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鬼無夢

    朱元璋因為實貧苦要飯的出生,所以當他當上皇帝后雖然對待大臣是冷酷無情,但是對於自己的孩子確是一個慈父的形象。可能是認為兄弟關係親不會互相鬧矛盾的原因。

    朱元璋圖↑

    所以朱元璋把除了太子朱標之外的二十多個兒子全都封為藩王。每個藩王都享受非常優厚的待遇,其中僅僅是祿米一項,就比正一品的高官多出近五十倍。而這其中除了對自己兒子的寵愛以外更是朱元璋認為,元朝的覆滅就是因為到了後期農民起義在各地掀起,而沒有藩國的元朝護手不顧腳。而導致了元朝被農民起義打敗的。朱元璋認為自己的兒子們可以兄弟齊心,再有農民起義可以由就近的藩王直接鎮壓,而當朝中有奸臣謀反是各路藩王也可以起兵勤王。保衛大明江山,讓其朱家後代子孫為永世帝王。

    建文帝圖↑

    但是朱元璋的理想很偉大,實際確是行不通的。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各地藩王都迫於朱元璋的威望而不敢有所動作。但是在朱元璋死後他的四子燕王朱棣就以勤王為藉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起兵造反,並篡奪了他的繼承人建文帝的皇位。

    朱棣圖↑

    其實朱元璋的想法是很不錯的,而且歷史上也有許多這樣的國家,最好的就是周朝的分封制,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覺得分封制不好才實行了中央統一制。但是分封制與中央集權制誰也不知道哪一個好。所以各個朝代都在不斷地實行不同的治理方式。朱元璋分封藩王只是其中一個而已。而朱元璋可能也是沒有考慮到兄弟內亂的可能。所以導致到了最後各地藩王想法不一拖垮了大明王朝

  • 2 # 蟈蟈的文史原創

    明朝是一個很矛盾的朝代,建國之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朱元璋一面大肆分封到各地為王,之後的歷任繼任者又大肆開展削藩工作,就這樣在拉拉扯扯中逐漸削弱了大明的國力,最終拖垮大明王朝。

    1.首先大肆分封,為我朱家王朝。朱元璋將二十幾個兒子分封到各地為王,來鞏固自己的統治。朱元璋當然知道分封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其認為分封自己的兒子為王怎麼可能有風險,那可是自己的親兒子,所以不會出現唐末藩政割據的狀況。所以,他的兒子遍佈天下,為其鎮守著天南海北。他們在自己的轄區內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具有很高的權力,有自己的直屬軍隊和其他軍事力量,而且佔據著大量的土地資源,具有豐厚的經濟實力,而且還能世代世襲。

    2.危害中央統治,大肆削藩。在朱元璋去世後,建文帝繼位後,看到了各大王的勢力對中央集權統治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威脅,所以開始了削藩活動,以及之後的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相繼實施削藩活動。削藩主要在行政權力和軍事權力,將權力逐漸收歸中央,這樣就削弱了藩王的整體實力,同時削藩內容還包括禁止二王相見、禁止宗室與勳貴聯姻、禁止宗室出仕、禁止宗室來京朝覲奏事、禁止藩王私自出城以及廢止藩王其它一些特權等。總之,對各大藩王的約束是越來越多,朝廷將其控制在可控的範圍內。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3.削藩不削經濟等待遇。雖然歷屆繼任者堅持削藩取得了一定的實效,中央集權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但是對於被削奪諸多權力的藩王來說,雖然他們的政治、軍事待遇被削弱,但是對於他們的經濟待遇沒有被削弱,有的時候反而被加強。所以,無所事事的他們為了滿足自己奢華的生活,不斷掠奪土地資源,一個王佔有了當地大部分土地資源,這就導致了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而貧困和生活潦倒,而藩王則生活奢靡,社會矛盾不斷變得尖銳。

    同時,由於藩王內部人口的迅速膨脹,這些人都需要朝廷負擔供養,於是朝廷的財政壓力越來越大,使得原本就薄弱的國家財政更加不堪一擊,逐步將大明王朝拖向深淵。而這些錢財最終還是要從老百姓身上榨出,所以社會矛盾又進一步激化。

    除此之外,各藩王無所事事,嬌生慣養,也會導致一些社會治安問題。同時因為他們只安於享樂,對於原本具有的防禦功能逐漸喪失,這就導致在外族入侵時不堪一擊,不能為鞏固國家安全作出一點貢獻。

    所以說,朱元璋本意為鞏固國家統治的封王制度最終卻成為拖垮明朝的那一棵稻草。

  • 3 # 奕天讀歷史

    朱元璋非常注重親情,所以,他設計了一個他自認為非常完美,而實際上卻拖垮了大明朝的制度,那就是朱姓皇室宗親的藩王分封世襲制度。

    朱元璋的想法很好

    朱元璋認為:“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民生。”朱元璋大肆分封同姓藩王,讓這些藩王守衛邊境,拱衛中央,既是一家親的互助,也可以相互監督。即使有藩王叛亂,替掉了孱弱的君主,可還是朱氏子孫坐皇位。那麼朱氏的大明江山,就可保千秋萬代無虞了。

    朱元璋同時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捱餓,還制定了藩王保障制度,來確保朱氏子孫的溫飽。畢竟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餓怕了,窮怕了。所以,朱元璋希望他的子孫後代,不用工作也可以確保衣食無憂。

    朱元璋制定了看似完美的世襲制度,當朝皇上的兒子皆分封親王,親王嫡長子襲親王位,其他兒子封郡王。郡王嫡長子襲爵,其他封鎮國將軍。之後還是嫡長子世襲爵位,其餘的依次分封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末級的子孫都可享受奉國中尉的爵位。自然,有了爵位就有俸祿,就不用擔心溫飽問題了。

    牛吧,朱元璋的後代,人人都有爵位,俸祿,多好。可是實際情況可就沒有這麼喜人了。朱元璋所制定的藩王分封制度,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最終拖垮了明朝。

    分封藩王給藩王制造了擁兵造反的機會

    藩王擁兵造反,比異姓造反,更具有迷惑性和影響力。畢竟普通百姓多數時候,根本不清楚到底發生了,反正都是皇室的人,那就跟著幹吧。

    最著名的就是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朱棣成功趕走了朱允炆,自己登上了皇位。

    朱棣之後,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因為在靖難之役被朱棣暗示過要傳皇位給他,因此作戰英勇,戰功卓著。可是,朱棣並沒有傳位給他。朱高煦等他的哥哥朱高熾去世後,原本希望哥哥將皇位傳給他,還是沒有。於是,他就對他的侄子很不滿,造反了,最後被扣在大缸裡給炭烤了。

    另外一位造反的朱姓皇室子孫就是寧王朱宸濠,他造反同樣跟朱棣有關。原本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跟寧王朱權借兵,說成功後天下一分為二,兩人一人一半,朱棣自然食言了。等寧王的爵位傳到了朱宸濠,心生不滿,以武宗荒淫為藉口反了。還好,當時武宗有王陽明(對,就是格物致知的心學大師王陽明,絕對的儒將,文武雙全),直接將叛亂鎮壓了。

    朱元璋分封藩王,引發的直接叛亂還是小事,影響並不大,更大的問題在後面。

    分封藩王減少了朝廷的收入

    藩王及其子孫會被賜予大量的莊園、田地,都是有封地的,而且受到優待,這些土地的賦稅很少。這就造成了一種現象,很多小地主、自耕農,主動把自己的土地掛靠在藩王名下,給藩王一部分好處,交的賦稅卻大幅度減少了。

    這會造成一種結果,就是地主和自耕農得到了利益,而藩王也發財了,但是明朝廷的賦稅收入卻越來越少。在農業社會,土地兼併所造成的矛盾是最具大的。這也是明朝的農民起義軍,非常愛明朝藩王的原因。明朝的皇上很窮,但是明朝地方上的一些藩王卻富得流油。

    從萬曆年間一份大臣的奏章得知,當時四川地區,王府佔據了當地的土地七成,軍隊屯墾佔據了二成,而民間百姓僅佔有一成的耕種地。一成土地所繳納的賦稅,既要上交朝廷,還要養活當地的官員,明朝中央能有錢麼?

    明朝廷想要徵錢糧,也不好意思拿自己的宗親開刀,明朝滅亡的種子已經埋下了。

    分封藩王給明朝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藩王們在朱棣之後,軍權都被剝奪,並明確規定藩王不得干政。但是為了穩定藩王,他們的待遇卻大幅度提高了。除了前面說的大量賞賜莊園、土地之外,朝廷還要給藩王提供豐厚的俸祿。

    話說“溫飽思淫慾”,明朝皇室子孫沒有了政治方面的抱負,那沒事了就造人玩唄,朱元璋的子孫就越生越多。

    根據明朝皇室宗譜《天潢玉牒》的記載,萬曆年間朱姓宗室人口已經有三十多萬,到了天啟年間,更是有六十多萬之巨。有近現代學者推測,明朝滅亡之前,朱元璋的子孫應該有百萬之巨。

    這些人多數是有俸祿的,從二百石到一萬石不一。原本就少的明朝財政收入,更多的被分配去供養了宗室,明朝國庫哪還會有餘錢。

    據史料記載,嘉靖七年,全年的財政收入一共130萬金,而支出竟然高達241萬金,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宗室開支,全是為了養活朱元璋的子孫。看了這個數字就可以明白了,到了明末崇禎時期,沒錢是正常的。

    分封藩王導致大批朱元璋子孫被餓死

    因為分封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了明朝財政收入與支出的惡性迴圈。這必須想辦法解決呀,於是隆慶、萬曆年間開始進行改革,出臺了一個叫做《宗藩條例》的新制度。

    條例的核心有兩點:

    一、嚴格限制藩王的妻妾人數,藩王娶老婆要經過禮部稽核,包括藩王子孫的命名、賜爵,也都要由禮部進行資格審查。這個,就呵呵了……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後面詳說。

    二、對藩王開支進行財政預算和嚴格稽核,嚴禁奢靡,減少俸祿數額。這個是好的。

    前面說了,第一點引發了很嚴重的後果,主要是因為朱元璋時期,制定了嚴格的戶籍制度。而“籍”分為數種,如黃籍、官籍、儒籍、軍籍、匠籍、民籍等等,非常的龐雜。不同的戶籍,可以做對應的事情,但是不能互相逾越,想要跨越職業必須先改籍。

    宗室戶籍就是“黃籍”,黃籍人員做什麼工作,養尊處優,沒事娶老婆生孩子玩。其實,就是除了人口生產外,其他任何工作都不能幹。這群人就是以朝廷賜爵賜地,發放俸祿為生。

    但是,明朝後期,禮部的官員竟然開始打起宗室的注意,想賜爵封地,必須給他們錢財,否則,就等著吧。

    然後麼,明朝的很多宗室傳了數代之後,也就是溫飽而已,哪還有錢財給禮部官員。沒錢給,就沒爵位,沒有爵位,就沒有俸祿。而且,這些宗室也不能入民籍,進行自食其力的工作,朝廷不讓幹,當然他們可能也不會幹。那結果只有一個了,就是被餓死。

    這才有了朱元璋子孫一半被殺死,一半被餓死的說法,有一定道理。

    被拖垮的大明

    朱元璋所創立的大明朝藩王制度,藩王造反所帶來的影響,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最主要的影響就是造就了一大批消耗巨大的社會“寄生蟲”,大量減少和消耗了明朝的財政收入。這才讓末期的明朝皇帝,入不敷出,捉襟見肘。

    從這一點來看,朱元璋的藩王分封制度,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拖垮大明朝的作用,是導致大明朝最終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 4 # 東方大史

    朱元璋為了鞏固國防,因此把他的兒子們分為藩王,希望從此以後,藩王鎮守邊疆,皇帝坐鎮中央,這樣朱家的王朝能更久遠一些。

    可惜事與願違,藩王一旦有了兵權,總是會有自己的想法,皇帝的寶座這些諸侯王都想得到,這也就導致建文帝開始削藩,可最終卻被朱棣取代了皇位。

    沒了兵權,失去自由的藩王,只剩下享樂這一種追求

    朱棣上位之後,同樣也是在削藩,但是他的手段更高明些。最後的結果就是大明朝的藩王只剩下尊貴的地位,沒有了兵權,而且還被嚴格限制在各個地區,輕易不得外出。

    這些藩王一出生就擁有了榮華富貴,但是卻失去了自由,基本上一生都被圈禁在他所在的城池裡,國家大事與這些藩王無關,而且也不允許他們干涉。

    這樣看來,這些藩王就只剩下享樂這一種追求,人生的意義也就成了玩樂,拼命的為自己斂財,挖大明的牆角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大明藩王的兒子們也能承襲王爵,到最後大明皇室接近百萬,朝廷的稅收很大的一部分都在供給這些藩王

    明朝藩王的嫡長子繼承親王爵位,其餘的兒子都封為郡王,而且世襲罔替。嫡子繼承父親的爵位,庶子降一級,這樣的結果導致明朝的皇族激增,而且還全部都是隻知道吃喝玩樂的閒人。

    到了天啟年間,據統計在籍的皇室已經有了六十多萬,這些人佔據了國家三分之一的收入,明朝後期財政崩潰也和這些藩王有關。

    大明朝的利益與這些人無關,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一個國家的上層社會竟然基本上都是這樣的人,明朝真的很難維持下去。

    原本的想法是為了讓這些藩王鎮守邊疆,但是沒想到最後反而讓這些皇室成員變成了制約國家發展的累贅,不可謂不諷刺。

  • 5 # 聽歷史說話

    這個說法絕非空巢來穴,而是真的有它的內外原因,我給大家說道說道。

    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後,把自己的二十多個兒子全給分封成了王,蕃地遍佈全國各地。老朱因為自己是窮苦人家出身,所以說小時候吃了很多的苦頭,自然而然的他就把對自己的這種補償心理轉移到了他的兒子們身上。不僅給了這些兒子們極大的權力,而且在生活上非常的優厚,不過由於這些孩子有的也是剛剛成年,宗室人口不多,所以說養起來壓力比較的小。但是卻給後世皇帝留下了一個難題,以後等他們開枝散葉,子子孫孫越來越多了該怎麼辦?

    到了朱允炆上臺以後,就開始瘋狂的削蕃,失敗了以後,朱棣上臺。朱棣上臺之初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把被削蕃的王爺全部又還給了他們原來的稱號,不過等到幾年以後也慢慢開始地著手削蕃了。

    不過薑還是老的辣,朱棣的手段你不得不佩服。他一方面著手削蕃,削弱他們的軍權,但是另一方面在生活上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錢財、土地應有盡有。經過一番努力,朱棣基本上解決了藩王的軍權問題。

    等到他的兒子和孫子上臺以後,繼續對這些藩王進行控制。特別是在他的所以明宣宗時期,進一步加強了對藩王的控制。他在待遇上繼承了朱棣時期給予藩王的優厚條件,但是卻規定這些藩王只能待在自己分封的地方,不能夠隨意離開。

    明宣宗雖然很好的解決了藩王的問題,但是卻留下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當這些藩王的子子孫孫越來越多的時候,國家需要承受很重的負擔來供他們的衣食住行。

    而這些藩王在政治上基本上沒什麼前途,國家也不允許他們參政,所以就把精力用在生孩子身上。而碰上比較貪心的藩王,他們開始不滿足於自己被封的那一畝三分地,想盡辦法吞併周圍百姓的土地,更有甚者打起了軍隊屯田的主意。朝廷對這種事情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他們不起兵造反什麼都好說。

    到了明朝後期的時候,政府收入已經入不敷出了,有時候連官員的俸祿都發不上了,卻還要管著下面這幫皇子皇孫的吃喝拉撒。以河南為例,當時河南每年產的糧食,甚至還不足以支付在河南的藩王每年從國家拿的糧食。明政府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可是這些藩王一點也不體恤明朝政府的難處,該要的一點都不能少。下面王爺結婚了皇帝要送厚禮,死了還要給他們送上一份陪葬品。所有的這些在一點點的掏空大明朝的國庫。

    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看,朱元璋的分封政策確實一點一點拖垮了大明朝。

  • 6 # 滄海拾遺錄

    自古以來,王朝興亡更替是正常現象,“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明朝自然也不例外。明朝滅亡的原因錯綜複雜,但明初朱元璋大肆分封諸皇子為藩王,這些藩王分佈在全國各地,子孫享受高官厚祿,逐漸耗盡了國力,為明朝覆滅埋下了伏筆。

    藩王制度帶來的直接影響

    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可就稱得上貧農,家裡依靠給地主家種地為生,家裡在元末時期遭遇瘟疫饑荒,家裡死的只剩下二哥和自己,可謂是境遇悲慘之極。這樣社會底層卑微的出身和悲慘的遭遇,在他們性格形成的階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旦他們因機緣巧合風雲際會登上了大位,本質裡的小農意識就不由自主地驅使他們想盡辦法保衛自己來之不易的皇權,為此,在不斷剷除異姓功臣的同時,朱元璋決定採取分封皇子為藩王拱衛皇室的政策。“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分封了二十六位藩王,除了侄孫朱守謙受封靖江王外,其餘二十五位藩王都是明太祖的皇子。

    作為家族長輩,朱元璋為後世子孫考慮得很長遠,因為窮怕了,為子孫們制定了豐厚的俸祿標準。明朝藩王受歷代皇帝分封,到全國指定的行省和城市就蕃,雖然被規定侷限在蕃地活動,但地位崇高,年俸優厚,是六部尚書的十倍,加上蕃地各種田莊店鋪等產業收益,經過明朝兩百多年的積累,家底非常優渥。許多王府擁有的土地動輒萬頃:萬曆三十四年,四川巡撫孔貞一上疏稱:“蜀昔有沃野之說,然惟成都府屬,自灌抵彭十一州縣開堰灌田故名焉。近為王府有者什七,軍屯什二,民間僅什一而已。”可見,蜀王佔據了成都平原耕地的十分之七之多,而政府在這些土地上只能徵收少量的象徵性稅賦,其他收入都為王府或者相關官員、鄉紳所有。不僅僅蜀王如此,其他藩王也不遑多讓,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弟弟潞王朱翊鏐佔地四萬公頃,萬曆皇帝最愛的兒子福王朱常洵也得到封地兩萬公頃,其他的瑞王、周王也都佔據大量耕地。這就導致朝廷可供徵稅的田地越來越少,朝廷稅賦壓力越來越大,嚴重入不敷出。

    藩王制度帶來的間接影響

    再看看藩王制度對明朝政權帶來的間接影響。由於不斷增長的藩王家族人口,而且這些藩王的子孫們也有爵位繼承,既然有了爵位,那麼自然就要享受相應的待遇。藩王的嫡長子繼承王位,那麼其他王子則被分封為郡王,郡王的嫡長子繼承郡王爵位,其他兒子為鎮國將軍。以此類推,鎮國將軍下面還有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和奉國中尉,由於各路藩王沒有參政議政的可能性,只能把精力發洩在吃喝玩樂和繁衍後代方面,到了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此時距明朝滅亡不過四十多年,皇室玉碟上的宗室人口已經達到15.7萬人,龐大的宗室人口及其祿米開支對朝廷影響極大。據史料記載,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朝廷稅糧收入2285萬石,各王府祿米開支為853萬石,佔朝廷歲入的約37%。

    總之,藩王制度從祿米開支和持續侵佔良田兩個方面不斷侵蝕帝國統治的根基。到了明朝末年,朝廷面對失地受災的農民引發的起義和遼東戰場的巨大開支,已經無法支撐下去,而龐大的藩王開支無法縮減,各路藩王卻不理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不願積極支援朝廷出兵剿滅起義軍和抵禦邊關軍情,甚至在李自成、張獻忠把戰火燒到自家封地門口時,還是本著要錢不要命的風格,捂緊錢袋子,寧可全宗被滅,財富上繳起義軍,也不願意拿出來充作軍餉,最終與帝國玉石俱焚。

  • 7 # 莫得公子

    朱元璋的出身大家都知道了,是最底層的貧民,做過和尚,當過小兵,一步步地爬到了皇帝的寶座。所以,朱元璋對於自己人那是真好。當然這個自己人也只是自己家裡人,其他的不管是結義兄弟,還是義子叔侄,犯了錯。一樣的狠辣對待。看過電視劇【朱元璋】的人腦海應該都有這麼一個片段。當時湯和曾說過:都封王,那大明以後豈不是有千千萬萬的王了。

    歷史是公平的,朱元璋早起對待自己的後人一律加官進爵,封王封地。結果怎麼樣呢?朱元璋時期,兒子沒多少,自然感覺沒什麼,哪怕增加十倍 百倍王又如何。他老朱家有錢。雖說經過朱棣削藩,但是也只是削去實權,錢糧還是大肆供給。到了明末時,朱元璋的後代數量多的不敢想象,有多少呢?百萬之眾。要知道當時全華人口才多少。距離太遠無法統計。很多人說7千萬的,也有說1億的,還有說2億人口的。但是就算2億人口,這上百萬皇族需要多少百姓供養。這麼一算是不是心裡就猛的一驚。

  • 8 # 小胖茶社

    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朱元璋是開了倒車的。

    分封制是什麼?是已經經歷過春秋戰國混戰,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已經過時的管理制度。

    這種管理制度意味著只要這個國家的老闆還是姓朱,這幫在分封制之下的皇族總有一天會變成一塊毒瘤。

    更不用提比起春秋戰國,漢朝和晉朝,歷史發展到明朝,生產力已經有了極大的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的就是人口的增多。

    而在中國古代,一個皇族男人可以產出的後代在經過時間的發展可以衍生出幾十萬人。

    像是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但是光中山靖王就有100多個子女。他這一支就會繁衍出多少人?

    而明朝還不像漢朝,朱元璋規定只要是皇族就有爵位,有工資,還不許皇族考舉經商。

    久而久之,這些皇族就成了朝廷的巨大負擔。

    所謂“以一省之糧米尚不能供省內皇族一年的祿米”。

    皇族自身又被朱元璋規定無法自給。

    說句不好聽的,大明朝可以說是這幫皇族吃垮的!

  • 9 # 芝士zhisi

    分封情況:朱元璋先後共進行三次分封,分別為洪武三年、洪武十一年和洪武二十四年,大致情形如下:洪武三年,封第二子桃為秦王,第三子桐為晉王,第四子棣為燕王,第五子楠為吳王,第六子禎為楚王,第七子博為齊王,第八子梓為潭王,第九子祀為趙王,第十子檀為魯王,從孫守謙為靖江王;洪武十一年正月,冊封皇子椿為蜀王,柏為湘王,桂為豫王,模為漢王,植為衛王,改封吳王楠為周王;洪武二十四年四月,辛未,冊封皇子楠為慶王,權為寧王,梗為崛王,穗為谷王,松為韓王,模為沈王,楹為安王,梗為唐王,棟為鄖王,木彝為伊王。

    為什麼要分封諸王?

    朱元璋分封目的是藩屏帝室,國柞永久,首先,出於防禦舊元的考慮,蒙古未肅清,一直對明朝存在著威肋;第二,出於轉移軍事權力的現實需要,將功臣宿將手中的軍權轉移到自己兒子手中,以為後來誅殺功臣做好準備;第三,配合廢除宰相制度,防範權臣把持朝政,故而賦予諸王“清君側”的權力。總而言之,“藩屏帝室”是朱元璋分封的終極意圖。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大行分封,便講明瞭分封乃國家長治久安之計,當以史為鑑,懲宋元孤立之弊。

    明朝分封與漢朝分封的區別?

    明初的藩王並沒有西漢權力那麼大,沒有行政權,只有軍事權,然而僅僅一個軍事權就是關鍵所在。朝廷調地方軍隊,地方守鎮官還要得到當地藩王令旨後才能調動。遇到戰事,即使是元勳宿將也要聽藩王節制。例如:當燕王朱棣率軍征討乃爾不花時,像傅友德那樣的大將也要受他差遣。朱元璋感到他這套制度比以往歷代都嚴密,大明江山就可以長治久安了。但他萬萬沒想到,他剛死,就爆發了著名的“靖難之役”。

    分封后對諸王的管理?

    一是以古鑑今,樹立藩王典範。洪武六年三月,《昭鑑錄》成。該書是朱元璋命大臣“採掂漢、唐以來藩王善惡可為勸戒者為書。”共兩卷,書成後頒賜諸王,朱元璋編纂此書的目的是“必時時進說,使知所警戒。特別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再次於洪武二十六年頒賜《永鑑錄》給諸王,輯歷代宗室諸王為惡悖逆者,以類為編,直敘其事,以之為戒。

    二是軍事歷練。分封之後,朱元璋特別注意培養諸王的軍事才能,多次派遣諸王練習武事。例如:洪武八年,朱元璋首次命皇太子、秦王、晉王、楚王、靖江王出遊中都,以講武事。洪武九年,又詔秦王桃、晉王桐、燕王棣、吳王楠、楚王禎、齊王搏往鳳陽練兵。他認為帝王之子必須具備軍事能力,而對舞文弄墨不屑一顧:

    三是反覆訓誡。朱元璋對諸王賦予了極高的政治期待,他曾在告王府官的諭旨中,提到藩王的職責是:“待臣下則以謙和,撫民人則以仁恕,勸耕褥以省饋銅,御外侮以藩帝室,如此則能盡其職矣。”由此可見,在其設想之中,諸王對封地擁有行政、司法和軍事等各項權力。

    四是要求諸王自律。如:朱元璋命諸王藩邸,除親王宮外,其他居室止許飾丹碧,他的理由是:“惟儉養德,惟侈蕩心,居上能儉,可以導俗,居上而侈,必至厲民。獨不見茅茨卑宮,堯禹以崇聖德;阿房西苑,秦隋以失人心。諸子方及冠年,去膚左右,豈可使靡麗蕩其心也。”

    朱元璋分封目的是藩屏帝室,國柞永久,因此他對分封諸王有自己一套政治規劃:首先,出於防禦舊元的考慮,蒙古未肅清,一直對明朝存在著威肋;第二,出於轉移軍事權力的現實需要,將功臣宿將手中的軍權轉移到自己兒子手中,以為後來誅殺功臣做好準備;第三,配合廢除宰相制度,防範權臣把持朝政,故而賦予諸王“清君側”的權力。總而言之,“藩屏帝室”是朱元璋分封的終極意圖。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大行分封,便講明瞭分封乃國家長治久安之計,當以史為鑑,懲宋元孤立之弊。

    分封的弊端?

    著名的文士解縉率直敢言:“數上封事,所言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必有厲長、吳潞濞之虞”。說的最直率的大概就是平遙縣的訓導葉伯巨了。洪武九年,葉伯巨上書言事,說明太祖“太過者三”,第一條就是“分封太侈”: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郭宮室亞於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則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議者曰,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雖廣,立法雖侈,豈有抗衡之理?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

    按照明制,皇子封為親王都授予金冊金寶,年食祿米萬石。其護衛“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但這就只是一般情況而言,像北邊防禦蒙古的幾個藩王,由於情況特殊,所統兵上都大大超過此數。朱元璋本就相信自己的親兒子,朝廷出於軍事需要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些藩王的府第、服飾和車旗均“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了他們都要“伏而拜謁”。

    藩王的嫡長子就是世子,即藩王的未來接班人,10歲時就授予金冊金寶。其它諸子則授予塗金的銀冊銀寶,封為郡王。以後各世子孫都有封爵,自六世孫以下都封為奉國中尉。他們出生的時候要向宗人府請名,年齡大了則要請婚。但他們不能從事士農工商類的行當,朱元璋想讓他的子孫坐領俸祿,但他顯然忽視了皇族強大的生育能力。

    這些藩王宗室他們什麼事都做不了,就像養豬一樣的養著,所以整天無所事事的藩王經常會在地方上演欺男霸女的事蹟。地方官府也只能不作為或者上報中央,不過直到明朝末年崇禎帝時,宗室人口至少已超過20萬人,而且每年朝廷都會發放俸祿親王祿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600石,鎮國中尉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尉200石。公主及駙馬2000石,郡主以下逐級遞減。一群不勞而獲且數量龐大的宗室,耗費了往往多的國家財富,特別是明中後期,鉅額的宗祿開支使人人的賦役負擔日益繁重,這也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和朱元璋的藩願望相反。估計朱元璋也沒想到自己的一個政策會讓後代承受如此大的負擔。

  • 10 # 陸小玢的瓜卦其談

    這要從多個方面看:

    一方面,朱元璋太能生了。光兒子就26個兒子。這是戰爭造成的,作為朱家的兒子,傳宗接代的願望特別迫切。

    另一方面,他兒子的成才率太高了。明朝的十幾個皇帝都基層了祖父的特點,生下的兒子都巨有才,但就不是當皇帝的才。

    按照歷代的慣例,負責地方管理的應該是功臣大將。但朱元璋不信任開國大將,來了一個火燒功臣樓,一窩端了。他的兒子還這麼有才,那就分封唄。

    如果他立的太子靠譜也行,能鎮住各位弟弟,可朱元璋偏偏點背,長子早死,喜歡長孫,就立了。

    各位有才的叔叔能服嗎?不能夠!

    最好的辦法是學習周朝。也是分封兄弟子孫,但是周王把他們的長子後代都放在皇宮囚禁,作為人質。

    後者提前讓兒子們先鬥,消耗一下。

    總之,朱元璋雄才偉略,但在傳位上考慮不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放學、放假回家不願意寫作業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