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延德養生話杏林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孔明出山相助,孔明根據當時天下形勢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為劉備日後復興漢室,稱霸中原提出一個戰略性規劃。 個人認為諸葛亮的《隆中對》本身沒有錯誤,其戰略規劃是在當時歷史背景下所設定的,可以說非常有遠見。當時曹操雄據北方,扶天子以令諸侯,擁有天時,孫權盤據江東,以長江天塹為險,佔據地利,想要三分天下,就必須取西川和荊州,才能抗衡曹魏和東吳。從當時各諸侯勢力分割來看,曹操和孫權勢力最大,剩下的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雖不能跟前兩者相比,但對於根基未穩的劉備,想取兩州,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從《隆中對》“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這一段可以看出,所以要想發展,首先要有落腳之地,劉備實力單薄,只能憑藉自己乃漢室宗親,國之正統,以仁德說服天下有志之士的加入,靠的是仁義,也就是人和。憑藉劉表,劉璋同為漢室之後,才能寄人籬下,借新野彈丸之地暫住,日後以圖發展。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兩段是說佔據益州和荊州的地理形勢,在當時來講,北有曹操,東有孫權,只能往西川和南面的荊州發展,所以諸葛亮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根據現況而制定的戰略方針,不是隨口說說,劉備聽後感激涕零,終於有人說到他心理去了。“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這是在講取得荊、益兩州後,如何發展,先跟周邊的少數民族和平相處,再聯合東吳一起對抗北方強大的曹魏,形成三足鼎力局勢,可以看出諸葛亮智慧超群,高瞻遠矚。至於日後關羽失荊州,劉備敗走夷陵,已經是人算不如天算,不是人為可以操控的。
-
3 # 共論矛盾
諸葛亮自命臥龍,有沽名釣譽之嫌。
而他的隆中對,正如毛主席所說的,犯了戰略錯誤。
割據,在中國的統一文化裡,是行不通的。
西蜀與東吳的聯盟,也是因為割據理念相通,而達成的。
蜀吳,在曹魏的統一戰略面前,是必敗的。
戰略失誤,導致諸葛窮盡其力,亦不能扭轉乾坤。
荊州失守,蜀吳分裂,北伐失利,一連串的失敗,因為戰略方向的錯誤,而不可避免。
-
4 # 關關8188
《隆中對》本身是有不足之處的,咱們先來分析一下《隆中對》的大體意思。諸葛亮說:曹操勢大,不可與其爭雄,孫權只可引為援不可取,可先取荊州後圖益州,一方面安撫南方少數民族,一方面聯合孫權,一旦天下有變,一員上將從荊州用兵,將軍從益州用兵,中興漢室指日可待!
可以看出《隆中對》中有些方針是不正確的,有些問題也沒考慮到。其一對待孫權只是提了一句只引為援不可取,他沒有指出如何防守孫權,也沒有分析到劉備得到荊州,孫權如果奪取荊州怎麼辦?其二分兵大忌,劉備本就兵少,一部兵力分在荊州,一部兵力在益州,兩邊兵力如何聯合。並且荊州夾在曹操和孫權兩地的中間,自身能守住就不錯了,更別提什麼聯合進攻了。因為關羽如果進攻孫權,曹操必攻荊州,同理關羽進攻曹操,孫權必打荊州。事實也證明,關羽攻打曹操,孫權趁機偷襲了荊州,關羽兵敗被殺!關羽丟荊州諸葛亮是要有責任的,因為當時《隆中對》中,就應該考慮到守荊州的難處。
咱們看荊州後面丟失了,那《隆中對》中說的荊州,益州共同用兵,也就無從談起了。丟失荊州後孫劉交惡,劉備舉全國之兵伐吳,孫劉聯合也就化為泡影,結果劉備兵敗死在白帝城。孫劉聯盟雖然後面又恢復了,但根基已經沒有了。
毛主席也說諸葛亮分兵是一大錯誤!史官陳壽說,諸葛亮是治理國家的好手,領兵打仗就一般了,他屢次北伐也沒有成功,還錯用了馬謖。但諸葛亮是一代明相,歷史上的功績是不可抹殺的!
-
5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話說劉備被困在新野小縣,兵不過三千,糧不盈千斛。好不容易得了徐庶作軍師,沒兩天就被曹操挖走了,好在徐庶走前推薦了諸葛亮。於是劉備三顧茅廬,終於感動了這位臥龍先生,諸葛亮於是為劉備指出了日後發展的道路,那就是《隆中對》。那麼劉備聽從隆中對的指導了嗎?
看似聽從,實際上,並沒有!諸葛亮《隆中對》的確提到“跨有荊,益兩州,西撫諸戎,東和孫權”,所以有的看官就會說“佔據荊州”和“東和孫權”是矛盾的。佔據了東吳耗費錢糧軍士打下來的荊州孫權自然不高興,又怎麼維持孫劉聯盟呢?那要是荊州不是孫權打下來的呢?
其實,諸葛亮的《隆中對》是這樣寫的“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也就是說其實諸葛亮是勸劉備趁劉表在位的時候就奪取荊州,這樣的話荊州的歸屬就很明確是劉備的了,沒有孫權什麼事,自然孫權也就不會天天拿劉備借荊州做藉口了,只是劉備不聽勸告,怕有辱自己“君子”美名才未能實施。
-
6 # 怪獸小火龍
事後諸葛亮的分析,現在說諸葛亮制定戰略是錯誤的,因為你們已經知道了答案。所以……劉備對諸葛亮制定的戰略是值得肯定的,劉備也在執行這一戰略,可以說《隆中對》是非常厲害的,看關羽的北伐已經把曹操主力都吸引過淮水一線來,如果這個時候劉備從漢中出兵那曹操是否會更應接不暇呢?劉備當時正鞏固漢中於巴蜀,關羽偏這個時候北伐,由於兩人沒有協調好選擇最佳時機的情況下用兵,所以失敗是必然的,《隆中對》的精髓在於兩軍成鉗形攻勢向曹魏進軍,以協同作戰的模式向北推進。而漢中和荊州進可攻,退可守。如果據守,如曹魏向漢中出兵,蜀漢荊州兵可攻襄陽以策應減輕漢中軍事壓力,相反如曹魏攻荊州,可從漢中出兵攻關中隴右,以解荊州之危,漢中和荊州可遙相呼應,互為犄角,用不了多久就能把曹魏折騰的元氣大傷。可以說這計劃非常好,但有個致命問題,劉備諸葛亮太過於理想化,川蜀離荊州有千里之遙,怎麼配合很難,另外一個就是東吳孫權,其實兩國的矛盾也是因荊州的歸屬問題,曾一度兵戎相見,最後還是達成了協議(湘水之盟),蜀漢諸葛亮的《隆中對》怎麼也想不到和東吳孫權制定戰略相對立,說白了只要荊州在劉備手裡,蜀漢所面臨的敵人就是兩個如曹魏和東吳,可以說蜀漢在軍事上腹背受敵,如何安撫孫權讓他放棄荊州,這才是蜀漢面臨的最大問題……
-
7 # 過路閒人路過
應邀。
首先隆中對是一個不能實現的方案,諸葛亮提出這方案實則就是把屢戰屢敗的劉備聽的心花怒放,但隆中對明顯就是一個忽悠也不切實際的策略,孔明心裡可能也明白這忽悠沒實現機會,所以也用了五個字來為自己來個下臺階,“待天下有變,遣一上將從荊州直取中原”,“代天下有變”這五個字可以無限解讀,最後沒成功也沒毛病,就因為天下沒變。這和我說下週我會成為千萬富豪如果我能中雙色球頭獎,同一道理也同是瞎扯。
而龍中對具體在哪些方面暴露了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很簡單,首先是劉備實力最高峰期還是落後於曹營,這就是荊川同時北伐把原有弱於對手的劉營兵再分兵北伐,別小看分兵的問題,分兵就等於補給線和留守兵力都要從一分為二,蜀在文臣武將,生產人口,能參軍人口和糧草供應等等都落後於對手,除非在短時間內分勝負,要不然打持久戰的話,勢力距離會越拉越大。另外一個更致命的問題註定了龍中對毫不現實,就是東吳。
要想從荊川兩地同時北伐,那東吳怎麼處理,不會天真到以為關羽和東吳搞好關係,東吳就不會偷襲吧?孫劉聯盟建基在利益上,關係早就鬧僵,只有永遠的利益而沒有永遠的盟有,特別是赤壁之戰打退曹軍後,劉備就開始不厚道到後來直接變成耍賴,原因不多說。荊州伐魏出現空虛東吳一定偷襲荊州甚至是直接動兵去搶,如此一來,北伐之師就會腹背受敵,所以荊州就算還在劉備手上也只能屯兵提防曹吳,想出兵伐魏除非先把東吳滅掉,但可能嗎?而且劉關張入川時都快接近六十歲之人,劉備第二梯隊能與曹營相比嗎?
最後要宣告一件事,東吳在周瑜死後已無統一天下之心,劉備這盟友整天喊著要匡復漢室,那不就是皇帝一定要姓劉嗎? 對東吳來說被曹魏滅掉和被蜀滅掉有區別嗎?更何況漢獻帝禪讓後曹魏在法理上已是正統,劉備再怎麼說也就是個九不搭八的所為宗親,而且曹魏已佔大半天下,東吳就更不可能和劉營合夥去伐魏了。
-
8 # 華中之聲
在南陽臥龍崗對話只知道《草廬對》或《壟中對》。清後被磚家篡改《隆中對》
①習鑿齒:"襄陽有孔明古宅"。
②司馬光"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
結論:
一、東漢隆中歸襄陽管,與南陽毫無關係,說明隆中從不歸南陽郡鄧縣管。看清:襄陽縣隆中不是鄧縣隆中。
二、這裡說的是宅、寓居,意指諸葛亮17歲前跟著其叔父諸葛玄可能住過家,不是17歲後的躬耕地(南陽臥龍崗)。
-
9 # 亭殿閣
千古成敗隆中對
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提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戰略計劃,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劉備最終還是沒能“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否隆中對本身就是錯誤的呢?
隆中對“二分兵力”並沒有錯隆中對中提到“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和“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兵分二路與曹操爭奪天下。毛主席曾經批評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但我認為:二分兵力並沒有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既然荊州益州距離千里,不二分兵力難道還能合兵一處?不荊州益州二路協同進攻,難道要把荊州兵全部調到益州再合兵北伐?那樣豈不是多此一舉,自己讓自己軍隊疲敝?以益州之兵攻秦川,以荊州之兵攻宛、洛,都是採用的就近原則,糧草供應也要比合兵一處方便吧。毛主席說的“二分兵力”也好,“三分兵力”也罷,指的其實是劉備集團的兵力被逐步損耗。關羽失荊州,導致荊州兵覆滅。劉備兵敗夷陵,又導致益州精銳覆滅,最後只剩下諸葛亮孤軍北伐。而隆中對的“二分兵力”強調的是協同進攻。又何必斷章取義覺得“二分兵力“是錯的呢?可是關羽沒有等到“天下有變”就貿然北伐,劉備剛剛得到漢中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沒有從益州出兵秦川,之後孫權背叛盟約,荊州失守,隆中對才化為泡影。
隆中對的前提之一是“跨有荊益”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孤軍深入都打到了距離長安只有一步之遙的渭水南岸。如果不是積勞成疾,奪取長安只是時間問題,從而實現法正的漢中策中提到的“蠶食雍、涼,廣拓境土”。而理想狀態下整個荊州都是蜀漢的,從荊州南陽郡出發,可以直接威脅洛陽,從荊州江夏郡出發,可以直接威脅許昌。不需要蜀漢主動進攻,只需要陳兵於江夏南陽,魏國就不敢出兵支援長安。魏國不敢出兵支援長安,雍州就會劃入蜀漢版圖。雍州劃入蜀漢版圖,涼州和中央聯絡同時被切斷成為一塊飛地,遲早屬於蜀漢。雍、涼劃入蜀漢版圖,此消彼長下不只是實力差距的縮小。同時可以居高臨下俯視關中,威脅魏國統治核心的洛陽。
隆中對的前提之二是“天下有變”天下有變意味著魏國發生內亂,譬如未來發生的八萬之亂那種級別,魏國發生內亂自相損耗,無法集中兵力。荊州益州雖然千里之遙,但是魏國國境更加狹長,除了應對來自諸葛亮的威脅,魏國還得到處分兵抵禦異族,羌人經常響應武侯發動叛亂,遼東公孫氏在東北虎視眈眈,佔據江東的孫權也非善茬,比起隆中對的二分兵力,魏國兵力更加分散,譬如當諸葛亮襲擊雍、涼,難道還指望遙遠的青冀幽三州兵力支援雍、涼麼?另一方面,全據荊州意味著佔據長江上游,類後來西晉沿江滅東吳,“跨有荊益“的劉備集團實力遠遠超過東吳,隨時可以沿江而下先滅東吳,退而求其次,形成與魏國對峙的南北朝之勢。
但是,隆中對的前提不可能實現當然,隆中對本身也是有問題的。而這個問題導致理想狀態不可能實現。“跨有荊益”和“東和孫權“根本就不可能兩全。劉備要實現隆中對必須全據荊州。但是早在劉備三顧茅廬的八年之前,孫權集團的戰略家魯肅就提出了著名的塌上策: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
也就是說孫權集團要實現戰略目標必須奪取荊州,隆中對和塌上策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節的程度。即使後來劉備孫權相互妥協,湘水劃界,依然沒能阻止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劉備一旦跨有荊益,給孫權帶來的威脅甚至超過給魏國帶來的威脅。這種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導致隆中對不可能成功。但是這只是隆中對過於理想化,不可能實現,而不是二分兵力的問題。
綜述,隆中對的確有問題,但是問題不在於“二分兵力”,在於隆中對過於理想化,導致很多設想不可能實現。但是也不能因此否認隆中對的作用,它的確為顛沛流離的劉備集團指出了一條明路,看到了統一天下的希望。所謂“兼弱攻昧”,除了謀取荊州、益州,劉備集團別無選擇。在當時,也沒有比隆中對更好的辦法了。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
10 # 三國不求甚解
主要是除了隆中對,劉備沒有更好的選擇啊。
想當年,中華大地上存在曹操、孫權、西涼集團、劉璋、劉表、張魯、劉備等七個上市公司,市場份額最大的曹操惹不起,排第二的孫權也惹不起,第三到第六的公司看不起,自己又不想當老七,那也只有依次幹掉那些惹得起的搶個地盤再說了。這個邏輯當然沒毛病。
有毛病的是這個戰略最後沒成功,所以才有人開始BB了。
沒成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如果關羽不發動襄樊之戰,如果換個人鎮守荊州,如果諸葛亮入川時不把張飛、趙雲都帶走,如果糜芳傅士仁不投降,如果劉備能及時增援,如果劉封與孟達不內鬥等等。但這都是戰術層面的事情。
再好的戰略也擋不住戰術層面垃圾的執行,同理,如果戰術層面執行的高超一點,戰略的劣勢有時也能扭轉。畢竟,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事常有,反過來雞豈不是就弱在戰略勝在戰術上了?
再回到三國。
也提提另外一個戰略的事情。
曹操在兗州立穩腳跟後,打著報父仇的名義討伐徐州的陶謙,此時的戰略就是東征。這個戰略怎麼樣?可以說沒問題也可以說有問題!沒問題的是它可以擴大地盤,足食足兵,讓東線無後顧之憂。有問題的是它和隆中對一樣,沒考慮背叛的情形。但和劉備不一樣的是,曹操最後不僅靠著僅剩的3個城池擊敗了呂布,還真把徐州打下來了。
這就是經典的靠戰術成功逆襲的案例。
所以說,隆中對即使有點問題,也不是大問題。戰略不可能不冒風險,關鍵是在執行中能否趨利避害。如果當年關羽守住了荊州,也就沒有人質疑隆中對的科學性了。
回覆列表
《隆中對》本身並沒有什麼總體的錯誤,相反還是一個在當時最適合劉備集團的戰略規劃,可是為什麼最後會失敗呢?
《隆中對》會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諸葛亮算漏了兩個方面。
第一:算漏了孫權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江東集團只有一句“外結好孫權”的前期謀劃,可中期呢?後期呢?諸葛亮都沒說,劉備也沒問。對於整個對策中重要的一環就這麼輕描淡寫地帶過去了,這實在是不應該啊!
不錯,關於前期的“結好孫權”,劉備集團是做得很好的。比如孫權,劉備兩人互表為州牧,孫權嫁妹,借郡縣給劉備,兩家的關係度過了蜜月期。可蜜月期一過,中期劉備已經佔據了荊,益兩州,有實力北伐中原了。這時候又該如何對待孫權呢?是繼續結好,還是翻臉呢?這也導致了劉備對於荊州問題一直都搖擺不定,逼怒了孫權,才有了最後奪荊州的事情發生。
就算劉備好運,待到了“天下有變”,荊益兩州同時北伐成功,可江東方面會就這樣看著劉備坐大不管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可諸葛亮並沒把這些都算進來,《隆中對》從一開始就漏了江東這個最好的盟友和最大的隱患。
第二:高估了漢室的影響力其實到了諸葛亮出山那一年,漢室的影響力已經很弱了,朝廷大權都掌握在了曹操手中。魯肅也向孫權說過:漢室不可興,江東集團必須打著自己的旗號來做事。可諸葛亮還是看重漢室的影響力,所謂的“百姓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更像是諸葛亮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無論是關羽北伐,還是諸葛亮北伐,都沒有出現過“百姓簞食壺漿以迎將軍”的情況,反而是荊州,益州的北伐都是敗於後方起火。
從以上兩點來看,諸葛亮的《隆中對》更像是一種理想社會的規劃,他只以為孫權會聽話,百姓會臣服,立足於道德而忽略了現實,這才是《隆中對》最後崩盤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