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13434856284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別稱尼父、孔夫子等,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著名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世人尊稱其為孔聖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創辦私學,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孔子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周遊列國十四年,相傳其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逝世後,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根據其言行、思想記錄編撰成儒家經典《論語》。孔子所創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且影響力傳至世界各地,孔子也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物生平

      貴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後裔,宋國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貴族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這就是其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稱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定居。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聖人降世

      叔梁紇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叔梁紇請求顏氏讓她三個女兒之中的一個立為妾,顏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於是徵求三個女兒的意見。長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兒顏徵在(顏徵在)願嫁叔梁紇。

      顏徵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孔子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曆公元前551年,格里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時於陬邑昌平鄉誕生。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yú dǐng,意為頭頂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記·孔子世家》說。

      早年經歷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志向在於做學問。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親顏徵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迎娶了宋華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步入仕途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魯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幹一些粗活。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6] 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

      魯國內亂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10] 孔子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晉魏獻子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在近處不會埋沒與自己親近而有賢德的人,在遠處不會埋沒受人推舉而有賢德的人,這可以說是仁義了。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晉國鑄刑鼎。孔子認為晉國的滅亡,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沒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魯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經40歲了,孔子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所以自稱四十歲不疑惑。

      出仕修經

      魯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隱而修著《詩》、《書》、《禮》、《樂》,眾多弟子跟著孔子走遍各國,跟隨他學習。陽虎想要見孔子,而孔子卻不想見到陽虎,後來兩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確表態,隨後孔子被升為小司空。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

      離開魯國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周遊列國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子的弟子子路對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鄭國的子產去世,孔子聽到訊息後,十分難過,稱讚子產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慈惠的人。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因此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

      孔子路過匡城(今河南睢縣)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衛國。

      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離開衛國回到魯國。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吳國使人聘魯國,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魯國來到衛國。衛靈公問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離開衛國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59歲的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國、宋國、鄭國至陳國,陳國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七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人,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歲,稱自己這時候,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自己頹喪的樣子如同喪家之犬。

      魯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離開陳國,來到了蔡國。

      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與弟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華人相救。由楚國返回衛國,途中又遇隱者。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衛國,[4] 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吳國討伐魯國,吳國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衛國,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去世了。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國派師討伐魯國,孔子弟子冉求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說是向孔子學來的。68歲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國。孔子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孔子仍有心從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4] 季康子欲施行田賦,孔子反對。對冉有說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君子的行為,應該用他的禮數來判斷。施捨的時候,會從重付出。做事的時候,會中庸而行之。死的時候,會對自己薄葬。

      回到魯國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了。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已經70歲了,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了。

      身處亂世的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這“七十二賢士”中,又數顏回是孔子最愛的弟子。

      這一年,顏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獲麟。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徵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齊國陳恆弒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孔子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恆,沒有得到支援。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駕鶴西歸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系列打擊後,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於門前遙遙相望。他責問子貢為何那麼晚來見自己。於是嘆息說泰山將要坍塌了,樑柱將要腐朽折斷了,哲人將要如同草木一樣枯萎腐爛了。孔子流下了眼淚,講到天下無道已經很久很久了,沒有人肯採納自己的主張。自己的主張不可能實現了。夏朝的人死時在東階殯殮,周朝的人死時在西階殯殮,殷商的人死時在兩個楹柱之間。昨天黃昏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祭奠。自己的祖先是殷商人啊。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七十三歲,葬於魯城北泗水岸邊。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唯獨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魯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裡。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孔子的名言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

      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孔子的故事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華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華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華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實驗欹器

      《荀子·宥坐》記載“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日:‘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樣,勸說、勉勵的意思,坐同座。古時候的人沒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公元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邊,所以,座位右邊是經常關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銘。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個特點:空虛時只能歪斜地放著,即“虛則欹”;當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擺放,就是“中則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滿,水太多了,它又會自動側翻倒,把水都倒了出來,這就是“滿則覆”。欹器是對它的俗稱,當人們利用它的特性賦予了文化內涵後,又送它一個雅號叫宥坐。

      藏書始祖

      孔子於68歲返回魯國,開始整理圖書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國最早的圖書整理者,相傳他整理《詩經》、《尚書》等文獻,並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孔子在整理文獻中,創立了揭示文獻“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錄學方法。為《詩》、《書》作序,或附於書後,或臨於書首,或另出單行,這在揭示文獻的內容上起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圖書所定的《六藝》,對漢代劉向、劉歆父子在《別錄》、《七略》書目分類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向他提建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矣”。孔子透過國家的藏書,瞭解了虞、夏、商、週四代的典章制度和歷史。[35] 他所收藏的圖書主要以《詩》、《書》、《禮》、《樂》、《春秋》等。《公羊解詁》載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說明在編定《六經》時,廣泛蒐集各國典籍。故後,“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

    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 英文:Confucius Institute ),是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孔子學院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範、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主要的漢語教學渠道。

      全球首家孔子學院2004年6月15日在烏茲別克塔什干正式設立,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126個國家(地區)建立475所孔子學院和851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設在120國(地區)共475所,其中,亞洲32國(地區)103所,非洲29國42所,歐洲39國159所,美洲17國154所,大洋洲3國17所。孔子課堂設在65國共851個(葛摩、緬甸、馬裡、突尼西亞、塞昔耳、萬那杜只有課堂,沒有學院),其中,亞洲17國79個,非洲13國18個,歐洲25國211個,美洲7國478個,大洋洲3國65個。

    孔子的弟子

      孔子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考諸經籍,有七十多人

      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密不齊、原憲、公冶長、南宮适、公皙哀、曾蒧、顏無繇、商瞿、高柴、漆雕開、公伯僚、司馬耕、樊須、有若、公西赤、巫馬期、梁鱣、顏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孫龍、冉季、秦祖等。

    孔廟

      孔子廟即孔廟,是紀念祭祀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在中國古代建築型別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自漢代以後,各地祭孔活動延續不斷,在各地逐漸建成孔廟。其中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的孔廟為本廟,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陽等地都有孔廟。

      曲阜孔廟

      曲阜孔廟初建於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為孔廟的本廟。本廟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中國四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994年12月,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南宗孔廟

      南宗孔廟是中國僅存的兩個孔氏家廟之一,位於浙江衢州市區府山街道新橋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建炎初年,北方已被金人佔領,孔子第四十八世孫襲封衍聖公孔端友及其叔父孔傳決定帶一部分族人及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和聖像碑兩件寶物南渡,孔子世家宗室南遷衢州之後,無廟奉祀先祖。他們請南宋朝廷,鼎建家廟,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寶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撥款建造孔廟。但這座家廟,毀於元兵之後。留下的這座家廟始建於明正德年間,由孔廟,孔府及後花園,思魯閣三部分組成。大部分建築仿照曲阜孔廟,唯思魯閣為首創,是為告誡孔氏子孫不忘故里。“思魯閣”是南宗孔氏子孫為表達他們思念山東曲阜和家人而精心設計建造的。

    歷史評價

      伏爾泰:“東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國萊布尼茨:熱烈地讚美儒學

      李約瑟:“孔子是‘無冕皇帝“

      愛默生:“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

    司馬遷: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曾經看到“有人”這樣評價:

    孔子曾經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跟各位大家沒有什麼不同,他也跟大家一樣有喜怒哀樂有人的七情六慾等等等等,因為,孔子是人,而不是神,也不是什麼聖,把他定義成神聖,就像大家把現在在世的人定義成神聖一樣,那不是個好的稱號,那是非人的待遇。

      有個笑話,說某人給某老太太寫壽聯,上聯,“這個女人不是人”,下面兒女大怒,接著是下聯出來:“天上仙女下凡塵”,兒女們轉而大喜。

      孔子,在他活著的時候是應該有老師的,除了他說的行人間的老師,也應該有啟蒙他的老師,孔子絕對不會是有稱是中國儒家的某人說的“孔子是第一個老師”,是先師,是老師的始祖。只不過,把孔子的老師找出來可能影響孔子的神聖形象。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的話,孔子也更不是什麼神聖,他也是踩著先人的肩膀等等,他絕非什麼無中生有開天闢地的轉基因新生物。

      孔子的一生也是顛沛流離,鬱郁不得志,假如沒有傳說中的弟子們的“束脩”的供養,恐怕連遊弋的資本都沒有,不務農不經商何來錢物?做老師,自然是要談美好的理想,要營造一個理想的好願景,然後才能吸引人來聽課。孔子的學說,在戰國講春秋,炮聲轟鳴刀光劍影裡憧憬春花雪月,呵呵,自然是美,。。。。。呵呵,(孔子的行徑,大都是他的子孫徒弟們說出來的,到底他怎樣,實在是不可考證了!)

      孔子的主張在那個利益已經當家左右人的行動的歷史年代裡,類似於就好像我們在憧憬美好的共產主義,那是他自己的烏托邦,那是他自己的理想國,那是他自己的空中花園樓閣。每個人都有理想都會做美夢,都有自己的夢想,就像是一個餓漢子做的夢一般是不停地吃美味大餐,就像是在沙漠裡乾渴將死的人在眼前的幻象裡到處碧水汪汪。

      孔子的孝忠仁什麼中庸等等,也絕非他苦思冥想的獨創,更不是孔子教會了中國儒家子那些人的本能表現,更不是因為了孔子咱華人才會孝敬老人!忠於誰,講仁義等等!  孔子教授的東西也既是同輩老師們教授的東西而已!

      孔子,基本上就是當年一個普通而又機遇比較好的教師而已,他自所以能夠被封建社會皇帝老兒推為什麼先師神聖,只不過是需要而已!當然,他的弟子對老師的美化也功不可沒。哪個徒弟會在別人面前說自己老師的不是呢?相傳孔子門生3000,優良者72人,呵呵呵,就看這3000和72就知道怎麼回事了,湊數說書唄,就像咱濟南的72名泉,為啥就不是71和73呢?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來分析的話,孔子就是個一般人,只不過被利用被不斷的潤色美化而成神成聖而已!

      這樣的“神聖”不是一般人能學來修來的,歷史上也不過他一個而已!

    孔子的緋聞,曾經“有人”這樣寫到:

    孔子曾經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跟各位大家沒有什麼不同,他也跟大家一樣有喜怒哀樂有人的七情六慾等等等等,因為,孔子是人,而不是神,也不是什麼聖,把他定義成神聖,就像大家把現在在世的人定義成神聖一樣,那不是個好的稱號,那是非人的待遇。

      有個笑話,說某人給某老太太寫壽聯,上聯,“這個女人不是人”,下面兒女大怒,接著是下聯出來:“天上仙女下凡塵”,兒女們轉而大喜。

      孔子,在他活著的時候是應該有老師的,除了他說的行人間的老師,也應該有啟蒙他的老師,孔子絕對不會是有稱是中國儒家的某人說的“孔子是第一個老師”,是先師,是老師的始祖。只不過,把孔子的老師找出來可能影響孔子的神聖形象。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的話,孔子也更不是什麼神聖,他也是踩著先人的肩膀等等,他絕非什麼無中生有開天闢地的轉基因新生物。

      孔子的一生也是顛沛流離,鬱郁不得志,假如沒有傳說中的弟子們的“束脩”的供養,恐怕連遊弋的資本都沒有,不務農不經商何來錢物?做老師,自然是要談美好的理想,要營造一個理想的好願景,然後才能吸引人來聽課。孔子的學說,在戰國講春秋,炮聲轟鳴刀光劍影裡憧憬春花雪月,呵呵,自然是美,。。。。。呵呵,(孔子的行徑,大都是他的子孫徒弟們說出來的,到底他怎樣,實在是不可考證了!)

      孔子的主張在那個利益已經當家左右人的行動的歷史年代裡,類似於就好像我們在憧憬美好的共產主義,那是他自己的烏托邦,那是他自己的理想國,那是他自己的空中花園樓閣。每個人都有理想都會做美夢,都有自己的夢想,就像是一個餓漢子做的夢一般是不停地吃美味大餐,就像是在沙漠裡乾渴將死的人在眼前的幻象裡到處碧水汪汪。

      孔子的孝忠仁什麼中庸等等,也絕非他苦思冥想的獨創,更不是孔子教會了中國儒家子那些人的本能表現,更不是因為了孔子咱華人才會孝敬老人!忠於誰,講仁義等等!  孔子教授的東西也既是同輩老師們教授的東西而已!

      孔子,基本上就是當年一個普通而又機遇比較好的教師而已,他自所以能夠被封建社會皇帝老兒推為什麼先師神聖,只不過是需要而已!當然,他的弟子對老師的美化也功不可沒。哪個徒弟會在別人面前說自己老師的不是呢?相傳孔子門生3000,優良者72人,呵呵呵,就看這3000和72就知道怎麼回事了,湊數說書唄,就像咱濟南的72名泉,為啥就不是71和73呢?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來分析的話,孔子就是個一般人,只不過被利用被不斷的潤色美化而成神成聖而已!

      這樣的“神聖”不是一般人能學來修來的,歷史上也不過他一個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判斷自己是否是嚴重過敏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