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熊貓吃竹論史

    魯肅是個有謀略,有眼光的大戰略家。

    魯肅出身豪富之家,史載:“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天下將亂,乃學擊劍騎射”,魯肅能文能武,是個俠士。

    魯肅投孫氏後,與孫權相談甚歡,魯肅提出了赫赫有名的“榻上策”:“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魯肅建議孫權以江東為基業,佔據荊州,成就帝王霸業。後來曹操勢大,孫劉聯合勢在必行,榻上策也無法施行。

    曹操統一北方準備進擊江東時,東吳士族一片投降之聲,魯肅力排眾議,堅持抗曹,和周瑜一起打贏了這次以少勝多的戰爭。

    魯肅以其非凡的氣度贏得了對手與手下的尊敬與信任,在他的竭力維持下,兩家聯盟才得以存在。逝世後,孫權哭泣不已,諸葛亮也親自來弔孝。魯肅去世之後,呂蒙白衣渡江,奪回荊州,孫劉聯盟終於徹底破裂,再無恩義可言。

    史書最後評價:“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思度弘遠,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魯肅,清心寡慾,不愛華美,思慮長遠,就連周瑜也傾嘆。魯肅有大智慧,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魯肅身為豪俠,做到了謀士之事。智慧獨到,智勇兼備,文武雙全,戰略眼光上務實,幾乎無人能及,甚至超過了周瑜,這就是魯肅。

  • 2 # 讀否

    我們先來看看作為三國曆史的權威學者陳壽“同志”的見解,“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家富於財,性好施與。……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在百度百科裡,魯肅掛了個“東漢末年戰略家、外交家”的“職稱”,這是非常了不得的。現代人的生活裡經常接觸各種戰略的說法,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實質上是有著其作用的。諸葛亮足不出戶而吐露隆中對,這就是他一世英名之所在,戰略,不同於正在實施的諸如戰術等單元,它必須是由大量的工作來累積實現。不太恰當地說,戰略,等同於一堆戰術的綜合。魯肅能夠混到戰略家的地步,那是非常的不容易。

    咱們再來看看魯肅的“老闆”孫權的評價,“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與一語,便及大計,與禹相似,故比之。”由上可見,魯肅其人,絕對可以說得上是“江東公司”的“優秀員工”的。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魯肅出身士族,雖幼年喪父,倒不至於飢寒交迫。魯肅不僅自己能吃飽,沒事還能救濟一下旁人,天下大亂的時候,這貨不僅不勒緊褲腰帶,反而變賣家產,賙濟窮困。旁人只以為這貨智障,卻是讓他大肆收買了人心。周瑜便是魯肅賙濟的人物之一,他做居巢長時帶著數百人往魯肅那裡討飯,二人順理成章地成為“酒肉朋友”。不久,周瑜投奔了孫策,魯肅便也入了孫策的懷抱。

    魯肅一生中最是顯赫的成就,就是說服了東吳勢力聯劉抗曹,嗯,諸葛亮隆中對的三分天下,有他一份功勞。

    辛棄疾有詞言“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的確是不世英雄,識英雄、重英雄,《三國志》載,“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極不以介意,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

    不要以為魯肅一介謀臣,便少了膽略,事實上,就算武聖人關羽當面,那也是敢正面放對的(當然,不是操刀對砍)。當年孫劉兩家因荊州一事扯皮,關羽單刀赴會,魯肅曾將其說的啞口無言。

    單刀赴會一事不歡而散,但兩家總算達成了協議,只是雙方都不算太滿意而已。但魯肅的氣場想必是沒有人懷疑的。易中天說,“魯肅是一個很俠義,很豪爽的人……而且魯肅也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其實不如說,這是一個奸詐的商人。

  • 3 # 文史磚家

    在羅貫中的筆下,江東名將魯肅的能力值被嚴重貶低,成了一個忠厚老實、難堪大任的形象,經常被諸葛亮當猴耍,要多尷尬有多尷尬。其實歷史上的魯肅,形象跟此大相徑庭,作為與周瑜、呂蒙、陸遜齊名的將領,他的能力值絕對不低於諸葛亮。那麼,真實的魯肅到底是個什麼形象?他對東吳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

    魯肅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人,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一般老人都有“隔輩親”的心理,魯肅的奶奶也是如此,老人家對孫子心疼得要命,簡直到了“要星星不給月亮”的程度,再加上家境的優渥,所以魯肅的青少年時代,生活簡直比蜜還要甜。

    魯肅喜歡讀書、擅長騎射,加上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很是受到鄉里人的敬重。此時已是東漢末年,時局動盪不已,魯肅為保衛鄉里,便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組建了屬於自己的私人武裝。當時擔任居巢縣長的周瑜,因為缺糧的緣故向魯肅借貸,結果對方將一倉三千斛的糧食全部贈予他。周瑜大喜過望,在感激之餘,便與他結成生死好友,一如春秋時期的公孫僑與季札。

    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並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定僑、札之分。見《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

    魯肅為躲避戰亂,曾追隨周瑜投奔江東,雖然受到孫策的賞識,卻並未正式投靠。祖母去世後,魯肅回到東城料理完喪事後,本想投奔佔據巢湖的軍閥鄭寶,但在中途被周瑜“截胡”。周瑜語重心長的替老朋友分析時局後,建議他投靠主公孫權(孫策此時已死),魯肅思慮再三後,同意再次渡江,果然受到孫權的賞識。

    作為二世祖的孫權,十八歲便就接手兄長留下的基業,成了江東集團的新“掌門”。江東六郡之地百姓富庶、時局穩定,對安於割據享樂的諸侯來說再完美不過,但卻不能讓志向遠大的孫權滿足。孫權想要的是開創更大的格局,是江東集團的深度改組,是稱帝稱王的大事業,而為這項大事業指明道路的,正是魯肅。

    魯肅投靠孫權沒多久,便跟他之間進行了一次秘密對話,對江東的未來做了深入探討。面對孫權想建立如同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的霸業,魯肅兜頭潑了一盆涼水,直言當今的形勢是曹操一家獨大,短期內不可能將他消滅,而且漢室氣數已盡,在這種情況下想建立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無異於痴人說夢。

    隨後,魯肅給江東的未來開出“藥方”,其核心思想便是“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在確保江東地盤穩固的前提下,“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割據整個江南,與北方的曹操相抗衡。如果有可能則北伐統一,就算無法實現這個宏偉目標,至少還可以在江南稱帝稱王,開創屬於自己的基業。

    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引文同上。

    魯肅一席話令孫權茅塞頓開,雖然嘴裡講不敢做皇帝夢,但內心深處卻對此極為認同。從此以後,孫權對魯肅更是另眼相看,不斷地委以重任,而魯肅對孫權也是傾心盡力的輔佐,君臣之間甚是相得益彰。赤壁之戰前,正因魯肅的建議和堅持,孫權才跟劉備締結盟約,為後來的破曹打下基礎。赤壁之戰後,魯肅出於共同抗曹的目的,又建議將荊州“借”於劉備,使得後者有了安身立命之地。

    魯肅官至漢昌太守、橫江將軍,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病逝,享年四十六歲。魯肅死後,孫權大感悲傷,親自為他舉辦喪事,而諸葛亮也深感惋惜,同樣為他舉哀,可見對他敬重之深。

  • 4 # 每日趣評

    孫權曾經和陸遜煮酒論英雄,主要點評了三個人,周瑜、魯肅和呂蒙。孫權對魯肅的評價為兩長一短。而孫權是個善於識人用人之君,他說的話很中肯。那麼什麼叫兩長一短呢?

    一長指的是當時周瑜推薦魯肅到孫權帳下任職,孫權和魯肅有過一次交心的談話。孫權坦言自己想做齊桓公那樣的人,稱霸一方。而魯肅則建議孫權要有君臨天下之志,換句話說魯肅建議孫權要有取代劉漢的志向。因此,魯肅高起點輔佐孫權,開拓了孫權的視野和野心。這是魯肅讓人稱快的一點,算是一長。

    二長指的是當時曹操攜吞併荊州之威兵臨城下,孫權的得力助手張昭和秦松主張投降,這讓孫權大為惱火。張昭和秦松是孫策時期的重要謀士,很有影響力。如今輔佐自己卻讓自己投降,一時之間朝堂之上皆是投降之聲。這時魯肅堅定的站在孫權這一方,主張進攻,並且為孫權分析了利弊得失,堅定了孫權抗擊曹操的信念。這是第二件讓孫權稱快的,算是二長。

    一短指的是魯肅主張借荊州給劉備,這件事情讓孫權耿耿於懷,後悔了很長時間。算是一短。

    那麼魯肅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孫權的評價合理嗎?我認為是合理的。

    魯肅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文表現在他善於外交,武表現在他精於練兵,也善於騎射。魯肅家境殷實,性格豪爽,在當地很有名氣。周瑜聽說魯肅的大名後前去拜訪,提出借糧的要求。魯肅當即贊助周瑜三千斛軍糧,這讓周瑜驚愕不已,從此兩人成為莫逆之交。

    袁術也聽說了魯肅的大名,想召魯肅為官。魯肅知道袁術不是明主,於是拒絕了。魯肅帶著族人離開家鄉去投奔周瑜。袁術聽說後派兵來追,魯肅立盾牌於地上,對追兵說:天下大亂,各謀其主。你們再往前相逼,就如同此盾。說完搭弓射箭,箭穿盾牌,追兵們害怕,不敢上前,魯肅帶領族人得以順利逃脫。

    後來,經過周瑜的推薦,魯肅結識了孫權。像上面所說的那樣,魯肅一見到孫權就建議孫權吞併劉表的荊州,繼而西征劉璋,最後和曹操劃江而治。待天下有變,北上伐曹,統一全國,成就帝業,這讓孫權心裡暗暗興奮了一陣子。

    誰知道後來曹操吞併荊州,威脅東吳。在眾人都主張投降的情況下,魯肅力勸孫權要反擊,不能讓孫家三代的基業毀於孫權手上。魯肅建議孫權調回周瑜,用周瑜去對抗曹操。

    同時,魯肅看準劉表新喪之際,建議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抗曹。那麼魯肅為什麼這個時候才聯合荊州,以前為什麼沒有聯合呢?

    荊州劉表和東吳孫權一直在夏口有邊境摩擦,夏口守將黃祖也是當年殺死孫堅的罪魁禍首。因此,在曹操到來前,劉表和孫權幾乎水火不容。劉表死後,劉琦和劉琮闇弱,劉備有雄才,這時在曹操大兵壓境時東吳和荊州有聯合的可能。

    最後,在魯肅的積極撮合下,孫劉形成聯合,繼而打敗了曹操,又經過將近一年的攻堅,將曹仁趕到了襄樊,江陵被攻下,南郡被收復。不過事後周瑜主政南郡,而劉備則去了油江口,後來劉備改油江口為公安。

    劉備以公安狹小為名,多次前往東吳去見孫權,請求孫權借南郡給自己作為治所(俗稱劉備借荊州)。對於借還是不借有兩種意見,周瑜主張趁機軟禁劉備,然後將張飛和關羽歸於帳下,歸自己指揮。給劉備提供美人和舒適的生活,消磨劉備的意志。

    而魯肅則堅決的主張借荊州給劉備,讓劉備幫助東吳去直接面對曹仁,抵抗曹軍的進攻,減輕東吳的防守壓力。

    後來,孫權將自己尚且妙齡的妹妹嫁給劉備這個糟老頭子,試探劉備的反應。結果劉備將孫權的妹妹帶去了公安。周瑜的計策不成,於是就採納了魯肅的計策,將南郡借給了劉備。

    將南郡借給劉備後,孫權和劉備商量共同進攻劉璋,這時劉備拒絕了,劉備說劉璋和自己同為皇室宗親,而且也沒有犯什麼過錯。因此舉兵無理由。孫權派兵強取,結果劉備派兵扼守長江水路,不讓吳軍過境。這可就苦了魯肅,為什麼呢?

    南郡是魯肅主張借給劉備的,結果借出去之後劉備佔據江陵,堵住了長江水路,讓孫權吞併益州的計劃成為泡影。相當於恢復了劉表時期的局勢。這是魯肅沒有料到的。

    後來,劉備助劉璋防範張魯,結果劉備趁機奪了益州。這時孫權坐不住了,要求劉備歸還南郡,還趁機索要長江以南的四郡:桂陽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雙方在湘水邊幾乎兵戎相見,此時的魯肅是最狼狽的,在孫權眼中魯肅有吃裡扒外的嫌疑。

    後來,經過協商,劉備放棄了長沙郡和桂陽郡,但是南郡仍然沒有歸還孫權。孫權為此大為惱怒,蓄意發動了後來的偷襲南郡,殺死關羽的行動。這其實都是魯肅主張借荊州的連鎖反應。

    後來,魯肅病逝。孫權偷襲南郡成功,算是挽回了魯肅當年的錯誤造成的損失。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魯肅是個功過參半的人,他一生主張連劉抗曹,這一決定後來一直被東吳和蜀漢所繼續堅持,這一點是魯肅最大的亮點。但是魯肅在外交上過於軟弱,甚至有被劉備策反的嫌疑,借荊州就是一大失誤,後來事實證明,孫權奪取荊州後有實力從東、西兩線防守住曹軍的進攻。也許在這一點上魯肅過於保守了。

  • 5 # 歷史簡單說

    魯肅,字子敬,生於公元172年,臨淮東城人(今安徽定遠)。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群雄逐鹿中原,魯肅經常賑濟周邊的百姓,所以有很好的名聲。

    當時周瑜是居巢縣的縣令,聽說魯肅之名,就帶著幾百人到魯肅家中,請他資助一些糧食。魯肅當時家裡有兩個大糧倉,每個糧倉有三千斛,魯肅指著其中的一個糧倉對周瑜說:這一個糧倉裡的糧食就送給你們了。

    周瑜看到魯肅如此的爽快,知道魯肅不是一般人,就與他結交,視為知已。當戰亂即將到達魯肅的家鄉的時候,魯肅舉家遷到了東城,而東城此時歸屬於袁術,袁術聽說魯肅之名,請他擔任東城縣令。

    魯肅知道袁術這個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就帶著家人南遷前往周瑜所在的居巢,袁術一聽,就派人去攔截,魯肅讓手下把盾牌放在地上,然後讓人遠遠的射箭,把盾牌給射穿了。

    魯肅說對這些追兵說:今天下大亂,你們來追我,追上我也沒有獎賞,追不上我也不會受到處罰。這些追兵覺得魯肅說得有道理,再說,憑自己的幾個人還真奈何不了魯肅這些人,所以只能回去,魯肅就順利的到達居巢縣了。

    周瑜去投奔孫策,魯肅就跟孫策一起了,孫策對魯肅也一樣賞識。孫策死後,孫權繼承,周瑜就把魯肅推薦了孫權,魯肅與孫權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榻上對。

    孫權問魯肅:今漢室傾頹,我繼承我父兄的基業,請問先生有什麼良策助我呢?魯肅說:漢室不可興,曹操也不能一下子除掉,唯今之計,只有鼎足於江東,而觀天下之變,你可以消滅黃祖,討伐劉表,儘可能的佔有長江以南的地方。

    張昭說魯肅這個人不謙虛,年少輕狂不能重用,孫權不為所動,對魯肅卻是十分的器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表病死,魯肅向孫權建議:劉表剛死,劉琦與劉琮不和,還有寄住在他們那邊的劉備,如果他們能夠同心同力,那我們與他們結好。

    如果他們離心離德,那我們可以趁機拿下。請派我以弔唁為名,前往荊州,勸說他們與我們一起對付曹操。等魯肅到了南郡,劉琮已投降了曹操,劉備準備南撤,魯肅在當陽碰到了劉備,說服了劉備與孫權共同抗曹,劉備就派諸葛亮跟魯肅前往江東。

    當時,曹操號稱八十三萬部隊要打東吳,孫權召集大家來商量如何應對,所有的將領大臣都建議孫權向曹操投降,只有魯肅一言不發,孫權起身如廁,魯肅跟了上去,孫權問魯肅:剛才你怎麼不說話?你怎麼看?

    魯肅說:大家都只管自己,不管將軍您,像我魯肅投降曹操之後,在怎麼樣也能當個郡太守,而將軍呢,曹操會怎麼處置您呢?孫權說:是呀,他們太讓我失望了,只有你,和我的想法是一樣的。

    魯肅讓孫權將周瑜召回來,周瑜的想法與魯肅是一致的,這樣也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再加上諸葛亮的一番話,孫劉結盟,最終在赤壁之戰大敗曹軍,所以我認為赤壁之戰的首功當屬魯肅,而孫劉聯軍,是赤壁之戰,東吳與劉備能贏的關鍵。

  • 6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魯肅是一個極具智慧和才能的人。主要體現在吳蜀聯盟上。

    劉表剛死的時候,魯肅就對孫權說:“劉表剛去世,他兩個兒子不和和睦,軍中諸將各有打算,劉備是天下的梟雄,寄居在劉表那裡卻得不到重用。我們應該去那裡看看,假若劉備現在能同劉表的兒子同心協力,上下齊同,政權穩定,我們就同他們加強聯絡,結為盟好;如果他們那裡上下離心,混亂不堪了,我們也可以乘機下手據而有之,否則曹操一定先下手了。”孫權便派魯肅以弔喪名義出使荊州,探聽虛實。

    結果,魯肅在途中聽說曹操正在向荊州進軍,於是,晝夜兼程往荊州進發,在路上找到了南逃的劉備,這個大使沉著地向劉備轉達了孫權的問候。然後,魯肅看到荊州形勢的發展已經超過了他原來的設想,知道曹操取得荊州州以後,必定要進一步發動吞併江南的戰役,就毅然說服劉備同孫權聯盟,一起抗擊曹操。 劉備和他一拍即合,互相定交。隨後,劉備駐兵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北),諸葛亮向劉備請命出使東吳,隨魯肅一起來到柴桑,說服了孫權。最後孫劉聯軍在赤壁用火打敗了號稱百萬雄師的曹操,開創了歷史新篇章。

    總之,赤壁之戰,如果沒有魯肅,歷史將改變。

  • 7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三國志寫魯肅的脾氣:生性喜好施捨,不愛理家裡事物,還大肆散發家裡的錢材貨物,標價出賣田地,救濟窮困和結交讀書人作為當務之急,很得鄉里鄉親的歡心(這可能被某些人認為儍)。周瑜登門要求資助,魯肅把一半倉谷給了他。周瑜認為此人非比尋常,推薦給了孫權。孫權聽了魯肅之項羽劉邦之爭的借題比喻現實問題,很是中意。人們散後又單獨和魯肅談。其談的先三分法像諸葛亮,只是劉備還在劉表手下,所以指得是劉表。其單單自已一個謀臣站出來力勸孫權抗曹又有點像郭嘉,所以孔明,奉孝的才慧都有。

  • 8 # 亭殿閣
    斫案興言斷眾疑,鼎分從此定雄雌。若無子敬心相似,爭得烏林破魏師。這是唐代詩人孫元晏的詩歌,寫的是三國時期東吳魯肅。千百年來,由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廣泛流傳,三國成為了一個永恆的話題,三華人物更是說不完道不盡,智多近妖的諸葛亮,義薄雲天的關雲長,亂世奸雄曹操,還有那風流倜儻的周瑜,他們的傳奇人生家喻戶曉,與他們相比,魯肅在整個三國曆史上似乎只是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尤其是經過《三國演義》裡草船借箭和借東風等情節的渲染,魯肅似乎就是個永遠識不破諸葛亮神機妙算,在赤壁之戰中在諸葛亮和周瑜之間周旋,以苦苦哀求和委曲求全,來勉強維繫孫劉雙方的盟好關係的憨直之人。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真實歷史上的魯肅不僅雄才大略,更是東吳難得的名臣,也就是說,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刻意將這位能臣貶低,那麼,羅貫中為何如此呢?這背後又有怎樣的玄機呢?筆者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對真實歷史上的魯肅有所瞭解。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魯家是當地有名的豪強大族,家底殷實,是以魯肅雖自幼喪父,但卻依舊在十分良好的環境中長大,根據《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裡陳壽的記載,少年時候的魯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漢末將亂,民不聊生,魯肅見狀“乃學擊劍騎兵,招聚少年,給其衣食, 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行文至此,不得不令人感慨,自古英雄出少年,彼時尚在弱冠之年的魯肅就已開始顯山露水了,為日後成為東吳名臣埋下伏筆。不過,從少有大志到成為一代能臣,這中間的路,魯肅走的並不順利。公元200年八月,孫策病逝,而在此前不久,魯肅率宗族部曲三百餘人, 隨周瑜一起東渡長江投奔於他,這是魯肅正式參與到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之中,正欲擇明主一展宏圖。孫策的逝世對魯肅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但幸運的是,由於與周瑜的將囷相結,加上自身的出色,很快周瑜將他引薦給孫權,自此,魯肅正式步入仕途。胸有大志的魯肅更胸有謀略,與孫權的初見,魯肅便提出了“肅竊料之, 漢室不可復興, 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 惟有鼎足江東, 以觀天下之釁”和“剿除黃祖, 迸伐劉表, 極長江所極, 據而有之, 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此高帝之業也。”,寥寥數語,既說明了當今天下形勢,又為孫權提出了當政大計,令孫權佩服的五體投地,後來更是對呂蒙發出“ 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的感慨,而在此後,東吳也的確是按照魯肅的方案開拓疆土,最終與劉備,曹操三分天下。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將魯肅的奇謀妙計移花接木到了諸葛亮身上,寫出了有名的隆中對,這也算是變相的對呂蒙的肯定了吧。除了謀略過人,呂蒙更是膽識過人,在《三國演義》中呂蒙單刀赴會關羽被狠狠奚落,可在正史裡,單刀赴會確有其事,狠狠奚落確是虛構,彼時的劉備平定益州,卻拒不歸還給孫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在此情形下,魯肅以“事到今日,應該把話說清。劉備辜負國家,是非尚未論定。關羽又能怎麼樣呢?”為由,不顧部下將領的勸告,邀請關羽相見。對於魯肅這一行為,陳壽曾評價道:“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然而,這樣有勇有謀的魯肅,到了《三國演義》中為何性情大變呢?筆者認為,這和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的立場有關係,在整部小說裡,羅貫中的態度都是擁劉反曹的,人物塑造上,濃墨重彩的刻畫了大批蜀漢英雄,而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的手下大多數在一定程度上都身負襯托蜀漢英雄的任務,所以那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被諸葛亮三氣身亡,所以智勇雙全的魯肅,永遠都以一種可笑的姿態出現。然而,羅貫中此舉又不僅僅是為了襯托蜀漢群雄,為何呢?因為,整部《三國演義》其實可以說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悲劇,劉備奮鬥一生,也未能還原舊都,就連他最後舉國之力為義弟報仇也為能成功,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未能完成劉備的囑託,每每想起白帝城託孤,他的心裡也只能充滿遺憾,更不用說威震華夏最終卻身首異處的關羽,孤注一擲卻無力迴天的姜維,羅貫中塑造了一大批蜀漢英雄,最終又讓他們眼睜睜看著自己與夢想無限接近,卻又失之交臂,令讀者為他們感慨與惋惜。在這樣的結局裡,其實也是羅貫中將自己身處元末亂世,也曾擇明主,入義軍,但最終無力改變歷史的無奈,悲哀傾注在了筆下的蜀漢人物中。從這個角度再來看呂蒙在《三國演義》裡被弱化,被貶低,似乎也就變得情有可原了,或者可以說,不僅僅呂蒙如此,整個孫吳也是如此,在小說中孫吳的存在更多的是襯托作用,也因如此,蜀漢的悲劇更令人深刻,《三國演義》也因為這樣的悲劇在所有讀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這,大概也是羅貫中的用心良苦了吧。

  • 9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三國演義中的最勞碌說客魯肅

    做了三次說客的諸葛瑾並不是三國演義中做說客次數最多的,若說演義中最勞碌的說客,那真要是非魯肅莫屬了,即便不算在周瑜和諸葛亮之間一來一往的刺探傳話,我們的魯肅大人共做了四次說客,若算上五十六回的“再往荊州來”,足足有五次之多。

    若說子敬說客的特點,粗略歸納一下,便是:勞碌、仁厚、“專一”。

    魯肅是不愧於周瑜評價其“臨事不苟”的,赤壁之前,與孫權同心同德,力排眾議,是東吳很堅挺的主戰派。在聯合劉備方面也是立場堅定,為此可謂鞠躬盡瘁,被諸葛“百騙不回”。風涼話少敘,還是先說說其勞碌。

    曹兵壓境,魯肅為探虛實說劉備,“請奉命往江夏弔喪”,孫權準之。此時諸葛亮在江夏就等著東吳人來,以便“只因諸葛扁舟去,致使曹兵一旦休”呢。於是我們看到“百般推脫”的諸葛終於被誠心誠意的魯肅請到了江東。可嘆子敬,還不知道兩件事至此就埋下了伏筆:一是孫劉的恩怨糾葛從此就粘在你老兄手上了;再就是,您從此被諸葛一步一步的所算所用,不死不休呢。

    其實魯肅的勞碌命諸葛在吳時候便已經現出端倪,且看他在諸葛和周瑜之間一來一往的“肅乃以此言告知周瑜”“肅又將此言告孔明”“魯肅遂連夜回見周瑜,備述孔明之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毫不誇張的說,若諸葛和周瑜是張生與鶯鶯,那魯肅便是那小紅娘,兩方言來意往,曲意試探,計謀較量,全仗魯肅。再有周瑜這邊使點小計謀便遣魯肅去看孔明“知與不知”,也不容其不勞碌了。

    魯肅之“臨事不苟”,說通俗點,就是很能給自己“攬事兒”。五十二回,劉備佔了南郡、荊襄,周瑜一怒之下要動兵奪取,這時候子敬言曰“公瑾且耐,容某親見玄德,將理來說他……” 當然沒說成,重點是魯肅又說了“只在魯肅身上,務要討荊襄還東吳”。於是便有了接下來一次次的說客之旅。吊劉琦喪,索荊州——被諸葛算計寫下“借”荊州文書;“周瑜乞令魯肅去討還荊州”——被劉備哭回去了;最後聽周瑜之計“再往荊州來”,終於成了,不過也因此交代了周瑜性命。

    周瑜舉薦魯肅時稱其“胸懷韜略,腹隱機謀”,可是如此的魯肅為什麼處處落諸葛算中呢,細思量來,不過是魯肅對諸葛常懷君子之心,奈何諸葛一出手便是小人伎倆,把魯肅的仁厚利用得淋漓盡致。

    魯肅和諸葛都是鼎足之勢的倡導者和執行者,不同的是,魯肅聯合劉備,便至誠以待,時時勸著周瑜不殺諸葛,不交兵與劉備,可是諸葛呢,表面上笑語往來,心裡可是界限分明,子敬待其再厚,不抵人家心裡有標準“既事劉豫州,理宜先公後私。公事未必,不敢及私”。反觀魯肅之仁厚,不止在東吳時處處迴護諸葛,在幾次出使荊州時也明顯可見。

    如第一次索荊州,預備“將理來說他”,於是諸葛也將理來說他:你道你費了很多軍馬錢糧該得荊州,可是縱劉景升死了,劉琦還在呢,常言道:“物必歸主”呀,於是我們寬厚的子敬先生說了“若果系公子劉琦佔據,尚有可解”,哈哈,正中下懷,那就解吧,劉琦不但在,還病著呢。魯肅一看,理上說得過去,說定了劉琦不在了荊州便歸東吳,半年而已,利上也成,打道回府。

    其實諸葛用的不過是個“拖”字,反正荊州是不給的,拖得一日是一日,一面“借”著,一面蓄兵養勢,佔住地界是主,手段如何暫且不論。且看劉琦喪後,魯肅來索荊州:“孔明變色曰:‘子敬好不通理,只須待人開口!自我高皇帝……’”,一番言語,從古至今,從血脈到辛勞,反正合該我主得到荊州便是。說得魯子敬緘口無言;半晌乃曰:“孔明之言,怕不有理;爭奈魯肅身上甚是不便。”孔明問有甚不便處,子敬言之,孔明現在又“恐先生面上不好看”了,立下了“借”荊州的文書。如此先兵後禮其實也只好糊弄魯肅,但看孔明言語,簡直處處為魯肅著想,自己處處吃虧一樣,不知是否腹中暗笑:若沒有這憨直戇頭,我主如何佔得荊州,以便將來的擴版建業呢。

    不過若說最能體現魯肅仁厚的,還屬他最後一次索荊州,這時候估計諸葛也愁了,禮呀兵呀,拖呀賴呀,能用的伎倆都用的差不多了,於是裝可憐吧,著劉備施展其眼淚攻勢,諸葛也是苦言懇切:“有煩子敬,回見吳侯,勿惜一言之勞,將此煩惱情節,懇告吳侯,再容幾時。”看我們的子敬作何反應“魯肅是個寬仁長者,見玄德如此哀痛,只得應允”。當真是寬仁得無絲毫火氣啊,諸位看官,我們往來辛勞多少次的子敬大人,就這麼被劉備給哭回去了…… 縱觀三國,你還見過這樣的人嗎?

    最後說其“專一”。

    所說物件專一:五次皆是說劉備和諸葛亮;目的專一:除了第一次,其餘四次皆是索要荊州;結果單一:四次索要荊州結果分別是失敗、失敗、失敗、偽成功。若看此,其無為程度真不亞於諸葛瑾,不過子敬第一次是成功的,他成功的請到了諸葛亮這座難送的“大神”,成就了自己之後的一系列失敗。

    作為說客,魯肅說不上成功,但作為謀士和都督,卻不能否定其作為,也許還是孫權的概括公允些“子敬初見孤時,便及帝王大略,此一快也;曹操東下,諸人皆勸孤降,子敬獨勸孤召公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惟勸吾借荊州與劉備,是其一短。”子敬的“一短”使劉備有了立足滋蔓之地,使荊州在劉備手中十一年之久,當然了,也使魯肅成為三國演義中最勞碌的說客。只不過,若問為誰辛苦為誰忙,但看高臥西川的諸葛正在捻鬚微笑。

  • 10 # 國際名場面

    魯肅在《三國演義》中,可以說是一個忠實忠厚的老好人形象,但實際上則不然,魯肅論大智慧和大戰略,是完全不遜於同時期的其他頂尖人才的,別的先不說,就說在《三國志》裡,他跟周瑜、呂蒙並列在同一章傳,就可見一斑。

    年少時,魯肅家裡本來是挺有錢的,但魯肅並不想著一畝二田三分地過日子,而是各種救濟他人,樂善好施,因此鄉里人十分喜歡他,而且他從小喜歡謀劃,搞模擬戰,整天跟一幫少年模擬打仗,就是不知道去掙錢,因此他家中的族長父老嘆息地要死,覺得魯肅太亂來了。

    後來魯肅見到孫權,開口就是王霸之計,帝王之略,提出二分天下之策,搞得孫權心裡癢癢,表面沒興趣,心理笑嘻嘻,對魯肅很好,劉表死後,魯肅敏銳察覺到事情有變化,又力勸孫權聯劉抗曹。

    可以說,赤壁之戰,除了諸葛亮、周瑜的主戰建議,魯肅的想法,對孫權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

    赤壁戰後,劉備要荊州,其他人都說不行,只有魯肅讓孫權同意,由此可見,魯肅的戰略規劃是符合時事變化的,從原先的兩分天下之策,也漸漸走上了聯合劉備共抗曹操的軌道。

    雖然孫權在魯肅死後,說當初這一點不應該聽魯肅的,但個人覺得,當時如果不同意能怎麼樣?孫劉火併開打嗎?那曹操豈不坐收漁翁之利?這麼搞估計孫劉都熬不到稱帝就自相滅亡了。

    所以曹操在聽到荊州給劉備後,嚇得寫字的筆都掉了,這也從側面說明魯肅的看法,在當時來說應該是對的,而他是孫權的下屬,利益立場終究是在孫權這邊的,所以肯定還有後續的謀劃,不會任由劉備佔荊州,不然,一直對劉備存有防備之心的周瑜病死後,也不會推薦魯肅來代替自己了。

    魯肅代替周瑜之後,在孫劉邊界工作做得很好,多次化解雙方矛盾,很有恩威,等到劉備奪了西川,孫權要求得到荊州一部分領土,劉備不肯,帶兵東下,雙方劍拔弩張,氣氛十分緊張。

    這個關頭,魯肅在益陽跟關羽對上,魯肅邀請關羽見一面,皆是單刀赴會(是的,不僅是關羽,魯肅也是單刀赴會的),見面途中,魯肅也是不卑不亢,有理有據,最後劉備跟孫權約定,以湘水為界限,劃分荊州,才算平息了爭端,我想魯肅在其中肯定還做了大量工作。

    可惜魯肅不久也病死了,年僅四十六歲,一個有大智慧的人,提早立場,令人痛惜。

    最後以一段史料來結尾吧:

    《吳書》: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明朝會遭受到天啟大爆炸這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