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僧說古今
-
2 # 細說簡史
李自成起義是明末眾所周知的農民起義,明天啟、崇禎年間,陝北連年旱荒,農民紛起暴動。李自成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李巖和李自成在崇禎二年起義並且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散佈"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
“富者動連阡陌,貧者地鮮立錐。 飢寒切身,亂之生也,職此之由。”起義背景1、當時正是明朝末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天災人禍不斷髮生。明末政治腐敗,農村李自成破產,壓迫剝削日益加重,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連續多年鬧災荒,土地都被皇親貴族、地主豪紳霸佔了。千百萬農民身上無衣,口中無食,受著統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李自成從小就因欠債被迫給姓艾的地主牧羊。21歲那年,他打傷了地主,逃到銀川當一名驛卒。當時,全國到處都有農民起義爆發。1627年,陝北白水縣農民王二率領數百農民殺死知縣張鬥耀,揭開了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陝北巡撫得報後,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聞,起義隊伍乘機迅速擴大。
2、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紛紛起兵響應。李自成、張獻忠約在1630年前後也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1630年,張獻忠在陝西米脂十八寨起義,自稱"八大王"。李自成也殺死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中當"闖將"。1635年,明朝派洪承疇出陝西,朱大典出山東,兩面夾攻起義軍。鬥爭的實踐教育了起義軍,他們深深感到,只有聯合作戰才有力量。1635年,各路起義軍會師於河南滎陽,共13家,72營,在一起共商對敵之策。
“貧者日益貧,富者日益富,大約貧民之髓富民實吸之。 ”起義過程1、李自成少年喜好槍馬棍棒。父親死後他去了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明朝末年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在崇禎元年(1628年)驛站進行了改革,精簡驛站。李自成因丟失公文被裁撤,失業回家,並欠了債。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繳不起舉人艾詔的欠債,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將他“械而遊於市,將置至死‘’,後由親友救出後,年底,殺死債主艾詔,接著,因妻子韓金兒和村上名叫蓋虎的通姦,李自成又殺了妻子。
2、兩條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問,吃官司不能不死,於是就同侄兒李過於崇禎二年二月到甘肅甘州投軍。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為軍中的把總。同年在榆中因欠餉問題殺死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發動兵變。
3、崇禎十六年在襄陽稱新順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致使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於煤山。是為甲申之變,至此明朝滅亡。一片石戰役後,李自成退入北京稱帝。由於起義軍領袖勝利後招降吳三桂未果殺害吳三桂家人,逼反吳三桂 ,滿清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他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縣遭到當地鄉勇誤殺。李自成餘部繼續抗清鬥爭。這次起義,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歷史影響民變初期,民軍力量弱小,無力與官軍進行正面衝突,處於被官軍圍殺的態勢,其活動主要特點是到處流動躲官軍,並乘虛突襲官府。在走投無路時容易選擇投降,但走出困境後又很快重操舊業,呈現出"旋撫旋叛",反覆無常的特點。王左掛一支民軍力量相對較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由於民軍分佈範圍很廣,戰鬥規模很小,任何一場戰鬥或是任何一支民軍的失敗,都無礙大局,改變不了民變規模不斷擴大的總體格局。
結語總觀明朝上下,不管民變規模大小始終伴隨著明朝。透過農民起義戰爭可以看出那些不甘心忍受壓迫和屈辱的農民大眾一次一的打擊了地主階級和統治力量。
-
3 # 湖廣清吏司主事
公元1621年,四川吐司奢崇明因不滿長期以來的土地問題和巡撫官員剝削問題而發動了叛亂,而同時期參與其叛亂活動的還有一個叫做安邦彥的貴州吐司。叛亂由奢崇明起兵衝入官府內殺死朝廷巡撫官員開始,逐步發展到攻佔重慶、瀘州和遵義等地,並在攻佔之地建立了“大梁”國,與明朝朝廷分庭抗爭。
而後,反叛之勢越演越烈,奢崇明及其子奢寅分率數股部隊分別向成都進發,沿路富順,內江等地的守軍雖拼死抗爭,但不及叛軍數量,接連失守,明朝廷一下子陷入了被動之中。而當時的成都守軍僅為兩千餘人,根本不敵數萬叛軍,所以朝廷趕緊調撥周圍駐軍前往成都馳援,其中包括部分戍邊部隊。同年十月開始,明朝軍隊同叛軍數次交鋒,進行了大大小小上百餘次戰役,叛軍死亡人數達萬數之多,此時朝廷軍隊才由被動轉為主動,逐漸扭轉戰局,接連收復了遵義、烏江等地,大戳了叛軍銳勢。十二月底,朝廷多路援軍在成都匯合,成功擊垮了叛軍合圍之計,收復成都。
-
4 # 創史人
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大秦帝國,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有了農民這一稱謂,也就慢慢開始有了為命運抗爭的農民起義,沒有一個朝代能夠倖免。當然這也是推動社會進步不可忽視的力量,歷史的車輪就是在這種矛與盾的鬥爭中滾滾向前的。
歷朝農民起義秦末的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拉開了中國歷史上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序幕,用生命和革命首創精神為後面歷朝歷代農民起義樹立了標杆。
此後,西漢的綠林、赤眉農民起義,東漢的黃巾起義,晉朝的杜弢、孫恩、盧循起義,南北朝的趙廣起義、蓋吳起義、破六韓拔陵起義,隋朝的瓦崗起義、竇建德起義。
盛世大唐的農民起義更是此起彼伏,中期的西原人民起義,後面的袁晁、方清、陳莊、裘甫、龐勳、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等一波接一波。
宋朝農民也不服輸,王小波、李順、宋江、方臘起義,八字軍抗金、紅巾軍抗金起義,還有邵興、鐘相、楊么、魏勝等等前赴後繼。
而到了元末,徐壽輝、徐福通……鋪天蓋地的紅巾軍終於將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推向最高潮,朱元璋“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的放牛娃、窮和尚終於坐上了皇帝的龍椅,開創了大明帝國。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就是在白蓮教、太平天國等不斷摧殘下逐漸喪失生命力的。
明朝這個靠農民起義奪得的天下,當然少不了效仿者,而且正是闖王李自成引領的農民起義直接將大明王朝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所以,明朝不僅有農民起義,而且幾乎貫穿整個朝代,更有中國古代史上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鬥爭最尖銳、對後世影響也最深遠的著名農民起義。下面將明朝農民起義按三個階段逐一為您解說。
明初農民起義朱元璋奪得江山後,國內實際並不平靜,想奪取革命勝利果實的野心家也不少。所以明初是農民起義的井噴期。
1370年,廣西陽山縣10餘萬山民反,福建泉州陳同反,山東青州孫古樸聚眾反。
1381年,廣州曹真、蘇文卿備戰船1800艘反,福建福安縣民江志賢聚眾8000反。
時隔一年,廣東剷平王叛亂;1385年,湖廣剷平王吳奤兒再反。
1389年,江西贛州夏三聚眾數萬人反;1395年,廣西瑤族、壯族數萬人叛亂;1397年,陝西沔縣高福興等叛亂。
明成祖朱棣在位時(1420年),山東青州唐賽兒白蓮教叛亂。
明朝中葉農民起義明英宗朱祁鎮及明代宗朱祁鈺時期,浙江葉宗留、福建佃農鄧茂七叛亂,後面湖北荊襄山區劉通、李原組織開荒流民發生大規模叛亂。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時,河北出現劉六劉七起義,江西撫州王鈺五、饒州汪澄二、瑞州羅光權、贛州何積欽以及福建、四川、貴州、廣西各地起義也蜂擁而起。
明朝後期農民起義明神宗萬曆期間,薊州人王森自稱聞香教主,白蓮教教徒遍佈北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等省。
王森死後,其弟子徐鴻儒繼承其“事業”,繼續奮鬥,動靜鬧得更大,還建立年號,自稱皇帝。
而始發於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年)的陝西王二起義,更是創造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鬥爭最尖銳、對後世影響也最深遠的一次農民戰爭。從天啟七年(1627年)至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歷時31年,兩個朝代,培養出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悍將,推翻了明朝。
-
5 # 93四個金
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眾多著名的農民起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元末的朱元璋紅巾軍起義,明末的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而明末最具爭議的就當數李自成,張獻忠了。闖王李自成本是驛站的驛卒,後因朝廷削減開支裁撤驛卒而失去飯碗,並因明末地主階級的壓迫日益嚴重而走上了起義之路。從農民起義來說,李自成是成功的,因為他真正的攻入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禎皇帝,並建立了大順政權,但同時他又是失敗的,因為他並沒有真正的擺脫農民的本質,成功之後就貪圖享樂,沒有一個治理天下的規劃,對當時全國的形勢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完全忽視了山海關的吳三桂和關外的大清,並最終導致了吳三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直接導致他的失敗。有很多人認為是吳三桂的投降導致了李自成的失敗,還把原因歸究在了陳圓圓身上,而事實上我覺得就算吳三桂不投降大清,李自成早晚也會失敗,因為他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雄才大略,天下不僅有德者居之,而且還要有能者居之。
-
6 # 香茗史館
農民起義一般是指農民階層領導並參與的起義活動,中國古代是個傳統農業國家,農民雖是整個國家的基礎,但卻長期處於被壓迫和剝削之中,因此歷代王朝中的農民起義數不勝數。縱觀明朝276年,發生過的農民起義多達數十起,其中規模、影響力較大的主要有四起。
唐賽兒起義:永樂十八年(1419年)山東明教(白蓮教)民變唐賽兒是山東蒲臺林三之妻,由於山東在元朝末年曾是紅巾軍控制地區,明教在這裡有很深的根基,而唐賽兒從小便深受明教影響,不僅以“佛母”自稱,而且略通武藝和兵法。唐賽兒的丈夫也是明教成員,而且極可能是當地明教領導者。
元朝末年,山東是紅巾軍和元朝軍隊交戰的主要站區,明初雖然得到一定程度恢復,但由於“靖難之役”的爆發,山東再次成為了主戰區,連年戰亂導致山東地區破敗不堪,百姓難以活命。更糟糕的是,永樂年間山東曾多次遭遇大規模災害,這給山東地區民間宗教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唐賽兒起義前發展的教眾便已經多達數萬人。
永樂十七年(1419年)末,唐賽兒的部下董彥杲、劉俊、賓鴻等率眾兩千餘人,佔據益都卸石棚寨,以紅白旗為號,自稱“白蓮軍”,聲勢日盛。不過,地方官最初對起義採取了隱瞞態度,並未進行上報。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十一日,義軍正式宣佈起義,青州衛指揮使高鳳帶兵圍剿卸石棚寨,卻被義軍利用地形設伏擊敗,指揮使高鳳被殺。
唐賽兒在初戰取勝後,以卸石棚寨為根據地,不斷打擊附近州府的官府汙吏和惡霸、地主,軍隊迅速發展至2萬餘人,而青州各地百姓也是紛紛響應,益都、諸城、安丘、莒州、膠州等州縣先後出現了十幾支義軍。
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朝廷接到直隸沂州衛奏報,奏摺中稱“(義軍)大行劫殺,莒州千戶孫恭等往招撫,殺其從者,勢甚猖獗”這才得知山東民變。在派人招撫失敗之後,朱棣遂命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都指揮使劉忠為副總兵官,率領5000餘京師精銳前去鎮壓。
二月二十八日,柳升、劉忠率兵抵達益州,再度包圍卸石棚寨,唐賽兒採取詐降策略,突襲明軍,都指揮使劉忠被殺。後義軍一萬餘人圍攻安丘城,眼看即將攻破,山東沿海負責防備倭寇的都指揮衛青率兵趕到,義軍在腹背受敵之下慘遭戰敗。義軍死傷兩千餘人,被俘者四千餘人全部被殺,妻小被官府沒收為奴。至此,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唐賽兒起義便被鎮壓下去。
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正統十四年(1449年)三月至天順五年(1461年)正月正統年間,明朝三徵麓川,不斷從貴州徵兵,百姓苦於戰禍,再加上當地饑荒頻發,貴州境內以苗族、布衣族為主體的各民族為求生存,被迫揭竿而起。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三月,貴州駐軍1萬餘人被調往麓川戰場,趁著明軍防守空虛,邛水十五洞司苗族百姓聚眾起義,迅速攻佔思州府城,五開苗民則進攻清浪、鎮遠。同時,西自永寧,東至沅州,北起播州,東南達武岡的廣大地區內,各民族百姓紛紛響應,參與起義的人數多達20餘萬。
明廷得知訊息後,命都督宮聚為徵南總兵官率軍鎮壓,同時令廣西總兵官柳溥、貴州參將都指揮同知郭瑛、湖廣參將都指揮僉事張善各率官軍、土兵會剿。四月,又令出征麓川的兵部尚書王驥領兵增兵貴州。然而,由於眾寡懸殊,明軍疲於應對,卻處處戰敗,朝廷被迫不斷向貴州增兵。
九月,起義軍圍攻平越衛,兵部尚書王驥向朝廷請援,朝廷連忙調集七八萬人,東西夾攻起義軍。十一月,奉調官兵回京,正式命王驥為平蠻將軍(後以梁王缶代替),充總兵官,負責鎮壓事宜。然而直到景泰二年(1451年)四月,明軍才重挫義軍,起義首領韋同烈因部下叛變被捕。
景泰二年(1451年)七月,普定、永寧、畢節、五開、清浪等地苗民再度爆發起義,湖廣各地苗民也群起響應,朝廷繼續以梁王缶為總兵官率兵鎮壓,並令湖廣等地官兵策應。然而直到十年後,即天順五年(1461年)正月前後,起義軍才在官兵的鎮壓下徹底陷入低谷,但當地百姓仍然與官兵進行著游擊戰爭。
劉六、劉七起義: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至正德七年(1512年)五月明朝初期,為保證邊軍戰馬供應,朝廷強令河北等地百姓充當馬戶,當地百姓深受馬政之苦。再加上明朝正統年間以後,朝廷統治日漸殘暴,土地兼併加重,百姓流離失所,當地已經時有民變發生。
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宦官劉瑾派御史寧杲為“捕盜御史”,到河北鎮壓農民起義,結果寧杲採取殘酷高壓手段,大肆屠殺和鎮壓當地百姓,結果不僅沒能徹底鎮壓起義,反而引起了當地百姓更大的憤恨。
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家屬遭到迫害的劉六、劉七在霸州率領數十騎起兵,當地百姓紛紛響應,迅速發展至萬餘人。與此同時,在山東發動起義的楊虎所部也與劉六等人會合,義軍更加壯大。次年三月,義軍連下河北博野、饒陽、南宮等州縣,繼入山東,攻克日照、曲阜、泰安等二十餘州縣,明軍一路潰逃。
而在不斷取勝的情況下,起義軍更是提出了先取河北、河南,再佔南京,建立政權的方針。接著,起義軍兵分兩路,東路由劉六、劉七、齊彥名率領,活動於山東地區;西路則由楊虎等人統領,活動於很難地區。五月,東路起義軍由山東入河南,進湖廣轉趨江西,又揮師北上,直抵霸州。西路楊虎一支由南而北,六月進山西,又東入河北,直抵文安,八月,兩軍會攻霸州,威脅京師。
明廷見狀,一方面加緊設防,另一方面改任兵部右侍郎陸完提督軍務,統領邊兵和京營官軍阻擊起義軍,義軍被迫轉戰其他地區。此後,兩路義軍先後轉戰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地,不斷與明軍戰鬥,但楊虎卻在途中戰死,西路義軍轉由劉惠、趙燧統領,後劉惠在南召犧牲,趙燧則在武昌被俘,後被押入京城處死。
正德七年(1512年)五月,劉六、劉七率領的義軍再度威脅京師,後見京師難攻,這才率軍先後轉戰江蘇、山東。兵部右侍郎陸完則集兵十萬于山東登、萊地區圍剿義軍,義軍受挫後向南方轉移。閏五月,劉六在湖北黃州犧牲,劉七率兵轉戰於上起九江、下抵蘇松地區,明廷則調派彭澤增援陸完。七月,起義軍在通州地區被明軍擊敗,劉七、齊彥名等先後犧牲,起義宣告失敗。
明末農民起義:天啟七年(1627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明朝末期,由於明朝統治階級的不斷壓迫,再加上天災人禍不斷,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天啟七年(1627年)三月,陝西大旱,澄城知縣張鬥耀不顧饑民死活,仍然催逼稅,白水饑民王二發動起義,衝進縣城殺死張鬥耀,就此拉開了明末起義的大幕。
天啟八年(1628年),在王二起義的影響下,陝西府谷王嘉胤、漢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領導饑民起義,張獻忠也在延安米脂起義,李自成後來也投入高迎祥軍中。於此同時,被派去鎮壓起義的邊軍,也因為缺餉而發生譁變,並加入義軍成為骨幹。
崇禎帝繼位之後,先用三邊總督楊鶴“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一度瓦解義軍。崇禎四年(1631年)至崇禎六年(1633年),為避開明軍主力,起義中心轉入山西,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等人在王用的聯合下發展至20餘萬人,號稱36營,義軍開始由分散狀態進入協同作戰階段。
縱觀整個明末起義,朝廷並非沒有徹底平叛的機會,然而由於滿清先後六次破關而入,朝廷兩面作戰屢次錯失良機,再加上崇禎急功近利,屢次更換平叛將領,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導致朝廷雖然數次重創農民軍,卻始終未能將其徹底剿滅,反而使其總能起死回生。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七日後向北京進軍,一路勢如破竹,後於三月十九日攻破皇城,崇禎帝朱由檢自縊,明王朝滅亡。張獻忠也於同年八月攻佔成都,建立大西政權。
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初,大順軍在北京逮捕吳三桂父親吳襄,並嚴刑追贓助餉,導致本已打算投降的吳三桂反回山海關,李自成率兵攻打吳三桂,吳三桂投降滿清後放清軍入關,李自成戰敗後返回北京匆忙稱帝,隨即撤出北京。
在清軍的進攻下,李自成一路敗退,經襄陽進入武昌,李自成後於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戰死於九宮山。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由陝南入川,攻打大西軍,張獻忠於次年七月撤離成都,北上與清軍作戰,十一月犧牲在鳳凰山(今四川南溪縣北)。
李自成和張獻忠陣亡後,其殘部繼續與清軍作戰,並配合南明朝廷反攻清軍,直到順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永曆政權徹底被清軍擊潰,南明政權宣佈徹底滅亡,明末起義才算走到盡頭。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夔東十三家抗清失敗,李來亨全家自焚,明朝在大陸的抵抗結束,明末農民軍餘部完全失敗。
其他農民起義除了以上四次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之外,明朝還爆發了其他農民起義,盤點如下:
1、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廣西陽山縣山民造反,福建泉州陳同同年造反,山東青州孫古樸同年造反。
2、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廣州曹真和蘇文清叛亂,聚眾數萬,戰船一千八百艘。同年,福建福安縣江志賢聚眾八千起兵。
3、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廣東剷平王叛亂。
4、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湖廣剷平王吳奤兒造反。
5、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江西贛州夏三聚眾數萬人反。
6、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廣西瑤族、壯族數萬人叛亂,明廷派徵南將軍楊文率軍鎮壓,斬叛亂軍18360,斬家屬8280人。
7、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陝西沔縣高福興等叛亂,先後攻陷略陽,徽州,文縣,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率軍鎮壓。
8、明英宗正統年間,浙江礦工葉宗留叛亂,福建佃農鄧茂七叛亂。
9、明英宗天順年間、明憲宗成化年間,荊襄山區的開荒流民劉通、李原發動叛亂。
10、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江西各地發生叛亂,其中有撫州王鈺五叛亂,饒州汪澄二叛亂,瑞州羅光權叛亂,贛州何積欽叛亂,靖安縣胡雷二叛亂。
11、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與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上述叛軍再度活躍,明廷派右僉都御史王守仁為南贛巡撫,提督軍務,前去圍剿,次年叛亂被鎮壓。
12、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六月初,蘇州市民葛賢領導蘇州機工包圍稅署,打死稅吏,嚇得稅監逃跑。
13、明神宗萬曆年間,薊州人王森傳播白蓮教,自稱聞香教主,其教徒遍佈北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等省。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王森在京師傳教時被捕,死於獄中。
14、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白蓮教徐鴻儒(王森的徒弟)聯合景州於弘志、曹州張世佩等圖謀起事,因計劃洩露,徐鴻儒被迫提前發動,先後攻克鄆城、鄒縣、滕縣、嶧縣,於弘志則在河北武邑、棗強、衡水等地起兵響應,又有劉永明聚眾二萬人與徐鴻儒匯合。同年十一月,徐鴻儒被部下出賣,在鄒縣被捕後被押往京師處死。
-
7 # 人間一塵
最著名的就是李自成為代表的明未農民起義。
攻佔了北京,逼死了崇禎皇帝,建立了大順政權。滅亡了明朝。
-
8 # 泗陽成三
明朝當然有農民起義。明朝說實話真的是天要滅明朝。明朝末年趕上了小冰河期。這就導致了農產品欠收。古代中國主要是農業文明。農產品收成差就導致出現大量饑民。明末政治又十分腐敗。大量貪官中飽私囊。直接導致了大量農民起義。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清朝原本也是大明的附庸。大家應該都知道。草原要是一受災。草原文明統治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搶中原人民的勞動果實。結果大明朝就在這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轟然倒下。明末最出名的農民起義軍首領莫過於李自成張獻忠建立的大順。就是這兩個人攻下北京。逼死崇禎帝。又扣押拷打吳三桂老父親。吳三桂勃然大怒。勾結清軍號稱為崇禎帝報仇。李自成最初不知道吳三桂勾結清兵。帶兵攻打吳三桂。結果在山海關受到吳三桂與清兵的兩面夾攻。大敗。然後就是清軍一路南下。蕩平起義軍以及南明政府。泱泱中華再一次被少數民族通知。
-
9 # 焚劍煮酒
明朝最著名的,同時也是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義”了。李自成的這次起義,應該可以說超越了前代絕大多數農民起義。下面具體談論一下。
好心辦壞事的典型崇禎帝朱由檢上臺後,首先處決了魏忠賢及其同黨,然後便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深感朝廷吏治腐敗的他, 決定將其中一節,驛站給裁撤掉。在朱元璋時期,就制定了許多措施來抑制驛站貪腐,效果也比較好。只是到了明朝後期,朱元璋的規則被人拋在腦後,驛站中的貪腐又重新氾濫了起來。
崇禎二年(1629年),給事中劉懋給崇禎上疏,闡述裁撤驛站之後一年可以省幾十萬兩白銀。正在為財政傷腦筋的崇禎聽了非常高興,立馬下旨裁驛,對濫竽充數、貪汙受賄的一律進行打壓。
但令崇禎沒想到的是,甘肅銀川驛有一名工作人員因此次裁驛而失業,最終導致的結果卻是大明王朝的覆滅。
這個工作人員的名字就叫做“李自成。”
來自裁驛的“蝴蝶效應”由於崇禎帝裁驛,所以李自成失去了工作;因為沒有工作,所以就沒有工資;因為沒有工資,所以李自成還不了欠債;因為沒有錢還,所以李自成被抓去坐牢。
最後李自成殺了當地豪紳(也是李自成的債主),開始逃亡流浪。在途中,為了生計的李自成參軍在王國的麾下,後因軍中管事剋扣軍餉,李自成這一支部隊發生兵變,將王國殺死,然後兵變起義。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明末的農民起義從陝西的王二最先起義開始,一直打了31年,直到清順治十五年才大致結束。其中以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代表人物。與秦朝陳勝吳廣起義不同的是,陳吳起義只是間接導致了秦王朝的覆滅,而明末的農民起義卻是直接覆滅了明王朝。
李自成起義後,投奔到了高迎祥的麾下成為闖將,此時的闖王還是高迎祥。在高迎祥死後,李自成襲承了他的闖王稱號,從此開啟了李闖王的時代。與陳勝吳廣不同的是,李自成沒有喊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話,他提出了一句更能得民心的話:“均田免賦。”
因此,李自成深得廣大農民貧苦群眾之心,勢力在朝廷的剿撫中越來越大。後來攻佔西安,並改名長安,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於長安稱帝,建立了大順政權。
兩月之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城外煤山自縊而亡,大明的歷史從此終結。
雖說這次農民起義不是李自成主導,但李自成卻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他領導的農民起義一舉推翻了大明王朝,這是從所未有的。
即使是當時的黃巢起義也沒有完全推翻大唐,陳勝吳廣也未推翻大秦,只有李自成做到了推翻一座王朝。
此時的大順政權佔據了半壁江山,但是最後還是失敗了,這與李自成團隊沒有執政經驗是有很大關係的,不然是輪不到清兵入關的。
總的來說,崇禎帝本來是為了打擊貪腐,降低財政壓力,沒想到陰差陽錯之下放出來李自成這麼一個人物,而導致大明的覆滅,這一點是誰也沒有料到的。
回覆列表
陝西長期以來是全國社會矛盾的焦點,明朝藩王對農民橫徵暴斂,農民明末農民戰爭地圖生活比其地區更為困苦,階級矛盾尖銳。這一地區又是蒙、漢、回民雜居地區,是激烈的民族爭場所,各族人民與明朝統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陝西地區成為最早醞釀和爆發農民爭的地區。在這種社會條件下,以陝西為中心,全國各地農民起義,士兵兵變,手工者罷礦不斷髮生,為明末農民戰爭準備了必要條件。[6]
李自成從小就因欠債被迫給姓艾的地主牧羊。後在銀州(現米脂縣)當一名驛卒。21歲那年,他打傷了地主,逃到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投軍。 當時,全國到處都有農民起義爆發。
天啟七年(1627年)三月,陝西大旱,澄城知縣張鬥耀不顧饑民死活,仍然催逼稅,敲骨吸髓地榨取農民。白水饑民王二聚集了數百個無法活命的農民進行鬥爭,他聲問大家:"誰敢殺死知縣?"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我敢殺。"於是王二率饑民衝縣城,殺死張鬥耀,揭開了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6]
王二首義後各地紛紛響應。天啟八年(1628年),陝府谷王嘉胤、漢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領導饑民起義,全陝響應。 張獻忠也在延安米脂起義,自成後來投入高迎祥軍中。 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是王嘉胤義軍,他們曾經一度佔領府谷稱王設官,建立了臨時性革命政權。但是,農民起義軍沒有統一指揮,各自為戰,而成份複雜,缺乏推翻明朝政權的明確目標,就全國範圍來看還處於戰略防禦態勢。
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王嘉胤、楊六、不沾泥等在陝西府谷等地首舉義旗, 從崇禎元年至崇禎三年間,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先後起義,陝境共有義軍100餘部。千部官軍邊兵,因缺餉譁變,亦加入義軍,併成為骨幹。此時義軍作戰,自發性、盲目性強。明廷令三邊總督楊鶴採用"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戰略。但明廷無力養活大批饑民,已就撫者,紛紛再起。楊鶴為此入獄,洪承疇繼督陝西,改用"以剿堅撫,先剿後撫"方針,集中兵力進攻陝西義軍。
各部義軍先後東進,李自成、張獻忠約在1630年前後也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陝西米脂十八寨起義,自稱"八大王"。 李自成也殺死貪官造了反,在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中當"闖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