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睿讀西遊

    東漢滅亡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和帝竟封侯太監,根本原因是竇太后專權。

    對於太監這個詞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太監最早起源於先秦時期。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太監一直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職位,很多朝代的滅亡都離不開太監作亂的原因。周朝的分封制度告終後,秦漢開始採用郡縣制。但是,太監製度並沒有因改朝換代有所改變,仍被保留了下來。同時封建帝王為了自身的利益使太監製度不斷髮展,不僅太監的人數迅速增加,而且太監的職權也在不斷擴大。

    例如,戰國時期的趙國就有宦者令,秦統一天下後,太監屬少府。劉邦創立東漢沿襲秦制,設有侍官的太監。以後直至清朝,沒有一個王朝沒有太監。 在西周時期,太監只是宮中的打雜的。到後來,太監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員,獲得高官厚祿,榮宗耀祖。從列卿相到封侯,左右國政,甚至可以廢除天子。太監從皇帝的奴隸變成皇帝的爪牙。最後變成黑暗政治的主宰。

    這種地位的變化,大多是由三種情況引起的:一是君主愚昧無知,對政治厭倦,不願過問朝政。二是君主年幼,由外人集團掌握權力。三是由太后垂簾聽政而使得權力不得集中而君王只能依靠身邊的太監。 漢高祖(公元前200—公元前194年在位)在去世前的一年因為身患重病,不能與大臣見面,重臣樊噲因為思念高祖心切破門而入,看見高祖僅有一名太監在身旁。樊噲流著眼淚對高祖說:“陛下與臣等平定天下,如今陛下罹重病,不能與臣等商議後事,只有一個太監在身旁,如果陛下去世,那麼就會出現太監假傳遺詔的情況,不知陛下有何想法。”高祖聽了笑了笑,沒有說任何話。皇帝安於與太監親近。漢高祖尚且如此,昏君就更不用說了。

    高祖死後,呂后臨朝,大太監張釋成為守衛宮廷和引見的長官,權勢大增。另外,他因幫助呂氏一族掌權有功而被封為建陵侯,並有封地。太監封為王侯由張釋開始。 文帝(公元前179一公元前157年在位)、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時期,趙談、北宮伯子、李延年等太監雖得到皇帝的信寵,但由於皇帝還比較英明,所以沒有形成太監專權。漢武帝是個嚴厲的皇帝,被他投入牢中的人多達六七萬,其中不乏名士。

    由這些人淨身後充任太監,使太監的質量大大提高了。司馬遷受宮刑後被任命為中書令(內廷秘書長)。太監充任中書令成為制度化後,也給太監參政帶來了機會。如漢宣帝(公元前73—公元前49年在位)任命太監處理尚書房呈交的奏文,許多重要的國策出自太監之手。武帝使大批人才成為太監,如弘恭、石顯等都是精通法制的人,成了漢武帝的左右手。

    但是到了元帝(公元前48—公元前33年左右)時,由於元帝的昏庸無道,有才能的太監弘恭和石顯擔任中書令之職,開始壟斷朝政,形成了最初的太監集團。漢成帝十分僧恨太監的專橫,解除了太監的中書令的職務。這樣太監的危害雖可減少,但是,外戚的勢力卻增強了,西漢就是由於外戚王莽纂位而滅亡的。

    因此,東漢光帝(25-57年在位)不準太監干涉政務,把內廷和政府隔開,太監專管內廷,但這樣並不能消除太監的犯上作亂,反而促使太監抱成一團,成為窺視政治的集團。

    東漢和帝繼位時,因年幼無知,由竇太后臨朝執政,封其兄為大將軍,成為“非劉氏天下乃竇氏天下”不久,和帝長大成人,要強化君主權力,但滿朝文武官員都是竇氏的親信,他不得不依靠太監。在太監鄭眾的幫助下,除掉了竇氏的外戚集團。鄭眾因此而被封為剿卿侯,子子孫孫繼承爵位,被朝廷重用,從此太監集團的勢力又重新抬頭。

  • 2 # 南朝居士

    分析歷史,首先就要承認一點,能爬上一個國家頂端的人,都是精英,一世之豪傑,能力遠高於普通人,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其他人一樣解決不了,他們會內訌,其他人也會內訌。

    一個王朝的滅亡,是眾多因素引起的,人的因素反而是最低的。

    從人口上說,東漢末年,人口達到5600萬,這個基本上是古代王朝土地承載的極限了,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無法調和,

    實際上,西漢的滅亡,人口就是最大的最大的誘因,王莽想到了改革,結果改革時代,豪強起來造反,人口削減至一千多萬。

    東漢初期的盛世,很大程度上是人口太少,承載五千萬人口的土地,養活一千多萬人口,能不盛世嗎?歷朝歷代的盛世,都是如此。

    東漢的滅亡,同樣也是人口達到極限,歷史往復,東漢滅亡,人口削減。

    從選官制度上說,豪強是東漢避不開的話題。

    豪強這個問題,是從西漢初期一直到北宋的政治勢力,只是漢末演變成門閥士族這一階層,但他們的本質還是一樣的。

    兩漢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也就是郡守推薦地方的“孝子”“廉吏”在宮裡做郎官,這裡孝子廉吏什麼標準呢?不能考試吧?就只能郡守說了算,郡守推薦誰呢?肯定是地方豪強、自己親族、上司的親人吧?這就行成了盤根錯節的關係網,他們又反哺郡守刺史,這樣,官吏的來源就壟斷在豪強、士大夫手裡了,(這裡士大夫絕不是那種正義之士,而是一種政治勢力),就形成了士族這一階級,出現了四世三公的大家族,比如袁紹家族,楊修家族,還有小一點的,如曹操這樣的家族。

    豪強壟斷了仕途,就變相剝奪了皇帝的人事權,沒有人事權,皇帝就勢單力薄了,因為皇帝身邊都是士族子弟,怎麼選官都必須選他們。

    於是,皇帝就只能用外戚和宦官來牽制外廷計程車族,於是就有了後來的黨錮之禍,本質上是皇帝跟士大夫的鬥爭,

    皇帝只能在士族和外戚中玩著危險的平衡,宦官、外戚、士大夫三足鼎立,皇帝居中,

    而當漢靈帝去世,大將軍何進輔政,本來這種三足鼎立的官員可以維持的,但是,士大夫想拉攏何進,把宦官清理出局,打破平衡。

    何進當然知道,宦官沒有了,他這個大將軍也是死,於是引董卓、丁原等軍閥進洛陽,以壓制袁紹等士大夫階級的少壯,

    結果何進被殺,袁紹衝擊皇宮,宦官勢力被清理出局,宦官出局了,平衡就打破了。

    可以說,宦官被清理出局後,皇帝就成了傀儡了,

    豪強問題能解決嗎?顯然是不能的,這是土地私有制帶來的附屬品,從西漢就有了,漢武帝解決不了,王莽解決不了,劉秀就是豪強支援下取得天下的,他自己就是豪強,自然更解決不了了,事實上,沒有誰可以解決。

    選官制度可以改變嗎?顯然更不可能了,多少皇帝都想科舉,但是無法實現,楊堅實現了,但是,豪強怎麼會支援呢?豪強反對,隋朝就滅亡了。

    科舉從隋朝出現,到真正可以選賢任能,還是北宋開始的,隋唐選拔的官吏,依舊是士族,因為書籍壟斷在士族手裡,因為士族勢力依然強大。

    北宋開始,印刷術成熟,士族被消滅了,科舉制度才能成為現實,想在一千多年的東漢改變選官制度,根本不可能。

    土地制度能改變嗎?顯然也不可能,王莽想改變,結果呢?身死國滅,還有誰敢嘗試?

    人口問題可以解決嗎?顯然是解決不了的,誰有辦法讓人口從五千多萬降到一千多萬?

    財政問題可以解決嗎?現實也不可能,沒有哪個朝代能解決這個問題,

    實際上,任何組織都是帶病生存的,無論是歷史變法,世界哪個國家、哪個公司、家庭、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不影響正常運營就夠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積重難返,就土崩離析,然後新的王朝建立。

  • 3 # 錢錢

    說到東漢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外戚與宦官交替掌權亂政的結果。

      一、外戚、宦官亂政

      東漢初期,光武帝、明帝、章帝時政治較為清明,對外戚與宦官有所抑制。章帝之後從和帝起,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互相爭鬥,攫取權力與財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而這種黑暗政治同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一些固有弊端是分不開的。

      第一個原因,是東漢加強中央集權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劉秀加強皇權的這種措施,在東漢初年確實起到了明顯的作用。然而,到了東漢中期,卻發生了一種微妙的權力轉移。尚書檯職微權重,既擁有實際權力,又便於皇帝控制。而尚書檯既然便利於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於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於宦官的控制。不論是外戚,還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書事”、“錄尚書事”的頭銜,就能指揮、控制尚書檯,而一旦控制了尚書檯,就等於把國家政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說,中央職能部門職微權重的這種安排,給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是外戚宦官專權的階級基礎。

      豪強地主的勢力到東漢中期更為發展。他們在經濟上搶佔土地,爭奪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爭奪權利。

      東漢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將,名門大族,他們是豪強地主上層的代表。東漢的外戚,主要有“馬、竇、鄧、梁”四大家族。東漢明帝的馬皇后,是大功臣馬援的女兒;章帝的竇皇后,是大功臣竇融的曾孫女;和帝的鄧皇后,是功臣鄧禹的孫女;順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統的後代。這四大家族,集功臣與外戚於一身,勢力非常強大。除了馬皇后一門,能夠自我謙抑之外,其餘的幾家,都是專橫跋扈,顯赫一時。

      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識丁,為一般人所不齒。然而一旦掌權之後,宦官也開始兼併土地,上升為地主階級。我們說,宦官並不一定都是壞人,宦官中也時有出類拔萃者,修《史記》的太史公,發明造紙術的蔡侯,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宦官雖然不都是壞人,但是,宦官政治卻一定是黑暗的。這是因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變態,對社會、對正常人存在著仇視心理;第二,宦官沒有後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觀念的絲毫約束;

      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識丁,沒有文化素養;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來,阿諛奉承,而沒有任何政治經驗。

      東漢時期,宦官在政治上與外戚爭奪,在經濟上也瘋狂地擴張,他們霸佔土地,強取民財,略取民女,胡作非為,民憤極大。宦官上升為豪強地主,但不為上層豪門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強地主下層的政治代表。

      二、娃娃皇帝太多

      東漢後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時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時年十歲,安帝即位時年十三歲,順帝即位時十一歲。順帝死後衝帝即位時只兩歲,到三歲時死了,繼位的質帝只八歲,到九歲死了,繼位的桓帝也只十五歲。桓帝之後的靈帝,即位時年十二歲,仍是個娃娃。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外戚掌權,作威作福。皇帝長大後,反過來要擺脫外戚控制,於是求助於宦官,透過宦官勢力來消滅外戚勢力;下一屆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勢,反過來又要消滅宦官勢力。這樣迴圈往復,把整個東漢王朝攪得不見天日。最終宦官、外戚兩大勢力在靈帝死後的火拼中同歸於盡,東漢王朝也在實際上一起完蛋了。

      三、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黃巾起義對東漢政權的打擊,其實是很有限的,因為中央並未派大規模軍隊去剿殺,而只是各地大地主、大官僚為了維護本土本鄉的利益,建立起了地方武裝,這些地方武裝又很快發展為私人武裝,使得原來的國家正規軍也逐漸私人化,中央政權就被掏空了。董卓奉命進京,就可以廢立皇帝,恰恰說明的這一點。劉協的登基其實就是東漢的滅亡,他後來的25年做的只是象徵性的皇帝,實際是高階囚犯。

      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利用“太平道”把幾十萬農民組織成三十六“方”。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和弟子秘密約定在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各地同時起義。由於叛徒告密,提前於當年二月起義。起義迅速攻佔河北許多郡縣,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人民紛紛起義響應。起義軍包圍洛陽,屢次打敗東漢官軍。起義軍頭包黃色頭巾,故稱“黃巾軍”。

      起義軍多次打敗敵人進攻,不幸張角病死。在東漢官軍和各地豪強地主武裝聯合鎮壓下,經過幾個月戰鬥,主力黃巾軍失敗,但各地起義軍仍堅持戰鬥三十多年。在黃巾起義打擊下,東漢政權瓦解了。

    一個朝代的滅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至於說誰的責任更大,那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4 # 商文君

    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漢朝時期,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

    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西漢平帝時期(公元元年),全華人口達6000萬左右,且文化的統一。

    兩漢王朝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滅亡主要因素:

    1、土地兼併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2、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3、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併問題日益惡化,而人民飽受此現象的苦果,加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他們於是紛紛起來造反,發動大規模的叛亂,最著名者是黃巾之亂。

    時代的動盪不安,也使地方豪強有了崛起的機會,他們一開始靠著自己的財力組織自己的武裝軍隊保衛家園,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擁有私人武力的軍閥,如曹操、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無能為力,反而需要他們維持地方穩定。

    地方豪強發展到後期,又逐漸分化為士族與寒門兩個陣營。其中,士族在土地與權勢,佔有了優勢,也因此擁有壟斷政府高層的實力,形成了三國兩晉時期特殊計程車族政治。你們覺得呢?

  • 5 # 王鐵堯

    劉秀責任最大。

    東漢制度不如西漢。

    源於劉秀用人立制不如劉邦。

    未能削平地方豪強,又亂改軍制導致軍人戰力下降,留給後世危機局面。

  • 6 # 河北吳奇隆

    那我們就來看看東漢這段歷史

    東漢皇帝順序表

    光武帝劉秀 -- 漢明帝劉莊 -- 漢章帝劉炟 -- 漢和帝劉肇 -- 漢殤帝劉隆 -- 漢安帝劉祜 -- 漢少帝劉懿 -- 漢順帝劉保 -- 漢衝帝劉炳 -- 漢質帝劉纘 -- 漢桓帝劉志 -- 漢靈帝劉宏 -- 漢少帝劉辯 -- 漢獻帝劉協

    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從公元25年劉秀稱帝起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漢止,因國都洛陽在西漢國都長安的東面,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乃為區別於西漢之前漢。東漢又叫後漢,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東漢自光武中興到漢獻帝被廢,歷14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滿16歲即位的皇帝竟多達9人,佔總數的四分之三,並且自和帝之下,皇帝均為幼年即位,這成為除外戚專權、宦官干政外,東漢政治的又一大怪胎。184年爆發了黃巾之亂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東漢名存實亡,公元190年,又逢“董卓之亂”,皇帝大權旁落……

    但是在東漢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竇太后

    和帝劉肇(78年——105年),88年—105年在位,共17年。章帝第四子,10歲即位,由竇太后臨朝稱制,外戚竇憲掌實權。後來殺掉竇憲自己掌權。病死,終年27歲,葬於慎陵。

    自竇太后把持朝政之後,東漢一直處在外戚與宦官交替掌權的狀態,名不聊生,國力漸衰。

    而且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開創帝制以來,由於“父傳子,家天下”的皇位繼承製度,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中,幾乎每個朝代都出現過幼帝的現象,即未滿弱冠就即位稱帝。這種情況以東漢王朝最為顯著。東漢自光武中興到漢獻帝被廢,歷12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滿16歲即位的皇帝竟多達9人,佔總數的四分之三,並且自和帝之下,皇帝均為幼年即位。

    外戚專權

    皇帝幼年即位

    宦官干政

    從幼帝即位,竇太后掌權以後東漢註定走向了衰落,那段歷史裡這些頂層的領導者都有責任,只有萬千百姓是無辜的吧!!!

  • 7 # AlmostW

    九二年六月郡國十三地震。旱,蝗。

    九三年正月隴西地震。

    九四年七月京師旱。

    九五年七月易陽地裂。九月京師地震。

    九六年五月河內、陳留蝗。九月京師蝗。

    九七年三月隴西地震。六月旱蝗。

    九八年五月京師大水。十月五州雨水。

    一零一年荊州雨水。

    一零二年七月三州大水。

    一零三年九月四州雨水。

    一零四年七月旱。

    一零六年五月河東垣山崩。六月郡國三十七雨水。九月六州大水。十月四州大水雨雹。

    一零七年九月郡國十八地震,四十一大水,二十八大風,雨雹。

    一零八年二月使冀州、倉使兗州稟貸,流民鹹得蘇息。夏旱。六月京師及郡國四十大水,大風雨雹。郡國十二地震。

    一零九年三月京師大飢,民相食。韓琮南單于雲:“關東水潦,人民飢餓死盡,可擊也。”遂反。十二月郡國九地震。京師及郡國四十一雨水,並、涼二州大飢,人相食。

    一一零年三月郡國九地震。四月六州蝗。七月三郡大水。九月益州郡地震。

    一一一年正月郡國十地震。九州蝗,郡國八雨水。

    一一二年三月十州蝗。五月旱。六月豫章員溪原山崩。

    一一三年二月郡國十八地震。蝗。

    一一四年二月四月京師及郡國五旱蝗。郡國十五地震。

    一一五年五月京師旱,河南及郡國十九蝗。十一月郡國十地震。

    一一六年二月郡國十地震。四月京師旱。十一月郡國九地震。

    一一七年六月三郡雨雹。七月京師及郡國十雨水。郡國十三地震。

    一一八年三月京師及郡國五旱。郡國十四地震。

    一一九年二月京師及郡國四十二地震。四月沛國、勃海大風雨雹。五月京師旱。十二月郡國八地震。

    一二零年十月京師及郡國三十三大水。郡國二十三地震。

    一二一年京師及郡國二十七雨水。十一月郡國三十五地震。

    一二二年四月京師、郡國二十一雨雹,河西雹大者如鬥。六月郡國蝗。七月京師及郡國十三地震。九月郡國二十七地震。京師及郡國二十七雨水。

    一二三年七月丹楊山崩。九月郡國五雨水。十二月京師及郡國三地震。

    一二四閬中山崩。京師及諸郡國二十三地震,三十六大水丶雨雹。

    一二五年十月越巂山崩。

    一二七年三月旱。

    一二八年正月京師地震。六月旱。

    一二九年五州雨水。

    一三零年四月京師旱。京師及郡國十二蝗。

    一三二年正月京師旱。

    一三三年四月京師地震。

    一三四年五月詔以春夏連旱,赦天下。

    一三五年二月旱。十二月京師地震。

    一三七年四月京師地震。十月京師地震。

    一三八年二月京師及金城丶隴西地震,二郡山崩。閏四月京師地震。

    一三九年三月京師地震。八月太原旱。

    一四零年二月京師地震。涼州自九月以來,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壞敗城寺,民壓死者甚眾。

    一四四年九月京師及太原丶雁門地震。

    一四六年五月海水溢,漂沒民居。

    一四七年四月京師地震。九月京師地震。

    一四八年七月京師大水。

    一四九年八月京師大水。九月地震。庚寅地又震。郡、國五山崩。

    一五零年七月梓潼山崩。

    一五一年京師旱,任城、梁國飢,民相食。十一月京師地震。

    一五二年正月京師地震。十月京師地震。

    一五三年七月郡、國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飢窮流冗者數十萬戶,冀州尤甚。

    一五四年二月京師地震。夏蝗。東海朐山崩。

    一五五年二月司隸、冀州飢,人相食。夏南陽大水。巴郡、益州郡山崩。

    一五六年十二月京師地震。

    一五七年閏月京師蝗。

    一五八年五月京師蝗。

    一五九年夏京師大水。

    一六零年五月漢中山崩。

    一六一年正月大疫。五月京師雨雹。六月京兆丶扶風及涼州地震。

    一六二年五月京師地震。

    一六四年三月隕石於鄠。五月京師雨雹。

    一六五年九月京師地震。

    一六六年司隸丶豫州飢,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

    一六七年六月大水,勃海海溢。

    一六八年六月京師大水。

    一六九年四月大風雨雹霹靂,拔大木百餘。

    一七一年二月地震。三月大疫。

    一七二年六月京師大水。

    一七三年正月大疫。六月北海地震。

    一七五年四月郡丶國七大水。六月弘農、三輔螟。

    一七六年天旱大雩(求雨)。

    一七七年四月大旱,七州蝗。十月京師地震。

    一七八年二月地震。四月地震。

    一七九年春大疫。三月京兆地震。

    一八零年秋酒泉地震。

    一八二年二月大疫。四月旱。

    一八三年夏大旱。秋金城河水溢位二十餘里。五原山岸崩。

    一八四年黃巾起義

    現在你們知道黃巾為什麼起義了吧!桓靈作為昏君代表表示心理委屈

  • 8 # 優秀的米老鼠96

    東漢王朝的滅亡直接誘因是宦官專權,而造成這一毒瘤的始作俑者則是漢桓帝。漢桓帝劉志即位以後利用單超等宦官剷除梁翼一黨,然而,東漢的實權卻從外戚手機轉移到宦官手中。此後,東漢皇帝的廢立均由宦官操縱。到漢靈帝時期,宦官專權達到頂峰,宦官左右政局、殺戮大臣形成最瘋狂的階段。東漢末年的宦官亂政直接導致各地割據勢力大亂天下,東漢名存實亡。

    第一,誅殺梁翼,宦官勢力開始抬頭。

    直接造成東漢滅亡的始作俑者漢桓帝,利用宦官勢力誅殺權臣梁翼,此後宦官勢力凌駕於皇權之上。漢桓帝重用宦官,對宦官極度信任,使宦官勢力直線躥升。漢桓帝時期確立的宦官專權體制是日後造成東漢皇室衰危的直接誘因。

    第二,兩次黨錮之禍,忠臣良將被殘害殆盡。

    漢桓帝末年發生的第一次黨錮之禍,使天下讀書人遭到滅頂之災,名士李膺被貶斥。宦官專權得到加強,政治腐敗、社會黑暗。漢桓帝開啟了東漢滅亡的第一扇門。

    漢靈帝時期,陳藩、竇武企圖誅除宦官,不想事情敗露,遭到宦官勢力的反撲,宦官曹節、王甫兇殘捕殺陳藩、竇武。第二次黨錮之禍使反對宦官的制衡力量徹底被消滅。此後,宦官勢力更加兇惡,成為東漢走向末路的巨大推力。

    第三,賣官鬻爵,公開標價。

    漢靈帝時期,宦官專權達到最瘋狂階段,這一歷史時期是宦官專權的頂峰。漢靈帝親自佈置公開標價、賣官鬻爵來補充越來越空虛的國庫。

    王芬廢漢靈帝失敗事件,進一步加深了東漢末年混亂局面的政治危機。王芬企圖誘騙靈帝去河間,以行廢立之舉,後因曹操、華歆的反對未成。但這一事件完全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根基。

    第四,十常侍亂政開啟各地割據。

    直接導致東漢滅亡的十常侍亂政,正是誅殺梁翼的宦官單超等人的殘餘勢力,十常侍之中的張讓、段矽又是殺害陳藩、竇武的王甫一夥的徒子徒孫。

    黃巾大起義吹響了東漢滅亡的戰鬥號角,此後從鎮壓黃巾起義中壯大起來的各地割據勢力逐漸走進政治舞臺。

    張讓、段矽為了避免被殺,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殺了大將軍何進。而後劫持漢少帝西逃,最後被董卓逼殺。董卓進京為亂,東漢皇室衰危、臨滅的局面已經無法避免。造成宦官亂政這一切惡果的漢桓帝應對東漢的最終滅亡負有最直接責任。

  • 9 # 嵐宇

    主要是後世皇帝都是幼年繼位,沒有能夠自己掌握朝政的能力,所以就導致了外戚干政和宦官專權,為西漢滅亡埋下伏筆

  • 10 # 一聲雷傳媒工作室

    誰是東漢王朝滅亡最大的的罪人呢?

    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爆發,雖然被統治者殘酷鎮壓下去了,但是也使曾經強盛的東漢王朝走上了滅亡之路!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把持朝政,和何進為首的外戚展開了激烈的權利的爭奪,都想獨霸朝廷大權施展手腳,結果是宦官集團被斬殺殆盡,而外戚集團也所剩無幾,嚴重的內耗使得漢王朝搖搖欲墜!

    西涼董卓一看機會來了,也要混水摸魚撈一把。為了提升自己的威望,他就把原來的少帝劉辯給廢了,擁立了年紀更小的陳留王劉協,這就是東漢歷史上的末代皇帝獻帝,然後自任丞相,掌握了東漢王朝的朝廷實權,準備轟轟烈烈大幹一場,也搏個青史留名!

    於是他徵召了許多名士,比如蔡邕等,指望著這些人和他一起撐起東漢的殘破江山。可是這些人根本不願意和他合作,惱羞成怒的董卓就開始施展他的殘暴手段,從此曾經的繁華京城就處於腥風血雨之中,董卓從心底放棄了復興漢朝的想法,及時行樂得過且過成了他的座右銘!東漢王朝走到這一步,最著急的就是漢獻帝劉協了,從當上皇帝開始他就下定決心中興大漢。他知道自己只是個傀儡,沒有什麼權利,按說不愁吃喝穿其實也是挺好的,但是他不甘心不服氣,不甘心向命運屈服不服氣向權臣低頭,在心底還是有著帝王的尊容,於是一有機會他就試一試,在奔向中興大漢的不歸路上即使自己撞的多麼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不過擺在獻帝當前的形勢太嚴峻了,作為一個傀儡皇帝只能隱忍。面對董卓集團的殘暴和大漢皇帝的無奈,許多的忠臣心急如焚,其中一個就是官拜司徒的王允,司徒這個官職位列三公,在朝廷裡很有份量,他團結了朝廷裡痛恨董卓的官員想了一些辦法,比如孟德獻刀,可惜刺殺董卓失敗了…那時的曹操絕對是大漢的忠臣,刺殺董卓失敗的他並沒有灰心喪氣,逃出京城的他回到家鄉一面散盡家財招兵買馬,一面聯絡各地忠義之士,組成了以袁紹為盟主的十八路諸侯,準備殺奔京城滅董卓救皇帝。聲勢浩大的關東義軍打了不少大勝仗,於是就有了在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千古佳話!驍勇善戰的西涼鐵騎眼看就要招架不住,董卓一看三十六計走為上,帶著漢獻帝一溜煙逃亡長安去了。臨走前,董卓壞事做到底,點了一把火把洛陽燒成了斷瓦殘垣,真是“慘”

    啊!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就是當時的實際情況!當關東義軍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了洛陽後,他們卻不打算再去追擊董卓了。各懷鬼胎的諸侯們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中興大漢的旗幟早就扔到了爪窪國去了,可憐的漢獻帝還在長安眼巴巴等著他們來救他呢!

    曇花一現的十八路諸侯就這樣收場,這時的司徒王允就瞄上了呂布這員猛將,打算利用他剷除董卓這個獨夫民賊,最終達到中興大漢的目的。呂布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大好:他先是拜幷州刺史丁原為義父,後來為了榮華富貴就殺死了幹老,轉身投靠了董卓,董卓就成了呂布的另一個幹老,加上他的本姓“呂”正是三個姓氏,這就是張飛罵他三姓家奴的由來。大概王允也是看透了他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本性,才決心從他身上下手來挑撥他和董卓幹父子的關係,那麼這個計劃中最重要的人――貂蟬就隆重出場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幾乎婦孺皆知的“連環計”。

    這個故事就不詳細說了,真是既香豔又狗血,總之王允的計劃大功告成,呂布成功刺殺董卓,西涼集團土崩瓦解,呂布抱得美人歸還被封為溫侯。王允破賊有功成為朝廷裡說一不二的大臣,眼看著東漢王朝有了一絲生機,由於王允在對待西涼殘部的處理上過於強硬又導致了叛亂,結果是王允被殺,呂布逃走……中興大漢的希望再次破滅了。不可否認,當年的何進、董卓、王允、呂布……都曾經萌發過中興大漢的豪情壯志,只是或者愚蠢或者殘暴或者狹隘或者魯莽……犯了這樣那樣的錯誤,錯過了黃巾起義後收拾民心重整河山的最好時期!他們集體成為東漢走向滅亡最大的罪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澆汁丸子湯的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