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是史社

    說真的,我非常懷疑項羽丟下部隊,帥八百騎突圍逃跑,最後自刎烏江。雖然那很悲壯,但不符合項羽性格。題主這裡寫的是《史記·項羽本紀》裡司馬遷寫的其中一段,我就司馬遷寫的項羽的故事來講講這事。

    從垓下之圍說起吧。項羽被劉邦六十萬大軍困於垓下,四面楚歌,大軍無心戀戰。項羽最後帶著八百騎精英連夜突圍而出,一路狂奔,強渡淮河。直到天亮,楚軍才發現項羽跑了,派灌嬰帥五千人去追。

    如果不出意外,項羽時間上有優勢,應該能逃出生天。但此時,項羽發現他們迷路了。正巧,看到了一位老農,這位歷史上最出名的老農隨手一指,項羽領著餘下的一百騎就過去了。誰知,這位老農指的是一片沼澤地。等項羽帶他們再往回跑的時候,時間優勢已經蕩然無存。一行人跑到東城山頭上的時候,項羽一看,身邊只剩了二十八騎。

    項羽從幾十萬包圍下突圍,迷路,被騙,到再次被圍,他又一次發揮他的軍事天才,用這二十八騎打了一場有組織有節奏的快戰。他跟這二十八騎說:“我自起兵,大小七十餘戰,從無敗績。今日我要證明,不是我不會打戰,是天要亡我。(天要亡我,非用兵之罪)”於是項羽把這二十八人分組,以斬將,刈旗為目標,“斬一將,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二十八騎只損失二人。項羽問: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然後鏡頭一轉,項羽就到了烏江邊,將頭顱送與投降劉邦的原來老部下呂馬童,讓他去換封賞。

    項羽說出那句“天要亡我”的時候,也是很不甘心的。垓下之圍時,他的求生慾望還很強,不然不會拼死突圍。到只剩二十八騎時,本已放棄,但二十八人的戰績再次鼓舞了他的求生欲,所以他又向烏江跑。而烏江亭長那句: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的好言相勸,讓項羽心生愧疚,自刎於烏江。什麼樣的面子值得用生命去維護?這是霸王最後的尊嚴。

    不過說破天去,我還是不相信,能以幾萬兵戰勝章邯七十萬秦軍精銳的項羽,會在楚漢大戰時,丟下自己的子弟兵,不戰而逃。這實在太不符合邏輯了。如果項羽真是這樣貪生怕死,只顧自己的人,又哪裡捨得不上船而逃,自刎於烏江?我是熱愛古代歷史的現代創業人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 2 # 飛海

    “天亡我非戰之罪。”翻譯過來就是,並不是我的能力不夠,而且我運氣不佳。

    不可否認的是,有能力的人大多愛面子。

    劉邦有一句名言。“見風使舵,非大丈夫,不能為也”所以有時候面子,並不能當錢花。要面子應該適可而止。

    我個人認為,霸王不肯過江,並不是愛面子。劉邦派韓信一起窮追不捨,一定不會讓西楚霸王有喘息的機會。霸王在江東帶出來的子弟兵。是其進行戰爭的基礎。把自己的老本錢都丟了,他還拿什麼可以東山再起?

    西楚霸王,眼看復國無望。身陷死地。最後拔劍自刎,也是悲壯。也為自己一個亂世英雄,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 3 # 古河洋橋

    這個問題,我以前就評論過了;項羽發出這句悲憤之語,是有他的道理的,雖然項羽武功蓋世,仁義待人,但是他的政治路線是錯誤的;項羽封自己為霸王,封其他人為王,尊楚懷王為天下共主,這架式像不像春秋時代!春秋時代,霸王領著諸侯王,參拜周天子,有名無權的周天子搞個形式授於霸王權威,如果有哪根諸侯王不服從命令,霸王就借周天子名義出兵討伐征服!可是,在項羽那個時代,一切都亂套了,楚懷王不想做有名無權的周天子;諸侯王也不是春秋時代的諸侯王,唯唯諾諾的聽從霸王指令,劉邦他們那一幫諸侯王要自己當家作主;范增也不是管仲那樣會治國理政的政治家,只知道爭權奪利的政客!所有這一切,都是壓垮項羽的稻草,不管項羽怎麼南征北戰,都撲不滅各地的反抗,最後敗亡!如果項羽能切合實際,重新調整政治路線,說不會峰迴路轉,走向Sunny大道!

  • 4 # 風逸塵

    項羽反秦成功以後,並沒有像古代許許多多的起義者一樣,成為統治者,反而是大肆分封諸王,待的劉邦羽翼豐滿之後此時悔之晚矣。項羽的政治理想並沒有那麼遠大,剛開始只是推翻秦朝暴政而已,不然不會不個個擊破,而是分封諸王。

    項羽大軍在所有的秦末起義軍、農民軍之中是戰力最強的一個,從前期與秦朝正規軍正面作戰而打敗秦朝就能看出。剛開始的秦軍戰力極強,由於後期六國舊地紛紛響應起義,疲於應付,秦軍戰鬥力才有所下降。再加上當時秦國暴政,人心盡失,滅亡已成必然。

    劉邦佔據關中,土地肥沃,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剛進關中就“約法三章”,贏得關中人民各階層的好感,人心大定。並任賢用能、知人善用,從格局上來說項羽已經完敗。

    項羽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籠絡人心跟劉邦現場就小巫見大巫了,完全不夠看。一個統治者最主要的不是自己單兵作戰有多強,而是能發現人才,重用人才,才是王道。反觀項羽,個人能力太突出,在識人方面又嫉賢妒能,又驕傲自大、目空一切,顯然這都不是一個統治者應該有的。

    劉邦聚六十萬大軍垓下之圍,導致項羽四面楚歌,情勢一時危急萬分。項羽突圍之後來到烏江回頭一看身邊只剩二十八騎,難免一時心生悲愴,想起打敗秦軍的意氣風發與現在的困境,形成強烈的反差。自己計程車兵都是江東子弟兵,跟著自己出生入死,落得個如此下場,以至於悲呼:“我起兵至此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擋者破,所擊者服。未曾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

    由此可見,項羽定是一個極其愛面子之人,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從古至今,不乏持才傲物者,能力越突出,越是驕傲自滿,認不清自己的不足。把失敗的原因歸於“天時”,而忽略了“地利”、“人和”,而對於楚漢之爭最重要的就是“人和”,沒有人願意死心塌地的跟你拿什麼去爭。

    自刎烏江估計也是明白此時劉邦依然四海歸心,很難再捲土重來,畢竟今日之情況與秦末天差地別。時勢造英雄,時勢已去,大浪淘沙,英雄也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 5 # 漢之衛青

    項羽始終不敢承認,自己的失敗是綜合能力不足,而把責任歸咎於老天。

    項羽的失敗,大致可以分為四點:

    一 目光短淺,缺乏遠見

    滅秦後,項羽定都彭城,自稱霸王,號令天下。但他只滿足於現狀,對將來卻沒有長遠的打算,沒有想過如何統一中原,建立太平盛世。他不明白,起兵反秦的目的是幹什麼,是享受沙場廝殺的快感,還是坐擁天下的大略?

    二 狂傲自負,剛愎自用

    鉅鹿之戰後,項羽率兵繼續前行。還未到函谷關時,劉邦已定關中。按照當時的盟約“誰先到關中,誰就是關中王。”且劉邦到達關中後,與百姓約法三章,未動百姓一財一物,深得民心。

    范增認為劉邦志向不小,將來與霸王一爭天下者,必是此人,便獻策設鴻門宴除之。

    劉邦掩藏了所有的鋒芒,在項羽面前唯唯諾諾,並哭訴受小人陷害,誣告其有稱王之心。言下之意:他這冥螢之光,怎麼比得上項羽皓月之輝。項羽為人,向來不懼強敵,卻同情弱小。他認為劉邦這地痞流氓,實在掀不起風浪。所以,在鴻門宴上,項羽無視范增再三示意,錯失斬殺劉邦的機會,卻不知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三 潛龍勿用,錯失人才

    項羽於亂世中力挽狂瀾,且又是舊貴族代表,再加上少年得勢。一時間光芒四射,天下英雄慕名投奔。武有英布、韓信,文有陳平、范增,這幾位,任何一個人都是定國安邦之才。但為何相繼離開,背叛了項羽呢?

    一個人的背叛,或許是因為他見異思遷,多人的背叛,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原因了。項羽缺乏的就是這種人格魅力,無法收服人才,將其為已效命。

    人才的失去,加快了項羽失敗的步伐。

    我們看看陳平為何會離開項羽,陳平說: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 《史記 陳丞相世家》

    陳平認為,軍人立功後,就應該封邑加爵。但項羽吝嗇不與,嚴重打擊了將士的積極性,跟著這樣的主子實在沒前途。

    公元前205年,司馬卯背楚降漢,項羽將此事遷怒於招降司馬卯的陳平。從此陳平的計策,不再被採納。

    種種事蹟,讓陳平徹底對項羽失望,終於選擇離去。

    項羽失去了陳平,結果陳平設計離間了他和范增。項羽失去了韓信,結果韓信成了他的掘墓人。

    四 暴躁殘忍,失去民心

    鉅鹿之戰後,所降秦兵有二十餘萬。項羽沒有對俘虜進行思想教育,收為己用,而是將其坑殺。

    再者入關後,項羽火燒阿房宮,三月不滅。金銀珠寶,盡收囊中。這與劉邦的“秋毫不犯" ,形成鮮明對比,華人大失所望。

    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

  • 6 # f紅望

    劉邦的六十萬大軍把項羽圍困在垓下,項王放下大部分兵力自己帶一部分騎兵突圍後跑到烏江自刎,宣告徹底失敗。從中給人們留下了千苦遺憾。有人說項羽聽亭長的話,坐亭長的船渡過烏江,完全可以捲土重來或者東山再起,我主觀認為完全不可能。總觀項羽從項梁戰死到烏江自刎大大小小七十餘次戰役,表面上是無一不勝者,其實項羽已經完全失信於民,鉅鹿之戰後項羽將二十萬秦降兵坑殺了,讓人聽起多麼恐怖!在垓下之圍放下跟隨自己多年的江東弟子自己帶幾百騎兵跑了!無怪乎老農把他指向死亡的沼澤之地。就憑這兩點就使項羽無顏面再見江東人,所以說項羽自刎也是否全情理的。他根本沒法給家鄉人交代。歷代帝王必須取信於民,一個坑殺二十萬降卒的項羽絲毫下亞於秦朝的殘暴,天下老百姓不願受秦二世的殘暴統治才起義!順民意就是順天意,項羽這個時侯己失去民心,所以徹底失敗是必然的,這是項羽致命點。我們反過來再看看項羽麾下的領導集團人才貧乏連亞父范增都氣死了,最優秀的韓信與陳平都降漢了,假如項羽領導集團裡有陳平、范增與韓信項羽也尊重他們肯定項羽不會敗的這麼慘!陳平和韓信對你項羽非常瞭解,用劍能刺準你致命的地放!種種願因導致項羽的必然失敗。

  • 7 # 白雲之語手工摺紙大全

    韓信設下十面埋伏,項羽無路可退,自刎時向天感慨“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死的人是非常可悲的。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死是運氣太差,是天要亡他,而不是用兵的失敗,至死也沒有反省。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一個人的運氣太差有時候是自己造成的,項羽就是這樣一個人。項羽說自己“非用兵之罪”,我們絲毫不懷疑項羽乃人中豪傑用兵如神。鉅鹿之戰,他以區區幾萬兵馬全殲王離20萬兵馬,可見此人精於用兵之道,連章邯都不得不向他投降。

    劉邦起兵時也就區區一兩萬人馬,勢單力孤,首先進入關中後為了不引起項羽的殺心,連關中王都放棄了,鴻門宴上為了活命不得不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在項羽面前訴苦求饒。而項羽當時不但兵強馬壯,帳下不乏能征善戰者,謀士如雲人才濟濟。文有范增、陳平,武有韓信、英布、彭越等。這麼多奇人異士都圍在項羽身邊,說運氣差實在說不過去。

    項羽雖然很會用兵,但他不懂得用人才是他失敗的最主要原因。項羽剛愎自用疑心又重,凡事唯我獨尊,對於部下好的意見不聽取不採納,那些跟他的人覺得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施展,紛紛離他而去投入打劉備的麾下,連范增都最後被他活活氣死。而劉邦卻能夠重用這些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使劉邦迅速壯大起來。所以項羽臨死前抱怨自己失敗是運氣差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項羽失敗還有一個致命原因是他習性格比較殘暴,是屬於打下一處毀掉一處的人,沒有遠見策略只顧眼前。劉邦進入關中後約法三章不傷一百姓不取一物,而項羽入關後把秦始皇后代全部殺死,火燒阿房宮,金銀財寶盡入其囊。

    被圍垓下,項羽帶領800壯士突圍,迷路後向一個老農問路,這個老農隨手一指,這一指幾乎就要了項羽的命。為什麼農夫要故意指錯路?主要是農夫恨項羽。正所謂得民心者的天下,劉邦得民心最終得天下,項羽失去民心最終自刎烏江。

    所以項羽說自己命運不好是老天要亡他,真的像他所說的那樣嗎?顯然不是。

  • 8 # 鑑史馬後炮

    剝離文化談歷史,知其果,終難究其因。項羽臨終的楚漢之爭失敗“總結"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究竟何為天?古人對“天”的理解為何物?跟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天”有何差異?這些問題不弄清楚,恐怕,無法真正理解古人最後的“人生總結”。

    天的概念一直貫穿於整個中國古代史,這都是源於古人對天的未知與敬畏之心。自有文字記載的商代就有關於天的記載,《簡易經》:“常言天,齊究何也?”

    從商代已譯出的古文字記載來看,商代時的商王既是眾巫之首,又是傳達上天旨意的天之子。自商代以來,天,其實是帶有政治性質的。後來周滅商取而代之的合法性在哪?《史記》裡記載:“奉天伐罪”。意思是周武王伐商和建立周王朝的合法性在於已經奉了上天的旨意,來討伐罪行累累的商王朝。

    周王朝建立後,在為什麼周能興,商為什麼亡的問答上,周公旦也作了解釋:“天佑有德”。周是因為有德,天上天興周;而商是因為失德,上天才懲罰商,被有德的周所取代。

    周公旦在如何保持週一直長久興旺下去的問題上也提出了“敬天保民”的告誡。他認為,只有順承天意,才能確保不失其民心,不失其國。並以此來告誡和約束後來的統治者及國君。

    有周八百載以來,周王朝統治者皆以“天子”自居,並形成了“承天者而有德,有德者必得天命”的傳統,一直沿續西、東兩週以至後來兩千年的封建社會。

    那麼,項羽臨終人生總結:“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中的這個“天”,究竟是不是古代一直被統治者所提到並沿續的那個帶有政治合法性的“天”呢?筆者認為,至少不可否認的說:是。

    瞭解了“天”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項羽的最後人生“總結”其實是酸溜溜的,既承認了自己的失敗,又不願承認自己的過錯;既承認被上天懲罰,又要開脫自己的罪行。在古人眼裡,天亡其人其國,必有其罪。不然又何來“奉天伐罪”一說?無罪而被天亡豈不荒唐?

  • 9 # 噗呲噗呲小鐵柱

    1、項羽這個人吧,是一個力能扛鼎,能夠以一當百的征戰沙場的猛將,是一位英雄,他很自負認為自己在戰場上無敵手,但戰場征戰,爭奪天下又豈靠一腔熱血,一些勇氣就行了呢?他最後都認為是上天讓他滅亡不是自己用兵之過,可見項羽自負到底了。

    2、項羽好面子是不容置疑的,但他說他無顏見江東父老我覺得更是自己的一種懊悔,一種難過,自己當時走的時候,江東父老給了自己多少支援和幫助,自己卻節節敗退,辜負了江東父老的信任,所以我覺得這更是一種懊悔,難過。

  • 10 # 遙望燕園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的結尾寫了一段評價,這段評價中,司馬遷先是肯定了項羽的歷史功績,接著對項羽一頓批評,在評價的最後,司馬遷說項羽臨死前的說法大錯特錯。

    項羽臨死前說,他的失敗,並不在於自己,也不在於戰爭,而是在於天,是天要亡他,所以他無可奈何,他無論如何都鬥不過天。

    項羽的原話是,「天亡我,非戰之罪。」

    為什麼項羽臨死前要說這樣的話呢?我們不妨回到司馬遷所記錄的文字中,看看項羽是在什麼樣的情形下說了這句話的。

    據記載,項羽率領八百勇士突圍後,雖然已經用盡全身力氣在逃了,但還是被劉邦騎兵首領灌嬰所派的騎兵追上了,項羽見一時半會沒法甩開灌嬰的追兵,只好選擇跟灌嬰的追兵作戰,當時,項羽身邊的勇士,只剩下二十八個人了,項羽對這二十八個人發出了生命中最後一次戰爭動員。

    在這次動員中,項羽回憶了自己八年輝煌的革命生涯,在項羽看來,過去的八年中,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有阻擋他的人,都被他擊破,所有被他擊打的人,都被他征服。正因為他項羽是如此的無敵,所以他才霸有天下,南面稱孤。

    在回憶了自己輝煌過往後,項羽話鋒一轉,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到現在,項羽告訴大家,他今天之所以被困在垓下,並不是他的錯,而是天要亡他。

    接著,為了證明是天要亡他,他又賭咒發誓似的說,他必將帶領大家至少三次戰勝追兵,殺掉追兵的將領,砍掉追兵的旗幟,讓大家明白,是天要亡他。

    一番慷慨激昂的作戰動員後,項羽帶著二十八個勇士殺入灌嬰的騎兵隊伍中。

    仔細看這段情景,便可知道,項羽之所以說「天亡我」,只是他要做戰前動員而已,未必是他的心裡話。

    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換做我們是項羽,我們在做戰前動員,我們會在動員中承認自己無能嗎?如果我們承認自己無能,我們還怎麼帶隊伍?所以,即便我們知道我們無能,我們也不能在我們屬下面前承認我們無能,我們一定要把自己說得偉光正,一定要把自己說得很厲害的樣子,不管屬下信不信,我們首先要表現出自己已經信了的樣子,當我們信了,我們才能感染我們的追隨者,至於我們感染不了的,那不是真心追隨我們的人。

    所以,項羽之所以要說「天亡我」,最主要原因在於,他要用推卸責任的方式來使他的屬下相信他,相信他是那個能力非凡的領導人。

    當然,項羽在拒絕渡烏江的時候,項羽又把類似「天亡我」的話說了一次,或許項羽這麼說的原因是項羽真信了自己說的話,又或許是項羽依舊還在那鼓動自己還活著的屬下。

    可以確定的是,項羽到達烏江邊時,項羽身邊還有二十餘個跟班,他肯定不會跟這些跟班說,是無項羽無能,是我項羽不如劉邦,所以,即便硬撐著,項羽也得依舊把自己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天。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方几乎集體驅逐俄羅斯外交官,是否已抓到俄羅斯的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