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楓橋夜泊199126046
-
2 # 阿覺生活日常
回答:原因四點。
1、孫策能夠禮賢下士,在離開袁術一統江東之前,結交周瑜,張紘,幫他謀劃好了發展大計,這兩人後來都是江東柱石之臣,同時他一直善待他父親的舊部程普等人,因此起事之後,他在骨幹人才上就已經具備了獨霸一方的資源。
2、發展初期,在實力壯大之前 ,他一直向袁術示弱,透過不斷蠶食各個小勢力,暗中發展實力。
3、這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袁術的輕敵,如果袁術對孫策有足夠的重視,是可以多次消滅孫策的,但是一直到孫策向袁術宣戰之,袁術都不相信那個孩子能有大作為。
4、孫策成功也藉助於他父親當年江東猛虎的威名,因而發展過程中很多人慕名而來。
二、擴充套件知識:
1、孫策簡介: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後脫離袁術,統一江東。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后,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2、江東簡介:江東,指長江以東地區,古人以東為左,故又稱江左。因長江在自九江至南京一段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古有中原進入南方吳地的主要渡口,江之東地區稱為“江東”。 歷史變遷 古以中原為中心,長江以南為外,外即表,故稱江南為“江表”。江表,又因位於長江之東,所以又稱“江東”。晉、南朝之時,稱江東為“江左”。 三國時江東是孫吳政權的屬地,所以也有把孫吳統治的全部地區都叫“江東。
-
3 # 夏日會飛的魚
孫策,本不是江東世家,和他父親只是先前在長沙郡呆過幾年時間。父親被劉表部下射殺後,投靠袁術,用傳國玉璽換回幾位老部下,再和自己義兄弟周瑜一起創業,先攻廬江在下東吳,最後一統江東。其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勇猛(江東小霸王),文成武將的支援(周瑜,魯肅,程普,黃蓋等),相對江東軍閥實力較弱,為最後孫策統一埋下伏筆。
-
4 # 江雨燕
怎麼能說孫策毫無實力,他可是貨真價實的“富二代”和“軍二代”,他的父親孫堅是妥妥的東漢末年的大軍閥,早年因平叛長沙叛賊區星有功,被東漢朝廷封為烏程侯。後來在袁術的號召下參與討伐董卓的戰爭,是十八路諸侯之一。孫策這樣的出身怎麼能說毫無實力呢?真正毫無實力的應該是劉皇叔吧,那才是真的白手起家。雖然從另一方面來說孫策最初也是光桿司令一條,但是人家起點高,都是和諸侯軍閥之類的打交道,哪裡像劉備一樣不得不透過投靠他人才慢慢做大。
少年即位,收編舊部孫堅因追擊黃祖被伏兵射箭擊中腦袋去世,這時的孫策不過才16歲,他世襲了父親烏程侯的爵位,帶著父親的屍體返回江東。在曲阿他埋葬了自己的父親,隨即舉家搬遷到了江都。在這裡他開始謀劃到袁術那裡接收父親的舊部,他把自己的家人託付給了張紘(hong)後便離開江都去見袁術,希望他能夠歸還父親的軍隊。
但袁術並不願意給他,所以把孫策給打發到他的舅父丹陽太守吳景那裡去,沒辦法孫策只好跑到丹陽去,在那裡招募了數百人,最後袁術好歹還是把他父親孫堅留下來的數千人部隊交給了孫策。但是起初孫策憑藉著這支隊伍確實也沒有闖出什麼名堂,而且還受到袁術的鉗制和欺騙。先是騙他說給他九江太守的職位,但最後也沒給,後來又說讓孫策做廬江太守,最後也沒給。
孫策沒辦法,只好在父親的老部下朱治的建議下渡江另圖大事,所以這一方面來說,孫策雖然起點高,但是也確實沒有沾到他父親孫堅多少好處,雖然從身份上來說確實是一個“官二代”,但是由於孫堅自己也沒有站穩,孫策也算某種意義上的白手起家吧。
離開袁術,轉戰江東在朱治的建議下,孫策向袁術提出回到江東發展的建議,袁術覺得孫策也蹦躂不出個什麼名堂,就放他回去了。孫策到達了歷陽後,就給兩家交好的周瑜寫了一封信,告訴他自己要回到江東創業,周瑜聽說後就帶了一些兵馬過來參加了孫策的隊伍。
這時候孫策的身邊已經有周瑜、黃蓋和程普等人在輔助他,從這一點來看,孫策享受到的父輩資源又比劉皇叔那不是一個等級的,黃蓋、程普都是侍奉孫家三代人的老將,當年跟著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戰爭,積累了不少經驗和能力,在這樣兩個老將的輔佐下,孫策很快在江東站穩了腳跟。孫策發展的還是比較順利,先是擊敗劉繇和王朗,由此在江東聲名大震,擁兵數萬之眾。
決裂袁術,一統江東這時候的孫策已經算是徹底在江東佔有了自己的地盤,而另一面袁術稱帝,孫策知道這個訊息後還寫信勸說袁術放棄稱帝,但是袁術不聽,自認為自己擁有做皇帝的命。而這時候的正主漢獻帝正被李傕和郭汜追殺,曹操聽從荀彧的意見收容了漢獻帝,開始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操作。
所以當袁術稱帝后,曹操就以漢獻帝的名義派人到江東,任命他為騎都尉,並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這算是孫策終於有了自己的官方身份,漢獻帝雖然沒有什麼權利,但是天子的身份還是好使的。不過孫策覺得騎都尉的官太小,就暗示想要個大官,曹操派來的使者王浦隨即就任命孫策為權代明漢將軍的職位。
後來又因朝貢漢庭,又被封為討逆將軍,封吳候,但孫策並沒有機會討伐袁術,袁術就病亡,孫策由此開始統一江東的戰爭,過程也很順利,在統一江東後孫策身邊是謀士如雲,武將如雨,引得曹操都主動和孫策家族結為姻親關係。不過,孫策後來被許貢的門客刺殺身亡,由弟弟孫權繼承他的地位,而這時候的劉備被曹操打敗後,就跑到袁紹底下混去了。
-
5 # 阿彬說歷史
我是阿彬,我來回答
要說孫策沒實力那就言重了,他本身就是一個官二代。
父親孫堅原為長沙太守,依附淮南袁氏在亂世站穩腳跟。後來孫堅不幸陣亡,年僅17歲的孫策只能扛起大旗獨自前行。
孫堅死後他的舊部歸了袁術,孫策也屈伸在下,但是孫策有大志並不願意跟隨袁術。
籌集兵馬積蓄力量剛開始孫策本錢很少只能給袁術打工,袁術見孫策驍勇善戰知道孫策是個人才。袁術派吳景攻當利口卻幾年無果,於是孫策請命去取江東。
孫策被任命為折衝校尉,只給他1000人,幾十匹馬。孫策沿途還招募鄉勇,人到歷陽已經有6000人了。
孫策長得帥又很幽默,兵士百姓都很願意為他賣命。
渡江創業建立基業先前袁術答應將廬江太守給自己,但袁術出爾反爾將太守給了劉繇,孫策很是生氣。準備先對付劉繇。
195年,孫策從歷陽渡江突襲牛褚營擊敗劉繇,此舉獲得了大量糧食輜重,孫策得以發展壯大。
196年,孫策攻破會稽剿滅了嚴白虎,活捉了王朗。孫策自領會稽太守,又更換了全部長吏控制了整個廬陵郡,自此孫策在江東有了一席之地。
197年孫策聽聞袁術稱帝和他斷絕關係,朝廷任命其騎都尉,承襲烏程侯。
同年他又擊破吳郡割據勢力,平定了吳郡。
198年,孫策又平定了丹陽,同時他又相繼得到周瑜,魯肅,太史慈投奔。孫策被朝廷封為討逆將軍,吳侯。
199年,孫策乘勢收繳了劉繇的殘部,又迅速襲取廬江,他先後擊敗劉勳,黃祖控制了江夏。
200年,孫策不費吹灰之力取下豫章,自此江東已經被孫策基本控制,江東達到鼎盛。
-
6 # 薯條君呀
江東孫氏集團的形成,可追溯到孫堅時代,孫堅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創業了大業,可惜他死得太早。真正建立起一個地域廣大的強勢割據勢力規模的,是孫堅的大兒子孫策。孫策曾策劃偷襲許都,迎獻帝,其野心、膽量與眼光都堪與曹操相比,可惜也是英年早逝,未能創造更大的功業。孫策臨終前,把孫權叫到跟前說:“舉江東之眾,決機兩江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當時就傷重而死,年僅26歲。於是,孫氏集團的下一發展的重任就落到了孫權的肩膀上。孫權也不負重託,繼承了父兄的遺志,是一個優秀的守成之主。1.孫堅創業孫堅出身小康家庭,以武立身,號稱江東猛虎,年僅十七歲就殺敗數十盜賊,華雄就是孫堅部將殺的,而不是像《三國演義》中所寫是被關羽斬的,估計孫堅武力也應在華雄之上。《三國志》上說:“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孫堅有萬人不敵的本領。那麼他是怎麼創業呢?孫堅當年以烏程侯、長沙太守的身份參與討伐董卓,作為孫武的後代,他英勇作戰,表現不凡。但他起初曾敗在董卓手下。《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中寫道:“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罽幘,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冢間煙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繞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可見孫堅敗得相當慘重,要不是採取“金蟬脫殼”之計,還難以逃脫。不過孫堅並沒有一掘不振,後來又重整旗鼓,不但打敗董卓,而且斬了他的上將華雄。《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中載:“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董卓聽說反叛的傢伙們原來是不死鳥,他又得意忘形,在相國的基礎上又前進一步,自封為太師以示慶祝。然而還沒有做多少時間,諸侯中又崛起了一員堪稱董卓剋星的狠將——孫堅。孫堅也是個有勇有謀的將領。孫堅對於董卓來說並不陌生,董卓還在西涼時,曾奉命與周慎等人征討羌人,隸屬於當時的車騎將軍張溫,孫堅當時是張溫的部下。圍攻榆中時孫堅曾經建議周慎給他一萬人先截斷羌人的糧道,來個“計毒莫過絕糧”。周慎不聽,執意圍攻榆中堅城。結果,自己的糧道反而被羌人趁機截斷。無可奈何之下丟盔棄甲,“棄車重而退”。自這件事以後,董卓對孫堅的計策評價相當高,認為如果孫堅的計策能夠被採納執行,涼州就此可以平定。諸侯起兵反叛董卓後,孫堅也不甘落後。和袁紹等人所作為不同,他始終積極求戰。雖然出師不利被徐榮打敗(看來這個徐榮也不是個簡單的人物),但也抓住胡軫呂布內部不合的良機,並“梟其都督華雄”。孫堅的厲害讓董卓不得不佩服,就派李催去遊說孫堅,又是要結親又是封官許願,極力拉攏。孫堅依自己的實力誰都不投,為什麼偏要投不得人心的董卓老賊。所以他不但嚴辭拒絕了狡猾的老賊,還發誓要將他“滅之三族,縣示四海”。沒想到董卓對他施軟的不行,又施硬的。可是董卓呂布都不是孫堅的對手,親自出戰都被打敗,狼狽不堪。得勝的孫堅殺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澠池等地要尋找董卓決戰。董卓心有餘悸地囑咐部下,諸侯都是廢物,惟有孫堅非等閒之輩,你們要小心,一副“生子當如孫文臺”的樣子,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對孫堅的防禦後董卓返回長安。臨走的時候李儒說:“唉,沒事兒,其實咱們用不著太緊張,諸侯都想著儲存自己的實力,其實是烏合之眾,真正討厭的是孫堅,這傢伙確實有點傻勁兒,真捨得血本跟咱們拼啊。”孫堅也忙著給董卓擦屁股救火,整覆被董卓挖掘的陵墓等,戰場上出現了短暫的平靜。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孫堅也是一個了不起人的物,正因為如此他才建立大業。可他為什麼不趁此機殺了董卓?為什麼半道撤了兵,《三國演義》中寫到因為孫堅在洛陽城中得到了漢朝的傳國玉璽,起了私心後退兵,並因此結怨於袁紹、劉表。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公認的結論。陳壽在《三國志》中雖然如此記載,但裴松之在他的註解中對此表示了有根據的懷疑。陳壽編纂《三國志》時參考了各國史官的記錄,玉璽一段是從吳人的紀錄中抄來的。裴松之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吳人為了表示自己為正統而杜撰的。把孫堅退兵的原因歸於玉璽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然而有一點,雖然《三國演義》不曾提及卻是白紙黑字為歷代史家所公認的,就是和曹操一樣,孫堅看到諸侯的內訌後心灰意懶。孫堅在前方奮勇殺敵的同時,後方的聯盟已經亂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紹聽從了謀士逢紀的策略,兵不血刃地從韓馥手裡奪取了冀州。前後一系列的運作,大體和《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相符,只不過沒有殺死公孫越的一段。戰術上堪稱高明,但戰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這分明就是想篡位。如今你這個盟主又帶頭向盟友下黑手,諸侯們這下子都可算明白怎麼回事了,什麼聯盟,什麼盟主!全都是扯蛋!於是這個聯盟徹底破滅,代之而來得則是“關東州郡,務相兼併以自強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孫堅攻擊董卓時依附於袁術(提供軍糧)並以豫州為後盾。袁紹袁術兄弟翻臉後,袁紹另外派人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張膽地要給孫堅來個釜底抽薪。孫堅聽說後仰天長嘆,淚如雨下:“不是為了匡扶社稷而同舉義兵嗎,如今逆賊董卓屢戰屢敗覆滅在即而他們為什麼胡來!我又能和誰同心盡力!”無可奈何之下,回師先打敗袁紹的豫州刺史。此後孫堅不再有,也沒法再有任何討伐董卓的勁頭。沒想到孫堅在前方苦苦的打仗,他們不但不幫他,還在自己窩裡亂了套,這讓他還有什麼心殺敵,如果把亂人消滅了,恐怕他們那邊已經建立了天下,孫堅將無家可回,他還有什麼力氣再去攻打董卓。在此一戰中,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作為袁術的部將被派來幫孫堅的忙,卻中流矢而亡。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兩家結怨。從此後,各地諸侯之間是真正的混戰。勢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兩派,袁紹袁術哥倆勢如水火。袁紹是長子,但卻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術則是嫡出,哥倆都有看不起對方的理由。袁術看到天下的豪傑仰慕袁家的名聲,卻大多投靠了袁紹,這讓袁術大為吃醋,鼓動各袁紹結仇的公孫瓚進攻他,又派孫堅進攻和袁紹關係密切的劉表。劉表的將領黃祖哪裡是孫堅的對手?然而,孫堅大勝之餘樂極生悲,追擊中反而一不小心被射死了。臨走的時候把還未完成的大業交給他的長子孫策,這時候他已經有了很多忠心的人才,雖然沒有自立門戶的意思,但也沒人敢攻打他。為他兒子江東的基業打下了基礎。孫堅是在自己最具雄鷹姿態的時候,驟然殞落的,年僅三十七歲。雖然手下兵士眾多,但孫堅體內無疑充盈著一股獨行俠的血液,相信生命來自神授(孫堅的出身,也曾被人附會出一段“山海經”來),所以他竟然匹馬孤劍地追殺強敵,終於在一個無名山腳,寂寂慘死,“誰知霹靂火,落地竟無聲。”2.孫策打下江東孫堅死了,大兒子孫策才十七歲,但孫策從小就跟隨父親四處征戰,他冷靜地以仇人黃祖換回父親的屍體安葬。他知道自己羽毛還未豐滿,雖然父親為他創下很好的基礎,但自己還年紀小,難以讓眾人服,所以只好投奔袁術。袁術雖然一輩子都很糊塗,但是看孫策看得還是比較準,經常嘆息著對手下說:“我要是有個兒子跟孫策一樣,我死了也值了!”袁術對孫策其實也很喜愛,孫策的一個騎兵開小差,逃到袁術的中軍避難,孫策衝進去就殺了這個兵。袁術並沒有怪罪他,說:“士兵喜歡逃亡,不殺怎麼能警惕他們呢?你做的對。”從此軍中更畏懼孫策了。可是他覺得在袁術手下鬱郁不得志,毅然決定要開創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而當時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的情況下,他把目標放在了局勢相對安定,割據勢力較弱的江東地區。他的做法可以說是非常有戰略眼光。而他以幫助舅父為理由說服袁術放行可見其謀略。孫堅雖是個武夫,但他的家教搞的很好,養出了那麼兩個出類拔萃的兒子。孫策的人格特質奉母至孝,個性豁達,愛說笑話,喜好結交天下英雄豪傑。外型特徵容貌俊美,打起仗來勇猛無比。性寬弘雅量,豁達大度,勇力絕人,知兵善戰。廣用人材,善於接納降將、降卒。孫策的武藝不亞於乃父,江東項羽,與項籍相似,少年英雄,勇不可擋,威震三江,曾經挾死一將、喝死一將,更曾於神亭單槍匹馬與名將太史慈酣戰數百合,素有“江東小霸王”之稱,繼承父業,確立江東地位。可惜英年早逝。孫策文武雙全,不愧為英雄,在父親舊部以及義弟周瑜的幫助下,先後擊敗劉繇、嚴白虎和王朗三股勢力,稱霸江東。其聲勢使得曹操也甚為忌憚。在平定江東時,他每每衝鋒陷陣,手下人很為他擔憂。一次張紘勸他:“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繫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很顯然,孫策既知將軍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則的強大威力。他能夠迅速掃平江東,奠定鞏固的後方,不能說與此沒有關係。關於孫策打下江東基業,正史也有所記載:興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後袁術以孫堅舊部千餘人資策,孫策遂自領兵馬渡江轉戰整個江東。先後攻揚州刺史劉繇、會稽太守王朗等諸部。善用兵,軍紀嚴明,又得周瑜、張紘等當代名士支援與輔佐,先後攻佔吳、會稽等郡。為人闊達,善於用人,故甚得江東民心,短短八年間,平定了整個江東,並使江東迅速蓬勃發展,打下了吳國的基礎。孫策平定江東後,自領會稽太守,並以其親族分守諸郡。袁術僭號稱帝時,策與之絕交,並奉漢帝詔討之。後曹操表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建安四年術死,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勳,得術、勳兵兩萬餘,遂統一江東,割據東南。操憚其強,與之結親以安其心。孫策死時比他老爸死時更年輕,才二十六歲。曹操對他的稱呼是“獅兒”,對他的評價是“難與爭鋒”。生活中的孫策除了可能比父親更具幽默感外(陳壽說他“好笑語”),在孤膽英雄氣上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他太年輕了,如此妙齡而竟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戰績,誰都不敢展望他的未來。所以,天命適時地顯示出其揉乖違、和諧於一身的結果出來,孫策只能和他父親一樣,接受橫死疆場的厄運。兩人既然都是那麼無敵天下,無人能正面相抗,所以死在遠遠射來的暗箭之下,也就不足為怪了。孫策在江東地盤鞏固後,甚至有偷襲許都的野心。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就遭到刺客行刺,傷重身亡。關於孫策的死,《三國演義》根據《江表傳》《搜神計》裡的記載而寫“小霸王怒斬于吉”這一回,裡面所描寫孫策不迷信所謂神仙,堅持怒斬于吉的形象,實在是讓人所欣賞。看看現代這麼多邪教信徒就知道孫策多麼有超前意識。可惜《三國演義》終究是封建時代作品,孫策終究敵不過於吉,可惜!如果孫策不死,三國的歷史絕對要改寫了,以他的雄才偉略,擊敗劉表,活捉劉璋,平定袁術,北拒曹操,那是不成問題的,到時候恐怕“三國演義”就要變成“南北朝演義”了。孫策作戰極其勇猛,每戰都衝在最前面,身先士卒,難怪小小年紀就能打下江東六郡。不過這也成為後人對他的詬病,“你一個主帥打仗衝那麼前幹嘛,有病啊?”不過正是他的這種個性才讓士兵們服從,要知道打仗就是打士氣,哪邊士氣高,哪邊的將士不怕死,哪邊勝利的機率就要大,試想,如果你是孫策計程車兵,你的主帥都衝在最前面,你有什麼理由怕死?!你有什麼理由不為他效死命?!要知道,一個主帥衝在一線對士氣能起相當大的鼓舞。有這樣的主帥,難怪吳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孫策打下江東基業也不足為奇了。孫策也是一個明事理的賢主,同時他也會識人才。比如他在“傳位”時,那時他已經有兒子了,但為了避免主少國疑,他把家業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只這一點,後世的很多所謂明君都比不上他。要注意到當時有勢力的大將全是他的死黨嫡系,他的幾個弟弟想造反是絕對不可能的。甚至於在幾十年後孫策派的勢力依然大得讓孫權寢食難安,為了牢固自己後代的皇帝地位,居然不敢把哥哥追尊為皇帝,順便逼死了孫策的女婿陸遜。張昭曾經對孫策說:孫翊勇敢善戰,甚得部下擁戴,可以考慮把家業傳給他。而孫策卻說“孫翊頂多算一個優秀的將領,而孫權寬宏大量,善於用人,他才是一個好領袖,我應該考慮把大權傳給他。”他在臨死的時候說的兩句話簡直是在給自己的部下和繼承人定性,從以後的發展來看極準確。同時他還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事實證明他也沒有看錯人。張昭確實只能做內政治理,外交拿不了什麼主意,周瑜可以在外交和戰爭上拿主意,但他也確實幹不了政治,而對孫權的評價簡直是一語中的:客氣點說是擴張你不行,守土我不行,不客氣點說那就是你老老實實守著吧,別亂打仗,你不是那塊料。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三國時代的亂世群英當中,少年英雄孫策橫空出世!曹操曾對劉備說過:“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這句話實在是有點片面,曹操是在孫堅死後沒多長時間說這番話的,也許是因為曹操對未及弱冠的孫策缺乏瞭解,還把他當小孩看,故此忽略了這位一代驕雄。實際上,在某些方面,孫策作得比曹、劉更好,而直到後來,曹操發出“獅兒難與爭鋒”的慨嘆時才意識到這一點。孫策打仗時蠻像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西征時,每仗都衝在最前面,他的戰旗指向哪裡,哪裡的敵人就要潰退。只可惜,才二十六歲就早逝了,可惜,可嘆,更可悲!3.孫權守業孫權的老爸從江東打到洛陽,給孫家打下好大的名聲;他哥哥從北邊殺回江南,又為他打下大好的江山,接下來的守業甚至統一天下的只能看他自己了。但孫權沒有足夠的野心,所以他只有守業。孫策把位置傳給孫權時,他比哥哥接任父親時只大一歲,也就是才十八歲,在未接任以前,孫權也並不是個不懂事的小孩,就算他沒有親眼目睹父親的征戰,起碼他見證了哥哥的艱辛,所以孫權對“江東”不是肆意的揮霍,而是苦心的經營。他貫徹的總的發展戰略大抵是“坐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如果說曹操前期的戰略路線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後期當勢力逐步做大,他手中的這個“天子”便也愈加貶值了,真正讓他坐擁天下三分之一的還是靠他那“智慧冠絕之士和勇力超群之人”;而劉備之所以能三分天下一杯羹打的旗幟雖然一直是“匡扶漢室”,但是這旗幟在他的事業中並沒有發揮多大實際作用,他手下的人才跟隨他,也並非是要為漢室效忠什麼的,說白一點就是為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相比曹操集團和劉備集團的政治路線,孫氏集團的“坐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的政治路線的影響力更長遠一些,而且顯得更有實際價值,無論是孫策時期的地方割據還是孫權時期的穩中求發展都是至始至終在貫徹著這條路線。孫權,在《三國演義》這本書裡其實刻畫的並不多,但是我們從有限的所謂正史裡面,還是可以對他了解一二,能夠恰當的評價孫權的有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出自大人物曹操的口中,曹操是不輕易誇任何人的,但孫權就例外了。我們知道,曹操這個人陰險狡詐,反應很快,評價人也是不會保留的,他對劉備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雖然有試探的想法在裡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他的囂張直爽。同樣,他評價孫權也是如此,這句話從他口裡出來,對孫權的評價是相當之高的,可以看到他對孫權的讚賞。後面還順帶來了個對比“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說的真是直白啊!孫權的確會守業,未能把握的事,是不會輕易做出決定的。這一點從赤壁一戰中就能看出來。我們幾乎可以憑藉史料知道,孫權這個人,從一開始就是準備打仗的,所謂將門虎子,從孫堅到孫策沒有一個是孬種,這種貴族的血液深深的流淌在孫權的身軀裡。但是孫權的心計比他的哥哥埋的要深,面對諸葛亮的遊說,他就是不表態,而是問問大臣們的意見,其實孫權有一個習慣,從來都是先徵詢下面的意見,其實在他心裡面早就打定主意了,這是他的性格不同於那些開國皇帝的地方,縱觀歷史,開國的皇帝們幾乎無一不帶痞子氣,劉邦打下天下後,得意洋洋的問他老爸:你總是說我沒有大哥聰明勤奮,現在看看我的家業跟他比哪個大呢?你能感覺到痞子氣嗎?趙匡胤沒有黃袍加身前,有一次兩軍交鋒,對方主帥請求讓他們擺好陣勢,趙笑著答應了,等他擺好以後,趙一馬當先,喊著“我只找某某某較量,其他人不是我的敵人(差不多就這意思吧)”單槍匹馬的衝進去吧他幹掉了。這是《資治通鑑》上有記載的,這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霸氣。而這些氣質在孫權身上從來都找不到,因為他本來就沒有,所以孫權的確是個會守業的主,真正的軍事上的進取,他不是沒有,但他不會做出諸葛亮六出祁山的那些舉動。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估計孫權當時聽了一班文武大臣的話是挺寒心的,但他沒有發作,這就是他的氣度所在,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啊,這就是孫權的人格魅力。終於魯肅來勸他了,他最信賴的周瑜來勸他了,於是“拔刀斫前奏案”,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年輕的江東領袖開始迎接自己人生中的一次大挑戰,這時的孫權,年僅二十七歲。他把最精銳的部隊交給不世出的奇才周公瑾,如此的疑人不用,令人敬佩。接下來,就有了三國鼎立的態勢,就有了一代憤青蘇東坡的大江東去詞。孫氏基業的成功應該是得古人所說的天時,想他孫氏,不過江東一地主,祖上並不見有什麼大的功名,只靠了孫堅趁得亂世異軍突起,從此有了名聲。孫策驍勇,又趁得北方戰亂,群豪無暇顧及南方之時平了江東,打下基業,可謂得時也。那孫策正是意氣風發,頗有些天下英雄誰敵手的味道了,卻不想讓仇人給刺殺了。這雖然於他自己頗為不幸,但對孫權來說卻是命運的轉折,否則,怕怎麼樣也難輪到孫權當家啊。孫權坐江山靠了天時,守江山亦靠了天時,想那曹操八十萬眾要與他會獵於吳,長江之險已與之同有,幸得老天一陣東風,要不恐怕真得要銅雀春深鎖二喬了。趁著劉備遠在蜀中,一舉襲得南三郡,亦可謂時矣。勝因時而得進,敗亦因時而得退——卻說那逍遙津一戰,若不是馬兒跳得遠,差點回不去江東,也算是老天罩著他吧。其後襲荊州也得趁著關羽打襄樊,要不真沒戲,可謂天賜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了。劉備為何連營七百里?只因天熱難當,陸遜火攻雖猛,豈能與天爭功耶?所以說孫權守業成功,有一部分是靠天時。看他是自己發展經濟,造福江東的黎民百姓的。根據正史上的記載,他和曹操一樣,孫權也很重視農業的生產。大約在建安七、八年間,他就開始推行屯田。東吳的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兩種,採用軍中編制,設定典農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職管理屯田事務。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種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孫權還採納陸遜的建議,擴大屯田面積,並將自己駕車的牛由八頭減為四頭,用於耕地。他還身為士卒先,親自耕田,“與眾均等其勞”,這些作為大大鼓勵了士農的情緒。孫權還注意興修水利。他在建業開鑿東渠,寬五丈深八尺,把玄武湖水傾瀉入秦淮河裡。他又在句容開鑿破崗瀆運河,通往雲陽(今江蘇丹徒)。這些水利工程,既便於內河航運,又可供灌溉農田。為了長江水戰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孫權還大力發展造船業。他設定官員,監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船的規模也相當可觀。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後,為了擴大勢力,東吳的對外聯絡也擴大了範圍。公元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土萬人,浮海求夷州、稟州。”吳軍達夷州(即今臺灣島),開始書寫大陸與臺灣島交往的歷史。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海外的扶南(今高棉)、林邑(今越南南方)諳國建立了友好關係。以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聯絡。同時,為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還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他曾下令諸將,“盡除荊州民租稅”,並加強武備,崇尚節儉。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詔,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不要再徵租賦。這些措施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東吳的綜合國力,在客觀上也有利於農民生活的穩定和逐步改善。總的來說,孫權還是沒有讓家族失望,雖然沒有擴大多少基業,但是他造福了江東,也可能他知道擴大事業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困為當時天下動亂已經幾十年了,黎民百姓都想休養生息,將士們也都累了,這一點他要比劉備以後的諸葛亮、姜維等人強得多,他們只想統一天下,都沒想到黎民百姓。如果他們主張和平說不定,天下也不會被司馬父子奪去。所以他還是一個好君主,正如曹操所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雖然是繼承父兄基業,也是一個很有遠見,造福百姓的守成之主
-
7 # 楓橋夜泊199126046
孫策用傳國玉璽騙取袁術的信任,放自己跟他父親的老部將回江東。孫策年輕有為打仗勇猛,在江東有他父親多年的耕耘,做出一番偉業應該不在話下。
另外孫策得到了江東有識之士的擁戴,文有張昭,魯肅,武有周瑜,黃蓋等人的精心輔佐,孫策很快在江東站穩腳跟,並稱霸江東。
只是他英年被人遇刺,把江東的位子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從傳位給自己的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可以看出孫策還是有遠見卓識的,避免了江東再次陷入戰亂,也肯定了孫權的才能在戰火紛爭的三國之中保住了江東
-
8 # 阿覺生活日常
回答:原因四點。
1、孫策能夠禮賢下士,在離開袁術一統江東之前,結交周瑜,張紘,幫他謀劃好了發展大計,這兩人後來都是江東柱石之臣,同時他一直善待他父親的舊部程普等人,因此起事之後,他在骨幹人才上就已經具備了獨霸一方的資源。
2、發展初期,在實力壯大之前 ,他一直向袁術示弱,透過不斷蠶食各個小勢力,暗中發展實力。
3、這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袁術的輕敵,如果袁術對孫策有足夠的重視,是可以多次消滅孫策的,但是一直到孫策向袁術宣戰之,袁術都不相信那個孩子能有大作為。
4、孫策成功也藉助於他父親當年江東猛虎的威名,因而發展過程中很多人慕名而來。
二、擴充套件知識:
1、孫策簡介: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後脫離袁術,統一江東。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后,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2、江東簡介:江東,指長江以東地區,古人以東為左,故又稱江左。因長江在自九江至南京一段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古有中原進入南方吳地的主要渡口,江之東地區稱為“江東”。 歷史變遷 古以中原為中心,長江以南為外,外即表,故稱江南為“江表”。江表,又因位於長江之東,所以又稱“江東”。晉、南朝之時,稱江東為“江左”。 三國時江東是孫吳政權的屬地,所以也有把孫吳統治的全部地區都叫“江東。
-
9 # 夏日會飛的魚
孫策,本不是江東世家,和他父親只是先前在長沙郡呆過幾年時間。父親被劉表部下射殺後,投靠袁術,用傳國玉璽換回幾位老部下,再和自己義兄弟周瑜一起創業,先攻廬江在下東吳,最後一統江東。其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勇猛(江東小霸王),文成武將的支援(周瑜,魯肅,程普,黃蓋等),相對江東軍閥實力較弱,為最後孫策統一埋下伏筆。
-
10 # 江雨燕
怎麼能說孫策毫無實力,他可是貨真價實的“富二代”和“軍二代”,他的父親孫堅是妥妥的東漢末年的大軍閥,早年因平叛長沙叛賊區星有功,被東漢朝廷封為烏程侯。後來在袁術的號召下參與討伐董卓的戰爭,是十八路諸侯之一。孫策這樣的出身怎麼能說毫無實力呢?真正毫無實力的應該是劉皇叔吧,那才是真的白手起家。雖然從另一方面來說孫策最初也是光桿司令一條,但是人家起點高,都是和諸侯軍閥之類的打交道,哪裡像劉備一樣不得不透過投靠他人才慢慢做大。
少年即位,收編舊部孫堅因追擊黃祖被伏兵射箭擊中腦袋去世,這時的孫策不過才16歲,他世襲了父親烏程侯的爵位,帶著父親的屍體返回江東。在曲阿他埋葬了自己的父親,隨即舉家搬遷到了江都。在這裡他開始謀劃到袁術那裡接收父親的舊部,他把自己的家人託付給了張紘(hong)後便離開江都去見袁術,希望他能夠歸還父親的軍隊。
但袁術並不願意給他,所以把孫策給打發到他的舅父丹陽太守吳景那裡去,沒辦法孫策只好跑到丹陽去,在那裡招募了數百人,最後袁術好歹還是把他父親孫堅留下來的數千人部隊交給了孫策。但是起初孫策憑藉著這支隊伍確實也沒有闖出什麼名堂,而且還受到袁術的鉗制和欺騙。先是騙他說給他九江太守的職位,但最後也沒給,後來又說讓孫策做廬江太守,最後也沒給。
孫策沒辦法,只好在父親的老部下朱治的建議下渡江另圖大事,所以這一方面來說,孫策雖然起點高,但是也確實沒有沾到他父親孫堅多少好處,雖然從身份上來說確實是一個“官二代”,但是由於孫堅自己也沒有站穩,孫策也算某種意義上的白手起家吧。
離開袁術,轉戰江東在朱治的建議下,孫策向袁術提出回到江東發展的建議,袁術覺得孫策也蹦躂不出個什麼名堂,就放他回去了。孫策到達了歷陽後,就給兩家交好的周瑜寫了一封信,告訴他自己要回到江東創業,周瑜聽說後就帶了一些兵馬過來參加了孫策的隊伍。
這時候孫策的身邊已經有周瑜、黃蓋和程普等人在輔助他,從這一點來看,孫策享受到的父輩資源又比劉皇叔那不是一個等級的,黃蓋、程普都是侍奉孫家三代人的老將,當年跟著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戰爭,積累了不少經驗和能力,在這樣兩個老將的輔佐下,孫策很快在江東站穩了腳跟。孫策發展的還是比較順利,先是擊敗劉繇和王朗,由此在江東聲名大震,擁兵數萬之眾。
決裂袁術,一統江東這時候的孫策已經算是徹底在江東佔有了自己的地盤,而另一面袁術稱帝,孫策知道這個訊息後還寫信勸說袁術放棄稱帝,但是袁術不聽,自認為自己擁有做皇帝的命。而這時候的正主漢獻帝正被李傕和郭汜追殺,曹操聽從荀彧的意見收容了漢獻帝,開始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操作。
所以當袁術稱帝后,曹操就以漢獻帝的名義派人到江東,任命他為騎都尉,並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這算是孫策終於有了自己的官方身份,漢獻帝雖然沒有什麼權利,但是天子的身份還是好使的。不過孫策覺得騎都尉的官太小,就暗示想要個大官,曹操派來的使者王浦隨即就任命孫策為權代明漢將軍的職位。
後來又因朝貢漢庭,又被封為討逆將軍,封吳候,但孫策並沒有機會討伐袁術,袁術就病亡,孫策由此開始統一江東的戰爭,過程也很順利,在統一江東後孫策身邊是謀士如雲,武將如雨,引得曹操都主動和孫策家族結為姻親關係。不過,孫策後來被許貢的門客刺殺身亡,由弟弟孫權繼承他的地位,而這時候的劉備被曹操打敗後,就跑到袁紹底下混去了。
-
11 # 阿彬說歷史
我是阿彬,我來回答
要說孫策沒實力那就言重了,他本身就是一個官二代。
父親孫堅原為長沙太守,依附淮南袁氏在亂世站穩腳跟。後來孫堅不幸陣亡,年僅17歲的孫策只能扛起大旗獨自前行。
孫堅死後他的舊部歸了袁術,孫策也屈伸在下,但是孫策有大志並不願意跟隨袁術。
籌集兵馬積蓄力量剛開始孫策本錢很少只能給袁術打工,袁術見孫策驍勇善戰知道孫策是個人才。袁術派吳景攻當利口卻幾年無果,於是孫策請命去取江東。
孫策被任命為折衝校尉,只給他1000人,幾十匹馬。孫策沿途還招募鄉勇,人到歷陽已經有6000人了。
孫策長得帥又很幽默,兵士百姓都很願意為他賣命。
渡江創業建立基業先前袁術答應將廬江太守給自己,但袁術出爾反爾將太守給了劉繇,孫策很是生氣。準備先對付劉繇。
195年,孫策從歷陽渡江突襲牛褚營擊敗劉繇,此舉獲得了大量糧食輜重,孫策得以發展壯大。
196年,孫策攻破會稽剿滅了嚴白虎,活捉了王朗。孫策自領會稽太守,又更換了全部長吏控制了整個廬陵郡,自此孫策在江東有了一席之地。
197年孫策聽聞袁術稱帝和他斷絕關係,朝廷任命其騎都尉,承襲烏程侯。
同年他又擊破吳郡割據勢力,平定了吳郡。
198年,孫策又平定了丹陽,同時他又相繼得到周瑜,魯肅,太史慈投奔。孫策被朝廷封為討逆將軍,吳侯。
199年,孫策乘勢收繳了劉繇的殘部,又迅速襲取廬江,他先後擊敗劉勳,黃祖控制了江夏。
200年,孫策不費吹灰之力取下豫章,自此江東已經被孫策基本控制,江東達到鼎盛。
-
12 # 薯條君呀
江東孫氏集團的形成,可追溯到孫堅時代,孫堅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創業了大業,可惜他死得太早。真正建立起一個地域廣大的強勢割據勢力規模的,是孫堅的大兒子孫策。孫策曾策劃偷襲許都,迎獻帝,其野心、膽量與眼光都堪與曹操相比,可惜也是英年早逝,未能創造更大的功業。孫策臨終前,把孫權叫到跟前說:“舉江東之眾,決機兩江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當時就傷重而死,年僅26歲。於是,孫氏集團的下一發展的重任就落到了孫權的肩膀上。孫權也不負重託,繼承了父兄的遺志,是一個優秀的守成之主。1.孫堅創業孫堅出身小康家庭,以武立身,號稱江東猛虎,年僅十七歲就殺敗數十盜賊,華雄就是孫堅部將殺的,而不是像《三國演義》中所寫是被關羽斬的,估計孫堅武力也應在華雄之上。《三國志》上說:“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孫堅有萬人不敵的本領。那麼他是怎麼創業呢?孫堅當年以烏程侯、長沙太守的身份參與討伐董卓,作為孫武的後代,他英勇作戰,表現不凡。但他起初曾敗在董卓手下。《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中寫道:“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罽幘,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冢間煙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繞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可見孫堅敗得相當慘重,要不是採取“金蟬脫殼”之計,還難以逃脫。不過孫堅並沒有一掘不振,後來又重整旗鼓,不但打敗董卓,而且斬了他的上將華雄。《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中載:“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董卓聽說反叛的傢伙們原來是不死鳥,他又得意忘形,在相國的基礎上又前進一步,自封為太師以示慶祝。然而還沒有做多少時間,諸侯中又崛起了一員堪稱董卓剋星的狠將——孫堅。孫堅也是個有勇有謀的將領。孫堅對於董卓來說並不陌生,董卓還在西涼時,曾奉命與周慎等人征討羌人,隸屬於當時的車騎將軍張溫,孫堅當時是張溫的部下。圍攻榆中時孫堅曾經建議周慎給他一萬人先截斷羌人的糧道,來個“計毒莫過絕糧”。周慎不聽,執意圍攻榆中堅城。結果,自己的糧道反而被羌人趁機截斷。無可奈何之下丟盔棄甲,“棄車重而退”。自這件事以後,董卓對孫堅的計策評價相當高,認為如果孫堅的計策能夠被採納執行,涼州就此可以平定。諸侯起兵反叛董卓後,孫堅也不甘落後。和袁紹等人所作為不同,他始終積極求戰。雖然出師不利被徐榮打敗(看來這個徐榮也不是個簡單的人物),但也抓住胡軫呂布內部不合的良機,並“梟其都督華雄”。孫堅的厲害讓董卓不得不佩服,就派李催去遊說孫堅,又是要結親又是封官許願,極力拉攏。孫堅依自己的實力誰都不投,為什麼偏要投不得人心的董卓老賊。所以他不但嚴辭拒絕了狡猾的老賊,還發誓要將他“滅之三族,縣示四海”。沒想到董卓對他施軟的不行,又施硬的。可是董卓呂布都不是孫堅的對手,親自出戰都被打敗,狼狽不堪。得勝的孫堅殺得性起,分兵出新安,澠池等地要尋找董卓決戰。董卓心有餘悸地囑咐部下,諸侯都是廢物,惟有孫堅非等閒之輩,你們要小心,一副“生子當如孫文臺”的樣子,小心翼翼地部署了對孫堅的防禦後董卓返回長安。臨走的時候李儒說:“唉,沒事兒,其實咱們用不著太緊張,諸侯都想著儲存自己的實力,其實是烏合之眾,真正討厭的是孫堅,這傢伙確實有點傻勁兒,真捨得血本跟咱們拼啊。”孫堅也忙著給董卓擦屁股救火,整覆被董卓挖掘的陵墓等,戰場上出現了短暫的平靜。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孫堅也是一個了不起人的物,正因為如此他才建立大業。可他為什麼不趁此機殺了董卓?為什麼半道撤了兵,《三國演義》中寫到因為孫堅在洛陽城中得到了漢朝的傳國玉璽,起了私心後退兵,並因此結怨於袁紹、劉表。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公認的結論。陳壽在《三國志》中雖然如此記載,但裴松之在他的註解中對此表示了有根據的懷疑。陳壽編纂《三國志》時參考了各國史官的記錄,玉璽一段是從吳人的紀錄中抄來的。裴松之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吳人為了表示自己為正統而杜撰的。把孫堅退兵的原因歸於玉璽不太可信,至少是太片面。然而有一點,雖然《三國演義》不曾提及卻是白紙黑字為歷代史家所公認的,就是和曹操一樣,孫堅看到諸侯的內訌後心灰意懶。孫堅在前方奮勇殺敵的同時,後方的聯盟已經亂了套。初平二年七月,袁紹聽從了謀士逢紀的策略,兵不血刃地從韓馥手裡奪取了冀州。前後一系列的運作,大體和《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相符,只不過沒有殺死公孫越的一段。戰術上堪稱高明,但戰略上呢?董卓劫持小皇帝,這分明就是想篡位。如今你這個盟主又帶頭向盟友下黑手,諸侯們這下子都可算明白怎麼回事了,什麼聯盟,什麼盟主!全都是扯蛋!於是這個聯盟徹底破滅,代之而來得則是“關東州郡,務相兼併以自強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孫堅攻擊董卓時依附於袁術(提供軍糧)並以豫州為後盾。袁紹袁術兄弟翻臉後,袁紹另外派人為豫州刺史,引兵攻打豫州,明目張膽地要給孫堅來個釜底抽薪。孫堅聽說後仰天長嘆,淚如雨下:“不是為了匡扶社稷而同舉義兵嗎,如今逆賊董卓屢戰屢敗覆滅在即而他們為什麼胡來!我又能和誰同心盡力!”無可奈何之下,回師先打敗袁紹的豫州刺史。此後孫堅不再有,也沒法再有任何討伐董卓的勁頭。沒想到孫堅在前方苦苦的打仗,他們不但不幫他,還在自己窩裡亂了套,這讓他還有什麼心殺敵,如果把亂人消滅了,恐怕他們那邊已經建立了天下,孫堅將無家可回,他還有什麼力氣再去攻打董卓。在此一戰中,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作為袁術的部將被派來幫孫堅的忙,卻中流矢而亡。公孫瓚因此遷怒於袁紹,兩家結怨。從此後,各地諸侯之間是真正的混戰。勢力最大的袁家也分裂成兩派,袁紹袁術哥倆勢如水火。袁紹是長子,但卻是庶出,小老婆生的;袁術則是嫡出,哥倆都有看不起對方的理由。袁術看到天下的豪傑仰慕袁家的名聲,卻大多投靠了袁紹,這讓袁術大為吃醋,鼓動各袁紹結仇的公孫瓚進攻他,又派孫堅進攻和袁紹關係密切的劉表。劉表的將領黃祖哪裡是孫堅的對手?然而,孫堅大勝之餘樂極生悲,追擊中反而一不小心被射死了。臨走的時候把還未完成的大業交給他的長子孫策,這時候他已經有了很多忠心的人才,雖然沒有自立門戶的意思,但也沒人敢攻打他。為他兒子江東的基業打下了基礎。孫堅是在自己最具雄鷹姿態的時候,驟然殞落的,年僅三十七歲。雖然手下兵士眾多,但孫堅體內無疑充盈著一股獨行俠的血液,相信生命來自神授(孫堅的出身,也曾被人附會出一段“山海經”來),所以他竟然匹馬孤劍地追殺強敵,終於在一個無名山腳,寂寂慘死,“誰知霹靂火,落地竟無聲。”2.孫策打下江東孫堅死了,大兒子孫策才十七歲,但孫策從小就跟隨父親四處征戰,他冷靜地以仇人黃祖換回父親的屍體安葬。他知道自己羽毛還未豐滿,雖然父親為他創下很好的基礎,但自己還年紀小,難以讓眾人服,所以只好投奔袁術。袁術雖然一輩子都很糊塗,但是看孫策看得還是比較準,經常嘆息著對手下說:“我要是有個兒子跟孫策一樣,我死了也值了!”袁術對孫策其實也很喜愛,孫策的一個騎兵開小差,逃到袁術的中軍避難,孫策衝進去就殺了這個兵。袁術並沒有怪罪他,說:“士兵喜歡逃亡,不殺怎麼能警惕他們呢?你做的對。”從此軍中更畏懼孫策了。可是他覺得在袁術手下鬱郁不得志,毅然決定要開創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而當時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的情況下,他把目標放在了局勢相對安定,割據勢力較弱的江東地區。他的做法可以說是非常有戰略眼光。而他以幫助舅父為理由說服袁術放行可見其謀略。孫堅雖是個武夫,但他的家教搞的很好,養出了那麼兩個出類拔萃的兒子。孫策的人格特質奉母至孝,個性豁達,愛說笑話,喜好結交天下英雄豪傑。外型特徵容貌俊美,打起仗來勇猛無比。性寬弘雅量,豁達大度,勇力絕人,知兵善戰。廣用人材,善於接納降將、降卒。孫策的武藝不亞於乃父,江東項羽,與項籍相似,少年英雄,勇不可擋,威震三江,曾經挾死一將、喝死一將,更曾於神亭單槍匹馬與名將太史慈酣戰數百合,素有“江東小霸王”之稱,繼承父業,確立江東地位。可惜英年早逝。孫策文武雙全,不愧為英雄,在父親舊部以及義弟周瑜的幫助下,先後擊敗劉繇、嚴白虎和王朗三股勢力,稱霸江東。其聲勢使得曹操也甚為忌憚。在平定江東時,他每每衝鋒陷陣,手下人很為他擔憂。一次張紘勸他:“夫主將乃三軍之所繫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很顯然,孫策既知將軍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則的強大威力。他能夠迅速掃平江東,奠定鞏固的後方,不能說與此沒有關係。關於孫策打下江東基業,正史也有所記載:興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後袁術以孫堅舊部千餘人資策,孫策遂自領兵馬渡江轉戰整個江東。先後攻揚州刺史劉繇、會稽太守王朗等諸部。善用兵,軍紀嚴明,又得周瑜、張紘等當代名士支援與輔佐,先後攻佔吳、會稽等郡。為人闊達,善於用人,故甚得江東民心,短短八年間,平定了整個江東,並使江東迅速蓬勃發展,打下了吳國的基礎。孫策平定江東後,自領會稽太守,並以其親族分守諸郡。袁術僭號稱帝時,策與之絕交,並奉漢帝詔討之。後曹操表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建安四年術死,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勳,得術、勳兵兩萬餘,遂統一江東,割據東南。操憚其強,與之結親以安其心。孫策死時比他老爸死時更年輕,才二十六歲。曹操對他的稱呼是“獅兒”,對他的評價是“難與爭鋒”。生活中的孫策除了可能比父親更具幽默感外(陳壽說他“好笑語”),在孤膽英雄氣上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他太年輕了,如此妙齡而竟能取得如此驚人的戰績,誰都不敢展望他的未來。所以,天命適時地顯示出其揉乖違、和諧於一身的結果出來,孫策只能和他父親一樣,接受橫死疆場的厄運。兩人既然都是那麼無敵天下,無人能正面相抗,所以死在遠遠射來的暗箭之下,也就不足為怪了。孫策在江東地盤鞏固後,甚至有偷襲許都的野心。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就遭到刺客行刺,傷重身亡。關於孫策的死,《三國演義》根據《江表傳》《搜神計》裡的記載而寫“小霸王怒斬于吉”這一回,裡面所描寫孫策不迷信所謂神仙,堅持怒斬于吉的形象,實在是讓人所欣賞。看看現代這麼多邪教信徒就知道孫策多麼有超前意識。可惜《三國演義》終究是封建時代作品,孫策終究敵不過於吉,可惜!如果孫策不死,三國的歷史絕對要改寫了,以他的雄才偉略,擊敗劉表,活捉劉璋,平定袁術,北拒曹操,那是不成問題的,到時候恐怕“三國演義”就要變成“南北朝演義”了。孫策作戰極其勇猛,每戰都衝在最前面,身先士卒,難怪小小年紀就能打下江東六郡。不過這也成為後人對他的詬病,“你一個主帥打仗衝那麼前幹嘛,有病啊?”不過正是他的這種個性才讓士兵們服從,要知道打仗就是打士氣,哪邊士氣高,哪邊的將士不怕死,哪邊勝利的機率就要大,試想,如果你是孫策計程車兵,你的主帥都衝在最前面,你有什麼理由怕死?!你有什麼理由不為他效死命?!要知道,一個主帥衝在一線對士氣能起相當大的鼓舞。有這樣的主帥,難怪吳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孫策打下江東基業也不足為奇了。孫策也是一個明事理的賢主,同時他也會識人才。比如他在“傳位”時,那時他已經有兒子了,但為了避免主少國疑,他把家業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只這一點,後世的很多所謂明君都比不上他。要注意到當時有勢力的大將全是他的死黨嫡系,他的幾個弟弟想造反是絕對不可能的。甚至於在幾十年後孫策派的勢力依然大得讓孫權寢食難安,為了牢固自己後代的皇帝地位,居然不敢把哥哥追尊為皇帝,順便逼死了孫策的女婿陸遜。張昭曾經對孫策說:孫翊勇敢善戰,甚得部下擁戴,可以考慮把家業傳給他。而孫策卻說“孫翊頂多算一個優秀的將領,而孫權寬宏大量,善於用人,他才是一個好領袖,我應該考慮把大權傳給他。”他在臨死的時候說的兩句話簡直是在給自己的部下和繼承人定性,從以後的發展來看極準確。同時他還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事實證明他也沒有看錯人。張昭確實只能做內政治理,外交拿不了什麼主意,周瑜可以在外交和戰爭上拿主意,但他也確實幹不了政治,而對孫權的評價簡直是一語中的:客氣點說是擴張你不行,守土我不行,不客氣點說那就是你老老實實守著吧,別亂打仗,你不是那塊料。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三國時代的亂世群英當中,少年英雄孫策橫空出世!曹操曾對劉備說過:“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這句話實在是有點片面,曹操是在孫堅死後沒多長時間說這番話的,也許是因為曹操對未及弱冠的孫策缺乏瞭解,還把他當小孩看,故此忽略了這位一代驕雄。實際上,在某些方面,孫策作得比曹、劉更好,而直到後來,曹操發出“獅兒難與爭鋒”的慨嘆時才意識到這一點。孫策打仗時蠻像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西征時,每仗都衝在最前面,他的戰旗指向哪裡,哪裡的敵人就要潰退。只可惜,才二十六歲就早逝了,可惜,可嘆,更可悲!3.孫權守業孫權的老爸從江東打到洛陽,給孫家打下好大的名聲;他哥哥從北邊殺回江南,又為他打下大好的江山,接下來的守業甚至統一天下的只能看他自己了。但孫權沒有足夠的野心,所以他只有守業。孫策把位置傳給孫權時,他比哥哥接任父親時只大一歲,也就是才十八歲,在未接任以前,孫權也並不是個不懂事的小孩,就算他沒有親眼目睹父親的征戰,起碼他見證了哥哥的艱辛,所以孫權對“江東”不是肆意的揮霍,而是苦心的經營。他貫徹的總的發展戰略大抵是“坐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如果說曹操前期的戰略路線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後期當勢力逐步做大,他手中的這個“天子”便也愈加貶值了,真正讓他坐擁天下三分之一的還是靠他那“智慧冠絕之士和勇力超群之人”;而劉備之所以能三分天下一杯羹打的旗幟雖然一直是“匡扶漢室”,但是這旗幟在他的事業中並沒有發揮多大實際作用,他手下的人才跟隨他,也並非是要為漢室效忠什麼的,說白一點就是為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相比曹操集團和劉備集團的政治路線,孫氏集團的“坐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的政治路線的影響力更長遠一些,而且顯得更有實際價值,無論是孫策時期的地方割據還是孫權時期的穩中求發展都是至始至終在貫徹著這條路線。孫權,在《三國演義》這本書裡其實刻畫的並不多,但是我們從有限的所謂正史裡面,還是可以對他了解一二,能夠恰當的評價孫權的有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出自大人物曹操的口中,曹操是不輕易誇任何人的,但孫權就例外了。我們知道,曹操這個人陰險狡詐,反應很快,評價人也是不會保留的,他對劉備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雖然有試探的想法在裡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他的囂張直爽。同樣,他評價孫權也是如此,這句話從他口裡出來,對孫權的評價是相當之高的,可以看到他對孫權的讚賞。後面還順帶來了個對比“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說的真是直白啊!孫權的確會守業,未能把握的事,是不會輕易做出決定的。這一點從赤壁一戰中就能看出來。我們幾乎可以憑藉史料知道,孫權這個人,從一開始就是準備打仗的,所謂將門虎子,從孫堅到孫策沒有一個是孬種,這種貴族的血液深深的流淌在孫權的身軀裡。但是孫權的心計比他的哥哥埋的要深,面對諸葛亮的遊說,他就是不表態,而是問問大臣們的意見,其實孫權有一個習慣,從來都是先徵詢下面的意見,其實在他心裡面早就打定主意了,這是他的性格不同於那些開國皇帝的地方,縱觀歷史,開國的皇帝們幾乎無一不帶痞子氣,劉邦打下天下後,得意洋洋的問他老爸:你總是說我沒有大哥聰明勤奮,現在看看我的家業跟他比哪個大呢?你能感覺到痞子氣嗎?趙匡胤沒有黃袍加身前,有一次兩軍交鋒,對方主帥請求讓他們擺好陣勢,趙笑著答應了,等他擺好以後,趙一馬當先,喊著“我只找某某某較量,其他人不是我的敵人(差不多就這意思吧)”單槍匹馬的衝進去吧他幹掉了。這是《資治通鑑》上有記載的,這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霸氣。而這些氣質在孫權身上從來都找不到,因為他本來就沒有,所以孫權的確是個會守業的主,真正的軍事上的進取,他不是沒有,但他不會做出諸葛亮六出祁山的那些舉動。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估計孫權當時聽了一班文武大臣的話是挺寒心的,但他沒有發作,這就是他的氣度所在,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啊,這就是孫權的人格魅力。終於魯肅來勸他了,他最信賴的周瑜來勸他了,於是“拔刀斫前奏案”,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年輕的江東領袖開始迎接自己人生中的一次大挑戰,這時的孫權,年僅二十七歲。他把最精銳的部隊交給不世出的奇才周公瑾,如此的疑人不用,令人敬佩。接下來,就有了三國鼎立的態勢,就有了一代憤青蘇東坡的大江東去詞。孫氏基業的成功應該是得古人所說的天時,想他孫氏,不過江東一地主,祖上並不見有什麼大的功名,只靠了孫堅趁得亂世異軍突起,從此有了名聲。孫策驍勇,又趁得北方戰亂,群豪無暇顧及南方之時平了江東,打下基業,可謂得時也。那孫策正是意氣風發,頗有些天下英雄誰敵手的味道了,卻不想讓仇人給刺殺了。這雖然於他自己頗為不幸,但對孫權來說卻是命運的轉折,否則,怕怎麼樣也難輪到孫權當家啊。孫權坐江山靠了天時,守江山亦靠了天時,想那曹操八十萬眾要與他會獵於吳,長江之險已與之同有,幸得老天一陣東風,要不恐怕真得要銅雀春深鎖二喬了。趁著劉備遠在蜀中,一舉襲得南三郡,亦可謂時矣。勝因時而得進,敗亦因時而得退——卻說那逍遙津一戰,若不是馬兒跳得遠,差點回不去江東,也算是老天罩著他吧。其後襲荊州也得趁著關羽打襄樊,要不真沒戲,可謂天賜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了。劉備為何連營七百里?只因天熱難當,陸遜火攻雖猛,豈能與天爭功耶?所以說孫權守業成功,有一部分是靠天時。看他是自己發展經濟,造福江東的黎民百姓的。根據正史上的記載,他和曹操一樣,孫權也很重視農業的生產。大約在建安七、八年間,他就開始推行屯田。東吳的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兩種,採用軍中編制,設定典農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職管理屯田事務。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種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孫權還採納陸遜的建議,擴大屯田面積,並將自己駕車的牛由八頭減為四頭,用於耕地。他還身為士卒先,親自耕田,“與眾均等其勞”,這些作為大大鼓勵了士農的情緒。孫權還注意興修水利。他在建業開鑿東渠,寬五丈深八尺,把玄武湖水傾瀉入秦淮河裡。他又在句容開鑿破崗瀆運河,通往雲陽(今江蘇丹徒)。這些水利工程,既便於內河航運,又可供灌溉農田。為了長江水戰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孫權還大力發展造船業。他設定官員,監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船的規模也相當可觀。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後,為了擴大勢力,東吳的對外聯絡也擴大了範圍。公元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土萬人,浮海求夷州、稟州。”吳軍達夷州(即今臺灣島),開始書寫大陸與臺灣島交往的歷史。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海外的扶南(今高棉)、林邑(今越南南方)諳國建立了友好關係。以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聯絡。同時,為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還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他曾下令諸將,“盡除荊州民租稅”,並加強武備,崇尚節儉。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詔,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不要再徵租賦。這些措施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東吳的綜合國力,在客觀上也有利於農民生活的穩定和逐步改善。總的來說,孫權還是沒有讓家族失望,雖然沒有擴大多少基業,但是他造福了江東,也可能他知道擴大事業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困為當時天下動亂已經幾十年了,黎民百姓都想休養生息,將士們也都累了,這一點他要比劉備以後的諸葛亮、姜維等人強得多,他們只想統一天下,都沒想到黎民百姓。如果他們主張和平說不定,天下也不會被司馬父子奪去。所以他還是一個好君主,正如曹操所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雖然是繼承父兄基業,也是一個很有遠見,造福百姓的守成之主
回覆列表
孫策用傳國玉璽騙取袁術的信任,放自己跟他父親的老部將回江東。孫策年輕有為打仗勇猛,在江東有他父親多年的耕耘,做出一番偉業應該不在話下。
另外孫策得到了江東有識之士的擁戴,文有張昭,魯肅,武有周瑜,黃蓋等人的精心輔佐,孫策很快在江東站穩腳跟,並稱霸江東。
只是他英年被人遇刺,把江東的位子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從傳位給自己的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可以看出孫策還是有遠見卓識的,避免了江東再次陷入戰亂,也肯定了孫權的才能在戰火紛爭的三國之中保住了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