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像男人一樣去戰鬥4

    以色列確實是一個非常團結的民族,經歷了多次輾轉和顛沛流離,非常不容易建國,得到了美英等大國支援,才可以取得勝利的,美國的猶太人是非常有地位的,美國國會和金融圈等等很多地方都有猶太裔強大的身影,而美國也需要在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地區扶持一個親美勢力作為其代言人存在,以上種種原因使得美國竭盡所能的支援以色列,當然阿拉伯聯盟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各自有小算盤,軍心不統一,也是失敗的原因吧!

  • 2 # 誠哥100

    猶太人憑藉自身商業優勢遊說美國國會,最終操縱聯合國取得在阿拉迫半島的一席之地。但這一決議今整個伊斯蘭世界不滿,各種的衝突和矛盾導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多個阿拉伯國家組成阿拉迫聯軍,意圖把新生的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 很多人認為當時的以色列軍隊是一群烏合之眾,實際上當時的以色列軍隊非但不是烏合之眾,而且是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以色列軍隊中不少人曾在美國、英國、蘇聯等國家服役,剛經歷過二戰的洗禮,士兵作戰素養高的嚇人,各級軍官也有著豐富的作戰指揮經驗。由於二戰結束,同盟國有大量武器裝備以及物資需要處理,再加上猶太人鉅額的財富,同盟國的多餘物資和武器裝備或購買或軍援的方式,送到以色列手中。精銳計程車兵、優良的軍官、趁手的武器、充足的補給以及對來之不易的國家的珍惜和民族生存的信念,當時的以色列軍隊完全是一支虎狼之師。 反觀阿拉迫聯軍,雖然人數數倍於以色列,而且在二戰中不少人參加過二戰歐洲同盟國的殖民地軍隊,但戰鬥力是絕對的弱雞。指揮方面並且多為下級軍官(同盟國殖民地軍隊的軍官多有歐洲人擔任)。武器方面同以色列軍隊差距不大,但阿拉伯聯軍低劣的兵員素質令武器的作戰效能大打折扣。

  • 3 # 少年世界

    1948年,以色列宣佈建國,隨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阿拉伯聯軍集結了四萬多人,對還沒有正式建立國防軍的以色列發動了進攻,以色列雖然有三萬多人,但其主要是民兵和國民軍組織部隊,和阿拉伯國家的正規軍比起來,不論是在裝備還是訓練上,以色列軍隊都是處於劣勢,但以色列人對這個新生的國家並未放棄,就像其幾千年來都未放棄建國一樣,阿拉伯聯軍雖然人數眾多且裝備先進,但是其進攻從一開始就碰了釘子,並沒有想象中勢如破竹。在聯軍艱難取得戰場主動權之後,美英等國開始站出來“調停”,要求聯軍停火。而迫於壓力,阿拉伯聯軍暫停的進攻,雙方開始了為期四周的停火,在這段時間裡,以色列迅速組建了國防軍,大規模擴充軍隊,使其兵力達到了6-10萬人,同時大規模購買武器彈藥,為即將開始的戰爭做準備,反觀聯軍這邊,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對手一天天強大起來。

    從7月9日開始,以色列開始主動發動對聯軍的進攻,而聯軍則由於內部混亂,軍隊指揮不協調等原因,開始了節節敗退。至此,以色列以弱勝強,逐步成長為阿拉伯世界難以戰勝的“死敵”。

  • 4 # 翰霖先生

    因為兩點 一是大國支援 當時 蘇聯和美國都支援以色列獨立 併為以色列 提供了資金和武器.第二點 猶太人本身 名族性 因為以色列 周圍全是阿拉伯國家 只要輸了就是亡國滅種,所以以色列人很努力的為自己國家出錢出力。

  • 5 # 止戈軍是我

    這是該地區歷史上發生的較大規模的五次中東戰爭中的第一場,也稱為第一次中東戰爭,或以色列獨立戰爭、巴勒斯坦戰爭。

    約旦河及其周邊地區示意圖

    對於此次戰爭,有的人可能覺得很可怪,以色列剛剛建國一天,怎麼就有能力打敗整個阿拉伯國家聯盟。下面試分析具體原因:

    政治上有英美等大國的支援。一戰後,奧斯曼帝國土崩瓦解,英國託管巴勒斯坦地區,後英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與美國一同支援猶太復國運動。二戰後,聯合國成立,基本由美蘇這兩個超級大國掌控,前蘇聯也想涉足該地區,所以在聯合國投票時,對巴以分治也投了贊成票。這樣,聯合國對有關巴以問題所做的各種調解和決議,都是有利於以色列的。特別是戰爭進行到以色列快支撐不下去的時候,在聯合國的協調之下,實現了第一階段停火。這給了以色列喘息調整的機會,隨後進行了充分的兵力動員,武器裝備的購置和作戰計劃的擬定,為下一步主動進攻阿拉伯國家聯盟奠定了基礎。可謂是,國際上的支援配合了以色列國內的軍事鬥爭,國內的軍事鬥爭又迴應了國際政治的需要。這可能也是印證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中“政治軍事仗”和“軍事政治仗”吧。以色列政治、外交等手段玩得非常高明。聯合國作出巴以分治的決議經濟上有猶太財團的援助。在建國之初,在猶太作家西奧多.赫茨爾領導下,成立了“猶太公司”,在經濟上為建國作準備。我們知道,猶太人是天生的商人,不是有一句話叫:“智慧在華人的腦子裡,金錢在猶太人的口袋裡”嗎?當時在美國有數百萬猶太人,他們開了許多大型的公司,資本非常雄厚,所以戰爭開始以後,當以色列經濟上需要援助時,他們出手相當闊綽,大筆的資金用來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和用於戰爭的各項開銷。軍事上能實施統一指揮。古往今來,戰爭取勝的鐵律之一就是集中統一指揮。而此次戰爭,阿拉伯聯盟參戰國家眾多,兵力也佔優,但沒有建立統一的指揮機構,沒有實施統一的指揮領導,各自為戰。如果按毛澤東軍事思想來講,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此處是貶義)。相反,以色列這一方,則建立了統一的指揮機構,用以協調指揮幾個方向的戰場,可謂是各個擊破。第一次中東戰爭第一階段阿拉伯聯盟對以色列的進攻示意圖精神上有愛國理念的支撐。在歷史上,猶太人被驅離家園近2000年,在世界各地流浪,可以說吃盡了苦,受盡了累,並且多次遭受迫害和大屠殺,他們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家園。在建立家園以後,就顯得彌足珍貴,眼看剛剛建立的國家就要被滅亡了,能是什麼心情?肯定是拼死保衛國家。在第一階段停火以後,以色列兵力動員非常迅速,與這種精神是分不開的;另外,在戰爭中,作戰也非常勇敢,這就是戰鬥精神。拿破崙曾說過:在戰爭中,決定勝負的因素,不但靠軍隊的數量,而且還要靠軍隊的質量,特別是士氣的精神力量。

    歷史上猶太人遷移略圖

  • 6 # 謝金澎

    實際上第一次中東戰爭在伊拉克的領導下阿拉伯聯軍是打敗了以色列的,當時以色列老城區已經被佔領,新城區也無法組織有效抵抗而岌岌可危。但時,這個時候以色列舉起了白旗要求談判。

    以色列一方面透過談判拖延時間,一方面在聯合國要求國際介入,在美國等國的介入下,阿拉伯聯軍停止了攻擊。

    阿拉伯聯軍一看勝利在望,已經在各自盤算利益瓜分了,這一盤算不打緊,彼此的團結因為利益衝突就出現了裂痕。兵法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原本由於利益盤算已經不團結的聯軍士氣也洩了。

    但是以色列人並沒有真的想談判,而是一方面在聯合國爭取國際斡旋,一方面接受歐美援助的武器裝備,迅速組織抵抗部隊,把打散的人組織起來,大量武裝國民,很快組織起了6--10萬人的抵抗部隊。

    所以,談判是假,拖延時間是真。聯軍原本總兵力也就四萬多人,其中伊拉克就有15000多人,伊拉克的戰鬥力從歷史記錄來看,也就佔領不設防的科威特還行。在以色列的反擊下,分裂的聯軍就表現出了烏合之眾的天然氣質,被打得抱頭鼠竄、潰不成軍。

    原本有絕對機會取勝並消滅以色列國的阿拉伯聯軍第一次中東戰爭就這樣慘淡收場。從此以色列成了中東平頭哥,越打越強,五次中東戰爭,阿拉伯人再也沒有看到過勝利的曙光。

    直到最後阿拉伯聯軍為了各自利益,徹底分裂,以色列的國家地位在中東堅若磐石,還成了街頭霸王,看誰不順眼就揍誰,阿拉伯國家們就只好低眉順眼的當起了三好學生。

  • 7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以色列能打贏阿拉伯聯軍,這其中有很大的僥倖成分,但也有必然性。給以色列復國站臺的是戰後最具影響力的美國和蘇聯,而阿拉伯聯軍只是一幫封建性質的酋長軍隊,拜的是約旦這個盟主,先天就註定了失敗。

    事先老王也要說一句,那些對第一次中東戰爭過程的文字早已是被眾人嚼過的甘蔗,沒有什麼意思,老王覺得不妨從猶太復國的歷史著手,從另一個方面看看猶太人“獨立戰爭”成功的必然性。

    可以說,無論從政治上、建設上、外交上、文明程度和發展水平上,以色列人都遠遠勝過當時的阿拉伯人,早在戰爭之前,他們就已經是這裡的多數民族和主人了。

    那麼,讓我們上溯歷史,簡單的瞭解一下以色列人復國的過程:

    16-17世紀時,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只有3000-4000人,1845年人口已經達到1.2萬,以耶路撒冷、太巴列、薩法德、希伯倫四個“猶太聖城”為主要聚居區,他們被稱為“伊休夫”(yishuv 猶太社團),不斷接受著猶太富人和英國貴族的援助,建立了不少聚居點。到1882年,巴勒斯坦猶太人達到2.4萬。

    1882年時,一個叫“比魯”的猶太人派別掀起了“阿利亞”(朝聖)運動,將猶太人的朝聖活動轉化為大規模的外來移民活動,慫恿著外來猶太人建立定居點。像銀行家巴龍·德·羅斯柴爾德都參與了投資,他在定居點離申-列錫安創立葡萄莊園,還一舉奪得了1900年巴黎世博會的金獎。

    羅斯柴爾德甚至投放了謠言,稱:“羅斯柴爾德男爵要購買土地,提供免費的定居所。”忽悠大量周圍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前來聚集。

    掉巴勒斯坦猶太故地的投資被猶太老闆視為下金蛋的鵝,他們一邊推進移民,一邊獲取利益,連自己人都算進生意經裡,實際上形成了猶太民族的殖民與文化推進。這次“阿利亞”為巴勒斯坦又帶來了2.5萬猶太人,吸引了相當多的東歐、俄羅斯等地猶太人移民。

    上圖.猶太人也“朝聖”

    1904年,第二次“阿利亞”帶來了3.5萬外來移民,巴勒斯坦猶太人數量接近9萬。因為俄國1903年爆發的排猶浪潮,這次的主要人員來自俄國,夾雜著一些白俄羅斯、立陶宛和波蘭的猶太中產家庭。

    這段時間的遷徙極大的充實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人數,更被猶太復國主義認為是“對猶太民族意志力的挑戰”。在猶太人的努力下,1916年時“希伯來語”已經成為巴勒斯坦地區的重要語言,並在1917年被英國官方宣佈為“官方語言之一”

    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猶太人過的並不好,1914年時奧斯曼帝國視他們是“敵華人”,大量的驅逐猶太人。再加上戰爭和蝗災、旱災,猶太人的數量急劇下降。再加上奧斯曼帝國切斷了猶太社團對猶太人定居點的經濟援助,這讓猶太人從接近9萬下降到5.6萬。

    因為土耳其的這層仇恨,英華人成為當時猶太人的有力支柱,投桃報李,他們組織了猶太人構成的“錫安運輸隊”,隨後又建立了歸英華人指揮的“猶太步兵團”,有5000多人投入了對土耳其奧斯曼的戰鬥。

    當時的猶太人相信幫助英華人就是幫助自己,特別是幫助英華人佔領巴勒斯坦後,能改變猶太民族的命運。正因為如此,英華人迅速的在猶太人幫助下進入巴勒斯坦,並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將該地納為“委任統治區”。

    同時猶太人也得到了英華人和美華人的承認和支援,1917年英國戰時內閣的外交大臣貝爾福獲得授權,發表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內容中明確稱:“英王陛下政府贊同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家園,並將盡最大努力促進這一目標。”

    這封宣言以致函的形式發給了猶太復國領導人昂內爾·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勳。它所代表的背景是英華人70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控制,和對佔比10%不到的猶太民族的扶持。也正是如此,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矛盾日趨緊張。

    上圖.希伯來大學奠基

    1921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就已經開始了對猶太人的大規模襲擊,僅1年時間,猶太人在暴亂中死亡47人,傷146人,阿拉伯人則死亡48人,傷73人。英華人不得不放下《貝爾福宣言》,開始端平阿拉伯人這碗水。

    為此,時任殖民大臣的丘吉爾在聽取各方面的述職報告和聲音後,英國政府發表出一項名為“丘吉爾白皮書”的宣告,希望緩和雙方的問題,併成立雙方代表參加的立法議會,甚至直接為阿拉伯人承諾:“未來的自治政府不會以猶太人的發展為前提。”

    猶太人為此忍氣吞聲了,同意了這一建設性方案,但阿拉伯人卻斷然拒絕,直接要求建立巴勒斯坦國。這顯然對英國的殖民地位是種挑戰,啥?我幫你搞猶太人,你說要在我日不落帝國裡面建國?阿拉伯人低下的政治能力無疑坑害了自己。

    上圖.一戰後猶太人打著“共產主義”的旗幟活動的相當頻繁

    戰後1919-1923年的第三次“阿利亞”期間,猶太移民又增加到9萬,此期間仍以東歐、俄國(蘇聯已建立)的猶太人居多,此外也增加了不少德國、奧地利和巴爾幹地區的移民,而且與以往移民不同,年輕人特別多,不少還是社會主義理念者。猶太人不僅在當地開始收買土地開展工業,還說服當局建立了鐵路和公路,一派欣欣向榮,連“猶太總工會”也建立起來,形成了涵蓋社會、經濟、生活、福利、武裝的政治組織。

    正是依託“猶太總工會”,猶太人定居者們建立起了軍事組織“哈迦納”(自衛軍),他們在總工會的領導下開展各項對猶太定居點的護衛工作,並朝著建立正規軍努力。不過因為對阿拉伯問題發生分歧,正規軍沒有建成,反而分裂形成了“哈迦納”和“伊爾貢”(民族軍事組織)。

    上圖.“橄欖山”上下來的猶太婦女

    1924-1927年,第四次“阿利亞”又為巴勒斯坦帶來了6萬多猶太移民,這部分移民60%來自混亂的波蘭,還有20%的蘇聯人和10%的羅馬尼亞人,剩下的則為東歐人和阿拉伯地區吸引來的猶太人。與前次的理想主義年輕人不同,這次的移民多為身家滿滿的商人,說白了,許多人就是來“避稅”的。他們湧集到特拉維夫,為這座城市帶來了相當活躍的投資氣息,帶來了大量的工廠建設和商店、信貸,讓特拉維夫的人口從1.6萬暴增到4萬餘。

    到20世紀末,巴勒斯坦猶太人口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5.7萬,雖然人口占比僅為17%,卻形成了該地區的經濟核心,並且購買了相當多的土地,還透過工人運動和社會生活運動極大的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影響力。

    當時的猶太人對和平還是充滿憧憬的,他們稱希伯來大學是“巴勒斯坦地區民族間取得諒解的工具”,1925年的大學落成,這代表著猶太人透過教育手段對地區民族融合的一種嘗試。

    不過1929年的“西牆事件”又重新揭開了兩個民族的傷疤。因為摩利亞山的“西牆”問題,民族衝突再起。以色列人認為“西牆”(哭牆)是他們古老文明留下的見證和遺蹟,他們要“買下西牆”。而阿拉伯人認為這是他們的聖地“阿克薩清真寺”的一部分,是穆罕穆德昇天前駐足的地方,以色列人這是“褻瀆先知”。

    宗教摩擦造成了雙方上百人死亡和300多人受傷,英國當局逮捕了上千人,但阿拉伯人認為這是以色列透過外交途徑製造的偏袒,因為被捕的大多數為穆斯林。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納粹的排猶主義一浪高過一浪,最終形成了對猶太民族更殘酷的迫害,這直接促使了第五次“阿利亞”活動的到來。截止1939年,巴勒斯坦地區驟然湧入了近30萬猶太難民,僅1935年當年就移民6萬人,這也使得猶太人口在巴勒斯坦總人口達到了47.5萬,佔比30%,大部分是德國移民。

    人口的增多必然帶來話語權的增加,尤其是這幫因為生活所迫移民的德華人,他們擁有良好的技術和各行各業的人才,相當於為職業單一的猶太人社會直接衝入了一個完備的社會構造。醫生、律師、學者、科學家、企業家、軍人、工程師一概不缺,這讓人口雖多,卻一盤矇昧的阿拉伯人瞬間就給挫了下去,二者從文明質量上已經不是一個量級了。

    特拉維夫等大城市開始了飛速的發展,依託戰爭的工業需求,猶太人發展出醫藥、機器工業、冶金、化工、紡織等多個門類的產業,連他們農業產出的水果罐頭也行銷得到處都是。

    這種不對等的生產能力也造成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生活退步,畢竟以色列人靠30%的人口就能輕易提供50%的地區稅收,而佔比70%的阿拉伯人卻只能維持同樣的數字;大批失業的阿拉伯人成為新一輪矛盾激化的源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仇視猶太人移民的行列。

    1936年,阿拉伯人成立了“阿拉伯最高委員會”(AHC),開始號召阿拉伯人總罷工,抵抗猶太人的持續移民和“復國主義”,要求建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這種行為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當局,畢竟他們的殖民控制核心就是這幫阿拉伯人,建立“阿拉伯巴勒斯坦國”無疑是對殖民統治的破壞,AHC的罷工、鬧事、打砸搶燒更是直接對英國經濟利益的破壞。所以英華人迅速的投入了鎮壓,並在後續阿拉伯人將鬥爭矛頭對準英國殖民政府時,毫不猶豫的動用了猶太人的武裝力量,大批猶太準軍事組織與馬耳他、埃及調來的2萬英軍合為一體,加入到英軍鎮暴的隊伍中。

    上圖.1938年奪回耶路撒冷舊城的英國士兵

    持續的騷亂一直持續到1939年1月,最後以英國政府強行解散了AHC告終。阿拉伯人在此期間不停的控制交通要道、破壞通訊聯絡、佔領小型城鎮,甚至耶路撒冷也被佔領過。英華人在衝突中死亡了700多人,猶太人死亡了1500人,而阿拉伯人在殘酷鎮壓下死亡了5000人,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實際控制幾近癱瘓。

    上圖.英軍1939年耶路撒冷抓到的阿拉伯“叛軍”

    也就是這個時候,英華人想出了“分立兩國”的概念,即“皮爾委員會分治計劃”,尋求建立一個佔巴勒斯坦20%領地的猶太人國家和一個阿拉伯的巴勒斯坦國。這成為此後巴以分治的最初核心。

    這並不能說明英華人對猶太人的偏心,相反,儘管猶太人不斷給英華人賣命,認識到阿拉伯人麻煩的英國殖民者卻慫了,1939年以後,以軟弱聞名的張伯倫政府開始謀求拉攏穩定阿拉伯人,而猶太人,自然是被當做祭品出賣咯。

    取代《丘吉爾白皮書》的是《麥克唐納白皮書》,其概念為:“把巴勒斯坦搞成猶太國家並不是英王陛下政策的一部分,此後政策將是建立一個與英國存在條約關係的巴勒斯坦國家。”

    這項政策實際是新一輪的排猶運動,許多猶太移民遭受到打擊,猶太人的移民被闡述為:“除非阿拉伯人願意他們進入,那他們才可進入”。許多土地也被禁止出售給猶太人,即便出售的,也得不到開發許可。

    上圖.集中營的猶太人 二戰兩大暴行:鬼子的大屠殺,納粹的集中營

    這無疑增加了猶太人對阿拉伯人和英國當局的怒火,尤其是之後歐洲不斷的排猶運動和對猶太人的直接迫害。僅德國就殘酷殺害了510萬猶太人,他們還與維希法國勾結,策劃將400萬猶太人送去馬拉加西聽天由命,但因為德國艦隊力量的尷尬,最後“馬拉加西”計劃只能擱置。種種排猶暴行,這等於把一個民族逼到了牆腳。反倒讓猶太復國主義開始空前壯大。

    上圖.《拯救大兵瑞恩》中繳獲小刀後突然哭了的小鬍子就是個猶太士兵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猶太民族的一場蛻變,大量的猶太人捲入戰火,盟軍中有150萬猶太人參軍上戰場。德國軍人中隱藏血統或血統較遠的的猶太士兵也比比皆是,再加上東歐國家的猶太人,戰火為猶太民族鍛鍊了至少300萬以上的戰士。

    而且對於那些經歷過大屠殺的苦難者而言,他們可以懷疑上帝,可以背離宗教,但是絕不會放棄對自主生存的渴望。

    二戰期間,在美國的猶太人活動中,有119個城市的6萬多人和40多位州長公開反對英國的《麥克唐納白皮書》,他們甚至直接上書羅斯福。這股力量直接使美國成為二戰後猶太復國主義的堅實支持者,羅斯福在1944年公開表示:“美國政府反對《白皮書》內容”,美華人對猶太人能進入巴勒斯坦地區表示欣慰與關懷。

    正因為美華人的支援,在美的猶太復國主義團體註冊人數達到30萬人之多,而形式上屬於這些團體的猶太人則高達50萬人之巨,猶太復國的活動已經達到了臨界點。但英華人沒有清醒的認識到這點,他們仍然固執的做著“大國夢”,希望美華人能按照自己的規劃,繼續靠邊站,以維護英華人殖民統治的一慣性。

    結果就是,二戰時與納粹曾經合作過的猶太組織“萊希”,再加上“伊爾貢”、“哈迦納”一起組成了“希伯來抵抗運動”,開始謀求以暴制暴的恐怖主義做法,打擊阿拉伯人和英國政府。

    上圖.被炸塌的飯店 猶太人才是恐怖襲擊的祖師爺

    1946年,“希伯來抵抗運動”四處製造爆炸案,並且炸燬了耶路撒冷大衛王飯店,令駐紮其中的英國軍師司令部和行政機關死傷慘重,造成了91人死亡的恐怖事件。這也是中東恐怖襲擊的源頭,誰也沒想到今日整天“反恐”的以色列人,其實是始作俑者。

    但不可否認,這種持續的地下軍事活動的確起到了作用,英國政府在此起彼伏的民族解放思潮和國內民眾壓力影響下,最終決定一了百了的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於是最終“委任統治”終於走到了盡頭。巴勒斯坦問題在1947年4月2日被呈遞新成立的聯合國,成為聯大的議事範疇。

    當時的聯合國給出了4條解決意見:

    1.成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由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組成聯邦

    2.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和猶太人國家,互不相干

    3.建立阿拉伯國家,擱置猶太人復國思想

    4.建立猶太人國家,擱置阿拉伯人的立國思想

    猶太代辦處的回覆是:猶太民族與阿拉伯人建立和平互助的夥伴關係,有助於中東的新生,我們理解阿拉伯民族對獨立自主的渴望,但希望鄰居們能理解,猶太民族無論如何不希望其仍像過去那樣,是散居的、不獨立的、處於從屬地位的少數民族。我們必須建立自由獨立的國家,併成為聯合國的一員。我們期望與自由的阿拉伯鄰居們共同發展,共促社會進步,完成中東所有閃族國家的真正獨立。

    上圖.蘇聯代表葛羅米柯後來成了蘇聯主席

    為此蘇聯也表示了極大的支援,蘇聯代表葛羅米柯發言表示:“拒絕猶太人擁有自己的 國家是不合理的,是不行的,建立一個堅固各民族利益,享受平等權利的國家才是最佳的解決方法,如果此法不行,再考慮分治也不遲”。

    這給猶太人又打了針雞血,因為在一貫的認知裡,蘇聯應該是猶太復國的反對者,就連美國也以為蘇聯人要投反對票。蘇聯人的支援無疑給美國和猶太人下了定心丸,也徹底剁斷了英華人希望。

    其實想想就並不稀奇了,當時的蘇聯在謀劃與美國同樣的事——建立親己的猶太人國家,間接插手中東事務。在他們的構想中,支援猶太人建國可以穩定國內百萬猶太人,還能在中東建立一個“社會主義陣營國家”。

    上圖.1947年聽證會時,出現在會場的東正教猶太人首腦,他左邊是猶太人的首席拉比,這代表著蘇聯勢力的進入

    猶太人社團在聯合國會議期間進行了相當高強度的政治斡旋,幾乎跑遍全世界所有有能量的國家,甚至鼓動了美國的杜魯門總統親自當說客,帶動拉美國家支援以色列復國,連菲律賓和衣索比亞也不放過;法華人本來已經因為阿拉伯團體的抗議,為了穩定殖民地準備“投棄權票”,但猶太人的“工作團”僅兩天就把法華人拿下了,大公雞投下了贊成票。

    1947年11月29日的聯大會議中,巴勒斯坦問題終於塵埃落定,當時的33個贊成票大多為美國、蘇聯拉來的小弟,而13個反對票則幾乎全是穆斯林國家。英國丟了棄權票,而英聯邦國家出於民族獨立的需求,紛紛起鬨投了贊成票。

    上圖.阿拉伯武裝人員

    阿拉伯人沒有為自己低下的政治活動能力反省,反而跑上街頭,大肆遊行示威,將美國、蘇聯列為頭號鬥爭物件。這種群體行為迅速升級為對猶太人的暴行,因為39人被殺的“海法煉油廠屠殺事件”,猶太武裝也迅速動員起來,雙方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最後,阿拉伯人組成的“阿拉伯解放軍”與猶太人自衛軍衝突達到史無前例的高潮,尤其是英華人宣佈降雨1948年5月15日前完成撤軍時,這一衝突徹底進入白熱化,從1948年底到1948年3月,雙方衝突喪生者達到上千人。熟悉歷史的同學對此應該還有別的印象,印度與巴基斯坦分治時,英華人玩的不就是這一出麼?

    上圖.1947年底,暴亂潮中的阿拉伯人在燒燬從以色列人那搶來的東西

    阿拉伯人的“暴亂策略”再次起到作用,面對打成漿糊的中東局勢和完全不配合也不妥協阿拉伯人、背地裡使陰拐的英華人,美、蘇不得不產生了退縮的想法。美華人在3月19日遞交了“停止分支計劃、緩和中東局勢”的提案,但因為蘇聯、猶太人、英華人、阿拉伯人都不願緩和,所以這項被以色列人稱為“外交黑色星期五”的提案沒有被透過。

    上圖.正在防守山崗要道的阿拉伯武裝人員

    誰都看得出來,中東局勢已經是箭在弦上,大家都想透過手裡的傢伙見真章了。

    嗯,猶太人準備“見真章”了,阿拉伯人卻突然演了出搞笑的世紀大戲。

    在猶太人的武裝團體不斷穩固自己的大城市,準備魚死網破血戰到底的時候,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卻來了場山呼海嘯的“大逃亡”。眾多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拖家帶口瘋狂的逃離即將到來的戰場,僅1948年1-4月,他們就逃掉了30萬人,截止英華人離開,一共逃掉了75萬之巨!

    上圖.無論男女全民皆兵的猶太人

    好吧,以色列人本來是“少數民族”,這下一躍成為巴勒斯坦地區的多數民族,近50萬人的水準,還怕啥?

    上圖.以色列的“開國大典”

    1945年5月14日,委任統治結束,英華人撤下了國旗,猶太人在特拉維夫藝術館舉行了開國大典,會場上200多猶太人齊聲高唱《哈瓦蒂克》(也譯作“希望”):

    只要我心之深處

    尚存猶太的靈魂

    只要閃亮的雙眸

    仍遙望錫安山崗

    那兩千年的希望

    就永遠不是泡影

    我等自由的人民

    矗立在錫安和耶路撒冷

    5月15日以後戰爭的細節根本不用多說,相信太多的文章已經能讓人眼睛看出繭子。我們只需要看到:經歷了這些長久磨練,又積極主動的猶太人,與軟弱、渙散、專制、固執又僵硬的阿拉伯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上圖.兩個阿拉伯家族在透過儀式完成“結盟”,然後繼承下共同的仇恨

    整個第一次中東戰爭無疑驗證了這一點——阿拉伯人並沒有輸在單純的軍事上,而是輸在自己混亂的組織能力以及美、蘇對以色列國帶來的直接支援上。特別是戰爭的數次停火,與拉偏架沒有什麼兩樣,阿拉伯聯軍能打贏?那才見鬼了。

    許多關於輸贏的政治問題,在百年前就已經定好了。

  • 8 # 天若有情天也會老

    自稱“上帝的選民“,“最優秀的民族“,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坑害了子孫後代幾千年。貪婪自私,陰險狡詐,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冷酷無情,毫無道德底線,吃高利貸、販毒起家,眼裡只有金錢,寄生蟲,吸血鬼,擅長於偽裝,控制著媒體,壞事做絕還要把自己包裝成"好人"。 曾經的埃及人奴隸,巴比倫階下囚,羅馬人刀下鬼,在歐洲差點被滅族了,又被驅趕到中東來當楔子。 流浪幾千年的喪家之犬,如今依附了有勢力的霸主,勉強有個窩就露出了獠牙,狗仗人勢,猖狂起來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可能永遠這樣猖狂下去,只不過是在給子孫後代掘墓而已。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任你詭計多端,機關算盡,到頭來至今還在為鼻屎大點立足之地苦逼掙扎。貌似聰明,實則愚蠢,就一個筋,不懂得處世之道,不見棺材不落淚,總是迴圈歷史,屢屢遭滅族之災而不知收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行政機構有幾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