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空妙有無量壽
-
2 # 亦涵9966
俺認為飛動和穩健並不矛盾呃。飛動之中也有穩健,穩健之中也有飛動。如果人為地把書法的飛動和穩健割裂開來,就是片面的,不妥的。
書法的飛動和穩健是統一的。進行書法創作時,不能單純的追求飛動而失去穩健,也不能單純的追求穩健而失去飛動,一定要把飛動和穩健兼顧起來。這樣寫出來的書法作品才是雅作而又是俗作。
書法創作是十分微妙的、技術含量高的“工程”,有些事情更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主要看自己的功力、悟性和現場發揮。因為書法創作不是寫字。
以上都是俺的老師教我的,也不知道有木有道理。反正我是接受老師的這個說法了。嘻嘻!
-
3 # 小小王JACK
絕知此事要躬行,個人水平有限,離書法飛動的距離甚遠,在我看來不管穩健還是飛動,都是追尋一種文字與美的結合,說句實話目前還是理解不了一些“大師”的“飛動”“狂舞”,看不出裡面隱藏的“美”,當然可能主要是個人原因,修為不夠吧。字對於任何人開始寫的時候都是一筆一劃的,有的師傳,有的臨摹,有的自學或研究,但誰都不是從孃胎裡跑出來的,總有一個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就像藝術高於生活,可多半也是來源於生活,寫字也是一樣,創作或“變異”文字也是來源於對字的深刻理解,穩健也好,飛動也罷也都是他們對書寫的理解,既然是個人的理解那麼總會各有口味,話說眾口難調就是這個道理。還有就是中國講陰陽協調,講中庸之道,加上世界上完美的東西太少或沒有,所以很多事情有利有弊,東西有有優點有缺點,都不一定是孤立存在,而又不一定是協調存在,所謂顧此失彼,權衡得失都是有道理的,就像小孩被問爸爸好還是媽媽好,不過誰好誰不好,可誰都代替不了。所以,對於書法風格,諸如此類,誰優誰劣,誰好誰壞就不要去拿尺子去量,拿稱稱重。多一些真誠,多一些認真,少一些糾結,多用善的心,多用美的眼去接人待物吧!
-
4 # 手機使用者山丁子
書法的飛動也好,穩健也罷,皆出於書法人的心手,書法人心手達到的程度則是文化底蘊和書法造詣相貫通的結果。單就書法造詣而言,苦練到一定程度方能達到"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的程式,再與作品內容的理解相結合,便可完美表達書法作品的意境。
而這裡講到的飛動,應是指書法進行中較快的運筆速度,所對應的是穩健的運筆,說白些就是指行筆的快與慢,疾與澀,著墨的潤與枯,重與輕。看似簡單的問題,確是書法美學中所反映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糸,反映在作品中則表現為字的體勢和章法。
這種飛動與穩健的呈現,大多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體,您要在楷書裡飛動那就不成體統。總體說,書法穩為呈體,快為取勢,古人多有論及。虞世南說“草即縱心奔放…”。孫過庭說,“草貴流而暢”,翻譯過來:草書以奔放暢快為佳。張懷瓘則說:“龍虎威神,飛動增勢”,更說道“風骨為體,變化為用”。
那麼如何才能得心應手掌控這種運筆的飛動和穩健呢?本人以為除了苦練還要講求其他。比如執筆,許多人講了許多方法,關鍵是要竅。唐書法家蔡希綜說:“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蘇軾更有妙論:“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當使指運而腕不知”。這種執筆的微妙要書者自己體會才能得法。
當然,一幅書法作品中,何處當疾,何處當緩,是與您所書字型章法及對作品內容的表現而定,很難幾句話表達清楚,也是考量書法人的文學素養和對書法意境的表現功力,應由友們自己去品味。
-
5 # 王廙
如何遲澀飛動古人已經給出了他的過程,識勢-遲澀-無拘-變態-神采-玄微-無方。先是遲澀為起點,而後經過這一系列過程最後宕逸無方。而絕不是一下子就立即遲澀也飛動了。
-
6 # 為龍書法
非常感謝邀請。書法的飛動和穩健是如何統一的?這個問題,應該說書法的飛動和穩健,既有內在的內涵因素,也有外在的外露表現。而且,無論任何的書體,楷、隸、行、草、篆都具有飛動和穩健的特質,並不是行草的“專利”。那麼,具體的表現在哪方面呢?從用筆上來看,大都強調中鋒。其實,即使中鋒也有飛動和穩健,“疾澀”二字,那就是書法中的“秘訣”。所佔比例的多少,就是書家書法的風格與特色。“疾”便飛動起來,“澀”便沉穩一點。當然,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否則,過猶不及。其次結構,也就是結體。飛動是用筆輕快,線條大都細而勁,結構也是寬博而疏朗。穩健是用筆沉實,線條大都粗而笨,結構也是緊密而內斂。再就是作品的整幅章法、佈局,同樣也是除用筆之外,“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線條彎曲的擺動幅度,決定了書法的飛動與穩健所造成的視覺效果。當然,筆墨的使用,多少也會影響到是否飛動和穩健。如大筆或是小筆,墨的濃與淡等等。總之,飛動和穩健雖然各自獨立,但二者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飛動易輕飄,穩健易死板,應該恰到好處的做到和諧與統一。
-
7 # 大同王屹峰
首先明確,矛盾的對立統一是世界的普遍存在規律。所謂對立統一是表示事物不僅是矛盾著的,同時也是統一的。對立統一消失了,這個事物就不存在了。
因此書法也不例外,在作品存在諸多矛盾的方面,諸如提按,快慢,虛實,黑白等,穩健與飛動只是其中之一。
實際上,這首先是一個心態問題,如情暢筆快,心沉則筆穩,性剛者筆健,心柔者側力弱。其次才是技法的。
還有,創作還受到內容的制約,一篇大氣磅礴的大江東去,用柔弱遲緩的寫法去創作,是無法表達完美的,只有開張大氣,豪邁勁健的筆觸與章法來寫,才能符合內在的氣韻。
說到底,這是節奏韻律問題。那麼如何做到矛盾的統一呢?
我覺得一是修身煉性,不斷提升人格中的性質和格局,使性情處於高大深遠和五氣融通境界,那麼如此就能下筆如有神了,另一方面多練博學,心手都需要多練多學,各體各家風格不一,都有自已的優點不足。當心手功夫到達一定火候,並對史上名家名法瞭然於心,寫來才能心手兩暢。再次就是形式服從內容,當穩健處靜挺,當歡暢時飛韻,以內容場處而定。
正書多穩健,行草多飛動。然而創作的佳境則是相反,寫正書應有動勢,作行草當多用意穩健。否則會出現呆板和飄滑之病態。
-
8 # 六品書畫課堂
孫過庭《書譜》裡有載:“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這裡的真是楷書,草是草書,楷書以穩健勝,草書以飛動勝。然而楷書也要有飛動之感,若無飛動,不免呆板;草書也要穩健,若不穩健,不免流滑。二者的結合就顯得十分必要。楷書的飛動在兩方面,一是字勢,二是筆畫間的連線。如歐體,字勢多向右上,筆畫間雖斷意卻連在一起,有很強的飛動感。草書的穩健體現在在使轉上,草書一條條飛動的筆畫,全靠使轉聯絡在一起,或方轉或圓轉。使轉就是以飛動見長的草書的穩健的表現。
-
9 # 松風閣書法日講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認為這是由我們“學習不同的書體”這一行為所得到的結果。也就是說無論是剛健的風格也好,是飛巧靈動的風格也好,都是我們學習才會的造成的結果。
但是除了我們學習之外,還有其他的原因在,我認為這就是和書寫者個人的性情和人格特質有關。但是這個因素我們今天先不談,只說書體學習的影響。
一、飛動和穩健的對應書體
具體地說這是我們學習靜態書體和動態書體的結果。總的來說,動態書體是行草書,從書體特點上來講,行草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筆畫的飛巧靈動、顧盼生姿。尤其是筆畫和筆畫之間的遊絲引帶、字與字之間的粘連。造成了書法書寫上綿延不絕的特點。
而這樣的書寫特性也要求書寫者足夠高深的書法技巧和書法技能之外,還需要靈活用筆,尤其是腕部的靈活揮運。
關於這一點,其實我們經常看書法家揮運的時候就可以很容易覺察到。
相應的,可以培養人們穩健書法風格的對應書體就是靜態書體了。靜態書體包括篆書、隸書、楷書。
從書寫特性上來說他們的筆畫較多獨立,並無更多實質上的聯絡,即便是有聯絡也只是在神韻上的顧盼,而不是像動態書體那樣有明顯的遊絲引帶。
在書寫速度上相對較慢。我估計是沒有人能像書寫行草書那樣的速度來寫楷書、篆書吧。因此,在書寫上相互對獨立的筆畫和書寫的速度較慢,逐漸使得靜態書體具有穩健的風格。
二、能否相互互動統一?
這兩種風格看似是矛盾的,實際上有很多書法家不僅能夠將這兩種風格表現得很好,而且有相當的書法家可以將這兩種風格熔鑄的很好。比如王羲之和趙孟頫。
王羲之的書法俊秀是毫無置疑的,但是同時他又是清健的,如果沒有穩健,恐怕再清秀的書法也會變成軟塌塌的字,從而毫無韻味。
相傳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小時候曾經很驕傲,認為自己的書法天下無敵。有一天,他寫了幾個自認為不錯的字拿到大街上到處誇耀,結果一個沒有胳膊的殘疾人見了之後,哈哈大笑,說他用腳寫的都比柳公權寫的好,還評價柳公權的字柔媚無骨,是爛泥扶不上牆。
柳公權很慚愧,虛心向他請教。那位殘疾人疾書二十字贈給柳公權: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日後柳公權刻苦練習,終成大書法家。
這個故事雖然是說明人不要太驕傲和勤奮的重要性。但是它也從側面印證了我們學習書法一定要注意骨力,而骨力在風格上的體現就是清健、穩健的風格。
三、如何統一?
我認為統一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靜態書體的同時一定要學習一種動態書體作為補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楷書、行草書的學習互補性。
然而,可惜的是,很多書友認為自己一生精力有限,最好能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一種書體上。這樣的想法固然不錯,但是如果只是學習一種書體,對於其他書體一點都不涉及,也是有問題的。
當然,我們學有一個側重點,那自然是應該的,但是我認為最好還是可以涉獵其他的書體。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書法更靈動一點。同樣的專注於行草書的朋友最好能學些靜態書體,讓自己的書法更穩健一點。
-
10 # 呂永亮
見了”飛動”二字後,腦子裡出現了習武者在舞動飛鏢的場面,飛鏢圍繞著武者飛快的進行著各種軌跡變化,武者透過身體動作變化穩穩的控制著飛鏢……
南宋大詩人陸游老師不但喜歡舞劍,而且還想帶兵去打仗。趕緊查詢他的字看看是否“飛動”,這麼一個不安分的陸老師是怎麼寫字的。
嗨……原來陸游老師還被譽為是南宋第一大書法家捏!
快……趕緊……再去看看尚武精神的大唐,我們的超級大詩人李白老師又是如何展現字型“飛動”的……我們的李白老師只留下了這區區十幾個字。
飛不飛動我不管了,穩不穩健我也沒興趣了。為什麼我們的李白老師不屬於”書法家”呢?
回覆列表
"飛動″丶"穩健″,本是矛盾現象。高手操盤,方能使之統一,化解不協調為無形之美感效果。書法創作如達藝術之化境,少不了對立統一的矛盾現象之處理。其處理之方法問題,不外乎"意在筆先"之預案,及臨時隨機之通變。凡事預則立,古人所說"欲書先散懷抱",實則是講的"無為"之為,不可強為,不應亂作,"散″為"放心",為"調絃定音"的關鍵一著。孕育成竹在胸,方才下筆通神。
飛動者,節奏快速跳動而靈活,是變化現象。穩健者,平正勻速,紮實穩妥,不博眼球,不刺神經。兩者的交替轉換以隱形過渡為妙,突兀硬轉者不佳。
起承轉合,以形達意,快慢有度,張弛相宜。靜如處子,緩緩如細流,動如脫兔,煌煌如雷電,皆是相機而行,應少一定之規。法無定法,執著一定彊硬,心手無間,熟者方能自然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