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煩辯論不過就拉黑的
-
2 # DDG的老船塢
凡爾賽和約簽訂後,法國老元帥福熙憤怒的宣稱“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休戰!”,老元帥的犀利言辭一語成讖,20年後,二戰爆發,從某種意義上說,凡爾賽和約確實埋下了下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但是所謂一戰後對德國壓迫太狠導致德國發動二戰卻並不準確。
實際上,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懲罰,可以說是既嚴厲又不夠嚴厲。一戰結束後,協約國三大巨頭美英法就就懲罰德國的問題陷入了爭吵,由於德國投降是援引美國的“14條建議”,所以美國總統威爾遜堅持依照“14條建議”寬縱德國,而飽受蹂躪的法國則堅持對德國進行徹底的懲罰,完全解除德國的戰爭能力,而英國一方面擔心徹底清算德國會造成法國一家獨大,同時也擔心布林什維克的蔓延,所以建議對德國進行不徹底的清算。
三國的勾心鬥角以美國徹底退出為結局,最終對德國的處罰方案是更接近英國想法的折衷,這一方案嚴厲到足以讓德華人倍感屈辱,充滿著復仇的意志,卻又沒有嚴厲到真正剝奪德國恢復戰爭能力的地步,德國背上了大筆賠款,但是軍工寡頭卻沒有受到真正的損失,無關緊要的德國皇室被驅逐,但是真正的戰爭策源總參-容克集團卻絲毫沒有被觸動,只要資金到位,德國仍然具備迅速重新武裝的條件——而在個20-30年代,來自華爾街的融資很容易的補上了這一課。
一戰後建立的凡爾賽體系,完全是沙灘上的大廈不堪一擊,但是福熙老元帥的遠見並不能改變成舟之木,從較大的時間尺度上看,一戰和二戰可以看成一場比賽的上下半場。
-
3 # 軍迷阿翔
我認為是有很大關係的,但又不是完全一樣的。
首先兩次戰爭的發起國都是德國,一戰的失敗,使得德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受到了毀滅性打擊,這讓德華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熱中,這為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的上臺執政創造了條件,也為希特勒將民族仇恨轉嫁在歐洲各國頭上創造了條件。
但是一、二戰的戰爭目的是不一樣的,一戰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針對殖民地的爭奪,但二戰是軸心國企圖瓜分世界之戰,而且兩次戰爭的主要戰略思想也是有區別的,一戰以陣地戰和消耗戰為主,重炮對轟和大規模的戰壕和碉堡等工事是一戰的特色,而二戰中,閃擊戰、運動戰等機動戰術佔了主導地位,裝甲部隊成為了各國的核心力量,制空權的重要性比起一戰有過之而無不及,戰爭開始逐步向立體化發展,炮兵的重要性被相對的削弱了,各國發展的火炮也不再是單純的加大口徑,而是注重輕量化和多用途化。
-
4 # 裝逼賣萌無所不能i0
由於一戰後《凡爾賽合約》對德國進行了嚴重剝削(按列寧的話說:這是對德國進行敲骨瀝髓的盤剝。)造成德國的復仇主義嚴重。大部分歐洲人沒有看到這點,只有當時身兼三國元帥(英國,法國,波蘭)的費迪南德·福旭明白。他知道首先德國的復仇主義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在德華人被盤剝後必然不滿,這會導致德華人仇視英法從而為下一場戰爭的爆發創造有利的條件;第二,德國的軍隊沒有受到嚴重的破壞,他們完好無損的撤回了德國。這些德國軍隊將會成為下一場戰爭的主要力量。當時他有這麼一句話:“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的休戰期。”最後他不幸言中了,在簽訂條約二十年零幾個月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舉個例子,希特勒上臺就是利用了德華人民對凡爾賽條約的憎恨,同時他動員全國參戰也以一戰戰敗來宣傳。
-
5 # Hein7
是這樣的。
一戰之前的歐洲極其熱衷於戰爭,每次戰爭都能透過合約收穫巨大的利益。
一戰德國同英法主要的矛盾點就是作為歐洲後起之秀,沒有趕上英法全球殖民的浪潮,缺乏殖民地儲備的德國在經濟發展上受到了極大制約。同時與俄國的矛盾點在於同時作為新興帝國,都要瓜分僅存的殖民地空間。
於是德國對英法開戰實際上是希望徹底顛覆英法現有的世界秩序,能透過戰勝國條約掠奪英法在海外的殖民地。但是一戰德國戰敗了。
法國透過巴黎和約大肆壓榨德國,希望透過盤剝德國實現戰爭利益最大化,這依舊是舊世界戰爭思維,打仗必須盈利。
但是正因為過度壓榨德國,導致德國右翼迅速興起,討伐英法成了主流思維,最終導致德國法西斯化。而希特勒之所以得到德國軍方的支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積極組織復仇計劃,深得德國軍事貴族集團的心理。
最終二戰結果,德國佔領巴黎以後就同法國維希政府和談,實際上德國並不想徹底消滅法國,而是想找個目標把一戰的尊嚴找回來。狠狠羞辱法華人一通。這也是德國後來放棄佔領英國的原因,德國跟英國在一戰不是你死我活的死敵,沒有非要弄死英國的必要,只要能讓英國認輸,割地賠款就行了。
所以二戰基本上就是一戰的延續,從政治原因到經濟原因都延續了一戰的後果。
-
6 # 蜀北一
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又不是全對。
一般來講,一戰中的參戰各國,並沒有誰是正義的一方。
一戰的本質,本就是新興資本主義強國與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間為了爭奪世界霸權,並重新瓜分世界而爆發的帝國主義戰爭!當時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因利益的不同而產生了兩個不同的利益集團,一個是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美國等)屬於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另一個是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等),屬於新興資本主義國家陣營。
從1914年到1918年,整整四年,在付出了近1000多萬人陣亡,2000多萬人受傷的慘痛代價後,協約國戰勝了同盟國。
1919年6月28日,戰爭雙方簽訂《凡爾賽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同時,德國還面對著1320億馬克,即49.9億英鎊的鉅額戰爭賠款,為了償還這筆鉅款,德國前後共花了92年時間,也就是到2010年10月3日,德國才將最後一筆賠款還清。1929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從而引發波及全球的經濟大蕭條,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德國經濟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再加上鉅額的戰爭賠款,一時間,壓在德華人身上的經濟壓力十分巨大。
面對英法等國在《凡爾賽條約》中對德國的不公,加上金融危機下蕭條的社會經濟,一時間,德華人是怨聲載道。
納粹主義在這時候於德國,義大利及日本等國抬頭。
而像希特勒這樣的人,又是一個天生的演說家,一個演講就能激起人們心中的不滿,把整個德意志扇動的嗷嗷叫,激起對英國法國的仇恨。為什麼說二戰是一戰的延續有一定的道理呢?
因為二戰的爆發,更多的是因為經濟大蕭條下,各國為了拉動內需,轉移國內矛盾而爆發的戰爭。
德國所面臨的一戰賠款,對激起德華人對英法等國的仇恨有一定的作用,但並不是引發戰爭的主要因素。
-
7 # 諶人
這個說法正確。
一戰的實質是帝國主義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確定各自勢力範圍而發起的一場打群架互毆。
一戰交戰雙方是協約國與同盟國。協約國主要成員有英國、法國、沙俄、義大利、美國;
同盟國鑄造成員有德國、奧匈帝國、奧施曼帝國、保加利亞。
一戰同盟國最終戰敗,被戰勝方協約國清算。德國失去了西普魯士,奧匈帝國解體分裂為奧地利、匈牙利等一串小國,奧斯曼帝國失去了海外屬地、僅剩下孤零零的土耳其,保加利亞也失去了部分土地。
沙俄在一戰時期被國內“十月革命”顛覆,新誕生的紅色蘇聯退出了一戰帝國主義戰爭,後來也沒有加入協約國對同盟國清算的《凡爾賽和約》。
二戰是德國發起的對一戰協約國的復仇之戰。二戰參戰雙方是軸心國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軸心國主要成員是德國,奧地利,保加利亞,還有從一戰協約國陣容中倒戈的義大利和日本。而土耳其保持中立。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要成員是美英法和蘇聯。這需要說明,由於意識形態對立,蘇聯與二戰交戰雙方都懷有戒備敵意,相對與德國暗中走得較近。由於希特勒背信棄義襲擊蘇聯,蘇德才反目成仇,蘇聯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觀察雙方交戰陣營,主要是德國與美蘇英法的對抗。可以認為,這是一戰的繼續。德國(包含奧地利)還有保加利亞,是兩次大戰戰敗者。
美英法是兩次大戰最大贏家。
蘇聯是兩次大戰贏家,但一戰、二戰後均被美英法敵視和孤立。
二戰中立的土耳其暗中支援一戰同盟國盟主德國,在二戰即將結束時(1945年2月23日)見風轉舵,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二戰後美英法主導了世界,德國被壓制至今。蘇聯上升為美英法頭號敵人。二戰後蘇聯與美英法冷戰纏鬥46年後崩潰,留下俄羅斯繼續頑抗,但已處於頹勢。
-
8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說二戰是一戰的延續是有道理的,淺析如下。
1,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列強因為分贓不均,新崛起的德國要求重新劃分勢力範圍,而引起的大規模戰爭。雖然在戰爭中德國失敗了,但利益衝突的根源猶在,這就沒法從根源上消除新的戰爭策源點。因此而埋下了二戰的伏筆!
2,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的。但是德華人卻並不服氣!《凡爾賽和約》更是被德華人視為民族恥辱。並且戰後德國的領土也大幅度縮水了。還有鉅額的戰爭賠款需要賠付。而這一切都被視為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宰割!德華人的反彈情緒很大,報復心理強烈。最後被納粹黨利用,引領德國走上了一條法西斯主義的歪路。最終成為了二戰在歐洲的策源地!
3,一戰後,歐洲各國的情況錯綜複雜。各國間的民族衝突、種族衝突、領土矛盾、政治矛盾…等情況仍然是嚴重的!這在經濟發展較好的時期,因為各國都有所發展與進步,所以尚可以被掩蓋於一時。但是一旦遇到風起雲湧、經濟危機就會傾刻爆發!可以說二戰前的經濟危機是導致二戰爆發的重大推手!
4,因為蘇聯的建立,世界進入到了"兩種意識形態”相對抗的時代!歐美列強(包括日本)都對新興的蘇聯既恐懼又仇視,無時無刻不想消滅它!因此也在對德國的懲罰問題上"放水″,甚至有意扶植德國去與蘇聯相對抗。而將英法美與德國的戰爭視為"西方世界的內鬥″!這就決定了列強不僅對德國的清算不徹底,甚至還有意縱容德國向東南歐的擴張,以便擠壓蘇聯的"生存空間”!這一切都助長了希特勒的侵略信心與氣焰,導致了二戰的不可避免!
-
9 # 逐羽之末
有很大關係,但是又不完全一樣。
歐洲戰場上德國納粹成為民選政府正是因為一戰後的條約對德國剝削太重,民族主義崛起。
亞洲戰場上日本則是後起的帝國主義,一戰基本沒他什麼事。
-
10 # 橘皮文書
我想你指的二戰主要是指西方戰場吧?
要知道,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三戰,根本上就是戰爭。而戰爭在廣義上就是指政治集團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矛盾最高的鬥爭表現形式。只要這些矛盾還在,人類戰爭就會延續下去,只不過表現為區域性還是全面而已。
人類歷史上為解決格局及利益平衡的矛盾的過程無非就是在打打談談中延續。談不攏就打,打累了就坐下來談。其中充斥誘惑、陰謀、結盟、背叛等等人類生動的表演。
一戰之前的歐洲歷史或者從歐羅巴形成的神話傳說開始,你會讀到類似西方版的春秋與戰國故事。大家你方唱罷我登場,強弱更替,斗轉星移,混沌與戰亂形成的格局是其堅固和脆弱的混合體。二戰不光是一戰的延續,而是歐羅巴對內對外掠奪、擴張、侵略的基因的延續。
按照上述定義和公式驗證一下你就能明白。一戰打累了,大家就坐下來談。人類的談出雙贏很難,而且炮彈的距離決定了話語權的深度和廣度。一戰凡爾賽條約無需贅述。德國失敗了,被羞辱了,被出賣了,被壓迫了,所以這就為下一次打埋下了種子。歐洲在一戰後對待德國的作法被公認是在為20年後的二戰埋下禍根。
希特勒就是在這種禍根之下孕育出的惡果。只是要時機成熟,任何矛盾都可能變成下一次極端化的表現形式,戰爭!人類懂得這個道理,但是人類人格分裂,喜歡重複這種遊戲,而且樂此不疲!
-
11 # 超風行者
主觀原因:一戰後由法國、英國、美國三大國操縱的巴黎和會召開,經過討價還價最終簽訂了懲罰德國的《凡爾賽和約》等一系列和約,形成了凡爾賽體系,按照西方列強控制國際格局的意識,規定了戰後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秩序
客觀原因: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尤其是一些受壓制戰敗國和戰勝國一直想要改變這一不合理的體系。極具懲罰性的《凡爾賽和約》讓戰敗的德國感到屈辱,在德華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一直伺機雪恥,納粹的上臺順應了德華人的這種願望
現實原因:戰勝國義大利因英法未履行戰前的諾言而一直耿耿於懷,最後上了納粹德國的戰車,也限制了日本在軍事力量發展和中國問題等諸多問題的解決,也急需符合本國利益的國際政治體系。因此,德、意、日三國都迫切希望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至此,二戰的爆發只是個時間的問題
回覆列表
嚴格來說是的,因為一戰中德國並沒有輸在戰場上,因為戰爭結束時戰線還在法國,而且一戰的結果不管是德國還是法國,美國,日本都不滿意這個分配,既然這樣就只能再打一次重新分配利益了,而且德國對英法的戰爭可以說是復仇之戰,我個人認為德國進攻蘇聯才是侵略,因為蘇聯並沒有參加巴黎和會