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樓哥看歷史

    朱元璋尊敬元朝嗎?說是也是,說不也不,一切都從政治需要出發。

    朱元璋出身農民,他的父親,母親,大哥因為天災,在一個月內相繼餓死。死後不要說墓地,連棺材都備不起,你說朱元璋能不恨元朝嗎?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對臣子們說那樣的話呢?一來明朝建立以後,元朝殘餘勢力雖然退往草原,但畢竟統治中原近百年,在北方還是有一些政治基礎的。朱元璋不想把元朝罵得太狠,從而激起一些中間派的反感和反抗。

    二來馬上可以取天下,但馬上治不了天下。建國以後朱元璋急需大量文官來幫他管理天下,這批人只能從前元的官員中選拔。如果把元朝罵的太狠,無疑會挫傷這批文人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但實際上朱元璋對於元朝是非常痛恨的,對於元朝帶來的所謂胡俗,朱元璋出臺了許多的條令,要求老百姓進行改正。這說明了內心深處,朱元璋是痛恨元朝的。有些明面上的話,不過是為了拉攏人心而已。

  • 2 # 唐僧說古今

    公元1370年,這一年是朱元璋創立大明王朝的第三年,他派遣了徐達和李文忠分兵北進,意欲消滅北元。

    當時,李文忠率軍十萬出野狐嶺,攻破開平,此時恰逢元順帝在應昌去世,元昭宗繼位,李文忠得知訊息後迅速出兵應昌。北元小朝廷再次遭受巨大打擊,雖然元昭宗逃跑,但其太子、后妃、大臣數百人全部被李文忠擒獲,而且李文忠還降服其部眾三萬七千餘人。

    李文忠擒獲北元太子,功勞巨大,回到南京城後,朱元璋親自在奉天門迎接。於是李文忠將擒獲的北元頭目,以及繳獲玉璽金印等獻與朱元璋。

    此時朱元璋問大臣應該如何處理俘虜,

    站在一旁的楊憲回答說:“應該讓北元太子行獻俘禮,在太廟進獻寶冊。”

    朱元璋想了想說:“古代雖然有獻俘禮,但周武王伐紂,取代商朝時也沒用,還是算了吧。”

    楊憲又說:“周武王的事蹟太遠了,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唐太宗確實是用了。”

    聽到這裡,朱元璋回了楊憲一段話:“唐太宗是用了,不過他是用在王世充身上,並不是隋朝皇室的身上。”

    之後朱元璋對著所有人說了一段讓人詫異的話;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雖古有獻俘之禮,不忍加之。令服本俗衣以朝,朝畢,賜以中國衣冠。——《明實錄》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顯,元朝雖然是夷狄入主中原,

    但在這百年之內,百姓還是得到了休養生息,我的祖父也是在元朝的統治之下得到了太平的生活。所以,雖然古代有獻俘禮,但我今天不忍心傷害他們,所以還是算了,只需要讓他們脫掉蒙古服飾,穿上我們中原漢人的衣服就算了。

    看到這裡,很多產生了巨大的疑問,為什麼朱元璋如此維護元朝,實際上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承認並繼承元朝的正統地位

    朱元璋北伐之初曾經下令說;

    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以後,元之臣子,

    不遵祖訓,廢壞綱常……。

    從這一段話中可以看出,朱元璋是承認元朝的君權是上天授予的。最初元朝君臣賢明,因此得到了上天的垂青,但現如今元朝統治者怠政殃民,天厭棄之。所以明朝得到了上天的眷顧,成為了中原正統。

    既然成為了中原正統,那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繼承元朝的領土,包括宋朝不曾擁有的雲南、西藏,以及塞北關外。當然,繼承藩屬國也是理所當然的。

    第二、爭取得到“元朝百姓”的支援

    這裡的元朝百姓不單單指蒙古人,也包括色目人以及大量的漢族地主。在元朝將近百年的統治中,元朝對官僚士大夫非常縱容,他們可以任意貪汙、剝削百姓,因此很多士大夫

    、官僚對元朝非常忠誠,甚至認為自己是元朝人。比如曾經的元朝戶部尚書張昶,被朱元璋任命為了中書省參知政事,即便如此,他還曾親自手書“身在江南, 心思塞北” 。

    另外,明朝建立之初,在帝國的邊疆還有大量的割據勢力,同時也有很多不願意離開富庶中原的蒙古人。

    朱元璋正是看清了這一點,反覆強調自己也曾是元朝的百姓,是在替天伐罪,為此朱元璋曾說:“朕本元民,天下之亂,實非朕始。”以行動和言語推崇元朝,讓元朝百姓能夠儘快接受明朝的統治,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

  • 3 # 津城沐雨

    朱元璋為什麼沒有像其他朝代那樣貶低元朝?甚至還奉元朝為正朔?

    因為朱元璋有自己的政治目的。

    很多朝代,在推翻前朝以後,總是給前朝皇帝上惡號,比如商紂王、隋煬帝等等,而明朝給元朝的最後一個統治者的號是元順帝,意思是順應天命,自行退去,並不是什麼惡號。那為什麼朱元璋沒有大肆貶低前朝呢?

    朱元璋這樣做自然有他的目的。

    朱元璋把元朝視為正朔,是想有理由的繼承元朝的政治遺產。大家都知道,元朝的疆域非常廣闊,三面到海,朱元璋想合法繼承東北、西藏、西南等非漢族傳統地區的疆域,在法理上就要承認元朝正朔的地位,才可以合法取代原先元朝的統治,而不是所謂的侵略和征服。

    明朝承認元朝,對漠北的征討就是平叛、而不是侵擾。

    另外,元朝統治時期,實行民族等級劃分制度,為了實現蒙古人對全國的絕對控制,很多蒙古官員和家屬遷徙內地,經過近百年的內遷,蒙古族在中原地區有不少的民眾,這些人雖然是蒙古族人,但已經是大明的子民,朱元璋不貶低元朝和蒙古人,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團結其他民族的民眾。

    在北方地區,很多投降大明王朝的蒙古人和蒙古士兵,不少人還加入了明朝的軍隊,為明軍南征北戰出力。

    明朝承認元朝的正朔地位,而不去貶低元朝,意味著明朝代替元朝是因為元朝氣數已盡,是正常的更朝換代,而不是漢人和蒙古人的民族戰爭,有利於團結留在中原內地和其他地方的蒙古人。

    結語。

    朱元璋尊敬元朝,並不是他本人多麼喜歡元朝,而是為了政治上的考慮,繼承前朝政治遺產,團結各民族。

  • 4 # 地史館

    明軍攻入大都後,驅逐胡虜後,大臣們紛紛批判元朝皇帝昏庸無道,送樣朱元璋的英明神武,但朱元璋卻對臣子們貶低元朝君主的行為非常不滿,對大家說道:“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奈何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對於中原百姓來說,推翻殘暴無道的元朝統治,是替天行道。在蒙元的統治下,朱元璋的父親四處流亡,最終飢寒交迫而死,早年的朱元璋也曾淪為乞丐,悽慘度日。按理說,朱元璋應該對元朝恨之入骨才對,可為什麼在建立明朝後,卻處處為元朝的正統性做辯護,不但從天理的角度承認元朝的合法性,還從個人感情上表達對元朝統治的感恩戴德之情。

    朱元璋對蒙元前後態度的巨大轉變,看似矛盾,其實不難理解,無非是屁股決定腦袋,在什麼位置,說什麼話,做什麼事。

    從“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到“華夷本一家”

    1367年,朱元璋在消滅兩湖的陳友諒、浙江的張士誠和福建的方國珍後,基本統一了整個南方地區,於是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興兵北伐。同時釋出《諭中原檄》,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立綱陳紀,拯救斯民”為綱領,感召北方人民聯合起來,一同反元。

    在這篇《諭中原檄》中,朱元璋痛斥蒙元無道,禍國殃民“及其後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這充分體現了朱元璋對蒙元統治者的仇恨和憤怒,並號召更多的民眾加入到討元戰爭中來,以贏得最終的勝利。

    然而就在一年後,隨著蒙元大勢已去,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為帝,建立明朝,已改之前驅逐胡虜的排蒙口號,提出“華夷本一家”的觀點。在登基後的《大赦天下詔書》中,朱元璋說道:“蒙古色目人既居我土,即吳吾赤子,今宜各修爾業,厚爾生,共享太平之福,以臻雍熙之治。”當明軍攻入元大都後,俘獲了大量了蒙元宗室和官員,但朱元璋卻要求軍隊不得危害元朝的宗室子弟,對俘獲的貴族也一概以禮相待,願意歸附的封賞爵位。

    洪武二年,朱元璋又陸續釋放了俘獲的蒙古親王,“今元后脫忽思氏在此,北狄但知食肉飲酪,且不耐暑熱,飲食居第,務適其宜焉,若其欲歸,當譴還沙漠。”對於蒙元投降歸附這,也是“有能率眾來歸,一體量才擢用。”

    元亡明興的天命觀

    朱元璋農民出生,還是最下等的乞丐流民,在重視門第將就出生的古代,哪有乞丐做天子的道理,因此,朱元璋大力提倡“天命論”,認為元朝的滅亡和明朝興起,是天命所歸。

    在朱元璋的眼裡,“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古今通論。自古國家興廢,氣運之常耳,豈人力所能為哉。”因此,元朝的滅亡和陳友諒等元末群雄的失敗,同樣也是天意。對於自己這位乞丐天子,朱元璋也以天命所歸說,加強自己的法統地位,“朕初承甜統,即皇帝位,其年八月元君遁去,山之東西,河之南北以及關陝內外文武軍民不戰來歸,中原境土一時皆定,此實天意非人力也”,“此天佑朕躬故成功之速若是也”。

    在朱元璋的天命說中,布衣出生的他能成為天子,是上天的安排,並且否定在元亡明興的過程中人的作用,將這場王朝更替的過程認定為“此天命,非人力也”。

    既然元亡明興是天命,那麼宋亡元興也必然是天命如是。因此,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性,朱元璋必須承認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也是承天命而興的合法政權。

    朱元璋解釋道:“惟我華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父子即孫百有餘年,命運亦終。”在《祭元幼主文》中又說道:“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

  • 5 # 遊子dream

    “朕本元民,天下之亂,實非朕始。”這是朱元璋成為皇帝后的金口玉言,也是對元朝的一種肯定。然而需知道的是,幼時的朱元璋在元朝的暴政統治下,生活不盡人意,父母家人也因無糧活活餓死,可以說朱元璋對元朝恨之入骨。

    不過在他成為皇帝后,朱元璋明白了元朝的腐敗,皆由朝廷的貪官汙吏和一些士大夫所為,不能將所有的過錯一股腦的怪罪於元朝所有人。畢竟在元朝百年基業中,所做的貢獻也是值得稱讚的。《明實錄》記載:“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朱元璋深知,生在元朝繁榮時期的祖輩,生活還算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全都源於元朝統治者的功勞,這是對元朝的第二肯定。

    最重要的一點,身份的轉換。朱元璋之所以能建立明朝,證明他有超凡獨到的政治眼光,如今已貴為一國之君,更應該懂得有效的治國方略。元朝雖衰敗,然元朝軍民遍佈神州萬里,朱元璋首先要做的就是讓人心歸一。人之所向,國才有望。因此他大力封賞元朝官員,為百姓做實事,讓他們過上太平生活,從而換取人心,支援大明王朝。

    顧名思義,朱元璋對元朝的尊敬,完全是一種政治交換,但確實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6 # 豫北老崔

    元朝末年由於元朝統治者貪圖享受,加大稅賦,致使很多百姓交稅都交了百年之後。古代生產力低下,我們也可以這麼理解,在資源有限的社會里,資源都進入了皇室貴族、王宮大臣和富甲豪紳手中,民眾的生存面臨著挑戰。如此之下餓死者多不勝數,其中有這麼一家,全年辛勤勞作還是交不起稅賦,基本上全家一年都沒有吃過一頓飽飯,最後由於種種原因加入了起義軍,最後成為一代帝王。

    想必大家已經知道這位貧苦出身的帝王就是朱元璋了,可是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卻說出“不要貶低元朝,我們的父母皆靠他生養”,朱元璋為何這麼尊敬元朝?

    首先這個說法有一定的誤區,朱元璋並沒有說過父母靠元朝養的話語,只是說朱元璋其祖父在元朝初年過著平靜的日子。不過朱元璋確實推崇過元朝,原話為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

    可是即便如此也會讓人好奇,朱元璋的父母可是在元朝時期被壓迫到無糧可食的地步,朱元璋小的時候都沒有吃過一頓飽飯,朱元璋家人因為無糧食可以果腹而被活活餓死,為何朱元璋要如此推崇和尊敬元朝呢?

    朱元璋這麼做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主要有幾個原因才讓朱元璋如此尊敬元朝。

    其一,朱元璋此時的身份不同,之前朱元璋只是一介草民根本沒有什麼大局觀,後來經過努力奪得天下,身份的上升自然眼界見識也隨之上升,作為帝王當然以大局為重。雖然自己家人因元朝暴政而失去生命,但此時不在是個人恩怨,應該以大局為重。

    其二,承認並繼承元朝的正統性,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改朝換代都是要一個名正言順,一般王朝更替都是前朝君王昏庸無道致使民不聊生,而取代者都是以上承天道,下順萬民的理由去推翻前朝。朱元璋也是如此,朱元璋尊敬元朝是承認元朝正統性,總的概括就是宋朝由於各種原因被元朝替代,元朝以北夷而入住中原,上承天道下順民心,四海之內無不臣服,元朝之初君臣賢明得到上天垂青,治理天下。而後世之君昏庸無道致使民不聊生,被上天拋棄,明朝得上天之眷顧,順民意而代之。

    其三,得到前朝人們的支援,不管以前的朝代如何暴政不得民心,也有世家權貴和富甲豪紳心繫前朝,這些人對於後繼王朝來說可謂是一大隱患,同樣一個後繼王朝得不到他們的支援必生禍端。朱元璋此舉讓這些人心裡得到一些安慰,尊敬前朝可以讓這些人冰釋前嫌擁護明朝。畢竟明朝建立之初還有很多割據勢力,也有一些不願意離開中原的蒙古人,同樣也有得到榮耀的漢人,朱元璋這麼做還是為了讓人們儘快接受明朝這個新政權,達到舉國安定的目的。

    其四,朱元璋和其父母雖然在元朝末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可是朱元璋的祖父並沒有受到殃及,當年朱元璋祖父也是元朝之民,過著平靜的生活,也可以說沒有元朝朱元璋這一家很難繁衍生息。

    綜合以上原因我們不難看出,朱元璋尊敬元朝於公於私都是正確的,尊重前朝同樣也是尊重歷史。

  • 7 # 紫色阿爾法

    先來看一段正史裡的記載。

    “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 “當是時,元政不綱,盜賊四起。(略)……天下大亂。”(《明史 · 卷一 · 本紀第一 · 太祖一》)

    史實真相

    這是《明史》裡明確記載的關於朱元璋少年時,他的父母是如何死的,當時元朝統治下的社會是如同動盪大亂的。

    朱元璋的父母明明是因為蟲災瘟疫導致的大饑荒,活活病餓而死的,哪裡來的“我們的父母皆靠他(元朝)生養”?

    朱元璋的父母就是在腐朽的元朝統治下餓死的,他怎麼會真心尊敬元朝?如果是發自內心的尊敬,為什麼又會推翻元朝?這本身不就矛盾麼。

    這只不過是朱元璋這個帝王的一種權術而已。

    帝王的權術

    他成功地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新的王朝,他已經是勝利者了,此時,自然要抬高對手,因為只有抬高對手,才能凸顯出他這個勝利者的價值。因為他的對手就是值得尊敬的,把元朝放在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而他又戰勝了這個對手,不就更顯示出了他的偉光正。

    對待對手的態度要分階段

    對於對手,貶低也好,抬高也好,是要分階段的。不同階段,對於對手的態度也要靈活應對。

    雙方還在戰鬥階段,是敵對階段,是你死我活的階段,是有你沒我的階段,這個時候就必須貶低對手,此時貶低對手,既是顯示了自己發動戰爭的正義性,又要強調對手的非正義性、應該被滅掉。

    可一旦自己成為了勝利者後,此時再抬高對手,其真正目的並不是真的要抬高對手,否則當初幹嗎還要消滅對手,供養起來豈不更好。此時抬高對手只是為了更好地抬高自己而已,同時,讓旁人看看,他對於曾經要消滅他的對手都有如此高的評價,那他這個人豈不是有肚量,有心胸。

  • 8 # 經典守望者

    其實朱元璋此言才是非常正確的歷史觀和政治觀。元朝的昏暗腐朽是顯而易見,所以元亡明興是順應天道人心的。但是不應該過分貶低元朝,因為作為中華歷史的一部分,朱元璋乃至於全部開國大臣的父輩祖輩都是在元朝的大旗下長大的,所以,貶低元朝無異於在貶低自己的父祖。這一點對於我們今人的歷史觀也有很大的幫助和教育意義。朱元璋和元廷是戰場上的對手,原本是勢不兩立,你死我活的鬥爭關係。可是朱元璋仍然能夠以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對手。相對於我們今天一些人對於已經逝去近百年的王朝與民族大加貶斥撻伐,恨不能挫骨揚灰的醜態,朱元璋的態度則無愧於開國之君,興邦之主的氣概。

    歷史是連續的,是不應該割裂來看待的。當一些人在謾罵、質疑過去的王朝歷史和民族屬性時,可曾想過自己的先祖就曾經是這個自己口誅筆伐的王朝大旗下的臣民。所以古人尊敬“天、地、君、親、師”,這個“君”字不僅指的是當今皇帝也指的是前朝君主,因為他和本家的祖先是息息相關的。在歷史上,王朝的禪代一般都是不以詆譭前代來塑造自己的合法性。比如宋代趙匡胤登基厚待柴家後人,清軍入關仍然禮葬崇禎皇帝。對於前代王朝的陵寢、宗廟大多不會隨意損壞。這也就是所謂的軍事上的歸軍事,政治上的歸政治。

    此外,朱元璋不僅尊敬元代遺民,而且還為已經逃跑的元朝皇帝上了諡號“順”,這也是有先例可循的。不僅彰顯了自己的寬仁厚德,也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一舉兩得。

  • 9 # 圖文繪歷史

    此話原文為“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奈何為此浮薄之言”,記載於《明史·太祖本紀》,在其他文獻,比如《明太祖實錄》也有類似的話“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

    不僅如此,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多次在眾人面前替元朝說話,《明太祖實錄》有太多這樣記載,比如“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說明他並不討厭元朝,又如“元主中國,殆將百年,其初君臣樸厚,政事簡略,與民休息,時號小康”,他認為元初時百姓生活還可以。

    元順帝,元朝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

    而且,翻開朱元璋的革命之路,他與元朝的關係並不是那樣的惡劣,反而是曖昧至極,早期準備投降元朝,後來與之友好往來,最後得天下大勢對元勢力優先招降,特別是元朝末期頂樑柱王保保,朱元璋就十分佩服,想盡辦法招降王保保就是不買賬,王保保死後,朱元璋還讓二兒子秦王朱樉娶了王保保的親妹妹,封為秦王正妃,就是為了懷柔其族人。

    圖為北京的歷代帝王廟。

    朱元璋登位後,從洪武三年開始祭祀祭祀元世祖和蒙古的先賢,洪武六年在京師建歷代帝王廟,祭祀十七帝,其中就有元世祖,在修訂元史上,基本是尊重事實,因為整部元史只用了180天就修完了,主要的方法就是抄,如果像滿清那樣雞賊,修個幾代人大幾十年,改得面目全非了,180多天修部正史,根本沒有時間去篡改。

    晚年朱元璋畫像。

    為什麼朱元璋尊元朝,這其實是他的聰明之處,尊元朝就是為了抬高自己,首先正視元朝為中國的正統性與合法性,自己一介乞丐推翻了元朝繼承正統,當上了天子,可是從古至今哪有乞丐而為天子的,除非是上天所授,這就是朱元璋的“天命論”,元朝滅亡合乎天命,自己擁有天下也非人力,實乃天命之助,天授之,於是自己的即位也是上天的意志,和唐宗宋祖一樣,都是天生的皇帝。

  • 10 #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其實在朱元璋起義的時候,他之所以要把元朝當成外族,其實就是為了可以號召更多的漢族同胞,可以和他一起去起義,畢竟當時有很多的漢人對待外蒙的統治都是非常的不滿意的,當時外蒙古的人把漢人當做最低等的人類。後來為了合法有效的統治中原,他必須依靠儒家的封建禮制,作為自己統治的合理性。

    “元之興亡,自是氣運,與朕何預”元朝在中原有近百年的歷史。這段歷史,是絕對不能抹殺的。你要抹殺了這段歷史,不承認這段歷史,就是不承認皇位“由天定”。

    《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三年(1370年)的時候,左副將軍李文忠隨徵虜大將軍徐達討伐北元,打了大勝仗。中書省的宰相們擬定了張貼出去的捷報,拿給朱元璋看。朱元璋發現捷報中,對元朝皇帝用了很多昏庸無道否定之詞,心裡很不舒服,於是說:“卿等為宰相,當法古昔致君於聖賢,何乃習為小吏浮薄之言,不知大體,妄加詆誚?況元雖夷狄,然君主中國且將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元之興亡,自是氣運,與朕何預?而以此張之四方,有識之士口雖不言,其心未必以為是也。可即改之。”

    朱元璋為何要求大臣不能貶低元朝,他這樣說有什麼深刻含義?

    一開始為了出師有名打出“驅逐韃虜”的反元旗號,為了增加漢族同胞的積極加入和軍事實力。後來佔領全國後,為了控制各地的原蒙古貴族,口頭上承認明朝是繼承元朝的。稱只要蒙古人願意遵守華夏制度,就不會對他們趕盡殺絕。因此很多沒被趕到長城外的原蒙古人轉而支援明朝。簡而言之,朱元璋一開始是不打算承認元朝是正統的。但是後來為了儘快結束戰事穩定局面,以承認明朝是繼承元朝為由來穩定蒙古人。

    大明承認元朝,不僅可以強調自己的正統,還可以名正言順的接管元朝的所有疆土包括藩屬國。如果否決,一是從法理上不好解釋。二是就意味著要重修宋史承認繼承宋朝,那當初他廢的小明王就不好交代。

    明朝有很多的官員以前是在元朝為官的。如著名的劉伯溫等等就是元朝的官,甚至還有很多忠於元朝的漢臣。只有認可了元朝的地位,那麼才能讓曾經為元朝做事的人,以及國內的那些蒙古人和舊臣遺老加入到明政權來,而不至於去相互勾結,威脅到新的政權,所以朱元璋這種行為是為了穩固政權,一種政治的需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C米蘭的歷史和效力過米蘭的偉大球員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