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隆中對

    為國討逆也是罪狀?

    首先,章惇本人是強硬的主戰派。

    當時的北宋外患無窮,北邊的遼夏動輒就大兵壓境,南邊交趾的南蠻時常起兵造反,西邊的四川和吐蕃也不安寧。

    當時朝中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主和派認為要懷柔邊蠻,以張教化,而主戰派主張整頓軍紀,以蕩敵寇。最後是以王安石為代表的主戰派成為了朝堂主流。

    之後司馬光上臺後,採取消極的和平對外政策,導致西夏割取北宋領土無數。

    而章惇是延續了王安石時期的對外政策,征服西夏,攻滅唃廝囉,並招降了吐蕃,收回了當初割讓給西夏的領土,安定了當時動盪的局勢。

    但是章惇卻被扣上了“肆開邊隙”的帽子,認為章惇窮兵黷武,傷了北宋國本。

    反對徽宗繼位被貶,結果被安上了前年的罵名

    章惇後來被宋哲宗邀請討論立太子的問題,章惇當著宋哲宗和向太后的面,厲聲諫言不可立趙佶為太子,認為他“輕佻”,不能當這北宋的皇帝。結果向太后不聽,強行將端王趙佶立為太子。而這個趙佶就是北宋最後一個皇帝——宋徽宗。

    後面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北宋就在宋徽宗的手上走向的滅亡,可見章惇是多麼有先見之明。但是就是因為這一立儲事件,使得章惇一直都不受宋朝皇室的待見。

    《宋史》本身否認了王安石變法,那麼他的支持者也都沒能得到好的名聲。章惇在位期間不僅沿襲了王安石的對外政策,還繼續推行熙寧變法的相關內容,被列入《奸臣傳》也在所難免。

    至於跟蘇軾的關係,蘇軾跟王安石是死對頭,跟司馬光是好朋友,章惇跟王安石又是志趣相投之人,兩人關係可想而知。

  • 2 # 如你筆下戲子入戲太深

    梁啟超對章惇的評價很有意思:從《宋史.章惇傳》所講的,足可以讓他是奸臣嗎?就拿他不肯把官位給自己的親友一件事來說,他潔身自好的品格已經可以影響世俗了。……他最為世人所詆譭的,莫如驅逐元祐諸大臣和請求廢宣仁太后這兩件事。請求廢除太后確實是有罪,說到驅逐流放元祐的那些大臣,則又是以元祐間的大臣用來對待熙豐的方法來做的。如果元祐的那些人做的對,那章惇做的也對;如果章惇做的不對,那麼元祐間的人所做也不對。議論者人肯定要說:元祐的那些人是君子,所以可以驅逐小人;章惇是小人,所以不可以驅逐君子。我不知道他們所說的君子和小人是怎麼來區分的。如果按私德來論,章惇的耿直,恐怕是元祐間的那些賢人比起來也是有愧的;如果按政見來論,我沒有聽說有用政見來判別君子和小人的。攻擊新法的人既然可以把奉行新法的人認作小人,那麼奉行新法的人也可以指責攻擊新法的人為小人,他們之間能差多少呢?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宋史. 章惇傳》,是怎樣評判章惇的吧。【宋史.章惇傳】譯文: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今屬福建),父親章俞時遷到蘇州。章俞官至職方郎中,辭官,因章惇的顯貴,歷官銀青光祿大夫,八十九歲時去世。

    章惇豪爽俊秀,博學善文。考中進士後,以名字在他侄子章衡之下為恥,所以辭去了皇上任命官職的詔敕。後來再次考中甲科後,調為商洛令。

    章惇和蘇軾同遊南山,到仙遊潭,潭下是萬丈絕壁,有木頭橫在上面,章惇請蘇軾在絕壁上寫字,蘇軾害怕不敢寫。章惇穩步走過橫木,把大繩子拴在樹上,他提起衣服,順著繩子下去,用漆墨軟筆在石壁上寫下“蘇軾、章惇來”幾個大字。回來後,神色不變,蘇軾撫著他的背說:“你他日必能殺人。”章惇問:“為什麼?”蘇軾說:“能自己判決生命的,就能殺人。”章惇大笑。章惇被召用為館職,遭王陶彈劾被罷去。

    熙寧初年,王安石掌權,喜歡章惇的才能,用他為編修三司條例官,加官為集賢校理、中書檢正。當時宋正經制南、北江蠻族,任命他為湖南、北察訪使。提點刑獄趙鼎說,峽州群蠻苦於他們酋長的刻剝,謀求歸附,辰州平民張翹也說南、北江群蠻歸順朝廷,宋廷就把這事交給章惇。章惇召募被流放的人李資、張竑等去招撫群蠻,而李資、張竑卻姦淫蠻族婦女,被蠻族的酋長殺死,併發兵攻討宋,因此兩江騷動。神宗懷疑章惇違背命令,王安石告誡章惇不要輕舉妄動,章惇竟用三路兵平定懿、洽、鼎三州。因蠻人佔據潭州的梅山,章惇就乘勢南下。轉運副使蔡燁說這件事不能馬上成功,神宗也同意,把這事專門委託給蔡燁,王安石支援章惇,雙方爭論不止。不久蔡燁得到蠻人的地盤,王安石恨蔡燁阻撓章惇,只給他薄賞,卻提升章惇修起居注,從此宋廷在南方久不能撤軍。

    宋廷召回章惇,提升他為知制誥、直學士院、判軍器監。三司著火,神宗在御樓觀看,章惇部署役兵趕去救火,經過樓下,神宗問後知道是章惇,第二天就任命他為三司使。呂惠卿被罷,鄧綰論奏章惇與他一樣有惡,章惇被貶出朝任湖州知州,轉為杭州知州。章惇入朝任翰林學士。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章惇被任命為參知政事。朱服為御史,章惇暗中派門客同朱服溝通,被朱服告發。章惇的父親強佔百姓沈立的土地,沈立攔住章惇並向他訴說,被章惇抓到開封。章惇因以上二件事獲罪,被貶為蔡州知州,又歷任陳、定二州知州。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章惇被召入朝任門下侍郎。豐稷上奏說:“官府剛開始重新整理就首先任用章惇,這不是研習古事、設定官府的意思。”豐稷獲罪降職。諫官趙彥若又奏論章惇沒有德行,皇上沒答覆。

    哲宗即位,章惇為知樞密院事。宣仁後掌政,章惇和蔡確詐稱有定策功。蔡確被罷,章惇不安,就駁斥司馬光所改的役法,達數千言。大略說:“保甲、保馬法一日不罷去,有一日的危害。役法在熙寧初年就改為免役,後來才有弊端;現在又恢復為差役,應該全面討論,然後施行,不該馬上改變,留下後悔。”呂公著說:“章惇說的固然有可取之處,但他專在求勝,不顧朝廷大體。”司馬光的建議施行後,章惇憤恨地在太后面前爭辯,他的話十分不恭敬。宣仁後大怒,劉摯、蘇轍、王覿、朱光庭、王巖叟、孫升接連攻擊他,他被貶出朝任汝州知州。在七八年內,他多次被言官彈劾。

    哲宗親政後,有恢復熙寧、元豐時各法的意圖,首先任用章惇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於是章惇專以“紹述”為國事,凡是元祐所改的全都恢復。引用蔡卞、林希、黃履、來之邵、張商英、周秩、翟思、上官均居要職、任言官,他們朋比奸邪、報復仇怨,大小官僚,無一倖免,死去的殃及妻、子。甚至詆譭宣仁後,說元祐初年是老奸擅國。又請求掘司馬光、呂公著的墳,砍他們的棺材。哲宗沒答應,章惇不滿,請求編輯、分類元祐時大臣們的章疏,有見識的人知道禍患沒消除。於是就處治劉安世、範祖禹勸諫宮中僱乳母的事,又用文及甫陷害別人的文書引導蔡渭,讓蔡渭告發劉摯、梁燾有反謀,興起同文館案,命令蔡京、蹇序辰窮究到底,想使那些人家破人亡。又建議派呂升卿、董必去嶺南訪察,將把被流放的人全殺死。哲宗說:“朕遵循祖宗遺制,不曾殺戮大臣,釋放他們不要治罪。”但是重新得罪的有十多人,有的被三四次貶謫遷移,天下人都認為他們冤枉。

    章惇用邢恕為御史中丞,邢恕用北齊婁太后宮名叫宣訓,曾廢她的孫子少主而立兒子常山王高演的事,假託司馬光對範祖禹說:“如今主少國疑,北齊宣訓事仍猶可慮。”又引誘高士充上書,說他父親高遵裕臨死時屏退左右對高士充說:“神宗彌留之際,王珪派高士充來問:‘不知皇太后想立誰為帝?’我斥責高士充離開。”這都是想誣陷宣仁後,用這些來證實。章惇就追貶司馬光、王珪,贈高遵裕為奉國軍留後。章惇勾結宦官郝隨,讓他幫助自己,想追廢宣仁後,皇太后、太妃都極力同他爭辯。哲宗感悟,燒了他的奏疏,被郝隨偵知,秘密告訴章惇和蔡卞。第二天章惇、蔡卞又上奏,哲宗生氣地說:“你們不想讓我進英宗廟嗎?”章惇、蔡卞才作罷。

    章惇又以孟皇后是宣仁後所立,迎合郝隨,勸哲宗在後宮興起獄案,假託邪門旁道,廢掉孟後,讓她居住瑤華宮。後來哲宗十分後悔,嘆道:“章惇壞了我的名節。”章惇又與劉友端結成表裡,請求立劉賢妃為皇后。

    當初,神宗採納王安石的建議,開邊熙河,謀取靈、夏二州,十多年興兵不止。等到聽說永樂之敗,神宗當廷慟哭,隨後得病,所以大臣推測他的本意,就是專門致力於懷柔外國。西夏請求還故地,宋國把那些不重要的城寨還給他們。章惇認為縮國棄地,罪在帥臣,於是採用騷擾敵人阻撓他們耕種的說法,擅開邊隙,不給夏人歲賜,進佔汝遮等城,陝西各路有五十多個地方開戰,宋損兵折將,又丟棄青唐,死傷無數。章惇知道天下人怨恨自己,想堵塞天下人的議論,請皇上下詔在各地探察百姓有妄言者按律論罪。他還立下賞格,告密之風日益興盛。有個酒醉胡說的人,皇上下詔免去死罪,章惇竟按律殺死了他。章惇用刑更加苛峻,但不能阻止人們的議論。

    哲宗去世,皇太后商議立皇上的事,章惇厲聲說:“按禮律而言,應立哲宗的同母弟簡王。”皇太后說:“我沒兒子,各王都是神宗的庶子。”章惇又說:“按年紀應立申王。”皇太后說:“申王有病,不能立。”章惇還想說話,知樞密院事曾布呵斥他說:“章惇,聽太后安排。”皇太后決定立端王,就是徽宗。章惇升為特進,被封為申國公。

    章惇為山陵使,靈車陷在泥水坑中,過了一宿才走出來。言官彈劾他不恭,他被罷職,任越州知州,不久被貶為武昌軍節度副使,潭州安置。右正言任伯雨彈劾他想追廢宣仁後,他又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當初,蘇轍被貶到雷州,不許他佔官舍,他就租用了一個百姓的房子,章惇又認為是強奪民居,讓州官追究處治,因租約很明白,這才停止。此時,章惇也想租用這個百姓的房子,這個人說:“先前蘇公來住這兒,因為章丞相我差點破家,現在不能出租了。”章惇被轉到睦州,去世。

    章惇的才識超人,窮兇極惡,不肯把官爵給自己的親信,他的四個兒子接連考中進士,只有四兒子章援曾任校書郎,其餘的都隨著進士名冊被選任為州縣官,始終沒有顯貴的。

    章惇的妻子張氏很賢慧,章惇任宰相時,張氏病重將死,囑咐他說:“你做宰相,千萬別做報復的事。”祭祀完張氏,喪期滿後,章惇對陳瓘說:“不能忍受喪妻的痛苦,怎麼辦?”陳瓘說:“與其悲傷無益,不如記住她臨死前的話。”章惇無以回答。

    政和中期,追贈章惇為觀文殿大學士。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高宗看任伯雨的奏疏,下手詔說:“章惇詆譭宣仁後,想追廢她為平民,全賴哲宗不答應他的請求,假使他的話施行,能不累及泰陵嗎?貶章惇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子孫不許在朝中為官。”詔書頒佈後,舉國稱快,只有他家還做了《辯誣論》,被見到的人譏笑。

  • 3 # 神渡說廣西廣東

    筆者認為,章惇是良相,而且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良相,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原因如下:

    一.章惇有功績,西伐西夏,北伐遼國:

    1.章惇平定了四川、貴州、廣西三省交界的叛亂,招撫四十五州;

    2.積極組織宋朝大軍討伐崛起的西夏國,實施“淺攻耕”戰略,在鄰近西夏的邊境修築防禦工事,擊敗西夏30萬大軍,取得“平夏大捷”;

    3.章惇北伐強大的遼國,收復橫山等諸多要塞。

    △宋朝丞相章惇

    二.章惇有政績,大力改革,卓有成效:

    1.章惇與王安石共同推動變法,是王安石變法的主要人物之一,積極改變宋朝冗官、冗兵、冗費、積貧積弱的現狀;

    2.章惇被重新啟用後,毅然恢復新法,繼續推動變法變革,並且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宋朝積貧的局面有所改變、積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有人認為章惇是奸臣,“盡復熙豐舊法”,筆者認為其實是冤枉章惇了。“盡復熙豐舊法”,實則是宣仁太后垂簾聽政之過,當時身為樞密院使的章惇,是無法也無能力與垂簾聽政的宣仁太后所抗衡的,因而也無能為力維護和挽救變法成果。

    三.章惇有遠見,曾努力阻立宋徽宗:

    1.立宋徽宗時,身為丞相的章惇曾是大力阻止的,認為:“端王(後來的宋徽宗)輕佻,不可君天下!”後來事實證明,宋徽宗果然是“不可君天下!”

    2.熟知宋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北宋王朝可以說是敗亡在宋徽宗手裡的。宋徽宗在位期間,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已經危機四伏,最後更是國破被金人虜去北上。

    △章惇墓

    章惇和蘇軾其實是沾親帶故的,當然關係遠了點。

    一.章淳的女婿,叫做黃實;

    二.黃實的女婿,叫做蘇遜,字叔寬,官奉議郎、通判瀘州潼川府。

    三.而蘇遜,則是蘇轍的第三子;

    而大家都知道,蘇轍的次兄正是蘇軾;那麼蘇遜以及蘇遜的妻子(黃實的女兒),得叫蘇軾伯父;黃實與蘇軾的弟弟蘇轍是親家,黃實與蘇軾同輩分;章淳是黃實的岳父,是長輩,那麼章淳也是蘇軾的長輩,沾親帶故。

    “烏臺詩案”中,蘇軾被捕下獄,命將不測。正是章惇和蘇軾是沾親帶故的親戚關係,章惇才果斷出手,救下蘇軾一命。

    △章惇與蘇軾(蘇東坡)

  • 4 # 搓丸子

            實是千古名相,並非書中奸臣

    首先表明一下我的觀點,章惇不僅是忠臣,而且還是北宋中興的肱骨能臣,攘外安內的中流砥柱。他是因為未能舉薦趙佶為皇帝,並且受害於舊黨的汙衊才錄入了《奸臣傳》。原因如下:

    一、參與變法,積極推廣

            咱們高中歷史上都學過,北宋建國之後後奉行文人治國,逐漸出現“冗官”,“冗兵”,“冗費”,外有西夏遼國之外患,內有積貧積弱之內憂。

            王安石為挽救宋朝,富國強兵,開展了以理財整軍為核心的,全方位的變法,史稱“熙寧變法”。就在熙寧二年,章惇被參知政事王安石賞識,被引入集賢院,之後又被任命參與制定新法。

            章惇提出了在農民青黃不接時官府進行貸糧,貸錢;如果邊境沒有戰亂,可以將軍隊遷往糧多的地區養兵等新法,這些都得到了宋神宗的讚賞。

             熙寧五年,章惇出任地方官職,兩湖察訪使。他在轄區之內,推行青苗保甲等新法。

             尤其偏遠蠻夷之地,施行教化,既使得本來作亂的地方得以平靖,減少內憂,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使得民有餘糧。

    二、鐵血宰相,北伐西征

            經歷各種黨爭傾軋,改朝換代後,章惇歷經重重困難,最終於宋哲宗元佑八年,拜相執政。

             章惇執政期間,對內採取嚴刑峻法,對阻撓變法的舊党進行打壓流放;在地方實行保甲法,保馬法,青苗法等,增加了財政稅收,維持了軍備;大力治理黃河等水利設施,灌溉了農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在外交政策上,章惇可謂雷厲風行,十足的強硬派,實行遠交近攻。對於吐蕃進行安撫招降,簽訂了元符和議;另外儲存糧食軍備,派遣名將西征西夏遼國。

            尤其是下令修建平夏城,構築堡壘,堵住西夏進攻的路線,在環州韋州等重大戰役中使得西夏損失慘重,收復了被司馬光割讓的眾多領土。

    三,新舊黨爭,互相傾軋

            其實自古以來,朝堂之上,少不了政見不同,爾虞我詐。

    自王安石推行變法以來,侵害了司馬光等保守派的既得利益。兩者互相攻訐,一方得勢,便貶遷失勢者。既然是朝堂之爭,利關生死,也就顧不得什麼正大光明瞭。以至於熙寧七年,舊黨攛掇曹太皇太后,高太后,向宋神宗哭訴新法弊端,罷免了王安石官職。

         章惇作為堅定的改革派,王安石新法的傳承者,自然被司馬光等舊黨視為眼中釘肉刺。章惇自入仕以來,多次由於黨爭被下放地方。當他得勢之後呢,也曾大力打擊舊黨之人。除了命令同黨,揭發舊黨謀反外,最狠的就是請求掘司馬光,呂公著的祖墳了,可見兩派已經勢同水火,毫無緩和的餘地了,這也為後來舊黨之人,將章惇編入《宋史·奸臣傳》埋下伏筆。

    四、欲立簡王,得罪後宮

    自古以來,捲入皇位繼承紛爭的都沒有什麼好下場,章惇亦是如此。

    可惜新法的支持者宋哲宗英年早逝,未曾留下什麼遺詔遺嗣,立何人為皇帝,成了兩黨鬥爭的焦點。章惇提議,立宋哲宗的胞弟簡王為皇帝,遭到太后和舊黨的反對。而太后和舊黨則提議端王趙佶為皇帝,章惇則也駁斥道“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可惜被向太后態度堅決的否定了章惇的意見。

    歷史證明,章惇的是有識人之明的,趙佶並非合格的皇帝,只算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可是在立皇位繼承人的鬥爭中,章惇敗給了舊黨,尤其是王安石時期,新黨就與後宮矛盾重重,被後宮讒言貶退,現在更是導致章惇死後被徹底清算,以至於宋高宗時期命其子嗣永不得出仕!

    五、章惇蘇軾,相殺相愛

    章惇蘇軾的關係到底怎麼樣呢,其實不需要外人猜測,當事人就有證言,蘇軾有言:“子厚奇偉絕世,自是一代異人,至於功名將將相,乃其餘事”。

    又曾言道:“某與丞相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故無所增損爾”。兩人感情,可見一斑。

    可能有人覺得,章惇蘇軾,一個改革派的旗手,一個保守派的干將,肯定自當水火不容,可是兩人卻是公私分明,私交甚好。

    兩人同為地方官時,常常一起出遊,一次夜行至一懸崖峭壁,章惇慫恿蘇軾到對面題字而回,蘇軾不敢,章惇竟然平步以過,神色不動。這個故事在《高齋漫錄》中有記載。

    在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日月神教長老曲洋和五嶽劍派劉正風結交,兩人同愛音律,合作《笑傲江湖》之曲,雖然各屬兩派,身不由己,但是卻有伯牙子期之交,我覺得章惇蘇軾亦然!

    總結如下:

    有時候人們對同一人會有不同的評價,其實這並非少見,因為人都具有多面性。但是如果這個差異能擴大到有忠奸之別,那可要好好分析一下,持不同觀點的雙方所為何人,所為何因。

    自商鞅變法始,歷朝歷代的變法者難有善終,以至於譚嗣同言道:“各國變法無不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推行新法,攘外安內,乃章惇之功;欲立簡王,得罪舊黨,卻非章惇之過。在大廈將傾之時,章惇革新摒弊,使得宋朝於危難之際得以喘息,實是中興名臣,在此必須為正名!

  • 5 # 今譚

    千古奇冤一一名列《奸臣傳》的大宋名相

    但恥澶淵盟歲幣,可憐百姓苦無涯。

    將軍鐵血淹胡馬,宰相丹心薦宋家。

    憂國陳情興社稷,為民新法足桑麻。

    死生名節渾不顧,奸惡忠良任貶嘉。

    章惇,一個或許很多人並不熟悉甚至從末知曉的名字。而正是這個名字,在北宋時期曾經名冠一時。文化上,他是著名詩人,又以文辭見長,提倡二經,書法冠絕,蘇軾在他面前也是些小之輩;政治上,堅決擁護君主,忠於宋王朝,致力推行新法,政名不輸王安石;軍事上,拒和主戰,收復西夏,降服吐番,剿滅唃斯囉,拒遼議和並收復被司馬光無恥割讓的橫山等要塞,開疆擴土,安定邊境,也曾平定四川、貴州、廣西叛亂,開拓梅山,經略西南,統一北宋內地割據,功績遠超范仲淹;商業上,大力促進商業發展,特別是對外貿易、港口遠洋貿易,商業一度繁榮,據記載,商業稅收曾經佔了北宋總稅收的70%,大大提升了國力。生產上,獎勵耕織,鼓勵發明創造,曾同沈括一起研究兵器,發明了新型戰車和新式武器,並且提倡吏民獻器械技藝,改良軍事裝備,大大提升了軍隊戰鬥力,也帶動了生產技術的發展。按照以上所說,章惇應該是北宋的大功臣、大忠臣、大賢臣,那麼又是什麼樣的原因竟然被宋史列入《奸臣傳》而至今不得翻身?章惇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譚主粗拙認為,章惇的悲劇起碼是由三個因素共同作用釀成的:性格之損,黨爭之禍,皇權之害。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現代的名言用在古代的章惇身上恰如其分。章惇,字子厚,從其名字上看,應該是敦厚溫和、謙遜謹慎之人,但是恰恰相反。章惇生性自負,心高氣傲,膽大不羈,年輕時便已顯露。章惇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便進士及第,但發榜之際發現自己的侄子章衡高中狀元,名蓋於己,心裡很不服氣,而且深以為恥,居然請辭不受,負氣回鄉,繼續攻讀,再次科考名列第五才晉身進士。章惇和蘇軾年輕時便是好朋友,一次二人在仙遊潭玩賞,章惇堅持要走過絕壁,絕壁狹窄僅容一人側身而過,下面便是萬仞深谷,蘇軾嚇得腿抖腳軟,章惇卻毫無懼色,強拉蘇軾而過,並且中途置危險於不顧,大筆瀟灑揮寫“章惇蘇軾來遊”六個大字。過後,蘇軾心有餘悸地說“能自判命者,能殺人也”。章惇為人率直剛烈,秉公無私,是非分明,不講私情。他是王安石的門生,更是王安石忠誠追隨者,但是,當王安石的弟弟犯了事,被章惇按律追究,王安石親自求情,章惇也絲毫不給情面,堅持依法處理,為此王安石和他翻了臉。章惇的四個兒子個個聰明好學又上進,本來都能夠晉升官爵,只要他點頭便合法晉升,但他死活不肯為自己兒子徇私,可笑的是,這也成了舊黨把章惇打為奸臣的罪條,“惇敏識加人數等,窮兇稔惡,不肯以官爵私所親,三子連登科,獨季子援嘗為校書郎,餘皆隨牒東銓仕州縣,訖無顯者”。章惇行事也有冷酷無情的一面,蘇軾是他最要好的朋友,章惇也曾在烏臺詩案中為救蘇軾而不惜向皇上發難,可在政治立場上,他對站在守舊一派的蘇軾打擊起來毫不留情,從蘇軾一再被貶的經歷可見一斑。最令人嘆息的是,蘇軾的弟弟蘇澈因反對新法被貶荒蠻之地雷州,連官署都不讓住,逼著蘇澈租住民房,後又以強佔民房為由逼州府追究蘇轍責任。對好友尚且如此,對其他的反對派可想而知。章惇一向直言快語,言辭銳利,直切要害,處事一是一二是二,既便對皇帝也從曲意更不變通。因此,在封建社會上層混跡的章惇,得罪的不只是他的政敵而是整個官場,包括皇宮一族。

    黨爭誤國誤人,說章惇是黨爭的犧牲品一點也不為過。章惇是新法主要推行者之一,也是從王安石手中接過接力棒的變法領導者,他面對的敵對勢力是一個強大也是可怕的陣營,連王安石都無能為力、知難而退。這裡麵包括了蘇軾、蘇轍、司馬光等上迎聖意、下攬民心的保守黨實力派官僚集團,也包括了一大批他們背後的支持者一一皇親貴族勢力。特別是章惇推行新法損害的是既得利益集團的權益,獲益的只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貧苦勞動人民。而那些既得利益者除了上面集團成員外,還包括了各級地方官吏以及大大小小的地主豪紳,他們糾集在一起的力量是可怕的,光是他們造謠抵毀、搬弄是非、故意製造事端就足以使以章惇為代表的新法黨派焦頭爛額、苦不堪言,而新法獲利黎民百姓的人數雖然眾多,但除了官逼民反當炮灰,只要尚能生活下去,就不會做些什麼,他們的力量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況且他們哪裡懂得政治,他又哪裡懂得該感恩誰!再說皇帝,那才是真正的牆頭草,只要能保住他在牆頭上不掉下來,往哪邊倒都可以,不管你是忠是奸,犧牲你能保持我的高度,對不起,沒商量。章惇也許沒想這些,也許想到了但秉性使然義無反顧,一個猛子扎進去,即使嗆到了肺也不浮出水面來,於是他的悲劇就成了早一天晚一天的定局。章惇是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也是一個肯將性命置之度外,為理想而不懈追求者。因此,在他的主要支持者宋哲宗不幸英年早逝後,皇權的繼承者、舊黨的支持者宋徽宗便和他眾多的黨徒以及痛恨章惇的人,一起扳倒了章惇,並且為了防止死灰復燃,直接把他打入了萬劫不復之地,一貶再貶,最後犧牲在被貶的任上,死後還被戴上奸臣的帽子。這其實是個諷刺性的輪迴,也可以說是因果報應,起先,他和王安石等新法實施者被舊黨罷黜貶謫;而後章惇任相恢復新法,對舊黨清掃式地革除外放,甚至將幾乎將舊黨領袖司馬光掘墓鞭屍,以打壓舊黨氣焰,那時他何曾手軟過!只不過最後章惇的結果更具戲劇性,他死後五年被恢復名譽並追封"文天閣大學士”,死後17年又被剝奪一切封諡,不但“子孫不得仕於朝",而且自己也被把持政權的舊黨列入《奸臣傳》,永世不得翻身。

    皇權專制吃人,說到底章惇的悲劇是皇權鬥爭的產物。宋神宗任王安石為相,實施變法,章惇是為主力,推動新法不遺餘力並卓有成效。宋哲宗繼位,因年幼,宣仁太后垂簾聽政,為鞏固權力,任用高太后一直支援的舊黨司馬光主政,盡廢新法,恢復舊制,章惇力爭無果被黜出京城。宋哲宗親政後不滿太后聽政對自己的限制,啟用章惇,恢復推行新法,打壓舊黨。宋哲宗突然去世,高太后派系的向太后攝政,因哲宗無子嗣,向太后力主端王趙佶繼位,也就是宋徽宗,眼光獨到的章惇當時就大呼“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事實證明章惇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不務正業、沉溺書畫,行為輕浮、出入妓館,性情懦弱、胸無主見的宋徽宗到底辱於“靖康之恥”,身陷異族,滅亡了北宋,葬送了大宋半壁河山。宋徽宗登基後,忌恨章惇反對自己繼位,先是假意進封章惇申國公,隨即夥同舊黨勢力貶章惇至雷州,新法也隨之取消,對異邦金錢開道的歲幣議和勢力重據朝廷,重文輕武的宋初治國思想重回國策,商業開始凋敝,國力開始下降,最終釀成國恥,導致了宋朝的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漢族政權第一次被異族全面統治的恥辱一章。礙於北宋開國立下的“不殺大臣"的祖訓,宋徽宗對其只是一貶再貶,章惇得以苟生殘年,也算一幸了。他死後,佔領統治地位的舊黨依舊不依不饒,經歷了靖康恥、求和辱的南宋政權搖搖欲墜,出於鞏固皇權地位的目的,當舊黨又叼住章惇“抵誣宣仁後”篾視皇室不放時,當朝者竟將其列入《奸臣傳》,這是章惇的悲哀,也是宋朝的悲哀,更是歷史的悲哀。請看宋史為此列出的主要罪狀:一.盡復熙豐舊法(王安石新法);二.黜逐元祐朝臣(反對新法的舊黨);三.肆開邊隙(平西夏、收吐蕃、戰拒遼)四.詆誣宣仁後(打壓新法的代表人物之一)。逐條分析,莫不是章惇的政治軍事作為,特別是第三條,應是論功立傳流芳萬世的,何可以“奸"而論,看來舊黨為了徹底抹黑章惇也是絞盡腦汁了。莫非後世秦檜迫害岳飛“莫須有”的創造靈感正是由此而來的?

    章惇之所以不被我們所熟悉,一方面,他的作為主要在推立新法和軍事外交,雖然均卓有成就,但是新法在落實過程中因受到舊黨勢力的阻撓,老百姓受益不明顯,有的還損害了老百姓利益;主戰並發動戰爭收復異邦和失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人民負擔,老百姓那時還關心不到邊境的戰事。另一方面,章惇“落馬"後,舊黨和朝廷對章惇及其"黨羽”的正面功績是一概抹煞和封殺的,直到南宋滅亡,大宋子民甚至直到現在的人們聽到的對章惇的評價都是《宋史》所列的奸臣負面形象,1919年的五四運動打出的嘲諷曹汝霖、章宗祥對聯:“賣國求榮,早知曹瞞遺種碑無字;傾心媚外,不期章惇餘孽死有頭”,尚在以章惇為反面教材。再則,那時的北宋正處於國民經濟的鼎盛時期,商業發達,人們的溫飽問題大多能得以解決,重要的是外族只是邊境騷擾而無侵略之舉,人們完全沒有亡國的危機感,民族意識不似岳飛抗金時期那麼強烈,國難方顯忠臣,因此章惇再多為國為民的大功績也不為人關注,再加上統治者的封殺,章惇的大忠大功反而不如蘇軾對老百姓區域性小恩惠和幾句憂國憂民的唱曲在老百姓心裡重一些,相反章惇對蘇軾之流為老百姓所喜愛的大文豪的打壓之舉,人們在民間不流傳章惇的"奸惡"就算給了章惇天大的面子了,哪裡會去傳播章惇的忠義呢?!豈止如此,官方封殺、百姓誤解還直接使其文名書名蒙塵數百年,章惇是北宋著名的詩人,更是首屈一指的書法家,現如今其詩文尚存幾十首,而書法僅存一帖一碑:《會稽尊侯帖》(現存臺北博物館)和《草堂寺題記》石刻。因此,不論在官方,還是在民間,章惇的名字和事蹟並不是廣為流傳的,人們不甚熟悉也就很為正常了。

    章惇,一個大宋王朝分水嶺或者劃時代的傑出人物,他一生忠於大宋王朝,憂國憂民,為國為民,不遺餘力地推行新法,振興國力,外拓疆土,內撫安定,做出了卓有成效不可抹滅的功績。章惇(1035—1105),字子厚,福建浦城人。大宋名相,北宋中興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書法家,詩人,王安石變法的主要人物之一,變法派與保守派黨爭的重要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商鞅變法壓榨百姓,商鞅本人死有餘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