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爾朱大魔王
-
2 # 南北拾芳
249年正月初六,曹爽兄弟按照早已安排好的日程,陪伴魏帝曹芳到距離洛陽城南九十里的高平陵去祭祀魏明帝。在此之前,大司徒桓範曾規勸過曹爽,如果他們兄弟二人一同出城,一旦城中叛亂,那麼曹爽無法入城。只不過曹爽認為沒有人敢這樣做,因此沒有把桓範的話放在心上。
只可惜桓範的話最終還是應驗了。曹爽兄弟出城後,司馬懿便假借郭太后的命令,精神抖擻地在城內指揮政變。就這樣,成功耗死了自己所有對手的司馬懿,最終透過高平陵之變,從曹爽手中奪下了曹魏政權,就此,曹氏名存實亡,曹氏帝王也成為了司馬家的牽線木偶。
要知道在高平陵之變時,曹操時期的舊臣並沒有完全戰死,當時還有五名四朝元老尚存,他們分別是高柔、王觀、蔣濟、王凌與郭淮。讓人驚訝的是,這些人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無一例外的站在了司馬懿這邊。
當時司馬懿命令司徒高柔行大將軍事,佔據曹爽軍營;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佔據曹爽弟曹羲軍營。而老臣蔣濟則作為使者,前去勸降曹爽,為曹爽最終和平交出軍政大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至於餘下的王凌與郭淮兩人,其內心還是支援司馬懿的。雖然當時兩人都沒有明確的站隊,也不在洛陽城中,但當時兩人沒有出面對抗司馬懿,其實也就證明了兩人的態度,也就是不與司馬懿為敵。可以說,這五名老臣彷彿約好了一般,共同支援著司馬懿對抗曹爽。
而這五位老臣之所以支援司馬懿,主要是因為司馬懿同樣作為四朝元老,不僅在軍政方面能力極強,而且司馬懿也是曹芳的輔政大臣之一。正因為司馬懿數次成為託孤重臣,說明他是得到了曹氏的認可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懿被這些老臣認同也並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
相比之下,這些人不支援曹爽,主要還是曹爽在手握大權期間太過驕橫跋扈,他提拔自己的親信,卻逐漸收回了這些老臣手中的權力。這樣一來,這些老臣的利益受到了侵犯,自然不願意跟隨曹爽。更何況曹爽在軍政上的才能並不出眾,出重兵伐蜀卻無功而返,給這些老臣留下了窮兵黷武的印象。這些人認為,曹爽無法帶領曹魏走得更遠,自然不願支援曹爽了。
-
3 # 武漢小市民咵天
曹操從諸侯紛爭的東漢末年中崛起憑藉著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成為了北方的實際掌控者,雖然沒有自立為王但是已經擁有了一切的先決條件,所以在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廢掉了漢獻帝自立為帝建立了魏國。這個時候的司馬懿雖然已經擺脫了曹操的控制,但是因為本身能力出眾野心勃勃所以成為了曹魏皇室一直既重用又提防的存在。直到曹叡去世任用司馬懿為託孤大臣開始,司馬懿才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機會,只不過這個機會也是需要他耐心等待的因為曹叡去世之前,為了提防司馬懿還任用另外一位託孤大臣曹家的曹爽。
但是司馬懿的耐心是充足的,在曹爽陪同幼帝出巡的時候司馬懿率領自己的親衛假借太后之名佔領了曹魏國度洛陽兵變成功建立了晉朝。當時的曹爽作為曹魏大將軍節制天下兵馬,可是曹爽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不懂政治的殘酷性,在司馬懿佔領首都後直接投降卻被司馬懿斬殺並滅掉了他的三族,而曹魏皇室基本上也被司馬懿血洗乾淨,為的就是要斬草除根!然而在司馬懿兵變後曹家的老部下為什麼沒有進行抵抗呢?相信只要曹家勢力積極抵抗司馬懿也不會如此輕鬆的成功奪權的。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曹操的部將沒有進行有效的抵抗呢?
首先,在曹叡去世後曹爽成為了託孤大臣但是曹家的舊部卻並沒有得到重用而是被曹爽排擠在外,全部都安排了自己的親信。對此很多曹操老部將敢怒不敢言。所以當司馬懿兵變篡權的時候很多人都作壁上觀並沒有任何抵抗行為,導致司馬懿可以很快佔領首都完成權力的轉變。
第二,曹操執政的時候大量提拔寒門子弟,作為和氏族相抗衡的力量。因為曹操深知一個王朝最先都是從內部開始腐敗瓦解的,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統治階級內部那些貴族門閥的爭權奪利,所以曹操才會大量啟用寒門子弟扶持新興勢力來對抗那些腐朽的守舊勢力。既然曹操支援寒門弟子,那麼氏族勢力的利益就會到的損害。而司馬懿當時是代表了氏族利益的,曹操很多老部下同樣也大多出自氏族家庭,所以為了自己的家族的利益選擇了司馬懿這位氏族代表人物。當晉朝建立後,那些氏族弟子重新掌控了朝政獲得了大量的資源利益開始過起了腐朽的生活才導致晉朝分裂滅亡。
第三,雖然從曹操開始對於司馬懿就一直不敢重用,但是在曹操死後很多三國時期名聲在外的文臣武將也相繼告老還鄉,曹魏當時可用人才並不多而司馬懿成為了那不多的人才中最為璀璨的明星。所以,曹丕和曹叡兩位魏國國君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不得不重新啟用司馬懿,東征公孫淵、西征蜀漢和平定叛亂可以說司馬懿在曹操死後才真正的獲得了大展身手的機會。雖然曹家一直沒有完全信任司馬懿,但是在這麼多年的征戰中司馬懿依然在軍中樹立起了威信。所以在司馬懿起兵反叛的時候,很多軍中司馬懿的部將自然相應其的號召掌控了整個軍隊。
所以說,司馬懿從曹丕執政開始的時候就在一步一步的策劃著自己的未來,並且利用自己的優勢獲得了曹丕和曹叡的部分信任,之後再和曹爽共同輔佐幼帝的過程中也是變現的忠心可靠,所以在這次幼帝出巡的時候才沒有將司馬懿一同帶上而是要其留守大本營在給了他這樣好的機會。隨後之後曹魏有忠臣進行了抵抗,但是大勢已去最後被司馬懿半年之內就平定了抵抗勢力!
-
4 # 君發劉軍
我仍俗人,俗人淺見,希望眾位看官莫怪。本人拙見,首先曹魏的權利就是篡漢得來的,天下人對曹操一族好感不多。第二曹操一開始逮著機會,用狹天子以令諸侯的辦法,逐漸掃平了北方,這使他也當穩了丞相之位。人們對他的拉大旗做虎皮的辦法,嘴上不敢說,心裡恨得不行,嫉妒的不行。第三人我們別忘了,曹操起家的錢兒,靠的是挖墳掘墓弄來的,他還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摸金校尉。大家要知道,窮人家的墓葬是沒有啥東西的,他這樣的做法直接導致天下氏族特別恨他,一個沒有氏族階層支援的政權,是做不穩江山的。氏族人大家表面上對他好,實際上敬而遠之他,心裡面沒有一個真正支援他的。第四曹操和他的兒孫德行不好。他們好奷淫別人的妻女,這一點估計大家沒人贊同吧!第五,曹操一族他沒有親民的行為,他不像劉備內裡不管怎麼做?但他有一個親民的表象。老百姓特別擁護他。曹氏一族這麼做?等於是自掘墳墓,我覺得即使沒有司馬懿一族,對他取而代之,以後也有別人對它取而代之。各位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教誨,鄙人在此先謝了!
-
5 # 戴老師講歷史
曹魏的實質第二代帝王是魏明帝,這個人的政治眼光與之前的曹魏一貫以來的政治眼光截然相反。魏明帝喜歡浮華做派,任用的都是世家大族,遠遠不是當年曹操時代的那種唯才是舉了。所以說,在魏明帝時代,百姓心中就已經越來越失望了。
後來曹爽執政之後,首要任務就是摒除浮華派的政治,繼而參與同自武帝以來曹魏的一貫作風相同步的舉措——想武帝以禮馭士人,並不讓其過攝權柄。曹爽用彼改制,意已在此,當然對立面更不是傻子。事功派與統治者達成起的妥協只是暫時的,很快後起計程車人力量就會開始反撲,司馬家無非是其中一個代表而已。
那麼細究來,曹爽或者曹魏是有何“過錯”呢?以至於人人叫好,如果說他專權、營私、目無尊長,都是“莫須有”而已。試問國君尚幼,作為攝政宗室,又兼託孤重臣,權位安得不高,行事安得不果決?(雖然最後是在優柔寡斷上面把命送了)想一朝之內,怕彼外姓勳貴,久亦難免結黨貪汙,乃至徇私枉法吧。更不必言日後司馬家個個親為之事了。至於什麼“謀反”,真系司馬氏在曹宅建設多日堡壘後,“觀察”出來的完全“無中生有”的一個“大新聞”!很簡單,其他的罪名,思尋不出。因為,至少在「忠君報國」這個命題上,他曹爽,與同儕何晏、鄧颺、桓範、夏侯玄等一干人,還是很有誠意的。
魏曹爽一輩人,頗有志焉,然其圖甚大,不為時俗所順悅;正人君子,往往非奸邪小人之敵,曹爽遂為司馬宣王所覆,宣王本惟計私圖爾。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
首先,曹爽有兵權和宗室身份,可用來行動和爭取地方支援;而司馬氏僅握詔書之名和部分士族支援,相比之下就很雞肋,玩火自焚的可能性甚大。其次,曹方家眷未必會有性命之虞,本來殺恁多人的成本,對司馬氏而言就絕不低廉;倘曹方奮力一搏,結果愈向之,則司馬氏愈有必要保全曹方家眷,以免日後自遭趕盡殺絕。此外,於道義上,曹爽當非如後來史書所述那般的一無是處,人人痛嫉之類的;畢竟作為大將軍,再怎麼吃喝嫖賭,本職工作做了,能怨怪處實不多,實也談不上什麼“禍國殃民”。
相信如不是司馬氏早已摸透曹爽的心思與行事風格,他絕不敢冒險一為此舉。畢竟,歷史上類似情形,站在有如此次的司馬氏這邊者,失敗的例子太多了。蓋一般人總是信實而不聽虛的。也正因反例不勝列舉,才來個“高平陵之變”,青史一駐。
-
6 # 蕭子北反彈琵琶
魏明帝曹睿死後,託孤於司馬懿和宗室曹爽,起初二人,相安無事,司馬懿領兵於外,曹爽在內。後來曹爽為了獨霸朝綱,開始利用宗室身份的優勢排擠司馬懿,司馬懿為明哲保身,開始裝病,但是卻暗中有所佈置。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陽汝陽縣大安鄉工茹店村),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司馬懿一躍而起,病馬上好了,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隨後利用自己手中的部曲武裝,控制了京師。並將和皇帝在一起的曹爽一黨騙回京師,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司馬懿將曹爽騙回京師後,曹爽還在做了富家翁的美夢。但是數月之後,司馬氏羅織罪名,大肆株連,剷除異己。《三國志·魏志》記載,司馬懿誅殺曹爽的時候,“同日斬戮,名士減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
這裡可以看出,司馬懿政變之時,沒有死多少人,反而在政變完成了,掌權了,就開始大規模殺人了。這裡我們看到史書記載,百姓安然處之,並沒有什麼異常的反應。其實,這是一個很正常的行為,對於古代百姓來說,改朝換代尚且是常事,對於換一個當權者來說,更是泰然若之。而且司馬懿當時還是魏國太傅,並沒有改朝換代,相當於換個丞相而已。百姓能有何反應了?換一個人當政,還不是照樣納稅服勞役。而且魏國享國不久,百姓並沒有多少認同感,相反他們還認為自己是漢民的不少,懷戀漢朝昔日榮光的是有不少(兩漢四百餘年,風騷數十載。百姓還是很有認同感的)。而深處漢末三國亂世格局,混戰不休。百姓早已麻木了,只想過個安穩日子而已。所以才有百姓安之,莫或之哀。
那麼那些人拍手叫好呢?顯然,利益獲得者!一朝天子一朝臣,誅殺了一大批人,空出了很多位置,就要提拔很多人去頂替這些位置。這些利益獲得者,自然拍手叫好,嘔心讚美了!而曹爽當政,顯然是個二世祖,才能不足。敗事有餘。當政之時,數項改革政策得罪了不少人,自然不少人想除之而後快。
而最明顯的還是曹操當政之初的政策:東漢豪強迭起,士族有很大的權益,漢末混亂後,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啟用了大批寒門或庶族將領與官員,用的是法家思想治國。跟漢武帝(漢武帝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奉行的儒家思想南轅北轍。觸動了社會精英階層---士族的根本利益,而代表士族利益的司馬懿(司馬懿家為潁川大族,祖上數代顯官,兄弟八人,號稱司馬八達),是其他士族支援的重點物件,司馬懿歷經曹操,曹丕,曹睿數代曹家君王,立下顯功。在士族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這一點,是沒有任何功勞的曹魏宗室曹爽所不能比的,所以士族自然選擇了站隊到司馬懿這一邊,少數就默許了司馬懿的政變,不要搞到自己頭上就行。
司馬懿的高陵之變,因為士族集團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紛紛支援司馬懿(或者默許),開啟了兩晉南北朝士族統治的巔峰。然而其子“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強取豪奪的弒君行為,為後世史學家所不齒。而晉朝自"八王之亂"開啟的五胡亂華模式,讓華夏大地遭遇400餘年的兵戈之禍(史家有稱:“不讀南北朝史,不知人命如草”),遭到後世的紛紛唾棄。更讓現代網路水軍議論不休。
司馬氏短暫統一之後,“八王之亂”開啟的亂世,直到隋文帝楊堅一統華夏後,才終止了華夏大地的數百年混亂不堪。至唐朝華夏才重新走上世界巔峰,讓世界矚目,世界至今還稱華夏人為“唐人”。而司馬氏也被扔到了歷史的角落,只餘後人空嘆息!
-
7 # 把酒當歌202573022
這個問題是否正確,值得商榷,因為歷史是為勝利者書寫的。但我們今天不必討論,姑且為之吧。就此問題,筆者以為原因有三:一是兩個對手不在一個級別上。一方是曹魏的幾朝重臣、元老級別,可與臥龍相抗衡且久經沙場的司馬懿,一方是寸功未立,靠皇親及乃父曹真的關係,登上大將軍之位的曹爽。兩人之間無論從才智閱歷及掌控軍隊的能力上看,司馬懿皆佔上風。二是曹爽剛愎自用,驕橫跋扈,既不知壟洛一些尚在世的元老,為其所用,又沒有徹底清除司馬懿的黨羽,導致事變時呈一邊倒之勢。三是魏蜀大戰多年,人心思治。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多方勢力觀望甚至暗中相助,與其說是人心向背,不如說是人心思治。
-
8 # 歷史閒賦者
在三國後期,魏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魏國的大臣司馬懿發動政變,控制了魏國的朝政。從此以後,魏國的皇帝就成了擺設,實際權力全部都落入了司馬氏的手中。司馬懿的大名我們再熟悉不過了,著名的三國野心家,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野心足足隱忍了幾十年的時間。他的隱忍程度我相信在整個三國之中絕對是第一名,沒有人能和他相比。
我們都知道在司馬懿奪權的時候,魏國的皇帝已經換了好幾任了,按理來說曹氏在魏國的統治應該已經是根深蒂固了才對,可是為什麼那些魏國大臣都選擇支援司馬懿,而不去幫助曹爽呢?難道說這些魏國的大臣都是奸臣嗎?
實際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全都是曹爽自己作的。曹爽的父親曹真是魏國著名將領,一輩子戰功赫赫,深受皇帝信任。曹真死後,曹爽自然而然的就接替了曹真的位置,正是因為有了這層關係,所以他才會成為託孤重臣。雖然曹真在朝中人緣非常好,但是他兒子的人緣卻是差到了極點。
曹爽之所以人緣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他對於權力太執著了,在曹爽上位以後,他先是鉗制同為託孤大臣的司馬懿,然後又開始打壓魏國的其他大臣,而他打壓的這些魏國大臣恰恰就是最開始跟著曹操的老臣。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得知為什麼這些老臣們不願意幫助曹爽了吧,誰會幫助一個成天打壓自己的仇人呢。
而且當時曹爽出來,是把自己的親信全部都帶了出來,也就是說,當他走出洛陽城的那一刻,朝中就沒有一個他的人了。我覺得司馬懿之所以敢如此大膽的奪權,就是看準了曹爽帶走全部親信的這個時候,不然的話他肯定還會再繼續隱忍下去。
這時候有的人會說就算曹爽在洛陽城中沒有親信,但是他的身邊還有親信啊,為什麼就不反抗一下呢?事實上曹爽的這些親信一點用都沒有,在這種危急關頭,他們比曹爽還要著急呢。由此可見,曹爽就是一個庸才,就憑他這個庸碌之才,即便是反抗最終也會是失敗的下場。
其實在當時的朝中並不都是支援司馬懿的人,還有很多人是忠於魏國的。但是這些人有的領兵在外,有的沒有實權,根本就幫不到曹爽什麼。曹爽既丟了人和又失了天時,不失敗才怪呢。
-
9 # 南方鵬
這個問題可能受到陳寅恪先生一些觀點的影響,他的大意是說司馬家代曹魏取得實權,是受到世家豪族歡迎的,因曹操的打壓世家又抑低儒家教化,與漢朝的上層柱石世家豪族對壘,又大量引入寒門人才,沖淡世家豪族對政權的影響力,後來曹丕雖做了一定的妥協,還是無法被世家豪族接受。而作為這些人的人代表人物司馬懿,高平陵之變一舉剷除曹家殘存力量,是有世家班底支援,也是受到他們的歡迎的,這些人們,特指世家豪強這類人,並非基層民眾。
陳寅恪先生在此還提出一個論點,認為袁紹曹操官渡大戰等連場戰事,其實是寒族出身和世家豪門在漢末的一場大對決,戰場上的世家豪族輸了,四世三公的旗杆倒了,但另一批世家子弟便隱藏了下來,徐圖恢復,待到力量積聚完成,以司馬懿司馬家為代表的世家再次出招,與曹魏再決鬥,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後面站著滿朝文武,曹魏支柱曹爽何晏等全軍覆沒,宣告世家豪族最終擊敗寒族並奪取了政權。這事在世家眾人眼裡,當然是歡迎的。
-
10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明明是言而無信、不忠、不義,卻被塑造成了勵志雞湯
三國裡的人物,其形象大多已經被固化了。以至於提起諸葛亮,最先想到的是足智多謀 ;說起關雲長,大概就是忠義兩全……等。
而對於司馬懿,大抵也就如一個“千年忍者”,最終修成了正果。
曹家待司馬懿不薄曹家兩代一直待司馬懿不薄。甚至是曹爽,也曾將司馬懿當成是好爸爸。(《三國志》初,爽以宣王年德並高,恆父事之,不敢專行。)從曹丕、曹叡兩代都託孤於他,說明對司馬懿是極度信任的。
公元239年,曹叡託孤時握著司馬懿的手說,“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 此時曹叡的一番話,已有點哀求的意味了。曹叡心裡明白,曹爽不論才幹與謀略,均與司馬懿相去甚遠,安排二人輔政,主要還得倚仗司馬懿,曹爽頂多也就是個湊數的。
自小就跟曹叡一塊玩的曹爽卻不這樣認為,他也有政治抱負。既然曹叡不在了,之前的老臣也該是時候,讓位給有能力的人。於是,推出了正始改制,封司馬懿為太傅,一下子把司馬懿給架空了。就算走到這步,曹爽也沒有任何要廢除或加害司馬懿的意思。
獲取三代君主信任的司馬懿,與其說他會忍,倒不如說他會裝。
曹叡託孤僅僅過了十年,司馬懿終於露出真面目公元249年2月,司馬懿瞅準了天子曹芳和曹爽兄弟去給曹叡上墳的機會, 發動兵變佔領洛陽。
(後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對司馬懿的這種做法甚為不屑 : 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 )
曹爽其實是有實力扳回的。一是司馬懿手中握有的兵力不多,只有司馬師的三千人馬。二是身邊剩下的,都是些一起共事幾十年的曹魏老臣。而曹爽手上的籌碼顯然更多,既有天子,還留有大將軍印璽,且兵權在握。
此時的曹爽,雖有桓範在旁極力勸說,要其以天子之名召集兵馬,討伐謀反的司馬懿。可曹爽仍然不肯下手,正左右猶豫之際,司馬懿更為狠毒的一手隨之而來。
此時的司馬懿不過是暫時的奪權,而紛紛叫好的,也多是與其共事多年的老臣們。言而無信,痛下殺手司馬懿自知不能一舉拿下曹爽,就使了個損招。不斷地指派殿中校尉尹大目、尚書陳泰等前去說服曹爽投降,甚至還動用了當朝太尉蔣濟親自寫信給曹爽。說司馬懿已當著眾人指著洛水發誓,只要兵權,而不要性命。
(《三國志》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指洛水為誓,爽意信之。)
既然有這麼多的老臣作保,可以保住性命,曹爽真就信了。司馬懿直到此時,才算真正的大權在握。
大權在手的司馬懿翻臉比翻書還快,先是推翻了自己的承諾,更對蔣濟的苦苦勸說置之不理,直接將曹爽滅門。
作保的幾人見到這幕,一下子就傻眼了,想不到自己原來也被司馬懿給耍了。
事後,蔣濟拒絕了司馬懿的封賞,因對曹爽之死耿耿於懷,幾個月後就鬱悶而死了。
尹大目則在私下,拉攏別的大臣共同反對司馬懿。
陳泰被司馬懿調離京師送往前線,最後也不得善終,自殺而死。
回覆列表
我們看到這個問題一定不能以上帝視角來看,而是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那麼當時的情況是什麼?
司馬懿
曹叡去世之後,有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政,兩人分別是士族領袖和宗親領袖,經過曹丕一朝對宗親的打壓之後,士族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甚至於掣肘皇權,而且曹丕是透過九品官人法取得士族的支援得以篡漢自立,自然士族的聲音不可忽視。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曹叡透過提拔寒門等方式打壓士族,但是收效甚微,最後安排輔政大臣也不得不向士族妥協,本來有曹氏和夏侯氏輔政改為由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政。
三國形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 司馬懿是看出來對士族打壓的一貫政策的,而且曹爽也在堅定地執行這一政策,但是曹爽個人性格的原因,操之過急,直接奪了司馬懿的兵權,而且其本人酒色財氣,安於享樂,甚至僭越天子禮制,得到了士族一致的反對,曹爽又一頓猛操作持續打壓士族,勢力一度威脅到皇權,在這樣的情況下, 如果曹爽個人安分守己有大志還好說,關鍵是沒什麼出息,反觀司馬懿,三代託孤輔政大臣,善謀其策,多次政伐立功,平定遼東,抵禦諸葛亮北伐,如果沒有最後的篡位之心,完全是青史留名的完美履歷,在當時看來,這樣的一個所謂的國之柱石被曹爽這樣的吃喝玩樂官二代打壓到兵權兵權被奪,病的在床上下不了床,你說人們站在哪邊?
曹爽
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 人們並不是覺得司馬懿奪了曹魏的權,而是司馬懿拯救了曹魏的權,曹爽被殺之後,當時百姓的反應是安心下來,沒有人難過。
“同日斬戮,名士減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三國志·魏志·王凌傳》因為威脅皇權亂打亂殺的曹爽被誅殺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心為國家的司馬懿,而且世家大族都站在司馬懿這邊,你說誰還會為此而感到悲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