奇樂,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機巧忽若神。

    對曹丕的吹捧可謂是竭盡全力了:又是翩翩佳公子,又是神一樣的機巧。結尾鏗鏘有力地點(chui)題(peng)!

    曹丕死了之後,曹睿繼位,有人說曹植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有人說他是為了懷念曹丕。不管怎麼說吧,反正曹植又寫了好多詩。

    袖鋒抽刃,欲自僵斃。追慕三良,甘心同穴。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死同穴,“入君懷”,手足情深的那種畫面感真是呼之欲出啊。

  • 3 # 英語橋

    我說兩個現實中權鬥殘酷的例子吧,評書《楊家將》,《包青天》里正義的化身八賢王趙德芳其實才活了23歲;潘仁美的原型潘美其實是個赫赫軍功的開國元勳。

    趙德芳

    趙德芳是趙匡胤第三子,當過節度使,死後追封的王爺。

    沒有記載說趙德芳的死和他叔叔宋太宗趙光義有關,可是作為先皇的兒子,被後來的皇帝記掛著也不是沒有道理。 他的二哥就是因為打仗的時候人們想擁立他為皇帝被趙光義訓斥而死。趙德芳英年早逝,說是趙光義下的手,是合理的懷疑。畢竟趙匡胤的死,還有“燭影斧聲”之說。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不過趙光義沒絕他的後嗣。他的後代在南宋當過皇帝。還有,雖然有崖山十萬殉國,其實元朝對宋朝皇室沒有斬盡殺絕。他的後代趙孟頫,大畫家,書法家,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座上客。

    潘美

    真正的潘美,不是靠女兒上位的國丈潘仁美,是靠顯赫的軍功上位的開國元勳,而且和趙匡胤關係深厚。他的女兒的確嫁給了皇帝,但是他沒活到那一天。

    楊業的死,不怪潘美。雖然潘美是主帥,楊業是先鋒,楊業一個北漢降將,遠不能危及潘美這個一品武將的地位。潘美是雲、應、朔等州行營都部署,比一個行省的節度使地位都高,楊業一個代州知州,在級別上和潘美差的很遠。逼迫楊業去送死的是監軍王侁。潘美的錯,在於沒有阻攔楊業去送死。

    我們分析一下潘美當時的處境:

    趙匡胤的心腹愛將

    一直在打勝仗

    身邊有新皇帝的監軍

    這種情況下,他這支軍隊誰做主?監軍王侁!

    此外,如果他再打勝仗,會功高震主,被新皇帝趙光義收拾了。他需要一個敗仗來救自己。

    從事後的處理我們也可以看出端倪:

    潘美被降三級,為真定知府。和楊業平級了,也不是威脅新皇帝的前朝舊臣了。

    潘美的確和皇家關係密切。

    潘美的三兒子潘惟吉被懷疑是趙匡胤默許下收養的周世宗的兒子

    潘美的兒子娶了趙德芳的女兒

    潘美的女兒嫁給了趙光義的兒子宋真宗趙恆

    所以,潘美是國丈,在楊業死的時候,潘美還不是國丈。甚至,潘美死的時候,趙恆還沒當皇帝,他沒當過一天國丈。

  • 4 # 社會生活博覽

    讓梨的孔融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殺掉,歷史上還哪些非常諷刺的真相?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肯定都知道,這麼一個仁義孝道的孩子,後來,竟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殺了,還連帶了一族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孔融長大之後升任少府,後封為太中大夫。沒事的時候,經常去挑釁曹操。

    一次,曹操頒佈了一個“禁酒令”,孔融寫了篇文章反擊曹操,之後又諷刺曹操的兒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的事情。

    那麼,曹操一代梟雄,是那麼好惹的嗎?於是,曹操就一直想打機會殺他。

    不久,機會來了:

    “父子之間有什麼親情?探究本意,只是情慾的產物。母子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就如同把東西暫時放在瓶罐裡,拿出來雙方就斷了關係”。

    孔融的這番驚世駭論,終於讓曹操找到了好的罪名:不孝!就以“不尊孝道”為理由,將他滿門抄斬。

    那麼,歷史上還哪些非常諷刺的真相呢?我們來看一下:

    1、包青天其實是年薪過千萬的高收入“金領”職員

      按《宋史·職官志》,包拯在開封府做一把手時,國家財政每月給他:15石米、15石麥、20捆柴禾、40捆乾草、2000畝耕地等,年薪共21878貫。

    如果按當時400文銅錢購買力等於現在250元人民幣,21878貫銅錢合計1367萬元。當時,超級富國宋朝對公務員實行高薪制,包青天其實是年薪過千萬的高收入“金領”職員。

    2、中國古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發明人其實是個令人不恥的太監

    東漢有個太監,憑藉為皇后誣陷其他嬪妃上位,皇后死後,他立即又傍上了另一個皇后,簡直就是個皇后控。這個人政一治上的作為不堪入目。他叫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成了流傳千古的四大發明家之一。

    3、明朝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其實是個土匪

    明朝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在遊覽全國名山大川的時候曾經讓土匪劫過,還被扔河裡,差點兒淹死,而他最終成為了著名的地理學家。其實,他在遊歷全國時自己也沒少乾土匪的勾當。像捆路人當腳伕,打劫驛站等事情,他也沒少幹。當然,他偶爾也會正義感爆棚,暴打那些土匪一頓。

    4、被當作神仙祭拜的“桃花夫人”原來是“紅顏禍水”

      春秋時期,有個絕色美女,就是著名的息夫人,她後來被人們稱為“桃花夫人”。但是,真實的她卻使三個國家兵禍相接,其中兩個國家因她而分崩離析,所以她可謂時真正的“紅顏禍水”。但後世之人,卻始終把她當“作主宰桃花”的神仙,來敬仰祭拜。

    5、政壇死敵原來是配合默契的合作伙伴

    我們在影視上常常看到,紀曉嵐與和珅是天生的死對頭,一個強調清廉治國,一個卻諂媚貪婪誤國。其實,真實的紀曉嵐則是十分欣賞和珅的,他經常在一些事情善意提醒和珅,而和珅對紀曉嵐也非常關照,兩人在乾隆朝堂事務中配合十分默契。紀曉嵐比和珅大二十六歲,兩人可以算是忘年交。

  • 5 # 閒砍名著

    藉著題主這個問題為引子,聊一聊四大名著中有哪些非常諷刺的真相?

    一、先說《三國演義》。如題主所說,讓梨的孔融卻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殺掉。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家喻戶曉,恐怕現在還有很多家長用來教育孩子。李賢註解《後漢書·孔融傳》中的《融家傳》記載:“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則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

    孔融自己給出的理由是:我是小孩,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孔家是個大家族,又是孔子的後裔,所以家族規矩應該是很大的,不論大人小孩都應該遵守家族的規矩。孔融自小也應該是被灌輸了這些規矩,也就是他所說的道理:按道理應該拿小的,或者說按規矩應該拿小的。或許他也想要拿大的,但那樣會被大人責備,說不定要被罰抄寫《論語》三百遍。

    因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並不能看出禮讓的美德來。可能當時人們也並不用來教育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為殉道者的武器無從可考。類似的事情在魯迅身上也發生過,還記得那句著名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嗎?我們抓住這句話一再的拔高,斷定魯迅表達的是為人民服務的情懷,其實魯迅真實表達的只是他對周海嬰的喜愛之情。

    二、再說《水滸傳》。一說起這部古典文學名著,我們最感興趣的恐怕不是晁蓋、宋江、李逵等一夥梁山好漢,而是那個陽穀縣紫石街上的武潘金蓮。不光我們感興趣,施耐庵興致也很濃,在潘金蓮身上花費的筆墨,梁山上三員女將加在一起也不及。一支生花妙筆,活脫脫勾勒出了一個勾引姦夫,毒害親夫,千古第一淫婦的形象。同時,也描繪了一個軟弱無能、三寸丁谷樹皮的武大郎的形象。

    然而,事實上,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並非如此。武大郎本名武值,是陽穀縣的縣令,身高有一米八左右。而且武大郎並不是蔑稱,九紋龍史進也稱為史大郎,是一種美稱。潘金蓮是知州家的千金小姐,二人和睦恩愛,育有四子。施耐庵採風的時候,沒有經過認真調查,道聽途說,結果把兩個人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

    三、再說《西遊記》。佛教給我們的印象是什麼樣的?是神聖的,是無慾無求的,是普度眾生的。那麼西天極樂世界,如來佛祖辦公的地方就更應該是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了。可是讓我們大跌眼鏡的是,唐僧師徒四人一路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磨難,終於見到真經,可是因為沒有送人事,得到的是一本本沒有字的假經。

    若沒有大鵬尊者幫忙,這一路的經歷的艱險磨難就泡湯了。師徒四人回到大雷音寺,向如來佛祖告明真相,沒想到,如來佛祖一點也沒有責怪藉著放經之名收取賄賂的阿難、迦葉,反而還替二人辯護:“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忒賣賤了,叫後代兒孫沒錢使用。”記得當時看到這的時候,已經不是大跌眼鏡了,眼睛都快跌出來了。這就是我們的佛祖爺爺嗎?這就是普度眾生、佛法無邊的我佛如來嗎?看來,我們自幼就把佛神化的太過了,仔細想想,他們只不過是沒有頭髮而已!

  • 6 # 慣與長夜

    歷史上這樣的事非常多。

    清廉的陳世美

    提起陳世美,大家都知道是個喜新厭舊、殺妻滅子,被世人唾棄的負心漢。陳世美也成為後世對負心漢的別稱。事實上,歷史上真實的陳世美卻跟這大相徑庭,陳世美是清代官員,清初遊學北京,順治八年考中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得康熙賞識升為貴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為官非常清廉。後來當年曾給他提供過資助的幾名同窗找陳世美求官,但被他拒絕。這幾個人惱羞成怒,在回去的路上就炮製了戲劇《鍘美案》,戲中大罵陳世美忘恩負義,並安排其死於包公鍘下。

    高大英俊的武大郎

    提起武大郎,大家腦海裡都會閃現出那個身形矮小、猥瑣懦弱的形象,可實際上真實的武大郎是河北清河縣人,自幼父母雙亡,同胞弟弟武二郎,名字也非武松。兄弟兩都生的很英俊挺拔,一表人才,尤其是武大郎,更是個風流倜儻的大才子。武大郎從小就酷愛讀書,後來一舉高中狀元,做了清河縣令,他一個窮困潦倒的同鄉向他借錢未果,就一路把武大郎夫婦編排的非常不堪,結果回家一看武大郎給他蓋了好幾間大房子,此人追悔莫及,而武大郎的故事卻從此傳開了。

    怕冷的錢謙益

    號稱秦淮八豔之首的柳如是明清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政治抱負,徐天嘯曾評價她“志操之高潔,其舉動之慷慨,其言辭之委婉而激烈,非真愛國者不能。”可是多少青年才俊她看不上,20歲的時候嫁給大她36歲的老頭子,號稱“學貫天人”、“當代文章伯”之稱的錢謙益為妻。後來清兵南下時,柳如是要錢謙益和她一起投水效屈原自盡,錢同意了,可是在湖邊轉了一天,錢謙益也不願投水,最後摸了下水的溫度,說水太冷,然後就回去了。對於柳如是,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與侄子“和睦相處”的朱棣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帖木爾帝國國王老帖木爾死後,諸子爭位,其第四子沙哈魯擊敗老帖木爾在世的時侯最喜歡的孫兒哈里取得王位。這事傳到朱棣那裡,他於永樂八年讓使臣給沙哈魯帶去了一封信,信中非常熱心的勸沙哈魯要與他的侄子和睦相處。同樣是排行第四,同樣奪了自己侄子的位,這時候朱棣好像忘了他自己是怎麼跟親侄子建文帝“和睦相處”的了。

  • 7 # 夢歸秦淮

    說一下朱熹和海瑞,不妨從側面來看一下這兩個人,與正史有很大的不同。

    一、朱熹

    朱熹是南宋儒學集大成者,程朱理學的奠基人,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即要消除人性中的惡和生理慾望,講究清心寡慾,要求女子恪守封建道德,三從四德,丈夫死後不得改嫁等。程朱理學從朱熹開始一直延續到封建社會結束,甚至直到今天,我們的社會還在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然而創立程朱理學的朱熹本人,其所作所為卻根本不符合程朱理學的要求,典型的偽君子作為,自己生活作風方面淫亂不堪。

    根據《宋史》記載:“監察御史沈繼祖劾朱熹,詔落熹秘閣修撰,罷宮觀。”。即公元1196年,當時的監察御史沈繼祖向皇帝彈劾朱熹十大罪狀,如“不敬於君”、“不忠於國”、“為害風教” 、“私故人財”等等,另外還有“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家婦不夫而孕”。特別是後兩條說朱熹將兩個尼姑引誘作妾,朱熹在出去做官時也將其帶在身邊;朱熹的兒媳在其丈夫死後還懷孕,意思是說也是朱熹做下的好事……最後,沈繼祖向皇帝建議殺掉朱熹,廢除程朱理學。這就是著名的“慶元黨案”。

    沈繼祖彈劾朱熹的罪狀是否屬實呢,這裡不妨分析一下,從彈劾的內容來看,罪行非常深重,放在封建社會,觸犯任何一條就是掉腦袋的事情,按照常理推測,沈繼祖如果沒有確鑿的證據是不敢彈劾的,因為朱熹在當時的社會地位非常之高,除了創立程朱理學,使之成為朝廷的指導思想之外,朱熹本人還身居高位,在被彈劾時,時年六十五歲的朱熹,經宰相趙汝愚推薦,出任皇帝顧問和皇帝老師,這樣的一種身份,沈繼祖如果沒有確鑿的證據是不敢隨便彈劾的。而朱熹又是儒家道德代表,門下弟子遍佈天下,誰敢隨便誣陷他呢?但朱熹並沒有否認將兩個尼姑引誘作妾和其兒媳在其丈夫死後還懷孕的事實,最終,朱熹被撤職了,程朱理學也被斥為“偽學”,朱熹成為“偽師”,其學生成為“偽徒”。

    二、海瑞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其用一生經歷了明朝四個皇帝,他做官一開始從知縣做起,一直做到戶部、兵部高官,正史記載他為官深得民心,屢平冤假錯案,嚴懲貪官汙吏,打擊豪強地主、平賦稅,修築水利工程等,推行張居正的提倡的一條鞭法,被稱為“海青天”。在他死了之後,其故事至今民間廣為流傳。

    然而,根據明朝官員沈德符的記載,海瑞去世的時候,他剛好十歲。在他所撰寫的《萬曆野獲編》一書裡,收錄了當時官員房寰彈劾海瑞的奏章,寫道海瑞“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無故而縊其女,是皆異常之事……今瑞已耄,而妻方艾,人慾固無所不極;女既殺而子亦無,天道或不可盡爽也。”意思是說,海瑞雖為清官,但是為人處世不近人情,先後娶了9個老婆,要麼被他休了要麼被他殺了,女兒因吃了僕人給的餅也被他殺死,其所作所為都非尋常人能做的出來的,現在他年齡大了,而妻子還年輕,一生也沒有兒子,這都是上天對他的報應。

  • 8 # 朔風長歌

    不回答問題,想說的是題本身有點問題。

    首先在漢朝不孝是死罪,說實話我不相信孔融那麼蠢會在公開場合大談不孝,原話內容:父與子有什麼恩? 論其本意不過是情慾發作而已。 子與母,又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寄存在瓦罐裡,倒出來後就什麼關係也沒有了。 這種思想之即便2000年後的人也想不到吧,況且還是以孝治天下的漢朝,即便漢朝的狂生也沒有那句話可以和這樣的話媲美吧。 根據漢朝律法使用不孝的人做官從推薦人到使用者都會受到影響,也就是說曹操的罪則也難逃的。

    再說,即便不孝是真的,那麼依法也不足以殺全族的。退一步講孔融的孩子對曹操沒有威脅也不應該殺唉。而被誅族的可能基本只有一種那就是謀反,當然是造曹操的反。

    放眼孔融一生不管是孔融讓梨,還有因收留哥哥的好友而被捕時一家人爭著負死,還是教育出了一對堪稱百里之才的兒女都可以看出其人品本身應該不會有大問題的。

    所以孔融真正的死因應該是政治鬥爭的結果。

  • 9 # 半瓣花上閱乾坤

    這個事情其實不能只看表面!孔融的所謂“不孝”,其實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孔融是孔子傳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從小勤奮好學,家學淵源深厚,可以說是接受了很好的儒家訓練,所以才會有“孔融讓梨”之舉,而且這個事情也確實是屬實的。

    但孝順的孔融被曹操以“不孝”的名義殺掉,其實還是因為政治原因,並非孔融本人的人品問題。

    孔融本人一直素有大名,做事剛直不阿,董卓當政期間,想要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辯,常有匡正的言論。董卓懷恨在心,將孔融轉任議郎,隨後又暗示三府舉薦孔融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治今山東昌樂西)為國相。

    孔融到北海後召集士民,聚兵講武,下發檄文,又親寫書札,與各州郡通聲氣,共同謀劃。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慢慢集結官吏百姓被黃巾所蠱惑的男女四萬多人,再設定城邑,設立學校,表彰儒術,薦舉賢良。對待華人,就算只有一點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禮對待。華人沒有後代及四方遊士有去世的,都幫助安葬他們。因頗有政聲,被時人稱為“孔北海”。

    後來,孔融被黃巾軍將領管亥所圍,情勢緊急。於是派太史慈向平原國相劉備求救。劉備驚奇地說:“孔北海竟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可見當時孔融的名望。

    建安元年,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徵召孔融為將作大匠,又升任少府。每逢朝會訪問召對之時,孔融常引證定議,公卿大夫都不過掛名而已。

    之前,曹操進攻鄴城屠殺鄴城居民,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這引起了曹操的嫉恨。

    這是因為孔融已經看到曹操奸雄詭詐,已漸漸顯露,愈發不能忍受,所以說話偏激,常常觸犯曹操。

    孔融曾經舉薦禰衡給漢獻帝,禰衡這個人確實很有才,但是非常自負,還曾經脫掉衣服、擊鼓罵曹,羞辱了曹操一番。這樣一來,曹操想殺掉禰衡,但又不想自己動手,只好把他推薦給劉表,劉表又推薦給江夏太守黃祖,後來禰衡終於得罪了黃祖,被幹掉了。原因就是這個人太狂妄了,誰都敢罵。

    孔融雖然不像禰衡那麼過分,但是內心對曹操是非常不滿的,表現在行為上,也就不難看出了。曹操多精明的人,想排除異己,終歸是要找出點理由來的。

    於是乎,孔融之前的言行都成為了罪狀,而他之所以有那樣的言行,其實都是針對曹操個人的。

    比如說,孔融曾經說,父母對孩子有什麼親情好說的?父親對於孩子來說,不過是自己的情慾發作罷了;而母親對於孩子來說,不過是瓜熟蒂落的過程,孩子只是暫時寄生在你體內罷了。

    如果聯絡孔融和曹操的恩怨來說,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這是對於曹操不遵禮制,不感恩漢室反倒意欲謀權的一種諷刺。

    事實上,孔融是個非常孝順的人,而且他的孩子也很孝順。當孔融被曹操處死,並且要株連全族的時候,他的女兒七歲,男孩九歲,因年幼得以保全。他們寄在別人家中。孔融被捕的時候,二子正在下棋,不為所動。左右的人說:“父親被逮捕,不起,為什麼?”答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主人有給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說:“今天這樣的禍,難道能夠久活,還要知道肉味嗎?”哥哥哭著不再喝了。有人對曹操說了這件事,於是曹操決定把他們都殺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孩的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知,得見父母,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願望!”於是引頸就刑,顏色不變。時人都為之悲傷。

    試想,如果孔融真的認為父母對子女沒有什麼恩情,那為什麼他的孩子還會深明大義嗎?

  • 10 # 飛啦飛吧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兩首詩雖然在眾多唐詩中不算特別出彩,但是卻流傳極廣。

    第一首詩描繪了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農民,用汗滴澆灌禾苗,警示我們尊重農民的勞動果實,節約糧食。

    第二首詩則表現了農民終年辛苦,糧食獲得豐收卻慘遭餓死,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和無奈。

    這兩首詩的作者是唐朝一代宰相、詩人李紳。除卻上面兩首《憫農》廣為流傳外,還有一首鮮為人知,“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這樣看來,李紳可以說是一個體恤百姓疾苦的好官。可事實上,其不僅捲入唐朝著名的“牛李黨爭”,為官暴酷、濫施淫威,並且生活奢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您覺得是種地容易,還是創業容易?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