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春秋26
-
2 # 魑魅涅槃
時至今日中國不光依然在定期進口俄製發動機,而且烏克蘭的發動機也在批次進口之中,比如跨入2021年伊始,中國就和烏克蘭的進步設計局簽署了200臺教練10高教機裝備的AI-222-25F渦扇發動機採購訂單,所以現階段中國已經在多款航空發動機領域實現了自主量產,但是依然存在型號不足、產量過低等缺點,所以短時間內想要擺脫外購發動機還為時過早。
而且現階段我軍依然裝備了不少依然裝備俄製發動機的各種戰機,這些戰機距離退役至少還有幾十年之久,也就是說這些裝備俄製發動機的戰機只要依然裝備服役,那麼中國依然需要定期進口一定數量的俄製發動機來保障各型武器裝備正常執行,只是進口數量大幅降低罷了。
首先從戰機方面來說,當前中國裝備的包括早期的殲10A/C、殲11B、殲15等多款主力戰機依然大量存在裝備俄製AL-31F系列渦扇發動機的現象,而這些戰機距離退役還有幾十年的時間,特別是像殲15和最近幾年才裝備服役的殲10C戰機,少說數量也上百架了,那麼對於這上百架戰機而言,距離退役至少還有近20年時間,後期所需更換的發動機至少還需要不低於500臺以上,而後續這些發動機的更換來源依然全部需要從俄羅斯進口解決。
包括2016年開始交付的24架蘇35S戰機,裝備的俄製117S改進型向量發動機,這款發動機雖然是基於AL-31FN基礎上升級改進而來的,但是整體效能提升還是比較明顯的,而且蘇35S本身作為一架雙發重型空優戰機,根本不可能用效能落後的AL-31FN充樣子,所以這24架蘇35S戰機裝備的117S向量發動機在此後至少20年時間裡依然需要進口解決。
其次包括空軍此前大量裝備的二三十架伊爾76、三架伊爾78M、包括早期生產的運20大型運輸機、轟-6N/K裝備的D30KP2渦扇發動機依然需要進口解決。當然網上一直由傳聞成都航發此前仿製的渦扇18發動機已經在運20身上試飛定型,或許隨著渦扇18發動機的產量和可靠性提升後,D30KP2渦扇發動機也就不需要進口了,不過關於渦扇18發動機的量產的新聞官方一直沒有官宣,所以後期是否需要進口還得看情況決定。不過在2016年中國進口了170臺D30KP2渦扇發動機後的幾年時間裡,再也沒有看到追加訂單的新聞,那麼想來是國內仿製的渦扇18發動機應該是堪用了,看來國內裝備的伊爾76、伊爾78M、轟6K、運20早期型號後續換裝發動機再也不用進口來解決了。
當然除了空軍海軍裝備的固定翼主力戰機發動機部分仍需進口解決外,陸軍大量裝備的米171直升機、海軍裝備的卡28、卡31直升機裝備的TV3-117系列渦軸發動機仍然需要盡進口解決。而且光是進口裝備的米171數量就達到幾百架之多,按照一架直升機裝備兩臺發動機計算的話,光是這近300架直升機所需要的的發動機就達到了上千臺以上。
再包括文章開頭說過的現階段洪都公司正在量產的教練10高教機裝備的烏克蘭AI-222-225F渦扇發動機每次採購就是上百臺,而且國內現階段還沒有同級別型號可以替代,所以這款發動機後面進口的數量也不少。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如果我們有自己的同級別發動機的話,完全可以用中國產型號直接替換啊?這件事如果只是一顆同直徑、絲徑的螺栓的話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現代戰機的發動機也有自己相應的軟體控制系統,而這個軟體控制系統是直接和戰機自身的飛控系統結合在一起的,所以硬體就算能夠完全替代,也是達不到原來該有的作戰力的,所以就算我們現階段已經能夠批次生產渦扇10B發動機了,渦扇10B發動機依然不能直接換裝造早期裝備俄製AL-31FN發動機的戰機身上。
特別是直20通用直升機批次裝備服役後,其搭載的大功率渦軸發動機也實現了批次生產,但是依然無法為現役的二百多架米171直升機換髮,同樣是發動機的進氣方式、軸輸出方向、控制系統都和原裝有很大不同之處,所以陸軍裝備的米171直升機所需的發動機依然需要進口解決,除非我們能夠基於現有的TV3-117系列渦軸發動機基礎上改進生產出中國產版本或許能夠解決繼續進口的問題。
-
3 # 東龍45
中國的航空發動機雖有重大突破,但是還不能挑大樑,數量不足需要的缺口難以補足,在一段時間內還得進口俄羅斯發動機,光看D一30,一架轟六用二臺,一架運二十就要用四臺,在中國產發動機完善之前,還是要大大的需要俄羅斯發動機的。
-
4 # 科羅廖夫
最近幾年,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取得不少巨大進步,令軍迷們非常高興。首先是WS-10“太行”發動機熬過漫漫長夜,終於迎來光明——先後裝備到殲-16、殲-10C等戰機上,其向量控制噴管(TVC)版本裝備到殲-10B原型機上在珠海航展驚豔四方,連殲-20也時常被發現換裝了尾噴口帶有鋸齒結構的“太行”某改型發動機,WS-10“太行”發動機各型號四處開花,“太行”終於全面行了,中國戰鬥機的中國產發動機短板問題,終於得到階段性改善。
殲-20在早期試飛和裝備時曾使用俄製的改進型AL-31F發動機,後來又配用過中國產發動機渦扇-10B“太行”發動機。在不久前中國航空科研優秀課題申報表上,其中一項“基於MBD的XX-15發動機03批次進氣機匣結構設計研究”的課題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大家普遍認為這個所謂的“XX-15發動機”就是中國為殲-20適配的“渦扇-15”發動機。
渦扇-15發動機的研製始於上世紀90年代,首次地面試車時間為2006年,2011年黎明發動機廠提前交付了驗證機,近幾年來一直在進行測試。最終的引數效能可能與美軍F-22的F119發動機相當。殲-20想要完全使用中國渦扇-15發動機,從技術角度而言,該發動機仍需要完善和不斷的檢驗,才能真正成型服役,不過,距離這一目標的實現,殲-20“完全體”也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了。
而前段時間,網上傳出運-20大型運輸機裝備4臺WS-20發動機成功首飛的訊息,先進的WS-20發動機也即將正式裝備到運-20上服役,運-20和WS-20終成眷屬,意味著中國在中國產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領域取得階段性突破。運-20配裝WS-20發動機以後,作為新研製的機型,在航電水平、氣動外形設計、貨艙尺寸設計等方面都擁有無以倫比的優勢。
中國先後在戰鬥機、運輸機發動機上取得重大進展,令不少關心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發展的人感到非常開心,紛紛期待現役戰機相繼換上中國產發動機的那天,這對於提升現役戰機飛行效能、簡化發動機型號、減輕後勤保障壓力、進一步實現國防自主都具有重大意義。
不過,這種展望有點過於理想,短期內恐怕很難全面實現,現階段中國仍然有很多款戰機使用外國發動機特別是俄製發動機,機型之雜、型號之廣、數量之多,使得未來要用中國產發動機進行全面替換變得並不輕鬆。
目前中國很多款主力戰鬥機就仍使用俄製AL-31F系列發動機,從俄羅斯直接引進的蘇-27、蘇-30自然不用多說,而殲-11A、殲-11B/BS戰機大多數仍然是裝備俄製發動機,後來才有殲-11B/BS陸續使用“太行”。
而中國產單發三代機——殲-10則更是俄製發動機“專業戶”,絕大多數殲-10A、殲-10S、殲-10B、殲-10C都是使用俄製AL-31F系列發動機。要知道原本其最初是決定用WS-10“太行”發動機作為殲-10的主要動力的,這種局面無疑頗為尷尬的。不過,目前新的大批次服役的殲-10C戰機已經普遍應用中國產WS-10“太行”發動機。
而海軍的殲-15系列艦載戰鬥機也是使用俄製發動機,儘管此時WS-10“太行”發動機已逐步成熟,被陸續配備到殲-11B/BS、殲-16等戰機上,但最終出於更加穩妥的考慮,絕大部分殲-15都是配備俄製發動機。就連殲-20隱身戰機,外界都認為其在驗證機、原型機甚至早期量產機上配備的是AL-31F系列發動機,直到最近使用WS-10“太行”發動機才成為常態。
此外,還有兩款儘管是中國研製的戰鬥機但並非是中國現役的戰鬥機,也在使用俄製發動機,還是同一款發動機——JF-17“梟龍”輕型戰鬥機和殲-31隱身戰機都是使用俄製RD-93發動機,這款發動機相對落後的效能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上述兩款機型的綜合作戰效能。
為此中國先後啟動兩個中型推力的發動機專案,用於彌補這個缺陷,一個就是RD-93發動機的中國產化仿製專案—渦扇-13發動機,另一個則是新一代中推渦扇發動機—渦扇19。
不過,縱然未來中國戰鬥機都陸續擁有中國產發動機替代產品,仍然會有一款非常新銳、屬於最先進戰鬥機之一的戰機會始終使用俄發,那就是最新引進的蘇-35SK戰鬥機,蘇-35SK戰機裝備的是AL-41F-1S發動機(117S發動機),效能頗為出色,是其身上的最大亮點之一。鑑於其效能先進、而國內又沒有非常合適的替代品,很難實現發動機中國產化。即使未來先進大推力中國產發動機成熟以後,由於蘇-35進口量很少,只有24架,也沒有必要單獨改型一款中國產發動機去為蘇-35改裝。
除了戰鬥機,中國還有很多款大型軍用飛機是使用俄製發動機,均是使用D-30KP這個系列的發動機,具體型號有圖-154MD電子偵察機、伊爾-76MD/TD大型運輸機、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伊爾-78大型加油機,還有運-20大型運輸機以及轟-6K/J/N戰略轟炸機,同樣都使用了D-30KP系列發動機或者是其中國產仿製型號WS-18。
在此前,這幾款新型中國產大型飛機的生產都受到D-30KP系列發動機供應數量的限制。如今中國WS-18、WS-20兩款中國產發動機均已相繼成熟,初步具備了讓上述大型飛機換裝中國產發動機的基礎條件。
需要注意的是,受新中國產發動機價格較高、產能較低;現有機型換裝中國產發動機存在技術障礙和難度,多年來部隊已經形成了俄發使用習慣,此外還有俄製發動機剩餘使用壽命較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上述很多戰鬥機、大型飛機在退役前均不太可能換上中國產發動機,仍然是會繼續沿用俄製發動機,以獲得最佳價效比。
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今天中國很多航空裝備使用中國產發動機已經不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逐步變成值不值的問題。未來軍迷們也不必要太過於糾結很多戰機仍使用俄發的問題,只需要注意到,越來越多新量產服役的戰機是用上了中國產發動機,這就已經是最好的局面了。
-
5 # 仰慕漢武718
目前,在航發領域,可以說在中國是超級短板。有幾個方面的嚴重不足。
航發款式嚴重不足,種類稀少。這就造成了“太行"系列發動機,在中國幾乎包打天下的局面,產能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國防急需的局面。
製造航發的不止一項關健零部件和材料的技術理論和技術儲備嚴重短缺。零部件生產精度不足,這也許是目前中國產航發與國外先進航發存在效能差別,可能的部分原因。
幾年前,殲20飛行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進入超音速,就是我們的天下。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殲20已終使用了WS15。因為只有WS15的推力,才能滿足殲20保持持續超音速飛行所需要的動力。另外,據媒體報導,美國情報機構預計,中國WS15在今明兩年內,將正式服役。所以,WS15目前,至少已經到了定型、服役和量產的最後階段。
鑑於中國航發種類少產量低的現實狀況,向國外市場尋求緩解,是目前以至短中期以內,必要的方法。
-
6 # 狸花貓22
俄羅斯發動機除了裝備米171的渦軸,大機率不會進口了,烏克蘭的小推力還是會繼續的,國家沒有在這方面投入力量,有現成的就買,便宜,技術難度相對於大推,不是一個檔次的!至於渦扇十五,按照06年點火,美國f119點火到搞定用了15年,我們放寬點20年,2025左右就能搞定吧!
-
7 # 海事先鋒
中國戰鬥機曾有一個不好的特點,那就是發動機中國產率低、有“心臟病”問題。現在,這個“心臟病”基本不存在了,即便在少部分型號上存在,也不是多嚴重。就說戰鬥機這塊,中國的渦扇-10已經大量裝備殲-11B、殲-16、殲-10C、殲-20等戰鬥機,渦扇-15也快要研發成功了。只不過,未來一段時間內還需要繼續從俄羅斯進口發動機,原因主要是兩點,一個是我們自己的發動機產量不夠,另外一個就是發動機這塊我們還有一些短板。
圖為使用渦扇-10B發動機的殲-16戰鬥機。
渦扇-10是中國研發的第一種第三代大推力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其最新的渦扇-10B、渦扇-10C,最大推力達到了14噸級,全壽命超過了3500小時,無故障間隔時間超過了1000小時,首翻壽命達到了2000多小時,而且具備FADEC全許可權數字化操作能力。這樣一來,該發動機就和中國的第三代戰鬥機實現了適配,一開始以“一發拖兩機”為目標研發的渦扇-10,現在扛起了最少5個型號的裝備。
圖為使用太行發動機的殲-16戰鬥機,是中國最先進的第四代重型戰鬥機。
渦扇-10發動機的立項開始於中國進口俄羅斯蘇-27SK戰鬥機之後,當時中國的自己的四代機專案殲-10研發也進入了關鍵階段,為了仿製蘇-27SK,發展殲-11這個型號,也為了給殲-10提供隨時可以替換俄羅斯AL-31FN發動機的中國產動力,中國開始了渦扇-10的研發,號稱“一發拖兩機”。不過,其實一開始的渦扇-10發動機並不是那麼可靠。
圖為太行發動機。
一開始,渦扇-10“太行”發動機故障很多,甚至出現過多次渦輪葉片斷裂的故障,有部隊甚至反映:渦扇-10可以說是邊飛邊噴零件。據統計,2010年左右生產的渦扇-10發動機,全壽命只有2000多小時,無故障間隔只有300小時,平均首翻時間只有600小時,一年有半年都在維修,最尷尬的是,據空軍後勤部門反映,該發動機出故障的位置還不是固定的,簡直就是障障不一樣,充分體現了該發動機製造工藝存在問題。這就很讓人不放心了,於是所有搭載渦扇-10發動機的戰鬥機在2010年被停飛了。
圖為殲-11B戰鬥機,是中國空軍最早大規模使用太行發動機的戰鬥機。
在就地解決問題兩年之後,2012年,搭載渦扇-10發動機的殲-11B戰鬥機才恢復了訓練和演習,此後,誕生了渦扇-10至今效能最可靠、最穩定的型號,也就是渦扇-10A發動機。該發動機剛出現的時候,報紙、媒體都驚呼:“太行”終於行了!太行WS-10A發動機很堪用,這個評價就是當時出來的,而可靠性提升的關鍵就在於製造發動機和渦輪葉片的單晶材料取得了升級。
渦扇-10A發動機製造量很大,起碼超過了500臺,畢竟所有的殲-11B和一部分殲-10C、殲-15都使用該發動機,根據後來的統計,該發動機的全壽命達到了4000多小時,平均無故障間隔達到了900小時,首翻壽命超過2000小時,在全球範圍也算是比較可靠的發動機。2016年,在珠海航展上,中國又展示了殲-20和殲-16都大量使用的渦扇-10B發動機,他在渦扇-10A的基礎上提高了渦輪前溫度,把推力提高到了14噸級,戰鬥機的機動性大大提高,飛行效能取得了提升。
圖為太行WS-10A發動機。
但是相應的,渦扇-10B的壽命又有所縮減,全壽命為3000小時。但是不論如何,渦扇-10系列發動機很好的解決了中國重型、中型戰鬥機的動力所需,即便是中國繼續採購俄羅斯發動機,也不能否認渦扇-10系列的成功,因為渦扇-10系列之所以沒有完全佔領中國空軍動力市場,還是因為產能不夠大,而中國空軍換裝壓力又大,於是就出現了殲-10C、殲-20中有一部分是太行發動機,還有一部分是俄羅斯99M2發動機的現狀。
圖為使用太行發動機的殲-11B戰鬥機。
渦扇-10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從第五代戰鬥機開始,美俄戰鬥機發動機的推力大大提升,美國為F-22A配備的F-119發動機,推力達到了15.5噸,而俄羅斯為蘇-57配備的117S發動機推力達到了14.5噸。更厲害的是,美國為F-35配備的F-135發動機,推力達到了18噸,俄羅斯為蘇-57研發的下一代發動機產品-30,推力也是18噸。
美俄五代機還都使用了推力向量系統。美國的F-22A是二維向量,偏流板式向量方式,俄羅斯的117S是軸對稱三維向量。在這一局面下,使用無向量能力、推力14噸發動機的殲-20就略顯尷尬。於是,中國開始了渦扇-15發動機的研發,其推力預計可以達到18噸級,使用隱身軸對稱三維向量發動機,效能可以和美俄發動機持平。
圖為殲-20戰鬥機,有一部分也是太行發動機。
不過,2012年就宣佈核心機研發成功的渦扇-15,迄今都還沒有進入戰鬥機搭載測試的階段,還處於臺架測試階段,究其原因,還在於壽命的提升和無故障間隔時間的提升。不把問題解決在研發階段,就不能服役,這是曾經的渦扇-10發動機的教訓,畢竟發動機一旦交付,以後一些根裡的毛病就不好改了,必須要在測試階段就取得大量資料,找出問題的癥結,才能研發製造出大推力、高壽命的先進發動機。
圖為太行發動機。
至於是否繼續進口俄羅斯發動機,那是肯定的。畢竟我們自己的發動機產能有限,中國空軍換裝壓力很大,既要生產五代機擴大隱身戰機規模,還要持續生產四代機來換裝老舊的二代機,同時,一些服役較早的四代機也開始退役,比如進入中國空軍時間較早的蘇-27SK戰鬥機等,以每一架重型戰鬥機2臺發動機、1臺備用發動機來看,光是動力的缺口,就超過了1000臺,因此在自己產量不能滿足需求下,進口一些發動機並無不妥。
至於運輸機、轟炸機等所需要的中等涵道比發動機、大涵道比發動機,中國在渦扇-18和渦扇-20研發成功之前,還需要繼續進口,確保運-20和轟-6K/N/J轟炸機的生產不斷檔,他們都使用了俄製的D-30KP-2發動機,這個局面短期內不會有改變。所以,雖然我們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還是要繼續努力,進一步提高空軍發動機的中國產化水平。
-
8 # 文文84179657
發動機都是非常核心的因素,之前,中國使用的大多都是俄製發動機,在關鍵技術這一環就被限制住了。如今,殲-20戰機與太行的搭配讓殲-20隱身戰鬥機在全部中國產化的問題上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架戰機是由很多技術以及很多裝置共同構成的,這些所有的裝置都全部出自我們自己才算是達到了全中國產化。目前渦扇-10C的安裝讓中國在發動機這方面真正實現了中國產化。
在搭配渦扇-10C太行發動機之後,殲-20戰機的各方面效能都有了一定的提升,當然“太行”發動機不僅僅只裝備了殲-20戰機,殲-11戰機以及殲-10C戰機和殲-16戰機都和“太行”發動機有相應的合作。雖然在大量應用之前,太行也經歷了一段比較艱難的時間,但最終渦扇-10“太行”系列發動機還是交出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不過,“太行”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一直以來,戰機發動機的目標動力都是渦扇-15。
“太行”發動機的發展史,可以用一波三折來形容,尤其是在與其他國家同時期的發動機相比之下,外界對於渦扇-15發動機並沒有抱多大信心。渦扇-15發動機立項的時間很早,但是其進度還是比較緩慢,甚至比俄羅斯的“產品30”還要慢。之前有很多人猜想,即使中國現在已經配備了太行發動機,但最終我們還是可能會去訂購俄羅斯的“產品30”發動機來裝備殲-20戰機或者是殲-20戰機的升級款。因為按照渦扇-15目前的研製進度以及狀態,我們之後購買“產品30”發動機的可能性並沒有被完全推遲。除過在戰鬥機和運輸機領域,我們的航發工業發展在直升機發動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各型直升機的升級改造,將需要效能更好的發動機來支撐,而中國目前使用的渦軸-9和渦軸-10明顯還是有缺陷的。所以未來一段時間,俄製發動機還是會出現解放軍戰機裝置的清單中。但我們還是要對我們的科研團隊有信心,畢竟我們起步較晚,有差距還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們的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努力縮短並消除這些差距。
-
9 # 杜金德
渦扇15已經03批次了,我估計,01批次試車,02批次裝機且帶平行四邊形尾噴(不同於渦扇10B2是等腰梯形);03批次試車,04批次裝機。我是針對飛行員說一分鐘巡航52公里進行大膽猜測的。結合總師反問記者,你怎麼知道沒有裝向量發動機呢?因此,猜測,02批次是小向量噴管,即達A技術狀態。03批次還在試車(即試飛)。且03批次功率與尾噴角度都大於02批次。從一張圖片“努力攀珠峰,協力助威龍”可以猜測,一下子從峨眉跨越了珠峰,說明03批次的功率有大幅度提升,因為帶鋸齒噴口的,隱身能力有進一步提升。從網上出現的2021原型機和雙座型原型機的出現,可進一步驗證03批次的渦扇15發動機功率大於02批次。到04批次裝機時,估計能達到雙28標準。
-
10 # 野博VF
就目前來說
中國在航空發動機特別是軍用航空發動機領域、都有了顯著的成效、特別是以渦10為典型的系列軍用航空發動機的裝備尤為亮眼!
不過中國幅員遼闊 地廣星染、以現階段我軍裝備序列中的主力戰機、不論是高密集出勤率 還是全天候戰備巡航!都還有著較高的要求。
所以我們仍然會在未來一段必要的時間段中、採購所必須的部分俄製航空發動機、當然很明顯這不能代表什麼! 這只是理性國防形式下的一個合理動作
-
11 # 軍武雜貨鋪
俄羅斯專家曾說過,中國對俄製發動機的依賴最少要維持到2030年。我個人對此的看法應該比這個時間還要長一點,但是不能用依賴這個詞彙來描述。而是即便是我們已經有了自己可用並且效能比俄製發動機更好的渦扇10系列,中國依然需要進口俄製發動機,不是依賴性進口,而是需要替換原來裝備俄製發動機的戰鬥機。這個時間估計要延續到2040年,甚至更久!
雖然中中國產發動機已經足以使用了,但是有大量採用俄製發動機的戰機在未來更換髮動機的時候,大機率不會為了使用中中國產發動機而更改機體設計!殲10研發之前,給其配套的渦扇10發動機就開始研發了。不過因為發動機研發滯後的原因,殲10戰機的試飛以及早期型號所採用的,都是俄羅斯的AL31發動機。為此殲10戰機還更改了機體設計。這個應該比較好理解,原本殲10配套的渦扇10的外形尺寸和AL31是不一樣的,例如渦扇10的直徑是1130MM,而LA31是1300,很顯然的,AL31粗了很多,如果殲10設計的發動機艙尺寸不加大的話,是無法將AL31配裝上去的。
早期的AL31發動機的大修間隔是300個小時,發動機的總壽命也就是900個小時。咱們殲10的設計壽命在4000小時以上,如果綜合考慮飛機大過載機動還有發動機開加力飛行的話,每架早期型號的殲10戰機在全壽命週期內需要的發動機數量是4到五臺。中國渦扇10A因為效能不穩定,直到2014年才算徹底定型,也就是說,從這個時間以前裝備的所有殲10飛機所使用的發動機都是AL31系列。如果一架戰機平均飛行30年的話,我們需要AL31的時間會最晚延遲到2036年,大家注意,我們這個計算方式是以4臺發動機為準的,不過俄製發動機的壽命也有增強,所以不會需要全部更換四五臺發動機。目前來看,最晚到2036年,最後一批裝備AL31發動機的殲10所需要更換的發動機就會更換完成,屆時也是我們需要的最後一批俄製發動機了!
我們已經有了效能更好的渦扇10系列,為什麼不修改機體設計,讓飛機適裝我們的渦扇發動機呢?不是比進口來得更好嗎?很多同學認為我們已經有了效能更好的渦扇10C了,所以所有的戰機將來更換髮動機就會選擇我們的發動機了,不再需要進口俄製發動機了。這種認知有一定的侷限,如果俄羅斯不對咱們斷供他們的發動機,大機率我們不會將已經裝備俄製發動機的飛機修改機體,如果僅僅是為了適裝渦扇10,很可能會得不償失!
飛機機體的主承力構件是各種的承力框架以及縱梁組成,這些承力部件都是在飛機設計的時候已經完全設計好的,如果要將發動機艙進行尺寸修改,可能面臨著結構強度不夠的問題。上面我們列舉了AL31的尺寸是大於渦扇10系列的,這也就意味著渦扇10如果要適配進AL31發動機艙的話,會存在空間盈餘,用什麼方法填充盈餘空間?難道要將飛機拆了,重新做發動機艙嗎?那樣做不是等同於重新建造一架戰鬥機嗎?如果不這樣做,發動機艙的尺寸必須進行縮小,另外,各種介面,佈線等都要重新來做,工作量之大,超乎想象。
綜合起來說就是,只要俄羅斯不對咱們斷供發動機,我們還會在未來很長時間內,持續的進口俄製發動機!
中國有哪些戰機在使用俄製發動機?未來還需要進口多少俄製發動機?咱們國家的戰機主要有三個系列,一個是蘇27系列,包括我們仿製的殲11,改進的殲11B,進口的蘇30,以及自主研發的殲16還有艦載版的殲15都屬於這個系列。當前這個系列中蘇27以及蘇30毫無疑問是使用的AL31發動機。中中國產的殲11以及早期型號的殲11B使用的是俄製發動機。殲15目前還是使用的俄製發動機,不過目前我們最多也就有五六十架殲15,而且已經停產了。殲16試飛的時候使用的是AL31,量產型號使用的是渦扇10B發動機。也就是說,咱們蘇27以及這個型號衍生出來的戰鬥機大約有不到300架還在使用AL31,考慮到早期型號大約有170架會在十年內退役,所以大約還有130架需要更換俄製發動機。
第二個系列是殲10戰機,分別是殲10A,大約250架,殲10B50架以及正在大量生產的殲10C.早期型號的殲10A全部使用的AL31,殲10A大約在2016年就停產了,所以現在的生產線大概只生產相關的配件,已經全部轉產了殲10C。殲10B是中中國產渦扇10的適量版本,這個不需要俄製發動機進行替換,殲10C則全部採用渦扇10C,也不需要俄製發動機維持。殲10這個系列的話大約也就是250架需要繼續使用俄製發動機。
第三個系列是殲20隱身戰機,這款戰機在試飛的時候使用的是AL31發動機,而量產型號目前來看全是渦扇10C,不存在需要俄製發動機的問題。
綜合起來看,咱們現在還需要替換俄製發動機的戰機包括130架重型戰機以及250架中型戰機!其中重型戰機大約需要替換2批,也就是520臺發動機,而殲10A則需要替換最少3批,大約需要750臺AL31發動機!咱們一共還需要俄製發動機的數量是1300臺左右。我看了過去我們進口AL31的資料,一共是1400臺,目前我們大約已經消耗了,蘇27系列,600臺,殲10戰機500臺,另外還有殲20以及殲16的試飛,估計在50臺左右。也就是說我們目前應該還有大約300臺的庫存。需求1300臺減去300臺左右的庫存,未來還需要進口的俄製發動機數量是1000臺的樣子!
目前中國渦扇10C的最大推力已經達到了14.5噸,達到早期渦扇15的設計要求,所以渦扇10C目前基本上可以滿足中國戰鬥機的使用。渦扇15之所以一直沒有定型,主要原因應該是提出了更高的效能要求吧。未來渦扇15肯定會服役的,這個大家放心,可能更加先進的可變迴圈發動機已經在研製中了,未來咱們的先進發動機可能不再是大家心心念唸的渦扇15了。至於俄製發動機呢,目前還是需要,中國空軍目前至少有500架以上的戰機還在使用AL31發動機,未來這些戰機的發動機更換還是需要的。不過新生產的戰機已經全部換成了渦扇10系列,大約到2040年,我們空軍發展就會全部採用中中國產發動機,空軍對國外發動機的依賴將成為歷史!
回覆列表
渦扇10C已達推力達16噸,並且已裝機試飛,但是由於是新研發成動機,各方面的問題並未完暴露出,這需要不斷試機,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不斷成熟——這就是我們的發動機維修時間短的原因。
渦扇15與渦扇10系列的發動機不同,渦扇10系列發動機的尺寸與重量與AL一31發動機相差無機,也就是說由於發動機的研發周長,目前中國的殲10、殲11、殲16、殲15、殲20都是基於AL—31FN發動機的研發;渦15的尺寸、重量比渦10系列發動更大、更重,它是一款全新的發動機,紡間傳聞——渦15的長度比渦扇10要長1m,這就意味著渦扇15不能簡單的裝在殲20上,而是需要對殲20的配重、氣動外形、裝置佈局重新做出調整——無疑渦扇15將只能裝在殲20的大改殲20B或殲20C上。
渦扇15的原型機推力目前只在16噸左右,推重比過10,目前對渦扇10C並無優勢,但是渦扇15是一款全新的航空發動,從渦扇10的發展經歷來說——它歷經5年,推力從11噸提升到16噸,渦扇15的發展前途無量。
從以上圖片資訊來看,殲15已研發成功,也就是各項預設指標均已到達。
由於以上原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戰機都會需要俄羅斯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