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專門懟死吧千萬

    有時候我會想崇禎腦子會不會不夠用?

    他接班的情況確實不好。但是也沒壞到不可接受。無論從明清皇帝的權利制度來看,還是他連殺幾十個輔臣的情況來看。皇帝權利沒有被架空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 而他上臺後無論是關外還是民變都到了越來越不可控制的地步。所以他能力感覺問題很大。我個人感覺表現在一下幾點。

    第一殺魏忠賢。這是朱最後同志一生最光輝的時候,也是他瘋狂的開始。小朱同志上臺後轉瞬之間殺魏伴伴後小夥子有點膨脹。在那一刻我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那一刻我是朱壽大元帥附體朱八八爺爺下凡原來當皇帝是這樣的簡單。就憑我的聰明才智拯救大明分分鐘的事。當時小夥應該是這樣想的。但是一開始的執政失誤還不至於亡國後面他乾的就更不靠譜這個後面說,先說老魏。其實殺魏大伴沒什麼,大明的太監嗎,就是個權利工具,死了就死了換一個就是了。崇禎不懂這個道理,而且他到死可能都沒明白。小朱同志更不明白太監的用法。其實內廷和外廷是相扶相持的,明清兩朝的政治是相互妥協相互利用相互鬥爭。皇帝作為天平的平衡者調節各派系的權利結構來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負。小朱同志不懂但是這個還不至於亡國所以就有了第二點。

    二用人不識。這個我就不在仔細說了無論是圓嘟嘟還是曹文詔或者是孫傳庭。還有前來救駕的那個什麼王爺(不好意思我忘了名字)和其他很多文臣武將。這些真心幫他的人不是直接就是間接被他幹掉。你這不停的對隊友造成致命一擊也太多了把(過程我就不細說了大家都知道)

    第三為什麼我說他智商也沒不太夠。這也是明朝直接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三餉。遼餉說得過去,國防事業沒辦法但是一次加到近六百萬就太誇張了。這個說得過去練餉和繳餉就就是個怪圈。老百姓為什麼造反?遭災沒吃的被加稅。本來應該用來救災的錢用來剿滅起義的老百姓。越消滅造反越多,稅越重。其他沒有遭災的地方因為稅太重(注意明朝是保甲制度)跟著造反。你想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被洪二臣都消滅乾淨了。結果才幾年直接滅了明朝可見一斑。

    最後總結。朱老末很自律作為皇帝衣服都是布丁應該是真的。這點很讓人佩服。聽說他明天起的最早睡的最晚這個也讓人同情。但是他的性格決定了他必然亡國。愛臉面,沒錢皇親們有啊地主有啊,江南計程車大夫有啊像魏公公一樣從他們身上刮啊。他要臉不想被讀書人罵所以加老百姓的。最後老百姓活不下去只好殺了你了。

    他多疑有不願意承擔失敗的風險和責任。想議和有不想背罵名。有人給他背,他又不保護人家。最後沒人幹給他辦事。好謀而無斷,志大而才疏。不愛惜百姓只顧自己的名譽。沒辦法到頭了。雖然一個國家的滅亡不是一個人的鍋但是你是歷史的終結者。我相信崇禎是想有作為的,也想拯救大明的江山。但是他沒那個運氣也沒那個才敢。最後歷史選擇他也選擇大清。

  • 2 # 夏蟲說冰

    客觀的講崇禎皇帝還是比較努力的,如果不是在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環境下,崇禎皇帝也不失為一個守成之君!

    後人講他剛愎自用,講他不相信人.....我覺得都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了,大家都知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問題是你不知道這個人到底能不能用?人心隔肚皮啊,況且在當時的環境下,資訊傳遞又慢,誰不焦慮啊?

    我認為崇禎皇帝最大的問題,上來就把魏忠賢給幹掉了.....從此東林黨做大,那一刻開始,崇禎皇帝已經算是個傀儡皇帝了!

    明朝滅亡的兩大原因,一是天災導致的內部農民起義,二是清兵。清兵倒是其次,以明朝當時的戰略部署,清兵是打不進來的!

    為什麼17年都沒把國家整好,關鍵是他的見識不夠!讓他穿越到現代待幾年就好了!沒有找到大明問題的核心,他以為是閹黨,殺魏忠賢,平衡破了。以為是農民起義,就各地鎮壓,他不知道,老百姓給口飯吃就不造反了!

  • 3 # 99336916

    中興之路要明君配良臣,可惜十六歲稚嫩年紀碰上吹牛說大話的袁崇煥,為了5年平遼的目的,充分相信他,節衣縮食把可憐的那點家底都給了他,糧餉舉國支援,高官厚祿、尚方寶劍。可是到頭來,局勢更糟都打到家門口了,稚嫩的心靈也從此多疑了。

    袁崇煥上任後丟蒙古北韓盟友,殺毛文龍弄散皮島,賣糧幫後金度過災年,己巳之變前,把薊州的兵力削弱一萬多,把趙率教從薊州調到豪無防守壓力的山海關,把滿桂從寧遠調大同,己巳之變開始後,讓趙率教僅帶四千人馳援遵化,等他幾天幾夜趕到,人困馬乏不說,軍情早有變化,無論皇太極是否攻下城,都不可避免與敵野戰,讓他送死的意圖明顯,袁崇煥守寧遠的時候怎麼不敢救覺華島?等袁崇煥趕到薊州,又誇下海口:必不令敵越薊西,可是他遣散援軍,讓皇太極不費一兵一卒潛越過了薊門天險,他也隨後去了北京城,看著皇太極破三河攻通州,皇太極燒殺擄掠,路上走的慢,袁崇煥繞個圈,反而先到北京城下,與莽古爾泰率的蒙古偏軍接戰,以多打少,還怯戰大敗。還射傷滿桂,令其傷重而死。如果不是袁崇煥上任後丟蒙古北韓盟友,殺毛文龍弄散皮島,後金在後來哪敢肆無忌憚的長時間圍困錦州?

  • 4 # 老農民嘮三農

    說起朱由檢,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認為他做出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事情,因此大明王朝亡國的這個鍋,真的不該由他來背。但是我們翻閱歷史,卻發現他身上並不是一點責任都沒有,而且責任還不小。我們可以拿他和他的祖上老朱皇帝相比較,除了繼承了朱元璋的姓氏以外,他沒有繼承一點有用的本事,反而是惡習學了不少。比如朱元璋殘暴嗜殺的本性,他學的是登峰造極、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元璋當初之所以殺掉那些人,首先還是因為這些人罪大惡極、十惡不赦。比如胡惟庸,他攀著李善長這條線,上了大明王朝的船,就開始拼命地結黨營私、黨同伐異,任何一個皇帝遇到這種事,都是無法容忍的。其實胡惟庸完全該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由此而生髮的濫殺無辜,給朱元璋也留下了殘暴之名。不過他雖然殺了這麼多人,卻沒有把大明的天下給殺亂。因為這時候天下已經在他的掌控之下。

    到了他的不肖子孫朱由檢手裡,卻完全成為了另外一個樣子。這時候的大明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人心都難以聚攏,他卻偏偏要學著祖上殺伐果斷的樣子,冥頑不顧地舉起了屠刀、染紅了雙手。朱由檢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大明朝還有許多堪用的武將。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孫承宗,還有袁崇煥,再後來就是洪承疇。但他倒好,完全就是丟一座城就殺一個將,這天底下的將軍再多也經不起這樣的殺戮呀!試問一下,天下有不打敗仗的將軍嗎?

    他瘋狂殺戮導致的一個顯著後果,就是整個朝堂計程車氣十分低沉。因為戰敗就會被殺,所以武將在戰場形勢嚴峻之時,首先想到的根本不是反敗反勝,而直接就是投降。因為上諫就會受死,所以文臣們遇到朝堂大事,都是緊閉嘴巴,這一張口就不能保全項上人頭,誰願意去惹那個嗜殺成性的皇帝啊?完全成為孤家寡人的崇禎,只好培植自己的私人親信,用得最順手的還是太監,這可是啪啪打臉的節奏呀,因為他剛上任的時候,可是親手幹掉了魏忠賢。

    在他當政的時候,朝堂上的氣氛十分弔詭,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不相信皇帝。他當了十七年的皇帝,僅僅刑部尚書一職就換掉了十七個,平均一年一個的節奏;內閣大學士更是換了五十個,這樣頻繁的調動,使得朝堂里人人自危,只願看管住自己的項上人頭,再不願意關心大明的天下。後來大明國庫出現虧空,再無力承擔龐大的軍費開支以及賑災費用,他請群臣動一動自己的腰包,竟然朝堂一片緘默,這樣的皇帝,還想贏得天下臣子的擁戴嗎?

    我們來看看袁崇煥的悲慘遭遇,他是萬曆年間的進士,雖然是文職出身,但他還是在遼東任職,成為文官轉型戍邊的成功典範。特別是他在鎮守寧遠期間,多次在寧遠、寧錦等地取得大捷,這在明朝末年簡直可以算得上是驚天動地的喜訊了,但當時他的命運不濟,因為魏忠賢還在任上,他也心生去意罷官回鄉。後來崇禎皇帝重新啟用了他,他也是多次打敗了皇太極的軍隊。然而這個時候的皇帝卻忽然頭腦短路,居然中了對手的反間計,殺了這位大明戰將。

    儘管當時袁崇煥的所作所為,也確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但絕對罪不致死,而且在國難正當用人之際,殺了邊關大將,完全是自毀長城的舉動啊。在魏氏餘黨的一通彈劾面前,以及皇太極的反間計中,剛愎自用、猜疑心強又殘忍暴戾的崇禎皇帝,還是沒有能夠按捺住,拔出了屠刀,既是殺死了抗清名將,更是斬斷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此外還有一個叫做孫元化的御史,則死得更為冤枉。孫元化身上有一手製造西洋火器的絕技。早年的時候,正是因為他的火器,才使得努爾哈赤被炮火擊中,抬回去後就重病身亡了。孫元化在一次戰鬥中遭遇了內部叛亂,使得既定的軍事行動失利,就想著自刎求死,沒想到被叛軍俘虜後放了回去。崇禎皇帝竟以此為由,認定他是發動叛亂的罪魁禍首,將他也處死了。由此看來,崇禎皇帝的手段比起朱元璋來說,真的是殘忍暴戾多了。人們在談及明亡原因的時候,可曾想到這一點呢?

  • 5 # 背後一刀_

    身為人君,不懂制衡之道,剷除“閹黨”就是最大的敗筆,在當時東林黨已尾大不掉,只有“閹黨”才能與之分庭抗禮,殺魏忠賢沒錯,這讓他擁有了良好的聲望,但魏忠賢麾下黨羽不能除盡,應當再扶持一位太監來頂替魏忠賢的位置,不讓權力失衡,這才是為君之道

  • 6 # JAF72105962

    沒人知道崇禎即位時會成為所謂亡國之君 明朝的亡國之君是朱由榔 或者弘光帝 崇禎死時 明朝的版圖還很大 並沒有滅亡 只是皇帝死了而已 國家強弱並非一帝可以決定 而是統治集團決定 明朝亡於鼠疫 與治理無關

  • 7 # 這些歷史要讀

    客觀原因:大明已無藥可救;

    中國封建王朝的興衰是歷史的定律,不存在長盛不衰的王朝。事實上,明朝的滅亡並非崇禎所能挽救的。從客觀上來講,明朝末年吏治腐敗,土地兼併嚴重,天災人禍不斷,內憂外患……早就到了該滅亡的地步了。

    可以說,一個王朝該亡所需要具備的要素,明朝一樣都沒少,而且還比之前歷代都有過之無不及!

    當時的明朝百姓,不僅要面對年年天災、瘟疫,還要飽受地主、官僚和朱明宗室的層層剝削,致使大量破產農民淪為流民。這才給了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領袖源源不斷的再生力量。

    而明朝末年,藏富於官的現象已到了極致的地步。一方面是日益貧困的百姓,另一方面是財政漏洞日益失控的朝廷。國難當頭,大肆斂財的官僚和宗室非但不施以援手,反而變本加厲。這樣的局面,豈有不亡的道理?

    主觀原因:他自己剛愎自用;

    雖然明朝的滅亡早已無法挽回,但是還是存在很多次可以延長國祚的機會。然而,崇禎皇帝自己確實犯了許多不該犯的錯失,使得歷史給予他的機遇,一次次從他手上流失。

    而且,崇禎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在攘外必先安內,還是先攘外後安內上舉棋不定,不能自始至終的貫徹一個戰略方針,導致本就捉襟見肘的明朝軍力,不得不在兩線作戰中疲於奔命。其結果最終葬送了明朝所有的精銳力量。

    隨著松錦大戰和潼關之戰的相繼慘敗,洪承疇被俘降清,孫傳庭力戰而死。大明的喪鐘也正是敲響。

    最可悲的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後時刻,崇禎的選擇困難症還是再一次拖累明朝。他沒能及時堅定遷都的決心,最後一次錯失了歷史給予他的寶貴機遇.......

  • 8 # 偉大航路小書生

    明熹宗於天啟七年死後,由於沒有子嗣,朱由檢受遺命繼承皇位,時年十八歲。次年改年號為“崇禎”。

    明實亡於萬曆

    萬曆執政中後期,30餘年的怠政,使得大明朝政如一灘渾水,閹宦之專橫,大臣志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鑽營阿諛,內政近於崩潰,朝廷官員缺失異常嚴重,政府職能陷於癱瘓。大興土木,屢次選美,引起百姓不滿,矛盾激化,時有民變發生。萬曆三大徵,歷時10餘年,徒耗國糜,對國家造成很大損傷。

    繼位於危急存亡之際

    天啟年間,東林黨爭嚴重,後宦官魏忠賢得寵,其遍樹黨羽,排斥異己,將東林黨人幾欲除盡,逐漸掌握了內閣和六部。

    天啟六年夏天,京師爆發大水,江北、山東出現了旱災和蝗災。當年秋天,江北又發大水,河南出現蝗災。大江南北,民不聊生;朝廷內外,危機四伏。

    崇禎元年起,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崇禎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繼位的。

    勤勉於政

    崇禎即位後,勤勉於政,誅殺閹黨,起用東林黨人,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負責抵禦遼東戰事。節儉樸素,並六下罪己詔。“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剛愎自用

    崇禎為人刻薄、猜忌、多疑,動輒對大臣打罵、問罪、砍頭,僅在位17年就換了14任兵部尚書,17任刑部尚書,54任內閣。一朝五十相,這在古代歷史上也是僅有的。由此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臨死都在認為是“諸臣誤朕也。”

    內憂外困

    連年的大旱使得北方地區百姓流離失所,流民大增,旱災未過蝗災又起,“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緊接著北方瘟疫橫行,北方居民十室九空,盡皆避禍而逃。

    明軍多次圍剿闖軍,均有成效,但因崇禎猜忌而功虧一簣。

    遼東邊境,後金強勢崛起,屢屢犯邊,松錦之戰後,洪承疇降清,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山海關外,僅剩下寧遠一座孤城,關寧錦防線徹底被摧毀。

    明軍兩線作戰,使得軍事開支巨大,耗空國庫,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於煤山自縊身亡。

    明朝亡國,非是崇禎之過,萬曆、天啟已經將明朝底蘊耗盡,崇禎接盤時已近乎崩盤。雖然崇禎勵精求治,勤勉政事,但是腐爛的朝堂再加上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及崇禎自身的缺點,想要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也不可能了,大明王朝也終於垮塌。

  • 9 # 咬鐵

    在歷代亡國之君中,秦三世子嬰和崇禎都沒有昏君的帽子,確實兩人上臺後都有發奮自救的作為,但是終究沒有扭轉大勢。史學界對子嬰的評價是有中上之資,恰使亡國,意思是比平庸的帝王要強,但是恰恰是能力才幹強才導致了亡國。如果是很平庸的帝王,放手發揮能臣強將的才幹,可能就平穩度過危機,畢竟一套行政權力系統在運轉多年後已經具備了自我修復自我調整的能力,這時候出現一個強力君主打破常規試圖加速這套系統的運轉,很可能就會推進崩潰的速度。也就是猛藥催人死。崇禎在位十七年由於性格原因對外廷臣工疑心重重,大將出徵必有太監監軍,打了勝仗馬上奪其兵權,打了敗仗免官下獄問斬,十七年,把朝廷可用之材殺個乾淨,假如沒有崇禎,換個庸君,按朝廷老路子走,熬也能把關外女真熬死,而關內農民軍也不過是吃不上飯的饑民,收成好的年歲自然放下刀槍回去種地了,問題是以東林黨為代表的地主階層現在輿論制高點脅迫崇禎不給農民一點活路,最後的結局其實早就定下了

  • 10 # 香茗史館

    這個問題的確有些諷刺,崇禎一心想要挽救大明這是肯定的,但恰恰是他親手加速了大明的滅亡。對比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崇禎繼位之時的情況其實並不差,甚至還要更好,然而正是由於他的“勤勉”,反而將大明推入了深淵,最終變成了亡國之君,豈不諷刺?

    崇禎繼位時的情況並不差

    崇禎繼位之時,大明雖然已經是大廈將傾,但實際上與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相比,他所遇到的情況並不是最糟糕的,他的優勢至少有以下幾點:

    1、國土相對完整。雖然由於內部的農民起義和遼東的後金崛起,大明喪失了對部分地區的統治,但總體來說大明的疆土依舊較為完整,大部分地區仍然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2、戰事並未惡化。雖然後金的崛起已經不可阻擋,但滿清對大明仍然沒有形成足夠大的威脅,且此時蒙古各部大多仍然心向大明,只有東部少數部落與滿清結盟。而此時的農民起義軍在明軍的圍剿下,仍然處在劣勢,基本屬於流寇。

    3、仍然大權在握。這是崇禎最大的優勢,與其他亡國之君的沒有實權,權臣當道、各地割據的情況相比,崇禎仍然掌握著朝廷大權,全國各地仍然效忠於他。

    4、民間經濟結構較好。大明雖然重農抑商,但實際上明末時期南方的商業發展已經相當可觀,北方地區雖然因為天災人禍,導致百姓怨聲載道,但南方的經濟情況仍然良好。如果措施得當,朝廷的財政收入仍然有保障。

    5、軍隊並未崩潰。雖然明朝的衛所制已經徹底崩潰,但在適當推行募兵制的情況下,軍隊戰鬥力並非沒有保證。而且不少軍隊已經具有了軍閥性質,但這些軍隊大部分仍然效忠朝廷。

    雖然明末時期朝廷弊端不少,諸如黨爭嚴重、朝廷缺錢、天災人禍等嚴重影響朝廷的穩定,但有以上幾點支撐,崇禎時期的情況是不是要比其他王朝末期要好很多呢?答案是肯定的,可以說到天啟去世的那一刻,明朝雖然已經處在崩潰邊緣,但遠沒有亡國之相。

    崇禎一手將明朝推向了深淵

    既然當時的明朝還沒有亡國之相,為何僅僅過了十七年,大明的江山就轟然倒塌了呢?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崇禎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

    1、能力平庸。這是崇禎最大的問題,他勤勉不假,但遠談不上明君。我認為崇禎的致命缺陷在於目光不夠長遠、考慮問題不夠全面,例如在處置閹黨問題上,黨爭禍國不假,處理閹黨也沒有問題,但他卻選擇了一竿子打死,根本沒有預料到閹黨被徹底根除後,東林黨一家獨大的局面。結果黨爭的確是沒了,可失去約束的東林黨卻又成了禍害。

    2、急功近利。崇禎過於急功近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用人方面,雖然在位僅僅十七年,卻先後更換五十位內閣成員,各級官員的調整更是數不勝數,在用人上經常出現先廢后用、用了再廢、廢了再用的問題。問題就在於他想要在短時間內看到效果,如果沒有效果,那麼就選擇換人。例如在圍剿農民軍時,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簡直就是走馬換車一般的更換主帥。

    3、偏聽偏信。如果被重用,那是無論說什麼都信,無論要什麼都給,完全是無條件的支援,可一旦沒有效果,卻又選擇一竿子打死。一來二去,朝廷本就不多的積蓄就這麼被花光了,卻沒有取得一點效果。

    綜上所述,崇禎接手時的大明情況本來並不差,然而正是因為崇禎的一番“積極治理”,反而將大明推向了深淵。所以說,如果沒有相應的能力,那麼與其勤勤懇懇,倒不如庸庸碌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子驗收需要注意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