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姆堂主持廣祥師父
-
2 # 梧桐樹邊羽
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在歷史上處於何種水平?
電視劇《慶餘年》裡所在的南北朝時期的詩歌與唐宋時期的詩詞相比,哪個時期水平更高?
前面是主問題,後面引用欄裡面是問題補充。
那麼這個時間段(架空,穿越?)確實可以和南北朝時期大致做個比較。再次宣告,對於小說和電視劇我是一丁點相關研究都沒有,所以說錯了請各位劇粉小說粉諒解。
我們只看主問題,主問題講清楚了,各位看過《慶餘年》的朋友自然就能做出對比,不必囉嗦。
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在歷史上處於何種水平?在研究中國詩詞史的時候,一般是把魏晉南北朝當做一整個時間段來看。而南北朝的歷史時段大概是以劉裕稱帝,東晉滅亡(420年)開始計算。我們只討論南北朝的詩歌話,就會有一些關鍵的人物無法安置。
比如謝靈運(死於433年),陶淵明(死於427年),如果六朝詩歌不談這兩個人,整體來說就只有齊梁體比較重要了。不過要是徹談魏晉南北朝的詩歌走向,估計五萬字也未必能完結。從題主的意思來看,大概是想了解宮廷、和民間的詩歌情況。那我們就忽略掉謝靈運(山水之宗)、陶淵明(隱士之宗),只來看看南北朝期間的齊梁體。
六朝詩以豔詩名世。但是六朝詩,絕非只是豔體這麼簡單。
我們今天說起古詩,皆是抬頭仰望盛唐飛歌。但是唐詩這個頂峰的形成不是憑空而來的,它經過了古詩漫長的發展期和南北朝詩歌突飛猛進的準備期,才得以在盛唐爆發。
而南北朝為唐詩所做的準備,最重要的方面,正是齊梁體的貢獻。
齊梁體,是南朝齊、梁時代出現的一種詩風。在此期間,詩歌內容多以吟詠風雲、月露,題材狹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細,對偶工整,辭藻巧豔。
南北朝這個歷史時段,實際上北朝是以少數民族建國為主的朝代更替,而南方則是當年西晉衣冠南渡之後,東晉之後的王朝更替。在這相互對峙的一百多年間,兩個王朝以淮河為界,各自發展,詩歌文化的走向也各不相同。
北方相對較弱北邊主要是少數民族當政,雖然他們很重視儒學——主要也是為了給自己政權尋找合法性,但是無論怎麼講,詩歌文化相當於一窮二白,平地而起。同時由於北方景色蒼涼、風物豪爽,相對而言,北方的文化氛圍雖然不高,但是卻保持了詩歌本身來自民間、家國情懷的特色。
如《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當時北方的詩歌文化,大都是在這種特色下進行南北交流的變化,主體來說是沉穩、蒼茫、大氣的,浸潤著儒家文化的濟世情懷。
南方齊梁體由於當年南下的高層文人眾多,所以人才濟濟,作品豐富。同時南方山美水美人更美,以柔情為主的文風非常流行,這些北方來的文人飛快地適應了南方特色的文化氛圍,參與到大量宴樂、豔情詩歌的創作中來。慢慢就逐漸形成了一種軟弱無力、卻很唯美的詩風,這其中有兩個代表人物。
一個是徐陵,另一個就是庾信。所以這種風格的詩體當時被稱作“徐庾體”,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齊梁體”。
齊梁體的形成有幾個大的原因,首先是漢朝經學的沒落,魏晉玄學的興起,讓文人階層整體失去了言國事的興趣,只關注自身的快樂——肉體上和精神上的。
經學,講究的是經國濟世,玄學講究的是個性解放。這是兩個不同方向的思潮。所以齊梁體就缺乏經國濟世、關注社會的那種情懷了,成為娛樂的工具。
同時由於南北朝政治對抗一段時間後,發現相互之間誰也動不了誰,但是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對方吞併,所以形成了從上到下的偷安心裡。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日誰打誰?這種文風在士大夫心中蔓延,導致文風不正。
而對於老百姓來說,雖然皇帝天天換,但是都是屬於高層血拼,其實和下層老百姓關係不大,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皇帝誰來做?所以,這種末世的歡樂是從皇帝到官員再到百姓都在追求的。
連宮廷都在推崇,在社會的流行是必然的。齊梁體因此大為流行,且創作豐富。
齊梁體的貢獻歷來對齊梁體批判最猛的原因就是缺乏骨力,缺乏內涵,尤其詩的寄興作用基本上喪失。“寄興都絕”——陳子昂。而詩的寄興,是《詩經》的傳統。還有就是主題低俗,題材狹窄,靡麗乏味。不過齊梁體也有其藝術上的貢獻,比如說觀察細微、描寫細膩,技巧純熟,尤其抒發的是真實內心情感。這些,都是詩應有的品質。
另外一點,它最主要的貢獻在於,對聲律的嚴格追求。
曹植始發中國漢字音韻研究,到了南朝,周顒、沈約,對漢字的讀音進行了分類,歸納為“四聲”,即平上去入。而且沈約作為詩人,將四聲標註法應用到了詩歌創作中來,從此,中國古詩在音律清朗的路子上有了規律可循。
唐代武則天時期,四聲簡化為“平仄”兩個類別,成為唐詩的“格律體”的重要形式要求。如果沒有齊梁體的四聲入詩,就不會有唐詩的平仄格律。
所以,南北朝詩歌對中國詩詞史的貢獻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中國古詩也因為音律的發展才最終劃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齊頭並進,各自輝煌。
我們也要看到初唐對齊梁體的批判是最猛烈的,但主要是批判它的內容空洞、沒有向上的詩風。在一個整體昂揚上進的社會中,每一個朝代的興起之時,像這種靡靡之音都是被嚴厲批判的,雖然每到社會風氣低迷的時候又會滋生,這正是詩歌寄託人類感情的象徵。
詩歌雖然是個人情緒的表達,卻無時無刻不連線著社會風尚。
南北朝的詩歌是盛唐詩歌音律格式的基礎和鋪墊,但在思想高度上是無法相比的。
-
3 # 白馬侃詩文
任何時代的文化,包括詩歌,都是人類進化過程的產物,它們要麼繼承了前朝人創作的經驗和優點,加以創新,要麼再根據自己的時代特色創造出新的文體,來表達新的文化和情感內涵。
就拿唐朝的詩聖杜甫和詩仙李白來說吧。李白詩歌的清新之風是受了謝朓的影響,“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而杜甫則拿南北朝的鮑照和庾信來形象地評價李白的詩風,“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謝朓是南北朝傑出的山水詩人,他把山水詩開拓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比如他在《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裡寫道: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這首詩可以說影響了大李杜的一部分詩。
杜甫比較推崇的南北朝蕭統主編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不但自己熟讀吸納其中的精華,還時時告誡自己的孩子也要多學習這部文集。比如老杜在《宗武生日》裡寫道:
小子何時見,高秋此日生。
自從都邑語,已伴老夫名。
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
熟精文選理,休覓綵衣輕。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傾。
老杜心景仰的南北朝詩人庾信,多次出現在自己的詩章中,比如:
《詠懷古蹟五首·其一》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戲為六絕句之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對唐朝律詩影響巨深。這個時期的齊梁體詩歌,內容和體裁都比較狹窄,但是它們的音律追求很精細,一聯詩的對仗很講究工整。也並非一無是處,儘管它們辭藻浮豔。
南北朝時的民歌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中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長詩《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敘事長詩《木蘭詩》,分別代表著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另外還有《敕勒川》等著名篇章。
《敕勒川》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南北朝詩歌在山水詩,律詩的發展上為唐朝詩歌形式奠定了基礎,在內容和題材上不如唐詩寬廣。因此確切地說南北朝詩歌沒有唐詩水平高。
最後以老杜的《偶題》作為對唐以前詩歌的總結吧。
《偶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
騷人嗟不見,漢道盛於斯。前輩飛騰入,餘波綺麗為。
後賢兼舊列,歷代各清規。法自儒家有,心從弱歲疲。
永懷江左逸,多病鄴中奇。騄驥皆良馬,騏驎帶好兒。
車輪徒已斫,堂構惜仍虧。漫作潛夫論,虛傳幼婦碑。
緣情慰漂盪,抱疾屢遷移。經濟慚長策,飛棲假一枝。
塵沙傍蜂蠆,江峽繞蛟螭。蕭瑟唐虞遠,聯翩楚漢危。
聖朝兼盜賊,異俗更喧卑。鬱郁星辰劍,蒼蒼雲雨池。
兩都開幕府,萬宇插軍麾。南海殘銅柱,東風避月支。
音書恨烏鵲,號怒怪熊羆。稼穡分詩興,柴荊學土宜。
故山迷白閣,秋水隱黃陂。不敢要佳句,愁來賦別離。
-
4 # 氏名無
一、南北朝詩歌的地位
魏晉南北朝的詩歌、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正好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地位,如今我們再讀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我們會發現,它比唐詩宋詞更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研究,因為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是可以通向世界藝術的,我們忽略瞭如此一筆巨大的文學財富,以至於南北朝後,兜兜轉轉,原地踏步,磕磕巴巴,終究未能在文學上有進一步的提升,未能有更高的層次,未能在思想上走向世界。
我總是認為,唐詩的豪放,是外在的、不是由心而發的真正的豪放;宋詞很優美,然而總是寫那些情情愛愛、傷離別,終究格局還是太小,如今這些都意義不大,用不上了。
魏晉南北朝的文人,性格是真正的放浪形骸,瀟灑不羈,真正有老莊玄妙的味道,他們的人格,他們的思想,即使在今日,亦是實用的,亦是需要追求的。
他們的詩歌作品,處處顯出他們的風度,他們的人格,是真正的藝術,讀來令人輕快,一比喻,文體如一刀一刀,下刀輕快。其遣詞造句,在今日也是實用的,也是難得的。
下面詳談魏晉南北朝幾個文學的代表人物。
二、談阮籍阮籍是深受老莊思想影響的詩人,無論是其作品還是為人處世的態度方法。他出而為仕,政治黑暗時,為明哲保身,他要麼酣醉不醒,要麼閉口不言,以此避過不少禍。
他的詩,表面是寫兒女之情,其實是更深的含義,魯迅曾評阮籍的作品雖然慷慨激昂,但其實是隱而不顯的。不是輕易可以讀懂的。
三、談嵇康談到竹林七賢,首先想到的,一是阮籍,然後就是嵇康了。與阮籍不同,嵇康堅決不肯出仕,然而終而無法避免為奸人所害的命運,行刑時,在刑場彈奏廣陵散,至此,廣陵絕響。
我們如今讀嵇康的詩,與李白、蘇軾、陸游等詩人的作品相比,會發現嵇康的詩是中國文學史上唯一真正陽剛的詩,李白等人的豪放瀟灑,是表面的,是外在的,嵇康的豪放不羈,是真正由內而發的。
四、黃金時代我們總以為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的巔峰,是中國文學最大的財富,其實不然,今日再讀魏晉南北朝的詩歌文學,我們會發現,那才是中國文學史黃金時代。
-
5 # 啟體集賞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期,也是五言詩發展的 全盛期。繼漢樂府民歌之後,魏晉南北朝中國詩歌無論在思想內容或藝術形式上 都有了全面的發展,而且出現了多個不同風格的中國詩歌流派和詩體,其中建安 七子、竹林七賢影響最大;永明體中國詩歌最為知名。
-
6 # 待曉兒
因為唐詩詩歌太過繁盛,而《詩經》、《楚辭》又太過悠久,夾在中間的南北朝就顯得稍微薄弱一點。
但是,這個時代在詩歌史上非常重要,正是因為魏晉南北朝對於詩歌的研究,才開啟了盛唐詩歌的繁華。
中國的詩歌像一株大樹,南北朝是這顆大樹的主幹把中國詩歌比作一株大樹,這是一件很形象的比喻,不同朝代對應著不同的部分,也有著不同的價值。
《詩經》、《楚辭》等先秦時期的詩歌作品就是樹根,一個紮在了民間,一個紮在了廟堂。
因為它們扎得夠深,所以幾千年來的中國古典詩歌一直在民間和廟堂中汲取養分,形成了“詩以言志”計程車大夫情懷和通俗樂府詩歌的“美刺”精神。
而兩漢的詩歌就是樹根和樹幹交匯的節點,將詩歌從自發的創作轉向了自覺的審美,也是從這一階段開始,像“三曹”等人開始了大量創作,詩歌不僅僅是用來表達的“工具”,也重視“審美”的作用。
這就是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提到的:
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它可以是治國安邦的應用文體,同樣也可以是傳誦千古的文學文體。
而魏晉南北朝就讓兩漢剛剛開始興盛的詩歌走成了通衢。
值得注意的是,文學中對於時間的劃分和歷史不一樣,這是因為文學有其連續性,它無法以某一個具體的時間節點來強行劃分。
所以,通常意義上的魏晉南北朝詩歌其實是包含了漢末到唐初這段時間的。
漢末“三曹”等人的創作自不必提,其後也湧現了諸多名家,比如陶淵明、謝靈運、鮑照、庾信、沈約、周顒等等,數不勝數。而這些人都是唐朝詩歌鼎盛時代裡很多著名詩人所學習、崇拜的物件,可想而知他們對詩歌的貢獻。
除此之外,盛唐詩歌中的諸多流派,比如山水、田園、古樂府等等都是從這一時期發端,並且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而像四言詩、遊仙詩等等體裁,正是對上一個時代詩歌的總結和沉澱。
從這一意義上講,南北朝時期正是詩歌史上承上啟下的時代。沒有這個階段的沉積,先前兩漢的詩歌沒有成體系,之後盛唐的時代也很難開啟。
唐朝詩歌就像是這顆樹的樹冠,極度繁盛、茁壯,讓人豔羨。
而宋代詩歌就像從唐朝主要枝丫上新長出的二級枝丫,更為繁多,但另闢蹊徑,從唐朝發散的狀態裡收回到對內心的探索,共同支撐起詩歌的天幕。
元明清三朝詩歌比上兩個時代略有不足,它們就像這顆大樹上繁多的樹葉,質量參差不齊,但數量卻十分驚人。
至於說之後的現代新詩,它們就像附著於這顆大樹上的灰塵、露水,雖然和這顆大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並不是這顆大樹本身的構成。
南北朝對於詩歌內容的開發,讓詩的範圍變得更為廣泛提到這個時期對詩歌內容有重大貢獻的作者,要提到三個人:
陶淵明、謝靈運、鮑照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將日常瑣事寫入了詩歌當中,這在當時是非常獨特的表現。
它最大的意義不是這種詩歌風格的誕生,而是詩歌內容可以向更多的層面去汲取,不僅僅有上層社會的交遊,還可以有底層生活的樂趣。
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派”,將山水的描述與玄學思索糅合在了一起,將個人情感極好地寄託在了山水之中。
謝靈運生活的時代裡,“莊老告退,山水方滋”,玄言、遊仙這種脫離現實的空洞題材逐漸有了煙火氣,自然山水成為了這些士大夫們新的寄託物件。謝靈運專攻山水詩,將這一題材的作品發展成一種極好的樣本,連李白也是謝靈運的粉絲。
鮑照的貢獻在於對古題樂府的改革。
雖然曹操時代已經開始了用樂府題材歌詠時事,但真正能將時事和個人觀感完美結合在一起的作者是鮑照,他的筆法要比之前的曹操更為優秀。並且,身為寒族,鮑照能對“九品中正”制度之下,寒族進身無望的苦鬱更有切身的體會。
鮑照的對於樂府詩歌體裁和寫法的變革直接影響到了盛唐時期杜甫的“即事名篇,無復依傍”,對中唐白居易“新樂府運動”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對於詩歌體裁的發展,永明體是格律詩的先聲永明體詩歌的出現有一個前提,就是沈約、周顒等人發現了漢語音韻的秘密,並提出了具體的詩歌創作方法。
漢語的音韻很有特點,頓挫起伏都有著美感。在南朝之前,這一特點雖然存在,但沒有人去研究它,直到沈約、周顒等人發現了這一特點。
周顒《四聲切韻》提出,漢語有四個聲調,這就是我們常見到底“平上去入”,也叫做“四聲”。普通話當中,入聲字已經沒有了,但很多南方方言裡依舊儲存。
而又考慮到雙聲疊韻的特性,沈約據此在《四聲譜》提出了詩歌創作需要避免的八種弊端,簡稱“八病”:
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他們充分地利用了漢語音韻的特點來進行詩歌創作,所追求的效果就是:
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研究發現,之前時代,如曹植等人所創作的詩歌,之所以讓人感覺如此美妙,正是因為符合了這一特性。而之後詩人的創作裡,這樣的標準也基本上成為了大家遵守的規則,這是“格律詩”出現的前提條件,中國古典詩歌也進入到了古體詩與新體詩分化的階段。
“四聲八病”的出現,代表著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從內容獨大開始轉向了內容與形式的並重。
對於詩歌風格的衍變,南北朝不同風格的對立是唐朝詩風融合的前提。南朝齊梁體詩歌其實也是屬於永明體,但關注點在於內容的浮豔和形式的精巧之上。
它是對漢語音韻追求到極致之後所產生的一種文體形式,對於奇巧、辭藻有著極為過分的追求。
整體來看,內容多是風月、華豔的描繪,形式多是精奇、巧豔的追求,格調和意義都不甚大。
隋代李諤在反對這一文風的時候曾如此表述:
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所以,齊梁綺靡文風在隋唐階段成為了諸多文人抨擊的物件,也為朝政中祛除浮華奢靡的做派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南朝這一時期真正有極高價值的詩歌其實是民歌,如《西洲曲》、《子夜四時歌(子夜吳歌)》都是其中的代表作,主要描寫的是民間的情感訴求,細膩婉轉,更重內心活動的刻畫。
而這個階段裡,北朝廟堂當中沒有什麼出色的文學家,像庾信等長居北地的南朝人士的作品就帶有了一種極為特殊的風格。因為個人經歷的特殊,以齊梁宮體詩歌出道的庾信在北地有了故國鄉關之思,吸收了當地的風習,筆調轉為勁健蒼涼。
杜甫在《戲為六絕句》中如此評價: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除此之外,北朝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文學家了,反倒是和南朝迥異的民歌大放異彩。
北朝民歌往往奔放熱烈,男女情愛的題材也能寫得豪爽快意,絕不扭捏,有著一種質樸純真的喜人觀感。
代表作都很出名,比如“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敕勒川》、講述“木蘭替父從軍”故事的《木蘭詩》等等。
南北朝這兩種迥然不同的分格在當時是並存於世的,隋代文帝向北朝學習,煬帝又向南朝學習,到了唐朝,陳子昂、初唐四傑等人的倡導,使得南北文風逐漸交融,詩歌開始既關注內容的剛健,也注重形式的規整。
然而,畢竟南北朝是屬於詩歌變革的嘗試階段,其數量、流派、質量等等方面在整體上還是不如唐宋的,其尚不成熟。
但這一階段的對於詩歌文體承上啟下所起到的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之前詩歌可以在這個階段找到理論上的總結沉澱,而之後詩歌也可以在這個階段找到源頭上的啟發。
-
7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南北朝,指的是公元420年~589年這一歷史時期,是南朝、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
南北朝,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歷一百六十九年因隋滅陳而終。
歷史的問題自有歷史學家去研究,提問者所問,乃是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在歷史上所處的水平。所以此問題就比較簡單了。
南北朝出現了諸多的詩風!也就是詩歌創作的風格以及水平。
大體上,可以總結為:元嘉體、永明體、齊梁體、宮體、徐庾體、玉臺體等等。
△元嘉體,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出現的一種詩風。其特點是注意描繪山水,講究辭藻,崇尚對偶。因在宋文帝元嘉年間蔚為一時風氣,故名。
其代表作家有顏延之、鮑照、謝靈運等。祥可見嚴羽的《滄浪詩話》所語:"元嘉體,宋年號。顏〈延之〉、鮑〈照〉、謝〈靈運〉諸公之詩。"
而其中,[顏謝]≈指顏延之、謝靈運。
[三謝]≈指謝靈運、謝惠連、及南朝齊詩人謝朓。
[大小謝]≈指謝靈運及其族弟謝惠連。(也有指其中的小謝為謝朓。李白有詩云:"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在此,小謝即指謝朓。
△永明體,指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出現的一種詩體。
該詩體亦稱為:新體詩(即:律詩、絕句及排律詩)。也可以說,此詩體對律詩的形成以及後來的駢文、宋詞、元曲等文學形式的產生和發展,均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該詩體注重聲律與對仗,要求嚴格按照"四聲"、"八病"之說作詩,即以漢字的平、上、去、入四聲協調詩的音律,並據此提出了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等八種必須避免的音律上的毛病。且著重講究聲韻協和,音調諧美,為時人轉相祖述,形成一體。對近體詩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但是其過於注重聲律,講究辭藻,致使內容平庸空洞,助長了當時詩歌創作中綺靡柔弱的傾向。
其代表作家有:沈約、謝朓等。
時有"竟陵八友",指的是南朝齊文學家肖衍、沈約、謝朓、王融、肖琛、範雲、任昉、陸倕等八人的合稱。因為此八人皆是竟陵王肖子良的門客,又號曰八友,故名。所作詩文,皆注重聲律,講究"四聲"、“八病"之說,系永明體的代表作家,其中,又以謝朓成就較高。
△齊梁體,指南朝齊、梁時代出現的一種詩風。這類詩歌,其特點是講究聲律,崇尚對偶,多講究詞藻華麗,綺麗浮豔,但是內容貧乏,流於浮薄淫靡,世稱:齊梁體。沈約,為當時詩壇的領袖人物及此種詩風的倡導者。
△宮體,為南朝梁代在宮廷中所形成的一種詩風。因由梁簡文帝肖綱所倡導,並形成於宮廷而得名。其詩作多描繪聲色,表現閨情,內容淫穢,形式綺靡,以此類詩作填補宮廷生活的空虛,是當時統治階級荒淫生活的反映。
《梁書:簡文帝本紀》曾記載簡文帝自言:“餘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然傷於輕豔,當時號曰宮體。"
△徐庾體,南朝梁徐、廋二家父子的詩風、文風。
徐,指徐陵,其詩賦皆淫靡綺豔,。
庾,指庾信,以與徐陵同寫綺豔詩文名世,時稱"徐庾"體,亦為宮廷詩的代表作家。
(庾信,因為後期身世變遷,致其後期詩作風格變化為蒼勁悲涼。有唐代詩人杜甫詩為證:"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徐陵,則是有"玉臺體"之稱。緣於其詩歌集《玉臺新詠》,其中雖然少數為質樸剛健之作,但大多仍脫不了文詞之纖豔。
綜上所述,本提問的第二個答案亦該很明確了,唐詩,包括宋詞、元曲等,均為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應該是後人依此而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
8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南北朝時代的詩詞風格有很多種,南北朝時期主要作家多在南方。南朝宋、齊、梁、陳四代的文學,特別是詩歌,遠比北方繁榮。南朝這一時期的詩歌雖然反映的社會現實比較狹窄,然而在藝術形式和技巧方面則有重要的進展。大致有以下幾種風格:
謝靈運山水詩風格
謝靈運是山水詩的大師,他出身世家大族,但在仕途上不很得志,便寄情山水,經常到一些風景秀美的地區遊覽,也善於觀察自然界的景色,形諸筆端。他的詩歌從古代詩賦中吸取營養,善於鍛鍊華麗的辭藻,富有色澤和光彩,模山範水,創造出許多寫景名句,以精工見長。其缺點是玄言詩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擺脫,有時又因為過於注重結撰名句,而忽略了通篇的完整。
嚴延詩風格
顏延之的成就遠不能與謝靈運、鮑照相比。他擅長的是廟堂應制之作,最喜使用典故,且講究對仗。雖然凝重典雅,終不免"雕繪滿眼"之弊,但他這種詩風在當時頗受上層統治者的欣賞,後來許多文人詩"競須新事",多少和他有一定的關係。
鮑照樂府詩風格
鮑照的年輩比顏、謝要晚些,出身也較寒微。他"貴尚巧似",一部分寫景詩接近於謝靈運,但有時流於險仄,不如謝詩自然。他主要的成就在樂府詩和擬古詩方面,這些詩大抵都以古樸和活潑見長,能正視社會現實,對下層人民的疾苦有所反映。特別是七言詩和雜言詩的創作,到了鮑照筆下才更臻於成熟。他的詩風受漢魏樂府民歌的影響較深,其貢獻大大超過了嚴延、謝靈運。
其他詩風
由於北方文學興起,再加上庾信、王褒、顏之推等人的遷入北方,使北朝詩歌繁榮起來。而南朝的詩歌,則漸漸趨向衰落。
南朝文學在社會審美傾向的共同影響下出現了文學創作中注重自我抒情和藝術手法上,注重聲律和諧渾然天成的純文學的迴歸。而詠史詩一方面注重對歷史事件的引用和大量史事的鋪陳,另一方面又承擔著以古鑑今、借史言志的功能,詠史詩的這種本質特徵在注重詩歌審美的南朝是很難成為主力的。
然而我們也應當看到,儘管南北朝時期的詠史詩受到當時社會思想和文學思潮的影響,詩歌創作並沒有山水詩、玄言詩、宮體詩等繁盛,但作為一種特定的詩歌型別,詠史詩還是以其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受到了文人士子的認可。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詠史詩作為一種詩歌型別被正式確定下來,鞏固了詠史詩的歷史地位。梁朝蕭統在其《文選》中收錄了上至秦漢,下至魏晉、宋齊的詩文,第一次按題材型別把“詠史”歸為一類,與“遊仙”、“行旅”、“詠懷”等並列。這表明,南北朝時期對詠史詩這中特殊的詩歌型別,已經有了清晰成熟的概念。
回覆列表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約略可以分作四大時期、十個階段:所謂先秦,是它的萌生與成熟時期。經歷了綿亙數千年的原始詩歌,只可稱作前藝術;文明之幕拉開,約當夏商兩代逾千年,詩歌仍處於萌生狀態。直到殷周之際,以迄戰國末期,才開拓出《詩經》與《楚辭》兩條文化史路,成熟為真正的詩歌。
抵春秋戰國早期封建社會的轉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華語為載體的華夏文化,湧現出儒、道、屈騷不同流派的詩歌美學意識。這樣便奠定了中國詩歌流變史的光輝起點。
那麼四大時期,十個階段:萌生與成熟(先秦);拓展與發展(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分化與深化(遼金元、明、清);綜合與融化(近代、現代)。發展順序依次為:詩經——楚辭——樂府——賦——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新詩。
在史的基礎上立論,在論的主導下寫史。史是客觀存在,論述主觀認識。它是詩歌史論,即詩的文化史,同時,也從文化視角來論述中國詩歌的歷程與發展。主要講述了魏晉南北朝詩歌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史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他們在創作史的具體作用。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時期,這已成為公論。從詩歌史看,特別從形式方面看,由它開始便是中國詩歌的主要體裁五、七言詩的發端。因此,這一時期詩歌的自覺,很大程度上就是五、七言詩(特別是五言詩)的自覺。這自覺表現在:一、作家主體自身的自覺;二、對五、七言詩規律的把握。對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的敘述,不能不立足於這兩個基本點上。
魏晉南北朝隨著社會的變遷,學術思潮以及文學觀念的變化,文學的審美追求,帶來了詩歌的變化。題材方面,出現了詠懷詩、詠史詩、遊仙詩、玄言詩、宮體詩,以及陶淵明創造的田園詩,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等;詩體方面,五古更加豐富多采,七古也有明顯進步,還出現了作為律詩開端的“永明體”,中國古代詩歌的幾種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絕、七律、七絕等,在這一時期都有了雛形;辭藻方面,追求華美的風氣愈來愈甚。藻飾、駢偶、聲律、用典,成為普遍使用的手段。
而中國詩歌發展史上被公認的三個黃金時期的文學樣式就是唐詩,宋詞,元曲。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統一的帝國(疆域約1100多萬平方千米)。並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文明的國家!在唐鼎盛時期不僅物質富庶繁華,而且文化也極其繁榮,而詩歌更是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是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
據全唐詩不完備統計,整個唐朝時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產生了有名記載詩人就有兩千三百多位,近五萬多首詩作。這與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遺留詩歌總數比較還超出兩到三倍!
在兩千多有名望的詩人中,特別突出的屬世界級的大詩人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以外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五六十名,這一數字也大大超出戰國至南北朝著名詩人的總和。
連魯迅也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後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再動手了”。當然,這並不是說唐朝後就沒好詩了;實在是後來人寫古詩,要先讀唐詩是很必要的。
唐詩代表了中華詩歌的最高成就,無疑是中華以及世界文壇上濃墨重彩的筆觸!更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峰。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
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並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現如今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
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後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並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詞在唐朝時已經出現,最初在民間流行。經過五代到兩宋,詞得到很大發展,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
所以,在綜合考慮上,整體水平上南北朝時期的詩歌與唐宋時期的詩詞相比,還是唐宋時期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