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赤月君
-
2 # 鄉村zeng
西晉末年,司馬氏內部為爭奪皇位爆發了“八王之亂”。一時之間,中原一片混亂。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大量內遷,其中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紛紛建立割據政權,史稱“五胡亂華”。中華大地進入了最黑暗的時代,漢人幾乎遭受滅頂之災。
五胡在北方建立了眾多的割據政權,被稱作“五胡十六國”。其實,十六國並非都是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其中有幾個是由漢人建立的。
-
3 # 喵喵大伽lost
一、“桃花源”與塢壁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捕魚的武陵人偶然間透過一個山隘,進入一個秘境。這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裡面的人彷彿過著上古時期人民一般的生活。當武陵人問及他們從哪裡來?他們回答說自己是“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在陶淵明的筆下,這裡是一個與現實世界相隔很遠的地方。很多人認為桃花源是他心中的一個理想世界。但實際上,桃花源一定程度上是對現實存在的真實反映。
早在秦漢時期,形成了鄉、亭、裡等基層組織,但是這些組織軍事能力有限,無法在動亂時期保護百姓。而華人自古以來的宗族觀念和聚族而居的傳統,使他們在戰亂年代有所依靠。每逢兵災,百姓都會在鄉里大族的組織和帶領下,尋找出路。有的大族會舉族選擇一個實力強大的軍事勢力作靠山,如曹操的著名戰將李典、許褚都是舉族投奔曹操政權。有的大族則會舉族逃往山林或地勢險要的地方,據陷而守。西漢末年,王莽改制引起全國性的戰爭,南陽大族樊氏就在族長樊宏的帶領下“與宗家親屬作營塹自守,老弱歸之者千餘家”。這些選擇據險而守的族群所處之地,史書稱之為“塢壁”。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在為《資治通鑑》作注時,對其解釋為:“城之小者曰塢,天下兵爭,聚眾築塢以自守,未有朝命,故自為塢主”。
二、塢壁的結構
兵荒馬亂,盜賊四起,國家的法令制度在戰亂中崩潰,人民的生命安全與生活秩序無法得到保障。所以塢壁內部均會制定一套實用的規則,將塢壁內部的流民組織起來,形成一個齊心協力、且戰且耕的堅強組織。首先,塢壁最為強調的就是儒家的宗法觀念,《宋書·王懿傳》記載: “北土重同姓,謂之骨肉,有遠來相投者,莫不竭力營贍,若不至者,以為不義,不為鄉里所容。”塢壁不能拒絕遠來投奔的流民,尤其是同姓同族之人,否則就會被斥責為“不義”,不為整個大環境所容。故塢壁一般以宗法關係為紐帶,以鄉里大族中有威望、人人信服的豪傑作為首領,以該族的宗族和賓客作為核心,並且極力招納當地有名氣計程車人和武士,基層則為鄉里百姓和各地來投奔的流民。塢壁主與基層流民的關係,除了冷酷的階級關係,還籠罩了一層儒家宗法和鄉里人情影響下產生的義氣關係。
塢壁內部的鄉規民約往往也圍繞儒家思想而展開,漢末田疇所立塢壁就規定:“約束相殺傷、犯盜、諍訟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餘條。又制婚姻嫁娶之禮,興舉學校講授之業,班行其眾,眾皆便之。至道不拾遺。北邊翕然服其威信”。在塢壁內部,往往有等同於法律的鄉約,犯罪會受到處罰,存在各種程度的刑罰。同時,塢壁內部也會開設學校實施教育功能,同時對於傳統儒家婚喪嫁娶之禮也十分重視。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尊老愛幼必然在塢壁內得以踐行,所以“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塢壁內基層有邑里這樣的基層群眾組織,選舉賢人進行基層管理,指揮生產和勞作。
在過去一個時期裡,人們往往過於強調塢壁的階級性,認為塢壁是豪強壓迫自耕農的冷酷場所。實際上,塢壁是戰亂年代流民自治的組織,塢壁裡固然存在階級關係,但它也不像歐洲中世紀貴族統治的封建莊園,農民是貴族的奴隸與僕人。在塢壁之下,儒家傳統的宗族觀念發揮很大作用,大族要規劃生產與軍事組織,同時還需同外部勢力做好外交協調工作。大族肩負起保護小家庭的重任,小家庭自然也要為塢壁承擔生產和軍事義務。同時,小家庭是自願加入塢壁的,因為在戰爭年代,個體只有依靠群體力量才能保全。
三、塢壁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大地陷入了持續的戰亂泥沼。尤其西晉末年,五胡入華,漢族政權面臨著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外族入侵,晉室被迫南遷到江左。不同於以往爭雄的戰爭短期可以結束,北方地區則陷入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中。在狼煙四起、異族殺戮成習的環境裡,百姓更是命如草芥。有的大族率領族眾隨晉室南遷,有的則大族則舉族遷入山澤,建立塢壁。普通百姓往往會選擇追隨當地大族以求生存。《晉紀》記載:“永嘉大亂,中夏殘荒,堡壁大帥,數不盈冊,多者不過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可知西晉亡後,中原遍地塢壁。
胡族統治者佔領中原地區之後,擺在面前一個巨大的難題就是遍地林立的塢壁,而塢壁大多對於晉室有很強的留戀感。東晉名將祖逖因聞雞起舞的事蹟而廣為人知,他曾率軍北伐,在黃河南部的塢壁支援下,“黃河以南盡為晉土”。但由於東晉內部的權力鬥爭和南北實力差距,北伐很快失敗。所以影響胡族統治的塢壁,面臨著重大危機。後趙君主石勒曾把主要精力放在消滅塢壁上,二三十年間消滅了中原數十個大型塢壁。後來,雙方選擇了妥協,胡族政權承認塢壁的存在,對其塢主封以官爵加以籠絡;塢壁則要服從於政權,向政權交納賦稅。
北方亂局在經歷數輪的整合後,被北魏統一。北魏初期採取強制遷徙塢壁人口的措施,損害了塢壁內漢族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塢壁聯合反抗。所以北魏政權為取得塢壁的支援,不得不採用前代胡族政權的策略,命塢主以宗主的名義督護地方,即著名的得“宗主督護制”。直到北魏孝文帝時,國家長久穩定,才有實力對塢壁下手,將宗主督護制改為中央在基層設定官吏的三長制。
陶淵明曾留下這樣的詩句:“聞有田子泰,節義為士雄。斯人久已死,鄉里習其風。”而詩中歌頌的主人公正是漢末的大塢壁主田疇,陶淵明所推崇的的“節義”,正是田疇在塢壁內實施的不分彼此、共同生產、共同消費的措施。加之陶淵明生活於東晉末年,在當時民族對立與夷夏之防民族觀念影響下,此時北方漢族士人主導的塢壁,他定不陌生。雖說經過了文學的美化,但我們依然可以在《桃花源記》中找到一點塢壁的影子。
-
4 # 麥觀書
五湖十六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亂的時代,北方的漢人,幾乎損失殆盡,除了東晉王朝偏安江左以外,其他地區基本上沒有持久的政權。要說桃花源,在那樣的時代是不可能存在的。東晉王朝,縱使有謝安那樣的人才,也不過是曇花一現。最終還是未能收復中原。司馬家族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
5 # 陌影1028
這是五胡十六國所有歷史,收藏慢慢看
五胡十六國(304年-43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西晉、下接南北朝的北朝,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蜀地建立成漢、在中原建立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滅北涼為止,共計139年。 這一期間,在中國北方和西南先後由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族,建立了十六個非漢族國家,即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統稱“五胡十六國”。 官方指導價22.98萬元起 廣告 官方指導價22.98萬元起 那麼在西晉以後,中國北方怎麼會一下子分裂成16個國家呢?這事還要從頭說起。 自東漢中葉之後,中央王朝常以招引或強制的方式,將邊疆的北方各族內遷,以便監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勞動力。到了西晉時,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有大量胡族與漢族雜住,對晉帝國呈現半包圍形勢。 晉武帝在世時,西晉國力強盛,各胡族還能向中央稱臣。晉武帝去世後,中原王朝爆發了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八王之亂。這次內亂歷時16年,耗盡了西晉王朝的所有兵力,給當時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最終導致西晉亡國。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五胡十六國紛紛建立。
一、成漢登場 成漢(304年—349年),是五胡十六國的首個政權,由氐族首領李雄在四川成都建立。 李雄的祖輩在東漢末年,從巴西郡遷至略陽歸附曹操,並在魏國任職,成為氐族首領。 八王之亂時期,關西一帶兵禍擾亂,再加連年大荒,略陽等六郡的百姓逐漸向蜀地流亡,其中便有李雄的父親李特。後來,西晉政府強迫流民返鄉,李特父子在蜀地率流民起義,李特在戰場上被殺,李雄繼續與晉軍作戰,並打敗西晉軍隊,佔領成都。李雄於304年,稱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成,史稱成漢。 347年,東晉桓溫率兵攻打成漢,成漢投降,其殘餘勢力在2年後也被東晉徹底消滅,亡國,享國45年。
二、前趙滅晉 前趙(304年-329年),成漢建立一個月後, 匈奴貴族劉淵在山西左國城建立前趙,前趙與成漢是十六國之中僅有的2個在西晉滅亡前建國。 劉淵是西漢時期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漢高祖劉邦將一位宗室之女,作為和親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與冒頓單于相約為兄弟,所以,冒頓單于的子孫都以劉氏為姓。 西晉時期,晉武帝讓劉淵管理匈奴的內部事務。 八王之亂時,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任職,司馬穎讓劉淵回匈奴部去召集人馬打內戰,但劉淵卻趁西晉諸王內亂,攜匈奴五部割據幷州,獨霸一方。因為劉淵是漢朝的外甥,同時也為了籠絡人心,劉淵以光復漢朝為名建立漢,自稱漢王。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建造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進行祭祀。 劉聰繼位後,派遣族弟劉曜、大將石勒,消滅西晉主力部隊十餘萬人,並攻破西晉國都洛陽和長安,先後俘虜晉懷帝、晉愍帝,西晉滅亡。此後,五胡十六國正式登場。
後來,漢國發生內亂,劉淵的侄子劉曜繼位,改國號為趙,史稱漢趙。劉曜繼位的同時,漢趙大將石勒與劉曜反目,自立為趙王,與劉曜分庭抗禮。所以,劉曜所建立的趙國史稱前趙,石勒所建的趙國史稱後趙。 三、後趙爭雄 後趙(319年—352年),是羯族首領石勒建立的政權。 石勒自從與劉曜分道揚鑣後,就自立為趙王,他所建立的國家史稱後趙。石勒建國後不斷與前趙交戰,終於在十年後打敗劉曜,並將他處死,前趙滅亡。 石勒死後,其次子石虎篡位,石虎死後,其諸子為爭帝位互相殘殺。石虎養孫冉閔趁後趙政局混亂之時殺死後趙君主石鑑,奪取後趙政權並稱帝,改國號魏,史稱冉魏。後趙滅亡。 四、前燕崛起 前燕(337年 - 370年)是由鮮卑族貴族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 慕容皝的祖先莫護跋(即,慕容跋)在三國時期率領族人由呼倫貝爾遷居遼西,曾隨同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慕容鮮卑在魏晉時期世代歸附中央政權,直至八王之亂時,還幫助西晉王朝進行平叛。慕容皝父親的慕容廆在西晉滅亡後,還繼續向東晉稱臣,並希望東晉王朝能封他為燕王。當時朝議還有定論,慕容廆就去世了。
慕容皝繼位後,東晉派人節授任慕容皝為鎮軍大將軍、遼東公。4年後,慕容皝羽翼豐滿,自立為燕王,建立燕國,史稱前燕,東晉礙於形勢,承認既成事實,破例封其為燕王。 隨後,前燕打敗冉閔,消滅冉魏政權,入主中原,並拋棄東晉旗號,自稱燕皇帝。東晉派大將桓溫討伐,但被前燕大將慕容垂擊退。 慕容垂在擊敗桓溫的戰役中立下大功,然而他卻被輔政的慕容評所猜忌,慕容垂被逼無奈攜家人逃往前秦。 前秦天王苻堅早就想消滅前燕,一直忌憚慕容垂,如今最大勁敵已經投誠,苻堅遂開始討伐前燕,不久,前燕滅亡。 五、前涼自立 前涼(317-376),是西晉涼州刺使張軌之子張寔在西北地區建立的漢族政權,也是十六國之中第一個漢族人建立的政權。
張軌在涼州期間治理有方,百姓擁護,深得晉朝信任。八王之亂期間,張軌派兵三千,東奔京師保衛天子。永嘉之禍期間,張軌又派兵討伐前趙。張軌去世後,其子張寔繼任,西晉任其為涼州刺史、西平公。西晉滅亡後,張寔擁戴東晉司馬睿即位,自稱涼王。張寔去世後,其胞弟張茂繼任,前趙封張茂為涼王,這是前涼王號之始。但前涼並始終對東晉表示忠誠,各代統治者除張祚外,都自居晉朝的刺史或州牧,接受晉的封號。 公元376年前秦天王苻堅對前涼發動全面進攻,前涼末代君主張天錫投降,前涼覆滅。 六、前秦一統 前秦(350年—394年)是氐族人苻洪在關中建立的國家。 苻洪,甘肅秦安人,其家族世代為氐族酋長。漢朝時氐族受中央統治,三國時氐族被曹操和劉備瓜分,西晉時又附晉。西晉末年,西晉政權顛覆之際,略陽氐族推出貴族苻洪為首領。 前趙劉曜在長安稱帝,以苻洪為氐王。之後,後趙滅前趙,苻洪降於後趙。 後趙內亂,苻洪受到排擠,遣使降晉,接受東晉官爵。苻洪死後,其子苻健代統其眾,被東晉封為徵西大將軍。苻健佔領關中後,稱帝,國號秦,史稱前秦。東晉派大將桓溫討伐,被秦打敗,東晉無可奈何。 此後,前秦在北方的亂局中不斷髮展壯大,到苻堅繼位時,前趙已經被後趙所滅,後趙被冉魏所滅,冉魏又被前燕所滅,加上此前的成漢已被東晉所滅,在中國北方只剩下前燕、前涼、前秦3個國家。 前燕內亂,慕容垂投靠前秦,前秦藉機消滅前燕,6年後又消滅前涼。期間,還順便滅了滅氐族楊氏的仇池國、鮮卑族拓跋氏代國。隨後,前秦又派大將呂光平定西域,這是中原政權自東漢之後再度佔據西域。 至此,五胡十六國前期所建立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都已滅亡,十六國之外的冉魏、仇池、代國等小國都也滅亡了,前秦一統北方並佔領西域,前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前秦統一北方後,四周諸國遣使通好,此時只剩東晉, 苻堅欲趁勢消滅東晉一統天下,大舉南征東晉,結果在淝水之戰中被謝玄打敗。 淝水之戰失敗後,原先歸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紛紛乘機獨立,中國北方又再陷入分裂的狀態,前秦被分裂成後燕、西燕、後秦、西秦、後涼、代國、翟魏等國,隨後前秦被後秦所滅。 七、後燕復國 後燕(384年—407年),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 淝水之戰後,丁零部落首領翟斌反叛前秦,苻堅派前燕降將慕容垂出兵討伐,慕容垂途中屠殺副將苻飛龍及一千人的氐人部隊。在滎陽複稱燕王,史稱後燕。 慕容垂的侄子、前秦北地長史慕容泓看到叔叔稱燕王,就在山西叛秦,割據一方。慕容垂隨後與西燕爭奪燕國領導權,並最終消滅西燕。此前,後燕還消滅了翟魏,國土曾一度恢復到前燕水平。 後來,在北方興起的北魏攻下後燕都城中山,後燕被一分為二,北面的稱北燕,南面的稱南燕。 八、北燕歸魏 北燕(409年-436年),是鮮卑化漢人馮跋建立的政權。 馮跋本為西燕將領,西燕亡,馮跋投降後燕,任後燕禁衛軍將領。後燕被北魏打敗後,後燕遷都到龍城,之後又發生內亂,後燕君主都死於內鬥,馮跋平定叛亂,自立為天王,仍以燕為國號,都龍城,史稱北燕。 馮跋病死,其弟馮弘殺馮跋諸子自立。馮弘之世,北魏連年進攻,掠徙北燕民戶。436年,北魏軍入佔龍城,北燕亡。 九、南燕歸晉 南燕(398年-410年),由後燕宗室范陽王慕容德所建。 當年,後燕君主慕容寶於參合陂之戰為北魏所敗之後,後燕被截成南北兩部分。慕容德率領部分後燕軍隊於河南滑縣自稱燕王,後改稱皇帝,仍以燕為國號,史稱南燕。 409年,東晉劉裕率師北伐,第二年攻陷燕都廣固,俘虜南燕末帝,南燕亡。 十、西秦攻受 西秦(385年—431年),由隴西鮮卑族首領乞伏國仁在蘭州所建。 鮮卑乞伏氏在漢魏時自漠北南出大陰山,遷往隴西並定居於此。前秦主苻堅在位時,乞伏鮮卑酋長乞伏司繁被命為鎮西將軍。司繁死,子國仁代鎮。 淝水之戰後,苻堅敗亡,乞伏國仁自稱大將軍、大單于,築勇士城為都,史稱西秦。 西秦周邊強鄰環伺,西秦統治者為鞏固和擴大其統治區域,連年與後秦、南涼、北涼、夏、吐谷渾等國進行戰爭,雖然殲滅南涼,卻被後秦、夏兩度滅國。 十一、後秦滅秦 後秦(384年—417年)是羌人貴族姚萇建立的政權。 姚萇的父親是羌族首領姚弋仲,姚弋仲在十六國時期先後降於前趙、後趙及東晉。其父親死後,姚萇投降前秦,被苻堅重用,屢建大功。 淝水之戰後,西燕慕容泓自立,苻堅派兒子苻睿和姚萇出兵討伐,結果兵敗,苻睿被斬殺。苻堅大怒,姚萇畏罪逃到渭北,被族人推為盟主。姚萇遂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建立後秦。 隨後,後秦派兵與前秦交戰,苻堅戰敗,被姚萇殺死。 前秦滅亡後,後秦發生內亂。 東晉劉裕趁機親率大軍分四路北伐,先後收復洛陽、長安,後秦末帝姚泓舉國投降,後秦覆滅。 十二、後涼效涼 後涼(386年—403年)是氐族貴族呂光建立的政權。 呂光是前秦開國功臣呂婆樓之子,在淝水之戰前,率軍征服西域,這也是自東漢之後中原政權再度佔據西域。 淝水之戰後,呂光從西域回軍,入主涼州。他在收到苻堅死訊後,悲痛欲絕,他命令所部為苻堅披麻戴孝。同年,宣佈改元太安,建立後涼,這與前涼自立如出一轍。 呂光去世後,諸子相爭,內亂不斷。後秦趁機派兵征伐,後涼末代君主呂隆向後秦投降,後涼滅亡。 十三、南涼歸秦 南涼(397年—414年),是河西鮮卑禿髮烏孤所建,都樂都。 禿髮即“拓跋”的異譯。漢魏之際,拓跋氏的一支由酋長統率,從塞北遷到河西涼州內服,被稱為河西鮮卑。至禿髮烏孤時期,勢力不斷髮展。 呂光建立後涼之初,禿髮烏孤歸附後涼。未過多久,禿髮烏孤反叛後涼,並在街亭打敗呂光的將軍竇苟。禿髮烏孤自稱大單于、西平王,建立南涼。 南涼末年,連年不收,上下飢窘,末代君主禿髮傉檀率軍西掠時,西秦偷襲樂都,南涼滅亡。 十四、北涼歸魏 北涼(397年—439年),為前涼尚書、建康太守段業,在盧水胡族沮渠部的支援下建立。 段業起初擔任呂光部將杜進的僚屬,跟隨杜進征討西域,因戰功被任命為建康太守。呂光建後涼,任命段業為尚書。 沮渠部是匈奴的一支,其先祖世為匈奴左沮渠王,他們以部落為姓。東漢時,因初居盧水一帶,又稱盧水胡。 呂光徵西域班師回朝途中,盧水胡首領沮渠羅仇歸附後涼,被呂光任命為尚書。後來,沮渠羅仇因為兵敗,被呂光所殺。沮渠羅仇死後,他的侄子、沮渠部落酋長沮渠蒙遜起兵反叛。沮渠蒙遜的堂兄、後涼晉昌太守沮渠男成亦起兵攻打段業所在的健康,並勸段業反涼自立。段業因受到後涼尚書排擠,便於同意自立,改元神璽,建立北涼。隨後沮渠蒙遜、沮渠男成率部歸順北涼。 後來,沮渠蒙遜造反,攻滅段業,仍稱涼州牧,因此亦有人以此為北涼立國之時。沮渠蒙遜繼位後滅掉了西涼,並奪取了南涼國都姑臧,統一涼州。 沮渠蒙遜去世後,其子沮渠牧犍繼位。439年北魏大軍圍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涼滅亡。 十五、西涼涼涼 西涼(400年—421年),是由李廣的後裔李暠在敦煌建立的。 李氏為涼州大姓。李暠曾任北涼政權的效谷縣令、敦煌太守。北涼天璽二年,李暠據敦煌自立,稱涼公,改元庚子,建西涼,常年與北涼交戰。 李暠病死,其子李歆繼位,繼續對北涼作戰。北涼沮渠蒙遜想消滅西涼,便使出一計,他聲稱要攻打西秦,行軍至半路又偷偷帶兵返回。西涼國主李歆見有機可乘,便帶領三萬兵馬去襲擊北涼的國都姑臧,結果遭到了沮渠蒙遜的埋伏,西涼全軍覆沒。 西涼,涼涼。 十六、胡夏謝幕 夏(407年 —431年),是匈奴鐵弗部族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國都統萬城,也是十六國時期最後出現的一個政權。中國古代以“夏”為國號的政權頗多,因此史家又稱十六國時期的夏政權為赫連夏,又稱為胡夏。 赫連氏本匈奴南單于後裔,內徙後改姓劉。十六國時,十六國時,先後依附前趙、前秦、後秦。赫連勃勃(又名,劉勃勃)與前趙光文帝劉淵同族,歸附後秦後,後秦皇帝姚興任命他為安北將軍、五原公。 後秦弘始八年,劉勃勃把柔然可汗社獻給姚興的八千匹戰馬劫獲,並以射獵的名義襲殺了岳父沒弈幹,並其部眾。次年,他自稱天王、大單于,建國號為大夏。此後多年與後秦交戰。 胡夏做大後,劉勃勃欲改名,他說,我的祖先內遷以後改隨母姓,不合乎禮。帝王是上天之子,美好顯赫與上天相連。所以改劉姓為“赫連”。 東晉劉裕北伐後秦,赫連勃勃乘虛輕取長安,在霸上即帝位,國勢更強。 赫連勃勃去世後,諸子內爭,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趁機出兵討伐。胡夏戰敗,亡國。至此,十六國中僅剩北涼尚在,其餘皆忘,胡夏政權的滅亡也標誌著十六國時期即將謝幕。 尾聲:北魏統一北方,五胡十六國落幕 十六國時期,前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淝水之戰後,前秦被分裂成後燕、西燕、後秦、西秦、後涼、代國、翟魏等多個小國。 被前秦滅亡的代國趁機恢復獨立,代國國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後來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諸侯紛爭不斷,北魏卻趁亂實施統一大業。先後消滅了後燕、北燕、北涼、胡夏,並征服北方的柔然。此前,南燕、後秦已被東晉劉裕所滅。此時的北方已經全部被北魏統一,北魏也成為繼前秦之後第二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 至此,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的北方亂局,在中華大地上存在了135年的五胡十六國時代結束了。而早在北魏統一北方的19年前,中國南方已經變天,先後消滅了南燕、後秦的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國號為宋,史稱劉宋。 此後,中國進入了自五胡十六國以來的第二段大分裂時期——南北朝。
-
6 # 亭安讀書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漢族建立的具備“桃花源”之地,應當包括三種類型:漢族建立的北方政權,北地漢民為自保建立的塢堡,以及南方江東建立的東晉王朝。
1、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漢族政權永嘉之亂西晉滅亡後,中國北方經歷五胡十六國時期,其間建立了不少漢族的政權,兼具部分所謂“桃花源”性質,主要有前涼、北燕、西涼和冉魏等。
尤其是地處涼州地區的前涼政權,在西晉滅亡之後得以在西北存續,是遭受五胡禍亂的中原民眾,除了逃亡南方江東之外,往北也有大批逃往前涼所在,是除了“衣冠南渡”之外的“士族北上”的重要庇佑之地。
前涼在被前秦所滅之前,歷經七十多年,對於儲存中原文化、傳統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留在北方建立的漢族政權,有忽悠漢民的重要意義,所以具備“桃花源”的性質所在。
2、北地漢民自衛的“塢堡”自漢魏之後,在戰亂頻繁地區,一地鄉民或流民等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種自我保護的營寨,藉以地形優勢等,抗拒兵亂得以儲存自身。五胡入華之後,北方也形成了一些這樣的塢堡,是北方漢民得以生存的“桃花源”。
並且有學者認為陶淵明所寫《桃花源記》中描繪的桃花源場景,就是結合魏晉南北朝亂世時躲避戰亂的塢堡組織來創作的。
塢堡組織的力量,在祖逖北伐時也有接觸:
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聽兩屬,時遣遊軍偽抄之,明其未附。由此可知,當時留守在北方由漢族人民建立起來的塢堡,是藉助河流、山川等地勢得以生存,並且與胡族勢力相處的方式除了對抗之外,還有交付“任子”也就是自家子弟做人質給胡族勢力。祖逖為了保護這些塢堡勢力,便安排官軍假裝圍剿這些塢堡,讓塢堡力量得以放心接應祖逖的北伐。
這些北方由漢民建立起來的自保塢堡力量,具備保護塢堡內部民眾的作用,所以也應當是“桃花源”性質的存在。
3、司馬睿建立的東晉王朝西晉滅亡後,中國北方遭到胡族的破壞,北方大量人口境況悽慘還有著被胡族殺戮的風險,因此除了北上逃到由漢人建立的政權之中,另外最大便是想方設法逃亡到南方。
由司馬睿建立起來的東晉王朝,是北方漢民族人口嚮往的去處,並且東晉王朝雖然偏安江東,但是也是能夠對抗北方胡族勢力的重要力量,並且具備當時漢民族所認同的正統王朝,因此東晉王朝具備當時“桃花源”性質。
結語五胡十六國時期,由漢人建立的政權,一地民眾建立的塢堡以及南方東晉王朝,都是漢民族建立起來具備“桃花源”性質的存在。當然了,包括依附胡族勢力,晉朝留鎮北方的將領力量,以及組建起來到處流竄的流民勢力,能夠具備護佑漢民的勢力,都具備“桃花源”性質,在此便不過多涉及。
回覆列表
西晉末年,司馬氏內部為爭奪皇位爆發了“八王之亂”。一時之間,中原一片混亂。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大量內遷,其中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紛紛建立割據政權,史稱“五胡亂華”。中華大地進入了最黑暗的時代,漢人幾乎遭受滅頂之災。
五胡在北方建立了眾多的割據政權,被稱作“五胡十六國”。其實,十六國並非都是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其中有幾個是由漢人建立的。
前涼(301年-376年)前涼的建立者是張軌,西漢常山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憑藉父祖恩蔭在西晉朝廷為官,他聰明過人,對時局看得非常清楚。鑑於當時天下混亂的形勢,便向朝廷上書,請求前往遠離中原的涼州擔任刺史,暗自圖謀佔據河西之地。
301年,西晉朝廷正式任命張軌為涼州刺史。此後西晉王朝內亂不斷,無暇顧及偏遠的涼州地區。張軌則勸課農桑、設立學校、招兵買馬、修建城池,開始了割據統治。
320年,張軌之子張茂改元永元,前涼徹底成為割據政權。
345年,張軌之孫張駿自稱涼王,建都姑臧。
346年,張駿去世,其子張重華繼位,此後前涼王室內部發生內鬥,實力大為削弱。
354年,涼王張祚稱帝,改元和平。
376年,前秦天王苻堅派兵大舉進攻,前涼末代皇帝張天錫被迫出降。歷經八代君王,割據76年的前涼政權滅亡。
西涼(400年-421年)十六國中共有前涼,後涼,北涼,南涼,西涼等“五涼”。除了前面講的前涼之外,西涼也是由漢人建立的。
西涼的建立者是李暠,隴西成紀人,西漢名將李廣十六世孫。
400年,李暠自稱大將軍、護羌校尉、秦涼二州牧、涼公,改元庚子,以敦煌為都城,疆域包括今甘肅西部及新疆一部分。西涼勢力較弱,常與北涼作戰。
420年,北涼殺第二代西涼王李歆,進佔酒泉。
421年,北涼引水灌敦煌,李恂乞降不成,被迫自殺,敦煌失陷,建國21年的西涼滅亡。
西涼雖然滅亡,但他的子孫李淵在兩百年後建立了唐朝。
北燕(407年-436年)五胡十六國中有“四燕”,其中前燕、後燕、南燕均是由鮮卑慕容氏所建立,唯獨北燕是由漢人建立的。
北燕的建立者是馮跋,鮮卑化的漢人。西晉末年,天下大亂,馮跋的父親馮安在西燕(不屬於十六國)擔任將軍。西燕滅亡後,馮跋一家東遷至龍城(今遼寧朝陽)。
後燕皇帝慕容寶繼位時,馮跋被任命為中衛將軍。407年,馮跋兄弟襲殺了後燕皇帝慕容熙,另立高雲為天王。409年,高雲為近臣所殺,馮跋平定叛亂,自立為天王,改元太平,史稱北燕。
430年馮跋死後,其弟馮弘殺死了太子馮翼,自立為帝。
436年,北魏大軍攻破北燕都城龍城,馮弘逃亡高句麗,北燕滅亡。438年,高句麗王將馮弘殺死。
值得一提的是,北魏著名的改革家馮太后就是馮弘的孫女。
冉魏(350年—352年)五胡十六國,包括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一成、一夏。準確的說,不僅僅只有十六個國家,還有一個漢人建立的冉魏。
冉魏政權建立者是冉閔,後趙皇帝石虎的養孫,以勇猛善戰著稱。
350年,冉閔趁後趙政局混亂之時殺死後趙君主石鑑,奪取後趙政權並稱帝,定都鄴城,國號魏,史稱冉魏。
352年,冉閔被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斬於遏陘山,冉魏政權滅亡。
我想說這個時代沒有桃花源,有的只是國恨家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