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啦啦啦L
-
2 # 挖了恐龍侃歷史
明朝的特務情報機關,前後一共出現過四個,分別是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大內廠(也叫內行廠、內廠)。錦衣衛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為了幫助太子朱標順利繼位,曾拆分過錦衣衛。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又全面恢復,一直延續到了明末。東廠由明成祖朱棣設立,權力要高於錦衣衛,也一直存續到了明末。有名的大太監魏忠賢就當過東廠的廠主。西廠設置於明憲宗時期,存在了5年多時間,被撤銷。明武宗時期重新設立,又是隻存在了5年左右,再次被撤銷。大內廠建立於明武宗時期,由司禮監太監劉瑾建立,隨著劉瑾的倒臺,僅僅存在了五年的大內廠也就消失了。
明朝的四大特務機關,按照建立的時間,及存在的時間長短排序,分別是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大內廠。如果按四大特務機關並存時,哪個機關的主官權力最大排序,就要倒過來排了,分別是大內廠、西廠、東廠和錦衣衛。因為新特務機關的設立,就是為了節制其他特務機關,權力和管轄的範圍自然就會更大。因為東廠和錦衣衛存在時間最長,所以,大部分時間,東廠主官的權力和管轄範圍是最大的。東廠主官通常都是皇帝身邊的親近太監擔任,權力和管轄範圍最大,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是超越了錦衣衛的。但是有一點東廠沒法比,那就是錦衣衛是正規的國家軍事機構,是皇帝的近身侍衛軍和儀仗隊。錦衣衛主要由將軍、校尉和力士組成,都是軍隊中的精英。錦衣衛最高主官是正三品指揮使,這可是明朝正兒八經的武官,都是可以親自帶兵上戰場打仗的明朝武將。讓錦衣衛主官跟一個太監比試武功,勝負很明顯,除非魏忠賢等大太監們真的練過“葵花寶典”。
東廠監視和刺探情報靠自己,但是武力方面,主要還是倚仗錦衣衛。東廠很多重要職務都是從錦衣衛調撥千戶、百戶還有校尉到東廠擔任。特別是東廠要捉拿、刑訊犯人時,還是要依靠錦衣衛的人出手。總體來說,明朝四大特務機關,東廠的廠主是綜合實力最強的,比如那個魏忠賢,除了皇帝,誰敢惹呀。但是論武功方面,錦衣衛是最厲害的,畢竟是國家正規軍,不是太監們能比的。
-
3 # 一凡先生
四大機構都是明朝的皇帝沒有安全感,不相信儒家學子的表現,用來監察民臣的特務機構
錦衣衛:錦衣衛是存在時間最長的機構,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創立,最初是專門監視那些個大臣們所設立的機構,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從明朝明成祖朱棣開始,錦衣衛的權利被分化很多。
東廠:東廠是第一個由宦官掌管的特務機構,明成祖時期,朱棣不再相信朱元璋創立的錦衣衛,在錦衣衛之上又設立了東緝事廠,用來分化錦衣衛的權利,東廠可以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緝拿百官,並且用刑。當年東廠的昭獄是所有高官的噩夢。
西廠:西廠的存在時間不是特別長,是在萬曆年間,東廠由馮保掌管,萬曆皇帝忌憚馮保和張居正的聯盟,因此由汪直建立西廠,用來制衡東廠,並且為萬曆辦理一些不方面讓馮保和張居正知道的一些事情。只不過後來馮保和張居正授首後西廠就被裁撤了,為什麼呢,因為西廠擁有的權利是東廠+錦衣衛的集合,盛極必衰。
內廠:內廠的作用更多是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為了監視下面的小太監和各地太監而設立的機構,這個機構存在的時間僅次於錦衣衛。權利比較上層,對外權利並不大。
為什麼明朝這麼多特務機構歷史上,只有明朝在各個地方安插太監進行對巡撫進行制衡。所以在明朝的時候太監的權利極大,在皇帝的眼裡,太監就是皇帝忠實的狗。其實就是皇帝的授權,皇帝昏庸懶散,那太監的權利就極大,如劉瑾、魏忠賢等權臣宦官。皇帝勤奮一些太監就是皇帝的狗,想嘉靖時期的太監和內閣,算是一個最佳的平衡狀態,也是最團結的狀態。
總而言之,明朝的皇帝是不太相信翰林士子,明朝皇帝煞費心機設立多個特務機構,來防止大臣的犯罪行為,卻奈何歷史上明朝是大臣貪汙最嚴重的時期,也是冤假錯案最多的一個朝代。
朱元璋最大的心願就是沒有貪官,明朝的大臣幾乎都是明著貪汙子孫後代的皇帝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默許。實在是最大的諷刺。
-
4 # 花近高樓
對於明史有一些瞭解的人肯定是知道,錦衣衛作為皇上的12衛12衛親軍之一,錦衣衛由洪武皇帝朱元璋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當初朱元璋之所以要建立起錦衣衛也是因為朱元璋深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當初跟隨自己的那些開國勳貴們可以說是越來越跋扈。
自己活著的時候,自己還能壓住他們可是自己死了之後自己的兒孫怎麼能夠獨掌朝局了,必須要設立一種手段才行,這樣朱元璋就在自己的親軍十二衛中設立錦衣衛,錦衣衛對外負責收集軍情策反敵匠,但是錦衣衛實際上是為監視百官的一舉一動的。
這樣一來朱元璋覺得自己的繼任者就能夠利用錦衣衛掌控一切,後來朱元璋於晚年為了能夠讓錦衣衛死心塌地的跟隨建文帝將錦衣衛的權利削弱。
後來明成祖朱棣重新啟用了錦衣衛,朱棣實際上是想利用錦衣衛情報網路,明成祖朱棣對於錦衣衛是沒辦法信任的,因為他是朱元璋建立起來的,而他朱棣是竄了皇孫建文帝的位才得到了皇位,他又怎麼敢重用錦衣衛。
明成祖朱棣當然要用自己的人,所以明成祖朱棣利用宮中的宦官建立起東輯事廠,剛建立的時候只說他有監督職權,實際上一樣是監察百官的以及錦衣衛,起到對於錦衣衛的一種制衡作用。
到了西廠其實情況也是一樣,錦衣衛和東輯事廠由於時間的關係,逐漸被人把持,皇帝對於他們的掌控力下降。這樣新皇當然想要制衡他們,這也是朱見深建立西廠的原因。
內廠出現的事最晚的,因為正德皇上的父親弘治皇帝朱祐樘非常有能力,所有其實錦衣衛和東西廠的權利基本上得到了遏制,弘治皇帝也讓一向活躍的文官沒有了發揮的機會。文官一直被壓制。
在加上弘治皇帝只有朱厚照一子,往常避免不了的立儲之爭當然也沒法讓這些文官們發揮,等到弘治皇帝駕崩之後,正德皇帝朱厚照登基主少臣老,這一下就尷尬了,錦衣衛和東西廠在文官的操縱下極度膨脹。
朱厚照為了制衡錦衣衛和文官,以及東西廠,所以讓心腹劉瑾創立內廠,監察百官、錦衣衛以及東西廠。
-
5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錦衣衛、東廠、西廠、內廠這四大特務組織都是明朝建立的,它們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
可以從以下這三個方面來區分:
一、建立者和建立時間1、錦衣衛:明太祖朱元璋於1382年設立,前身叫做“拱衛司”,後改名“親軍都尉府”,最後才確定叫做“錦衣衛”!
2、東廠:明成祖朱棣於1420年設立。
3、西廠:明憲宗朱見深於1477年設立。
4、內廠:在明武宗朱厚照的許可之下,由大太監劉瑾於1506年設立。
二、職責和權力1、錦衣衛:最初的職責是皇帝的儀仗隊,後來擴充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是一個情報、事事機構,直屬天子,偵察、逮捕、審問、定罪都在他們的職責範圍內,也就是公、檢、法一整套程度都在他們手中。
權力非常大,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
2、東廠:是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它的職責和錦衣衛有重疊,所以剛建起來就和錦衣衛有爭鬥。
已經有了錦衣衛,朱棣為啥還要建個職責類似的呢?其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制衡錦衣衛,錦衣衛的權力越來越大,朱棣為了平衡才新建一個由宦官組成的機構,由此開了明朝宦官干政的先例。
明朝後期東廠和錦衣衛合併為“廠衛”,東廠的權力還在錦衣衛之上。
3、西廠:初建時的職務是偵查臣、民的言行,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還可以隨意逮捕朝中大臣,職權比錦衣衛和東廠更大,和他們的爭鬥也更殘酷。
復建後權力有所限制。
4、內廠:當時東、西兩廠都由劉瑾統領,但這兩個機構並不團結,總是爭權奪利相互拆臺,於是劉瑾成立了內廠,職權和東西兩廠一樣,但偵緝範圍更廣,還包括了東西廠和錦衣衛。
三、組成人員1、錦衣衛:由將軍、校尉和力士組成,鮮衣怒馬,形象上佳。
2、東廠、西廠、內廠:主要由宦官和錦衣衛中挑選出的精幹分子組成。
四、結局1、錦衣衛: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被殺,明朝錦衣衛結束,共歷290年;
清朝也建過錦衣衛,但只存在了一年;
2、東廠:結束於明朝滅亡的1644年。
3、西廠:存在的時間很短,成立5個月後就因權力太大弄得朝廷人心惶惶,在大臣們的勸諫下被朱見深解散了,但1個月後又重新建立,1511年被明武宗朱厚照下令撤消。
4、內廠:和西廠一樣,於1511年被明武宗朱厚照下令撤消。
總之,這四大特務組織都是明朝皇帝為了鞏固明朝的統治而設立的,但在客觀上,這些組織對明朝造成的損害要遠遠多於作用。
-
6 # 過去即歷史
錦衣衛朱元璋創立;
錦衣衛是朱元璋改組的近衛軍的十二衛裡的一衛;這個錦衣衛是十二衛中最顯著的;它最初為查明胡惟庸案還有藍玉案,都給朱元璋蒐集了大量資訊;後來朱元璋廢除了錦衣衛的審訊權,保留偵查權還有逮捕權;等朱棣上臺後,為了對付政治反對派,又恢復了錦衣衛的審訊權。
網路配圖
東廠朱棣創立;
東廠是個太監擔任領導的特務機構;朱棣的根據地在北京,可京師在南京,為了便於自己的統治,設立了東廠,包括錦衣衛都在監視範圍。因為東廠的頭可以住在宮內,有什麼訊息可以直接跟朱棣彙報。
網路配圖
西廠朱見深創立;
西廠是明憲宗朱見深特意給太監汪直開設的監管部門,因為東廠已經是老牌特務機構,換人困難,乾脆給汪直開了個西廠,監察範圍也很廣,包括錦衣衛跟東廠。西廠開了關,關了開,最終淪為短命的特務組織,前後只有兩位提督。
網路配圖
內廠朱厚照創立;
內廠(內行廠)是明武宗時開立的特務組織,劉瑾任內廠的頭,職權範圍蓋過了錦衣衛,還有東西廠,這個內廠更短命,只開了五年就關閉了。
網路配圖
總的來看,隨著設立時間早晚,一個比一個監視範圍大,但一個比一個命短,西廠和內廠存續時間比較短;無論是東廠,還是西廠,除了領導層是太監充任,力量的選拔還是從錦衣衛中選取。也就是說東西廠裡,不都是太監。
-
7 # 三白西瓜
四個廠衛,是明朝時候建立的特務組織。主要是蒐集軍政情報,巡查緝捕,偵查,逮捕,審問,策反等,並且直接受皇帝領導,只聽皇帝一個人的,不受國家其他部門制約。
簡單來說就像民國時期,戴笠的軍統局。戴笠是暗殺為主,但是廠衛可是相當於拿著尚方寶劍明目張膽的抓人。
四個組織都是受皇帝直接領導,是皇帝個人的機構。在社會上相當於如朕親臨,權利可謂是極大。
但是四個部門還是有區別的,比如
按部門領導區分
錦衣衛—武將
東廠—官宦
西廠—官宦
內廠—官宦
按成立時間區分
錦衣衛—成立1382年,撤消1645年。
東廠—成立1420年,直至明朝滅亡。
西廠—成立1477年,撤銷1482年。
復立1506年,撤銷1512年。
內廠—成立1505年,撤銷1510年。
按權利大小區分
錦衣衛—巡查緝捕官員、百姓
東廠—巡查緝捕官員、百姓,監視錦衣衛
西廠—巡查緝捕官員、百姓,監視錦衣衛、東廠
內廠—巡查緝捕官員、百姓,監視錦衣衛、東廠、西廠
換句話就是:
皇帝 > 內廠 > 西廠 > 東廠 > 錦衣衛。
區分基本就這樣,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四大廠衛。
1,錦衣衛
錦衣衛,原來朱元璋儀仗隊的人物。
朱元璋是一個權利慾望特別大,也是特別殘暴的皇帝,也許和他乞丐和尚生涯有關係吧。為了權利是自己的,他廢掉了一人之下的宰相,所有職務分發六部。但是對於大臣還是不放心,於是設立直屬皇帝的特務機構就出現了。錦衣衛於1382年成立。
但是朱元璋不愧是開國皇帝,錦衣衛用了幾年以後發現錦衣衛權利太大了。不管自己想殺不想殺的都可以殺,錦衣衛可以幹掉任何人,當然除了自己。但是這樣對於國家當然不利,對於自己的控制慾也是極大的威脅。於是1387年就把錦衣衛廢了。
但是,他四子朱棣奪皇位以後,又把錦衣衛設立起來了。於是就有了貫穿大明王朝的錦衣衛。
錦衣衛權利達到頂峰時,是明世宗嘉靖年間,那時候東廠都要聽從錦衣衛的。
然後就存在著直到南明小朝廷覆滅。當然值得一提的就是,清朝順治帝也設立了錦衣衛,但是僅僅一年就被順治廢掉了。然後錦衣衛就徹底推出權利舞臺了。
錦衣衛是廠衛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特務機構。
2,東廠
這個臭名昭著的東廠,是明成祖朱棣設立的。
朱棣,上位本來就不太光明,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總是擔心有人說自己名不正言不順。雖然有錦衣衛這個特務機構,但是畢竟是將領領導的,需要住在皇宮外邊。還有就是感覺不貼心。想來想去,就發現官宦天天跟著自己,由他們設立一個機構,這個絕對是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並且還可以監督一下錦衣衛。
但權利這個東西,太容易讓人衝昏頭腦了。有了這麼大權利,他還會老老實實做你的小太監嗎?於是朱棣使得明朝的官宦干政達到了登峰造極。
有名的東廠督主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
到後期東廠權利之大,可以讓同級別的錦衣衛指揮使下跪了。就形成了上下級關係。
3,西廠
西廠的建立是明憲宗,當然明朝中期了,皇帝比不上當初建國的皇帝,朝廷內就是一片黨政,甚是混亂。為了穩定點朝廷,他很聰明的學習了自己祖宗的方法,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就腐爛發黴了,於是明憲宗設立了西廠,
西廠權利太大了,不僅動了官員的乳酪,還連著東廠和錦衣衛都不放過,這個當然就引發群憤了。被逼無奈下撤銷了。
後來到了他放浪於形骸之外的孫子正德皇帝又重新建立起來了,讓宦官把朝廷弄的一塌糊塗,直到正德皇帝把劉瑾殺了,西廠才算是徹底的消失了。
4,內廠
內廠就是正德皇帝時候設立的,但是不是皇帝設立,而是大太監劉瑾,為了打壓西廠東廠錦衣衛而設立的機構。
內廠權利應該是明朝特務機構的頂峰了,可以說是除了皇帝,沒有他們不好抓的人。真正的民不聊生,哀聲怨道。
好歹,咱們正德皇帝還不傻,在最需要的時候殺掉了劉瑾,並且廢除了西廠和內廠。
反正都是情報特務機構,是明朝的一大特色。
-
8 # 師明禮
1.建立者不同。
錦衣衛:朱元璋1382年建立,其後朱元璋又廢除錦衣衛,朱棣上臺之後,又重新設立錦衣衛。
東廠:朱棣1420年設立。
西廠:宦官汪直1477年在明憲宗朱見深的授意下設立。
內廠:宦官劉瑾1506年設立(明武宗朱厚照時期)。
2.存在時間不同。
錦衣衛:壽命超長,和明朝共始終,到了南明王朝依然存在,甚至直到清朝入關後仍然設立錦衣衛(存在約一年),後改稱鑾儀衛。錦衣衛前後存在達290年左右。
東廠:壽命第二長,從朱棣設立開始,也是和明朝功始終,存在時間200多年。
西廠:壽命只有大約十年左右。歷經三立三廢:第一次,明憲宗時期,存在五個月;第二次,明憲宗時期,存在五年;第三次,明武宗時期,存在五年。
內廠:存在僅僅五年。
3.人員構成不同。
錦衣衛:掌事首領是正常男人,辦事人員基本是正常男人。
東廠,西廠,內廠:掌事首領是太監,但是中下層頭目和辦事人員比較混雜,有太監,也有正常男人(多從錦衣衛調來)。
4.權力,職責不同。
共同點:特務機構,都直接向皇帝負責,都有獨立於三司之外的獨立司法權。
不同點。
錦衣衛是外官,其他的三廠則是內官。
早期錦衣衛的職責不僅僅是特務機構,它還負責皇帝身邊的其他事務,諸如車馬出行,儀仗,皇帝的保護安全等,其他的三廠則基本上是純粹的特務機構。
錦衣衛在明朝初期權力很大,一開始和東廠是平級關係,比如最初兩個機構的權力分配是東廠負責緝捕抓人,錦衣衛負責審訊,涇渭分明。
但是東廠權力擴大之後,實際擁有了審訊,監督,聽審,調控等權力之後,錦衣衛和錦衣衛就慢慢的演變成了上下級關係。
明武宗時期,錦衣衛已經淪落成了東廠的附庸,非常可憐。
嘉靖時期,錦衣衛權力再次攀登高峰,東廠又被它壓了下去,萬曆時期,錦衣衛依然風光無比,不過很快又被東廠壓住勢頭,明朝後期,錦衣衛再也沒有乾的過東廠。
東廠雖然權力有沉浮,但是基本上還是比較風光的。
西廠和內廠雖然比較風光,但是由於短命,也就沒啥說道的了。
這四大機構的關係也是很奇妙的,它們都負責偵查官員,但是內部也彼此偵查,例如錦衣衛主要負責的是偵查官員,東廠則負責偵查官員和錦衣衛,到了劉瑾當權時期,西廠東廠都歸他的領導,他又成立內廠,監察官員和其他的三個機構。
-
9 # 瘋狂的008
錦衣衛、東廠、西廠、內廠都是明朝的特務組織,只向皇帝負責,能直接越過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監視百官、抓人、審訊,大事小事都可以管一管,職能上區別不大,有很多地方都是重疊的,只是成立早晚和存在時間上有區別。
為了便於理解,可以把“三廠一衛”之間的關係簡單看成:內廠>西廠>東廠>錦衣衛,當然,實際它們之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今天你壓倒我,明天我壓倒你,誰能更勝一頭完全要看皇帝寵信哪方。
超長待機錦衣衛錦衣衛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成“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
洪武十五年,撤親軍都尉府和儀鸞司,改設“錦衣衛”。作為皇帝直轄的軍事機構,主要職能“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首領稱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可以逮捕包括宗親勳貴在內所有人,有自己的“詔獄”,能進行不公開審訊。
“洪武四大案”前後牽連至少十萬人死亡,錦衣衛就是主要執行者,也是錦衣衛最“風光”的時候,雖然後期受東廠等後起之秀打壓控制,但與明朝共生共存,直到南明滅亡。
次長待機東廠東廠全稱“東緝事廠”,因位於東安門附近得名,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因得位不正,一直對朝中大臣不太信任,雖然有錦衣衛這個老牌特務機構在,但一來錦衣衛指揮使是外臣用起來不方便,二來同樣也不敢完全信任錦衣衛,於是啟用靖難中出過大力的宦官,重新組織了一個特務機構,即東廠。
東廠首領稱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以司禮監的秉筆太監擔任,官銜全稱“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屬官由錦衣衛調撥擔任,職能“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
可以監視包括錦衣衛在內的所有勢力,兩家一直是最大的對頭。
東廠初期只有偵緝和逮捕的權利,抓到犯人要交給錦衣衛審訊,到了後期權利越來越大,錦衣衛有的他都有,而且可以直接向皇帝彙報(錦衣衛需要上奏摺),各個衙門包括錦衣衛都有東廠的人坐班監視,在一段時期內甚至把錦衣衛變成了“附庸”,一直到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後才消亡。
短命西廠西廠全稱“西緝事廠”,是明憲宗時期成化十三年設立,目的也是增強特務統治,人員方面與東廠雷同,廠督依舊是由宦官充任,屬官從錦衣衛調撥,除了擁有和錦衣衛、東廠同樣的職能外,還可以監視這兩個“前輩”,權利比東廠更大。
但是西廠存在的時間比較短,前後只有兩任廠督,在成化期間因為大臣反對,就又被取消了,算是個偶然產物,沒什麼好講的。
曇花一現內廠內廠全稱“內行廠”,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後,先是復立了西廠,然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因為掌控東西兩廠的同是“八虎”成員,兩邊互相拆臺,不太鳥劉太監的指揮,於是劉瑾就慫恿明武宗又設立一個“內廠”。
自己親自擔任廠督,職能範圍和東西兩廠一樣,但權利更大,可以監視東廠、西廠、錦衣衛。
正德五年,劉瑾倒臺後,明武宗下令裁撤西廠和內行廠,作為一個臨時性產品,西廠就這樣永遠消失了。
總結一下,“三廠一衛”都是屬於皇帝的私人“耳目”,職能範圍相同,後來的可以監視前面的,一環套一環而已,都只是權利需要,最大的區別就是存在時間不同而已。
回覆列表
明朝為了強化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從明太祖朱元璋起開始設立特務組織,並逐漸形成廠衛制度。
廠衛指的是錦衣衛、東廠、西廠的簡稱,明王朝曾有一段時間錦衣衛、東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並存,緹騎四處,天下騷動,四大特務機構均為特務組織,所執行的職務不盡相同。
一、錦衣衛
錦衣衛原先是軍事建制。明初的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是“衛”和“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48處。朱元璋改革禁衛軍,建立了12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
其職能是:“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即一部分是負責執掌侍衛、展列儀仗和隨同皇帝出巡的錦衣衛,基本上與傳統的禁衛軍沒什麼兩樣。
錦衣衛中負責“巡查緝捕”,則是錦衣衛區別於其他各朝禁衛軍的特殊之處。朱元璋建立錦衣衛的初衷是用來做儀仗禮儀,後來由於他大肆屠戮功臣,認為司法機構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都不好用,於是將錦衣衛的保衛功能提升起來,使其成為皇帝的私人警察。
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專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
同時,錦衣衛的官職也允許世襲。
錦衣衛另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來教訓違紀計程車大夫的一項酷刑。
一旦哪位官員觸怒了皇帝,被宣佈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綁雙手,押至午門行刑。
二、東廠
東廠的建立者是明成祖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朱棣一直擔心帝位不穩。為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制機構,但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還不夠用,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
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出過很大的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等人,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絡起來也比較方便。
就這樣,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建立了一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由於其地址位於東安門北側,因此被命名為東廠。
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
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廣,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
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
一些重要衙門的檔案,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東廠都要派人檢視;
甚至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範圍之內。
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錦衣衛必須採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彙報,要方便得多。
到了明中後期,東廠的偵緝範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搞得舉國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在與錦衣衛的關係上,東廠則是後來居上。
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三、西廠
與東廠相對的是西廠,西廠在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先是京城內出現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著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用旁門左道蠱惑人心,甚至網羅了很多太監,意圖不軌。
雖然李子龍和他的黨徒最終被錦衣衛一網打盡,但明憲宗由此深感偵刺力量的不足。
於是他身邊的小太監汪直被選中,派往宮外打探訊息。汪直抓住了這個機會,到處捕風捉影,蒐羅了不少所謂的“秘密訊息”報告給了憲宗。
憲宗認為這些訊息很有價值,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
幾個月後,憲宗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首領便是汪直。
西廠的軍官主要從禁衛軍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几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西廠的成立,本來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訊息,但汪直為了升官發財,拼命地構置大案、要案,其辦案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
西廠在全國佈下偵緝網,主要打擊物件是京內外官員,一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後當然就是嚴刑逼供,爭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
對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罪從重處置。
在這種情況下,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學士商輅為首的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痛陳西廠之危害,並將汪直辦下的不法之事一一舉報。
憲宗收到奏章後為之震驚,於是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
但沒有西廠的日子總讓憲宗覺得沒有安全感,奸臣戴縉在得知皇帝的心思後,主動上書,大肆吹捧汪直。
憲宗大喜,立刻恢復西廠,廢與舉之間,只相隔一個月。
汪直復出後,更加嚴酷地辦案,戴縉也得以升職。
在此後的5年裡,汪直領導西廠又辦下了無數“大案”,將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輅、項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
後來,汪直極度膨脹的權力引起皇帝的警覺,汪直最終被調出京城,西廠也隨之解散。
四、內行廠
明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復開,由太監谷大用領導。
這時西廠和東廠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臺。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廠一樣,但偵緝範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
一時間,錦衣衛、東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並存,緹騎四處,天下騷動。
直到劉瑾倒臺,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