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口水雜談
-
2 # 本色依然742
彈道導彈發射系統一般都要達到百噸以上甚至更高,這樣龐大的載荷勢必會給艦體相對狹小的驅逐艦帶來不安全隱患,驅逐艦一般都在外海巡弋,就算強行裝備上此類導彈也勢必會引起各國的重點關注成為重點打擊目標。
-
3 # 魑魅涅槃
其實如果仔細對比的話並不是沒有過這種事情,而且這種事情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就曾經在一艘義大利的加里波第號巡洋艦上搭載過自家的“北極星”彈道導彈,而這麼做的原因是當時潛射彈道導彈技術還不過關,所以美國想過將其上艦作為臨時替補。時間再回到千禧年初,印度也因為當時自家沒有專門搭載彈道導彈的戰略核潛艇和當時印度潛射技術不過關的前提下,印度也曾在一艘從南韓購買的2000噸輕型護衛艦上搭載過自家的大地-2短程彈道導彈,但是從千禧年初期到這幾年仍然只是作為試驗艦使用。
其實大型水面艦艇不裝備彈道導彈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因為彈道導彈上艦有以下幾大缺點:
第一、體積太大
彈道導彈我們都知道射程遠的體積都不小,體積小的射程又只有幾百公里,根本不具備實戰價值。所以對於軍艦來說,要想搭載具有實戰價值的彈道導彈的話,至少也得搭載二三千公里遠的彈道導彈吧,那麼以射程二三千公里的彈道導彈體積來算的話,這樣的彈道導彈直徑至少也得在1.5米左右,那麼光是以這個直徑根本不可能裝進現有的導彈垂髮系統中,畢竟像美國現役的MK41垂髮系統直徑只有670毫米,就算是中國最新的055上裝備的世界口徑最大的垂髮直徑也不過850毫米,所以光是從直徑上彈道導彈根本不可能直接裝進任何導彈垂髮系統中;
那麼裝不進現有的垂髮系統就要設計專有的導彈垂髮系統,但是射程二三千公里的導彈長度怎麼也得15米以上吧,這麼長的導彈要想上艦,那麼軍艦的艦體結構就要穿透好幾層,這不光會降低軍艦艦體結構的強度,而且為了實現上艦發射,發射筒和艦體之間也需要結構加強,那麼這就會造成軍艦排水量的增加,繼而增加軍艦發動機的負荷,降低軍艦的最大航速。而且彈道導彈的重量一般都不會低,那麼勢必會造成軍艦重心的上升,繼而影響軍艦的機動性。
第二、價效比不如巡航導彈
我們知道彈道導彈雖然射程遠,但是現如今很多巡航導彈的最大射程已經可以達到2500公里左右,所以光是從射程來說,巡航導彈已經和中程彈道導彈不分伯仲,而且巡航導彈可以全程超低空飛行以躲避雷達探測繼而增強突防能力,這是依靠射高增加射程的彈道導彈所不具備的。
再一個從打擊精度來說,現代巡航導彈透過多種制導系統已經可以達到亞米級的打擊精度,基本可以說是想炸燬哪幢樓就炸燬哪幢。而彈道導彈雖然也有多種制導系統,但是其打擊精度實際並不如巡航導彈那麼精確,而且巡航導彈全程都有動力可以在末端打擊移動目標或者機動變換打擊目標或者增強突防能力,但是彈道導彈這些條件都不具備,其最多隻能透過複合彈道或者更高的末端速度增強其末端突防速度。
最後是從價格來說,像美軍最新的一枚戰術戰斧巡航導彈的射程超過2000公里,其這兩年的採購單價也只有185萬美元,而一枚射程2000公里的彈道導彈單價至少得2000萬美元,從打擊同一目標的成本來說,前者的成本只有後者的1/10,可謂是價效比十足。
第三、實戰價值不足
我們知道現代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基本都是以編隊形式作戰的,而且其目標主要還是海戰兼具對陸攻擊,所以其搭載的進攻性武器裝備也基本以防空導彈、反艦導彈和反潛導彈為主,有些大型驅逐艦會搭載巡航導彈作為對陸攻擊的一部分。而彈道導彈從一開始就是作為攻擊敵方戰略目標而出現的,而且其打擊的目標主要以大型建築、固定目標為主,所以在軍艦上搭載彈道導彈實際用途並不大。反而因為其體積和重量過大會影響軍艦的其他武器裝備的正常運作。試想一下一艘驅逐艦隨時隨地帶著幾枚體積重量超大的彈道導彈去執行防空、反潛、護航等任務,不僅浪費了本就捉襟見肘的艦艇空間,還帶著幾個平時根本用不上的累贅。而且雖然這幾年出現了反航母彈道導彈,但是航母編隊也是有很多護航艦艇存在的,所以依靠幾枚彈道導彈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
所以對於彈道導彈上艦的問題,實質分析下來就能看出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光是從成本問題來說,要想在軍艦上搭載具備實戰價值的彈道導彈,那麼首先需要花大價錢對現有的軍艦結構進行改進設計,其次彈道導彈裝少了沒什麼威懾力,裝多了不僅會影響軍艦其他子系統的正常運轉,而且裝多了反而還需要其他軍艦來護航,再一個從軍艦的生存機率來說,其根本不如潛艇的戰時生存機率大,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沒有軍艦將彈道導彈作為軍艦進攻性武器的原因所在。
-
4 # 五嶽掩赤城
謝邀,第一個要裝彈道導彈的驅逐艦將是我們的055級
首先,要說明下,在世界海軍歷史上,是有大型水面艦艇裝彈道導彈的,那就是義大利海軍的加里波第號巡洋艦。該艦為二戰義大利海軍的阿布魯齊級輕巡洋艦,滿載排水量1.17萬噸,1957年義大利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拆除尾部炮塔,安裝了4枚“北極星”中程彈道導彈發射器。該導彈射程2200公里,攜帶一枚6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北約之所以建造該艦,主要目的在於可以在地中海海域就對蘇聯黑海的軍事基地發動核打擊。
義大利加里波第號彈道導彈巡洋艦
但該艦也是唯一一艘正式服役過的彈道導彈巡洋艦,1960年美國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服役後,加里波第號巡洋艦的戰略價值就不復存在,甚至直到該艦1976年退役時,也沒有正式裝上過北極星導彈進行戰備值班過。這也是之前大型水面艦艇不裝彈道導彈的原因所在,各方面都不如彈道導彈核潛艇。美國喬治·華盛頓號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
不裝核彈頭的彈道導彈,沒有多少戰略意義,而大型水面艦艇帶著裝有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巡邏,太危險也太過於明顯。一個不小心被對方偷襲幹掉,萬一殉爆什麼的簡直幫敵方摧毀自己整個艦隊。相比較下,彈道導彈核潛艇,潛伏於水下,幾乎誰也不知道在那裡,這種無法察覺的危險性才具有更大的戰略威懾價值。而且核潛艇自身不需要跟水面艦艇一樣安裝一系列雷達、防空導彈、近防武器等,大部分噸位和空間都可以用來攜帶彈道導彈。可以容納更大更多的彈道導彈,雙方價效比差距一目瞭然,只有搞不出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國家,才會考慮搞彈道導彈水面戰艦。
但是隨著技術發展,現在即將有一款驅逐艦要配備彈道導彈,那就是我們的055型驅逐艦。他的垂直髮射系統將要配備一款彈道式反艦導彈,傳說中的鷹擊-21。與傳統彈道導彈不同,這是個彈道式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導彈。
一般情況下,彈道導彈是很難裝進大型驅逐艦的通用垂髮系統的,055萬噸大驅配備的垂髮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直徑達到850毫米,然而射程僅300公里的東風-11型短程彈道導彈直徑也達到880毫米。但是將彈道導彈與高超音速滑翔武器技術結合起來,彈頭走助推-滑翔彈道的話,可以將射程提高3倍以上,並且滑翔過程都在大氣層內,全程可以進行機動變軌,對方根本無法攔截。
例如國慶閱兵時剛亮相的東風-17導彈,其助推彈體類似於東風-16彈道導彈,然而東風-16射程只有1200公里,而國外軍事專家對東風-17導彈的射程估計也達到2500-4500公里,比東風-21D還要高的多。所以傳說中鷹擊-21導彈不僅可以塞進055驅逐艦的垂髮系統,而且射程將達到1000公里以上,他服役後完全可以說是終極反艦導彈,並且還可以用來打擊陸上目標,這種型別導彈目前還沒有任何防空系統可以防禦。
-
5 # 武備營
各司其職吧,驅逐艦非要搶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活兒,而且重點還幹不好,那麼為什麼費力不討好的還要幹呢?這就好比二戰時期的航戰,既不能發揮戰列艦的作用,又不能發揮航空母艦的作用,況且這是日本人實在是缺航母沒招了才幹的,可現在是和平時期,雖然彈道導彈核潛艇技術難度大,但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研製彈道導彈核潛艇才是王道,驅逐艦裝彈道導彈這些歪門邪道毫無意義。
▲印度2000噸級的護衛艦將陸軍的“大地-2”型短程彈道導彈移植到了直升機後甲板(貌似也只有這個地方能放下),而這款導彈只能打350公里,騎臉狂射的節奏啊
從技術層面上來說既然題主說的是大型驅逐艦,我們就以主流的7000噸為例,美國的阿利伯克號驅逐艦標準排水量6624噸,而對應的美國三叉戟2D5導彈彈長約13米,重量也是高達50多噸,這還是裸彈狀態下,你要是非要裝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把彈道導彈配套的系統一起裝上去你能裝幾發呢?美國的俄亥俄級能裝整整24枚,人家的水上排水量就高達16764噸,幾乎能裝的地方都被利用了起來,阿利伯克就算是把所有的武器系統和雷達系統拆除了都達不到這一數字。再著這麼重的導彈上了艦會嚴重影響艦艇的航行穩定性,畢竟大型驅逐艦的作戰水域是風高浪急的遠海,而且發射時艦體能不能承受導彈的高溫尾焰都還是問題。
▲裝填中的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就這尺寸俄亥俄能裝24枚,而路基的彈道導彈尺寸比這個還要大
從戰術層面上來說再者說驅逐艦全都裝了彈道導彈,那艦隊的防空誰來負責,反潛誰來負責,恐怕航母和護衛艦都難以抗此大任。而且彈道導彈上核潛艇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核潛艇生存性極高,能夠執行二次核反擊任務。如果真全面打起來,裝彈道導彈的驅逐艦勢必會成為敵方最重要的打擊目標,走到哪就能盯到哪的驅逐艦生存性完全不能和核潛艇相比,能不能挺過第一輪打擊都是問題,更別說是進行二次核反擊了。
所以各自幹好各自的活,不相互干擾這才是驅逐艦和彈道導彈核潛艇要做的,更何況你這個活幹的還沒有別人好還要去搶,這不成笑話了嘛。
-
6 # 軍武資料庫
裝啊,並不是不裝!
直接看圖:
這是義大利的加里波第號巡洋艦(Giuseppe Garibaldi),其實也沒多大。
標準排水量11350噸而已,咱的大驅比它大。
這艘完工於1936年的巡洋艦還是有澡盆海軍的一個壯舉的——發射彈道導彈。
在二戰末期,義大利首先投降後與盟軍建立了“牢不可破”對關係,二戰結束後,義大利得以儲存軍力。加里波第號輕巡洋艦也由於其戰力強大而被作為義大利的旗艦。在1957年接受現代化改建。
義大利在這艘巡洋艦後面改裝了四個導彈發射架,用於發射美國的UGM-27“北極星”彈道導彈。
由於當時冷戰還沒有真正打得火熱,美國對盟國還是有一些“大殺器”方面的限制的,因此義大利也並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北極星導彈。
他們轉而研製了自己的阿爾法導彈。
併成功的從加里波第號巡洋艦上實現了發射。
後來義大利其實也有核計劃,從1960年到1970年不僅僅完成了基本的彈道導彈研發也進行了初步的核武器研究,但是在1975年義大利正式簽署《核不擴散條約》而停止。
對於戰艦上發射彈道導彈這件事浪漫的義大利人實際上還是沒走出大炮鉅艦的思路。
一艘被認為可以發射彈道導彈的水面艦艇實際上是沒有什麼生存能力的。自從下水就會被嚴密的監視。往往連執行常規任務都會困難重重。由於海面上沒有任何遮蔽物,在水面上行駛的艦艇就是各國衛星和偵察機眼中可以隨時密切監視的目標。在這種狀態下敵對國家可以提前的利用海空力量予以擊毀。這樣玩就玩抽了。
同時,一艘排水量11350噸的艦船,只能安裝4枚射程1600公里的阿爾法彈道導彈,對於其作戰能力有也是一種往下下降的做法。並不能真正的提高艦船的打擊能力。
從垂直髮射系統誕生以來,各自驅逐艦往往可以攜帶90-140枚各種型號導彈,這樣的設計就比單純發射彈道導彈要有更大的威懾力了。
對於核武器,潛艇天生是彈道導彈的載體,而其中的原因則在於潛艇的隱蔽性。放在水面艦艇上沒有這種先天優勢是不可能有任何效果的。
並且,對於核打擊來說也並不一定需要利用彈道導彈進行,各種巡航導彈都是可以攜帶核彈頭的。巡航導彈攜帶核彈頭攻擊雖然突發能力比彈道導彈差,但是相對低廉的價格可以發射多枚彌補巡航導彈的短板。
目前在水面艦艇上發射彈道導彈的國家也就只剩下印度了。
印度在2012、2013和2015年在巡邏艇上發射了四次丹努什彈短程彈道導彈。
這貨的射程大約有750公里遠。但是為了能夠發射這枚彈道導彈,印度改變了蘇巴德拉號巡邏艇後部直升機起降平臺。浪費了大約1/3個船的空間完成了發射750公里射程導彈的“壯舉”。
所以說咱們得爆出軍圈的一個規律——“但凡是印度自己腦洞大開開搞的東西,那麼大家就沒必要搞了。” 大家拿出本抄下來,回頭考試用。
-
7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職能不同,所裝在的武器也不同,軍艦需要裝什麼武器其實得看你給驅逐艦的定位是什麼,像現在的驅逐艦多少以多用途的防空型驅逐艦為主,因為敵人的飛機和導彈都來自於空中,所以防空成為驅逐艦的第一要務,所以為了更好的防空,高效能的防空雷達和高效能的防空導彈就越來越多的裝在驅逐艦身上。那麼水面軍艦可以裝彈道導彈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軍艦幾百米的長度還裝不下幾十秒長的彈道導彈?但是為什麼很少國家會把彈道導彈放在水面艦艇身上呢?
注意我說的是很少國家,也就是說有國家就把彈道導彈放在水面軍艦上發射過,其中有一個離我們不願,就在隔壁,沒錯就是隔壁家三哥。而第一個把彈道導彈的是牆頭草義大利。但是為什麼絕大部分國家都不願意把彈道導彈放在水面艦艇身上而是選擇潛艇呢?最跟本的原因在於把彈道導彈放在水面艦艇身上不安全,在全球衛星這麼發達的今天,只要你以出動就知道你在哪個位置,向擊沉你的話簡直太簡單了。而潛艇一出門就下潛,想找它的話難度非常大。而且一旦水面艦艇裝彈道導彈基本不敢怎麼出海,危險不危險另說,你經過別的國家時不還把它們給嚇著。
所以現在連北韓都知道要發展潛射彈道導彈,當然這和北韓沒有大型水面艦艇,根本沒法裝載大體積導彈也有關係,而印度則是擁有打體積的軍艦,但是卻沒有潛射導彈的技術,所以一開始就搞把導彈放在水面艦艇身上的方法。但放在水面艦艇的身上的缺點實在太多了,所以基本沒人願意這麼玩,就連北韓都看不上。
-
8 # 鷹鴿分析
在今年6月份,中國成功進行長征-11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試驗,這則訊息一經披露,不乏一部分腦洞大開的吃瓜群眾開始將彈道導彈與驅逐艦結合在一起,探討是否可以實現彈道導彈上艦,畢竟運載火箭和彈道導彈原理類似,有此想法也無可厚非。有關這一設想,已經不是設想了,實實在在已經嘗試過了,想要裝沒什麼問題,但是裝了之後呢?是否有這個必要呢?尚且還需學術界好好探討一番。
追溯彈道導彈上艦探索,實質上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美華人就已經進行過類似的研究,不過是義大利的朱塞佩·加里波第號巡洋艦組合了美國的北極星彈道導彈,美華人在該艦的尾部安裝了四個傾向艦外方向的導彈發射筒,計劃發射2200公里的北極星彈道導彈打擊蘇聯東歐前沿目標,但遺憾的是該艦直到1976年退役也沒有實現最初的設想,僅僅成為軍事發展史上有據可查的兩個試驗案例。
除了美華人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咱們的近鄰阿三。印度在研發丹努什導彈之初就確立家族化發展,所謂的丹努什導彈實質上就是“大地”近程彈道導彈,目前主要有SS-150陸軍版本、SS-250空軍版本以及由陸軍版本發展而來的海軍版本,也就是今天主角,最終被安裝在蘇坎亞級巡邏艦上,成為當前國際上唯一裝備彈道導彈的軍艦。
印度最早的試驗工作有據可查的在2000年4月,將丹努什導彈透過艦載穩定發射架安裝在蘇坎亞級巡邏艦的尾部,直升機甲板上加裝了液壓穩定的軌道固定平臺,兩枚丹努什導彈被存放在直升機機庫中;2002年1月印度再次試射了兩枚丹努什彈道導彈,兩次試射都取得成功;印度還計劃在未來進一步將彈道導彈拓展到克里瓦克級導彈護衛艦上,但迄今還沒有看到相關的訊息披露出來。
看完當前有據可查的兩個國家進行過類似的試驗後,再來看看還有哪些問題。
當前國際上進行過兩次實驗都是將彈道導彈的發射位置放在了艦尾,大部分艦艇的佈局構造中,艦尾也多為直升機機庫和甲板,有足夠的空間進行裝載;不向是在艦艏或者艦艇中部位置,受到大量上層建築的影響,安裝空間狹小,貌似一種最完美的裝填方式。但是弊端也極為突出,義大利的加里波第號巡洋艦滿載排水量11735噸,只能安裝四部發射筒;印度的蘇坎亞級巡邏艦滿排1650噸,只能在機庫存放兩枚丹努什導彈,在載彈量上有些少得可憐,甚至不如潛艇攜帶的多。
此前在網路上曾傳言中國052C/D型驅逐艦很可能安裝了某型彈道導彈,綜合分析來源,大多是針對這兩型艦艦樓後部有兩個並列的不明用途正方體結構,被認為是彈道導彈發射井。上述案例從理性的角度來看似乎給了一種安裝方案,那就是運用當前主流發展的導彈垂直髮射技術,透過放大尺寸將彈道導彈放進艦體內部的發射井中垂直髮射。
使用垂直髮射井發射,以印度的丹努什導彈為例,彈長8.53米,彈徑0.9米;在來看看中國第二代通用導彈垂直髮射裝置,以850mm口徑、9米的井深成為迄今最大的導彈垂直髮射裝置,也很難裝下三哥的丹努什近程彈道導彈,要是換裝其他型號的導彈,這個發射井的尺寸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都知道,彈道導彈隨著射程的增加其彈徑也同步增加,戰略導彈彈體最大直徑為2米多,長度為10餘米,這對於垂髮系統的尺寸提出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艦艇自身的適配性是否能達到相關要求。
我們都知道,彈道導彈的打擊精度和其發射前的測繪工作緊密聯絡在一起,同時也是限制彈道導彈發射準備時間長短的重要因素,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對於今年國慶亮相的東風-41解讀時經常提到的無依託發射的重要性。一般,彈道導彈發射前需要進行嚴格的測試流程,對導彈的彈體進行細緻嚴密的檢查,同時對於導彈發射位置以及視窗都有極為嚴格的要求,想要把導彈打得準,首要解決的就是導彈自身的位置,只有確立的自身精確位置,方能更好的計算發射視窗、規劃導彈飛行引數,最終實現命中精度的提升。
水面艦艇發射彈道導彈首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精確的測繪導彈發射架的精確位置,並將其控制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其難度舉個例子就如同在一輛山地行駛的汽車上,自身隨著地形的變化而晃動,位置也在不斷的變化中,水面艦艇發射彈道導彈的難度大致就是這個道理,同步還要考驗開軍艦的水平。相對而言,水面上發射彈道導彈要遠比水下發射彈道導彈更麻煩一些,除非只是考慮將導彈打出去不考慮精度問題。
除了上述基本的技術問題之外,還有一個作戰需求的問題。戰略核潛艇搭載彈道導彈主要為了遂行戰略核打擊以及核威懾,核潛艇可以長期在水下活動,最長的記錄為90天,隱蔽性要遠強於水面艦艇,那麼水面艦艇搭載彈道導彈又是做什麼呢?戰場生存性遠不及潛艇,除非有針對性的特殊作戰環境,否則這種核反擊或者核威懾就沒有多大意義。
上文提到了,當前水面艦艇搭載彈道導彈普遍存在載彈量少的問題,一艘艦搭載幾枚導彈是在是太少了,作戰的持續性也不足。要是用於反艦作戰的話,那麼就要考慮精度問題了,雖然聽著高大上,實質上要實現對於一個國家的整個作戰體系又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使用中遠端導彈的時候,預警偵察、中繼制導都是問題,同步還要解決精度的問題,除非你攜帶的是核彈,否則沒有精度一切都是一紙空文。綜合上述,這只是制約水面艦艇搭載彈道導彈發展的部分原因,還有很多原因。最直接的一個理由就是,美華人技術雄厚,在上世紀嘗試後為什麼沒有再開發同樣的專案?這就充分說明了問題。
-
9 # 大志遠思想空間
彈道導彈不會裝備在水面艦艇上,即使有也是實驗性質,是由彈道導彈性質決定的。
導彈分兩種,一種是巡航導彈,一種是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發射不固定,彈道導彈相對固定。
水面艦艇是移動發射平臺,而且不能隱身,所以一般不適合發展彈道導彈。能移動的核潛艇發射導彈,也是固定發射導彈的隱身發射。
所以大型驅逐艦不會裝配彈道導彈,即使三哥也不那麼幹。雖然他曾經在水面艦艇上做過實驗,試驗就是試驗,那是因為他的潛艇不過關。
-
10 # 銳度何老師
在大型驅逐艦上裝彈道導彈,在技術上並沒有任何障礙。義大利、印度都搞過。戰略核潛艇是把彈道導彈裝在潛艇上,在海里發射,這個技術的難度要比驅逐艦發射彈道導彈困難100倍。把彈道導彈裝在驅逐艦、大型水面艦艇上,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兒。
但是,以前的彈道導彈,絕大多數的彈道導彈都有一個特性:不能打擊移動目標,只能打擊固定目標。而海上的目標,如軍艦,肯定是移動的。所謂的固定目標,基本上都在陸地,比如城市、大樓。所以這些彈道導彈只能打擊地面固定目標,不能打擊海上移動目標。
而驅逐艦的主要作戰任務就是:打擊海上移動目標。
驅逐艦要為航母護航,海戰。對付敵方的水面艦艇、潛艇,攔截導彈、魚雷。裝了彈道導彈,對驅逐艦的本職工作沒有任何的幫助,彈道導彈打不了這些目標。而且彈道導彈體積很大,比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大幾倍,甚至十幾倍。裝幾枚彈道導彈,會嚴重的擠壓其他導彈的裝載量,導致火力不足。
在對海作戰中,彈道導彈沒有任何作用。而驅逐艦就是幹對海作戰這活的。
各國海軍的核心任務還是:爭奪制海權。在海上消滅敵人的艦隊,這是主業。艦艇拿出寶貴的空間去裝於主業無分好益處的彈道導彈,無疑是極其賠本的買賣。
在奪取制海權以後,驅逐艦通常也會進行對地打擊,按理說這就可以用彈道導彈了吧?還是不行。還是因為它太大了。
驅逐艦進行對地攻擊,打擊陸上固定目標都會用巡航導彈,因為巡航導彈也比較小,比彈道導彈小的多。美國的俄亥俄級核潛艇原本就是為發射彈道導彈設計的,後來改裝,可以發射巡航導彈。它原來裝1枚彈道導彈的坑,能裝進去7枚巡航導彈,1:7,這就是體型上巨大的差距。能裝1枚彈道導彈的空間,可以裝7枚巡航導彈,肯定是裝巡航導彈更划算。
一艘萬噸級的驅逐艦,去掉防空導彈、反艦導彈、反潛導彈,頂天也就能裝4-6枚彈道導彈。
巡航導彈小,補給船隻的運輸,以及向驅逐艦安裝新彈都比較方便。海上裝填巨大的彈道導彈,那也是大麻煩。用巡航導彈,驅逐艦可以打完了,直接在海上補充。用彈道導彈,那就得等打完了,回碼頭、船塢才能裝新彈。
驅逐艦裝彈道導彈,打海戰,沒用,對地攻擊,數量太少。所以這麼多年也沒有哪個國家搞。但幾年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中國的彈道導彈:已經能打海上移動目標。
這就另當別論了。
東風26、東風21可以打擊海上移動目標,可以打擊4000公里之內的航母,這就讓彈道導彈上驅逐艦變的極其具備吸引力。這又得回到上面說的:驅逐艦的主業就是爭奪制海權。裝上能打擊航母的彈道導彈,會讓驅逐艦的業務能力獲得本質的提升。
當然,東風26體積巨大,21的體積也不小,裝到驅逐艦上依舊很難。而且驅逐艦打擊4000公里距離上的航母,這個理想也過於美好,有點不現實。但退而求其次,把東風1X系列的彈道導彈開發出反艦型,裝到驅逐艦上,還是容易的。
就像這次閱兵露面的東風17。研製反艦版東風17,裝到驅逐艦上,肯定是一個令人無法拒絕的方案。
彈道導彈打擊海上移動目標,最核心的問題是怎樣將目標定位,然後指引導彈打過去。現在中國可以在3000公里-4000公里的距離上將航母定位,引導東風26攻擊,那在2000公里之內,指引東風17過去,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問題。是完全可行的。就像你每天跑1萬米,就肯定能跑5千米一樣,這不需要論證。
現在的反艦導彈射程也就是100多公里,300多公里,射程500公里的也是鳳毛麟角了,當然,最近美國又搞出1款射程800-1000公里的反艦導彈。但如果東風1X系列上艦,射程就可以飆升到2000公里。驅逐艦在2000公里的距離上向航母發動攻擊,自身還是相對安全的,2000公里,就算是美國用最新的反艦導彈,也是極限了。要是大黃蜂+魚叉導彈,只能打到1300公里,根本夠不著2000公里距離上的驅逐艦。
東風17在彈道導彈家族是很苗條,但跟常規的巡航反艦導彈比,還是大個子,它要是上艦,估計也得1彈佔4坑。以055的身板也就是能裝8枚(堵一下槓精的嘴,還得留下發射井裝防空以及其他導彈呢)。
如果驅逐艦裝8枚東風17,打擊地面目標依舊沒啥意思。但如果裝了反艦版,打航母,那就很有意思,因為這是:主業。1艘055打出8枚東風17,敲掉1艘尼米茲級航母,是不是賺大了。
所以說驅逐艦不裝彈道導彈,恐怕很快就會成為:歷史!以前的驅逐艦不裝彈道導彈,主要還是因為價效比太低。能裝,但裝了不划算。現在彈道導彈能打擊海上移動目標,這價效比就飆升起來了。
回覆列表
主要原因在於,彈道導彈是核反擊的主要力量,這也是五大流氓中英法都放棄了空基和陸基核打擊力量僅保留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原因。目前具備發射潛射彈道導彈能力的國家除了五大流氓之外只有北韓和以色列。。軍艦戰時生存力太低,很容易在敵方第一波打擊中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